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4 13:20: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急救能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急救能力

护士综合急救能力培训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急诊科护士,包括已经定科和轮转护士,排除进修、实习护士。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前,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32名护士,男5名,女27名,平均年龄(28.92±5.78)岁,其中本科学历14名,专科学历18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19名,护士10名;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后,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34名护士,男4名,女30名,平均年龄(27.37±8.26)岁,主管护师3名,护师20名,护士11名;比较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1.2培训方法由2名急诊科护士长及2名护理带教老师组成培训小组,采取知信行模式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主要为:①进行为期4周的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②分享工作中典型案例,建立正确的急救理念;③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模拟演练,纠正不良工作行为,建立正确的急救护理行为。1.2.1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包括急诊科常见疾病的专科知识及急救措施,急诊科接诊、分诊、抢救、患者的转运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等知识及操作流程。每周理论培训2个学时,共4周。因考虑到护理人员倒班因素,每周二、周五安排2次内容相同的理论培训,保证每名护士均能接受到理论培训。1.2.2急救理念采用叙事方式分享工作中典型的抢救案例,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就诊时的症状、体征,抢救治疗经过与转归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分享。此项培训与理论培训时间、频次均相同,每次由不同的护士进行叙述分享。1.2.3急救护理行为由护士长根据理论培训效果及实际工作情况撰写典型案例模板,进行情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并采取护理查房、质量控制检查等形式,了解培训效果。1.3评价指标1.3.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结束后,由护士长组织所有人员进行考核,急救理论知识采取闭卷形式考核;依据科室相关急救操作技能流程对每人考核2项急救操作技能考核。1.3.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包括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医生进行评价。1.3.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同行评测)》,进行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级别,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在运用知信行模式前后,分别发放50份满意度调查表。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性分析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知信行模式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急诊科患者病情相对急骤、复杂、危重,要求护士能在短时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丰富的专科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根本保障[4]。我院是一家新兴的医院,急诊科护士年纪轻,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低年资护士较多,加强急诊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为重要。急诊科培训通常是以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为主线的系统培训[5],培训内容固定、单一,培训对象缺乏主动积极参与,且常与护理实践相脱节。我院急诊科在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典型案例分析和工作经验分享,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同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优化护理操作流程规范,从而巩固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树立正确的急救理念。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效果明显提高,保障急诊科工作顺利开展。3.2知信行模式提升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是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综合能力,是护士专业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护士教育着重培养,护士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6]。我院急诊科在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护士长根据临床实际工作撰写了典型案例模板,组织科内护士分角色,从患者的接诊、急救、专科检查、转运等方面模拟真实情景。在演练的过程中,营造了科室学术交流氛围,拓展了护士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护士丢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运用[7];护士评判性分析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逐步完善急诊科的各项工作流程。在此工程中,培养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提升与医生在抢救过程中的配合度,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的了解,提升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3.3知信行模式提高医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急诊科护士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模式,护士对于急救护理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急救护理工作的应急状况有了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不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在护理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医疗工作,提升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提升了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查看全文

急救培训论文:当代护士的急救能力训练解析

本文作者:陆爱琼工作单位:广西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邀请医生参与培训,分组训练,各组人员不断轮换角色,探讨最佳配合方案,然后反复练习,直至考核合格,每天培训Zh,共50次。评价方法由培训考核小组进行培训前、培训后考核。理论考核培训前后进行相同内容、相同难度急救理论知识测试。单项技术操作考核包含徒手心肺复苏、紧急吸氧、简易呼吸囊使用、紧急输液、心电监护、吸痰六项急救操作技能,每项总分100分。考核分值为六项操作平均分,大于等于90分以上为合格。综合能力考核根据模拟现场,山考核组提出险情,对护士的急救技术操作、抢救配合能力、应变能力、应急流程执行能力进行考核。根据《综合考核测评标准》由培训员、护理部技术操作考核人员及配合医生点评打分,配合护士互评计的方式进行考核,总分100分。考核分值大于等于90分以上为合格。统计学方法采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培训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业务学习从以前的一个人讲:改变为现在人人参与,促进护士的主观能动和创新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分阶段培训解决了科内训练对象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水平层次不均的矛盾,既能照顾低年资护士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的迫切需要,又解决了中、高级护士急需掌握新业务、新技术操作能力的愿望,接受训练后,低年资护士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急救意识明显增强,急救配合能力大幅度提高,明确抢救流程,各层次护士均能有效配合抢救。整合操作演练将常见各种急重症抢救流程中的所有项目和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根据抢救中各项操作的轻重、缓急将原来的多个抢救流程整合为2一3个操作流程,形成新的护理路径,进行培训。如整合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护理路径:A护士负责吸氧、吸痰、上呼吸机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操作:B护士负责静脉输液、抽血、导尿术,及术前准备,C护士负责实施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测、对外联络及书写护理记录。在培训中及实际工作中,护士在操作前进行综合评估,遵循操作原则和顺序整合准备(摆放)物品,有计划地实施护理技术操作(充分考虑先后缓急顺序);减少护士反复评估患者、多次洗手(记录)、来回走动准备物品的时间;同时对完成操作的时间有一定的约束,有利于护士时间观念的形成。规范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培训使护士的理论知识、单项护理操作操作水平以及对各种急救药品、抢救仪器的熟悉程序明显提高,通过情景模拟整合操作演练,使护士明确急救时各自岗位的准确定位和职责。保证急救时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缩短抢救时间,成功率明显提高。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当病人心脏骤停发生时,如果能早期准确判断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国外有文献报道;院内抢救成功率始终保持在15%左右,临床护士常不能实行有效的复苏。大量实践证明:对心跳、呼吸骤停,如果4min内进行有效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而n,成功率仅为4%,IOmin以上开始进行复苏者,存活可能更小。对于危重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救治,才能掌握抢救成功的关键。本结果表明:全科各阶层护士经专科训练后,各项急救技能及抢救综合能力较训练前有了显著提高,故开展分阶段培训及模拟情景整合操作训练在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中值得大力推广运用。

查看全文

小议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规范培训

急诊就诊病人多,急、危、重症患者多,突发事件多,工作繁忙,同时还担负院前急救工作。要求护士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本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护士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急诊核心技能、应急能力、综合素质和工作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急诊科制定了一系列急救技能和知识的培训计划与措施,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查看全文

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市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在我市现有省级(包括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我市成为西部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最迅速的城市。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在加强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市政府统一指挥。

查看全文

学校卫生应急和急救能力提升活动方案

为培养师生卫生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规范和提高学校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等《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2021年全省学校卫生应急和急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要求,决定开展2021年市学校卫生应急和急救能力提升活动,制定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普及应急知识,关爱师生健康。

二、活动内容

(一)普及卫生应急和急救知识。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卫生应急宣传教育,进一步普及卫生应急和急救知识,增强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各学校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教育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学前阶段,采取通俗易懂、丰富多样的形式,适当开展卫生应急知识教育。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教,树立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理念,自觉保持卫生健康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中学阶段,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学阶段,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技能,倡导救护志愿服务。将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纳入学生军训,切实提高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率。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活动期间各级各学校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护培训。〔牵头科室: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市教育体育局训练竞赛和体卫艺科。配合科室(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宣传与健康促进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

(二)开展救护技能培训。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加大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力度,完善急救培训标准,建立专业师资力量,对学校校医、卫生应急专兼职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培训指导,提高意外伤害现场施救能力。培养卫生应急教育师资,在军训、课外实践等期间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知识、日常急救技能普及培训,提高学生避险、救护技能。依托相关机构,积极推进校医、体育教师、班主任等重点教职员工救护员培训取证。〔牵头科室: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市教育体育局训练竞赛和体卫艺科。配合科室(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

查看全文

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对应急能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微型培训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CU)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急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1月重症监护室低年资护士38名,所有护士均采用微型培训模式进行急救培训,评价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护士的各项应急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微型培训模式用于ICU低年资护士的急救培训中,可有效提高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和抢救技术水平,增强护士的应急能力与应急意识,培训效果理想。

关键词:微型培训模式;重症监护室;急救培训;低年资护士

重症监护室(ICU)是对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监护与救治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出现护理安全问题最高的一个科室。ICU接收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者,疾病类型多,病情变化快,常需要24h监护,且不能有家属陪护,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这就要求ICU护士必须具备超强的应急意识与应急能力,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1]。低年资护士由于工作年限短,临床经验缺乏,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在临床工作中无法准确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遇到应急情况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抢救治疗时无法有效配合,这些问题都增加了ICU护理质量的安全风险[2]。本研究观察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急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低年资护士38名,其中男9名,女29名,年龄(24.32±2.56)岁;大专学历21名,本科及以上学历17名。所有入选护士的临床工作年限均低于5年;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中途退出研究者;排除培训期间有3次以上未参加培训者。1.2方法对所有入选护士开展统一的ICU急救专科微型培训,具体如下:第一,每个工作日的早间交接班后开始培训,时间为30min,若护士因特殊原因缺席,则对其开展单独教学,确保每一位护士都得到培训。第二,培训工作由ICU科室负责教学的高年资护士担任。第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应急配合及抢救能力等。病情观察包括急危重症患者的观察要点、观察的正确方法、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方法、颅内压(ICP)监测方法、紧急问题的汇报以及抢救记录的书写等;应急配合主要包括急救用品的准备、熟悉急救药物的使用、口头医嘱的执行、掌握急救配合的要点以及急救协调沟通的正确方式等;抢救程序严格按照以下规范性步骤开展:抢救人员到位—静脉通道开放—心电图监护—血压测量—给氧—机械通气治疗—采集急诊标本—构建病历等。培训时,首先,向护士讲解病情观察的要点,并将病情观察的具体内容、病情记录的书写方式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示范,然后开展随机提问或者是操作测试。其次,由授课者展示常见的应急物品,并对药物的使用方法与急救设备的具体操作进行一一讲解。第三,将我院ICU最为多见的病例作为示范材料,组织受训护士开展抢救模拟训练1次,分别演示分工流程与急救流程,先由应急培训小组的组员示范,再将低年资护士分为若干小组开展练习,每组由4~5名护士组成,练习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强化其理论知识,提高护士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1.3观察指标培训前后,对受训护士进行病情观察、应急配合、抢救程序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等项目的考核。以我院自制的试卷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士的理论知识掌握度越好;操作考核内容:随机选取16项ICU专科操作考核当中的8个项目,由护士长与2位高年资护士对每项操作的流程与时间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士的专科操作技术能力水平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项目管理在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项目管理理论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项目管理小组,将2家市级医院急诊科的60名低年资护士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运用项目管理流程调研试验组培训现状,分析成因,设定培训目标,针对性采取措施,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控,以保证项目如期保质完成。结果运用项目管理模式的试验组,急救能力、临床护理能力、患者医师满意度都明显优于传统培训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应用项目管理,可增强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提高了急诊科的整体工作能力。

〔关键词〕项目管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监控

项目管理是一种计划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计划管理办法[1]。项目管理要经过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5个过程[2],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减少项目中种种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项目管理开始应用于医院管理领域[3],但目前尚数初级阶段的探索。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时间、成本、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能保证团队准时、优质地完成工作,可以帮助医院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的复杂问题,并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4]。本研究将我院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管理为导向,业务单元为支撑,成功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某2家市级医院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60名,年龄19~25岁,平均22.5岁;护龄0~3年,平均1.5年;文化程度:本科28名,大专32名,以文化程度为基准分层随机抽样组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本科14名、大专16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低年护士培训法,试验组采取项目管理引入后的培训方法。两组在年龄、护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刍议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应急救援活动也越来越多。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卫生应急救援已逐渐向抢险救灾的各类型扩展。因此,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该地区的救援能力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以上实际,合理科学地提出改进对策建议,旨在为健全卫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卫生应急救援能力;队伍建设;培训演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除直接造成人员严重伤亡外,还会引发群体性的心理恐慌,甚至会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动荡不安[1]。因此,如何通过防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加强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呈现多元化、广泛化的态势,仅新发传染病数量在过去50年中就增长了4倍[2,3]。自2003年“非典”后,我国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相关工作,相继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突发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处置纳入法制化管理进程。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省份之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将对江苏及其周边省份乃至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为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加强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笔者客观分析江苏省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现状,找出其中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和改进措施。

1江苏省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现状

1.1信息建设。通过在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省卫生计生委)建立省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省疾控中心)内设立省级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利用国家卫生应急队的通讯指挥平台,借助卫星通信、数字集群、微波通信及视听传媒等技术,组网联通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处置中心和通讯指挥车等要素(图1),实现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指挥与处置的网络化和实时视频化,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决策提供包括现场音、视频等在内的第一手资料,极大提高了卫生应急救援的信息化水平及工作效率。1.2物资储备建设。江苏省通过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工作日常化和应急化结合,以远程应对为目标,注重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和生活保障物资等的日常储备和管理,做到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管理到位,必要时直接与生产企业签订产供合同,以保证应急所需,减少储备盲目性,杜绝备而不用、资源浪费的现象;应急状态下则注意及时采购急缺设备物资,根据处置工作的进展和消耗情况主动补齐相关物资。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卫生应急队伍物资维护保养规定》等具体环节的规范性文件,规范了物资维护保养工作,以保证“有急能应”。除了应急物资的储备,江苏省还特别注重卫生应急救援的机动能力建设,健全国家卫生应急队的作战平台(表1),确保卫生应急救援中工作与生活双无忧。1.3队伍建设。为拥有一支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平战结合型卫生应急队伍,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打得响、顶得住、过得硬,江苏省于2008年起组建了8大类21支省级卫生应急处置队伍。鉴于卫生应急形势任务的变化和人员变动,2011年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决定对原省级卫生应急处置队伍进行大幅调整,依托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医疗机构和部分市级、部属、军队医疗单位组建8类18支省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包括紧急医学救援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食品和饮用水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队、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队、群体性烧伤紧急医学救援队、心理援助队和健康教育卫生应急队等。在加强省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卫生应急队建设总体规划,依托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血吸虫、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传染病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卫生机构,以中央与地方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和承建单位自筹资金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成功组建国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和国家中医应急救治医疗队3支国家卫生应急队,目前正在准备筹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1.4培训演练。培训演练是强化卫生应急队建设的另一关键。重视业务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操作的日常培训,不定期组织开展队伍的卫生应急处置实战演练,可锻炼队员实战应急处置技能,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提高应急处置水平[4]。江苏省通过制定《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手册》,以保证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工作长期有序开展;通过将国家队培训演练列入工作目标考核,采取每年集中培训演练的形式,达到了增强团队意识、强化体能训练、锻炼应急技能的目的,还养成了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优良工作作风。从2011年应对日本核泄漏事件到2013年芦山地震应急,再到2015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及2016年阜宁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后的卫生应急防疫,江苏省各卫生应急队伍视灾情为命令,始终牢记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特长,做好做实疾病防控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已成长为不可替代的卫生应急救援力量。

2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主要是对公路应急救援的合理性、科学性、高效性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对公路沿线监控管理设备设施的实效性分析;对救援参与者的水平和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应急救援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总结分析并提高应急救援处理能力。高效、合理的公路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系统,有利于公路应急管理指挥总体能力的提高。

1指标建立的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在选择指标时要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在选择定性、定量等其他方法模型时,都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

1.2系统优化原则

应该以较少的指标和较全面系统的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并且应该兼顾到各个方面的指标,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优化。

查看全文

急救护理技术行动导向教学法研究

摘要:急救护理技术教学是培养优秀急救护理人员的重要课程内容,涉及到多方面知识点,对于实践操作要求较高。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适应了当前教学活动的需求,能够促进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从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实践调查情况入手,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的积极效果,并结合急救护理技术教学难点,提出了一些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为不断提升急救护理技术教学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应用实际

开展急救护理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能够合理引进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总体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德国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遵循目标导向,发挥任务驱动主线作用,以模拟的、真实的职业活动作为载体实施教学活动。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引进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可以取得显著成效。

一、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实践调查

本次研究活动中,选取某校2018级高职护理专业(3年制)2个教学班护理学生8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8岁~21岁,全部为女生,已经完成一年的生理课程、解剖课程、药理课程、微生物免课程的学习,大学开展急救护理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合理引进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能够取得良好成效。大学第四学期开始急诊护理课程教学,采用小班授课形式,随机分为实验组(44名)和对照组(44名),两组适用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理论课时、实践课时都一致,比较两组专业科目成绩,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按照传统理论讲授式教学方法,由教师统一讲解、示范,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练习活动,最终教师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总结活动。而实验组适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注重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培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完成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后,两组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的成绩取得明显差异,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在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积极引进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起到显著教学效果。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的积极效果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