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4 20:10: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技能培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钢琴弹奏技能培养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师的基地,音乐方面的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幼师所必不可少的。其中,钢琴教学是音乐科目中的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着手,结合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于钢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现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初次接触钢琴,在入校前没有弹奏钢琴的基本知识和弹奏的基本能力,这对于在高职高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钢琴弹奏课程,有着较大的难度。钢琴教学在近几年的学前教育已从对学生的简单要求发展到专业课中的必修课程。钢琴课必须贯穿于学生大学三年的学习。钢琴的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到了第二、三年,学生学习钢琴的难度开始加大,三年内要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和歌曲即兴伴奏等能力,对于学生是个挑战。现行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它的教学是让学生怎样利用这门技能来有效投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和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儿童歌曲、音乐游戏等幼儿园的日常课程。所以在本专业的钢琴教学中,钢琴的教学内容与其专业的特点要一脉相承,要更多地考虑实用性。因此,在钢琴教学这个环节中我们应该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的选取应当以传统实用为主,趣味为辅
学习钢琴弹奏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教材,一些优秀传统的教材如:拜厄钢琴基本教程、钢琴基础教程和车尔尼钢琴教程等,来学习如何放松、触键、怎样转动手臂等弹奏的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有音阶、琶音、和弦等弹奏技巧的练习曲掌握,再根据其中的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拓展,如:练习曲中左手和弦的各种弹奏音型在以后的歌曲伴奏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学习练习曲的课堂里随即学弹一首简单的儿歌可使得学习的知识得到灵活运用,发挥教材的实用性。钢琴课程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必修课,不可能像专业院校的学生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来进行钢琴专业练习。所以,钢琴课应该在选取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再添加一些趣味性更浓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和主动。同时教学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二、教学中授课方式的安排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加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每一周大多只上一次的钢琴课,平均给每位学生也仅是十几分钟,由于时间限制等诸多原因,学生收获较少。另外全班学生弹奏的曲目大多是相同的,又显得特别单调。教师上课主要是检查学生弹奏上周布置的钢琴作业并做简要指导,再就是布置下一周需要练习的钢琴作业并讲解指导练习的方法和要点。因此在这样传统的上课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难得到提高,同时也耽误了一些对钢琴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对授课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是必要的。集体课教学可以安排对钢琴弹奏技巧的训练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示范演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键盘的综合能力,如:视奏唱谱教学、移调教学、伴奏创编能力教学等,有增加授课容量并拓展知识面的优势。小组课教学可以将弹奏程度相当的学生编成一组进行统一指导,使学生的弹奏有相互促进的动力。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能够因人而异,教师能够细致观察到并解决学生钢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采用不同的教材或不同的曲目。因此,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加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首先应注重基础训练
退役士兵技能培养办法
为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政策规定,深入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紧紧围绕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通过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着力提高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广大退役士兵在加强基层政权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骨干和生力军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自愿自主选择,免费参加培训。退役士兵可自愿报名、自主选择专业(工种)、免费参加一次由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2.技能培训为主,学历教育为辅。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和需求,以提高退役士兵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重点抓好就业市场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培养,同时鼓励支持退役士兵参加普通高等学历教育。
数学合作技能培养研究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研讨
1我国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对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体制由最初的“以中央教育部为核心,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组织规划,重点高校为主要培训点”的培训体制,然而,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培训体制主要注重师德风范、思想观念的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教学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也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缺乏有效的管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很好地保证。而同时,教师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仅将有关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1.2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行的教师培训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培训内容和形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就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来说,十几年来,内容上基本都是以原国家教委规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育法教程、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为主[4]。虽然在2006年对有关教材进行过修订,但内容依然老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仅有的一些专门针对教学技能提升的培训,也几乎都遵循传统的思想,按“应试教育”训练教师,重解题指导的技能,忽视指导研究性学习,很少进行探索法、发现法等教学技能有关内容的培训。而在培训形式上,无论是岗前培训、教学观摩或是其他专题讲座等,主要采用的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传授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锻炼,形式单一枯燥,不够灵活,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有限。
1.3对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不够
速记技能形成培养论文
摘要:中文速记是替代汉字快速记录的技术,使用者所需的技术与能力,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以较强的意识倾听和捕捉讲话者所讲的内容,并以近乎“自动化”的动作反应出适当的符号迅速实现快速记录。速记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它的形成与培养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文速记;技能;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形成;培养
中图分类号:H126.1文献标识码:A
技能即技术与能力的总称,中文速记(以下简称速记)技能则指速记活动中所需的技术与能力。本文拟对速记技能及其技能形成的条件、形成过程的特征以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速记技能的概念
速记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职校职业技能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根据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职业技能培养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课内培养和课外培训两种方式,而培养模式可以分为渐进式、项目式和蛙跳式三种。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途径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显然,职业技能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2]。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应当进一步探讨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模式,以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职业技能培养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所谓技能,指的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3]可见,由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理论课堂教学培养,技能培养则应注重对某类活动经验的培养和对完成此类活动方式的训练。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有课内和课外培养(训)两种途径。课内培养是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深究初中生物实验技能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若能在初中的起始阶段,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养成正规的实验习惯,逐步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也为将来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呢?
一、首先要培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生对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每当进到实验室,许多学生都兴奋异常,东摸西看,自觉性与自制力很差。因此,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前实验规范的教育,实验过程中就常常会出现一片混乱的景象,学生的实验效果明显降低。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初中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他们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以免干扰到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实验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此外,在第一次做实验前,教师应编好实验小组。根据学生情况,选好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在实验进行中,教师在巡堂中应适时表扬纪律良好、操作正确的实验组,唤起学生的遵守纪律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组员,对表现欠佳的组员进行提醒,通过集体的力量来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了规范的实验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作风。
二、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政府培养技能型干部讲话
乡镇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石。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如何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提出了“打造服务型乡镇政府,培养技能型乡镇干部”这一口号,为乡镇职能转变工作探索了一些有益经验。
一、依据产业特色,合理设置机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乡镇“七站八所”,使乡镇工作很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为农民提供服务。“条块”分割的工作机构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职能。我们结合实际,打破过去工作模式,突出服务发展职能,对乡镇内设机构进行了重设和理顺,按综合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主导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分类组建了新的乡镇工作机构和服务机构,形成了乡镇机构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统一管理的新格局。目前牞全区17个乡镇内设机构除垂直管理机构外,全面进行了重新组合,统一划分为党政综合管理和经济社会服务两大块,主要设“一办二所三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财政农经服务所、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村镇建设服务中心。经过合理调整,全区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60多个减少到110多个。乡镇工作力量已明显集中到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服务方面。
二、强化技能培训,力促干部转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既是适应乡镇职能转变和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乡镇改革的重要前提。面对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干部素质与能力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制定出台了有关培养技能服务型乡镇干部,建设技能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实施办法,把干部培训作为乡镇职能转变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整合培训资源,筹措培训资金,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区各乡镇已采取分散和集中培训方式累计培训干部8000多人次。二是编写实用技术手册。组织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乡镇干部实用技术手册》,乡镇干部人手一册。三是组织开展了以农牧、林果、水利、财税、司法、劳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七个比赛项目为重点的乡镇干部服务技能“大比武”活动。四是建立以考促学制度。五是实行干部服务技能特长公开制。
三、坚持上下联动,优化干部资源。乡镇职能转变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和关系的调整,必须统筹考虑。为此,我们首先是科学配备领导班子,精减领导职数。全区乡镇领导职数由之前的185名减到140名,乡镇党政班子正职领导由原来的34名减少为23名。精减后的领导班子在班子结构、人员组成、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方面都比过去更加合理。其次是优化组合干部队伍。适应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实行按产业或工作项目将干部编组定岗,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三是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机制。四是对在竞争上岗中岗位发生变化的干部实行“三变三不变三鼓励”的优惠政策。即变工作岗位、不变干部身份,变工作职能、不变原职务职级,变分配方式、不变开支渠道,鼓励乡镇干部自担风险、带薪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或承建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干部带薪从事民营经济、创办企业,鼓励干部带薪到农村和街道社区担任职务。五是妥善分流富余人员。
四、创新工作模式,完善服务机制。积极理顺工作运行机制,推行“集中式办公,窗口式服务”,工作模式由“分散服务”向“集中服务”转变。一是建立区域服务网络。以乡镇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协调引导区直部门驻地站所建立服务窗口,实行“一窗受理,部门联动”。二是设立村级“为民服务站”。以驻村技术指导员和乡镇干部、村委会干部为骨干,动员和吸收农民技术能手、科技示范户、党员、知识青年等参与其中。三是实施每周“3+x”工作制度。规定乡镇干部每周不少于3天到村“为民服务站”工作。其他(x)时间深入乡镇、村、企业了解掌握情况。四是区直部门服务范围延伸。选聘有相应特长的干部职工,担任农村技术指导员、企业助理、科技助理、平安助理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服务工作。五是配套出台相关制度。六是完善考核机制。
五、转移工作重心,促进经济发展。在乡镇职能转变试点工作中,各乡镇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在产业建设上下功夫。突出区域特色,为农民群众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全区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在发展劳务经济上下功夫。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常年绝对剩余劳动力在10万人以上。依托这一优势,各乡镇将劳务输转作为乡镇工作中最大的项目来运作,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上下功夫。抓住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的机遇,锲而不舍抓项目、引资金、争投入,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功夫。坚持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全区乡镇职能转变的主攻方向,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还培育了一批产业强村和种养加、产运销专业大户。五是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各乡镇普遍采取组建农业产业协会等措施,通过协会给群众做好示范,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目前,全区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9个,协会专业门类齐全,通过农协会提供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环境设计职业技能培养
一、准确定位专业定位,培养技能型人才
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既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市场,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点涉及艺术思维、设计表现、预算、现场、施工、材料、管理、沟通等方面,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工程施工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几乎不可能完成该专业的建设与教学。因此,专业定位不准确会使教学重点发生偏移,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偏弱。所以,在专业的发展定位上,教育者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针对职业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并尽量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衔接,重点设置职业技能课程等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该专业的课程教学不能完全采用理论教学方法,而需要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1.加强设计软件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当下,社会化分工越来越明确,环境装饰设计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整体项目的完成不再是由相关公司大包大揽地把设计、画图、施工都做下来,而是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出现了专门的环境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效果图公司、出图公司、装饰施工公司。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也不可避免地将扩展到多个职位,如方案设计师、软装设计师、深化设计师、效果图绘图员、CAD绘图员、项目经理等。这也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能熟练地使用相关设计软件,如AutoCAD、3dMax、Vray、SketchUp、Photoshop等,这样才能掌握设计、绘图技巧,做到“一专多能”,胜任不同的工作岗位。同时,设计软件是专业学习的基础,能为专业设计提供更好的表现方式。2.建立工作室制,实行理论和实践的并轨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和设计手法的表现形式只是专业学习的一部分,学生还需要通过接触相应的设计方法、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实践。如果不了解众多的实践性环节,环境设计也只能成为一种绘画的、偏于表现的艺术形式。目前,纸、笔、计算机、黑板依然是部分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和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室仍为主要的教学场所,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缺乏认知和了解,导致毕业后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行业领域的工作要求。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固有教学过程中多理论而少实践的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就采用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作坊为平台进行专业授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工艺和加工技术。在作坊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参与者的身份与操作熟练的实践导师共同完成产品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这种教育实践随着当代教学体系的完善和理念的提升,已经发展成为以完成基础教学任务为前提、使教学服务于研究和实践、让实践和研究促进教学的“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教育模式,即工作室制。在国际上,很多院校成立了以教学、实践、盈利为一体的环境设计工作室,通过工作室中的设计环节和工艺流程课程,打造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平台。与固有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相比,工作室制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因受学分制的影响,学生一般要接受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后才能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工作室中,教师可从设计方法、材料与工艺、专业设备等出发,建立一套理论结合实践的并轨教学体系。同时,可聘请业界具有社会影响力,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施工管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主持工作室的技能实践教学。专业设计师的人脉关系强大,实践工作经验丰富,能够为工作室带来更多的实际项目,其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更具优势。3.实行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指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在教师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环境装饰设计项目从初期准备、市场调研、方案制作到后期的设计、施工等完整的工作。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流程,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要求每组学生提出一套个性化的设计方案,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项目化教学是对工作室制教学的有效补充,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将“学、工、艺”相结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测量、绘图、设计、解决工艺问题,把教学场所从教室搬到施工现场,有针对性地围绕实际施工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利用施工现场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依托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又能使其提前接触职业和岗位,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后能直接适应企业的运作模式,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之间的零缝隙对接。
三、加强专业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教师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时,还需要鼓励学生多利用课内和课余时间,积极、主动、认真地进行专业训练,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在实施工作室制和项目化教学的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重点做到“看、练、讲、干”四点。“看”,要求学生从各个渠道了解行业的最新资讯,多参加关于家居、室内、家具、装饰材料的展览会和交流会,了解行业发展新方向和新材料、新工艺;“练”,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国内外环境设计类设计竞赛,这样既可以积累设计经验,又能锻炼操作设计软件的能力;“讲”,要求学生通过参工作室制和项目化教学,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对设计创意、材料和工艺等内容娓娓道来;“干”,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工作室制和项目化教学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现场实践教学,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亲临现场才能促使职业技能得到不断提升。通过以上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训练以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四种职业技能。其一,设计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专业设计能力,工作室制和项目化教学能给予学生提前参与项目设计的机会,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更能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其二,表现能力。前期强调设计软件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能为学生提供表现设计能力的机会,平时多练更是必要的补充。其三,沟通能力。多讲的目的在于精准地表达设计理念,只有清晰、准确、直观、明了地传达出设计构思和创意,才能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明白客户的意图,传递设计理念。其四,现场能力。由于环境设计的特殊性,施工现场的问题具有不可避免性,现场的方案调整和修改往往最能表现设计师的综合能力。“看”和“干”的训练往往能成为解决特殊场合设计与施工中所遇到问题的关键途径,现场所拥有的经验与即兴的设计创意都是现场能力的直接体现。结语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的培养工作朝着更加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环境设计行业领域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对该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确定目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采用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走工作室制和项目化教学的道路,才能培养出具备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
戏曲演员技能修养培养论文
摘要:文章依据戏曲表演的特征和戏曲演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对戏曲专业技能训练及艺术修养内容进行初步探讨,阐述了戏曲演员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戏曲演员;专业技能:艺术修养
表演艺术是以演员自身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是人演人的创作活动,不要以为演员具有人类的一切情感内容,就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活动,而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与文化艺术修养。
1专业技能训练
1.1形体训练
对于演员来说,形体是最基本的创作材料。形体训练,即对演员进行科学、规范的形体基本功训练,对演员原有的未经训练的自然形态进行改变,使其端正、舒展、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具有演员所需要的可塑性。扎扎实实地打好身体的基本功,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把粗糙的身体变得细腻些。”戏曲演员要完成基本功训练。主要是训练腰功、腿功、身段、台步、软硬毯子功、跳转等。戏曲演员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基本功和技术训练,积累大量的程式手段,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为戏曲表演特征对演员来说,①有严格的行当区分(例如:生、旦、净、末、丑)和程式化,一般不跨行当表演;②戏曲表演给予观众的视觉感受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来完成的,它比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和影视、话剧等艺术形式更夸张,具有很强的象征写意性;③戏曲表演受外部音响伴奏的节拍与弦律的约束,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演员是在规定情境中,运用自己形体的多种变化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