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4 23:09: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景观设计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景观设计学分析论文
叙事,是一个事物被人们认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是事物产生之前的虚拟描绘、消亡之后的历史性纪录,还是现实事物的传播,叙事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宣言可以理解为叙事的强势表达方式之一,它与新的事物有关,在某些关键时期,新事物通过宣言得以确立,宣言意味着改变。
当代的景观设计学正处于频繁叙事的时期,并且许多叙事正逐渐演化为宣言的形式,无论是舒缓的文笔还是激烈的措辞。对中国而言,景观在近十年来正逐步成为一个从公众到专业层面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体现了公众对美好景观的希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专业领域对创建景观设计学本体文化的渴望。一个新的事物从不为人知到被公众接受,宣言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除宣言之外,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和社会性实践同样是叙事方式的体现。本体理论是一个学科能够自立的基础,它的不断扩充与发展是学科生命力的体现。对社会性实践而言,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实践,设计行为与社会和自然的各个层面有关。很多时候,本体理论与社会性实践以及宣言叠加在一起就呈现出一种整体叙事的特征。
宣言
关于宣言,查尔斯·詹克斯在《当代建筑的理论与宣言》一书的导言《火山和丰碑》中这样论述到,为什么政治家和建筑学家都写宣言?当卡尔·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时,并非想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正如他所说,不是诠释这个世界,而是去改变它。于尔里克·康拉德在他的《20世纪建筑的纲领与宣言》(1964年)一书中指出,我们的世界将建筑学宣言变成了可预言的事情。一个建筑学家若不能或不愿做广告就必须要在除建筑之外的媒介中成名。矶崎新这样理解现代主义运动:我们需要从近代艺术是一项运动的角度来分析。因为是运动,所以要提出宣言来明确其方向,在朝这个方向迈进的过程中,前卫产生了。所谓前卫就是向外界发出宣言,表明自己是走在最前头的,即通过展示一个乌托邦来确定目标,没有宣言的运动几乎没有。即使自己没有宣言,也会有其他人跳出来代你做出宣言,比如印象派和立体派就属于这种情况,而从未来派开始都是为自己发起的运动做出宣言的。在建筑界,不论是勒·柯布西耶还是密斯都是通过宣言登场的,也就是说他们通过宣言将近代艺术运动的形态运用到建筑界中来。构成主义、风格派和表现派都有各自的宣言,一直到包豪斯的功能主义,都是宣言不断。因此把各种宣言收集起来编辑出版,那一定是一部近代建筑的运动史。
查尔斯·詹克斯运用火山与丰碑这样的比喻来概括宣言,火山寓意情绪的爆发,丰碑代表法规和理论。而火山与丰碑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写宣言?查尔斯·詹克斯认为是危机。他以后现代主义为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带来的环境中紧迫的危机感,而且接下来的每种传统也都显示出类似的倾向。危机,或者说是即将到来的灾难的预感,是“火山”成为如“丰碑”——纯理论——一样深奥比喻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动机就没有人写下宣言了。
查尔斯·詹克斯进一步论述到,第一部建筑学宣言或者规范准则是上帝的《十戒》。柏拉图将上帝比喻成“万物的建筑师”,当建筑师们一时兴起做出某一决定,采纳某一理论时,他们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尼采在他的宣言中宣扬:“燃尽你所爱,爱你所燃”,勒·柯布西耶在他的宣言中也引用了这一句。虽然人们发现罗伯特·文丘里的宣言透着文雅之气,但字里行间仍蕴含着血腥。最成功的宣言,如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1923年),经常称呼读者为“你”,并反复在连接处用到“我们”,知道在创造者和皈依者间建立起一种默契影响力。一部宣言必须亲自将它的思想传达给你。
当代景观设计学论文
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重任。景观设计学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
关键字:IFLA主旨报告;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理论
编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观设计师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和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共同举办了2006全美景观设计师年会及第43届国际景观设计师世界大会。大会的主题为“蓝色星球的绿色解决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坚的主旨报告(节选),报告原题目:生存的艺术——重新认识景观设计学。
前言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个大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关于中华民族文化身份问题的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学在解决这三项世界性难题中的优势和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观。在景观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社会和精神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观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和艺术。
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说的好:“景观设计师是未来的职业”。[1]未来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观设计学作为对景观这一媒介的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们。
当代景观设计学研究论文
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重任。景观设计学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
关键字:IFLA主旨报告;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理论
编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观设计师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和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共同举办了2006全美景观设计师年会及第43届国际景观设计师世界大会。大会的主题为“蓝色星球的绿色解决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坚的主旨报告(节选),报告原题目:生存的艺术——重新认识景观设计学。
前言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个大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关于中华民族文化身份问题的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学在解决这三项世界性难题中的优势和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观。在景观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社会和精神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观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和艺术。
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说的好:“景观设计师是未来的职业”。[1]未来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观设计学作为对景观这一媒介的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们。
东北学校景观设计研讨
高校校园景观环境建设是伴随着城市社会这个大背景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进步与更新带动了高校的进步与更新。其中高校景观环境的建设更是这一趋势最直接的体现。处在我国东北地区高校由于所处地域地理纬度较高的原因,气候差异比较分明,这造成了东北地区高校景观环境与南方高校景观环境无论在设计方法上还是在景观构成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东北地区的地域特征及文化分析
东北地区指北纬38°~53°之间,东经120°~135°之间的地域范围。处温带、寒温带,属中纬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刮风沙,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秋季温度变化无常,冬季高寒而且漫长。东北地区雨、雪为主要降水形式,降水不是十分丰富,春旱、夏涝、秋霜冻主要讲的就是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地域因素成为决定东北地区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首要条件和特色背景。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历史悠久,是多民族的文化、黑土文化、城市文化。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融合了满洲、蒙古、鄂伦春、朝鲜、鄂温克、锡伯、达族及俄罗斯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日本、俄国和朝鲜的风俗文化和语言。在这些因素下使东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边陲文化。日本、俄国对东北地区的城市进行了精心的、大规模的建设,以至于今天大街上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异国建筑。这些历史文化对于东北地区的建筑及景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东北地区高校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1.设计缺少文化氛围在东北地区,许多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没有很好的分析自身的现状条件,在校园景观建设中丢失了许多有价值的展示个性与自身校园文化的景观,与传统文脉结合不够紧密,不注重学校历史的保护和自身文化的传承。在校园景观设计上只是简单地在教学楼周围布置一些草坪绿地或者照搬公园的模式,忽视了当地的地域气候特色,当寒冷的冬季到来的时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草坪枯萎、广场空旷、水体干涸,根本没有有效地对寒风的措施。
2.无法充分利用东北地区地域特色目前东北地区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大部分存在模仿的痕迹,并不能充分考利用自然条件、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人文习俗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特有地域特色,在校园景观设计上大多数高校都一样,缺乏对景观建设的精品意识,缺乏特色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而言。在很大程度了削弱了地域特性,根本无法通过校园景观体现出东北地区高校自身的特色。
景观设计学探讨论文
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重任。景观设计学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
关键字:IFLA主旨报告;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理论
编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观设计师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和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共同举办了2006全美景观设计师年会及第43届国际景观设计师世界大会。大会的主题为“蓝色星球的绿色解决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坚的主旨报告(节选),报告原题目:生存的艺术——重新认识景观设计学。
前言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个大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关于中华民族文化身份问题的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学在解决这三项世界性难题中的优势和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观。在景观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社会和精神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观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和艺术。
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说的好:“景观设计师是未来的职业”。[1]未来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观设计学作为对景观这一媒介的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们。
景观设计学分析论文
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重任。景观设计学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
关键字:IFLA主旨报告;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理论
编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观设计师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和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共同举办了2006全美景观设计师年会及第43届国际景观设计师世界大会。大会的主题为“蓝色星球的绿色解决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坚的主旨报告(节选),报告原题目:生存的艺术——重新认识景观设计学。
前言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个大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关于中华民族文化身份问题的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学在解决这三项世界性难题中的优势和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观。在景观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社会和精神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观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和艺术。
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说的好:“景观设计师是未来的职业”。[1]未来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观设计学作为对景观这一媒介的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们。
景观设计教学研讨
伴随着人们生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景观设计已被看作是生态破坏和城市化改良的重要手段。景观设计专业因此也突破以往采用技术手段创造出仅仅具有审美价值的户外空间的界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景观设计事业近年来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景观设计行业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对于高校教育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机会来重新思考景观设计教学是否符合国家发展的新需求。
一、景观设计教学是不是走入了死胡同?
景观设计课始终是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而设计课最核心的环节是对学生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如何提高综合设计的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的研究重点。从各高校景观设计课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推理式的思维方法来进行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这包括了让学生从场地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并结合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以及对场地独特理解形成的空间概念和形式。不可否认,这种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科学逻辑的分析、判断、评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操作小尺度的设计项目。对于教师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课的前期,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到实地调研并作静态观察和记录,然后写出调研报告,表明对场地日照、风向、景观朝向、植物配置以及使用者活动需求与场地功能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如例行公事一般到场地上拍照、速写或以文字记录大量资料。结果我们发现,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几乎可以产生同样的场地评估和汇报结果,逐渐地学生对这种调研方式也失去了热情。场地调研使学生的调查和收集信息几乎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行为,缺乏想象力的预测甚至使调研陷入收集资料本身。而问题是,许多设计决策看上去与这些庞大的信息并无关系。在概念设计阶段,由于设计过程是推导式的思维模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针对同一场地设计时所做出的功能分析和判断趋于一致,直至最后得出“合理”但却雷同的设计结果。那么做景观设计是否就和做数学题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一样,最终形成“标准”的统一答案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该如何表达呢?当这些被“生产”出来的学生带着统一的思维模式进入到景观设计岗位上,又将对城市发展和景观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质疑的提出直接指向了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确实存在训练思维单一、学生就职后发展潜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保持实践教学这一重点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定位,从而使景观设计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在2009年-2010年笔者有幸到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访问学习,期间参与金特•沃格特教授(ProfessorGüntherVogt)的景观设计课程,通过对其课程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并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新方法的训练,希望能培养学生基于个人感受和经验为依据的空间构想,同时借助推理式的理性分析,共同形成综合的设计概念,进而实现概念向三维空间的转译过程,以期最终提高景观教学的质量。
二、从行走感知到理性图形的方法是什么?
1.基于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教学途径
“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过程是一种以行走为起点,以直觉和印象占主导的特殊感性认知,经过分析评估后对场地所做出的空间转译的全过程,这种方法是源于英国功能学派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创立的田野工作法(Fieldwork),借助人类学的工作方法,景观设计师可以与场地建立一种深刻的对话、理解和沟通,加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并拓宽景观设计的途径。
景观设计课互补式直观教学
纵观国内外教学发展史,教学方法可概括为语言性教学法、直观性教学法和实践性及研究性的教学法四大类。在我国有分为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分认知法、复现法、研讨法三类。随着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新的教学法不断呈现。教学历史证明,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教学方法。景观设计互补式直观教学法是一种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实践,即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环境中运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是一种“情境教学”、“愉快教学”、“快乐教学”、“情知教学”。同时它让学生到真实景观环境空间中去感受体验获得,即通过获取直接的经验来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抛锚式学习模式内容,亦具有“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特点,即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智力发展。
1、教学法实施的背景条件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既要掌握“教学有法”,又要领悟“教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及特点等进行。景观设计课程互补式直观教学法是在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的,其实施具有下述几点因素:
1.1知识经济时代对景观规划设计人员的需求加剧。景观设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复杂、专业性实践性极强,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其课程教学就是一种将相关理论、设计技巧和实践操作融于一体的训练载体。目前国内设计教育已形成的“理论+实习、实践、实战”的教学共识并不完全适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和艺术及工程技术实际能力的人才”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1.2教学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互补式直观教学法符合于广西工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与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
1.3景观设计学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强调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是针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高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一、景观设计课程改革目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间环境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对于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但是,当前景观专业教学水平与社会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可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以下目标:其一,通过实际项目使大学生学会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将理论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所学知识的用途,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领会景观设计在特定场景下呈现的艺术魅力。其二,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经验性知识。其三,通过具体案例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检验大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其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获得实践技能,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高校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交流和合作理念,增强实干信心,提升市场运作能力。
二、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内容
景观设计课程主要讲授的是怎样通过景观介质营造舒适的环境空间,它涉及微观、中观、宏观等层面的场景,适用于城市规划中的各种规划对象。但是景观设计专业在教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模式陈旧、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等。因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1)改变课程教学的模式。在以往的景观设计课堂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传授理论为先;而大学生作为听众被动接受知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为改变这种情况,可将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以实训教学为核心,尝试调整师生的角色。即以大学生为课程活动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帮助大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这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汲取知识,也能使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提高学习兴趣。(2)增加课程教学的内容。景观设计课程知识体系庞大,除了城市规划、广场设计、城市设计外,还可以从人文学、艺术美学、建筑学、生态学等方面出发,建立一套适用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教学知识体系,并引入实际项目,如城市夜景灯光照明、某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等,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景观设计内涵。(3)丰富课程教学的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案例式教学法。虽然此教学法能让学生了解很多现实设计中的问题,但他们无法亲身感受项目的实施过程,对案例项目的理解不会太深,记忆和印象也最多停留在教师重点强调的某个部分。因此,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课程中,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大学生如果在实际项目中遇到问题,还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寻求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
三、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1)以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语言表达和课件展示等方式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指导原则,以及经典案例的背景分析、设计要素、实施细则等传授给大学生。讲解实际项目时,可带领大学生进行现场踏勘,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全面了解设计过程,掌握相关理论、丰富阅历、开阔眼界。(2)讲授中结合讨论的教学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和协调下,大学生以分组形式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设计案例的创新点展开辩论或讨论。教师从知识体系中总结提炼出讨论的主题,启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这种交流模式,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项目实践。教师应根据已有项目,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让大学生根据所给场地背景、地理位置设计概念性方案。为提高实战效果,还可尝试“竞标”的方式,让大学生以自由组成的团体为单位进行汇报和评比,让他们提前感受社会竞争氛围,从而学习到更多有利于现实社会中设计项目实施的方法。最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对好的设计方案进行奖励,增强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和信心。
美学思想在景观设计的传承与运用
【摘要】现代城市景观承载着现代人的艺术审美思想,体现着地方城市的文化特色,延续着城市文化命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不仅需要顺应现展的潮流趋势,还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审美需求。自古至今,景观就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大众对于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越来越看重。鉴于此,文章探讨了美学对于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并对美学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运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美学思想;景观设计;文化传承
我国景观设计历经漫长的发展,积淀了众多景观设计者的宝贵经验、智慧与技艺。中国的景观设计备受追捧,根本原因在其符合美学特征,实现了文化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中国景观设计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别具一格的美学思想,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水平、高尚审美和民族文化。
一、景观设计与美学思想
现代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审美取向及意趣的载体和直接反映,综合体现为人文和审美两个方面。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美学思想,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城市的生活面貌,还能凸显市民的生活志趣,展现城市特色,塑造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形象。美学思想作为哲学的一大分支,包含的范围极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涵盖美的本质、审美情趣及审美对象,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主流美学思想主要分为两类:现代自然美学和环境伦理美学。机器化时代和工业革命为现代社会带来了繁荣的经济,但同时使人们加剧对环境的人工改造。破坏自然使人们在发展后备尝苦果,故而引发起崇尚自然美学的热潮,现今越发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主流思想。①环境伦理美学则是在人们追求财富和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随着现代化的深入,环境问题的恶化引发人们对盲目发展经济的道德申讨,转而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去除功利化,发展道德美学。环境伦理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强调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二、美学思想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