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14:45: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解决路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跨境电商物流难题与解决路径
摘要:由于中小外贸企业自身的规模与资金限制,在跨境电商物流选择上多以邮政小包、专项物流与海外仓储模式为主,辅以国际化快递服务模式。这些物流模式难以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跨境物流中的成本高、配送周期长、退换货、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小企业经营海外仓储还面临各种难题。鉴于此,本文从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合作共建海外仓,与电商平台、第四方物流、政府部门等多方合作的角度,提出中小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面临的物流难题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跨境电商;物流难题;解决路径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其交易额由2010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9万亿元,增幅达5倍之多,有效弥补了全球需求萎缩下传统外贸增速趋缓的不足。跨境电商经营门槛低、交易机会多,使得很多外贸企业也纷纷加入到跨境电商业务中,特别是经营灵活但规模小、业务单一的中小企业。但相比于大型外贸企业,依靠自身强大的整合能力与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中小外贸企业受自身规模与经营能力限制,难以建立完整的跨境电商供应链体系,特别是物流更依赖第三方物流模式,这也成为中小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一大突出短板,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主要物流模式
(一)邮政小包模式。邮政小包主要是邮政公司提供的跨境物流服务,包括中国邮政小包、国际e邮宝、香港邮政小包等业务。由于有中国邮政公司的信用背书,以及所建立的完善的物流体系与跨境通关流程,已成为国内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主要物流选择之一。对于在跨境电商上成交的商品,它主要是以个人邮寄的方法,依靠邮政的邮寄平台来完成商品的物流配送。邮政小包模式的主要优点就是运送范围广,作为中国邮政体系下的跨境物流渠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能够覆盖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另外,该模式的手续便捷简单,类似于国内邮件,外贸企业只需将航空标签、报关单、地址和挂号单号码等贴于邮件包装上,即可完成投递,邮政公司负责剩下的物流手续,包括报关、商检等,对于从事跨境电商的中小外贸企业来说,门槛较低且成本较低。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速度慢、邮寄物品限制较多等,一般从中国通过e邮宝发往美国的邮包,到达时间在15-20天,同时,可以寄送的适用产品以电子配件、服装鞋帽等轻工业品为主,液体类、粉末类产品不能邮寄,邮包的体积与重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另外,邮政小包的物流信息跟踪能力也较差,商品出境之后的物流反馈较为滞后,有时候会造成中小外贸企业与买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纠纷。(二)国际化快递服务模式。国际化快递服务模式主要是指国际的大型快递公司以及国内快递公司国际化业务所提供的邮件寄送物流模式,其中国际快递公司以美国联邦快递FedEx、美国UPS、德国DHL、荷兰TNT等最为知名。这些大型公司具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专属通关渠道与强大的信息化网络,在运送范围上也不落后于邮政小包模式,除此之外它们的物流服务极好,国内邮寄到美国的邮包一般可在3天内到达,运往欧洲的也可在3到5个工作日完成,丢包率低并有信息跟踪,但是相比较于邮政小包,费用较为昂贵,运往欧美的包括首重(0.5kg)均在百元人民币以上,这对于从事跨境电商交易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成本太高。国内的顺丰、中通、申通等传统快递公司近些年也开展了国际化快递服务,如顺丰已开通到美国、澳大利亚、日韩、东南亚等地的物流,其费用也比四大国际快递公司低一些,但是由于物流网络与配送系统仍在建设阶段,在物流服务、配送范围等方面还在不断完善中。(三)专线物流模式专线物流模式主要是针对某些。国家设置专门的物流运送渠道的模式,大多数为出口集中的城市或区域通过航空包舱的方式将货物批量运到国外,再通过合作公司进行目的国的派送,基于统一分拣、统一发货的方式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国际物流运送的规模效应。除了成本低以外,它的运送时间也相对短,但服务高于国际快递。目前,国内的一些跨境电商平台也针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了专线的物流解决方案,如阿里巴巴的速卖通平台已开通了美国、欧洲、澳洲、俄罗斯等地的专线物流,2017年2月又上线了南美物流专线,中小外贸企业通过速卖通专线物流渠道发货,可在7-10天到达英国、8-15天到达西班牙,并能提供完整物流跟踪信息,其费用首重(0.5kg)仅几十元,甚至会低于邮政小包的物流成本,已成为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择优选择。但是由于是专项物流业务覆盖范围窄是其主要劣势,特别是物流渠道更多集中于欧美、俄罗斯或东南亚等地,国内很多从事专项物流的公司在境外运输渠道上大多也是与国外邮政等企业合作,因此导致境外的运送物流渠道不可控,出现运送延迟等现象,出现问题大多数物流公司也不接受退货服务等。(四)海外仓储模式。海外仓储模式是指国内外贸企业先在跨境电商目的国预先租赁或建设仓库,根据跨境电商买家的订单信息或采购趋势预测将货物通过国际物流发往目标国仓库,当客户在电商平台下单后可直接从海外仓库调配商品,进行发货与配送服务。这种模式突破了邮政小包、国际化快递服务、专项物流等模式的时空限制,通过预先估计能够给买家带来与国内在线购物相同的物流配送服务效果,且预先发货的模式可以选择海运等方式,减少运输限制。目前,亚马逊、敦煌网、京东、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均有海外仓储的布局,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租赁服务,部分实力较强的国内中小外贸企业,如广州的电子产品、上海的家具企业等也建设了自己的海外仓,为跨境电商业务提供便利,目前仅美国市场的国内企业海外仓就达到了300家左右。但是海外仓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其海外仓储的成本控制问题,仓库的租金或建设成本,管理成本等等,都是外贸企业的前期投入,一旦商品滞销很容易导致企业得不偿失。这就需要对仓库商品配置、商品库存量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商品配置不精准或库存量过多,很容易带来商品积压,导致额外的管理费用与库存浪费,商品库存量过少又不能给买家带来优质的物流服务体验,达不到建仓的效果。
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物流难题
企业信息化的难题及解决路径
1.引言
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科技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成国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在各种科学技术中,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又是当前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技术,它的发展带动了一次新的世界性的革命,并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进步和变革。发达国家是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发展信息化的,中国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开始搞信息化。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讲到要抓住机遇。可以肯定,信息化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走先工业化再信息化的老路,要采用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的信息化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祝t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是让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信息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高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目的。信息作为一种媒介,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选择条件和客观依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及时掌握了最多、最新的信息,其经济发展就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认真研究企业信息化的问题,这对于促进中国信息化建设,加快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市场经济中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正确认识信息化的内涵和实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孺要。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能源、材料)之一。信息资源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信息技术是生产力,信息的产业化、经济化和社会化的多层次更递与转换的基本特点,便构成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从市场经济宏观管理上看,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从直接调控转向运用多种经济手段的间接调控,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月益增强,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宏观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需求应是全方位和高质量的。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必须依靠信息来促进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使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而市场经济是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活动的具体运作情况,决定着经济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国家宏观管理水平就越高,宏观决策就越科学,市场经济就会呈现有序性和规范性.因此,企业信息化在客观上就成为国家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市场经济的徽观基础看,社会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企业,生产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所播要的产品,这些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而且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必须依法拥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和自主决策权,这就决定了企业从购买、生产到销售等整个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都需要大t的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预侧和决策。目前,大多数企业之所以经营状况不佳,产品销路不好,信息不灵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经常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行悄、商品贸易、物价波动、科研成就、人才聘用、竞争对象、政策法规、金融证券等。企业不仅是信息的源头和集散地,而且也是最大的信息用户群和信息价值的实践者。因此,企业不管生产什么,首先要投入信息成本,否则就难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转轨改制过程中,企业必须全面地获取主体型信息,才能掌握生产经营决策主动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信息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很多。这和我国国情和国际经济变革思想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有关.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初始阶段,现代化企业制度还没有建成.
资产投资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
一、河南省资产投资取得成就
(一)资产投资发展历程
根据全社会资产投资总额的绝对值及相对增长指数,可把河南省30多年的增长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投资起步阶段(1981~1989年)。因为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各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识不深,资产投资主要表现为投资绝对数量较小,相对指数呈现为大起大落的现象。1981年资产投资额为47.25亿元,最多的1988年204亿元。只有1984年、1985年的相对指数达到了30年历史的最高峰,分别是141.58%和146.04%,本阶段其他年份都在110%左右。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6年)。国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投资对经济的增长的认识进一步清晰。资产投资主要表现为投资总额增长较快。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亿元左右增长到1000亿元出头,增长近5倍。第三阶段为巩固、稳步发展阶段(1997~2002年)。受国际国内宏观形势的影响,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资产投资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直接表现为投资绝对额增长缓慢,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下。河南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等措施,没有出现投资增长现象,投资总量在巩固、调整中稳步地向前发展。第四阶段为飞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区域政策影响,河南省资产投资绝对额快速增长。2003年,河南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迈上了2000亿元的台阶,2008年超过10000亿元,2011年达到了17770.51亿元。
(二)河南省资产投资的特征
首先,河南省资产投资规模逐步扩大。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资产投资总量逐年增加且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家的同期平均水平。河南省在“六五”期间,投资规模达到了376.05亿元,“七五”期间达到903.21亿元。自“八五”时期以来,河南省投资增长迅猛,达到了2458.78亿元,“九五”时期达到了6220.92亿元,“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分别达到了13237.05亿元和54699亿元。第二,资产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较快。从河南省历年来的投资数据来看,“六五”时期只有民间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为166.66亿元和56.05亿元。到“七五”末期,民间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提高到了434.88亿元和126.11亿元,比“六五”时期分别增长了160.94%和125.00%;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投资分别为593.42亿元和309亿元。到了“八五”时期末期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最快,投资绝对额达到了2094.71亿元和588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252.99%和366.42%。在“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1362.87亿元,比“十五”时期提高近3.5倍,民间投资达到了40417.09亿元,比“十五”时期提高了4.87倍,也是在各类投资中增速最快的。这也充分说明,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本要求急增,但正规金融投资还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为大量的民间资本提供充分投资空间。从投资比重上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农户投资比重较低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走势。在“七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5.70%,农户投资比重为34.30%。在“八五”时期末,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了85.19%,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农户投资所占比重却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为14.81%,在“九五”时期虽然有所上升,但从长期看处于下降趋势。到“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分别为12.78%和6.10%。固定资产投资却分别上升到86.52%和93.90%。民间投资在全社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在2000年以前,民间投资所占比重分别在50%以下,在此之后,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到2008年以后,达到70%以上,2011年达到了79.63%。第三,河南省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2000年,河南省资产投资资金为206.12亿元,其中自筹资金为153.2亿元,比重为74.33%;国内贷款达到了26.91亿元,比重为13.06%。2011年,河南省资产投资金额达17770亿元,其中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分别为13990.31亿元和2100.74亿元,其比重分别为78.73%和11.82%。自筹资金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的高位。2000年,来自于地方和中央的资金分别为142.54亿元和63.58亿元,其比重分别为69.15%和30.85%。2011年,河南省投资资金来源于地方的达到了17515.83亿元,比重达到了98.57%,中央的资金也只有254.68亿元。第四,第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河南省投资于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没有超过1%。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所占比重才达到3%;而投资于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了50%左右,投资于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占40%以上。第二、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过高,与河南省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同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也会影响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第五,河南省投资于农林牧渔业和工业的比重在逐年升高,由2007年的3.57%逐步上升到2011年的4.06%。建筑业的比重在下降,由2007年的0.35%下到了2011年的0.08%。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投资比重上升较快,2011年达到了25.08%;而教育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投资比重下降较快,其他大部分行业比重都比较稳定。第六,河南省资产投资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开封和洛阳等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河南省下辖18个地级市主要划分为以郑州、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漯河、平顶山、洛阳等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安阳、鹤壁、濮阳为主的豫北经济区,以三门峡、南阳为主的豫西南经济区,以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主体的黄淮经济区。2011年,中原城市群投资额为10121.48亿元,豫北经济区域投资额为1887.56亿元,豫西南经济区投资额为2236.78亿元,黄淮经济区为3526.7亿元。其比重分别为56.96%、10.62%、12.59%和19.84%。
二、河南省资产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探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路径
摘要:文中就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展开论述,描述了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各种因素,找出在农村饮用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方法
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今年组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有3.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饮用水不安全,给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的安全问题。跟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人类的疾病80%是引用不安全的水和周围恶劣的卫生环境造成。维护生命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能够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环境。
我国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饮水中不安全人口约为3.2亿人,占我国农村人口的34%。而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的人口为2.26亿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0%;水量低、保证率低以及取水不便的人口为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30%。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2674个县,3.8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调查人员总数20多万人,调查完成了《县级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和31个省(区、市)的《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解决路径
一、在计生档案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1.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低下。从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角度出发,普遍存在学历、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问题,很多基层的管理工作人员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管理理念等,较新时期的档案管理有较大差距。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量两方面培训。由于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没有较为平衡的监督,导致管理人员的水平还是保持着原有的层面上,思想理念和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角度,不具备创新能力。
2.缺乏资金导致技术匮乏。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一定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需要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在设备投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而且大多数计生单位的经费主要是由财政支持,在经费当中没有单独的档案建设拨款。如果使用专有的办公经费,只能缓解一时,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信息化工作起不到根治作用。而且,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会存在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具备高专业要求的设备如何使用、操作和维护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计生档案信息化管理上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计生档案工作的管理和解决办法
1.对管理模式的认识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工作者担任的是档案保管员的角色,主要的任务是对档案的整理、保护和查询等。给予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下,档案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自己的任务和工作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面对新工作化境保持者原有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档案信息,并提供具备专业知识的服务。
2.以宣传的方式提高档案管理意识。计生档案的有效管理有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计生档案管理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当中重要的环节,因此,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具有持续化影响的宣传工作。不断普及《档案法》的内容和规章制度,强化各级计生工作部门领带的思想认识和管理意识,着重强调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档案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把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列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划当中,成为政府的重要商议内容,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给予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和保护。
浅谈企业物流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
[摘要]目前必须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物流水平,树立现代企业物流观念,逐渐强化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突出问题;解决路径
1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企业物流管理观念落后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理念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亟须提高。虽然大部分企业都会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但是他们对物流管理部门的职能却是认识不足,只是去简单地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统一协调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非常低,有的还存在企业内部管理脱节情况,能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去思考物流管理问题的更少。
1.2企业物流配送效率低虽然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配送的重要性,也逐步形成了物流建设的网络化布局,同时构建了跨区域的物流配送体系,有的企业也正在加大扩张的力度和步伐,以抢占市场先机。但是,目前的企业对物流系统投入明显不足,企业物流配送能力和效率非常低,这也直接阻碍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1.3企业物流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及解决路径
【摘要】大学生就业逃避行为实质上是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外化,有“鸵鸟战术”型、虚假努力型、受挫逃避型、心理问题型等。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内在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原因。就业逃避现象的解决路径:一是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配合;二是需要高校不断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培养、指导、服务、帮扶等相关工作;三是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逃避;表现;原因;解决路径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一些在校大学生畏惧就业,出现了就业逃避的现象,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值得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就业逃避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1、就业逃避现象的外在表现。就业逃避现象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中,很多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就业逃避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采取“鸵鸟战术”型。有些大学生求职季不主动找工作,不主动搜集用人单位信息,不参加招聘会,不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去投简历、求职面试,在与老师、同学和家人的交流中回避找工作的话题,显得无所事事,逃避所有与就业有关的话题、行为,当辅导员老师鼓励其找工作时,也常表现出畏难情绪,而不采取行动。二是虚假努力型。有些大学生声称自己要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事业编,也买了相关的书籍,报了辅导班,有的时候也去图书馆、自习室,但是却不肯付出真正的努力,只是装成一种在为将来拼搏的姿态,通过树立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制造一种假努力的形式,来麻醉自己,应付家长,逃避去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行动。三是受挫逃避型。有些学生一开始有过找工作的尝试,在因各种原因被用人单位拒绝后,挫伤了求职积极性,或者经历过就业纠纷、就业诈骗,受到过伤害,因此进入了自暴自弃的状态,拒绝再去找工作,或者转向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否定自我和自卑;或者转向怨天尤人,埋怨社会学校,这种学生在普通高校中更为常见。四是心理问题型。有些同学因为就业压力大而导致产生心理问题,失眠、反应过激,不再去找工作,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当同学们讨论找工作的话题时,他们常会粗暴的打断,甚至冷嘲热讽,进行言语、身体攻击,给其他同学带来困扰。“就业逃避”行为严重者甚至出现一定的自我封闭行为,防御行为很强,拒绝与人交流,通常呆在宿舍或网吧独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就业逃避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例如有些女生成为“毕婚族”,刚一毕业就结婚生子,不去找工作等等。大学生的就业逃避行为不论其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外化,就业逃避不能降低焦虑,只会使就业焦虑越来越严重,因此,就业逃避行为也成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就业逃避现象产生的原因。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就业逃避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虽然很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就业逃避行为,但是只有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逃避现象比较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顺利就业和发展,这有其自身的原因:一是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不够。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还是沿袭了以前高中的习惯,两耳不闻窗外事,沉浸在校园的环境中,不关心以后的就业,也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到了毕业季对就业市场还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从事什么工作,适合做什么工作,对如何找工作也没有清晰的途径、方法,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对就业产生了恐惧,把自己封锁起来,逃避就业。二是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有着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有学而优则仕等不合时宜的观念,对一般的中小企业等工作单位看不上,但是又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索性放弃找工作,有的学生沉溺于网吧、游戏,也有部分学生转向考研、考公务员等,但其中相当多的学生是以这些考试作为借口,不肯付出努力,只是逃避面临就业的现实。三是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知识基础不扎实,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到了就业市场上没有底气,找工作时也免不了碰壁,于是又退回校园,逃避就业。其次,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与家庭、高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有关。第一,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更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大事,父母往往会对子女的就业进行干预。有些家长的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还抱有吃公家饭、光宗耀祖等思想,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有很深的影响。另外,家庭的经济实力也干预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现在家庭的子女数量一般比较少,当大学生面临毕业时,父母大多数还在工作岗位上,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就业单位不能符合父母的意愿,有些父母就倾向于先不让子女就业,或者是让孩子向上考选,或者自己通过社会关系包办,出身于这种家庭的大学生往往是就业逃避现象的高发群体。还有部分大学生出身于经济困难家庭,家庭不能够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和就业指导,这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也往往容易受到经济条件的局限,不能尽可能的多参加招聘会,没有能力到各地区广泛求职,视野相对狭窄,更容易出现自卑情绪,也比较容易出现就业逃避行为。第二,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往往也有高校的原因。用人单位招聘时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而学校培养学生是以专业知识为目标。一个专业大多数都对应着众多的求职领域,具有宽泛性的特征,这使专业知识体系与某个具体的岗位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还没有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缺少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岗位需求的实践经验,这成为学生求职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打击学生求职自信心,产生就业逃避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高校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实践技能、职业技能的学习,传授的专业知识陈旧,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还有些高校轻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没有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帮助系统等等,这些也都成为就业逃避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三,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还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地区、各行业间的就业形势不平衡,有些地区、有些行业发展缓慢、甚至萎缩,提供的就业岗位大量减少,相关地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涉及到的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就会多一些。二是有些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现象,歧视女生,非211、985高校的学生不要,对某些博士生、硕士生就业还要查三代,看看大学生本、硕、博是否都毕业于重点院校、是否是同一专业,而不是按照个人的能力、岗位需求等客观条件来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三是就业市场不规范,鱼龙混杂。有些单位、个人混入就业市场,不是招聘人才,而是要利用大学生涉世不深,容易上当受骗等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诈骗。以上几种用人单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严重的影响了就业市场的秩序,否定了大学生个人努力的作用,挫伤了大学生的求职积极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路径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难点及解决路径
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今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难点,并从管理体制、管理意识和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路径,希望能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优化路径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也在不断的积累,但是我国的国有资产法并不完善,对这些资产的管理也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明确且科学的管理机制,这导致国有资产的交易和转让存在很多漏洞。因此,优化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解决。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难点
1.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仍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导致部分管理者不重视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甚至不按照规定行事,在处理资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漏洞。比如,某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资产的转让时,不按规定向相关的部门申报,从而导致一些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产权关系不明确,甚至出现资产流失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管理者利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低价出售甚至无偿出售国有资产,从中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些都是监督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弊端。
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的瓶颈与解决路径
摘要: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制度创新,明确定位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划分了政府权力的边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刚刚起步,面临一系列实践层面上的新问题,有些省份在进行试点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制度建设的经验,以这些经验为镜鉴,加强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制度建设的主体,建设清单制度有效运行机制,形成有效的监督保障屏障,以期探寻权力清单制度有效运转的路径。
关键词: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针对的是政府管理的本源性问题,也是落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一项有效手段。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的空间。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出发点是要明确划分出政府在进行管理时的权力界限,解决管理中出现的行政越权、行政滥权和行政不作为的问题。这项制度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有力抓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许多省市正在进行紧张的清理、归类、论证,也成为媒体报道、公众热议的焦点。在实践的归类整理和权力理清时,各省市由于地区不同、权力分类不同,在权力清单编制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需要详细论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新的制度体系,确保在推行政府权力清单的过程中能够正本清源,达到改革想要的政府管理层次跃升,法治政府成功构建的目的。
一、政府权力清单编制的预期效果
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决不是对行政权的简单罗列和梳理,而是通过对权力的准确定位,解决好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的层级之间、部门之间如何规范划分权力,以此为基础来实现政府组织结构体系的再造,实现政府有效管理的目的。
(一)政府权力的法治化
农商银行资本管理问题与解决路径
摘要: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后,其业务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切实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资本消耗和监管标准也随之提升。本文对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业务增长、资本消耗、市场竞争、利润收窄、资本补充等环环相扣的问题以及农商银行当前粗放的资本管理模式与资本补充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农商银行在后期的资本补充策略、融资渠道、业务转型、增加营收与强化资本管理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商银行; 资本管理; 资本补充; 融资渠道; 二级资本债
在十三五期间,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都在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工作。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新组建的农商银行成功实现了一定规模的资本金扩充,在全面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为未来三至五年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近几年来,农商银行通过深耕“三农”和小微企业,资产规模确实得到了迅速扩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宏观经济的下行,农商银行普遍面临着资本消耗过快、资本充足率下降、资本补充困难、监管考核严等一系列问题,资本管理粗放问题逐渐显现,进而制约着业务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加强资本管理与解决资本缺乏问题,发挥资本在业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商银行当前资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监管要求趋严,资本补充压力陡增。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2.5个百分点,对非系统性重要银行以10.5%作为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对农商银行形成了持续性的资本补充压力。(二)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双升,资本消耗加快。改制后,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和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农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增幅远远超过资本净额的增幅,资本消耗速度不断加快。同时,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作为农商银行主流客户的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效益骤降,信用风险激增,不良贷款不断增加,核销不良贷款的力度也跟着加大,造成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拨备减少,资本充足率逐步逼近监管红线,资本约束问题慢慢制约着农商银行业务的发展。(三)盈利结构单一,内源性资本积累不足。改制后的农商银行依然严重依赖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收入,依靠规模追求效益,暂时难以摆脱资本消耗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即使改制成立了五年左右的农商银行,中间业务除了理财、贵金属等类业务,其他表外业务或高附加值的投资业务少之又少,业务品种单一,大多数农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度不足2%。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实行加剧了同业竞争,利差空间不断收窄,严重削弱了农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和利润增长点,盈利能力逐渐弱化,内源性资本的积累缺乏利润支撑。农商银行即使努力追求业务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提升竞争力,增加营收,但由于自身原因,监管核准不达标,难以顺利推出新产品。(四)资本结构不合理,股东构成不理想。一是在农商银行资本构成中,一级资本占比较大,二级资本占比极小。一级资本主要为股东入股的实收资本和少量的利润留存,始终存在一定的分红压力。二级资本主要为超额贷款损失准备金,结构更加单一,成功发行或有资质发行二级资本债券的农商银行较少,资本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二是从股东构成来看,虽然引进了不少民营企业作为主要股东,但战略投资者少,股东素质参差不齐,对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方面作用甚微。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自身经营效益不容乐观,难以履行持续补充资本的承诺。三是在利润分配方面,股东更期待高额的现金分红,更加注重短期投资回报,对农商银行长远稳健发展缺乏相应的认同和支持,严重影响着农商银行内源性资本的积累,与农商银行发展理念不吻合。(五)资本补充工具门槛高,资本补充渠道有限。现阶段,农商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除了向公众募集股本金和内源性的留存收益外,无其他更多成熟的渠道。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型资本补充工具,在政策带动下各商业银行热衷于发行二级资本债,但农商银行由于自身资产规模、知名度、市场认可度以及外部评级等各方面因素不够理想,存在融资规模受限、募集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当农商银行股东超过200人时,二级资本债的发行需要经过银保监机构和证监机构的双重审批,审批链条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影响着融资周期和效率。2020年上半年,在全国4000多家银行金融机构中,成功发行二级资本债的银行只有11家,其中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银行。在青海29家农商银行中,历年已成功发行二级资本债的只有2家,数量屈指可数。在通过挂牌或上市进行融资方面,农商银行同样由于自身实力或监管门槛等原因,目前难以实现。(六)市场竞争加剧,经营成本陡增。一是利率市场化切实加剧了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为开拓更多收入来源,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开始纷纷下沉服务中心,瞄准和渗透农信机构已深耕细作了几十年的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其更加完备的综合服务实施和更具有诱导性的条件来吸引客户,逐步占领农商银行赖以生存的农村金融市场,导致农商银行对老客户的维护和服务成本急剧上升。二是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直接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蚂蚁金服和以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科技手段,创造更加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强大平台打造自己的金融生态链。微信和支付宝已俨然发展成为全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靠以亿为单位的日活跃用户,不断渗透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面占领支付领域,不断分流银行存款、极速积累客户基础,挤压着银行业的生存空间,扎根“三农”的农商银行也不例外。为了紧跟发展脚步,农商银行要推出同类产品和服务,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七)资本管理理念不足,未能从源头节省资本。农商银行资本管理多为事后监测,通过监管报送类统计报表去发现和监测,缺乏在业务开展的事前、事中约束机制。新资本管理办法中的权重分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但在实践中,业务人员对哪些资产消耗的资本少、哪些资产消耗的资本多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充分借鉴新资本管理办法去合理配置资产结构,重视轻资本业务的发展。资本的管理理念仅仅停留在总行个别部门和董事会研究层面,未能引导业务人员对资产背后的资本支撑形成认知,形成从源头上实现资本的节省和资产结构的优化,以此实现资本和业务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农商银行资本管理问题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