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4 01:09: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机构编制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思考

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系统地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对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加以分析和研究,探索出解决的办法和路子。

一、现状与问题

(一)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没有法律保证,缺乏稳定性。制度虽然不能同法律法规相等同,但制度的制定大多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它是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到目前为此,还没有一部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行政机构编制的管理省上也只制定了一个《四川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86号令),对事业单位登记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办法》(国务院第411号令),对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设置和管理没有一个科学、硬性的法律规定,各市洲和县市在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地方和部门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先后出台了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各地的这些规章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尽相同。在机构、编制、职能配置及领导职数等管理方面,有的以上级红头文件为依据,有的以单项法律法规为依据,有的以领导讲话为依据,找不出依据的,就与兄弟市州、县攀比……。由于机构编制管理没有法制保障,每次机构改革后,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下发很多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禁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等文件。特别是今年中央再次出台了“五不准”(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机构的级别,不准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省上也规定了“四不准”(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明文规定外,一律不准增设新的机构,不准增加编制,不准提高机构规格,不准增加领导职数),但效果仍不很明显,违反规定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现象仍然禁而不止。除党政机构相对稳定外,各地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以及内设机构都是有增无减,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机构编制管理干扰多,随意性大。机构编制属于上层建筑,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机构如何设置,编制配备多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应以社会需要为准则。实际上,机构编制管理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扰。一是法律法规干扰。在现行体制下,受利益的部门化现象影响,也出现了政策的部门化现象。一些法律法规的起草部门,总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硬把机构编制问题也塞进单项的法律法规之中去,给他们的意志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加给机构编制部门。二是部门干扰。一般来说,在机构设置上,自上而下应该是“倒金字塔”式,上下级之间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有些部门总是以本部门工作重要为由,或以“达标”为要挟、以资金审批、给设备、给项目为“诱饵”等等,要求下级增加或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机构,使下级机构编制部门无所适从。三是领导干扰。领导分管哪个方面的工作,就会说哪个方面工作重要,有些领导就会以讲话、参与协调、打招呼,甚至于批文件等方式干预机构编制工作,也造成一些单位就干脆直接给党委、政府或给党委、政府领导写情况报告来要编制和增设机构,而不是给同级编委写报告来调整机构编制。

(三)机构编制管理是经验型管理,缺乏科学性。所谓科学设置机构,就是要求机构与职能相对称,也就是说,任务和需要是决定一个机构是否设置、设置大小以及怎样设置的前提,既不能小任务设置大机构,临时任务设置常设机构,也不能将承担行政机关的职能分解后设置为事业机构,或以中介组织的职能为依据设置事业机构。但是,目前,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我们还没有走出那种“下报上批”、“一事一议”、“落实领导讲话精神”、“落实会议纪要”和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传统管理模式,仍然是以“人治”、“经验”为主,出现了机构编制随意膨胀,行政经费不合理增长的怪现象,养了许多不该养的“闲人”,给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和改革成本。一些事业机构时而合并,时而分设,在撤分中增加了机构人员编制和财政负担;部分县设置的优势产业办、重点项目办,其职能早已明确由该县的发改委和经委的相关职能股室承担;各级培训、信息、检测机构已经很多,而且很多将向中介机构发展,向市场方向改革,再设培训、信息、检测机构,就显多余,已经有很多培训中心无培训工作,信息中心无信息。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有禁不止。目前,在机构编制监督机制上,存在着监督不到位、监督不力等问题。一是认识误差。一些人认为,目前,我国在财政上是“分灶吃饭”,在机构编制管理上是分级管理,机构设多少,编制核定多少,是本级政府的事,又不需要上级掏钱,无须过多干扰下级的机构编制事宜。二是职责不清。各级编制部门只是本级编委这个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监督本级编委及党委、政府,显然是形同虚设,导致监督乏力。三是监督机构不健全。就我省而言,除省编办成立了督查调研处外,少数市州编制部门明确了分管监督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大部分还没有建立和明确监督机构和人员。另外,编制部门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不是政府组成部门,执法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也值得质疑。监督机制不完善,加之体制上的制约,使机构编制监督工作处于“雷声大,雨点稀”或“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局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政策走样”比较突出。比如:在机构改革方案执行中,一些机构明合暗不合,或变着法子“改头换面”搞特设机构和越权审批行政机构;在编制精简和人员分流上搞数字游戏,自欺欺人等。

查看全文

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报告

机构编制管理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组织管理工作,赋有一定管理权力,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如何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构建社会和谐氛围是我们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一个新课题。

近几年来,机构编制管理逐步正规化、法制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总体来说,机构设置基本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但实际运行过程中,超限额或变相超限额设置机构、任意提高机构规格和增挂牌子的情况时有发生。编制总额总体上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在部门或局部超编进入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也有存在。这里有上级业务部门干预的无奈,也有本级为了某种需要的变通处理。总而言之,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任重道远,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思考。

一、《条例》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律依据

新时期、新条件下要求机构编制管理实行法治化、正规化。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制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条例”对机构设置、编制管理、监督检查及法制责任等四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规范了我国地方政府机构编制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依法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要求我们严格规定机构设置、严控编制总量;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管理,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的审批程序和制度。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法律化、规范化建设,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严肃性,同时也是依法防治机构编制方面的不规范行为的有效措施。

通过媒体暴光的形形色色的腐败事例中,“吏治腐败”是最大的,也是最严重的腐败,是其他腐败现象的根源。“暗箱操作”增加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权配备干部、虚报冒领“空响”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有损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背离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时,也给当地政府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这些现象也只有依法根治。

查看全文

论法治机构编制管理

当前,在我国的机构编制管理中,有的地方已经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法治",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而有的地方由于"法治"太少或者根本没有"法治",以致于有些单位凭着本系统的规定搞所谓的上下对口,在"条条"的作用下擅自增设机构;有些人凭领导的关照违反编制管理纪律扩编增员。这种"人治"现象的发生造成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失控。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提出了"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首先就要求依法行政,机构编制同其它行政工作一样,也需要依法行政,实现"法治"。如何实现机构编制的"法治"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机构编制管理做到有法可依。长期以来,机构编制没有法律可遵循,工作中在确定具体的机构编制时,只能是由各级主要领导"拍脑袋"而定,有的机构的设置往往只要领导的一个批条,甚至一句话就能确定。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部《机构编制法》来明确机构编制管理的对象、范围、编制管理的原则、方法以及编制管理的权限划分和主管部门,树立机构编制工作的威信。在有了机构编制法以后,各级地方政府也需要在已经形成的《组织法》中,对本级党政机关设置的部门、权限和职责范围、编制总额,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对于领导职数、专业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行政与后勤人员的比例作出硬性规定。通过出台《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对事业单位的编制类别、编制依据和编制比例作出综合性的规定。与此同时,各级编制部门也需要制定《工作实施规则》,用《规则》来规范本部门的工作程序和统一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具备了完整和统一的法律体系,才能为实现机构编制的"法治"铺好路。

其次,机构编制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机构编制立法以后,必须通过有效的广播电视媒体广泛宣传机构编制法,使大家在工作中形成自觉遵守机构编制法律的共识。一方面,它要求编制部门通过培训、考核的方式使工作人员学习掌握好法律,并以法律为准则指导工作,在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的配备、部门职能的划分等方面坚持按法律及其规定的原则科学、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它也要求涉编部门在工作中,了解机构编制法,增强法制观念,工作中依法呈报,自觉减少违法违规擅自增设机构和增配人员编制的行为。只有大家都做到了有法必依,机构编制管理才能够步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再次,机构编制管理做到执法必严。机构编制法的出台为严肃执法提供了依据。首先,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遵守编制纪律,对于涉编事项,依法办事,不向编制部门批条条、打招呼,不搞权大于法,以权谋私,做到以身作则。其次它要求编制部门能够树立"编制就是法律"的意识,工作中讲法律,办事流程法定化,以法律已,对于违反机构编制法律原则和程序的事项坚决抵制,不搞法外开恩,不搀个人私情,做到不折不扣地执行机构编制法。只有做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执法必严,才能够长久地坚持机构编制的"法治"。

最后,机构编制管理做到违法必究。一方面,在机构编制管理过程中,编制部门要以法律为准绳,对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涉编行为采取定期通报、不定期抽察等手段实现动态、全程监督,对于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要坚决处罚,甚至可以启动司法程序来维护机构编制法的权威。另一方面,编制部门在接受其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的同时,更需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自觉做到依法行政,促使机构编制管理实现"法治"的良性循环。

实现机构编制的"法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做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真正实现"法治"。只有实现了"法治",才能彻底杜绝机构编制管理中的"人治"行为,才能保障改革成果,使改革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查看全文

机构编制管理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围绕一个中心,力求六个突破,加强五项建设,建立完善五种机制,全面实施十大工程”的工作思路,我县编制部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发展,把“五种机制”同编制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和编制管理。

一、开展调研,积极探索,寻求改革新途径

按照自治区编办的安排部署,**年为重点“调研年”,围绕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重点进行调研,寻求推进这两项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有效途径。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协调组织、纪检、监察、人事、财政等部门对全县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和乡镇的机构编制情况进行了调研,掌握了全县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情况,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乡镇机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结合“五项机制”建设,我们按照公开、公正、透明、便民的原则,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能予以公开的内容全部予以公开,并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宣传工作到位。我们通过引发宣传单、制作展板公开办事程序、承诺服务事项等形式积极宣传法规政策和政务公开内容,提高了办事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二是制度到位。在原定制度的基础上又重新修订和完善了26项工作制度来加强各项工作的管理,加强举报电话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奖优罚劣、开拓进取的激励、奖罚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三是工作落实到位。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和政策规章办事,强化目标考核的责任机制,按照制度规定对干部职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各单位和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分析原因认真进行整改,确保政务公开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和效能机关的建设,彻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三、明确责任,严格把关,确保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查看全文

行政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机构设置,加强编制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部门管理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

本规定所称编制,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确定的行政机构人员数额和领导职数。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国家对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的确定应当与本辖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遵循精简、效能、依法的原则。

查看全文

规范机构编制管理交流

20**年,北湖区委编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编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及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牢牢抓住机构编制工作重点,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在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管理理念、加强部门协调、完善部门协调机制、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龙头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争取领导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

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和部门对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认为机构编制工作可紧可松,多定几个机构无关大局,多给几个编制无关紧要,少数领导由于不了解机构编制有关文件规定,为分管部门批条子、打招呼,要求机构编制部门给予重点支持、特别照顾。一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机构规格越高越好,内设机构、人员编制越多越好,找部门文件、找上级干预、找种种理由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提高机构规格,有的甚至三天两头往机构编制部门跑,不达目的誓不甘休,凡此种种,让我们倍感压力。20**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让我们深受鼓舞、信心百倍。我们牢牢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及时向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区编委会领导汇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当即批示,要求我们迅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抓好宣传贯彻。根据区主要领导指示,我们争取专项经费3万元,将《条例》、《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编印成册,呈送全体区级领导、发放到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党政一把手及分管领导。区委中心学习组带头进行了集中学习,通过协调区委党校将《条例》、《暂行规定》等机构编制工作法规政策列入干部教育基本内容,指定一名教师专题备课,在全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班、科干班、中青班、股干班等主体培训班上进行专题讲座。我们还通过标语横幅等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广泛宣传,在全区掀起了学习宣传《条例》等机构编制法规的高潮,使《条例》、《暂行规定》深入人心,全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了机构编制法制观念。在区委常委扩大会上,区委书记雷晓达明确指示:“凡属机构编制事项,必须坚持集体审批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各部门提请的机构编制问题,由编制部门牵头协调,并严格按照政策文件规定,提出初步方案,再提交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或编委会集体研究,否则,一律不列入会议议题。”在全区党务工作会上,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编办主任李书坤明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入编销编审核”、“编制实名制管理”、“进人控编通知单”、“编委一支笔审批”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协调约束机制,编制部门要认真履行审核职责,组织部门要严格按照“三定”方案配备领导干部,人事部门录用、聘任、调配人员必须先进行编制和岗位审核,财政部门要将经费预算和核拨与编制挂钩,民政部门对政策性安置人员要落实编内安置原则,协调推进“公务员法”实施,切实做到“一编一人一帐”。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支持配合,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全区建立了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目前,批条子、打招呼的领导少了,争机构、争编制的部门少了,提要求、跑调动的少了。据统计,去年8月份以来,全区仅收到要求增设机构的报告两件,要求增加编制的三件,要求提高机构规格的一件,要求调入的18件,分别比上年下降了50%、70%、45%、40%。

二、创新管理观念,加强部门协调,充分发挥编制部门的龙头作用。

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编制安置军转干部、“吃空饷”等等问题,长期以来,困惑着机构编制部门,影响机构编制的规范管理,也是机构编制部门必须想方设法解决的难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行政体制改革,军转干部安置等政策性因素,又有部门操作不规范,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主观原因。针对这些突出问题,20**年,我们加强了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协调,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充分发挥了编制部门的龙头作用。

一是提前介入,主动汇报,当好参谋。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20**年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后,我区领导职数大幅减少,短期内消化改革前乡镇、区直单位领导的难度较大,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加强协调,很可能现有超职数的领导尚未消化,新的超职数领导又会产生,给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管理造成极大困难。为此,我们提前介入,在区委调整乡镇、科级领导班子前,将全区超职数情况进行认真摸底,及时向区委主要领导及组织部门进行专题汇报,为区委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门当好参谋。今年3月,区委拟调整配备科级领导班子,我们迅速将全区机构、领导职数的设置情况,空缺领导职数的情况统计上报,为组织部门配备领导干部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为防止超职数配备领导做好前期工作。

查看全文

机构编制管理经验交流

机构编制管理是政府自身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对行政体制与组织机构的管理,为政府对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提供组织保证。从其性质来说,机构编制工作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经济社会各项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进展很快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相对于其它各项工作,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进展不大,或者说立法进程滞后。笔者从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时间不长,对全国各地机构编制管理的立法工作了解不多。据我所知,目前全国和地方性机构编制管理方面主要有如下法规和规章:

1、《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1997年8月颁布,为国务院行政法规,仅适用于国务院本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9月颁布,为国务院行政法规,该条例适用全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所适用的事项比较专业和狭窄。

3、《广东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2000年7月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该条例为地方性法规,适用于广东全省行政机关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从目前情况看,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地方性法规。

4、《浙江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0年10月以省长令的形式颁布。该办法为地方政府规章,仅适用于浙江省政府本级,只在附则中加上了"市、县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查看全文

党建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机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保障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合法权益,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责配置,编制、领导职数和编制结构核定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规定所称行政机构,是指全省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工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等。

本规定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全省各级使用行政、事业编制的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第三条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责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配置职责,合理设置机构,优化编制结构,提高行政效能和公益服务水平。

查看全文

县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县各级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县各级党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审判机关、派和人民团体机关(以下简称为党政群机关)及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

第三条: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对机构设置、机构规格、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部门职能任务和部门间职责分工及经费来源等项事宜的审核批准与监督检查。

第四条:机构编制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机构编制工作执行“三个一”制度,即凡属机构编制事宜,均由编委一家承办,主管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一支笔”审批,由编委一家行文。

第五条: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县编制委员办公室是县委、县政府统一管理机构编制工作的综合、协调、监督机构和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查看全文

县编委办机构编制管理计划

一、工作思路

年,县编委办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上级有关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全县机构编制管理,努力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适时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依法开展事业单位法人年度审查,努力完善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全面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实现“打造滨水新城区,建设幸福新望城”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二、工作重点

(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机关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干部职工创先争优的意识,努力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健全完善机关各项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契机,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职能,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促使机构编制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谋划“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