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社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23:08: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节约型社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建设节约型社会演讲稿
你是否还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道理?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已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建设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日益扩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显突出,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资源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倡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逐步形成节约之风深入人心,节约美德蔚蓝成风。
祖国的未来蓝图需要我们团员青年来描绘,民族的希望要靠我们来实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更应有我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此,特倡议如下:
一、增强时代责任感,树立三种意识
作为21世纪中国的建设者,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我国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出发,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的理念,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意识。
二、节约资源,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
建社“节约型社会”从青年做起
广大青年朋友们: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污染现象较严重,成为一个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较少的国家,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作为国家栋梁、建设者的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用科学知识去合理利用宝贵的资源,以“振兴祖国,造福历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
一、提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广大青年要认真了解国情、市情、区情,了解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从全局和战略出发,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学、合理使用、开发、节约资源的观念,强化节约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从小事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辛”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张纸等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节约习惯,要认真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浪费现象,分析原因,研究节约措施和小窍门向身边的亲朋好友、邻里同事推广宣传节约资源的重大意识,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揭露和抵制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以身做责、身体厉行,不大吃大喝,不追求豪华,不贪大求洋,拒绝使用一次性产品,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
三、发挥聪明才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广大青少年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青年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动力,立足本职,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创新活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为重点,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和尝试,要带头开发、使用各类新型、节约型替代型产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合理化建议,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步伐,用青年人的才智、热情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广大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以廉洁勤俭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加快科尔沁区发展,早日实现“一转四超两提高”的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研究论文
当前,我国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这就首先弄清楚节约的概念。怎样才是节约以及节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弄清节约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节约理论
马克思认为,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用公式表述即“真正的节约(经济)二节约劳动时间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关于节约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变资本或生产资料的节约。二是劳动时间的节约。三是财富的积累与节约的关系。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是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论指导。
(一)不变资本或生产资料的节约。首先,关于生产资料节约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由于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这种由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全部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条件为前提的。”可见,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分工和协作是实现生产资料节约的必要条件。其次,关于生产资料节约的方式。马克思指出:“在不变资本的支出上产生的节约,但在这里,应该立即提到机器的不断改良所引起的节约。”可见,“凡是使机器从而全部固定资本在一定生产期间内的损耗减少的事情,不仅会使单个商品变得便宜(因为每个商品都在它的价格中再现归它负担的损耗部分),而且会使这个期间内相应的资本支出减少。”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节约生产资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推动新机器的发明或改良这种方式实现生产资料的节约和产品成本降低。再者,关于生产资料节约的作用。“生产资料的节约要从两方面去考察。一方面,它使商品便宜,从而使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它改变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也就是同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的价值总额之间的比例。”所以,生产资料的节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销售,增加企业利润。最后,关于劳动条件的节约。“因为工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产过程中度过的,所以,生产过程的条件大部分也就是工人的生活过程的条件,是工人的生活条件,这些生活条件的节约,是提高利润率的一种方法。”但劳动条件的节约不应建立在损害工人的利益基础之上,而应考虑工人自身的利益。
(二)劳动时间的节约。首先,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决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认为一切节约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劳动时间的节约又是发展了生产力,发展了的生产力又促进商品供求的增加以及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可推动科技创新和进一步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以此类推,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其次,劳动生产率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关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还随同劳动的节约而增长。这种节约不仅包括生产资料的节约,而且还包括一切无用劳动的免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单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而且也产生了无数现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其本身来说是多余的职能。”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要证明自己实际上提高了生产率,就必须使固定资本由于损耗而转移到单个商品中的追加价值部分小于因活劳动的减少而节约下来的价值部分。总之,它必须减少商品的价值。……因此,加入商品的劳动总量的这种减少,好像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都一样。……但是,对资本来说,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规律不是无条件适用的。对资本来说,不是在活劳动一般地得到节约的时候,而是只有在活劳动中节约下来的有酬部分大于过去劳动的追加部分的时候,这种生产力才提高了。”叫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应尽可能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和谐发展。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仅各个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要努力实现节约,而且政府要在宏观上调控全局,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以保证整体经济的节约。
(三)节约与财富积累的关系。关于节约和财富积累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起源于节约的说法,也是荒唐的,因为那种人正是要求别人为他而节约。”其次,“资本家财富的增长,不像货币贮藏者那样同自己的个人劳动和个人消费的节约成比例,而是同他榨取别人的劳动力的多少和强使工人放弃一切生活享受的程度成比例的。”因此,节约能增加财富,但这并不是资本家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我国要通过合理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如收入分配制度等,使我国能通过提倡节约而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二、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节约型社会重在生产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呈逆转趋势;未来10年中国环境将持续恶化;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在生产而不在消费;生产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最应节约的是土地和水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90年代初,在工业产出中,轻重工业基本上各占一半、都出现了从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世界资源的不可能性、中国大量进口石油还可能导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冲突、中国的工业化将很难实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同样的能源结构转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是在以煤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上完成工业化的、本国的重工业产品需求可以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中国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必然充满了各种困难、生产节约可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等,具体请详见。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就是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就增长0.4个百分点。据此,中国在考虑长期发展战略的时候,曾设想到2020年以前能源弹性系数为0.5,但由于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率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去年和前年的能源弹性系数已经分别上升到1.32和1.6。这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标志。
一、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呈逆转趋势
90年代初,在工业产出中,轻重工业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业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个月又进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业单位产出的能耗是轻工业的4倍,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耗强度的上升。这一点与其他工业先行国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的能源消费特点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各国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从能源消费结构看,都出现了从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被称为“清洁能源”,热值高而有害气体排放少,虽然在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会加速,但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却不会随着能耗的上升而显著增强。
反观中国今年来的情况,进入重工业阶段后却没有出现能源结构的转换,从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看,1999年为24.6%2004年却下降到22.7%。虽然从2000年以来原油进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长,到去年以超过1.2亿吨,但由于同期国内原油产量的增速明显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费结构的这种逆转,是暂时的还是反映了一个长期趋势呢?我认为是个长期趋势。因为,主要有两个因素将长期限制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
节约型社会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目的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因此,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利用税收的优惠政策来调节杠杆平衡,增强社会各界对环保节约的意识。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
一、实施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一)节约型社会的定义。节约型社会是指社会资源在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管理机制、健全的结构调整机制、以及技术的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高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减少资源浪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二)实施节约型社会的社会意义。(1)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能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必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提高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资源能源约束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2)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依赖于环境,需要自然环境提供有限的资源来促进人类的生产与发展,是实现人类基本人权的根本保障,脱离环境的劳动生产力是不存在的,可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而绿色财政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促进了环境权利的有效推动,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加以扭转;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节约能源资源,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创新节约型环保产品,才能在环保节能方面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为国家、为人民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节约型社会背景下实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要性
(一)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始终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标准始终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基本准则,社会的公共利益即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环境资源的持续发展利益,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来调节市场经济的平衡,建立市场经济职能的标尺。从技术角度来看,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的不断枯竭会给人类的生活、甚至生存带来压力;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为减少资源匮乏和资源浪费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可以更加明确政府的经济发展方向,体现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政策意图,这在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运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调节市场的重要措施之一。(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提高和完善环境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环境资源和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的,劳动者通过劳动来获取有限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一旦枯竭,生产力就失去意义,如何才能有效利用环境、提高生产力呢?只有加强节约资源意识,促进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社会健全意见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全区企业、中小学校、宾馆饭店、社区和党政机关中开展“为节约做贡献”珍惜资源、从我做起”争创绿色饭店”创建绿色社区”做节约表率”等活动。认真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乡村节水宣传周以及世界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增强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建议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良好社会风尚。
结合我区实际,依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通知》豫政〔〕55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郑政文〔〕164号)要求.现就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问题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实施。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三大理念。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节约型社会包装设计研究
一、介绍
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包装。商品包装甚至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其功能和地位不断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受到包装的强烈影响。此外,根据目前的消费趋势,包装的决定性作用正在加强。包装作为产品的第一个“名片”,会对消费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包装传达了产品的质量、风格、审美要求和产品附加值,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这个价值买单,他们认为好的包装是选择这个产品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包装设计的日益强大的鼓动作用成为市场的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在包装设计的基础上,应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主动引导和宣传。节约型社会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此外,商品生产和包装设计应很快加入这个集约的系统,其优势将有利于商品经济,包括制造商和消费者。
二、节约型社会中包装设计的挑战
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其作为丰富商品的巨大成就。它不仅更好的满足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而且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一个时代技术水平的变化,人们审美要求的演变和社会观念的发展。尽管人们试图在这种动态的进化中找到平衡和舒适,但社会环境使人们周围的一切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近年来,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得到社会、企业和普通民众的认可。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和不断枯竭的资源引起的。这是人们在现代和未来之间作出的一个正确决定。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综合措施,形成相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产品包装设计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它应该表达生产者的环境观念以及产品或品牌的特性。此外,包装设计是否富有创意和趣味性,包装是否足够令人满意,产品是否能直观地展示产品文化和商业理念,都是包装设计师和生产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社会,对于消费者来说包装是否节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许多厂家应时地生产生态包装和简易包装,如为快餐和零售业提供生态袋和可重复使用的袋子,这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支持节约型社会的诚意。在市场方面,这一行动是形成消费者的选择趋势以及为商家建立一个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形象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它可以直接增加商家的销售、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等。因此,它确实是一个可以实现一举多得的最佳选择。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独具特色的包装,产品的价格也受到了包装质量的影响。包装模式已从早期的塑料袋和纸袋转变成高档礼品盒和带有不同的纹理个性化包装。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材料被使用,如纸箱、泡沫、塑料、玻璃和金属等。消费者更喜欢根据包装推测出产品质量、标准和水平来做决定。同时,商家添加生态标志和煽动性的文字将节省包装与塑造环境友好及资源节约型产品相关联。除了适应市场趋势和消费者的需求外,包装设计中的这些理念最终都是为了塑造产品形象和创造利润。但是,如果达不到这两个目标,生产商和销售商就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实践,并与设计和生产团队进行合作和尝试。以这种方式,可以作出最佳选择。
三、节约型社会中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偏爱绿色包装。许多产品使用注意图包装,以确保对客户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有各种耐火或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此外,“白色污染”的范围正在扩大。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大量的塑料袋和泡沫盒。一旦这些包装被丢弃,不能及时回收和处理,风吹日晒的情况下会造成细菌和垃圾的二次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堆的不可降解、非环保材料和一次性用品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需要大量的人员和材料来控制新污染。因此,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种情况不是一天形成的。自从塑料袋发明并被广泛使用以来,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把这种污染带入日常生活。从吃饭购物,到大规模生产,人们似乎依赖塑料袋没有它们就不能继续活下去。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只要设计师开始关注绿色材料的使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塑料袋被纸袋取代,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人们发明了各种食用便当,可以生吃或使用后被烹饪,为食具领域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这项发明来自普通威化覆盖的糖果和冰淇淋威化卷等。除此之外,更多可回收、可降解、可加工的新包装,它可以无污染的被销毁,或被创造性地再利用。为消费者提供这么多“绿色选择”不仅可以获得他们的青睐,而且为商家赢得公众的赞扬。因此,他们的“绿色设想”更加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家可以用可回收或可再生的新材料作为产品包装。同时,他们可以为消费者指出有关外包装的特征依据和可回收方法,以便在产品使用后合理处理垃圾,实现了生产者使用绿色包装的初衷。绿色包装应是商家对包装方法和理念的偏爱。它不仅体现了当前社会和公众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视,也是未来商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不寻求改变和创新的守旧生产者最终将因目光短浅的产品计划被竞争对手击败并退出市场。(二)拒绝过度包装。包装,作为产品的附属品,没有多大的实用功能。然而,在当前的市场中,包装变成产品的另一个“名牌”。丰富多彩且绚烂的包装可以表现产品的高质量和水平。因此,即使一般质量的产品也可以借由光彩夺目的包装而变成高贵的和高规格的商品。过度包装抓住消费者对产品外观关注的心理,同时,它采用引人注目的包装,放大和膨胀这种消费心理,最终使人们选择和购买产品。此外,丰富的礼物包装已成为人们的首选。花哨的包装不会让人丢脸,同时为商家赚取丰厚利润。包装成本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巨大利润解释了为什么商人喜欢礼物包装。据有关部门调查,北京每年产生的垃圾近3000000吨,其中包装垃圾830000吨。此外,其中600000吨是可简化的和可避免的过度包装。可见,过度包装是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商人和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初是月饼销售市场吸引了人们对于过度包装的注意。除了必要的简单的包装,市场中有各种精美的金属包装、木雕包装甚至是多余的昂贵装饰品用在月饼礼盒上。其他产品如类似沉箱结构的酒瓶与盒子,迎合复古趋势饮用酒的高档瓷瓶和蛋糕的礼品盒不断出现。来自华而不实产品的奢侈趋势居然成为人们选择的主要原因。价格与产品质量之间不一致性使消费者在这样的无序市场中无法得到正确的判断。这种情况引发了人们对包装的思考。虽然包装的材料和模式影响产品质量和价格,这种奢侈的投入是否能获得相关的产量仍是未知数。目前,这种情况是被政策和法规有效地遏制的。越来越多的商人尝试简单和朴素的包装来替代过度包装。在保证必要的包装需求的前提下,人们试图减少包装浪费和生产共享套装、家庭套装和大容量的经济套装以减少购买小包装的资源浪费。同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后,生产出更高效、简单的包装设计。更多的设计师将简约美与包装设计结合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现代和超前的消费享受,同时降低了包装成本,从而促进了设计领域实用性的观念变革。(三)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包装设计改革。商品生产和销售,包括产品包装,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包装材料、模式和功能的更新依赖于技术创新活动。包装设计必须与这些活动同步,从而相互促进,帮助商品生产和销售。包装设计不是简单地基于产品展示和包装的审美活动,它要求生产、运输、销售和使用相结合,任何部门的疏忽都会影响其实际意义的达成。此外,随着当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对包装设计提出了挑战。它指出,商家和设计者应该考虑包装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宣传是否在表达上适合环境信息,是否可以提升消费者的选择和采购。包装设计改革的第一步是环保材料的选择。聚酯材料是一种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它们可被回收并且采用物理方法精炼提纯后可以被其他包装产品重新使用。除此之外,纯化后催化剂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包装材料。一旦这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产品包装,它不仅可以减少使用塑料和泡沫,而且还可以减少污染。这样,就可以形成有效的包装生产的良性循环,工艺可以随着科技的发展产生质的改善。尽管这种环保材料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无限使用的“永动机”,但它可以成为当前产品包装的参考,同时减轻普通包装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随着环境保护理念被更多的人所认可,一些创新的包装设计也逐渐出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充满生活情趣。例如,一款新的瓜子包装可以增强原包装材料的韧性,同时在一半处设置一个折痕。这样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包装分成两个部分,一半用于装瓜子,另一半用于装壳,解决了人们没有地方扔壳的问题。与此同时,因为它的硬度和韧性,人们吃瓜子后这个包装可以被反复使用。这种创新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过于简单,但这种简单也正是成功的原因所在。小的改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便利,这必然会为该品牌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包装设计改革的目的也在于此。包装的调整方案将吸引人们的注意,其相关功能可以在预期内实现。
节约型社会工作计划
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1、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提出《**市重点节能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并落实节能降耗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实施主体,以及分年度实施计划、争取国家支持的重点。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市发改委、经委、贸发局会同市建委、国资委、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市重点抓好1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市发改委、经委、贸发局会同国资委及相关行业办)。
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落后农业机械(市交通局、财政局、经委、农牧局)。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市交通局、经委会、建委会同市发改委)。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汽车(市科技局、环保局、经委会同相关部门)、节能农业机械(市农牧局)。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市发改委、质监局会同市环保局、交通局等)。
4、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深化供热体制改革,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发、集成和城市级工程示范,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市建委、规划局会同相关部门)。
转变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社会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将日益严峻。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构建节约型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初步成效
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工作,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初步成效。
1、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现。最新的研究表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结构变动引发的资源配置效应比增量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近十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已由1995年的32:34.5:33.5调整为*年的18.9:47.4:33.7,一产比重下降13.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2.9个百分点,三产上升0.2个百分点;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取得成效,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7%,比1995年提高6.8个百分点,工业占主导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二是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日益显现。截至*年底,工业园区内投产企业达到605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5%、53%、81%和59%,已成为*集约型工业经济增长极;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64%、67%和70%。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达到37.1%,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0%,分别比1995年提高13.3个和11个百分点。
2、技术创新推动作用增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强动力,全面落实科教兴赣、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发展环境,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科技贡献率已由1995年的26%提高到45.6%。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目前已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企业自主研发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二是坚持发展高新技术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洪都航空集团的MD600N型直升机、昌河飞机公司的11MB1型直升机、分宜电厂和景德镇电厂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江铃汽车集团的陆风越野车、*变压器厂的大功率电力整流变压器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成功,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15%。三是坚持利用先进技术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1996-*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0540个,总投资1067亿元,江铜、新钢、南昌卷烟厂等一大批重大技改项目完成,目前企业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48%。
3、机制体制创新步伐加快。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政务环境建设,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机制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省市县均设立审批办证中心,推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普遍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连续三年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活动,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由2000年1127项减少到616项。二是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省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等规定正式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进展顺利,基础设施、科教文卫领域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三是企业改革取得成效。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不断完善,90%的省属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制定实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节约型社会四大转变交流
中国资源储量的底子薄,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竭矿而采,不仅会很快耗尽国内资源,也会加大全球资源供给的压力。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解决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的现状是: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早在2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强,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竭矿而采,不仅会很快耗尽国内资源,也会加大全球资源供给的压力。降低资源消耗,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而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要实现四个转变: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构建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资源。要严格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改进建筑结构,充分利用可使用空间,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与改善城市环境相结合,合理配置绿化用地。规划和建设节约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水资源。
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在服务领域及日常生活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