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4 21:32: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经典著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论文

【内容提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重视并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活动中,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出版和传播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和传播

【正文】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重视并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了更清楚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发行脉络,本文分阶段概述。

一、20世纪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1.最初提到马克思名字和思想片断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论文

【内容提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重视并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活动中,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出版和传播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和传播

【正文】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重视并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了更清楚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发行脉络,本文分阶段概述。

一、20世纪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1.最初提到马克思名字和思想片断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

查看全文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分析论文

一、对马列经典著作的理解,要联系历史发展来认识

马克思逝世已126年了,列宁去世也有80多年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生产方式、人们的沟通、交往方式乃至整个人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意识与今天的社会已有很大的区别。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理论,必须回到十九世纪自由竟争资本主义时代,联系当时的生产力状况、阶级关系及其矛盾与冲突、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等来读解、领悟经典著作的语境、主旨及意向。当然我们不排除创始人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得出的个别结论及某些对未来社会的假设推论没有被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精神。不参照历史,拿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比照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能弄懂原著,学不好经典著作的精髓的。

二、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应把握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里的“精”就是基本的、根本的、本质的原则和精髓;这里的“用”就是实际的工作和任务,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我们应领悟其思想的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理论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马列主义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工作的理论指南。但是,千百万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实践者不能都去读马列的经典著作,那些长篇巨著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研读的,对于广大干部和群众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和把握马列主义中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站在广大民众的立场上立论说话的,是最基本的立场;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客观的实际事实出发来认识研究分析问题;根本的方法就是辨证的方法,要全面而系统的、历史而逻辑的、对立统一的分析问题。从经典著作中抽象出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列主义的精髓,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查看全文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心得

通过聆听老师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解读,让我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党校课程中开设了这一课题,也是希望我们通过党校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许多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而忽视其内在的文化品格。其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意识形态,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科学理论。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信仰,而且把它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方法来接受。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普鲁士。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因病逝世。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2月共同起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引言中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公务员之家

查看全文

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武装,根据县委《关于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实施意见》和县委组织部《关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见》精神,现就在全办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目标要求

通过组织全办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促使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工作习惯和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范围对象

学习的主体是全办党员干部。鼓励非党员干部参与学习中来。

三、方法措施

查看全文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工作方案

为认真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武装,根据《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决定在全镇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活动。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要求

按照习提出的学原著要“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的要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促使全镇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工作习惯和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范围对象

学习的主体是全镇党员干部,重点抓好镇党委班子成员和各党(总)支部书记的学习。

三、方法措施

查看全文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活动方案

为认真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切实增强局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武装,根据《关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就我局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活动,制定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按照习提出的学原著要“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的要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促使局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工作习惯和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司法行政工作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二、学习安排

学习经典著作要以研读原文为主,通过党员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做到入心入脑见实效。

1、个人自学。普通党员干部每人每年要精读3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记入工作日志,做好读书笔记,半年要撰写1篇心得体会,由局党组择优推荐到县委宣传部。

查看全文

读书交流会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交流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交流讨论的一种读书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和交流,对于激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读书交流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及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1]。可长期以来,大学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于理论讲解,而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指导比较欠缺。当代社会,由于网络文化和快餐知识的日渐侵袭,大学生逐渐淡漠了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但经典阅读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却有着深远的影响。重读经典,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实践中,可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奏响时代主旋律,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的适用性分析以及笔者教学经验的分享,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探析。

一、读书交流会在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系统地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何让大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使他们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过了历史的熏陶和时间的筛选,超越了时空和文化的局限,具有恒久不变的艺术魅力和精神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和交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所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知道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帮助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大学生迈向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了途径,对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品味,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内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通过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创造读书交流会的展示机会,迎合了当代大学生乐于表现的特性,营造人人爱读原著的良好氛围,胜于教师在课堂中苦口婆心的理论说教与原理灌输;再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创设适宜的交流情境,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分享阅读的感受,自觉提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积极性。

二、读书交流会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思路

查看全文

司法局“学经典、讲经典、考经典”工作计划

为认真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武装,根据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关于组织开展“学经典、讲经典、考经典”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情况,计划如下:

一、范围对象

学习的主体是全局党员干部,重点是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特别要抓好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

党外干部也应当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经典著作学习。

二、活动内容

1、学经典,提高理论素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党员干部每人每年至少研读3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并做好读书笔记,撰写1篇署名文章。每个月组织1次集中学习,通过精选代表性篇目研读、邀请专家辅导、看辅导录像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典学习。

查看全文

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生经典阅读

一、拓宽视野,以经典阅读充实思想政治教育

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效性,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研究的成果众多,大多数学者普遍都认为,欲避免出现大学生的“学”与“行”出现“隔海两相望”的尴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改进当前教育教学模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种教育渠道并用,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产生“共鸣”,最终促使学生把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避免上述尴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体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大类。关于上述两个概念的界定,学者们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本文沿用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晓庆老师和聊城大学夏立军老师的观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要形式有:课堂教育、专题理论讲座、政治形势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网络等)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课堂等载体相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一定的媒介和切点。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调研后发现,以经典著作为支点,对大学生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深刻的意义。

唐朝刘知几先生在《史通•叙事》中将“经典”界定为“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现代汉语》将“经典”解释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如经典著作”。因此经典著作是经过时间洗礼、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权威著作,由于其创造力强,内功精深,厚积薄发,高度浓缩,因此不容易老化。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能撑其学科架构的经典著作,否则就很难形成学科体系。其实无论是自然学科专业的经典著作还是人文社科经典其内容深处都体现着人们对其时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在终极目标的意义上对人进行教化和影响是必然的,会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洗礼,甚至会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改变一部分人的人生轨迹,这就是其教化功能,因此其势必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其实这一点在中国早期的经典著作中业已彰显:不管是经典伦理专著(如《大学》、《中庸》等)、中医药经典(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还是文学经典(《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都具备浓郁的人伦文化特色,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敬畏,对太平政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读者认真品味这些优秀作品后,这些思想往往会深深镌刻在其内心深处,对其以后的生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往往比纯粹的伦理道德宣讲更能扣动人们的心弦。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先生,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作品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不管是从经典作品的思想性看,还是从先哲们的经验来看,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经典阅读,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效性提高,起到积极作用。课题组为了验证经典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选取一个教学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与另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教学(简称“比较班”),在“实验班”正式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前,给学生推荐了十几本经典作品,要求学生至少认真品读其中两本以上(其中包括文学作品,如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并撰写读书心得作为期中考试成绩。同时在其在校的两年时间里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调查是隐性的,主要通过当面聊天交流、QQ聊天、E-mail、动态观察等形式进行)发现,“试验班”的学生在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对社会的认知与“比较班”是有差别的,甚至“试验班”的个别同学说路遥及其作品给他带来极大的震撼,甚至改变了其对生活的态度。而事实是,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似乎生活更加急促,使得大量的快餐文化也融入了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生活之中;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文化日趋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占用了他们的大量时间,经典著作正在逐步淡出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视野,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似乎忽视了引导大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没有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二、正面引导,以经典阅读启迪大学生的心智

尽管前文所述,可能少数学生阅读过几本经典著作后就认为对自己的性格培养有积极影响,但这不能代表全部,因为人的思想转变是一个缓慢过程,这就决定了经典著作对人的影响只能是潜移默化,不能立竿见影,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做的只是培养大学生的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引导大学生科学阅读,这是实现阅读目标、取得阅读效果的桥梁和手段。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阅读方法、内容的引导,真正做到为大学生授之以渔,促使大学生从“苦读”到“乐读”。当今中国,社会浮躁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现实,同时,面对当前各类文学作品芜杂同在,良莠并存,让人似雾里看花;尤其是快餐文化的井喷,网络的恶意炒作,则进一步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课题组对某高校图书馆《白手打天下100招》、《熟男淑女》、《打造黄金人脉》等这类图书的流通情况进行过调查,发现此类图书的借阅次数较之其它经典著作(含该校专业经典)高出数倍,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大学生们的这种心理,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大学生们正常成长,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予以引导,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做事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端正心态、修身养德的书籍。通过阅读,使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让学生用书籍启迪心灵,这也是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时内心相当脆弱、缺乏自信、不堪一击,精神慰藉和鼓励对于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励志类经典著作,借鉴书中的事例,也许就会使学生对与有自己相似经历的事例思考,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心里豁然开朗。同时多此类经典,可使大学生可以从书中学习,到生活中实践,能够起到很好的鼓舞斗志的作用,让大学生觉得人生有意义、生命更精彩,帮助大学生扫除心中烦恼,缓解心理压力,以帮助大学生重新树立信心。由于部分高校过分强调高校面向市场(诚然,高校应该面向市场,但不能走极端),使得当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来取舍阅读内容,非但对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类经典著作不感兴趣,而且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阅读的状况也令人堪忧:课题组对两个不同城市的五所高校(本科院校3所:1所师范类院校、1所工科类院校、1所医学类院校,高职高专院校2所:1所工科院校、一所医学类院校)15个不同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调查发现:不足20%的同学表示认真读过两本以上本专业的经典著作,近40%的同学表示曾经浏览读过一本,超过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读过。课题组同时对这些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向学生强调阅读专业经典著作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即使要求学生阅读专业经典著作,也只是单纯地从本专业的角度加以分析,而忽视其人文关怀,显然这已然违背了科学的初衷和本意,因为不管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都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在其深处都折射着人们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反思的深厚沉淀。以中医药为例,绝大部分中医药专著都与传统伦理道德紧密相连,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的伦理思想、人文关怀更是为世代后人所称颂。其实纵观历史,绝大部分著名自然科学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同时在哲学、伦理等人文社科领域也很有建树,如亚里士多德、牛顿、笛卡尔、爱因斯坦、罗素等等。事实证明,只有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否则就会出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批判的恶果。因此,因此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阅读的兴趣需要所有教师共同努力,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在有意识(但看起来又是“无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排斥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