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4 14:17: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计量方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计量方式

民法实例研究计量方式思索

按照学界的一般理解,实证研究是指研究者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说或检验理论假说而展开的研究,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等方法。从国外经验看,民法学也可以采用这些方法开展实证研究。在各种实证方法中,我国民法学界应当重视计量方法的应用。除个案研究外,实证研究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会产生大量数据,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各个影响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联系。此即所谓的计量法学方法。实际上,法律现象的量化和数学在法学领域的运用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一些学者不惜以各种理由来捍卫法学的模糊性,甚至只要一提到“量化”、“科学性”,就认为已经牺牲了法的价值。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些学者往往从法是价值、规范或者事实的某一个方面来认识法律现象,没有从价值、规范和事实的统一体的角度去认识法,特别是将法仅仅视为主观的价值或者人定的规范,必然得出不可量化的结论。其次是夸大了包括法律现象在内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未能认识到它们的一致性。虽然包括法律现象在内的社会现象可重复性不强,因果关系过于复杂,但不能因此放弃对法律现象的量化研究。法律现象同时具有“质”和“量”的属性。法律现象虽然主要以“质”的规定性呈现在人们面前,因而定性分析成为法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可是法律现象同样具有“量”的规定性,并且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签约率、股权交易量、交通事故发生率及其原因等。所以,法律现象的可度量性是不能否认的,法学不能放弃对法律现象中“量”的规律的探求而将此领域让给其他学科。研究法律现象的“量”的规律必须使用定量方法。民法研究中计量方法的运用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民事立法的科学性研究、民事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民事法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民法学的知识图谱分析。

从法律的制定来看,科学制定法律规则不仅需要借鉴、比较他国的立法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扎根于实际国情。这里的国情既包括当前的生产力发展程度,也包括当前的意识形态,甚至还要预测下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规则的科学合理性和相对稳定性,而科学的预测需要引入计量方法才能实现。民事立法的科学性研究就是在民事立法阶段对法学现象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理分析,弄清影响民事法律变迁的各个因素,进而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尤其是民事法律中直接体现数量关系的法规则,需要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包括法律规则制定的基础、具体数量的确定等。又如,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如何权衡取舍,立法机关往往不能给出明确的说明。一个可能的路径是选用公平和效率为变量,运用统计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找出与变量相关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选用合理的效用函数,进而极大化效用函数转化为一般的数理问题。这样才能使解决方案既在理论上科学合理又在实际中切实可行。

法律包括民事法律的效力包括形式效力与实质效力。形式效力固然可以采用传统法学研究方法进行判断,法律制度的实质效力则不然。法律制度的实质效力就是对实际运行中的法律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法律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因而需要研究法律的实际运行效果,评价法律制度的优劣,考察客观效果与立法意图之间的吻合程度,立法以及司法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否符合“应然”状态的价值要求以及民事法律的社会反响和民众的认可接受程度如何等等。民事法律在影响社会的过程中充满着双向互动,有效的民事法律需要根据其运作的实际效果不断调整自己。任何一部法律的出台都可能会牺牲部分人的利益,必须放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个大环境下来加以考察,必须放在社会现实中来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对法律效果有正确的评价。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法学方法(包括规范分析、逻辑分析、价值分析等方法)只会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只有应用计量方法,结合具体数据,给出科学的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才能令人信服。民事法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运用计量法学的研究方法,以民事法律为变量,定量分析民事法律对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影响,揭示民事法律和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近年来法金融学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例证。Djankov等人用司法质量和合同执行效率、市场进入管制等来研究法律规则对经济、社会的影响;Micco和Pages等人发现法律对雇佣的保护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性;特别是以LLSV组合为代表的法金融学者利用各个样本国家的数据实证分析法律对投资者保护、所有权以及公司治理的影响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民法学的知识图谱分析亦非常必要。可以对民事法律的变迁进行计量史学分析,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对比研究,分析中国民事法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法学研究的影响因素,甚至分析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比如,分析中国婚姻法30年来的变迁路径,分析影响婚姻法学者进行法学研究的主客观因素,甚至从宏观维度分析经济、社会进步与现代婚姻立法的互动等等;或者通过词频定量分析中国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甚至对中国民事法律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目前计量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大体分为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干预分析三大类,研究者常常根据其所掌握的数据情况结合运用这些具体方法,如R.Grosse、M.M.Frank和UNCTAD等同时使用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C.J.Hardlock等不仅利用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而且在回归分析中还同时借助线性模型和非线性的Logit模型,J.W.Salacuse和N.P.Sullivan横截面数据分析和综列数据分析两者并举,P.S.McCarthy和S.Sridharan等人将ARIMA过程引入回归模型之中,分别用移动平均(MA)过程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过程表示回归残差,S.Sridharan等人更是回归分析、干预分析和结构时间序列分析三者兼用(参见张晓斌:《法律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价方法》,《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运用计量方法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界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囿于我国法学界知识结构的集体单一,法学学者缺乏严格的自然科学训练,基本没有掌握数学研究工具,导致深入的、专业性较强的法学实证研究无法展开,既有的实证研究成果深度不够、观察比较简单,让法学学者觉得不是法学研究,而经济学学者和社会学学者觉得肤浅。但是,不能因为当前民法学的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就加以全盘否认,应该看到民法实证研究特别是计量研究对中国民法学研究的深远意义。每一次方法上的转变都会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计量方法也将给我国传统民法学带来新的冲击。

查看全文

商誉计量方式对比及其选择

一、两种传统的商誉计量方法

商誉计量是商誉会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影响着商誉的确认、摊销和其他处理程序。传统上,仅对合并商誉(或称外购商誉)计量入账,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即便同样是对合并商誉的计量,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做法:

1、间接计量法

间接计量法也称割差法,是以购买成本大于购买方在交易日对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部分的差额来衡量商誉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取得的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总和-承受之负债公允价值总额)=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价值

[例1]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经评估,收购日B公司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870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9500万元,固定资产18000万元,专利权1200万元;B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为650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000万元,长期负债1500万元;则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28700--6500)。假设经过产权交易谈判,双方确定的收购价格为25000万元,则可确认B公司商誉价值为2800万元(25000-22200)。

2、直接计量法

查看全文

商誉计量方式对比以及选择

一、两种传统的商誉计量方法

商誉计量是商誉会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影响着商誉的确认、摊销和其他处理程序。传统上,仅对合并商誉(或称外购商誉)计量入账,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即便同样是对合并商誉的计量,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做法:

1、间接计量法

间接计量法也称割差法,是以购买成本大于购买方在交易日对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部分的差额来衡量商誉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取得的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总和—承受之负债公允价值总额)=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价值

[例1]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经评估,收购日B公司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870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9500万元,固定资产18000万元,专利权1200万元;B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为650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000万元,长期负债1500万元;则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28700——6500)。

查看全文

电力工程智能化计量方式探讨

【摘要】本文以电力工程为切入点,在简单介绍电力计量内容及方法后,结合BSL、Revit被赋予功能,围绕智能计量方式展开了讨论,希望能够使常规计量方式存在的不足得到弥补,为电力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智能化计量;电力工程;映射插件

近几年,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BIM技术均被用于工程建设领域,所取得效果也较为突出。对电力工程而言,掌握对工程量进行智能计算的方法,可使自身获得前进所需的强大动力。现阶段,符合电力工程特点的计量软件已被研发并投入运用,但是,基于二维图纸所研发的软件,在对三维模型进行建立时,通常要进行二次建模,大量重复的工作,不仅会给计量效率带来影响,还会导致计量准确率降低,这并不符合BIM针对信息所提出及时传递和共享的理念。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智能计量的重要性,围绕其所展开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

1电力计量概述

以盈利为目标的电力企业,通常将电力计量视为对收益进行获取的主要途径,具体来说,就是以电子设备为依托,如图1所示,统计电能数量,再以所统计数量为依据,完成对费用进行收取的工作。现阶段,导致电力计量被赋予效能无法获得充分发挥的原因,主要是计量质效和预期存在差距,因此对智能计量模式进行研发很有必要。作为获得广泛运用的设计软件,Revit的优势,主要是以设计要求为依据,对参数模型进行创建。在电力行业拥有较高“出镜率”的BSL,也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作为算量软件的代表,BSL肩负着对基础设施进行算量的职责,另外,BSL具备向Revit进行导入的条件,这点应引起重视。由BSL所衍生出BIM技术,通常被用来对模型进行传递,这样做可减少二次翻模的次数。由此可见,在开展智能计量工作时,有关人员应以BIM为依托,向Revit导入BIM所提供计量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计量样板进行创建,充分利用二者的接口,对映射方法加以明确,使智能计量的目标成为现实。

2计量方式研究

查看全文

人力资源执行价值计量方式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职能是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和核算、报告。它包括:1)价值计量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价值核算,才能真正体现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真正反映人力资源为会计主体创造的经济利益。2)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包括原始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报酬折现率法等。由于人力资源具有可增值性和可再生性,所以,不同的计量方法可以有选择地结合使用。3)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包括对人力资源取得、使用、保障、开发、离职等活动全过程的核算和管理。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保持成本、人力资源发展成本、人力资源递延费用。4)设置相关会计账户进行会计核算。例如,“人力资产”、“人力资产取得成本”、“人力资产使用成本”、“人力资产开发成本”、“人力资产保障成本”、“人力资产离职成本”等账户。5)设计人力资产会计报告。由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遵循传统的财务会计原则,所以有关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可以并入财务会计报表中,也可单独编制报表,例如人力资产负债表等。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问题。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提供详实的人力资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而传统会计提供的只是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核算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会计目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目的的限定,构成了其独特的目的。

(二)会计假设

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接受传统会计假设的同时,又兼具了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因此,传统会计假设应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便推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创新。

查看全文

简析人才价值的计量方式

摘要: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论述了人力资源会计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本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序言概述了人力资源会计出现的时间,发展阶段以及出现的必然性。人力资源地位的日益重要是人力资源会计出现的重要原因,而传统会计的缺陷又加速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第二部分论述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内容和职能。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阐述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并从不同会计目标的角度来划分,论述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最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力资源会计的职能;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分别从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两方面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进行阐述,其中重点论述货币性计量方法,并且以实习单位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核算举例论述该方法;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不足,希望人力资源会计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计量、人力资源、会计、价值

序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的地位在今天显得日益重要。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人才更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但是我们知道,要获得任何一种资源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会计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更多的要考虑获得这种资源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然而传统的会计习惯于运用货币对资产进行计量,只针对实有资产,而对人力成本只计入期间费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较少涉及人力资本的计量,大多只注重人才的招聘、培训以及激励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加强,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以及经济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原因,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会计理论界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的分支学科。

企业人力资源及其管理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为了适应管理和投资的需要,有必要对其成本和价值进行核算、计量,对其需求量进行预测,以及对其投资收益进行分析、评价、决策等等,这些活动即构成人力资源会计。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内容和作用

查看全文

乡村劳动力转移计量经济方式研讨

一、引言

我国第一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幅增加,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又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因此,我国现在处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急速转移的特殊时期,引发了大量问题。为了及时并且深入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原因分析,以便促进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从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得活跃起来。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多地少,使农村积压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这一现象,大量的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仅从定性上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缺少数据的证明,将会使得结论缺少信服力,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产生背离。因此,本文以中国1979到2010年为例,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具体数据找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二、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2010年统计年鉴。年鉴中没有直接的劳动力转移数据,综合相关文献,利用陆学艺(2004)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计算公式如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Y=城镇年末从业人员数-年末在岗职工人数结合相关的研究理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率比值1X。以往的研究认为第一产业生产率,及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影响,不难理解一产业生产率越高劳动力从农村输出越多,而二三产业占比越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也越大。本文考虑实际数据的合理性,将这两个因素合理地用二三产业生产率比值代替。计算公式如下:生产率比值X1=二三产业生产率第一产业生产率。

2)城乡收入差距2X。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每个人都是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虽然这一理论有其片面性,但可以想见,城乡收入差距显然会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计算公式如下:

查看全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计量论文

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定义

从经济增长方式概念形成的渊源看,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虽然国外学者不常使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但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或原因的分析,实质上也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关于这一点,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曾作过比较,就我国学者们而言,尽管对粗放和集约型增长方式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是明确的。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一国总体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所依靠的因素构成,其中增长因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经营管理、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通常把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称为要素投入,其余因素的总和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地,根据要素投入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把增长方式划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增加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由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为了能定量反映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或集约程度,笔者引入粗放度概念。所谓粗放度是指要素投入增长率的贡献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注:对于一国总体来说,土地是固定的。因此,在考虑要素投入的增长率时,舍象掉了土地要素的影响。),用公式表示为:

δ=αL''''+(1-α)k''''/Y''''

式中的α表示劳动的贡献份额;

(1-α)表示资本的贡献份额;

L''''表示劳动投入增长率;

查看全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计量分析论文

一、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概念形成的渊源

关于“粗放”、“集约”概念的使用,最早见于农业经济学中,当时称“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后来才被引申到整个经济领域。最初,粗放经营的含义是指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耕简作的经营方式;集约经营则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前者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增加总产;后者借助增大投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地租理论中也论及到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内容,他指出“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很大……对耕作者来说不用花费什么,或者同古老国家相比,只花极少费用。”这种“只需投资很少的资本,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和土地”的经营方式“就是粗放经营。”(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56页。)“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60页。)在研究级差地租时,马克思认为,粗放经营和级差地租第一形式直接联系,而集约经营则与级差地租第二形式紧密相关。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是由“两个和资本无关的一般原因造成的:1、肥力……2、土地的位置。”级差地租第二形式则是“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造成的不同生产率引起的。”(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66页。)

首次使用“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术语的是前苏联经济学家。苏联在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直到50年代末期一直保持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的记录,此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表现出恶化趋势,令人不解的是,其经济增长的恶化是在它保持了非常高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率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不得不使苏联的经济学家对其经济“增长方式”展开了研究。当时,他们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上述提示,把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依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粗放增长”,另一种是依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的“集约增长”。并且指出,苏联过去的高速度增长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倾全力动员资源和增加要素投入的结果,然而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随着可动员的资源的日益减少,在忽视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经济增长水平的下滑(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

“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概念于60年代从苏联传入我国(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在此之前,我国经济学界尽管没有使用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低效率,高浪费现象进行过大量的分析。此后,特别在1979—1980年我国对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讨论(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广泛使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之后。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定义

查看全文

浅析电力营销计量问题及措施

1关于电力计量装置的自动化改造

在电力计量中,造成电力计量不平衡的因素有计量装置的设计和自动化水平低、计量回路整的电压和电流的丢失等,其后者更是造成电力计量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计量装置进行自动化改造时,为防计量回路中的不平衡现象造成的影响,必须着力解决。

1.1母线切换导致计量电压丢失

由于没有可以设定自动的计量装置的切换装置,所以在切换供电母线运行方式时,切换电压装置以手动的操作方式进行,而导致不能动态地切换使计量电压,致使出现差异在计量电压的获取时间上,而造成计量电压的丢失,电能无法准确的计量。改造措施:在计量装置中的切换装置加装上辅助继电器,辅助继电器就能够在切换母线的运行时发挥自动切换的作用,从而可以动态地得到计量电压,有效地防止电压丢失。

1.2老式的变电站存在引入计量电压不合规范

在一些老式的变电站中,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或者还不能进行升级改造,而这些老式的变电站的计量电压回路通常是从保护屏中获取的,而且其回路是运用同一个电压同系统的保护回路引入,这样的运行方式缺乏独立性,往往会导致系统的计量电压的丢失,致使计量装置的计量不能准确进行。改造措施:在对老式的变电站的电压和其他的保护用电时,我们可以采用分开计量的方式,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在其保护和计量上使用不同等级的多绕组电压互感器,计量电压一般的引入点是选择绕组侧为0.2级的,而保护电压的引入点一般要选择绕组侧为0.5级的。分开通过引导计量电压到电度表屏,这样就可以分开形成独立的回路而互不影响,并且还可以预防保护屏出现故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