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刺激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5 00:45: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济刺激政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刺激政策

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机制试析论文

“退出机制”的含义

应该说,“退出机制”已成世界和中国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退出机制,就是指对由政府主导的、专门旨在挽救金融危机的特殊经济刺激政策的放弃。一般来说,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无非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道义劝说(即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政府首脑和央行行长或劝说或威胁或暗示)。特殊的刺激政策则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大规模财政投资和借钱给银行(美国把后者称为注资)。当然,它不包括那些正常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发达经济体由于体制的分立,也由于过去反周期大量运用凯恩斯主义的措施,财政赤字堆砌形成的压力已经无法使它们再大量运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而更多地使用货币政策,谈到退出时,则主要是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但就中国而言,特殊的经济刺激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未来如何动态调整、适时退出。说白了,就是在宏观调控政策下,目前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撤不撤、往哪儿撤的问题,如何把“洗澡水”泼出去,还得确保把“孩子”留下来。

“调结构”与“保民生”的意义

金融海啸以来,中国主要实行的是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多次降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部分政策都是以保增长、保速度为出发点,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结构的调整,保环境、保民生应成为下一阶段的“战略重点”。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有1300多亿投向了医疗、保障性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同比增长25.1%。但在笔者看来,媒体和大众往往只看到其拉动消费的作用,殊不知这正是中国经济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措施,是中国在这一具有世界意义难题面前,通过应对次贷危机形成的重大改革步骤,它将深深影响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以将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措施单纯地看成是拉动内需有些偏颇。将于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把“调结构、防通胀”作为重点,财政收入的增长要同个人收入增长相协调,政府投资的限度和节奏都将做大的调整。笔者以为,调结构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如果调结构被理解为只是在老产业中进行资产重组,甚至是“国进民退”式的重组,并且符合国内需求、国外需要的新产业发展缓慢,就业也不能够较大幅度增加,那实际上就没有达到调结构的真正目的。如果符合客观需要的调结构、保民生的政策出台了,就是某种意义的目前刺激经济措施的“退出”了。

“触底反弹”与“自我修复”

是“退出”的充要条件

查看全文

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方式与条件诠释

论文关键词: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条件方式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指出,作为新兴经济体,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方式应侧重于转型,将其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经济复苏速度令人瞩目。然而“非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适时退出决定了危机时政府政策的成败,因此我国在判断刺激政策能否退出时应充分考虑民间投资、失业率及国际环境等条件。

在各国政府的努力下,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态势都有所好转,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速度令人瞩目。然而这些经济刺激政策始终属于“非常规”行为,当经济体具备了正常增长能力时,经济刺激政策必须适时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决定着危机中政府政策实施的成败:退出太早,经济尚不具备自发增长能力,复苏后续乏力,很可能前功尽失,陷入二次衰退;退出太晚,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流动性过剩,推高了初级产品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应满足的条件

我国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外贸出口在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后于2009年12月首度“转正”,同比增长17.7%,当月出口值位居历史第四高位。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1%,增速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虽然全国物价在2009年全年有所下降,但CPI在年底最后两个月回升,分别同比上涨了0.6%和1.9%。在对我国经济回暖形式普遍看好的情况下,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退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退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要判断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退出首先必须明确这种政策的“过渡”性质。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出口萎缩,消费需求不旺,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刺激政策的目的就是在短期内通过政府的投资、政策扶持等一系列行为帮助经济重回高速增长的道路。因此衡量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退出就要考虑一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是否已满足如下条件:

查看全文

北美产业经济的技术研发政策支持刺激研究论文

[摘要]政府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技术竞争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有力的作用,是新世纪摆在各个国家政府面前的崭新课题,美国在产业技术研发及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产业技术;研发;政策分析

长期以来,美国把维护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看做实现与保持其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关键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技术研发及转移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协调联邦实验室、大学与产业界的充分合作,以及在三者之间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及转移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美国产业技术研发及转移取得了巨大成绩,其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一、美国产业技术研发的立法

美国的产业技术政策,特别在技术研发活动方面,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设立各自的实验室来进行研发的。但是,随着产业界面临与日俱增的国际竞争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许多重要产业均被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超越,如汽车、化工等行业,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并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反思。政府与产业界研发活动的分离关系逐渐开始转变。

1980年美国制定《拜杜法》和《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后,开始鼓励政府实验室将研发成果移转给民间部门。该法1996年更名为《联邦技术创新法》。

查看全文

探究北美经济刺激计划撤销的思考和启示论文

摘要: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日益明朗的情况下,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问题再次引发讨论高潮。危机背景下非常规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是必然的,只是时机、节奏和力度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对退出的时机与路径,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等进行了述评,并对全球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政策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得出几点主要结论及对中国的启示:当前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不宜全面退出;经济刺激计划要分阶段退出,兼顾市场反应等。

关键词:经济刺激计划;退出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国际比较;启示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逐渐散去,各国经济也先后出现好转,以中国、印度、巴西为标志的新兴市场的强劲复苏势头毋庸置疑,发达经济体也逐渐步入复苏通道。2010年2月18日,美联储突然宣布提高贴现率25个基点,此举让全球投资者终于明白,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已不再是纸上谈兵。市场投资者一方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信心增强,另一方面也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刺激计划退出的进程表示担心,这也成为各国政府迟迟不能实施经济刺激计划退出决策的原因。目前,世界经济处于触底恢复阶段,各国政府采取经济刺激措施还是紧缩货币政策,应视各国经济需求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本文在回顾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财政、货币退出政策进行述评。

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救助政策的国际比较

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这样引发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历史上也没有一个时期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各国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救助政策。在经济刺激计划退出问题被激烈讨论的情况下,冷静回顾一下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究竟采取了哪些救助政策和措施论文下载。

(一)美国的救助政策

查看全文

宏观经济趋向特征及策略研究论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增长速度,不确定性

论文摘要:从动态趋势上看,由于“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房产新政的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结构性调整力度的加强”以及“存货周期与发达国家存货周期的同步高点回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与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等,未来宏观经济可能步入“振荡”、“波动”与“相对低速”的过渡期。2010年以来,在刺激政策、存货周期逆转、世界经济同步反弹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的反弹趋势,在总体静态上呈现出“GDP增速提升”、“物价水平全面提升”、“就业形势逆转”、“外需常态化”等多元景气的局面。

一、上半年经济发展特征及今后预测

与其他年份比,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有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关注:

1、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以及总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指标呈现出强劲的反弹趋势,达到历史同期的高位水平。由于基数效应、潜在供给损失、低水平恢复性调整以及短期强烈刺激等原因,一些指标的反弹并不表明宏观经济进入稳定复苏或经济高涨的周期。当前,宏观经济的反弹依然具有基础不牢固、趋势不稳定、动力不明显等特征。

2、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指标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调整模式。先行指标表明,未来逐季下降的幅度可能超出一般市场主体的预期。

查看全文

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发展特点综述

关键词: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增长速度,不确定性

论文摘要:从动态趋势上看,由于“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房产新政的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结构性调整力度的加强”以及“存货周期与发达国家存货周期的同步高点回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与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等,未来宏观经济可能步入“振荡”、“波动”与“相对低速”的过渡期。2010年以来,在刺激政策、存货周期逆转、世界经济同步反弹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的反弹趋势,在总体静态上呈现出“GDP增速提升”、“物价水平全面提升”、“就业形势逆转”、“外需常态化”等多元景气的局面。

一、上半年经济发展特征及今后预测

与其他年份比,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有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关注:

1、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以及总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指标呈现出强劲的反弹趋势,达到历史同期的高位水平。由于基数效应、潜在供给损失、低水平恢复性调整以及短期强烈刺激等原因,一些指标的反弹并不表明宏观经济进入稳定复苏或经济高涨的周期。当前,宏观经济的反弹依然具有基础不牢固、趋势不稳定、动力不明显等特征。

2、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指标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调整模式。先行指标表明,未来逐季下降的幅度可能超出一般市场主体的预期。

查看全文

财政政策的异同论文

摘要: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张型财政政策的争论很多,争议很大,主要有“同一说”、“趋同说”之分。前者认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种提法,后者认为两者都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观点,在刺激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层面上是一致的,但认为作为观点提出的是“扩张”而不是“积极”。事实上,通观西方经济、财政思想,扩张型财政政策是指鼓励、刺激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却是政府主动、积极参与经济调控的思想,落实到政策层面上即包括刺激发展的政策,也包括制约发展的政策,或者在同一时期将两者一并使用。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扩张型财政政策;经济发展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什么是扩张型财政政策,自去年朱镕基总理提出我国要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时起,在经济理论界引起了争论,时至今日,仍未有统一的看法。其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各种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的政策趋向。所谓的“积极的”,是指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在经济萎缩时采用扩张型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型财政政策,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态度是“积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紧缩型财政政策均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这一点是必须首先加以说明的。

严格地说,从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渊源来看,积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现代财税经济理论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型财政政策一般被认为是来自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参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正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极力主张,才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财政理论宝库的宝物的。后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对凯恩斯的理论有所发展,但其宗旨大致仍然不能摆脱凯恩斯理论的窠臼。

按照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财政政策通过调节总需求,发挥其调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财政学说为基础,按照既定的财政目标——赤字或盈余,通过税收、财政支出、公债等财政范畴和财政活动方面的相关手段表现出来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世纪常见的中性财政政策已经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随着国家干预主义占据主要地位而退居次要地位,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政府刺激和抑制经济发展常用的财政经济手段。

查看全文

浅谈宏观调控下经济演进路径特征论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增长速度,不确定性

论文摘要:从动态趋势上看,由于“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房产新政的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结构性调整力度的加强”以及“存货周期与发达国家存货周期的同步高点回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与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等,未来宏观经济可能步入“振荡”、“波动”与“相对低速”的过渡期。2010年以来,在刺激政策、存货周期逆转、世界经济同步反弹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的反弹趋势,在总体静态上呈现出“GDP增速提升”、“物价水平全面提升”、“就业形势逆转”、“外需常态化”等多元景气的局面。

一、上半年经济发展特征及今后预测

与其他年份比,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有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关注:

1、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以及总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指标呈现出强劲的反弹趋势,达到历史同期的高位水平。由于基数效应、潜在供给损失、低水平恢复性调整以及短期强烈刺激等原因,一些指标的反弹并不表明宏观经济进入稳定复苏或经济高涨的周期。当前,宏观经济的反弹依然具有基础不牢固、趋势不稳定、动力不明显等特征。

2、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指标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调整模式。先行指标表明,未来逐季下降的幅度可能超出一般市场主体的预期。

查看全文

负利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探讨

摘要:十年前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欧洲陷入债务危机,瑞典央行就曾将隔夜存款利率设为-0.25%。2020年随着肺炎在全球扩散,各国货币政策一再宽松,西方各个主要经济体的基准利率纷纷逼近零,“负利率”时代已开启。文章主要说明负利率的诞生与作用机制,探究当前负利率的实施效果,并分析负利率潜在的风险与冲击,最后总结提出应坚持结构性改革,抑制金融资本泡沫。

关键词:负利率;金融风险;结构性改革

一、负利率的出现与蔓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振兴实体经济,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刺激了更多国家采取负利率政策,世界经济处于低利率环境。瑞典央行早在2009~2010年就曾将隔夜存款利率设为-0.25%,2015年2月又将7天回购利率下调至-0.1%,希望能刺激经济。丹麦央行于2012年7月实施负的7天存款利率,瑞士央行于2014年12月实施负的活期存款利率,都是为了对抗本币的升值压力。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长期设为0%~0.25%,并持续量化宽松。2020年1月29日,由于日本经济前景不佳,量化宽松政策效果不好,日本央行开始实行负利率,希望能刺激信贷并引导日元贬值。上述央行实施负利率的目的主要包括两点:一方面,降低借款成本,刺激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引导消费和投资,对抗通缩,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减缓本币升值压力,提升本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竞争力,刺激出口,改善贸易收支差额。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加上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冲突的发酵,资本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首先,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就已经拖累了经济的复苏,抑制利率的上行,加上一些发达经济体利率长期处于低位,经济增长放缓、接近通缩,不断加速全球降息潮;其次,部分经济体采用盯住美元的关联汇率制度,利率调整和美联储同步,也逐步卷入了降息潮,由此负利率政策便逐步在全球蔓延开来。

二、负利率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机制

(一)负利率的表现形式

查看全文

财政政策目标重点优化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几点反思与优化要领;关于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财政政策的运用成为重要的应对措施、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实施总量扩张、安排政府投资时,更加注重抓好结构调整和项目质量、在加大财政公共支出和补助力度时,更加注重抓好机制转换、在提升债务规模、用好债务资金时,更加注重抓好改革创新和风险防范、退出机制的选择、财政政策在本年度内至少不会在总量上简单比照货币政策、控制国债发行相对规模和赤字率,优化国债发行结构和资金使用结构、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与居民消费、退出时机的选择、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国际协调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回顾了中国实践并探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相关重点问题。一般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并将在优化结构方面有所进展。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政策目标,重点问题

两年前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向各国宏观调控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政政策的运用成为重要的应对措施。中国在2008年11月明确宣布宏观政策转型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之后,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态势在2009年比较顺利地从“前低”转入“后高”,年度GDP增速为8.7%,其中第四季度的增速达10.7%。一般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并将在优化结构方面有所进展。总结回顾中国实践并探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相关重点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本轮积极财政政策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应对当前困难和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简要总结其经验要点,一是把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放在“反周期”的操作框架内,充分认识其近乎“百年一遇”的严重性,及时、坚决、有力度地实施总量扩张。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发展阶段,特别注重“供给管理”角度的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升级换代和方式转变。三是在“积极”的同时也注重防范风险、加强制度建设。总体上看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增支规模还是减税规模,无论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推动还是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注,都体现了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理念,也体现了财政宏观调控日趋成熟的思路和技巧,这将为应对金融危机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