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4 14:39: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计量经济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计量经济学研究论文
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论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科学史上关于宇宙本质的争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对宇宙是有序运转的,还是无序地紊乱地运转的认识支撑了我们对于科学的信仰、我们的情感和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生哲学。也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计量经济学得以建立。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三个问题,我将之称为“计量之美”。我一直相信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极其美丽的,因为,它们不仅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许多世俗智慧甚至一种人生哲学。因为我一直坚信,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也会得到不同的读书体会。因此,在这个问题之下,我仅就自己的体会谈谈计量经济学的世俗智慧和对我们人生态度的启迪。
一、随机行走的世界
对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宇宙的认识和思考,一直以来吸引着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智慧。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本质上是什么样的呢?是以一种有序的、有规律的方式在运转还是无序的、杂乱无章的运转?这种运转能否为我们的智慧所认识?人们对这些关于宇宙问题的渴求正是造就了人类自身的智力进化和卓越品质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我们今天的视野所及的范围,我们知道对这些问题思考的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由18世纪的思想家们做出的。18世纪的思想家们建立了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他们设计了一个“有序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世界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世界观,坚信这个世界正在按照某种已经设计好的秩序在运行。持有这个“决定论”观点的人包括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这个体系的科学性则是由牛顿定律和对牛顿体系进一步思考的数学定律所保证的。当然,自然科学家们这种关于宇宙的信念和洞见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家们,其中也包括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思想根基也是源于这样的一种信念。他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有序世界的观点应用到人类社会里,形成了一种从看似“无序”到“有序”的观念,提出了一个“和谐的经济系统”的观点。这种和谐的经济系统的动力则是人的自利动机。
我们决不应该低估这种关于世界的观点的影响力和洞察力。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下生活并做出各种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决策。一种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完美和谐”的信念直接导致了大家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效果的质疑,并且主导了许多关于政府问题的争论。这种“决定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我们对于自由经济的信心和我们对于世界的信仰。
但是这一体系在历经几个世纪之后,遭到了怀疑。对于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的挑战来自于统计观点,尤其是概率论的成功。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二者对于世界的看法的分歧。比如我们说,消费函数是,其中,是自发消费,是可支配收入,c是边际消费倾向。进而我们可以把消费函数写作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这个消费函数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数学若干函数中的一个。这个函数明白无误地说明,居民的消费量将精确地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这种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于居民消费的断言在现实中毫无疑问是会受到质疑的,居民的消费量并不是精确地取决于这几个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这种消费关于自发消费、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随机的,有着概率分布的。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别,持有决定论观点的人依据一种确定性的函数关系认为,这个世界将会精确地按照数学定律所描述的那样运转。而持有统计观点的人却认为,即使是知道了这种关系,消费与其他几个因素之间仍然是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有着概率分布的关系。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论应用出发,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特点、学习的必要基础、课程内容的要点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如何学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进行的阐述,重点叙述了如何使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学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包括数据选取、方法运用和使用Eviews软件来得出结论。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Eviews;计量经济学模型
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结合的科目,是一门在经济学中有很大用处的交叉学科。它应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经济理论和经济问题,用统计方法来论述这些理论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对于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的计量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从20世纪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相继开设了计量经济学,1998年计量经济学纳入了经济学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在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统计学中也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重点研究经济学,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在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中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2000之前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作为主要方法的论文有一成左右,到了2005年就有五成左右,现在经济学论文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已经称为一个不可或许的方法。我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使用的计量经济模型方法的往往被作为优秀论文被大家学习。所以在大学课程中,把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掌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本文将从本人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感触给出一些经验。
1学习的基础
美国现代经济词典给了定义为:计量经济学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经济理论,以便通过统计方法来论述这些理论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对于经济问题,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研究:这个程序化的步骤方便了这一方法的运用,因此对于要研究的经济问题,只需把每一步骤所需内容掌握,就可以进行实际的问题的经典的一般性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必要的基础知识,计量经济学也不例外,在大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开设这门课程,也是因为它所需要基础知识的掌握,一般需要经济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和经济统计学的知识。对于经济学,由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问题,所以要在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研究的内容都是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在学习阶段的案例和应用阶段的论文都是经济学里面的内容,因为要有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该课程的方法几乎全部来源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了对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理解,要知道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期望方差协方差、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正态分布和统计量的三大分布,整个计量经济学会反复使用这个知识,以推进本课程的理论推导,理论原由,给予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上述知识点都要灵活掌握运用,才能使计量经济学得以顺利的学习,快速理解模型中的第三步模型检验。对于线性代数,主要掌握的基础内容是矩阵及其运算和线性方程组的内容,因为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基本都是用矩阵思想来研究的,表述、推到和性质用矩阵表达会更加清晰和容易理解,对于联立方程组的模型研究要用线性方程组的结论,所以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要有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对于经济统计学,要学会经济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在计量经济学中,研究一切问题的基础就是数据,而数据的收集就是首要因素,把数据应用到理论和软件中,就需要用到经济统计学中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学习理论方法,重视思想、方法和应用,轻推导。实际应用中一般使用软件,大多数都使用Eviews。Eviews是EconometricsViews的缩写,直接翻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它是美国QMS公司研制的在Windows下专门从事数据分析、回归分析和预测的工具。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繁琐的计算,全部交给Eviews来完成,因此还需要有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2学习要点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高校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对文科背景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科背景;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计量经济学本身并不涉及经济现象及其演变的内部机理,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和计量分析结果的解释都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它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此外,理论模型的设计和统计数据的搜集,必须在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等也需要运用经济理论,不是单靠数学知识所能完成的。在经济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等学科。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问题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研究的背景
在高等院校的经济专业以及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必修科目,教材中对于数理推导往往更在意,缺乏对经济学的分析以及解释,也就导致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深刻内涵缺乏了解,没有建构完整的经济学研究机制和理论框架。另外,在实际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进行的课程教育多为基础理论,更加侧重于理论模型以及方法的完整度,并没有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进行集中讲解,学生也就只了解一般的经济学关系,却没有建构完整的数量分析机制,整体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层级结构也相对简单,需要引起相关教学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分析
(一)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和教学结构,建构切合于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基准,从基本教学理念出发,提高教学层级结构的同时,能有效升级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整度。在本科院校的育人理念中,要培养全面型综合素质人才,在计量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就会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落实在学生定量分析以及经济学模型建立方面。在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为初级课程、中级课程以及高级课程三种,在初级课程中,教师主要讲解的就是基本理论内容,相关信息和知识点也比较常见。在中级课程中,教师主要讲解的就是多元线性回归问题以及联立方程模型等,整体教学内容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升级,在实际模型参数学习过程中,教师还是会将大多数课堂时间应用于理论讲解以及检验模式建立方面,需要教师结合实际需求和经济学模型,对相关信息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能对相关计量模型进行综合处理,确保学生能对模型参数进行系统化处理和综合评估,在加深学生理解程度的基础上,确保基础目标和教学运维操作结构更加贴合实际需求。
(二)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实现理论具象化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摘要: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因为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内容设计和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新的认识。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
1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作为经济学实证经验分析的一门重要方法类课程,计量经济学是各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于一身的应用性理论方法,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模型设定的依据,更需要学会应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去估计和检验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所以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应用理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为了方法应用的教学目的,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外,还需辅以其它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方法应用的理解,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1-2]。虽然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有所帮助,但这两种教学手段还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的应用。因为要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除了理解方法的含义和应用步骤以及熟悉软件的操作外,还包含更多的内容。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理论假说)→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3]。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实证分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获得性怎么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证结果跟预想结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办、如何从实证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规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单纯依靠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领悟应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为此,李子奈(2010)主张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应用”全过程,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所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除了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外,还需要在教学阶段引入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论文就是一种可选的教学手段[4]。
2课程论文设计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引入课程论文是可行的,因为高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是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大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具备对本专业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对课程论文的选题是可以自主完成的。大一大二的文献检索课程也使得学生掌握了文献搜索的技巧和途径,对课程论文需要用到的参考文献和相关数据资料也可独立进行搜索。另外,在大三学习阶段,有些高校还会专门通过课程论文指导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为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大三阶段引入课程论文的教学手段,正好契合这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要求,既培养了学生撰写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对之前掌握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虽然从教师的角度看,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效果可能不甚理想,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网络抄袭严重。使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分析的学术论文在论文数据库和网络上比比皆是,学生很容易从这些网络渠道获取计量经济学的范文。如果缺乏有效的课程论文验收和考核方式,有些学生会从网上或数据库中下载资料简单拼凑成课程论文,有些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论文交差[5]。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有部分论文虽然不是通过网络抄袭而由某些学生自主完成,但其他同学也会引用相同的选题,在研究内容、分析思路、软件操作等方面完全一致,论文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这是抄袭的另一种形式。如果学生的课程论文是通过抄袭而非自己的动手实践完成,那课程论文的教学模式就失去了意义,非但没有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反而造就了恶劣的研究习惯。所以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论文需要适当的设计,以避免教学形式和目的相背离现象的发生。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摘要]基于因果推断的计量经济学近年来获得了蓬勃发展。将因果推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难度,提升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能力。因此应从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师培训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方面入手,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更多融入因果推断的内容,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因果推断;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几乎所有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此外,还有一些管理类本科专业也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基础,特别是对矩阵、数理统计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计量经济学对本科生来说是一门难度非常大的课程。学生为了学好计量经济学一般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教师为了教好计量经济学,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是,总体来看,计量经济学教学在很多大学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很多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可能很快就会遗忘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或者也不懂得如何应用计量经济学去分析经济社会现象和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在因果推断的视角下推动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和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中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更好回报。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一)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的区分度不高
虽然大多数学者都将计量经济学归为经济学的范畴,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但是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基于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由于抽样具有随机性,使得应用样本数据估计得到的估计值也具有随机性,因此需要对估计值进行假设检验,以判断其是否具有显著性。当前很多计量经济学所讲授的内容也基本遵循这一套程序,即先根据经济学理论,确定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然后利用样本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估计、矩估计等方法解释变量的系数进行估计,最后对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事实上,这种估计和检验所得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因果关系,而更多的是相关关系。虽然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理解经济规律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经济学更加关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仅仅是相关关系。因为只有确定了变量之间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才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比如缩小班级规模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吗?如果能提高学习成绩,班级规模减小1个百分点,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提高多少个百分点?缩小班级规模所增加的成本与学生成绩提高所获得的收益相比,是否划算?对班级规模与成绩之间因果效应的准确估计将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虽然很多计量经济学教材也强调计量经济模型在因果推断中的作用,但是却认为计量经济模型本身并不能得出因果结论,主要还得依靠经济理论。因此,当前许多计量经济学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与统计学教材中涉及的回归分析几乎没有差异,只是内容更加丰富而已,只是对一般的统计学教材中的回归分析进行了简单扩充,没有真正体现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的本质差别,学生感受不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从而缺少学习的动力。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通过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问题。最后,遵循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培养导向,探讨提高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计量方法实践运用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次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类各专业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随之,全国众多高校增添了计量经济学课程,从而,积极地推动了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自本世纪初,一批新本科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新建本科高校定位是以应用型为主导,因此,培养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计量方法运用能力颇显重要。但是,当前这类高校普遍存在本科办学时间短,生源基础较薄弱,师资力量缺乏,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教学改革途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现状抽样调查分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能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期间,有针对性地建立统计指标,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46份,有效筛查209份,对问卷中涉及到的学生现状进行统计分析。1.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了解情况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不了解该课程的同学有85%,听上届同学说过的同学有10%,了解并好奇的同学仅占5%,其中绝大多数同学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重要性不甚了解,甚至有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对专业学习用处不大,可有可无,从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分析。计量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对数理及数据处理思维相对比较薄弱。调查发现,60%同学认为自己基础很差,30%同学认为基础比较差,仅占10%同学认为数学基础较好。但是,计量经济学是由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学科,因此,使得部分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感觉到计量经济学内容晦涩难懂,学习困难重重,导致有的同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信心和兴趣,最终导致总体学习效果不理想。3.学生的学习态度情况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对该课程比较有兴趣的同学仅有8%,近70%同学表示没有兴趣,剩下同学态度模糊不定。相对同学期其他课程,学生对计量经济学了解和兴趣程度偏低,其中主要原因是部分文科生同学,数理统计等基础薄弱。另外,很多同学对计量经济学的作用不清楚,因此,也不愿意在该学科花费过多时间。
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论文
摘要:计量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并列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但是据笔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并不赞同这一说法。到底是因为课程本身难度大,还是学生基础薄弱?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高校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调查问卷;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1930年12月,弗瑞希和丁伯根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被正式确立。此后,计量经济学迎来蓬勃发展。根据《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计量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并列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这意味着,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比例为100%。由此可见计量经济学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本科院校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为背景,调查对象为广州工商学院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体本科学生,回收问卷173份,以计量经济学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目前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方案。
二、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现状分析
(一)对计量经济学存在认识偏差。对于计量经济学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有帮助,大多数学生并未持认可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约7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完善知识结构的作用不及本科所学习的其他课程。同样,约64%的学生并不认可计量经济学有利于从量化分析的角度深入地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也意味着,仅有少数学生认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这一数据显然与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三大核心课程之一的地位相悖。(二)对计量经济学兴趣缺乏。调查问卷主要从教学内容、课程难易程度、课程理论性、课程实用性、课程满意程度以及课程期望六个方面考察计量经济学课程给学生的印象。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持中立观点,比如:教学内容方面,25%的学生表示内容既不陈旧也不新颖;课程理论性方面,24%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理论性;课程实用性方面,26%认为有一定的实用性;课程满意程度方面,2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课程难易程度方面则出现明显的数据倾斜,62%的学生认为课程十分困难,17%的学生认为课程相当困难,仅有不到3%的学生认为课程相对简单;同样,在课程期望方面,2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该课程。(三)学习主动性不够。调查问卷主要从完成作业的独立性和上机练习次数考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约32%的学生基本独立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大部分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占比为17%,仅10%的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完成作业。从完成作业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比较主动,但是这里完成的作业并不包括上机练习(主要是EViews操作)。约37%的学生上机练习次数为2次,38%的学生小于2次。在上机练习过程中,约47%的学生并未能从中收获知识,其中约19%的学生表示上机练习毫无收获。(四)学习效果不理想。调查问卷主要从自我评价分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在1至10分的区间内,72%的学生给出了不及格分数,其中21%的学生仅给了1分;仅5%的学生给出了9分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