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1:42: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法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典化经济法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对于部门法体系化而言,法典可以说是最高形式,构建经济法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帮助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不同主体提供相应的权利义务清单。不过从目前来看,因为立法及司法实践经验严重欠缺,加上概念化不足以及法典本身存在自闭性缺陷,导致经济法尚没有具备法典化条件,应该从推动体系构建及完善方面着眼。本文结合法典化背景分析了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意义及构建条件,并就构造经济法体系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法典化;经济法体系;构建
早在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实施后,世界各国就开始将法典化作为部门法研究的主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宣告了以往立法任务的结束,也标志着新的法律时代开启,依照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新的法律,从外在形式及实质内容两方面,做好现有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法学界的主要任务。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其对于编纂民法典不仅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实现法典化的第一步。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能够实现经济法的法典化引起了法学界的热议,结合法典化形式,研究经济法体系的构建,能够为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未来编纂经济法法典提供参考。
1经济法体系研究意义
经济法体系确立的方式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于经济法的认知,理论上,通过研究经济法体系,能够完善当前我国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内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我国在经济法体系的研究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学说,虽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经济法的研究必然能够更加深入,但是实际上如果争论无休无止,则必然会对其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结合我国民法与刑法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之所以能够发展成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括在法律体系内的基础理论达成了共识,因此,对于经济法体系的研究,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夯实基本理论基础。而从实践意义谈论,对经济法体系进行研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经济法内部数量多且分类难的问题。新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基础处于不断变化中,而现有的经济法立法时间较早,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经济法中有关市场主体权利义务以及政府权力被分散在60余部法律以及更多的行政法规中,引发了前后立法不一致的问题。通过构建科学经济法体系的方式,能够明确经济法分类,有效减少重复立法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经济法内部的各种矛盾冲突。从长远角度分析,如果想要在今后编撰经济法典,做好经济法体系的构建及合理布局工作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构建经济法体系的条件
经济法体系分析论文
一、经济法体系的概念
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概念,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经济法体系到底是经济法规范体系,还是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体系。经济法体系的结构是由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决定的。即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决定于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定经济关系的结构。经济法体系和宏观调控法、市场管理法、市场主体法、社会保障法有着密切关系。
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分为产业政策法、计划法、投资法、预算法、税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等。宏观调控是一种国家引导促进的方式,即对社会经济活动予以指导,鼓励,帮助和提供服务。对维持自由竞争,维护市场主体的平等,民主和秩序,稳定社会环境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宏观调控法是必须的。
市场管理法。市场管理法是调整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分为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计量与标准化法等。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竞争是避免不了的,而竞争就会导致优胜劣汰。所以,有竞争必然会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而这些都严重地妨害了市场竞争自由,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稳定和维护市场竞争自由的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管理法是经济法中必不可少的。
市场主体法。市场主体的资格实际上主要是由民商法来加以确立的,只要符合经济法的要求,同样可以成为经济法上的主体。市场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法人中包括机关法人。虽然不能说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绝对就是经济法主体,但当他们实际上参与了经济法律关系时,他们便成了经济法主题,这时经济法肯定要对其做出许多规定以规范其行为。因此我认为经济法体系应包括市场主体法。市场主体法包括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国家经济管理主体,企业,特殊企业形态。
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分为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优抚法等。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许多社会不幸者。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造成了大批的市场失败者,对于这些社会不幸者和市场失败者,国家应提供社会保障,给予救济和帮助,使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也是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需要。但是,要使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实施,社会保障法当然是必需的。所以,要使市场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就必须制定可行的社会保障法。因此,我认为社会保障法也应该纳入经济法体系中。
经济法体系研究论文
经济法体系是指由经济法律规定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研究经济法体系,对于深化经济法自身的认识,概览经济法的外在全貌,明了经济法的内在构成要素,理清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确立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完善整个法律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经济法体系的缺陷
1.指导思想不正确。传统经济法体系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认为计划法在经济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经济法的“龙头法”,其他经济法都以计划法为轴心而展开,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法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是与资本主义经济法体系的区别所在。这是传统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法体系中的反映,自然,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为经济法体系所分享。随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经济法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已逐渐丧失,内在构成要素在不断重组,正日益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尤其要指出的是,传统经济法体系尽管把计划和计划法奉为至上至尊,但对计划本身缺乏科学的理解,视计划为指令、集权、数字,把计划当作是可以不受市场规律制约的包揽一切的东西,这种经济法体系是注定难以建立的。而实质上,我国从来也没有制定过真正意义上的计划法,所谓的计划法只不过是各种行政命令,因此,以计划法为“龙头”建立经济法体系事实上只能是主观空想罢了。
2.按“身分”立法。如按所有制进行企业立法,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集体企业法、私营企业法;等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地位不同,权义有别,税负不一,保护各异,区别对待,这样必然导致经济法体系的内在不和谐、不统一。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从“身分”到“契约”,从不平等到平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立法不应根据“身分”而应根据“行为”统一进行,因此,按“身分”立法所构建的经济法体系是与市场经济要求背道而驰的。
3.缺乏科学的标准。到底哪些法律法规属于经济法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缺乏科学的标准,构建经济法体系具有极大的任意性。有的不属于经济法体系的被纳入其中,如合同法等,有的属于经济法体系的却被拒之于外,如产业政策法等。这必然导致经济法体系与相邻法律部门如民法、行政法体系的瓜葛难解,引发法律部门之争,甚至扰乱现有的整个法律体系,进而也影响到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的根据。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建立经济法体系的初衷。
4.具有严重的封闭性。传统经济法体系刻意强调姓“社”姓“资”(但并不清楚什么是“社”什么是“资”),过分注重“中国特色”(但有时是误解它滥用它),着力区分涉内法与涉外法,国内法与国际法,借鉴国外先进经济法经验制度文化技术不够,缺乏国际通约性,难以与国际接轨,甚至有时我们所建立的经济法体系与国际上公认的经济法体系相去甚远。现代社会是开放的国际性的大社会,立足于这种社会的经济法体系必须是开放的、面向世界的,那么封闭的经济法体系必然会与世隔绝、窒息生机。
经济法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法体系如何确立,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于经济法的直观认识。对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分析,可以有多种路径。研究经济法体系的内部结构,需要考察其结构的特定性。认识经济法体系,同样应当持开放的心态,以应对开放社会所产生繁杂问题。为此,应当“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特别是对处于“中间地带”的一些法律规范,使其在性质上各得其所,在调整上又能够相互为用,以共同实现其整体上的调整目标。
「关键词」经济法体系,结构分析,二元结构,中间地带
经济法的体系应如何确立,曾是众说纷纭的重要问题。随着人们共识的日渐增多,对经济法体系问题的探讨也余音渐歇。但近几年来,经济法制度的迅速发展,生成了大量的新规范,这些新规范不仅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经济法体系具体结构的认识,也会影响人们对经济法体系既有共识的合理性的看法,因而对经济法体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仍然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按照既有共识,经济法体系作为经济法规范所构成的内在和谐统一的整体,其核心问题是规范的分类与结构问题;与此同时,经济法体系作为相关经济法规范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可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对其展开研究,以更好地揭示经济法规范的类别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结构。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研究经济法的体系,都离不开对相关规范的分类及由此形成的特定结构的研究,都离不开重要的“结构分析”。这对于研究经济法体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当然也适用。
对于经济法体系所涉及到的结构性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已经达成了许多共识,目前学者尚略有歧见的,主要是对经济法规范的“分法”上的不同:有些学者主张“二分法”,有些学者主张“多分法”,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法体系结构上的不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的探讨,是立基于学界已有的一些基本共识(如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体系结构等本体论共识),着重从经济法体系发展的角度,对经济法体系进行一般结构分析,提出体系的“二元结构”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二元”的“中间地带”的归属问题,并探讨如何“一分为二”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经济法体系的一般结构分析
试论经济法体系研究现状
【摘要】有关经济法的学术体系是属于当今经济类法学基本理论研讨中的核心性内容之一,其宗旨是着重处理好相关于经济法的组成结构问题。其研修成效密切关联着经济法基本理论研修的总体质量,同时也密切关联着经济法的学术体系以及经济法学理论体系的完美构建。经济法学术理论研究依然表现出共知性结论比较分散、研究结论突破性不强、有关经济法理论体系组成的认知方面明显地表现出交错繁杂等倾向。追其本因,重点是缘于经济法学学术理论研究基础浅薄、研究思路及视野较窄、研究层次错乱等。
【关键词】经济法;学术体系;研究成果;进展;分析
自打我们国家经济法学理论构建并推出以来,针对于经济法基本性学术理论的探究始终是处在持续性的深化进程之中,在每一个具体的研究单元中都完整的构建出了在其内涵性及思想性上各异的专属性学术理论及特定派系。先期的经济法学术理论研讨中秉承着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传统化经济法”宗族,相关于经济法学体系中的思想理念、拟定目标、学术指针等诸多问题上的认知还欠完整和科学化。在和相对应的民事法归、管理性法规等体系内“拉力赛式”的争论进程中常常受到排斥、攻击及嘲弄的下场,其自身的体系构建问题一直是倍受质疑。
一、经济法学理论体系研讨思路及观点整合
在当今的市场化经济运行状态下,伴随着相关学术理论研讨进程的不断深化,经济法学基本理论研讨已经逐渐走向科学与完整,针对于经济法学理论调合目标等一连串问题的解答愈发科学化,其外在的自主性问题已经得到全面的解决。然而,现阶段,涵盖了经济法学理论调整目标、经济法学的理论组合亦即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在内的经济管理学术理论构建还不能构建出完整统一的语言结构体系,学术内的不同流派各表己见。因为研究视野上存在着差别,完整构建出了内涵各异的经济法学术派系及学术思维。
二、经济法学理论体系的研修现况分析
国内循环经济法体系完善
一、完善循环经济法体制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它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从本质上并不是改变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而是依托一定的制度安排对经济运行的路径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快进行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推动和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通过建立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来有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现代法治社会是用法律来规范社会结构和控制风险的社会,因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制定的法律和制度。由此可见,以法律形式和法律体制规范循环经济是具有现实的制度创新意义的。
二、我国循环经济法体制建立的主要问题
1.现行环境保护法与循环经济发展脱节现行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在1979年版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法的基础上修改制定的。这一版本的环境保护法是建立在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社会结构基础上的,其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属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因而植根于这一社会基础的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理念和内容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思想价值模式。因此这种思想模式指导下的环境保护法是完全迎合相关企业“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众所周知,排污治理问题是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职责的主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法及执法部门集中处理的事务。以此为例,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是收费标准低,与企业因肆意排污所得的利润相差甚远,对企业根本构不成应有的约束。其次是收费方法不合理。
2.现行收费制度往往是单项超标排污制度,即同一排污口如果排出两种污染物,那么就按照最高指标的那一种污染物来计算罚款费用,因此误导了企业往往只对收费的那一种污染物的治理。现行循环经济法对环境资源相关概念界定模糊,导致法律责任认定无法可依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棘手,主要在于环境资源在数量、质量、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上都难以确定和量化,从而造成认定法律责任的执法部门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而难以操作,主要表现在环境资源归属权制度和容量权制度的缺失。我国宪法中对环境资源的权属问题规定得非常模糊抽象,仅仅规定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是并没有指明行使环境资源所有权的主体,更没有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企业和部门、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结果造成了国家集体的资源所有权被各个主体肢解,客观上促进了各种主体对环境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和利用。恰恰是由于这种环境资源权属制度的抽象性,造成了环境资源抽象的公有性,负责管理资源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成为环境资源的实际所有者,并将这种管理权进行人为分配和寻租,从而使环境资源失去了有效配置的途径。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措施,管理体制不合理,使得环境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现行环境保护法的资源再利用原则贯彻不够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贯彻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强调生产环节资源的投入减量;《清洁生产促进法》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减量;《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强调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今后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应当加以完善。这种资源再利用原则的贯彻滞后往往会误导立法工作将循环经济简单地视为降低利润和生产力度从而降低对资源的利用的规范过程,因此这种执法工作实际上是对企业经营的一种压制,并非引导和对环境的真正合法保护。
经济法体系规范化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相关的经济法概念,认为经济法主体体系体现在国家的经济法的基本框架内,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和归纳所形成的各类经济法主体,均是基于各自在本国经济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模式。
[关键词]经济法体系法律规范概念
一、经济法体系的概念
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概念,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经济法体系到底是经济法规范体系,还是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体系。经济法体系的结构是由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决定的。即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决定于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定经济关系的结构。经济法体系和宏观调控法、市场管理法、市场主体法、社会保障法有着密切关系。
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分为产业政策法、计划法、投资法、预算法、税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等。宏观调控是一种国家引导促进的方式,即对社会经济活动予以指导,鼓励,帮助和提供服务。对维持自由竞争,维护市场主体的平等,民主和秩序,稳定社会环境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宏观调控法是必须的。
市场管理法。市场管理法是调整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分为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计量与标准化法等。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竞争是避免不了的,而竞争就会导致优胜劣汰。所以,有竞争必然会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而这些都严重地妨害了市场竞争自由,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稳定和维护市场竞争自由的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管理法是经济法中必不可少的。
经济法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从管制、规制和监管的性质来比较三者的异同,并阐明三者同是微观经济学领域的调整手段;对干预和调控的解读,通过对二者词义的比较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得出结论:在中国使用调控比干预更加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特别是在宏观领域的管理。关于我国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的选择,即以规制为研究中心的法律与政府管理市场经济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管制;规制;监管;干预;调控;市场监管法;市场规制法
1管制、规制与监管
管制、规制与监管都是英文“regulation”的不同翻译,对于日本学者的著述倾向于将它译为规制,如金泽良雄在《经济法概论》一书中第一编第四章所谈及的问题就是“经济法中的规制”,植草益的《微观规制经济学》等。对于英美学者的著述则更倾向于使用管制,如丹尼尔•史普博的著作是《管制与市场》,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等。而在国内的经济学著述中,管制与规制的运用也无统一的规范,如王俊豪所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马昕等所著《管制经济学》,谢地所著《政府规制经济学》,王雅莉所著《公共规制经济学》,张维迎的《管制与信誉》等。在经济法学著述中,结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学者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市场规制,如漆多俊在《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十章所述内容即是“市场规制法原理与制度体系”,监管在经济学领域很少见,但是在法学领域,有的学者将市场监管法和市场规制法并列为微观经济法范畴,是干预市场微观领域的不同手段。如卢炯星认为,市场监管法与市场行为规制法同属于微观经济法范畴,但两者却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在与法律密切联系的层面上,管制、规制与监管并无本质区别,既包括与此相关的政策,也包括为实施政策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有学者认为:管制原意是指有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节制,并含有规则、法律和命令的基本含义,通常理解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限制,要比监管的范围大的多,监管只是管制的一种,是从维护安全,降低风险角度进行的管制。管制与规制并无不同,只是“regulation”的不同翻译而已,无论管制更多的适用于政策性讨论也好,规制侧重于管制法律表现形式也好,这些区别对于实质性研究并无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不应该是刻意追求到底是该用规制还是用管制,而是应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整体来掌握适用的范围以及与其他经济管理方法的区别。
1.1管制(规制)的性质
丹尼尔•耶金在他的一书《制高点——重建现代政府与市场之争中》写到的管制(规制)在战前与战后被接受的程度和内容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查看了相关资料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战前的管制(规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制,政府的手伸向市场的各个微观领域,因此它指的是对微观经济领域的直接监督和管理。而凯恩斯主义则将政府从微观拉向宏观,主张管理总体经济而不是具体的市场运作。因此,凯恩斯主义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名称“政府干预”,用与区分政府管制(规制)。丹尼尔•史普博认为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者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者特殊行为。金泽良雄认为规制可以理解为是对于一定的行为规定了一定的秩序,而起到限制的作用,经济法规制的对象就是经济生活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循环的全部过程,并包括与此有关的金融、运输等。维斯卡西认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种强制力。植草益认为,政府管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我国学者王俊豪则将管制定义为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因此,管制(规制)的性质是对微观经济领域和主体的干预。
我国经济法体系研究论文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向我们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任务,这当然包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内。在讨论如何建立这样的法律体系中,一个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就是经济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中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问题。对这个问题经过几年的讨论。现在的分歧意见虽然还很大,但是我们认为这种讨论是富有成果的,它对于加强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加强经济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及加强用法律管理经济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绝不是象有的同志所说那样,这种讨论“扰乱”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讨论总是有益的,问题总是越辨越明。我们相信,继续讨论下去,分歧意见是可以逐步地大体上趋于一致的。
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国外已经讨论了将近半个世纪,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在我国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算起来不过四年,与半个世纪相比,毕竟是短暂的。那末,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旷日持久地争论下去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重复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是最不划算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缩短这个讨论过程。我们认为,在讨论建立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去或者少去重复人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而应转入切切实实地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的经济法体系。事情总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人,往往并不一定是能够回答问题的人。但是,我们还是企图从这方面作一点努力。为了找到一个基本上能够为大家所接受的,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建立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前一段讨论情况。我们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要解决研究经济法的指导思想和态度。划分独立法律部门的标准以及经济法体系的范围等三个问题。如果能够在这三个问题上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那末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间题就可以大体上求得解决。
(一)
研究法律体系,首先就要研究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对此,法学界的同仁们提出了许多见解,但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综观这些分歧的焦点,主要不在它的理论方面,而在实践方面。比如,从理论上讲,无论主张或不主张经济法独立的同志,几乎都一致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该法律部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其次是它的调整,原则和方法,然后再考虑主体地位等其它一些因素。但是,在具体认定什么是社会关系的特殊性的时候,却分道扬镳了。问题在于人们可以把某类社会关系的范围划得窄一些,也可以划得宽一些。这里涉及一个如何使宽窄适度的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单纯以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作为划分的尺度,那末又会回到原来的立场,而使问题得不到解决。现在我们必须找到另一条出路,就是以不同社会关系作为基点,综合考虑其它因素,把作为各个法律部门的对象的社会关系,作适当的调整,并根据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法律功能作用的法律体系,对于调整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关系的法律部门来讲,尤其有这个必要。这里,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四论”,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依据或者途径。
第一,本旨论。即从特定的法律部门的固有本旨出发,建立法律部门。按照资产阶级的法学观点,民法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在商品流通中所发生的没有国家权力参加在其中的私权关系的法律,故称为“私法”。这当然是一种掩盖法律阶级实质的说法。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资产阶级民法是本着私人经济自主和“契约自由”的原则来调整经济关系的。在由民法调整经济关系的体制下。国家权力对经济生活的于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以后,一方面是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日益集中在垄断资产阶级手中。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各垄断资本家又各自为政,各行其事,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突破了以自由、平等为主要标志的民法原则。垄断资产阶级所进行的这种毫不节制的经济活动,加深了垄断阶级之间、国家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以及他们同中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危急到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确认垄断资本家对民法原则的挑战;二是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加以某种限制。这就必须找到一个出路。但是,这个出路既不能建立在修正传统民法概念的基础上,把
调整体现国家统治权的经济关系的法规。作为民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不能在固守传统民法概念的基础上,把这些法规纳入民法的范畴。这就是说,既要维护传统的民法,又要不受传统民法的束缚。他们认为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民法之外建立一个既不属于“公法”,又不属于“私法”的法律部门,这个法律部门有的叫“社会立法”,有的叫“反垄断法”,有的叫“经济立法”。尽管名称不同,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体现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在用扩大民法固有内涵的基础上,使民法适应调整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关系的需要。
经济法主体体系分析论文
一、经济法体系的概念
对于经济法体系的概念,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经济法体系到底是经济法规范体系,还是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体系。经济法体系的结构是由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决定的。即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决定于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定经济关系的结构。经济法体系和宏观调控法、市场管理法、市场主体法、社会保障法有着密切关系。
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分为产业政策法、计划法、投资法、预算法、税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等。宏观调控是一种国家引导促进的方式,即对社会经济活动予以指导,鼓励,帮助和提供服务。对维持自由竞争,维护市场主体的平等,民主和秩序,稳定社会环境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宏观调控法是必须的。
市场管理法。市场管理法是调整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分为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计量与标准化法等。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竞争是避免不了的,而竞争就会导致优胜劣汰。所以,有竞争必然会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而这些都严重地妨害了市场竞争自由,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稳定和维护市场竞争自由的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管理法是经济法中必不可少的。
市场主体法。市场主体的资格实际上主要是由民商法来加以确立的,只要符合经济法的要求,同样可以成为经济法上的主体。市场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法人中包括机关法人。虽然不能说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绝对就是经济法主体,但当他们实际上参与了经济法律关系时,他们便成了经济法主题,这时经济法肯定要对其做出许多规定以规范其行为。因此我认为经济法体系应包括市场主体法。市场主体法包括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国家经济管理主体,企业,特殊企业形态。
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分为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优抚法等。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许多社会不幸者。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造成了大批的市场失败者,对于这些社会不幸者和市场失败者,国家应提供社会保障,给予救济和帮助,使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也是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需要。但是,要使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实施,社会保障法当然是必需的。所以,要使市场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就必须制定可行的社会保障法。因此,我认为社会保障法也应该纳入经济法体系中。二、经济法体系的法律规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