经济发展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2:07: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发展环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发展软环境会议领导发言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主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市深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年软环境工作,分析我区软环境建设形势,部署今年的软环境工作任务,并对被评为年软环境工作最佳单位和最佳个人进行表彰,新确定的6个试点单位向区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领导小组递交年学习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活动目标责任书。下面,根据区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我讲两个问题。
一、年全区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简要回顾
年,我区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遵循“把握大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软环境建设统领相关工作,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协调运作,狠抓落实,采取“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的方法,在全区逐步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了招商引资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学习海关经验,提供了优质服务
年,全区各部门以向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学习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采取得力措施,在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方式,规范行政行为上下功夫,普遍推行了首问负责制、首办责任制、审批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好评。一是不断强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一些单位为了方便服务对象,舍得在硬件上投资,改造、扩建了基层所,在办事窗口增添了微机等设备,改善了窗口单位的办公条件和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水准。二是拓宽服务领域。全区各涉软单位不断完善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区工商分局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在职工中开展了与企业和个体户建立“联系点”活动,主动走访企业和个体户80余户,发放征求意见卡100余份。一年来主动到其他部门为企业办理前置审批手续450件,为3800户企业和个体户上门年检,为残疾人送照上门171户。区地税分局在办税服务大厅设立了联系卡、测评卡、投诉卡,拉近了税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办事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他们对能够实现微机联网的企业,实行了远程电子申报,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区供电分公司开设客户之友绿色通道,提出了“有事您说话,一切我来办,与用户零距离接触”的服务口号,并成立了“快速到家门抢修服务队”,配备专车,昼夜值班,24小时服务。国税分局今年为企业服务推出了“一块限时牌、一本预约服务簿”的服务新举措。一块限时牌是针对办税大厅工作人员有时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片刻这一具体情况,向纳税人做出限时承诺,避免了因窗口人员临时不在而引起的误会;一本“预约服务簿”是针对一些来局办税人员,有时因税务干部执行公务不在办公室这一实际,给每个科所设置了“预约服务簿”请纳税人详细填写。局里要求被预约人严格遵守预约时间,主动用电话与企业联系,快速及时地予以办结。“一牌”、“一簿”的推出,使办税人员非常满意。区国土局急事急办,简化程序,对长春客车厂在合心工业园区建立的3户企业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仅用了3天时间就办妥了用地许可证,受到了企业和合心镇领导的好评。区规划分局规划管理工作由硬性管理向高效服务型转变。去年,他们在一汽集团和长春客车厂的基础建设以及厂区环境综合整治中,主动协调,积极配合,使两大企业领导非常满意。区财政局在职工中树立大财政意识,把搞好软环境建设视为增强全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号召职工献计献策,宣传我区的优惠政策,主动为企业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增强商家在我区投资的信心。区建委在实行“首问负责制”中,在职工中推行了“一岗多责”制,打破部门界限,对属于建委职能范围内的事,全权负责。各处、室都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热情接待,认真处理。做到常事快办,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区卫生局在系统内开展了环境、执法、医疗、护理“四个满意”活动。他们对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企业办理卫生经营许可证时,采取现场办公,特事特办,从体检、办证、发卫生许可证等一律服务到户。全年为市场体检1300人次,发放卫生许可证1200个。区人事局发挥了解和掌握人才情况的优势,为驻区企业引进人才搞好全程服务。区教育局强化了校务公开,健全了监督制度,规范了收费行为。区农业局加大了对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行了涉农收费、价格的公示制度,确保了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的落实。区环保局变管理为服务,在锅炉改造中,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帮助协调资金,先后为3个单位贷款17万余元改造锅炉。三是开展特色服务。全区各单位根据各自的行业特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特色服务。区法院制定了为经济发展软环境服务的12项措施。并推出了“六个一”为内容的温暖工程。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请坐,一句稍后谅解,一杯开水暖心,一番高效服务,一声走好相送。他们利用3个月的时间清理了积案和旧存案件,使一些久拖未判的案件得以解决,清理出百余件久执没结的案件,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赞扬。区检察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他们与驻区企业建立联系点4个,送法上门,为企业中层以上干部讲法制课4次,增强了企业依法经营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区公安分局加大了治安防范力度,积极排查化解不安定因素。对因占地、动迁、拖欠工资等因素而引发的影响政治稳定的25起事件苗头及隐患,给予了及时疏导和处置,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转变行政方式,筹建了政务中心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在以往粗放式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下普遍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矛盾对立的关系,在采取各种手段与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就势必会产生环境污染的问题,即需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但实质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无法分离的整体。首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约束。即经济的发展会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而环境的维护与完善也会受到经济发展与增长的约束。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因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造成自然资源被掠夺的案例,最终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其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环境保护工作得以不断进步与完善的基础所在,其对于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表现在:通过对经济的发展,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持与资金支持,使环境得到更加高效的改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资源使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率或是减轻环境污染的后果。而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与动力支持,同时对降低后期环境治理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费用也有重要效果,对经济发展成本的控制意义重大。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新时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是无法分离,相辅相成。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均呈现出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行业大多数具有高污染以及高能耗的特点。这一客观现实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具体而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现状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建设进程缓慢。在改革开放背景之下,社会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是非常可观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经济的发展上大多欠缺对环境的认识,造成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影响。其次,环境资源问题恶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个行业的污染与能耗问题进一步加剧,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气候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再次,环境绿色壁垒对经济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在环境绿色壁垒的政策保护下,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口经营效益水平受到了不良影响,进口贸易整体质量明显下降。再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无法协调共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区域性生态环境遭到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大量行业废弃物排放量不断增长,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问题日常突出,大气环境以及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质量前景堪忧。最后,资源型工业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资源型工业已经成为当前整个经济体系中非常关键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此类产业对于自然资源,特别是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有非常高的依赖性,因此资源型工业的发展也会给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对环境有严重不良的影响。
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策略分析
首先,需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保护工作理念。我们必须认识到的,环境才是人类发展中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有清新的空气,有干净的水源,才能够降低因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而给整个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间接意义上也能够减少因生态恢复以及环境整治而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对缓和生态环境破坏背景下所引起的各类社会矛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合理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的方式,形成珍惜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整体理念,打造生态化的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推进生态保护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需要构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工作机制,强化排查与监督工作的重要价值。即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机构,以及领导班组均需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肩负起环境保护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的重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性政策措施落实于实际工作当中,除了需要考虑的强大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决策,还需要综合对环境保护方面问题的考量。在经济建设中心作用之下,突出环境保护的价值,将经济社会效益与战略环境的执行相结合,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实现环境指标与经济指标的统一,与此同时,通过引入环保问责制的方式,构建环境污染与破坏所对应的责任追究标准以及惩处方法,提高警示作用,为环境保护提供基本依据。最后,需要对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转变,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所有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形式改变成集约型、效益型、科技型以及清洁型的经济增长形式。通过新型生产技术,节约能源,提升能源使用率,积极发展清洁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商品,推动循环经济,激励和扶持对环境、资源有利的经济活动,降低环境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来加快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水平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直接危害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当前我国政府也开始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但是想要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关系;双赢模式
1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1.1资源掠夺的无限扩张
想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最重要的是要有资源的支撑,要加强对资源的开发,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只是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就牺牲了环境,企业管理者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一味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在环境保护设备投入方面力度不足,而且还会经常排放污染气体和污水,对整个城市的环境造成破坏,尤其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噪声,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1.2粗放型经济方式的增长
探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因此,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以实现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虽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便产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一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百日整治”活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民政行风建设,整治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局党组决定在系统内认真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百日整治”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会议精神,以“巩固成果、兑现承诺、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为主题,以“抓作风、抓环境、抓落实、促跨越”活动为主线,围绕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集中整治活动,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整治内容
1、集中整治民政系统各类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重点查处在执行和落实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吃、拿、卡、要”等违纪违规现象。
2、集中整治行政职能方面的工作效率低,行政不作为、滥作为、慢作为、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重点查处工作作风存在的“慵、懒、散、拖”现象。
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
在党的中强调三农问题,需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制定精确的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减小城乡差距,改善乡村环境,带动全村共同奔向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最为突出的在农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近些年来,相比较之下城市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农村发展仍存在不少的困难与挑战,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离不开政府主导,也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当然更需要农村自我的突破与努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任务,由此在党的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地方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情的发展模式,在这其中,如何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即既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更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这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因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创造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二者本身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因此只有科学处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从而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提出的两山理论,应该既要实现绿水青山,也要实现金山银山,更要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其实就是金山银山。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对于家园的破坏就是对于自身的毁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在短时间内高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在乡村,更是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忽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相关政策和制度缺失等因素,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党的十八大到党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次次被提到了工作进程当中,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调和。但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具有推广性的发展模式的任务才刚刚起步,这就需要认真领会上层政策,结合自身具体实际探索出一条发展与环境真正的和谐之路、绿色之路,不仅要保障经济的发展还要顾全生态文明的建设,既要保证生活水平实现金山银山,也要保障生活环境实现绿水青山。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相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互为前提,相互作用。保护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在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也就是在发展生产力,而科学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人和思路,应该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仅不能把它破坏了,而且还要把它保护得更好。1、二者互为前提。一方面,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充分的物质前提。农村环境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甚至是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这就需要地方有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才能保障环境保护所需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村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农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农村经济虽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环,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处理,环境会变本加厉地反作用于人们自身,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还会引发一系列恶劣自然灾害,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人居环境,甚至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性造成破坏,最终会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2、二者相互作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相反则会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阻碍作用;另外,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保护对当地经济发展也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相反则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这就要求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要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探索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共进的发展道路,深刻领会和贯彻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论。只有此,乡村才能成为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乡村,农业农村经济也将在绿水青山中蒸蒸日上,实现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这就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河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18年我国农业农村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我国去年继续实现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丰收,粮食总量达到了6.58亿吨,继续维持在6亿吨水平以上,支撑着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在2018年达到13617元,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2017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1:2.7,2018年缩小到1:2.67,解决了166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总体而言“三农”领域实现了全面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仍存在许多有待完成的硬任务,其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河南省农村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状态,不难发现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1、传统种植业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无论是传统的耕种,还是传统的生活方式都已不适应当前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甚至已成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阻力。河南省虽地处平原,耕种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但人均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化程度较低,未形成成熟的规模化经营体系,资源利用率不高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河南省传统农业中普遍存在这生态环境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尖锐的问题。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使得对农业的投入非常有限,而只能依靠传统的化肥、农药,这就会造成土壤贫瘠,农田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受破坏,农村水资源遭受污染。以及仍然普遍存在农田秸秆焚烧,农村生活垃圾乱堆砌分类不合理,生活废水随意乱排,土地的违规开垦,滥砍滥伐等问题,都是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常见因素,除此以外,农民自身环保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实质,只顾追求眼前或自身利益,而忽略了保护好环境对自身的意义。2、传统畜禽养殖业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畜禽养殖,由于大都是小规模经营,各方面投入尤其是资金、技术的投入非常薄弱,无法搞专业化、规模化的绿色生态养殖。由于畜禽养殖中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不仅会造成空气的污染,而且还会造成水质的污染,由于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随着雨水进入水循环系统,进而造成水质的污染,这样一来村民如果长期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就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总之,农村呈现出的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折射出的却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本质上还是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措施
营商环境对品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
在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单位,品牌价值的高低代表了企业市场地位的高低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品牌已被大家公认为是企业和国家的重要资产。企业和国家拥有高价值强势品牌越多,其财富创造和获取的能力就越强。出于品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品牌受到了全球学政企等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围绕品牌、品牌管理、品牌价值以及品牌促进企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遗憾的是,主流品牌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不同地区或国家间品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问题,鲜有从地区经济、社会、制度等软硬件环境视角来进一步探讨地区品牌成长与品牌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前置变量等问题。对此,总理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政府工作不仅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在‘软环境’上有新突破。”营商环境是地区品牌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前置变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论断。基于这一思路,本文首先就品牌经济的重要作用、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以及营商环境是品牌经济发展的基础等重要命题进行文献与理论分析,接着利用我国2018年的品牌500强数据和营商环境指数,就我国营商环境对品牌经济发展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
二、文献与理论分析
(一)品牌经济的重要作用。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品牌之间的高端竞争。发展品牌经济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需要、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措施(姜增伟,2007)[1]。对此,在2014年5月视察河南时作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讲话。不难看出,三个转变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前两个转变是第三个转变实现的基础,第三个转变是前两个转变的追求目的。总理也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6]44号)。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中国品牌日”的请示》,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国函[2017]51号)。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和强大动力。品牌资产和品牌战略能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促进规模企业迅速扩张,品牌是区域实力的重要标志(王兆峰,2007)[2];品牌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大影响(顾海兵、陈芳芳、孙挺,2012)[3]。做大中国品牌是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实现由大到强的“最后一公里”;做强中国品牌是推动供给和需求结构升级、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做精中国品牌是助推中国经济战略转型、推动创新发展的立足点和动力源泉;做优中国品牌是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中国企业迈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张建星,2016)[4]。(二)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营商环境是企业从开办、营运到结束整个活动过程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要素等方面环境因素。企业营商环境由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构成(Duncan,1972)[5]。企业外部环境是由任务环境和一般环境构成的,任务环境主要包括顾客、竞争者、供应商等市场环境的参与者,一般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因素(Bourgeois,1980)[6]。世界银行从2002年起,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持续跟踪研究,并于2003年起每年一份年度营商环境报告。良好的城市营商软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制度环境可以影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且服务业发展受投资者保护这个指标影响最大(江静,2017)[7];地区人口数、性别比例、受教育程度、工资支付水平、自主创新水平、体制创新水平以及交通设施与中小企业数量型发展显著正相关(徐昱东、崔日明,2015)[8]。营商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技术促进效应和成本降低效应两个方面。金融市场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同时,法制环境的改善、地区法律体系的构建对企业的保护程度提高也能够促进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概率(佟明亮,2015)[9]。根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数据,我国在法律制度落实、依法行政和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完善法律维权服务、强化营商法律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弥补的短板(袁莉,2018;杨继瑞、周莉,2019)[10-11]。(三)营商环境是品牌经济发展的基础。品牌成长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市场规模。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实力、国家经济实力是我国品牌成长的基础,对地区和国家品牌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产业聚集是树立区域品牌的前提,合理分工、密切协作是打造区域品牌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区域品牌竞争市场的关键(陈方方、丛凤侠,2005)[12]。发展品牌经济需要构建8种有效制度:公平竞争制度与良好竞争秩序、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完善的有效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的商业标识法律制度体系、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征信体制、契约精神与诚信意识、国家品牌管理体制机制(谢京辉,2015)[13]。(四)本文将开展的工作经过前述文献与理论分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地区经济、社会、制度等软硬件环境对地区品牌成长与品牌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但是,目前尚缺乏把地区营商环境状况作为地区品牌经济发展前置与解释变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将利用我国2018年的品牌500强数据和营商环境指数,就我国营商环境对品牌经济发展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第三部分将用我国2018年品牌500强地区分布的数据和价值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品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客观描述;第四部分将用我国2018年的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状况进行客观描述;第五部分将在第三、四部分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我国不同地区营商环境状况与品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
三、我国品牌的地区分布概况
从表1中国品牌500强地区分布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品牌500强分布在27个省市区①。表1中地区按其拥有品牌数量的多少依次排列,其中拥有中国品牌500强数量最多的前10个地区依次为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四川、河南、河北、湖北(和河北并列第10)。这10个省市共拥有中国品牌500强的总数为419个,占中国品牌500强的比例为83.8%。从表1中我们还发现,拥有中国品牌500强品牌价值最高的前10个省市依次为北京、广东、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福建、吉林、湖北。这10个省市共拥有的中国品牌500强品牌价值总额为160350.97亿元,占中国品牌500强价值总和的86.92%。从拥有中国品牌500强数量和品牌价值最多的前10个省市占中国品牌500强数量和品牌价值总和的比例来看,中国品牌500强具有很强的地区聚集性。四、我国品牌所属地区营商环境分析目前,针对我国营商环境评价的权威数据主要有世界银行于2003年起开始提供的国家数据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于2017年开始提供的我国主要城市数据,涵盖了我国各省级区域最具代表性或最优秀的城市,每个省级区域至少挑选了一个城市。因为目前还没有针对我国各省级区域的权威评价数据,所以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以各省级区域最具代表性城市的评价数据来代表该省级区域的营商环境水平。从表2中国品牌500强所属地区营商环境指数情况来看,排名前10的地区是广东、上海、北京、重庆、四川、江苏、浙江、湖南、湖北、陕西,其中有沿海省份,也有中西部的省份。从软环境指数来看,排名前10的地区是广东、湖南、陕西、福建、浙江、四川、贵州、山东、江苏、河南。从生态环境指数来看,排名前10的地区是海南、广西、贵州、广东、山东、辽宁、江西、重庆、福建、北京。从商务成本指数来看,排名前10的地区是新疆、甘肃、贵州、山西、陕西、内蒙古、重庆、广西、江西、海南。从基础设施指数来看,排名前10的地区是上海、北京、重庆、广东、四川、天津、江苏、湖北、陕西、浙江。从市场环境指数来看,排名前10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广东、重庆、天津、浙江、湖北、四川、江苏、山东。从社会服务指数来看,排名前10的地区是北京、山西、陕西、浙江、甘肃、江苏、上海、广东、贵州、湖北。从营商环境6类二级指标分别排名进前10的地区来看,广东省在5类二级指标排名上进了前10,北京、贵州、江苏、陕西、浙江、重庆在4类二级指标排名上进了前10,湖北、山东、上海、四川在3类二级指标排名上进了前10,福建、甘肃、广西、海南、江西、山西、天津在2类二级指标排名上进了前10,河南、湖南、辽宁、内蒙古、新疆在1类二级指标排名上进了前10。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对比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倍受重视。本研究从“脱钩”理念的角度,采用概括与比较分析的手段,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评价方法进行概括梳理总结,将脱钩分析方法分为五类和三个维度,对比各评价方法的性能差异,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环境;脱钩;对比
1引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却被严重的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关键是解决如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脱钩”理念被引入到资源环境领域并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成为评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工具。目前研究采用“脱钩”的理念较多的是对国家层面或省市层面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源利用[1、2]、碳排放等的理论研究,但是并没有学者对这些“脱钩”方法进行总结性的研究,本文将对各脱钩评价方法进行梳理总结,为相关学者开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
2“脱钩”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由于知识背景等的不同,不同学者对“脱钩”的理解有所差异,建立的“脱钩”评价方法也不甚相同,通过对脱钩评价方法相关成果进行概括、梳理和总结,根据评价模式的不同,将脱钩分析方法分为五类。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存探讨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原因
1.1经济发展形势落后,方式单一
经济发展落后,是难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简单、粗放、单一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再加上我国在生态能源方面的利用率不高,技术落后,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掠夺。
1.2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环境监督机制、激励机制
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后,导致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现行的环保制度、环境违法处罚制度使得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对公众的环境权利或环境权利界定不足,导致监督的失效。同时,环境保护机制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公民个人、企业单位成为制度的被动遵守者,以致有些不法分子纷纷钻法律法规的空子谋取私利。
1.3环境生态保护意识淡薄,重经济、轻保护唯
经济发展环境专题会致辞
同志们
就是要依照县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的要求,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是县委、县政府始终关注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天召开的会议。进一步安排安排我县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县委、县政府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全县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当中,形成全民关注环境建设、全民参与环境建设、全民监督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刚才,凤轩同志通报了两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调研及问题整改情况,公安局、交通局、电业局、工商局代表执法部门作了表态性发言,请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下面,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客观评价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取得的效果,认真总结。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摆到重要位置,近年来。作为一项“永不竣工”工程来抓,全面清除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全力打造务实、诚信、公平、友善的县新形象。各部门以环境建设为根本,开展制度创新,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不时加大工作力度,优化环境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人文环境建设。明确了发展思路,推动了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开展了环境建设年”招商引资年”等系列活动,使全县上下都来关心发展环境,都来参与投资环境建设。二是强化“三观”教育。思想观上,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发展是县“第一要务“唯一选择,只有发展才干赶超先进,只有优化环境,借助外力才干迅速发展;政绩观上,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急功近利,甘当人梯,埋头苦干;风险观上,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为了优化环境,加快发展,要敢担风险,敢于付出,做到目标一致,行动同步。去年引进大成玉米项目后,由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限制产能过剩项目建设,投资商开始观望动摇,迟迟不下了决心投资建设。尽管希望很渺茫,但是县委、县政府领导始终没有放弃,多次找到申立国副省长、省长汇报工作,请求协助料理相关手续。只有项目可研的情况下,省环保局破例为企业申请审批了环评意见书,使得投资商最终下定投资的决心。可以说,引进大成玉米项目上,县委、县政府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顶着很大的压力,省领导对我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非常认可,和我一起分担风险,使我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优化环境的先进典型和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效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起“大开放大发展,不开放不发展”拓展意识、放水养鱼,欲取先予”战略意识、发财我发展”双赢意识、投资我服务”市场意识,全县上下营造起招商、亲商、尊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政策环境建设。并许诺坚持政策的连续性、临时性和稳定性。对许诺给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县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下来,并交由企业留存。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的项目,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做到政策跟着项目走。制定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无偿代办制》否定报备制》责任追究制》服务许诺公开制》维商监督制》检查收费申报审批制》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若干规定》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目标考核方法》等各项制度,为外来投资者营造了优惠、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招商引资战略升级。年以来,全县共引进投资超百万元的项目162个,计划总投资341亿元,仅开发区就引进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74个,已有19个项目正在筹建当中,建成投产企业29个。项目的拉动下,全县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95.1亿元,比年增长1.21倍;财政总收入实现4.15亿元,比年增长4.19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十强县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