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性报道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15:38: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揭露性报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揭露性报道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揭露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揭露性报道经营媒体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上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开始注重“经营”,以接受市场的检验,争取读者眼球而非官方的完全满意来维护媒体的发展与生存。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趋势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中国媒体替官方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掀起了中国媒体的“扒粪运动”,这一改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栏目的争相设置,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较充分的发挥。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财经》、《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相关栏目的设置成功,使全国各类媒体群起跟之。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调查报道类新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弊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官方的注意,甚至进行调查或调整相关政策。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道》就成为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媒体勇敢揭发黑心企业,替消费者维权的标志。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耸动性的新闻题材,使得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责任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然后试图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1揭露性报道的正面效应

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被愚弄的公众愤怒了,纷纷用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在媒体上口诛笔伐,以图用正义的呐喊重新唤起社会的诚信。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净化社会空气、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揭露打击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揭露性报道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揭露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揭露性报道经营媒体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上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开始注重“经营”,以接受市场的检验,争取读者眼球而非官方的完全满意来维护媒体的发展与生存。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趋势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中国媒体替官方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掀起了中国媒体的“扒粪运动”,这一改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栏目的争相设置,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较充分的发挥。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财经》、《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相关栏目的设置成功,使全国各类媒体群起跟之。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调查报道类新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弊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官方的注意,甚至进行调查或调整相关政策。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道》就成为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媒体勇敢揭发黑心企业,替消费者维权的标志。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耸动性的新闻题材,使得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责任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然后试图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1揭露性报道的正面效应

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被愚弄的公众愤怒了,纷纷用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在媒体上口诛笔伐,以图用正义的呐喊重新唤起社会的诚信。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净化社会空气、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揭露打击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揭露性报道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影响论文

摘要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揭露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揭露性报道经营媒体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上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开始注重“经营”,以接受市场的检验,争取读者眼球而非官方的完全满意来维护媒体的发展与生存。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趋势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中国媒体替官方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掀起了中国媒体的“扒粪运动”,这一改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栏目的争相设置,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较充分的发挥。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财经》、《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相关栏目的设置成功,使全国各类媒体群起跟之。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调查报道类新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弊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官方的注意,甚至进行调查或调整相关政策。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道》就成为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媒体勇敢揭发黑心企业,替消费者维权的标志。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耸动性的新闻题材,使得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责任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然后试图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1揭露性报道的正面效应

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被愚弄的公众愤怒了,纷纷用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在媒体上口诛笔伐,以图用正义的呐喊重新唤起社会的诚信。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净化社会空气、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揭露打击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揭露性报道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媒体披露报道影响管理论文

摘要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揭露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揭露性报道经营媒体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上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开始注重“经营”,以接受市场的检验,争取读者眼球而非官方的完全满意来维护媒体的发展与生存。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趋势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中国媒体替官方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掀起了中国媒体的“扒粪运动”,这一改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栏目的争相设置,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较充分的发挥。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财经》、《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相关栏目的设置成功,使全国各类媒体群起跟之。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调查报道类新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弊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官方的注意,甚至进行调查或调整相关政策。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道》就成为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媒体勇敢揭发黑心企业,替消费者维权的标志。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耸动性的新闻题材,使得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责任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然后试图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1揭露性报道的正面效应

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被愚弄的公众愤怒了,纷纷用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在媒体上口诛笔伐,以图用正义的呐喊重新唤起社会的诚信。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净化社会空气、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揭露打击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揭露性报道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媒体报道影响初探管理论文

摘要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揭露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揭露性报道经营媒体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上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开始注重“经营”,以接受市场的检验,争取读者眼球而非官方的完全满意来维护媒体的发展与生存。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趋势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中国媒体替官方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掀起了中国媒体的“扒粪运动”,这一改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栏目的争相设置,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较充分的发挥。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财经》、《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相关栏目的设置成功,使全国各类媒体群起跟之。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调查报道类新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弊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官方的注意,甚至进行调查或调整相关政策。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道》就成为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媒体勇敢揭发黑心企业,替消费者维权的标志。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耸动性的新闻题材,使得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责任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然后试图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1揭露性报道的正面效应

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被愚弄的公众愤怒了,纷纷用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在媒体上口诛笔伐,以图用正义的呐喊重新唤起社会的诚信。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净化社会空气、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揭露打击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揭露性报道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舆论监督经验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作者对浙江、湖北、云南三省的省报、地(市)报、县报舆论监督报道进行调查,发现报纸舆论监督的强度与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报道的要求很不相称。虽然舆论监督的开展存在不小的难度,但有些地区和媒体已经突破各种束缚,对舆论监督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本文总结归纳了较有代表性的三种宝贵经验,包括长治党政组织切实支持舆论监督、珠海等地制定舆论监督法规,以及《南方周末》等报纸的跨地区监督。作者分别论述了这三类经验的产生背景、实践成效以及对推进我国舆论监督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闻学舆论监督批评性报道跨地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但新闻媒介对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的揭露和批评,是中国现阶段舆论监督的主要的和常见的形式。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舆论监督,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都要求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人民群众对用媒介监督腐败历来是热情支持的,并且认为监督腐败与维护社会稳定是一致的。2000年底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在全省17个地市中开展了一次“舆论监督与社会稳定”的问卷调查。有82.3%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民众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不满。因此,在回答“是否认为对社会阴暗面大量揭露会严重影响稳定”时,76.8%的人选择了“否”。[1]

舆论监督的力度与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报道的要求不相称

自从中央领导1998年初表扬《焦点访谈》以后,报纸上刊登的舆论监督稿件有所增加。但是这些稿件中有很多是报纸之间的转载,究竟具体落实到各省、地、县的情况如何,却不得而知。所以,笔者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浙江、湖北、云南三个能够分别代表东、中、西部地区的省份(也分别代表了比较发达、中间状态和不发达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三家省报及每省的一家地市报、一家县报2002年的1月和7月两个月中的所有舆论监督稿件。舆论监督稿件是指报纸本身采写的批评性报道,不包括对纪检机关处理有关人和事进行的报道,也不包括法院审案的报道和对公安机关进行治安处罚的报道。

查看全文

浅析证券市场调查性报道的作用

对制度:补缺和完善

在国内外的一些公司案件中,通过财经媒体的曝光引起监管层注意从而推出相关法令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国证券民事赔偿第一案”银广厦案件后,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1月15日《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并于2003年1月9日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对法院系统如何受理、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进行了规定,这些都为之后中国证券市场的民事索赔事件提供了先例和法律支持。2005年的东方电子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涉及全国6989名原告,诉讼总标的4.42亿元,最终成功调解率达到97%。2009年,杭萧钢构因为虚假陈述被判向118名股东赔偿400万元。再如,经财经媒体报道了“安然事件”和“世通事件”之后,美国证券市场开始实行《萨班斯法案》,大大加强了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并对控制、披露工作不适当的公司进行了严厉惩罚。这些法律制度的完善使财经媒体在揭露公司真相的同时,也推动了证券市场制度的完善,促进了证券市场的良性运转。根据经济学家陈志武的研究发现,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与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程度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媒体言论保护得最好的国家证券市场,总市值与GDP之比平均为28.81%,媒体保护中等的国家,该比值平均为16.46%,媒体言论保护最差的国家,该比值平均为7.32%,从实证意义上看,媒体的监督越自由,证券市场就越发达。

对中小投资者:维护知情权

在信息即财富的证券市场,公司信息披露、政策信息出台都是财富变动的源泉,谁能最早获取准确信息,谁就能最快知道股票定价的准确与否并从中获利,因此财经媒体应该以准确传播真实客观的资本信息为根本职能。中小投资者或者说散户,一直是市场的弱势群体,他们资金量少、专业知识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少,容易被外界不良信息诱惑误导,他们总是在不断地追高和套牢中徘徊不前,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证券市场的信息知道得太少。财经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是有助于中小投资者深入了解市场、了解公司的有效途径,是维护中小投资者知情权的有力保障,通过财经媒体的报道,能够增强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减少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投资者能更清楚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正确判断良公司和劣公司、良股和劣股,消除“柠檬市场”i现象,更好地判断股票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控制风险。

对公司:舆论监督促进公司的体制完善

不论是中国第一起上市公司欺诈案———原野案的股金投入不实、利润外流、政企关系,还是德隆系的混业经营,亦或是杭萧钢构的虚假陈述,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二十余年间,公司中存在的虚假业绩、股价操作、内幕信息、政企关系等问题一直像乌云一样飘荡在尚还年幼的中国证券市场上空,除了证监会的行政和法律监管之外,财经媒体的舆论监督同样对完善公司治理和促进公司体制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调查性报道的作用和意义,欧美新闻界有一种认识,就是在现代庞大的社会机构中,以揭露、报道重大问题著称的调查性报道会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促成问题的解决,保持整个社会各机构高效运转,如《华尔街日报》揭露的美国证券界的问题甚至比美国证监会揭露出的问题还多。ii财经媒体作为市场中的啄木鸟,应该充分运用其采访权和质疑权进行舆论监督报道,发挥证券市场的预警功能。

查看全文

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调查性报道;舆论环境;新闻舆论监督作用

【论文摘要】:自17世纪70年代调查性报道诞生以来,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重视。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调查性报道的舆论环境日趋成熟,调查性报道在我国发挥着巨大的舆论监督作用。

一、调查性报道的概况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政府、公共机构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它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尤其是关系到影响公共利益的不正当行径的强有力的解释。[1]

调查性报道包括揭露性报道和调研性报道。揭露性报道的重点是揭露政府官员、公司企业经理以及公共机构中管理人员的不法行为和丑闻。调研性报道其重点既非揭露某桩丑闻,也非追踪某个特定的违法者,而是系统的调查研究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整个社会制度中存在的痼疾和缺陷。

由此可见,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在于,媒体在报道中并不满足刊登政府部门、执法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常规新闻来源提供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也常常是调查性报道的主要新闻来源,但是他们仅仅是调查的起点,而非终点。

查看全文

应对软文广告法律方法运用

摘要:软文广告在新《广告法》背景下,似乎只有第十四条和第五十九条能对其规制。生活中各式软文广告变化万千,其危害性不亚于虚假广告,但两者法律责任相差悬殊。本文运用法律方法,以建构小前提的方法进一步探析软文广告核心特征,以建构大前提的方法寻求与软文广告危害性相匹配的法律责任,从而在现行法背景下,更好地应对软文广告这一复杂乱象。

关键词:软文广告;法律方法;小前提;大前提;虚假广告

一、背景和问题

新《广告法》于2015年4月24日修订通过。新《广告法》对于旧法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以及伴随社会发展产生的新鲜事物都有所回应。但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现象———软文广告,新《广告法》规定在第十四条,旧法规定在第十三条,相关内容却只字未改。软文广告这一现象,早已受到不同学科的关注,而对于何谓软文广告,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较为狭义的观点认为,软文广告是以新闻报道形式的广告[1]。更为广义的理解,“软文广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章植入式广告。在社交网站中,有很多信息机制,可以利用相关的特别文章来进行广告的植入。”[2]可以看出,软文广告的外衣已从新闻报道这种单一的形式逐渐向别的文字形式拓展开来,尤其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受众有时甚至很难察觉。“近年来随着网际网路的快速发展,部落格等社群网站之推文蔚为风潮,网络上之口碑行销(world-of-mouthmarketing)几已然成为新形态模式之销售利器。”[3]本文所谓“软文广告”,不局限于新闻报道的形式,为了与传统而言的“虚假广告”相区别,本文“软文广告”中的信息皆为客观真实的信息。那么在此前提下,法律意义上软文广告的核心特征又是什么?软文广告与虚假广告相比,在法律责任上的规定相差甚远———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要大得多。似乎法律的逻辑是说,虚假广告的危害性要比软文广告大得多,因而二者所对应的法律责任则要有所区别。然而,这种逻辑是否成立呢?如果不成立,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得软文广告的法律责任更为公平合理?本文试图运用法律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所谓法律方法,通常将之理解为应用法律的方法,以区别于研究法律的法学方法。而应用法律,最终做出法律判断,最基本的便是大小前提的建构。因此本文也将以此为线索,运用法律方法,以期“实现法律应用的目标”[4]。

二、建构小前提———探求软文广告的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否出现,或能否和为何把某种生活事实置于某法律规范之下,首先取决于判断者把生活事实与法律规范如何关联起来理解,使事实一般化是建构小前提的核心含义。”[5]抽象把握法律意义上的软文广告,建构法律适用的小前提,这需要同时对软文广告的生活现象以及与软文广告有关的法律规范有所把握。现就软文广告中法律事实的推导做一个尝试。

查看全文

电影论文:做好公众舆论的助推器

摘要《焦点访谈》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民生活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2004年5月《焦点访谈》播出的31期节目入手,分析其栏目特色,并挖掘各种特色对今后新闻舆论监督活动的启发意义,以资借鉴。

关键词《焦点访谈》电视新闻评论新闻舆论监督

众所周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1994年推出的《焦点访谈》,一直以舆论监督而著称,曾被誉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品牌”。栏目创办10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对社会的贡献,可以说,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空前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焦点访谈》拥有如此辉煌的成绩呢?下面,我们就从栏目自身的特色来寻求答案,并结合这些特色相应地谈谈对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操作的启发,以求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为今后其他节目的开设和栏目自身的更好提升给以帮助。

1“述”与“评”有机结合的“形象化政论”

从节目属性分类上来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述评类的新闻评论节目。所谓“述”是指用电视画面和声音来叙述现场材料和背景材料,使评论时观点的形成有了客观事实基础。“评”则是对相应的事实展开的分析说理。那么顾名思义,电视述评节目就是将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融于一身,在对事件进行横向纵向挖掘的同时,适时进行分析评论。

应该说,这种夹叙夹议的方法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甚为多见。《焦点访谈》也不例外。它的突出特色不在这种方法的运用上,而在于它应用得妥当而巧妙。具体地说,就是他较好地把握了如何将“述”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并强化分析议论的内容,用缜密的思辨性提炼和提升形象性的画面所无法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理性分析,使《焦点访谈》成为真正在画面上吸引人、在情感上打动人、在道理上说服人的“形象化政论”。因此《焦点访谈》的画面、音响、解说之间常常闪烁出令人折服的思辨光辉。尤其是主持人节目结束之前一番简短有力的点评,更是颇富哲理的分析论述,使《焦点访谈》舆论监督述评结合的价值再次凸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