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20:31: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节水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节水型住宅设计
1.防止给水系统超压出流造成的隐形水量浪费
超压出流是指给水配件前的静水压大于流出水头,其流量大于额定流量的现象。超出额定流量的那部分流量未产生正常的使用效益,是浪费的水量。由于这种水量浪费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因此可称之为隐形水量浪费。
55%的螺旋升降式铸铁水龙头(以下简称普通水龙头)和61%的陶瓷阀芯节水龙头的流量大于各自的额定流量,处于超压出流状态。两种龙头的最大出流量约为额定流量的3倍。由此可见,在我国现有建筑中,给水系统的超压出流现象是普遍存在而且是比较严重的。为改变这一状况,应采取以下措施。
1.1合理限定配水点的水压
由于超压出流造成的隐形水量浪费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在我国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2000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中虽对给水配件和入户支管的最大压力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性规定,但这只是从防止给水配件承压过高会导致损坏的角度考虑的,并未从防止超压出流的角度考虑,因此压力要求过于宽松,对限制超压出流基本没有作用。我们认为,应根据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的实际情况,对给水系统的压力做出合理限定。
1.2采取减压措施
节水行为与节水型社区建设探析
1居民节水行为与社区制度建设
对于构建节水型社区,乃至节水型社会而言,不论是通过明晰用水权力和义务、改革原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还是建立和实施定额水价体系,无论选择哪条途径,归根到底都必然回归到制度的层面拓展思路,其最终的实施也有赖于制度的保障。这也就意味着,节水型社区的构建过程实际上亦是一个社区制度建设的过程①。缺乏健全的制度的规范和引导,节水型社区的建设目标就无法实现。社区节水实践的成功与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社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节水规范系统。高效的制度框架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可以协调人与水主要是居民和生活用水的关系,更可以为社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相比之下,低效的节水制度则会妨碍甚至消解社区节水努力所取得的部分成果。不相匹配的社区节水制度建设势必成为水资源管理危机的一个诱因。所以社区节水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于构建节水型社区至关重要。对于居民的节水行为而言,往往受到社区制度及规范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完善的社区制度可以规范和优化居民的节水行为,强化居民的节水意识,从而杜绝浪费水资源行为的发生。在这一点上,Y市社区居民持认同的观点。近七成的人表示,居民的节水行为意识薄弱与制度不健全具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然而当问及社区制度的建设情况时,居民们的表述却没那么理想。30%的居民认为现在的社区(小区)根本没有明确的节水规定,53.8%的居民甚至不太了解、说不清是否有明确的节水规定。与此相似,46.3%的居民并不太了解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措施。此外还有28.8%的居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如此高的比例,不能不说Y市在社区节水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上缺乏足够的力度。退一步讲,即便有相应的制度,那也未能在规范和促进居民节水行为上带来实际效果。这给Y市未来社区节水制度规范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然,制度的安排不能单一化,仅仅通过调节水价制度来影响居民的节水行为显然是不够的。完善的节水行政制度、科技制度、工程制度、经济制度需要从整体上被建立。因为片面化、简单化的制度分析和构建会大大降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化程度[4]。
2居民节水行为与社区文化资源
居民的节水行为离不开社区的文化资源。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一方面居民节水行为的良性化发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帮助社区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型,有利于形成独特的社区发展风格及模式;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反过来促使居民逐渐养成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深化居民对水资源、水文化、水法规、水政策等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居民生活的“节水内涵”。从Y市节水型社区建设的立场出发,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居民们是否已然养成了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调查发现,在自我行为认知上,9.2%的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养成节约利用水资源的习惯,而38.8%的居民则表示自己正在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这也就意味着,接近半数的人还没有持续稳定的节水行为表现。临时性的、间断性的行为特征与建设节水型社区提倡的可持续、亲环境行为理念相悖。然而同时从发展的角度讲,这些未形成节水行为习惯的人群是Y市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努力对象。其次需要考虑的是,各种文化资源手段是否被利用来帮助促进居民的节水行为以及效果如何。节水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一个社区实现生态转型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提升普通居民节约用水的兴趣,还能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例如可以在居民小区开展节水座谈会;推行节水义卖活动,销售节水器具;开展节水宣传日文化汇演等等。可是从实地观察,与居民、物业、街道工作人员等的交流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表示社区没有开展过任何以节水名义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不在少数。鉴于此,社区节水文化的缺失不太可能有力地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用水行为。总体来看社区节水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利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居民节水行为与技术设施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意味着中国在节水实践方面并不缺乏先进的节水技术、设备和工艺。技术,作为环境社会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着眼点,被视为环境改善的必要支撑。没有技术以及没有技术升级带来的设施更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实现得那么顺利。对于社区浇灌、社区清洁,节水型用水技术和器具的引入理应带来良好的节水效果,帮助社区居民深化节水的行为实践。于是问题的重点已不在于是否存在相应的技术和设备,而在于这些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换代精化的设备产品有没有被应用,是否具有更广阔的应用潜力。在家庭节水设备的应用上,接近半数的受访家庭还没有安装。其不安装的原因是多元化的,例如节水设备价位过高;不了解有何种节水设备产品;自认为家庭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很高没必要安装等等。对于水资源的重复应用,如用淘米水冲洗马桶、刷洗餐具,经常会坚持这种行为的居民达到41.3%,偶尔采取这种行为的则占受调查者的50.4%。另有8.3%的人表示不会重复用水。在社区节水设备的应用上,回答“安装了”“没安装”“没注意”的比例区别不大。这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即居民对于社区是否应用节水设备的认识统一度不高,也反映出社区节水工作的开展程度存在差异。有居民反映,一些小区虽然安装了节水阀,但是一旦坏了以后便不再发挥作用,灌溉草坪的水就哗哗直流,光有设备不行还得靠管理。在社区进一步深化和推广节水技术应用上,绝大多数居民(87.5%)抱有积极的行为态度。他们认为社区应该继续引入先进的技术以及装备来节约水资源,减少甚至消除社区不合理的公共水资源消耗。而对于自己,50.8%的居民表示,一旦社区广泛推广更加先进的节水器具,他们肯定会使用。而另外的49.2%则表示可能会尝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Y市社区居民对于未来先进节水技术器具的一种期许态度。
建设节水型城市方案
为加快我市资源节约型城区建设,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30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水资源〔20**〕558号)和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全面开展建设节水型城市活动的通知》(城建〔20**〕115号)的要求,依据《**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建设节水型**是解决我市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市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处于内陆荒漠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市人均水资源量506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4,是全国5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8亿多立方米,实际取水量已达8亿立方米,接近水资源量的极限。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建设节水型**活动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我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展建设节水型**活动对进一步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及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建设目标
2010年建成节水型**。
三、建设范围
节水型单位创立情形调研汇报
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省工业企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不少企业开工不足,甚至难以为继。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却持续稳定发展,究竟是什么使其冲出困境?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们对印染有限公司、纺织有限公司、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三家省级节水型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这三家企业分别位于、和地区,分属印染行业、纺织行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也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的传统行业。调研过程中,三家企业一致反映:“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节水减排、降本、提质、增效,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的制胜之道。”他们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其经验值得在全省工业企业中推广和借鉴。
一、节水型企业创建的主要做法
(一)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创新节水机制
节水型企业创建过程中,省水利厅会同省有关部门按年度下达创建目标任务,统一技术标准,严格考核,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各企业建立健全了节水管理机构和节水管理网络,制定了节水管理办法、用水考核与奖惩办法等一批节水
(三)强化节水宣传,全员参与节水
企业在节水创建工作中,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强化全员参与。围绕节水型企业创建,充分利用会议、标语、墙报、培训班、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水法律、法规和节水减排知识,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员工的自主节水意识,在企业上下形成良好的节水风尚。公司组织开展节水器具更换维修技能比赛和“我为公司节水献一策”等节水“智多星”活动,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小改小革定期组织评奖,每采纳一条奖励30元,使节水工作既落到实处又生动活泼。
节水型社会建设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提出了“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进而指出“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对生产函数的描述,直观反映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与效果;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议。供都江堰灌区等“丰水”地区参考。
关键词:丰水节水型社会建设经济学
目前,全社会对于水资源形势和节约用水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然而在“丰水”地区是否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问题上,人们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有的人不关心,有的人不支持,甚至还有的人只把它作为要项目、要资金的“口号”……“丰水”地区为什么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动力等问题,推进人们对“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
一、资源稀缺性与“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其总量与可利用量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水资源(下称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对水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绝对的,水资源的丰沛是短期的、局部的、相对的。个别地区虽然习惯上被称为“丰水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无限的。第一,“丰水”是相对的,它只是相对于其它地区“不缺水”,也就是说该地区可能是“相对缺水”。(“丰水”是一个大家广泛使用却没有严格界定的术语,水文学在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年(期)、平水年(期)和枯水年(期)的概念,现实中,人们约定俗成地把长江流域以南称为“丰水”地区,这是相对而言的。笔者认为是否“丰水”应视水资源的供需两方面而定,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动态性质的概念);第二,该地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可能是不平衡的,例如四川省水资源就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第三,水资源形势正在由“丰水”向“缺水”转化,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量的减少;第四,如果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有限的。
水利局节水型单位创建自评报告
根据州水利局、关于创建节水型单位的通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管理,认真做好节约用水工作。现对照《省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标准》进行逐项自评打分,自评得分94分,自评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斤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く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川委斤[201039号),设立人民政府办公室(简称州政府办公室),为协助州政府领导同志处理州政府日常工作的机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挂州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州人民政府研究室、州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牌子
二、节水技术标准(总分40分,自评40分)
(一)水计量率(总分5分,自评分5分)
有一级表和二级表,经2019年8月15日至2020年8月15日水平衡计算、一级表水计量率达到100,二级表水计量率达到97.37%,符合一级表水计量率达到100%,二级表水计量率达到90%的标准。
区节水型城市建设办法
为了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全区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省、市有关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现就2012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和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强化社会公众节水意识,突出抓好节水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工作目标任务
加大宣传力度,全区公众节水意识进一步提高,建成节水社区4个、节水村庄4个,节水校园10个、节水企事业单位1个,建成工业企业污水回用企业1个,完成节水灌溉农业500亩,建成农业节水示范点1个,封闭自备井53眼,全面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年度目标任务,为市通过国家验收作出贡献。
三、主要工作和任务分工
节水型社会建设对策分析论文
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水资源概况皋兰县水资源十分贫乏,本县地表水、地下水极少。全县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提取过境的黄河水和跨流域引取的大通河水。黄河流经县境东南部,在县内长34km,据兰州水文资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991m3/s,多年平均径流312.60亿m3。黄河是皋兰县工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过境水资源。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39万m3,蔡家河是县内最大的河沟,流域面积1356km2,另外还有李麻沙沟、水源等河沟。全县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小。经计算地下水资源量为962万m3。
经综合计算,全县本地水资源总量为1601万m3,人均水资源量93m3,仅占全国人均2230m3的4.17%,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8m3,占全国平均水平1476m3的2.57%。
1.2水利工程现状皋兰县的水利设施,主要是修建电力提灌工程提取黄河水,改变皋兰的生态环境。全县先后建成从黄河提水的独立电灌工程14处,其中万亩灌区有西电、大砂沟、什川3处,千亩灌区5处。共建成泵站197座,安装机组374台套,装机容量8.16万kw;共建成干支渠156条,长592.80km,斗农渠2118条,长1718.10km。另外还建成引大甘分干、黑武分干渠2条,长146.09km,斗农渠344条,长532km,皋兰辖区引水流量3.15m3/s,年引水量3200万m3,灌溉面积万亩。建成山字墩水库1座,蓄水能力120万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皋兰县是甘肃二十个干旱缺水县之一,其突出表现为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现象并存。全县目前农村供水不安全人数达104655人,农业、工业、人饮用水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节水型社会建设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环境
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4′——°49′,北纬°51′——°30′之间,东与隔江相望,东南与县毗邻,西南与县接壤,东北连接市,西北隔江与县相邻。县城距省府262公里,距州府208公里。县城东西最大横距53.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3.6公里。
全县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97%,坝区占3%,境内最高海拔2884.7米,最低海拔926米,相对高差1958.7米。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37.7℃,最低气温-4.4℃,年平均温差13.4℃。多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794.4毫米,年平均日照2811.5小时。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低温和霜冻。
县辖乡镇,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66716亩,旱地68114亩。全县经济收入主要为烤烟、粮食、林业、加工业、经济林果、养殖业。工农业生产滞后,2002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7364万元。境内东南部、中部商业、经济文化较好,而北部、西部等由于山高地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二)水资源现状
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
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用水效率低下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节水与节水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