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18:33: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解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解热镇痛药的不良现象剖析

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认同,而解热镇痛药和一些含有解热镇痛药的感冒药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药,而且往往不止一种。但由于很多患者缺乏相应的医药知识,患了感冒以后急于治好,经常两种或两种以上感冒药同时服用,(而大部分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即是解热镇痛药),错误的以为药量加大能好得快些。孰不知最常用的药也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两种以上的感冒药同时服用等于是加大解热镇痛药的剂量,更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1阿斯匹林是属于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主要抑制前列腺素及其它痛觉兴奋物质的合成,抑制白细胞活力,并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以产生镇痛、消炎及解热作用,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从而防止凝血栓素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剂量是安全的,但过量服用可导致血液PH值下降,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和呕吐中枢,引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并因第8对脑神经受刺激而引起耳鸣、耳聋。尤其是儿童应慎用阿斯匹林,避免引起阿斯匹林肝脏毒性或药物性肝炎。还可引起肾脏毒性、造血功能障碍等毒性反应。

2对乙酰氨基酚属于乙酰苯胺类,解热作用似阿司匹林,但镇痛作用较弱,无消炎作用,也是常用的解热药,绝大部分感冒药里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或长期使用可引起急性肾炎或肾小球坏死等肾病病变,甚至还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儿童可能引起支气管痉挛、鼻炎和荨麻症等,因此湿热儿童患者应禁用。

还有据文献报道,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每日6g,或长期服用将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尤其以肝细胞坏死为常见,10g可导致死亡)。还有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可加重对肝脏的损害。而我们国家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多达三十余种,将使临床医生不容易掌控患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无意中会导致患者过量服用,尤其是感冒患者为了快些缓解症状,自行服用几种均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抗感冒药,很可能造成严重的肝脏毒性。

3去痛片、APC含有氨基比林和非那西汀(此药已被淘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多例服用去痛片致死的药源性事故。还有滥用此药还可导致肾乳头癌、肾盂癌和尿路癌症。据报道,美国20%的慢性间质性肾炎中,5%~9%的终末期肾病是因为滥用解热镇痛药引起的。

4吲哚美辛属于芳基乙酸类解热镇痛药,是对前列腺素合成有强烈抑制作用的非甾体类消炎,解热镇痛药,也是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本品不良反应更多,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有时正常剂量服用此类药品都可能引起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的不良反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同时,本品对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对肾脏也有一定的毒性,临床常见引起血尿、水肿和肾功能不全。同时还会加重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症状。

查看全文

小议解热镇痛药在儿科的运用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现有<14周岁的儿童约4亿,发热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是儿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就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体内代谢特点、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等问题阐述如下:

1解热镇痛药的分类

本类药物按结构可分为四大类,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及吡唑酮类和其他有机酸类。作为非处方药是以解热或镇痛为目的。仅限于口服与外用。其活性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单独应用,另一类仅作为配制复方制剂,不能单独应用。可单独应用的活性成分包括: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仅限外用),吲哚美辛(仅限外用)。限用于复方,不可以单独应用的活性成分包括:咖啡因,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异丙氨替比林[1]。

2儿童的生理特点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可将小儿分为6期:①胎儿期:此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此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许多药物可致胎儿的器官损害和胎儿死亡;例如阿司匹林,孕妇大剂量服用可致胎儿畸形,如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亦可引起胎儿动脉导管早期关闭,还可造成新生儿出血倾向如颅内出血、紫癜、便血,新生儿黄疸加重,低体重。②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满28天之前,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吲哚美辛(消炎痛)对婴儿的动脉导管有收缩作用,可导致出生后迅速关闭,产生肺动脉高压,从而增加了分娩后婴儿的死亡率,阿司匹林也有类似副作用。所以绝大多数新生儿发热选用物理降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个月以内的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退热药品。③婴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1周岁之前,此期生长发育最迅速,但容易患传染病、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④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婴幼期是解热镇痛药应用最多的时期。⑤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周岁入小学前;⑥学龄期:自6~7周岁至青春期开始之前;⑦青春期[2]。

3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体内代谢特点

查看全文

金银花解热作用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金银花的解热作用及中枢电生理解热机制。方法复制IL1β性发热新西兰兔模型,观察金银花的解热作用,并应用微电极细胞外放电记录技术观察金银花对IL1β作用下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结果金银花对IL1β性发热有解热作用;金银花能增加IL1β作用下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而减少IL1β作用下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结论逆转IL1β引起的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改变,可能是金银花起解热作用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金银花IL1β解热室前区下丘脑前部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ntipyreticeffectandthemechanismofJinyinhua(JYH).MethodsFevermodelsofrabbitswereestablishedbyintravenousinjectionofIL-1β.TheantipyreticactionofJYHwasobserved.ThefiringratesofthermosensitiveneuronsinthePOAHwererecordedbyextracellularmicroelectrodetechnology.Results①JYHobviouslyreducedbodytemperatureoffebrilerabbitsinducedbyIL1β(P<0.01).②Afteri.vinjectionofJYH,thefiringratesofwarm-sensitiveneuronsresponsedtoIL-1βincreasedfrom(3.2±1.6)imp/s(beforei.vinjectionofJYH)to(9.7±4.4)imp/s(P<0.01,n=13).Incontrast,thefiringratesofcold-sensitiveneuronsdecreasedfrom(20.1±5.8)imp/s(beforei.vJYH)to(8.4±2.0)imp/s(P<0.01,n=10).Conclusion①JYHhasobviousantipyreticeffectonIL1βinducedfeverinrabbits.②JYHcanreversethechangesoffiringratesofthermosensitiveneuronstreatedbyIL1βinPOAHandplaysanantipyeticeffectbyincreaseinheatlostanddecreaseinheatproduction.

Keywords:Jinyinhua;IL1β;Antipyretic;POAH

金银花是重要的清热解毒中药,以金银花为主的复方制剂解热作用的临床观察和药效学研究很多,但对金银花是通过何种途径起解热作用,其作用靶点和机制究竟如何,至今国内外少见报道。因此,本课题通过采用IL1β复制新西兰兔发热模型,在了解金银花解热作用的基础上,运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放电记录技术来记录金银花对IL1β作用下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的影响,以阐明金银花的中枢解热电生理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导。

1材料与方法

查看全文

发热性疾病解热机制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药组方退热的机制研究;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退热的机制研究;中成药退热的机制研究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发热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上的诸多疾病、体温调节性升高的机制及同时启动的限制发热的机制、桂枝汤、桂枝汤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退热作用,使发热机体解热、桂枝汤的解热效应通过干扰蛙皮素受体及其功能起作用、银翘散、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而对呼吸道炎症有治疗作用,并有广谱抗菌作用、抗病毒退烧饮、抑制LP家兔发热同时,也抑制了下丘脑cAMP含量的增多、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症、新博柴黄冲剂、痰清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中药清毒退热煮散剂、脑热清(NRQ)口服液、清开灵(QKL)注射液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对于发热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而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中医药退热的机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将近几年的研究略作整理归纳,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退热退热机制

发热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上的诸多疾病。现代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认为,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目前认为,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是正、负两种调节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体温调节性升高的机制及同时启动的限制发热的机制(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称为热限)[1]。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解热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其可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医药退热的优越性。作者仅将近几年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略作归纳,整理如下。

1中药组方退热的机制研究

1.1桂枝汤

查看全文

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诠释

摘要: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学栏目范畴,属于非处方用药,好多感冒患者缺乏相应的医药知识,患了感冒以后急于治好,经常两种或两种以上感冒药同时服用,(而大部分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即是解热镇痛药)。但常用的药也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两种以上的感冒药同时服用等于是加大解热镇痛药的剂量,更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解热镇痛药感冒药不良反应

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认同,而解热镇痛药和一些含有解热镇痛药的感冒药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药,而且往往不止一种。但由于很多患者缺乏相应的医药知识,患了感冒以后急于治好,经常两种或两种以上感冒药同时服用,(而大部分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即是解热镇痛药),错误的以为药量加大能好得快些。

孰不知最常用的药也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两种以上的感冒药同时服用等于是加大解热镇痛药的剂量,更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1阿斯匹林是属于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主要抑制前列腺素及其它痛觉兴奋物质的合成,抑制白细胞活力,并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以产生镇痛、消炎及解热作用,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从而防止凝血栓素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剂量是安全的,但过量服用可导致血液PH值下降,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和呕吐中枢,引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并因第8对脑神经受刺激而引起耳鸣、耳聋。尤其是儿童应慎用阿斯匹林,避免引起阿斯匹林肝脏毒性或药物性肝炎。还可引起肾脏毒性、造血功能障碍等毒性反应。

2对乙酰氨基酚属于乙酰苯胺类,解热作用似阿司匹林,但镇痛作用较弱,无消炎作用,也是常用的解热药,绝大部分感冒药里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或长期使用可引起急性肾炎或肾小球坏死等肾病病变,甚至还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儿童可能引起支气管痉挛、鼻炎和荨麻症等,因此湿热儿童患者应禁用。

查看全文

解热镇痛药的临床药理功能分析论文

【关键词】米非司酮甲氨蝶呤异位妊娠

【摘要】在临床上,解热镇痛药是经常应用的。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有水杨酸钠、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消炎痛、地塞米松、板蓝根等。由于解热镇痛药的解热和镇痛作用不尽相同,在应用时注意合理选择,正确应用。

一、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理

要掌握和了解发热、疼痛得发生机理以及各种解热镇痛药物的作用特点,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正确合理选用解热镇痛药。

1.1当细菌、病毒或某些炎性分泌物等致热源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时,使周围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组织氧化分解加速,产热增加,使体温上升。解热镇痛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血管扩张、出汗等增加散热,于是使体温下降。但正常体温不受解热镇痛药影响。

1.2疼痛的发生机理则是由于前列腺素、激肽、组织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高渗和低渗溶液、酸性和碱性物质、钾离子等物质刺激了末梢神经感受器所致。解热镇痛药能对抗这些物质,从而起到止痛、消炎、抗风湿等作用。最近有研究证明,阿司匹林能抑制炎症区的前列腺素合成,阻抑末梢神经受体对激肽等化学介质的敏感性,因此能缓解疼痛。它还能够直接作用于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不仅使炎症所致的疼痛得到缓解,还可以使高热消退。

查看全文

中医药退热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对于发热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而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中医药退热的机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将近几年的研究略作整理归纳,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退热退热机制

Abstract:Feverisacommonsymptomclinicall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thecertainsuperiorityintreatingfever.Inrecentyears,somescholarsthoroughlystudiedtheantifebricmechanism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briefreviewfromthreeaspectsaboutthismechanismwasmadeinthispaper.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yretolysis;mechanismofpyretdysis

发热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上的诸多疾病。现代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认为,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目前认为,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是正、负两种调节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体温调节性升高的机制及同时启动的限制发热的机制(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称为热限)[1]。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解热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其可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医药退热的优越性。作者仅将近几年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略作归纳,整理如下。

1中药组方退热的机制研究

查看全文

中药诊治外感高热进步研讨

近年来外感高热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科研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外感高热包括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泛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病毒感染无特效药,治疗中产生了诸多困难,目前来看难以解决。外感发热(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是常见的中医急症之一.由外感六淫邪毒或温热、疫毒所致,以恶寒、发热、体温升高、口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于温病、伤寒发病过程中,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

1实验研究

脑热清口服液(北京市天坛医院)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与释放…,同时通过促进腹中隔精氨酸加压素(AVP)释放两种途径发挥作用。研究还发现l2脑热清I-I服液对发热家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起到扩张血管,加快体表散热.调节发热家兔促凝和抗凝物质的平衡、抑制致热性细胞因子释放达到解热作用。蒋玉风等研究清开灵抑制下丘脑内生致热原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促进解热物质的释放,可能是清开灵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重要解热机制。朱秋双等以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大肠杆菌悬液致热大鼠解热平均最大体温反应高度的实验研究表明,四种药物解热作用均不明显,但组成方剂后,效果显著,证明中药组方配伍的优越性。刘永刚等通过麻黄汤及拆方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释放白三烯的影响的研究发现,麻黄汤全方在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中性粒细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方面明显高于其拆方组合,并且麻黄、桂枝组合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中性粒细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其他组,初步说明麻黄汤中麻黄、桂枝作为君、臣的合理性,而且对各配伍组进行析因分析,表明在没有桂枝的情况下,其交互作用不明显:但这种差异还不足够说明其配伍的规律,其配伍规律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杨继峰等研究表明升降散可以降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可见其具有抗炎治疗作用。张庆宏等以宣肺透表、清热解毒法为指导原则确立的中药复方制剂连花清瘟胶囊在抗病毒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张仲海等探讨了柴葛清热颗粒降温与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性,实验表明,柴胡、葛根能增加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呈量效关系;能明显增加小鼠脾重、E玫瑰花结率,能增加小鼠胸腺重量,对免疫小鼠胸腺萎缩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2临床研究

重连口服液由古方蚤休散化裁而来,有蚤休、连翘、射干、黄芩、大青叶、板蓝根、甘草组成,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研究[9-11].证明本方剂可顿挫高热,具有有效缓解患者的全身症状,缩短病程的作用,总有效率93.34%;可抑制自细胞介素(IL)一8、NO-/NO,一的升高,具有减轻炎症反应作用,其退热作用维持作用时间较长,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变化,急毒试验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张铭熙观察清热解毒滋阴法治疗外感发热证的临床疗效,结果清热解毒养阴法治疗外感发热证疗效优于西医常规,可缩短发热时间。左怀荣使用双葛退热合剂治疗外感高热,治疗组服双葛退热合剂,对照组选用扑热息痛口服或安痛定肌注,同时加用抗生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在体温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奚肇庆等观察退热颗粒对外感发热卫分证、卫气同病证的退热疗效影响,结果示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具有较好退热疗效。刘兰林等使用升清降浊活血方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表证发热的临床效果与抗病毒口服液相似,升清降浊活血法是有效的退热疗法。郑翠娥等[16以退热合剂治疗外感发热,方药组成:柴胡24g,葛根24g,黄芩15g,白芍18g,羌活12g,白芷15g,生石膏24g,肉桂3g,薏苡仁30g,牡丹皮15g,金银花21g,连翘15g,板蓝根24g,玄参20g,甘草6g。诸药合用,可解表退热、解毒散火,临床用之多获良效。马永才『1]应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少阳证高热。刁利红等[18]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4,JLRb感高热。李广文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高热,均取得较好疗效。叶成德以解肌清热饮(石膏、金银花、大青叶、葛根、贯众、柴胡、黄芩、连翘、青蒿、生甘草)治疗外感高热166例,总有效率94.57%。邓旭光等Ⅲ以解热灵汤(柴胡、葛根、黄芩、羌活、白芷、生石膏、苍术、青蒿、黄芪、甘草)治疗外感高热56例,总有效率为94.6%。外感高热表寒里热证的发生,其外因是风寒袭表,内因是脾胃功能失调,制方时,在寒温并用、表里同治的基础上,选用苍术、黄芪等扶正,醒脾解肌,使脾胃功能调和,气血生化有源,振奋卫气.增加抗病祛邪动力,同时尚可补充汗源,托邪外出。余冬成等用柴胡饮颗粒对风寒外感型发热3d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清热灵颗粒,对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积分值改善程度明显。

3专药研究

查看全文

止泻退热分散片临床药效观察论文

【摘要】目的对止泻退热分散片进行主要药效学研究,为进一步开发该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止泻实验,肠功能实验,解热实验考察止泻退热分散片的药理作用。结果止泻退热分散片高、中、低剂量都能够降低腹泻小鼠的腹泻指数;能够减少小鼠小肠推进功能,能够对抗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亢进;能够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结论止泻退热分散片具有止泻、抑制肠蠕动、解热作用。

【关键词】止泻退热分散片药效

前言

止泻退热分散片是本实验室研发的中药新药,主要药物是黄芩、黄连。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考察该新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一、器材

1.1药物止泻退热分散片由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新药实验室提供。复方地芬诺酯(焦作市博爱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50524),注射用活性碳(杭州木材厂),羧甲基纤维素(河南省偃师市福兴纤维素厂),啤酒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

查看全文

小儿用药研究论文

1儿科用药常见问题

1.1抗生素的滥用

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复杂,其中家长想为孩子快速治愈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门诊治疗时家长经常点名要抗生素,且越贵越好,医生为迎合患儿家长心理,无原则满足其需要,进而大量使用抗生素[1]。这种滥用首先体现在病原体不明确的滥用。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儿童,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特别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2],但有调查结果报道表示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100%[3]。虽然孟黎辉等报道的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概率为71.32%[4],但仍高于卫生部规定的使用抗生素控制在50%以下这一标准[5]。其次,对于小儿腹泻也存在较多不恰当的抗生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既不能减轻症状也不能缩短病程,反而易导致二重感染和增加耐药性,但临床实际情况中抗生素的应用较为普遍。

1.2解热镇痛药的滥用

发热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解热药是儿科常用药物。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用解热药,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副作用。当前适用于小儿解热镇痛药品种剂型相对较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儿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6]。但在我国已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有近百种抗感冒或解热镇痛药中含有扑热息痛,除少数为单方制剂外,绝大多数是复方制剂。在非处方消费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超过推荐剂量使用,甚至把退热药当预防性药用。而有些临床医生,由于对复方制剂成分了解不够,易造成该药的重复使用而使药物使用过量,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小儿,更易造成肝、肾、血液系统等器官的损害。

1.3糖皮质激素的滥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