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13:48: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解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化学解禁事件教学启示

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化学原理及其安全性分析

1.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化学原理及其循环利用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石油化工企业首先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发生烷基化反应制得乙苯,然后再由乙苯催化脱氢得到苯乙烯。泡沫塑料餐具企业接着以石化行业生产的苯乙烯为原料开始生产,或者直接由下步的聚苯乙烯为原料开始生产。原料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得聚苯乙烯(PS)颗粒,经过脱水、洗涤和干燥后,加入发泡剂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最后经过圆熟、成型和熟化等成型加工技术生产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其主要生产流程见图1[5~7]。使用过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如果随意丢弃,“白色污染”的惨剧将重演。而如果建立起有效的回收体制,强制回收,则可以实现废弃餐具的循环利用,符合资源节约方向(见图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主要有下列循环利用途径[5,8~10]:①再生造粒:经分拣和清洗后,重新熔融法或溶剂法造粒,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可以用于生产建材、保温板、文具等产品;②直接利用:废弃餐具经粉碎,掺入其他物料中制成轻质混凝土、仿木料、涂料、水包油乳液等;③改性利用:通过化学改性、共混改性或增强改性等制成离子交换树脂、高抗冲击聚苯乙烯(HIPS)材料等;④裂解回收:在无氧条件和高于330℃下裂解,可回收得到苯乙烯、苯、烷基苯等化工产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跟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必须使用“新料”,“再生料”不得再用于生产食品级的材料,所以要严控回收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流向“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环节。

1.2“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性质、特点及安全性分析

因为缺乏对生产化学原理的了解,人们普遍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性质、特点一知半解,对其毒性问题忧心忡忡,误解重重。下面,我们结合其生产原理(见图1)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从合成原料分析

查看全文

限售股解禁行为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相关理论综述;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减持与市场扩容;限售股股东减持的因素分析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股票内在价值理论、行为金融理论、限售股股东持股成本、限售股成本中包含有许多历史成本因素、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是按照股票发行价计算、减持规模与解禁规模的相关性分析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限售股解禁股东减持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伴随着2008年股市的大幅下跌而被市场各界所关注,尤其是限售股解禁所带来的大规模扩容被认为是市场运行的重要压力。文章在对一段时期的限售股减持情况进行分析后,从持股成本的角度研究影响限售股股东减持的因素,将减持规模与解禁规模以及减持事件与指数收益等做了相关性分析,从而深入揭示限售股股东减持的内在原因。

一、引言

随着2005年9月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展开,并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但同时股权分置改革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伴随着股市的大幅下跌而被市场各界所关注,尤其是限售股解禁所带来的大规模扩容被认为是市场运行的重要压力。限售股解禁后仅仅是拥有了流通权,形成了对市场的潜在供给,而真正对市场造成冲击的则是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行为。因此,有必要对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状况以及减持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

二、相关理论综述

查看全文

存款偿付制度解禁及启示论文

摘要:存款偿付制度是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它的解禁是存款保险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金融体系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体现了利益与风险的有机结合,促进一直处于制度性保护之下的金融事业进入以市场机制为先导的公平化、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轨道。日本存款保险制度方面的演进与改革进展,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监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于1971年,它在建立金融安全体系以及银行危机监管和处理银行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日本在存款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政策性调整,即处于冻结中的存款偿付制度被解禁,以实施其“存款限额保护”政策。但是,原定于2003年4月起开始实施的定期存款以外的活期存款等流动性存款的解禁被推迟2年,改为2005年4月开始实施。揭示日本存款偿付制度解禁的作用与效果以及全面解禁延期的决策因素,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变革脉络和趋势,对我国今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以及存款偿付制度

日本存款保险制度是1971年依照《存款保险法》制定的。其运作主体是由政府、日本银行、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职责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建立金融安全体系,特别是银行面临破产时实施资金支援以及保险金赔付。二是充当金融整理财务经管人,经管破产银行的管理业务和善后处理。三是指导和支援机构子公司及整理回收机构(RCC),使其完成从破产银行接手的不良债权的回收、整理以及负责经办原经营者的责任追究等事务。四是对健全银行实施资金支援以及不良债权的收购和处理。

存款偿付制度是存款保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具体做法是银行破产时由存款保险以支付保险金的形式限额偿还存款。自1986年起存款偿还保证最高金额为1000万日元及其利息。泡沫经济破裂后,金融机构破产频出,金融业萎靡不振,金融危机蕴藏的潜在危险正在慢慢地呈现显性表现,为维护金融秩序以至整个社会稳定,1996年6月至2002年3月冻结存款偿还制度,实施存款全额保护。2002年4月开始分两个阶段实行解禁,恢复存款限额偿还。第一阶段: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对流动性存款以外存款实施限额赔付。第二阶段:2003年4月起,除无息结算用存款外,全部执行限额赔付。由于种种原因。第二阶段被推迟2年即2005年4月起执行。

二、日本存款偿付制度解禁的目的和积极意义

查看全文

小非解禁市场影响论文

今年,非流通股上市、配股再融资……一系列的消息冲击着中国股市,使得这一段时间以来股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今年大小非解禁有两个高峰时段:一个是2008年3月,已经解禁3000多亿元。一个是2008年8月。大小非解禁后会掀起一阵抛售热潮,市场资金压力巨大。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5年9月4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规定,改革后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自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在十二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百分之五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在前项规定期满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十二个月内不得超过百分之五,在二十四个月内不得超过百分之十。这意味着持股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份在股改方案实施后12个月即可上市流通,因此,“小非”是指持股量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东所持股份,这就是“小非”的由来。有人讲这称为“后股改时代的到来”。但是小非解禁后到底会对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小非”解禁后之利好

“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推进,使中国股市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最大的制度性障碍即将清除。”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出席国际金融论坛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全流通之后,市场走向利好是必然的。

股改的意义就在于,它解决了中国股市多年来纠缠不休的死结——国有股非流通的股权机制。充分的市场流动性使金融资产的市场定价和风险定价日趋合理化,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有效发挥。股价由市场来决定,只有股本的增长与业绩的增长同步的企业,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考验。

同时,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也将为国内外的投资者敞开,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外资可以借由资本市场自由进出,这会使中国股票市场一片生机盎然。QFII看准中国市场,争相到境内投资,而投资者的多元化,使中国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日趋合理,机构投资者日益成为市场的主体,有利于避免因小散户的盲目跟风的不理性投资行为而带来的市场剧烈波动,有利于资本市场持续健康的运行。

查看全文

行政许可体制价值

一行政许可的涵义

理论界关于行政许可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赋权说”——也称“授益说”,指“行政机关根据个人、组织的申请,依法准许个人、组织从事某种活动的行政行为,通常是通过授予书面证书形式赋予个人、组织以某种权利能力,或确认具有某种资格。”

2、“解禁说”——指“行政机关依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准许其从事为法律所一般禁止的某种活动而作出的书面、或口头的行政处理决定。”即“普遍禁止,部分解禁”。

3、“确认说”——指“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其具有某种行为能力的活动。其性质是对相对人特殊主体资格的确认;其结果是使法律赋予相对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上述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就“赋权说”而言,其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令人怀疑赋权的主体究竟是法律还是行政机关。但是从文字逻辑看应该是后者。行政机关赋予公民、法人权利,当然也能够变更、剥夺之。这将产生危险的后果。换句话说,即使这里指的是法律授权,但行政权仍功不可没,强大、积极、主动的行政权总会给人以施恩者的假象;另一方面,法律的滞后性和概括性将会给行政机关预设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如果缺乏监督和制约,将会最终导致行政的专横。

查看全文

深究行政许可的制度价值

行政许可制度作为公共行政管理手段之一已被现代国家广泛使用。作为公共权力的运作方式之一,与行政命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相比,行政许可制度弱化了权力色彩,缩短了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彼此的相互沟通。近年来我国行政法学界积极地研究行政许可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行政许可法》即将出台。本文拟就行政许可的涵义、性质、价值等方面作肤浅地探讨。

一、行政许可的涵义

理论界关于行政许可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赋权说”——也称“授益说”,指“行政机关根据个人、组织的申请,依法准许个人、组织从事某种活动的行政行为,通常是通过授予书面证书形式赋予个人、组织以某种权利能力,或确认具有某种资格。”

2、“解禁说”——指“行政机关依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准许其从事为法律所一般禁止的某种活动而作出的书面、或口头的行政处理决定。”即“普遍禁止,部分解禁”。

3、“确认说”——指“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其具有某种行为能力的活动。其性质是对相对人特殊主体资格的确认;其结果是使法律赋予相对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查看全文

存款保险中存款偿付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存款偿付制度是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它的解禁是存款保险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金融体系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体现了利益与风险的有机结合,促进一直处于制度性保护之下的金融事业进入以市场机制为先导的公平化、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轨道。日本存款保险制度方面的演进与改革进展,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监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于1971年,它在建立金融安全体系以及银行危机监管和处理银行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日本在存款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政策性调整,即处于冻结中的存款偿付制度被解禁,以实施其“存款限额保护”政策。但是,原定于2003年4月起开始实施的定期存款以外的活期存款等流动性存款的解禁被推迟2年,改为2005年4月开始实施。揭示日本存款偿付制度解禁的作用与效果以及全面解禁延期的决策因素,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变革脉络和趋势,对我国今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以及存款偿付制度

日本存款保险制度是1971年依照《存款保险法》制定的。其运作主体是由政府、日本银行、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职责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建立金融安全体系,特别是银行面临破产时实施资金支援以及保险金赔付。二是充当金融整理财务经管人,经管破产银行的管理业务和善后处理。三是指导和支援机构子公司及整理回收机构(RCC),使其完成从破产银行接手的不良债权的回收、整理以及负责经办原经营者的责任追究等事务。四是对健全银行实施资金支援以及不良债权的收购和处理。

存款偿付制度是存款保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具体做法是银行破产时由存款保险以支付保险金的形式限额偿还存款。自1986年起存款偿还保证最高金额为1000万日元及其利息。泡沫经济破裂后,金融机构破产频出,金融业萎靡不振,金融危机蕴藏的潜在危险正在慢慢地呈现显性表现,为维护金融秩序以至整个社会稳定,1996年6月至2002年3月冻结存款偿还制度,实施存款全额保护。2002年4月开始分两个阶段实行解禁,恢复存款限额偿还。第一阶段: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对流动性存款以外存款实施限额赔付。第二阶段:2003年4月起,除无息结算用存款外,全部执行限额赔付。由于种种原因。第二阶段被推迟2年即2005年4月起执行。

二、日本存款偿付制度解禁的目的和积极意义

查看全文

解除三角兼并对日本产生的影响和对策

摘要:在全球并购浪潮的席卷下,日本政府终于在2007年的5月1日解除了其沿用多年的三角并购禁令。此举虽然突显了日本政府想要引进外资、调整国内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决心,但也反映了日本其他经济团体对其产生效果的怀疑。在此,针对三角并购解禁对日本的影响以及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日本三角并购解禁

一、日本三角并购解禁的原因分析

所谓三角并购,通常是指某外国收购企业首先在东道国设立、组建一家全资子公司,然后通过这家全资子公司以母公司股票置换的方式并购东道国的目标企业,最终成为被收购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由于在其交易过程中涉及到三方,故被称之为三角并购。此前,日本外资收购法并不允许外国企业直接收购日本国内企业,然而,自1997年5月1日起,经过日本政府的长期努力终于解除了旨在防止外国企业通过“三角并购”的形式对日本企业实施并购的禁令。解禁的因:相关数据表明,在日本只有11%的收购是来自外资公司并购本土公司的,而这一比例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相比是最低的。高盛集团(GoldmanSachsGroup)策略师KathyMatsui在近期的一份并购报告中也指出:“现今应当加强日本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加快促进日本国内行业的整合,使建筑、化工、零售和餐饮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得到缓解,提高公司的定价能力,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长久以来,欧美经济界尤其是那些希望能够以灵活的方式来实现支付收购的公司,一直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对三角并购实施解禁。因为这样一来:外国公司可以免于使用大量的现金,被节省下来的现金既可以用来研发工作,又可以从事生产性活动;收购公司可以避免企业由于收购资金不足而向其他机构贷款所支付的高额利息;通过股票支付收购的方式还可以使那些股价与权益比高的外国公司从自己较高的股票价格上获益。

二、三角并购解禁对日本的影响

(一)三角并购解禁对日本的积极影响

查看全文

股票市场矛盾化解论文

一、我国股票市场的主要矛盾

(一)市场化与政策市的矛盾

股市是市场经济中最市场化的一个部分,按道理讲,股市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市场化,但在我国“政策市”这个概念自我国股市诞生以来就没有下过历史的舞台。“政策市”是指利用政策来影响股指的涨跌,政策的操作和影响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股票指数。政策市在本质上是对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违背。我国股市过去长期历尽磨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政权力对市场运行与发展的过分干预和控制。由于是“政策市”,在我国投资者往往热衷于揣摩政策意图甚至某个官员的讲话,在股市低迷时更是将希望寄托在政府“救市”上,不仅造成政府压力很大甚至难免顾此失彼,而且也扭曲了股票市场本身的运行轨迹和运行规律。

(二)大、小非解禁与稳定市场的矛盾

流通性是股票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国外成熟股票市场都是全流通市场,但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却存在着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且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股权割裂的状况,我国从2005年开始进行股改,非流通股股东(大、小非)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换取几年后股票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的权利,即所谓的“限售股解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限售股解禁进入二级市场,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为非流通股股东基本上是以一元面值购得股票,甚至其投资成本每股尚不足一元,而流通股东却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溢价购得。如果非流通股一下子涌入二级市场,那股价一定会暴跌,非流通股股东套现获得暴利,流通股持有人却损失严重。

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6月,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我国股市暴跌了50%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来势汹汹的大、小非解禁潮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大、小非过多参与二级市场,将会大大加剧股市的动荡。因为大、小非关心的是以前1元钱甚至不到1元钱买的东西,现在增值为10元甚至更多,抛售就可以兑现巨额利润,而不会去考虑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不会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伤害到市场,伤害到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论*文*网LunWenNet*Com]

查看全文

股票市场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当前股票市场的持续走低,从年初的5000点一路下行到目前2200附近徘徊,认为是由于一系列的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造成的,主要就是由股权分置改革造成的大小非解禁,石油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以及中国股市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石油价格;通货膨胀

尽管影响中国股市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就目前来看越来越明显的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股权分置改革,造成股票的供给大于需求。笔者把这个原因放在首位。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国有股和法人股)和流通股(社会公众股)两部分,导致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和同股不同利的这样一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股权分置是由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了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同时又不失去国有经济的控股权,采取了增量发行股票的方式,即在原有的存量国有企业资产基础上,再溢价增发一些股票,原有股票则变成非流通股,不能在证券交易所流通。这一制度在其后的新股发行与上市实践中被固定下来,形成了我国股市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独特格局。股权分置在证券市场成立之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便利了企业在证券市场筹集巨额资金,有利于经济增长,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大部分的股票为非流通股,企业可以以较高的溢价在一级市场发行股票,股票市场为上市公司提供了递增的资金支持。从1991年的5亿元到2005年的1883亿元,15年共筹资9000亿元,年均筹资600亿元,其中通过一级市场发行筹资额占55%。正是这种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造就了一批像中石化、青岛海尔、中兴通讯这些业绩突出、扩张迅速的行业巨人和科技精英,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但是股权分置也造成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弊端,影响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股权分置造成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利益追求目标的差异。我国股市上有三分之二左右的股权不能流通,我国的证券市场流通股仅占全部股份的大约1/3的比例。大部分股票不能流通股权分置造成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利益追求目标的差异。如在对股利政策的偏好上,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截至2006年底,沪深两市已完成或者进入改革程序的上市公司共1301家,占应改革上市公司的97%,对应市值占比98%,未进入改革程序的上市公司仅40家。股权分置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大小非抛卖压力巨大。

从去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到今年4月17日的3180.20点,大盘下跌了47%。其原因有受外部经济的影响,也有受市场本身供求因素的影响,其中大小非解禁上市流通成为股市动荡的主要推动力,也成为市场最大的“空军”。于是一些市场人士呼吁完善大小非解禁规则,甚至认为在“大小非”解禁规则没有完善前,即使政府出台救市政策,只会加速其减持步伐,使大盘雪上加霜。

自2005年开始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有些限售期一般为股改之日起12个月之内不能减持的小非,从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减持了。不过那时候减持的小非数量少,加之当时市场行情不错,一直到2007年上半年,解禁股对市场影响都不是很明显。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07年4月1日,共有412家公司公告了减持行为。其中,减持股东原始股占公司总股本30%以上的有83家,10%-30%之间的有217家,在5%-10%之间的有215家。但到了今年,大小非解禁开始进入高峰期,据统计2008、2009、2010年将分别有1181.27亿股、6637.42亿股和1213.21亿股非流通股解禁。这么大数量的非流通股解禁流通对市场的冲击可想而知,市场对这些解禁的大小非有很大的承接压力,随着这些大小非大量的套现,有专家提醒要提高对此现象的风险意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