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化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13:09: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解化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解化学

化学阅读理解培养步骤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约占试题总量的35%),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本文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又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查看全文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解析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是难点之一,很多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平衡知识,但是应用到沉淀溶解平衡问题中总会出现很多问题。文章研究中重点讨论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常见题型解析,希望对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

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离子平衡内容,也是高考常见考点之一,在课程教学中已经引入了化学平衡常数,但是教学难度较大。下面分析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常见问题。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常数

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影响因素和溶解度常数,影响因素涵盖内因和外因,外因是重点考察的项目[1],包括了温度、浓度、外界相关离子的影响。溶度积常数方面,内容主要是对比Ksp和Qc大小,分析溶解度与溶度积关系。假设存在难溶物AmBn(s),溶液存在溶解平衡,表达为:AmBn(s)↔mAn++nBm-,并且在一定温度下cm(An+)•cn(Bm-)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溶度积常数,采用Ksp表示,并且Ksp=cm(An+)•cn(Bm-)。Ksp值与沉淀本身的性质、浓度有关[2]。比较Ksp值与离子积的关系能够判断沉淀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离子积大于Ksp值,沉淀就会析出直至达到新的平衡;Ksp值与离子积相等,就认为大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Ksp值大于离子积,沉淀溶解没有达到饱和。

2.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常见题型解析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教育行业也越来越重视.在新课程下如何将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是每一个初中化学老师的重点任务.化学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伦理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不再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不再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然而新课程改革也为当前初中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多种方式教学应用到初中化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文将分别从初中化学教学瓶颈、解决策略分析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瓶颈分析

现阶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制约了初中化学学习的学习进度,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这些存在的教学瓶颈.

1.课堂互动相对缺乏

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导致教学课堂氛围无趣.

2.教学设备设施不够健全

查看全文

解析初中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常见元素和一些重要化合物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化学知识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和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实际中。要达到以上目的需要抓好一下三个方面:

一、在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认真搞好教学“六认真”

大纲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从低到高依次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层次。教材以大纲为依据,把内容分为八个专题,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原则系统地介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具体物质知识、化学用语、化学概念、理论和计算等知识于实验系列中,从丰富的化学现象和事实入手,突出化学知识的重、难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每年从初二年级进入初三年级接受化学启蒙教育的学生,对化学有一种自然的陌生感和好奇心,要使他们学好化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性格、基础、入学动机、学习方法以及知识上某些缺陷、漏洞,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学。

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要围绕“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能力”这一准则,把握教材的体系脉络,明确该课程的目的要求,弄清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设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怎样运用直观教具、实验设备,怎样提问、提哪些问、何时问,布置哪些课堂练习,在所布置的练习中会出现哪些疑难,将怎样解决等,在备课中都要充分考虑到。

上好课。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因材施教。思考性强的题让中优生解答,较简单的题让差生解答,让学生各有所获。精讲重点、难点和疑问,做到语言精、内容精,由浅入深,化难为易,讲解一般不超过20分钟。例如:在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时,通过有关实验,着重强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是学生始终形成一个正确概念。其次多练重点内容,系统知识,易错、易混的知识点,练的方式可提问、讨论、课堂练习、小测练或活动中进行。

查看全文

化学解禁事件教学启示

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化学原理及其安全性分析

1.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化学原理及其循环利用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石油化工企业首先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发生烷基化反应制得乙苯,然后再由乙苯催化脱氢得到苯乙烯。泡沫塑料餐具企业接着以石化行业生产的苯乙烯为原料开始生产,或者直接由下步的聚苯乙烯为原料开始生产。原料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得聚苯乙烯(PS)颗粒,经过脱水、洗涤和干燥后,加入发泡剂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最后经过圆熟、成型和熟化等成型加工技术生产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其主要生产流程见图1[5~7]。使用过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如果随意丢弃,“白色污染”的惨剧将重演。而如果建立起有效的回收体制,强制回收,则可以实现废弃餐具的循环利用,符合资源节约方向(见图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主要有下列循环利用途径[5,8~10]:①再生造粒:经分拣和清洗后,重新熔融法或溶剂法造粒,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可以用于生产建材、保温板、文具等产品;②直接利用:废弃餐具经粉碎,掺入其他物料中制成轻质混凝土、仿木料、涂料、水包油乳液等;③改性利用:通过化学改性、共混改性或增强改性等制成离子交换树脂、高抗冲击聚苯乙烯(HIPS)材料等;④裂解回收:在无氧条件和高于330℃下裂解,可回收得到苯乙烯、苯、烷基苯等化工产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跟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必须使用“新料”,“再生料”不得再用于生产食品级的材料,所以要严控回收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流向“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环节。

1.2“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性质、特点及安全性分析

因为缺乏对生产化学原理的了解,人们普遍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性质、特点一知半解,对其毒性问题忧心忡忡,误解重重。下面,我们结合其生产原理(见图1)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从合成原料分析

查看全文

学生解化学简答题管理论文

简答题是近年化学高考中常出现的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

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占到10%左右,

在总分值中已占有一定的份量。简答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确不易,学生多感到

有力无处使,造成失分较多。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

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表

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

查看全文

学生解化学简答题能力培养论文

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题呢?我认为,除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此类题解法的指导。下面就以近年高题为例,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方法。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的,[H+]=[OH-],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至于答题中出现的[H+]>[OH-]、[H+][OH-]<10-14等错误,则属于基础知识的缺陷。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变通的训练。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例4.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答案:pH酸+pH碱=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解此题的关键是先要把一般关系转化成具体数值,再把由具体数值推出的特殊关系推及到一般。由于答题中涉及到由“一般→特殊→一般”这两个推理过程,因而增加了答题难度。类似推理方法的考查也出现在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中。[1][2]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简明扼要说明问题的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和强化的问题。[1][2]

查看全文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学思考

[摘要]在中学化学中,电解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又因为它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电解质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有关电解质概念、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几个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电解质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

由于电解质问题和当前的社会生活、工业发展、科学技术密切相连,而成为高考的常考知识点。从命题形式上来看,它涉及选择、填空、判断、推断、计算等各种题型。从知识点方面来看,命题主要涉及到:(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2)盐类物质的水解;(3)离子共存;(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当然,在命题过程中,虽然题目千变万化,牵涉极广,由于电解质知识与社会生活、人体健康、生物酸碱等紧密相连,且在一些题目的解析中需要用数学思维(极值法)来解决,所以在将来的高考中仍将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推断思维,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一、电解质中的概念辨析

学习电解质,首先必须明确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是指:凡是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而进行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分别向两极移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导电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它不同于一般导体的导电过程。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其他一些离子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如活泼金属氧化物、氢化物以及一些离子型碳化物等,当然很多的共价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它们的辨析我们只需要严格从概念入手即可。

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电解质不同,重点突出“和”,说的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在学习这几个概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几个易混淆的知识点。

查看全文

论高中化学解题效率优化思维

摘要:现阶段新课改的内容不断的渗透到实践教学中,致使各个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师也意识到了自身所具备的职责意识,并将自身的引导性优势体现出来,在实践教学中,也在不断的总结高效的教学方式,力求应用高效的、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笔者则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为例,对高中化学的几种解题思维进行了总结和规划,旨在为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以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以下为详述.

关键词:高中化学;解题效率;思维方式

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和繁杂,致使整体性的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高中生在面对着各科目繁多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化学学习而后达到学以致用,就要切实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的精髓,而后对其中的各类问题予以分析和探究,将解题思维予以简洁化,促使解题思路更清晰,这样也可以切实提高解题效率,并极大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而笔者在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提高高中化学解题效率的几种思维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和探究,力求提升整体性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

一、从大方向思考问题,应用巧妙的方式解题

高中生要想切实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就要针对学习中的各类典型问题予以分析,并且从大方向上进行思考,将题干中的各个知识点内容进行归纳,不可将自己的精力缠绕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相反的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强化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认知,同时也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解题效率,并对化学题干中的细节问题予以定位,最终实现高效的解题.例1已知某一种混合物质当中含有Al2S3以及K2S,它们的比例为2:3,若已知混合物质中的硫元素有32g,而这一混合物的总质量为()?A.85gB.68gC.67gD.70g学生要想高效的解决这一高中化学题目,就要从题干中所给定的知识内容着手,整体性的分析其中涵盖的要点和重点,对这一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很容易了解其中的Al2S3以及K2S之间存在的关系为2∶3,因此,在实际的解题时,应当将二者简化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而后从大方向上考虑这一题目的解答方式,可以得知它的整体性化学式为K6Al4S9,从这一方向着手予以解题,将会使问题的解答方式更为简洁化,此时学生可以更好地找寻到一个切入点进行系统的分析,最终从这一整体性的化学式可以计算得知最终的结果为70g.

二、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促使化学问题的解决更具多元化

查看全文

化学方程式解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