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1:53: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十七大上作的报告是十七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报告高屋建瓴、内容丰富,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了改革开放29年的成就和经验,又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党的建设等进行了全面部署,为继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学习报告有关经济建设的论述后,我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关键。本文试围绕这一问题作一番论述。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要充分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则必须首先理清“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与区别。过去,中央文件强调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或称为外延扩大的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或称为内涵改造的增长方式。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我国为了实现赶超目标,各地大办乡镇企业和“五小企业”,主要靠劳动力的投放、新建企业来实现经济增长,便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结果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造成环境污染、效益低下。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认识到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许多问题,是不可持续的,于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在提高技术含量、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以较少的投入争取较大的产出,以获得较高效益。于是纺织行业出现了“压锭”行动,将陈旧的能源消耗大的纺织设备更新为现代的先进设备。对那些污染严重、资源能源消耗大的五小企业强行关停并转,实行资产优化重组。这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比起经济增长方式更为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也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还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国民生活质量。具体而言,我国目前要实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在生产要素方面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在产业结构上由过去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在需求方面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四是在城乡结构方面由过去二元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五是在区域发展方面由过去东、中、西部发展严重不均衡、差距日益扩大的状况转变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六是在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更加强调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能源、促进生态修复;七是在经济社会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统筹兼顾,通过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还要促进社会和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有严格区别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量”概念,主要是看GDP的增长和人均产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则更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如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居住条件、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等,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进步。
促进经济发展思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组织部门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第一要务赋予组织工作的时代内涵,刷新观念,创新举措,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努力使组织工作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与发展同频,把握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思想的活力是工作活力的源泉。要放大组织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益”,使组织工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服务经济建设,必须进一步刷新工作理念。一是“人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与基础,只有人才资源发挥能动作用时,物质资源才能跟着发挥作用。而组织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管好人、用准人、培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组织工作的重要职责。因此,要通过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构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帮助干好事业的机制环境,形成以事业凝聚人心,用实践造就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和突出特征。组织部门必须主动地研究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学会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思考、谋划和推进工作;准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活动规律和成长规律,善于运用科学的办法选拔干部、建好组织、培养人才,使组织工作能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对接人的需求、适应开放的环境、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干部的培训、人才开发、远程教育的以站养站等工作都需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以推进。要紧扣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确立组织工作的新命题、新思路,使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贴近经济发展实际,不断增强组织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三是“寻求效益最大化”的观念。经济学资源配置效率理论认为:“投入不变,但只要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就会产生不同效率”。各级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源,通过党建和组织手段配强班子、建活组织、调动激发党员干部的发展热情和干劲,使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转化为物质资源,组织工作就会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进一步树立“寻求效益最大化”抓组织工作的观念,把工作定位到服务发展要实效上,把工作着力点引导到服务发展出实招上,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热情干劲凝聚到服务发展干实事上。
二、与中心互动,找准组织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当前尤其要紧扣发展的大局,紧密联系组织工作的实际,从我们正在做的事入手,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发展型班子,提高领导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发展型领导班子作保证。选优配强领导班子。要大力选拔那些既有较高政治修养,又有扎实的市场经济知识功底,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特别要注重把那些既熟悉党务工作、又熟悉经济工作、具有开拓精神的干部,放到“一把手”的岗位上,增强班子的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发展能力。在强化政治理论、领导科学等常规培训同时,重点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贸易等知识培训,增强领导干部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的能力。整体盘活干部资源。科学建立干部绩效考核体系,重点考核科学发展的实绩,综合经济、社会事业和人的生活质量等可持续发展指标;加大日常考核力度,及时收集新闻媒体、主管单位、信访等部门的信息,甄别和过滤干部的实绩;充分考虑不同干部创造实绩的基础、条件的差异性,提高识别干部的准确性。二是开发创业型人才,释放人才队伍推进发展的能量。“无源之水无以言活,无本之木无以言茂”。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发掘现有人才,实行重点人才分类升级培训,探索建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储备制度、民营企业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重视人才引进。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重要产业,加快人才引进,实现人才和技术的交流、互补、双赢。创新人才使用。推行“人才资源+事业平台”开发模式,发掘潜在人才和人才潜在的能量,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使用观念,为人才释放潜能、实现价值的、促进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三是构建服务型组织,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发展的功能。一方面,紧扣经济发展走向创新组织设置。遵循党组织设置与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相契合的内在规律,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行业“链”上,建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和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上的具体形式,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服务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完善服务发展的工作机制。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抓好村、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建设;加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组建力度,完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强化村班子管理考核,推行村级班子及成员绩效考核制和积分管理制,增强村级岗位吸引力;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四是培养“双带”型党员,提升党员队伍引领发展的效能。结合“双培双带”工程和“设岗定责”活动,加大在科技能人、种养殖大户、经纪人、劳务输出带头人中培养发展新党员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党员服务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效能;充分发挥党员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经济建设,营造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政治舆论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党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报道,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经济发展形势,增强加快发展的荣誉感和紧迫感。
三、与时代接轨,探寻组织工作融入经济发展的对接点
经济发展先锋模范报告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一条,就是我们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要执好政,保持先进性,首要的就是要抓发展,让人民富裕起来,让国家富强起来,打牢执政基础,增强执政能力。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密切联系本地和本职实际,在积极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中,体现先进性,永葆先进性。具体到我们**的党员组工干部来讲,就是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就是要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效率。要实现**县域经济新的发展,就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和群众意愿,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的紧迫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辟解放思想的新空间;就必须紧紧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联系**的实际,坚决冲破一切不利于发展的观念束缚、体制束缚,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坚决纠正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下大力气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中实现新跨越。当前,在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新形势下,特别需要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大胆开拓创新,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竞争中夺取发展的主动权。作为一名具体从事组织工作的党员,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经济发展,就必须彻底摒弃组织工作体内循环和运作的旧模式,自觉地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把组织工作放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去审视,放到发展第一要务这个大目标中去谋划,进一步增强服从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经济怎么发展,组织工作就怎么跟进”、“经济发展需要什么,组织工作就抓好什么”的新观念,时刻关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积极寻求组织工作与经济建设渗透融合的新思路、新对策。比如,紧密围绕工业经济发展,我们要深入研究制定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规划和工作措施,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围绕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现实,我们要积极抓好“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着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围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载体,搭建舞台,通过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等党建主题活动,组织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带头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
二、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就是要在真抓实干上大有作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经济新的发展,需要每个共产党员站到第一线,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发挥好每一份热。襄樊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副省域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建设“生态、诚信、和谐**”的具体定位。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关键要靠我们真抓实干,积极为经济发展献计出力。作为党员,我们必须时刻走在群众前列,干在群众前头,抢抓好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好本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组工干部作为党员干部的“娘家人”,更要理应在抓经济、促发展中亲历亲为、大有作为,当好骨干和表率。一方面,我们要直接融入经济发展的大潮,时刻关注经济发展的走势,积极支持和落实经济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做经济发展的促进派和热心人,而不当旁观者和局外人。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组织工作的特有手段,通过用人导向和管理杠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调动党员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重新修订实绩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加大经济目标和服务经济建设工作目标的设置比率、考核权重,侧重考核考察干部在经济建设工作中或在服务经济建设工作中的贡献率;注重考核结果的转化和运用,与干部的评先表模、提拔任用和降免惩戒挂钩,力争通过规范的激励考核机制和手段,真正让广大干部“围着经济转,朝着发展干”,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同时,要制定实施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那些工作平平,无功无劳的干部,特别是对那些不干事,甚至干扰经济发展的干部,则要旗帜鲜明地给予贬惩,切实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罚,真正让谋发展者、实绩突出者得到褒奖重用,让无所事事、评头论足者没有市场,以鲜明正确的用人导向凝聚干部干事创业的宏大志向,激励广大干部心往发展上想,劲往发展上使,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抢滩击水,建功立业。
三、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就是要在富民惠民上见到实效
经济发展交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为此,山东省德州市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工作思路。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彻底摒弃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改变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矛盾的观念,真正把“提倡绿色消费,增强环境意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当展,又要后代幸福”等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人自身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重点区域和领域,着力解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从源头抓起,防止出现新的污染和破坏。既注重培育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又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提高环保效益。
发挥政府、经济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作用。政府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各类经济组织要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积极防治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能源;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开展对环保的社会监督。
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经济结构优、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环境生态美的发展路子。
加快经济发展之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中国人自古重“道”,也爱论“道”。所谓“道”,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准则。世间万物皆有道,经济发展也不例外,而且其中的“道”还不少,但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公有、非公有哪个应该占主体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很多,但最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公有和非公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到底应该实行哪种所有制结构呢?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对于当代中国来讲,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为什幺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以能很快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就是得益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句话,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更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者坚定不移地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步伐
2011年7月25日至29日,全国党校系统经济理论研讨会暨第八届经济学年会在浙江省委党校隆重召开。来自中央党校和各地方党校的14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尤其要注重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外开放发展方式的转变等。与会学者在诸多问题上达成了普遍共识,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和政策建议。现将本次会议论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一、有关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研究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是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支撑和战略选择。甘肃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鲜静林教授、陈治华副教授对自主创新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自主创新不完全等于技术创新,它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市场性和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性等特征。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自主创新要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社会中介等五个层面结合起来,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在政府层面,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在企业层面,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自主创新中的中坚作用;把引进技术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等。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孔宪香副教授的研究则强调了研发型人力资本作为创新执行主体的重要作用,认为从政府层面构建研发型人力资本创新的激励制度尤其重要。具体来说,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科技奖励制度;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创造良好的科研和创新环境;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教育培训激励政策;完善科技评价体制,建立鼓励研发型人力资本创新的相关配套政策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重视对其金融支持力度,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最佳结合。针对此类企业特殊性所导致的融资困难问题,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王雪梅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案例,提出了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创新性的具体融资方式。她指出,滨海新区作为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的改革实验基地,实现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坚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推动了科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其他地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般都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大多数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的导入和成长阶段,还没有显性的市场需求,产业化发展存在难以克服的瓶颈制约。因此,新兴产业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锡市委党校蒋佳林教授认为,在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扶持作用。针对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的完善,与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需要着力降低新兴产业的准入门槛,除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外,要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资金进入,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促进市场竞争。同时,加快培育稀缺资源的中介服务,实现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完善有利于产业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针对新兴产业的特殊生命周期阶段,还应大力鼓励其实际应用,构建新兴产业市场成长的补贴机制,对新技术应用的消费者、生产者实施补贴政策,特别要发挥政府支持项目的引导示范效应。此外,在“十二五”开启之际,新兴产业培育要与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相结合,进行合理规划,努力克服新兴产业的区域性产业重构,防止新兴产业短期内的产能过剩。
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一、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现状
1、GDP总量。秦皇岛市GDP从2001年的31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68.75亿元,2013年的总量是2001年的3.75倍,2011年秦皇岛市全年GDP总量达到1064.03亿元,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生产总市值平均增速在11%左右,2001年至2007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基本呈上升趋势,2007年的增速是近13年最快为13.4%,自2008年至今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不断减缓,2013年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近10年最低仅为7.0%。
2、产业结构。在秦皇岛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到2013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71.46亿元,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是447.57亿元,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549.72亿元,相较于2005年分别增长了119.99亿元、252.08亿元和300.2亿元。秦皇岛市第一产业发展平稳,二、三产业发展较快,2011年三大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3.3:39.4:47.3,
(二)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单位GDP能耗。秦皇岛市的单位GDP能耗一直呈下降趋势,自2007年的1.38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1.061吨标准煤/万元,较2007年的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3.50%,200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最快达6.39%,但是近几年的下降速度有所回落。秦皇岛市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值均低于河北省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值,位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在减少单位GDP能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秦皇岛市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7年的3.81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2.36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38.05%,2008年达到最大降幅为18.35%,秦皇岛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下降速度均高于该市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速度,并且均位于河北省的平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之下,该市在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该市的单位GDP电耗指标值均高于河北省的平均值,并且近年来出现上升趋势,该市在单位GDP电耗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单位GDP电耗方面的减排工作。
镇经济发展的思考
*镇位于**市东北端幅员面积58.5平方公里总人口35189人辖2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近年来该镇通过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双带”活动大力发展以加弹、棉纺、灯饰为主民营经济20*年实现工业产值30亿元销售收入27亿元财政收入70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居*市第一从几年前经济落后镇巨变为该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长最快镇
一、大力强化“四动”*镇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镇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中国加弹第一镇”其经验主要体现在“四动”
一观念变动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六放方针”破除民营经济姓“资”姓“社”束缚牢固确立“三个有利于”观念;破除民营经济适度发展束缚牢固确立能快则快观念;破除民营经济会造成两极分化束缚牢固确立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观念;破除民营经济百姓自发经济可抓可不抓束缚牢固确立领导带头观念;破除服务民营经济怕遭非议束缚牢固确立身正不怕影子歪观念二干部带动积极进行“六看六比”即看企业规模比社会效益;看税费上缴数比对国家贡献;看发展速度比创新程度;看帮带实效比模范作用;看环境建设比文明素质;看依法经营比劳动致富评选“双带”示范户、“双带”榜样区、“双带”领先村目前该镇80%左右党员带头办了企业或入股70%老百姓办有自己产业三政策推动按照“法律上给予保护政策上给予鼓励经营上给予指导发展上给予扶持政治上给予地位服务上给予方便”原则对民营经济发展不限经营方式、投资方式、经营规模、地域界线积极鼓励投资者想投、能投、快投、多投四环境牵动对民营经济发展做好法律、用地、用钱、用电、用技、用权等六项服务
二、正视“六大差距”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紧迫感
南办处与*镇条件相差不大但民营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对照别人反思自己我们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经济发展前景
一
日本经济持续长期停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除1991、1995和1996三个财政年度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2.5%以上外,其他财政年度都在2%以下,1998年出现了1.1%的负增长。[1]2001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调整,日本经济的多数经济指数都呈现衰退迹象。据日本总理府公开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GDP比上季度下降了1.2%,以后又连续两个季度比上季分别下降0.5%和1.1%,[2]这种连续3个季度的负增长表明目前的日本经济已经陷入衰退状态。
(二)通货紧缩特征明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就曾开始表现出一些通货紧缩现象,进入新世纪后,通货紧缩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有资料显示,1999年和2000年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5%和0.6%,2001年头9个月,该项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均为负增长。[3]这种物价连续两年以上持续下降的状况,不仅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就是在战后其他主要西方国家也实属罕见。日本政府从去年起不得不公开承认:“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夜市经济发展分析
一、重庆夜市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
目前,重庆市出台相关政策着力加强夜市经济建设,力求到2017年之前,建成具有重庆市特色的街区20余条、具有创业类型的街区30多条,利用夜市市场提供新兴就业岗位达到5万余个,增加零售额度350亿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实现特色街区80多条,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之多,零售总额达到500亿元之上,从而打造成具有重庆市鲜明特色的夜市街区,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现阶段重庆夜市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重庆夜市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目前来说,重庆夜市市场不够规范,夜市市场人员鱼龙混杂,市场整体给人的感觉“脏乱差”。尽管目前重庆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夜市经济,尤其是鼓励重庆特色型夜市和创业型夜市经济的发展,然而,重庆市夜市市场仍然秩序混乱,缺乏相应的管理,使市场难以满足不同人的多层次需求。
(二)重庆夜市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