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准则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4 15:21: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计量准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金融工具计量准则
[摘要]新的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在内容上更为完整,并且修正了征求意见稿与IAS39的实质性差异。但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对基本概念缺乏深入研究以及准则制定者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担心,新准则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格式和语言表述不够规范、概念不清晰、理论依据不足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指导不完善等。
[关键词]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准则;公允价值
自2005年6月份开始,我国陆续了6批共计21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一个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并对以前的16个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38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一个基本准则,至此,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可独立实施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中国政府制定和修改了如此多的会计准则,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目标,实属不易,但也由于时间仓促,势必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最具典型的金融工具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准则①为目标,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相对于准则征求意见稿的改进
将涉及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三个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与正式的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正式的准则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改进:语言更加规范;改变了征求意见稿不允许金融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增加了一些征求意见稿遗漏的重要条款。
1.语言更加规范。新准则将征求意见稿中使用不够规范的“会计处理”一词统一更正为更为规范的“计量”一词。因为“会计处理”可能包括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四个阶段的工作,而原准则征求意见稿中的会计处理实际上只涉及到计量这一环节。《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52条第2款“企业应当定期使用没有经过修正或重新组合的金融工具公开交易价格校正所采用的估值技术,并测试该估值技术的有效性”[1]中,将原征求意见稿中的“可靠性”改为“有效性”。《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2条“企业应当对因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形成的有关资产确认相关收入,对继续涉入形成的有关负债确认相关费用”[2]中,也将征求意见稿中的“收益”一词修正为“收入”,从而与句中的“费用”相对应。第24条将原征求意见稿中的“非现金质押物”改为“非现金担保物”。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分析论文
一、引言
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经过三年多反复研究讨论之后了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告(SFAS157),目的是统一和改进其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及相关披露,为进一步拓展应用做好铺垫。2005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列入日程。SFAS157后,IASB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角度对其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了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看法;2006年11月,IASB将这些看法与SFAS157一同,作为其“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讨论稿[1]。SFAS157及IASB的相关研究将对国际财务会计计量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新准则体系将公允价值列为基本计量属性并在许多具体准则中应用,了解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对我国改善公允价值应用、推动会计国际协调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背景
FASB整理了GAAP中的公允价值定义和计量指南,指出:有40多个准则要求或允许主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但是SFAS157之前,不同的公允价值定义并存,指导应用这些定义的指南也非常有限;这些指南分散在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会计文告中,不同指南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多样化(尤其是非活跃交易项目),增加了应用的复杂性。FASB制定SFAS157的目的是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可比性并增加披露。SFAS157没有要求拓展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对一些主体而言,执行SFAS157会改变当前的操作方法。
三、主要内容
SFAS157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建立了一个详细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导框架并要求扩大公允价值计量披露,其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计量和披露三部分。
计量属性应用于新会计准则论文
摘要: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5种计量属性,实现了计量基础的多元化。不同的计量属性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计量属性。
关键词:会计准则;计量属性;选择
计量是会计的一个基本和核心环节,美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会计计量理论》中提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是指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计量客体进行的价值计量。会计计量的构成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在会计的理论和实务上,除非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计量尺度都是该国家或地区的名义货币。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它对会计信息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的重要问题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其核心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用的会计计量模式。本文就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对多种计量属性的评述
所谓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我国财政部为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于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了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38个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自2007年l月l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同时也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的会计基本准则第9章——会计计量中明确了会计计量属性包括:
第一,历史成本。新准则规定,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等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收到的款项或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因此,不论是资产或是负债,两者强调的都是交易成交时发生的金额。其中,资产的历史成本计量强调的是资产购置时支付或付出的金额,而负债的历史成本计量强调的是现时义务或预期支付金额。所以,历史成本的本质特征:一是历史成本的计量时点是交易发生时,金额是交易成交时的市场价格或交换价格;二是历史成本属于过去的成交价格,一经入账,此后不必随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变动。
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论文
国家财政部2006年2月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但在两年多实践中,我国特有的经济、法律环境以及会计自身发展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等因素,给其染上了中国特色——适度引入,谨慎运用。
一、会计制度下公允价值运用的夭折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早在1998年,我国在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就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当时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证券市场、公司治理、综合监管体系、信用中介体系等内外部经济环境都不成熟,公允价值的信息量不足且不易取得,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性,企业利润被操纵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会计计量不真实。比如1990年代某上市公司因股价操纵一案而震惊全国,当时该公司的股价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断上涨,起因是该上市公司对其债务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债务重组,虚估了公允价值,相应调增了营业外收入,虚增企业利润,产生了净资产增长的假象。也有的公司利用资产评估增值来增加资本公积,然后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造成证券市场的混乱。显然,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成熟、监管体系的缺失、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公允价值计量给人为操纵利润打开了方便之门。基于上市公司滥用这一计量属性操纵利润的现象多次发生,2001年财政部修订准则时将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取消,公允价值就这样在人们的期盼和无奈中夭折了。
二、谨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在会计处理时谨慎小心,尽可能选择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并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化程度持续提高,我国会计准则迫切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为此,我国新会计准则制定者审时度势,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即最大限度地在具体会计准则中使用国际“商业语言”中的这一重要词汇——公允价值。
在我国已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范围涉及一般工商业及农业、金融业等特殊行业。尽管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它在诸多方面做了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也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谨慎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计量问题分析
摘要: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财政部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并充分引入公允价值等存在多重会计计量属性的计量模式。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却为既有的单一性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中的几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一、多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的现实意义
1.解决了资产减值计量问题。在对资产价值进行计量时通常需要依据历史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计量时,则是通过初始性的实际成本、摊余成本进行的,因此当持有资产时通常不对减值损失进行确认,且在资产减值损失进行资产转让、出售时才进行确认。这就导致资产的市场价值、可回收的金额等比资产实际的成本低时,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下,往往高估了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价值、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无法通过财务报告对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经营状况进行真实准确地反映。新企业会计准则将以往的八项准备进行扩展,并详细规定了资产可回收金额的确认办法,针对不同的资产制定了不同的确认减值损失的计量程序。2.解决了金融创新业务问题。对金融业务的创新衍生出较多的金融工具,并且属于履行中的合约。通过以往所用的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无法确定相关的合约中以及履行合约的过程中和金融工具具有关联的资产、负债,无法通过企业资产的负债表对企业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交易风险等进行反映。所以衍生出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将这些交易称为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业务,针对这些在取得时为出现实际成本或实际成本相对较小的金融负债、金融资产等通过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摊余成本等计量手段进行表内核算,从而揭示这些价值发生变动所带来的风险。3.解决了或有负债计量的问题。企业在进行日常的经营和管理时,往往会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这些因素极有可能已经导致了企业承担某项现时的义务,但履行该项义务的时间则为以后,且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明确履约的时间、偿付的金额等,会随着相关事件的发生等出现改变。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这些无法明确履约时间和支付金额的负债无法入账,无法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得到有效地反映。而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则对或有负债、预计负债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并引入了最佳估计数的计量模式,提高了针对性和合理性。4.解决了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问题。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与现值、公允价值、重置成本等会计计量的属性进行了明示,并规定了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下应采用那种计量方式。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中的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与现值、历史成本等内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有利于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接轨。
二、新会计计量模式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会计计量的基础性原则,并且几种既有初始性的计量基础,又有后续性的计量基础。但是从以往的单一性模式变为选择模式更具多样性,难免会有一定的难度并在短时间内缺乏适应性,因此将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的模式转变为包含公允价值在内的多重性的计量模式,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实务中如何确定公允价值。通过公允对资产价值进行表达与长期发展会计人员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具有一定的不适性,因此以往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公允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应用。但是在国际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则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官方应用,因此愈发凸显了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在进行会计实务时,实体价值往往与市场价值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该差异性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同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对相同资产、负债进行计量时,产生不同的结果,进而对相同企业间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影响。2.不同的会计环境对会计计量的影响。通常发生会计事项时需要具有一定的会计环境,受其产生背景、目的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其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适用性的计量属性。因为不同计量属性的应用,会导致计量结果的不同。如企业进行合并后获取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其他方式获取的二者初始计量是不同的,受同种控制和不同种控制的企业合并所获取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也不相同。3.计量标准应用到会计实务中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受工作人员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当方面的影响,使得其对同一会计计量属性的理解、运用等方面存在区别甚至是产生分歧。对会计核算中信息质量可比性原则进行考虑,应通过规定的会计政策对企业中相同、形式的交易事项等进行处理,从而使会计的信息口径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在进行实际的会计实务工作时,在计量标准中会存在一部分个性空间。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计量研究论文
一、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
(一)会计观念的转变——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正是坚持资产负债观念,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分析两者之间差异的性质,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得到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构成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递延所得税。这一方法保证了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与资产和负债概念的符合性,也保证了资产负债的真实公允。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
旧准则中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可以选择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从理论上来说,纳税影响会计法优于应付税款法,更能体现“所得税是企业在获取收益时发生的一种费用”这一观点。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摒弃了应付税款法,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法来核算递延所得税,在理论上更符合会计要素确认的要求。同时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原则,实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准则应用论文
一、公允价值定义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2.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发表FAS157“公允价值计量”,2007年2月,FASB再发表了FAS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进一步允许主体选择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多种金融工具和某些特定的其他项目,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在FAS157中,公允价值的简单定义与计量公允价值的框架相结合。
3.IASB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与IASs中与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FAS)157号所表述的公允价值,至少有以下五点差异:第一,IASB所表述的公允价值,既不是指脱手价格(exitprice),也不是指入账价格(entryprice),而FASB在FAS157定义的公允价值,明确是指脱手价格;第二,IASB讲的负债的交换价格是清偿一项负债的支付价格,而FASB讲的负债的交换价格则指转移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第三,IASB在定义中描述交易参与者是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FASB则只用市场参与者来概括,不过IASB认为这两种不同提法的本质内容是一致的;第四,IASB对于公允价值应面向市场的观点与FASB是一致的,但FASB明确指出,在计量日并不存在一项实际交易而只存在假想交易,后来在FAS159中又补充说,存在着确定承诺,但始终明确公允价值是估计价格;第五,FASB非常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确定资产销售或负债转移的脱手价格,其所以强调脱手价格,是因为脱手价格代表未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从而符合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二、我国的公允价值概念
1.在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第42条)。
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分析论文
1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所面临的问题
1.1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因素,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数据的客观性,进而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估价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并且没有区分不同公允价值的公允性等级在我国的新准则体系中,虽然《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但是对于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没有一个统领的表述。
1.2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便利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企业或个人利益,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从而使企业盈余达到预期目的。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既是制约和反制约的关系,也是利用与反利用的关系。会计准则在主观上制约着盈余管理行为,但盈余管理在客观上促进会计准则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准则天生不是盈余管理的动因,但会计准则天生会成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所借用的工具。所以,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弹性如何,无疑对企业管理者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深度、广度和频度是有很大的影响。尽管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也懂得这一关系,但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为了防止盈余管理而制定的,新会计准则正是在考虑其科学性、实用性进而扩大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范围,还是制止盈余管理而压缩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范围的矛盾中产生的。新会计准则在这种矛盾中适当调整了会计选择的范围和职业判断的内容,但客观上仍为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契机。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增强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适当增大了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从而客观上增大了企业在某些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机率。
1.3会计人员的素质可能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运用公允价值存在着缺乏可靠性的致命弱点,在操作上很大程度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便成为影响公允价值确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人的趋利动机越发明显,在利润所带来的巨大诱惑面前,会计人员往往容易丧失道德水准和职业良知,对资产进行虚假评估或不愿意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甚至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职业道德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合理估计和判断能力较差,也影响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从目前出台的新会计准则看,部分准则存在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购买法、计税基础、资产重组等,除计税基础外,大部分是与公允价值有关,公允价值究其本质是估计值,会计人员不但是报表的编制者,在新会计准则下还应是估价师,但在我国现阶段这种较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数量并不很多,严重影响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运用。
2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解决方案
2.1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应用公允价值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公允价值计量植根于完善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就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而言,急需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同时,要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金融、电信、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允许私营、民资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鼓励混业经营,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投资企业中计量准则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新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三种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与《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应投资核算方法上有什么区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在核算上存在什么差异?本文通过案例对此进行具体比较。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其他企业鼓励执行。为满足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要对投资进行核算,需要根据“22号准则”重新设计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核算办法。根据新准则,原“短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债权投资”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下面就这前面两个方面的投资业务进行比较分析。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方法新旧对比及其与税法的差异分析
根据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的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金融资产或承担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和回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是企业采用短期获利模式进行管理的金融工具投资组合中的一部分;属于衍生金融工具。只有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才能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当按照当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在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应《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短期投资业务。两者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下面通过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准则判断计量公允价值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商业实质的判断;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的判断;不同的判断结果对账务处理的影响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商业实质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重点考虑由于发生了该项资产交换预期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的程度、考虑该项交换的发生,预计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的程度、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判断商业实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其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密切相关。本文将根据准则所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浅谈如何进行职业判断,以及不同的判断结果对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及换出资产损益确定的影响,期望能对准则的运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判断影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准则)解决了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入资产的成本确定和资产交换产生损益的确认问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因此,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基础以及对换出资产损益的确定与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不同,需要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进而确定运用不同的计量基础。
一、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
商业实质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是换入资产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条件之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