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19:4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接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舞蹈的接受美学探讨
舞蹈作为素质培养的重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舞蹈中的主体通过肢体的表现,表达出作者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舞蹈教学中,舞蹈要系统化、科学化、细致化的发展,其中舞蹈的内容需要新形式的填充,美学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改变了很多人对艺术的理解,美学与艺术之间相互交融,本文从美学与舞蹈教学的关系为基础论点,通过论述美学理论的舞蹈作品欣赏,以观众审美的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延伸论述,提出美学与舞蹈的教学策略,为舞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舞蹈接受美学概念分析
接受美学在诞生之初主要是一种文学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思维走向。事实上接受美学的出现是比较突兀的,当时的人们都大惑不解,正当人们对接受美学的崛起感到困惑的时候,它已经悄然从文学领域扩散开来,传播到了其他一些领域。人们非常惊讶地发现,接受美学与艺术有着更加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舞蹈艺术。这个发现让人们大为震惊,本来起源于文学领域的接受美学,竟然在看似并不相关的艺术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研究潜力,无数的学者开始涌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此之后,接受美学在舞蹈领域获得了更为蓬勃的生机和更为强大的发展动力。美学的提出者对美学的解释是对美学研究并不是对其美感的细致解释,而是对美学的美感进行形式的完全研究,书面之类的研究,而接受美学事实上并不是纯粹理论的学问,它有着很强的实践性,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它也不单纯是文艺理论的欣赏与批评研究,文艺理论的欣赏研究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便能够顺畅地将接受美学从文学的领域移植到舞蹈艺术的领域。舞蹈是一门极为直观的艺术,它的组成因素是人们可以清晰看到的,也就是舞蹈者本身以及他们的表演动作。舞蹈表演者,是舞蹈艺术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说有些人站在台上不动就是一台戏,就是出自这个原理。一个好的舞蹈艺术家,能够在不动声色之中让人感受到惊天动地的艺术力量。而作为舞蹈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的形体动作,就完全是由舞蹈者来进行的,可以说舞蹈者是舞蹈艺术一切的根源,是组成1亿最前面的那个1,有了这个1,才有了后面的无数个0,才有了表演上的无限可能。同时,舞蹈也是一门写意性很强的艺术,它所展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舞蹈者的形体及动作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有形象的虚拟,虚拟就意味着不是肉眼可见的,是具有形象思维的间接性的。这就和中国的山水画有点相似了,中国的山水画重视的就是写意,简单的线条勾勒,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再比如中国的传统戏剧,三两步行遍天下,四五人百万雄兵,指的就是艺术的虚构性,实际上也就是写意性,挥洒自如,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展现出无限的意味。舞蹈接受美学的提出,对舞蹈的研究具有革命性的拓展,从深层次揭示了舞蹈艺术的内在规律,对舞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催动了舞蹈的发展。
二、接受美学与舞蹈的关系
1、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舞蹈作品欣赏的必要性舞蹈作品并不仅仅是靠着感性直观就能够理解的,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和内行由于专业性的差别,所看到的同样一场舞蹈表演,其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专业的欣赏者可以看到更多表面现象背后的东西,一场表演如果是一颗星球的话,那么业余的欣赏者看到的可能是表面的坑坑洼洼,扭曲的山脉和灰黄暗淡的地表。但是在一个专业欣赏者的眼中,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看到更多的东西,他可以看到这个星球数百万年来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这个星球从生到死的一切经历,甚至可以通过这个星球看到其背后的浩瀚无垠的星空,看到一个真实而让人震惊的世界。所以,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舞蹈作品的欣赏,是极其有必要的,这可以让业余的观众也看到更多的东西,从另外的层面去理解舞蹈的美。而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舞蹈作品欣赏的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积累“审美经验”,审美这个词看似非常专业,实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审美都真实地存在着,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每个人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别的,审美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既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是一种可以锻炼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能力有高下之分,但是这种先天带来的差距,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挖掘来弥补。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审美实际上是一种不可量化但是可以稳定增长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提升,主要就在于日复一日的积累。其次是培养观赏者的“期待视野”,我们为什么会走进剧场看一场舞蹈表演呢?一定是因为兴趣,兴趣使我们产生好奇,使我们在观看表演之前就产生了一种期待,我们会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断对即将观赏的表演进行想象,但是这种想象是需要一定的接受美学知识的。通过了解接受美学,可以让舞蹈作品的观赏者形成“期待视野”,从而让接受美学理论成为舞蹈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最后是必须注重“内模仿”,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有着和别的艺术形式相区别的一些特性,我们必须寻找一种适合舞蹈欣赏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接收方式,通过接受美学的引导,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地将其融入舞蹈。2、舞蹈作品与舞蹈是观众审美需要的存在美学的意义,是以“读者为中心”为中心思想,与现代理论结合,和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和一体。这句话是说,在一部文学作品创作出来以后,这个作品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个创作的过程并没有完结。因为这部作品创造出来,就面对着特定的接受对象,而只有在特定读者的接受完成之时,它的价值才得到体现。这就跟马克思所提出的商品只有被消费了才完成它的使命如出一辙。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读者的接受,而把接受美学的理论移植到舞蹈之中,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舞蹈作品的生死,实际上很大部分取决于观众。一部作品只要观众喜欢看,那么它便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红极一时,可以天下皆知,甚至可以流传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一部作品观众不喜欢,那么哪怕这部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性很高,也会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再不被人想起。事实上观众的喜好往往比作品本身的价值更加重要,有些作品在某些时候没有得到很高的认可,但是时光流转,到了另外的年代就可能被全民热捧,这跟读者随时间流逝心境转换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总而言之,我们如果结合接受美学“读者中心”这个观点,从欣赏者也就是接受者的眼光去看舞蹈作品的流传以及价值的体现,许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观众始终都是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核心,更是舞蹈作品与的唯一对象,对于观众心理的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舞蹈的发展。
三、接受美学导向下舞蹈教学策略
受众接受视角下影视艺术
在多元文化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之一,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在当前新的传播形势下,影视艺术的传播需要对受众进行一番新的动态性的考量、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影视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也不存在于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的心里中。”④对艺术而言,受众的接受才是艺术的最终完成。影视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在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的同时,还要能积极引导受众树立高尚的情操,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不断寻求艺术创新,让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与受众的期待视野相契合,影视艺术的价值才能得以呈现。
一、从影视传播的本质剖析受众的接受
从远古时期结绳记事到语言的出现再到文字的产生,人类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之中,历史被传播,文化与文明被传承。在漫长的传播演变进程中,“传者、受者、传播途径”三方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表现,从中可以得到两种启示:其一,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到电子传播,传播经历了由小众到大众,由传者到传播途径再到受众的发展过程。由早期的以“口口相传”为主的人际传播,到以传播手段、传播渠道不断更新演变,由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时代,再到以受众为主导,强调贴近性的今天。传播的覆盖范围及其受众的层面不断扩大。其二,“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诞生和文化观念的形成都会给这个社会带来积极的进步甚至是巨大的变革,传播领域也不例外。”②任何一场重大的文化思潮,在通过媒体传向世界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媒体自身。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程度的受众都可以通过电影、电视接受传播。无论是从科学技术层面上还是文化理念上,传播在当今已经完全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时代,任何艺术的发展和传播都必须思考受众的地位。作为大众传播的传者在新的传播态势下,需要对我们的传播对象即受众进行一番新的动态性的考量、研究。对影视行业而言,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带来心理变化的文化动因是进入这一行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
(一)传播是以受众为中心的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受众是传播活动的终端,受众的心理与兴趣的变化对传播活动本身必然产生影响,传播的本质是信息的双向流动,而受众接受传播成效作为检验传播活动成果的唯一标准,只有满足受众“求真”、“求知”的心理,受众才会对媒体信任,进而信任社会。在现实的传播过程中,许多传播不仅不能在传播终端——受众中产生共鸣,甚至让受众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传播效果不但会损害传播事业,也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熟知传播的规律并对其加以运用,改变传播观念,了解受众的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传播的前提。在传播过程中,只有了解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后,传播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终获得受众的认可。受众的心理需求受到受众的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当了解了受众的心理状态等因素之后,传播者才能进一步分析了解受众的信息兴趣和信息需而改变信息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的途径,以使传播价值最大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体在国际传媒中寻找到发展的空间。影视艺术作为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的传播也同样受到受众的制约和影响,影视艺术要达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依然需要遵循这样的传播规律。
(二)影视传播的目标是满足受众的期待
涉外接受名片礼仪
在涉外交往中,接受别人的名片要注意的礼仪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接受名片一定要回敬对方。
有来有往,接受名片的第一点要注意,就是要回敬对方,“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拿到人家名片一定要回。当然这个在我国就会出现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相当数量的同志,大概是没有名片的,特别是做内勤的同志,没有。这个在涉外交往中,比较正规的场合,即便没有一般也不说,采用委婉的表达,“不好意思名片用完了,抱歉今天没有带”。没有带或者用完了,其实是两种可能。第一对方不愿意给你,地位高,或者对你有猜忌之心,不知道你是谁。第二没有。那你给人家退路下,“没关系改日再补”。不要给他拆穿,“没有就是没有,少来这套。”那也不合适。
第二点:接过名片一定要看。
第二个点你要注意,那是更重要的一个点,接过名片一定要看,是否对人家尊重,是否待人友善,那这个点很重要的。接过名片一定要看,通读一遍,这个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看。为什么要看?看是对对方表示重视,看是要了解对方的确切身份。但是很遗憾,我们有人不看,不看有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了。我有一天到一个单位去讲学去了,我给那个主持活动的同志递了一张名片,那位你也不知道他看了没看,我人民大学金教授,他这么介绍的:“各位,非常高兴地向你们介绍北大的高教授”。我赶快就找,我以为还有位老高,没有啊,就我一个。你把调到北大还说得过去,是吧?说实话咱两学校也是势均力敌,谁也不比谁差哪里去。但是你干嘛让我姓高?我姓金,你让我改姓对不起俺爹呀。你把人家的名字和姓氏搞错了,显而易见怠慢对方这不可以的,所以在这点要注意。
那么在世界各国对此都有比较具体的规定,比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他要求接过名片不仅要看,而且要看一分钟左右,因为看一分钟会看三四遍,看三四遍就记得很清楚了。有些国家要求更高,他要求不仅要看,还要像我这样嘴里做默读状。有些国家要求更高,发现对方有重要头衔,要朗诵读出来,“董事长,这么年轻就是董事长,看不出来。”你想想对方一听是什么感觉,爽,是吧?他没白印呢。
艺术作品体现与接受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天才的创造充满着无穷的魅力。然而,艺术作品在面对观众时能充分的展现其魅力吗?或者说,观众在面对一幅杰出的作品时,其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艺术表达与接受的关系,探讨艺术多样性发展的规律。
一、艺术作品是表达与接受的关系
艺术从其诞生的时候起便是人们渴望表达的产物。艺术创造者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和技法创作出艺术作品,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我或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公众交流的一个桥梁。一方面艺术家有表达的欲望,其作品体现出艺术家的思想或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公众或艺术鉴赏者从艺术作品中受到感染,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反之,艺术家又从公众的反映中得到新的灵感和新的思考方向,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至此,艺术作品完成了整个艺术活动过程。
二、艺术创作中表达与接受的多样性
(一)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
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必然体现出它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的特征。每个时期的艺术从总体上来说都是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国现代艺术家波洛克曾说:“对与我来说现代艺术不外乎要表达我们这一代人的所思所想。”不少人认为当代艺术就是现代文明的准确反映。这个现代文明的标志就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突如其来的经济繁荣和经济灾难,因此,当代艺术其中心的前卫观念几乎自然而然的与我们这个工业社会进步的信念联系到一起。艺术毕竟不能脱离整个社会,不管个体的艺术家对特定的社会现象的反映如何,都只能是个体的反映。而他们的艺术却不可避免的要受“时代精神”支配。
书记难以接受监督的原因探析
书记难以接受监督的原因探析
“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而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关键在于教育、管理和监督好党委书记。因为,书记一般都是由工作能力较强,个人资历较深,行政职务较高的人来担任。其思想作风和道德修养,对班子内其他成员有着浅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直接的导向作用。这也正是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为什么监督一般委员比较容易,而监督书记比较困难的原因所在。那么,党委书记为什么会产生优越感,不愿接受监督呢?本文拟就此谈点浅见。
一、思想认识差距大,导致自身监督不自觉
监督制约的作用受制于官员的素质。党委书记也是客观的、现实的人。思想素质好,就能够正确运用权力,严格执法执纪,使自己和其他党委成员少出问题。即使出了问题,也会愿意配合组织搞好调查。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一些党委书记的思想素质比较差,许多监督制度没能得到很好的执行,甚至被人为的践踏破坏。
(一)忙于事务,疏于学习,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主观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时刻注意“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是接受监督帮助的根本。否则,无论外在压力多么强,也不会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但一些党委书记却没能做到这点。有的认为既然组织上对自己委以重任,则说明自己的素质比别人高,最起码比同级党委内部其他委员高,用不着再学习;有的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却借口工作较忙,应酬较多,时间较少而懈怠政治理论的学习;有的理论学习图虚名,不求真务实,会上一套,会下一套,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有的功利思想严重,认为学习理论是“虚功”,干好眼前工作才能也政绩。凡此种种,必将导致党委书记的理论功底浅薄,精神境界低下,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狭隘、偏激,从而难以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二)积习难改,观念陈旧,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是受人民的委托权力。因此,都应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接受党纪国法的约束,而决不允许出现超越于党组织和党纪之上、超脱于党内监督之外的特殊人物。这是党委书记理应带头树立的正确的权力观念、监督观念。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的影响和长期实行的党委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一些党委书记“官本位”的思想十分严重。重大事项不多报告、不勤请示、不集体研究,还不愿意甚至反对被监督。有的自恃无论在党内还是党外,都“位高权重”,如果听从他人对自己“指手划脚”,则表明没有威信或技不如人;有的把所在部门和单位看成是自己的“领地”,如果有监督和批评,则是对自己的“干涉”和“不信任”。久而久之,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特殊党员,凌驾于党组织之上。从而党委内部,只许自己监督别人,不许别人监督自己;对上级的监督千方百计“寻找对策”,对下级的监督胆大妄为“制定政策”。
接受美学背景下旅游翻译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与国外的交流日趋紧密,旅游行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与广度都不断加强。旅游翻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外交流及人文环境建设的水平。随着宣传意识的增强,旅游翻译的质量已大为提高,但现实中国外民众对我们旅游翻译的认可度、接受度仍然不高。鉴于此,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文学批评范式,它源于现象学、阐释学、俄国形式主义等文学理论,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研究主体的一种理论体系。在传统文学理论的视角下,作品的意义是绝对的,否认社会存在对作品的制约作用,读者只能被动地对其单向静观,这割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否定了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将文学活动中作者、作品、读者这一动态过程切割为封闭的、互不相连的片断。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只具备潜在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可能的存在”,读者的阅读活动是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实现审美价值的唯一途径。[1]23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参与,认为其对作品意义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仅是作家对作品的创造,更是读者对作品的接受。[1]52作品并不是向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更像是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作品意义的实现是作品本身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一个运动过程,它是一种动态产物,不是绝对静止和绝对客观的东西。[2]608-609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品的接受和判断都必须以下列因素为基础:对文学规范的预先认识,对已经熟悉的作品的形式技巧和艺术风格的了解,以及过去积累的审美经验。[1]80这些认识和经验先于读者对该作品的主观理解和心理反应。一部作品会通过公开或隐蔽的信号、人们所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暗示,把它的读者引向一种特定的接受方式,它一定唤醒读者对过去作品的记忆,引起一定的审美期待。[2]606读者不是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参与,作品通过读者的这种参与,才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中。
三、接受美学对旅游翻译的启示
接受美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并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3]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中心论,其对翻译研究的重要启示就是要转换视角,把研究重点转向目的语读者。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的成败取决于译文能否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其直接关系到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的实现。[4]目的语读者积极地介入到原文、译者、译文三方所形成的对话关系,这有着两层含义:一是目的语读者能动地接受和吸收原语文化;二是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生着变化,其期待视野在译文的传递过程中逐渐扩大,期待视野的扩大反过来又影响其对译文的接受,两者相辅相成。[5]旅游翻译以外国人为对象,以推介旅游为目的,其翻译效果取决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情况,这与接受美学的立论精神是一致的。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接受美学对旅游翻译的启示。
农民水价接受能力思索
我国是灌溉农业大国,灌溉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在农业增产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农业灌溉是最主要因素之一[2]。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免费和低价用水政策影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下,并且浪费严重。此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农业灌溉用水不断受到其他行业挤占,灌溉用水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3]。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灌溉用水危机,除了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之外,建立科学合理的配套运行机制同样重要[4]。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适宜的水价能够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5]。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通过建立合理的灌溉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克服农业灌溉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灌溉水价必然会涉及农民用水户的承受能力问题,因此,研究农业用水户的灌溉水价承受能力以及对水价改革的反应十分重要。
1农业水价承受能力辨析
农业水价改革是调节农户灌溉行为,促进农业节水实现的重要政策工具[6]。探讨农业用水户的实际水费承受能力及其对农业水价改革的反映对于制定合理的农业水价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农业水价承受能力的定义和测算没有统一的标准。王浩等认为水价承受能力是指用水户能够承受某种水价水平下的水费支付能力,即用水户支付水费后其生存与发展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并提出了如水费占总产值的比率,水费占生产成本的比率,提高水价对产值利率税率的影响程度等作为水价承受能力判断指标,认为不同行业对水价的承受力不同,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不同[7]。廖永松等认为农业灌溉水价的承受能力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灌溉投入成本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例、生产利润以及粮食自给率等[2]。分析已有的研究,无论是将能承受的重点放在生产成本的比例上还是放在产值的比例或者是利润的比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着眼点都在农业用水户能够对农业用水的支付能力上,而没有研究探讨农业用水户的支付意愿。针对这些缺陷,姜文来提出了承载力水价的概念,就是考虑用水者承受能力的水价,指出承受力是制定水价的重要指标,水价只有在用户承受力范围之内,用户才能接受;如果水价超过承受力,就会引起各种问题[8]。农业灌溉用水虽然和化肥、种子、农业等都属于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但与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完全市场化行为不同,农业灌溉还有自身的两个特性,一是因为农业水资源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农业灌溉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二是农业灌溉供水具有区域垄断性的特性。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农民在面对农业水价的一个现状:农民更多的是作为农业水价水平的接受者,而很难决定价格水平。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单纯的以现有的研究思路来分析农业水价承受能力,容易陷入灌溉供水部门寻找农民的最高支付能力,并以此为参考来确定“最高价格水平”的误区。因此,农业水价承受能力是农业用水户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统一。如果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之间缺口太大,则政府部门为了维持灌溉供水的社会公益性,有必要利用补贴等手段来填补这一缺口。
2数据和方法
为了分析农民用水户的水价承受能力,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典型灌区的农业用水户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选择的典型地区内蒙古河套灌区乌兰布和灌区蹬口县、内蒙古杭锦旗南岸自流灌区和新疆头屯河灌区3个灌区,共调查了3个灌区内16个村80户农户。每一户选择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地块调查了主要作物投入情况。该次调查针对农业用水户的问题专门设计了农户调查问卷。农户问卷主要包括家庭基本特征、地块投入特征、灌溉基本情况、水费变化及种植意愿、节水技术推广、家庭收入情况以及农户对农业水价态度等7个部分。调查内容见表1。在收回的80份调查问卷中,经过整理后,共有68份调查问卷符合设计要求。对农户的分析主要基于这68份问卷。
3调查农户灌溉用水基本情况分析
推销语言接受语境论文
摘要:民俗文化等接受语境和接受心理制约着推销语言的接受。推销语言只有顺应接受语境,尤其是要顺应接受者的心理,才能吸引接受者并促使他们购买商品,达到推销的目的。
关键词:推销语言;接受语境;顺应;接受心理
在当今商业社会中,人们经常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推销员,听到各种各样的推销语言。推销语言是商品推销员在商品推销过程中用来与顾客进行沟通、切磋、洽谈的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推销产品。在这里,推销员或售货员是表达者,客户或顾客是接受者。
“买卖不成话不到,话语一到卖三俏”,由此可见推销语言的重要性。推销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接受语境中以其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接受者的听觉,满足接受者某一方面的心理需要,使接受者有充分的感受并调动审美体验时,才能走进接受者的心灵。如果忽视了接受语境,不了解接受者的需要和兴趣,推销语言就很难引起接受者的共鸣。因此,为了使推销语言做到有的放矢,就应该研究推销语言在接受语境的顺应,特别是对其中起主导因素的接受心理的顺应。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于1999年他的《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强调语用学是“从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Verschueren,2000)”,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顺应理论从语言的选择与顺应出发,全面描述和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及其心理机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语言运用的实质。语言顺应包括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这里只谈与推销语言关系最为密切的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的选择应该与语境顺应。
语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语言本身的环境,如词语、句子、段落的前后关系。另一个方面是说话的环境和言语的各种有关背景,小的如言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语境因素对语言运用、语言意义、语言理解的影响十分显著。而“在表达语境中发生的修辞活动,进入接受语境,才是真正进入了意义生成的空间。”接受语境包括接受者接受特定话语时的语言语境、经济文化语境、场合情景、主体情况等。以下分析推销语言对各种接受语境的顺应:
一、言语语境的顺应
接受美学下巴金作品艺术审视
内容摘要:对巴金及其作品的研究,多将作者与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来探析巴金及其作品的文学意义。事实上,接受美学的提出,又为我们呈现了从读者视角来审视作品及作者的新尝试。本文将围绕巴金的作品,从接受美学来揭示巴金的人格魅力与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接受美学;巴金;艺术审视
巴金在现代作家群中可谓是家喻户晓,尤其是对青年读者,巴金的作品更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情绪、心理、趣味影响。巴金的作品,其艺术文本本身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就是因为作品的视界与读者的阅读期待相和谐。从1958年巴金遭遇大批判,巴金的作品被查禁,但其穿越时空的文学思想,却永葆丰富的艺术魅力。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外读者的偶像,也是一代代读者共有的精神食粮。藉由此,本文将试图从接受美学视角,来展露和探赜巴金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力。
一.巴金与其作品的接受美学审视
对于接受美学,其理念在于从读者的接受意识出发来分析作品的价值。巴金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读者的欢迎,也在国外备受追崇。考查作家与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姚斯、伊瑟尔提出的接受美学文艺理论,突破传统文艺理论所关注的作者或作品本身,而是将文艺审视的视角延伸至文学接受活动中,引入读者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特别是将读者作为重要的作品审视主体,来分析作品的“独立性”,进而呈现作品的价值。巴金的《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作品,在读者的心中激起了涌流,特别是青年读者对巴金的迷恋更是狂热。在《现代中国小说之时间与现实关系》中,有学者提出巴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鲁迅;李健吾在对《爱情三部曲》的评价中提出“巴金是幸福的,因为他的作品属于真实的青年,也说明他也是一位真实的青年”;陈丹晨在《巴金评传》中提道“曾有人读过‘灭亡’后,情愿抛弃安逸的生活,去为大众服务”。我们从巴金的作品人物分析中,大多为青年,而青年人总是单纯、热烈,充满激情,青年正处于爱情、友谊、事业交织的关键期,难免会产生悲愤的呼唤。在《家》中,对鸣凤自杀前的心灵解读,正是巴金自我对青年人不幸的命运而控诉、而抗争,他一连串的疑问,既是表达凤鸣的悲哀,又是巴金自我情绪的宣泄。巴金曾写道:“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更不是愚人,应当为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个正是贯穿《家》的主体情感。巴金的《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被出版了39版,解放后,至少也印发了50万册。巴金曾经自述,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是用真话来构建,因此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难怪冯牧先生评价巴金的作品是“讲真话”的“大书”。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读者对巴金及其作品的“期待视野”
监督者更应自觉接受监督
监督权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与人大常委会行使其他法定权力一样,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接受监督。为此,监督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监督法第14条、第12条、第27条等条文规定,人大常委会在具体监督工作中的有关报告及处理情况等,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这些规定,既是为了保障代表对人大工作的知情权,也是为了便于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常委会的工作。
监督法第7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公开原则。此原则体现在监督法多处条文之中,它是把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的重要保障。
但是,作为监督者的人大常委会如果不按监督法的规定去办,甚至该监督的不监督或者监督失范、监督不当,监督效果令人失望,应该怎么办?监督法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从实践意义来看,监督者更应自觉接受监督。只有这样,人大常委会才会不辱使命,更好地履行监督者的监督职能。这无疑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
监督者自觉接受监督,首先,要更新监督理念。牢固树立权力源自人民,行权为了人民的观念,强化依法行权意识,牢固树立越权违法、越权无效,失职违法、失职问责,程序违法无效的观念,力戒不作为或乱作为,真正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尽职尽责,对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负责,对人民负责。其次,要坚持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敢于对“一府两院”的违法和失职行为说“不”,敢于用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与恶性膨胀的所谓特权相对峙和较量。同时,要善于用足用好监督法规定的方式方法,把握好监督的“度”,力求监督实效。第三,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善于加强学习,熟悉人大制度理论及宪法、法律知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积极进取,创新有为,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昂扬向上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努力增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活力。第四,要建立完善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制度和机制。以此确保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权始终遵循监督法的规定、契合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引导广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积极提出批评、意见和要求。只有这样,监督者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
总之,监督是权力,更是沉甸甸的职责。监督者不作为,其实就是典型的渎职行为。监督者自觉接受监督,是对神圣的宪法负责,是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