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12:29: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结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审计结果公告思考
一、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
1、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审计工作自身的需要。公告制度的推行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审计客观公正性的体现。向社会公布的审计报告必须保证事实确凿、证据充分,所作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推敲,处理、处罚的宽严尺度把握正确。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再则,审计机关同其他经济监督机构一样,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身也需要接受监督,而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接受监督的方式,而且事实已经证明,这种监督方式是受社会公众欢迎的。另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也是审计机关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必将对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促进依法行政的得力手段。审计结果公告作为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评价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于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有关信息需求,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真正实现公众参与和监督政府公共财政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审计结果公告能够增强政府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审计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主要是对政府部门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的情况进行检查,揭露公共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评价政府财政、经济行为的效益。通过将审计检查及评价等有关信息公布于众,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而审计把揭露的问题、提出的整改意见和措施,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就能有力地推动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促使政务进一步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其次,审计结果公告能够促成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增强对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的监督效果。通过审计结果公告,社会公众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审计机关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建议,能够运用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对被审计单位开展间接的监督,促进审计决定及建议的执行和落实。
3、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审计工作同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上一些通行的做法对审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调整、完善未来一个时期审计工作的发展战略,同时在具体的技术方法、审计标准等方面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审计公告制度在国外已很普遍,在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除了向议会报告外,也及时向社会公开,公众很容易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上了解到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
二、审计结果公告需要国家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进行规范
1、国务院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制定一部关于“审计结果公告”的行政法规
奖励努力,而非结果
优利(Unisys)共享服务中心负责大量的办公室辅助工作,包括支付账单、复印求职者简历等。这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情,该中心员工却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忘我工作,以提高客户满意度,节省成本。他们为大家所称道,同时也为优利公司其他部门设立了高标准的工作典范。奥秘何在?
该团队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精心设计了表彰和奖励计划。
理由:员工只能决定努力
人们通常误认为,表彰和奖励是解决大多数员工工作效率问题的方法。如果员工工作不够努力,错误太多,或没有达到绩效目标,通过加薪、奖金、奖品、荣誉证书、竞赛等方式,就一定能解决问题。但通常情况下,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表彰和奖励结果往往束缚员工,严格按照经理们的想法做事。相反,对努力和积极性进行表彰和奖励效果更好,因为这是对员工工作态度的直接反馈,而态度决定了工作的努力程度。
为什么要表彰和奖励努力?大多数表彰和奖励程序不都是强调结果吗?是的,大多数政策确实强调结果,而非过程。但是,想想你的目的是什么。作为经理,你首先要尽量端正员工的态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竭尽全力工作。其次,你要为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以便将他们的努力转化为良好的成绩。因此,员工决定该方程式的前半部分,而经理决定后半部分。
奖励与组织绩效挂钩,员工们通常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起来,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与奖励结果之间的紧密联系。奖励似乎对他们的效果不大。
免费婚检结果思考
为了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市政府支持下2010年5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且多部门密切配合,婚检率显著上升,现将2010年5月~2011年6月婚检的8536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婚姻登记处提供新婚登记人数。户口双方或一方在本市的男女双方在妇幼保健所享受免费婚检,对检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2.方法
婚检工作依据卫生部《婚前保健工作规范(修订)》执行。婚前医学检查表,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婚前医学检查登记、婚前医学检查疾病登记和咨询指导记录本均为辽宁省统一制定。免费婚检项目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卫生咨询。婚前医学检查包括:婚检者信息、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生殖器检查、常规辅助检查(胸透、血常规、尿常规、表面抗原、转氨酶、梅毒筛查)。其他特殊辅助检查项目为收费项目。
3.结果
投诉带来的结果
合理地处理患者投诉,总之。能为医院和自己赢得患者的高忠诚度,也就为医院带来了合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个人医疗水平提高的途径。
结果有很大的区别。曾在报纸上看到成都一位消费者买了一辆私家车,投诉是经常碰到处理方法不同。进口的著名品牌。因为在随后的驾驶中车子有致命的缺陷,找到品牌的经营者换车,经营者不换,于是车主在公开场合把车砸了引发了不小的社会议论。记者采访车主,车主说:态度好一点,处理及时一点,不会这样做的
不去评论车主。作为经营者我有义务把热枕的服务态度象一碗热汤一样及时送到客户的手中。也许许多结局就会改变。同样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时常遇到病人或家属有问题甚至要投诉。如果我每一个人都抱着一颗热枕的心为病人解决问题。很多事情也能迎韧而解。
即服务存在某种缺陷。潜在抱怨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变成显在抱怨,投诉只是意见的冰山一角。实际上在投诉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潜在抱怨。最后进一步转化为投诉。
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得到问题的解决,患者和患者家属向医院投诉。此外患者还希望得到医院的关注和重视。有时患者不投诉,因为他不相信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或者说他觉得投诉不会有结果(个人精力的投入和产出会不成比例)以后就不来这医院了并且告诉他朋友、亲人、同事,曾有学者做过统计说:当一位顾客对某医院或某项服务产生不满,平均会告诉9-10人,更有13%人会把这件事再告诉20人以上,这样的话我岂不是杀鸡取暖。而投诉的患者往往是忠诚度很高的病人。不满希望我知道并能给予帮助和解决更希望我改进不足和提高我内部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下次他会再来。自己就碰到这种病人,给我说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抵触而且给我深刻的反省。所以对医院大环境来说如果处理得宜,报怨和问题都可以转化为资产。病人的价值相对于医院来讲不仅仅包括其个人此次就医过程中为医院带来的营业额和净利润,更为重要的要留住这一患者中及其可影响的病人群体所创造的更多的社会效益价值、对医院的忠诚、品牌的认可。留住一位病人的价值远高于处理一项投诉所需的花费。对于医生来说如果处理得宜,能提高自己与患者的交流水平,病人中有好的口碑,这样来找你看病做手术的病人就多,
血糖结果检测的两种结果比较探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血糖仪测末梢血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静脉血血糖结果的差异性。方法对50例急危病人及有糖尿病病人年龄50~80岁用自身配对法同时取静脉血和同侧肢体末梢血分别用全自动生化仪和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结果血糖仪测末梢血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静脉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用血糖仪测末梢血的血糖值偏低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静脉血血糖值。
【关键词】血糖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末梢血静脉血血糖值结果差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病人数成逐年上升。血糖的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血糖仪以其简单、快速、易操作的优势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急危病人或是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的紧急快速血糖的检测。迅速获得的血糖参考值对医师的临床诊断和应用提供了帮助。但在有些情况下血糖仪测末梢血的血糖值与化验室全自动生化仪测静脉血的血糖值有误差。
故对我院2010年1月至4月50例急危病人及有糖尿病史的病人年龄在50~80岁同时取静脉血和同侧肢体末梢血分别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其中昏迷病人24例,脑卒中病人10例,呼吸困难病人1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4例。
一、方法
刑法结果加重犯研究
摘要:结果加重犯是一种重要的犯罪形态,国内外的广大学者都对此十分的关注。结果加重犯指的是行为人触犯了刑法的相关规定,构成了基本犯罪,但是因为故意或过失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并且其结果已经超出了基本犯罪构成的范围,刑法对该加重的结果,加重法定刑的一种犯罪形态。结果加重犯的本质在于,基本犯罪的本身对于加重结果的发生有着高度的危险性,而行为人恰恰将这种危险性变为现实,导致了加重结果的出现,所以要承担更加严厉的法律的制裁。
关键词:刑法;结果加重犯;基本犯罪
结果加重犯通常是由于基本犯罪的故意与因过失而导致出现加重结果的复合的形态,但是在法定刑方面,其法定刑远远地高于基本犯罪与过失犯罪法定刑之和。在各国的刑法当中,结果加重犯的刑罚普遍较重。受责任主义的影响,为了限制过重刑罚的适用,结果加重犯的主观罪过、加重结果的范围逐渐成为了刑罚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是目前在结果加重犯的理论上却又缺少明确的依据。所以在现实的立法基础之上,分析结果加重犯刑罚的设置,可以为限制过重的刑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在对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进行结果加重犯的认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结果加重犯与先关的犯罪形态的差别,然后还要对结果加重犯犯罪未遂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才能进行结果加重犯的认定。想象竞合犯也被称为想象数罪,指的是犯罪行为人的某一个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多个刑法的规定,产生了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想象竞合犯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第二,违反了数个刑法,产生了不同的罪名;第三,各个罪名之间是互相独立的。结果加重犯与想象竞合犯之间的差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两者的构成与性质不同。想象竞合犯一种违法行为产生了数个不同的罪名,并且各个罪名之间互相独立,任何一个罪名不足以完全的概括想象竞合犯。但是结果加重犯是某一行为触犯了法律产生了一个罪名,并且与基本犯罪有关,基本犯罪是结果加重犯的基础。第二,两者在罪质上有区别。想象竞合犯,虽然触犯了赎罪,但是没有改变犯罪的性质,而结果加重犯改变了基本犯罪的性质。第三,从侵害对象来看,想象竞合犯侵犯的是不同的对象,而结果加重犯侵害的是同一对象。
二、我国刑法中结果加重犯的规定及完善建议
英美刑法蓄意结果思考
摘要:因果关系是刑法的核心问题,因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两大法系不断修正旧学说与创设新理论,目的就是为司法实践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在解决因果关系的问题上,英美刑法的因果关系理论更注重解决方法的高效性与合理性,从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双层次综合考量各因素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具有刑法学意义的可责性的实行行为。“蓄意结果规则”就是这一思考方式的具体体现。比较研究两大法系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分析逻辑方式和解决路径,可以为我国司法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蓄意结果规则;事实因果关系;法律因果关系;介入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母亲杀婴案”,是指母亲意欲杀害自己的婴儿,便将毒药交给家庭医生,并称该药是治疗孩子某种疾病的药物,家庭医生认为孩子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便将药物放置一边,后另一孩子下学回家将药物给婴儿服用,致婴儿死亡,母亲以谋杀罪①被起诉。[1]法院认为,母亲的行为与婴儿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样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婴儿被毒死的结果确实是母亲期望的结果。[2]按照因果关系一般规则,巧合介入因素不可预见,原本应当中断因果关系。在英美刑法中,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抱有积极追求的态度,在因为介入因素而导致结果发生时,法院对法律因果关系认定的范围可能比其他犯罪广,换言之,因果关系“回溯”得更远,[3]这便是英美法系中“蓄意结果规则”(IntendedConsequencesDoctrine)。也就是说,英美刑法中行为人mensrea①不同或会扩大司法实践关于因果关系认定范围。其实,在大陆法系中也有类似的案例,如“雨中散步案”。该案中行为人希望朋友在雨中被雷电击中身亡,便邀请他在雨中散步,结果朋友被雷电击中而亡;“财产继承案”。侄儿急切继承叔父的巨额财产,希望叔父死于空难,便买机票邀请叔父外出旅游,结果其叔父死于空难。德国客观归责理论认为,当行为人没有以法律上值得关注的方式提高了这个风险的时候,应当拒绝归责于客观行为构成;在允许风险这个领域中包含了全部公共交通,工业生产,有风险的体育表演,医生在医事规则的范围内采取的治疗措施等等,在这个领域中,对原因过程的推动也是没有行为构成的。[4]日本相当因果关系说认为,受劝说而去森林的人因雷击而死,这极其罕见,在经验法则上不能谓之为通常现象,因而不能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相当性,进而应否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5]劝说旅行的行为并不具有导致人死亡的“广义相当性”,因而连杀人的未遂都不能构成。[6]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因果关系,要求的是实行行为(也称构成要件行为)与构成要件结果之间的关系,能够认定实行行为以前阶段的行为与构成要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且不够。[7]例如,行为意欲杀人,将购买的毒药放置家中,自己小孩以为是食品误食后死亡,这种情况下不可认定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该当性。虽然行为人购买毒药后保管不慎与小孩误食而死亡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购买毒药的行为与疏于保管仅仅是行为人意图实施杀人的预备阶段的身体动静,不能称之为是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否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值得科处刑罚的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因为他是谁。明显的罪责(manifestcriminality)要求行为违法的自然属性,即惩处那些不当行为的行为人。[8]在“雨中散步案”和“财产继承案”中,邀约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违法性。但是在本案中,行为人基于杀人的故意,将毒药交给家庭医生的行为具备了大陆法系中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实行行为性,这是与“雨中散步案”和“财产继承案”的实质区别。
二、英美法系因果关系之思考逻辑
犯罪成立的基本要素包括犯行(actusreus)、犯意(mensrea)、因果关系(causation)和同时性(con-currence)。[9]例如,行为人欲行夜盗,在深夜闯入他人住宅之时必须具有盗窃的意图,如果不能证明闯入之时具有盗窃的故意,则不能以夜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可以对私闯行为进行谴责。所谓同时性原则(theprincipleofconcurrence),并不是指犯罪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表面上的时间一致性,其实质要求是被告人的危害行为是在罪过心理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结果的发生体现被告人的心理态度。[10]在这些要素中,因果关系是刑法的核心问题且须证明其超出合理的怀疑性,而且因果关系的认定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其一,个人责任。刑法以个人责任为基础,因果关系是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的中间环节,以及罪责相适的基础。其二,公平原则。因果关系将刑事责任归属于创设法律所禁止危害结果的行为人,法律如果不考虑行为人的参与程度,一概将涉及本罪的人绳之以法,这就显失公平。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而不是为生活设立障碍,人们因为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而受到不公的判罚,刑法若如此规定,那么大众在前往人群、酒吧等公共场所时则会犹豫不决。[11]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依据是因果关系的价值所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更确切地说,因果关系规则帮助我们确定在众多的因素中哪些人或暴力需要对引发的结果负责。[12]所以,英美法系在认定因果关系时分两步走,即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目的是筛选出与危害结果有关的刑法意义上的原因,并以此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在事实层次上,英美刑法把引起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介入原因两种。[13]事实因果关系(factualcause,cause-in-fact)是通过经验判断行为是否是触发一些列危害结果的因素,通常使用but-for规则,即假如无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则不会发生。之所以称之为事实因果关系,是因为这一规则是客观、经验的判断,这一规则与大陆法系的“条件说”含义无二。在认定事实因果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事件的核心因素上,即不具有通常性的异常事实。条件(condition)是通常的,尽管很可能是结果发生的因素,但没有产生积极的原因力。例如,行为人的开枪行为是现实、异常因素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正是因为行为人的行为而不是被害人身体素质(系条件,而非原因)致死亡的发生。[14]法庭通常情况下要么忽略这些因素,要么认为这些因素是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而不是原因。但是,在多因一果的情形下,问题就会复杂很多,英美法系主要从加速结果、并发原因与阻断原因三个角度分析问题。例如,行为人开枪击中被害人腹部,不出意外将会一个小时后失血过多而亡,不知情的第三人亦击中被害人腹部,出血因此加速被害人五分钟内死亡(加速结果)。之所以认为行为人与第三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有因果关系,是因为从死亡的角度出发,两个人独立的行为都提前了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又如,行为人与第三人在没有犯意联络的情况下,分别击中被害人脑部与心脏致其死亡(并发原因)。因为任何一个行为都足以导致被害人死亡,则可以肯定两者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案件正如行为人和第三人预想的那样发生、发展。再如,行为人击中被害人腹部使其血流不止,第三人向被害人心脏开数枪后被害人即刻死亡。行为人企图致被害人于死地,但是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其行为的原因力被阻却,因为第三人的行为对于结果的发生更加有效(阻断原因)。在多因一果的案例中,由于but-for规则存在无限扩张的可能性,实质因素标准(substantialfactortest)则作为前一规则补充性说明,其意义在于将没有法律意义、刑法不需要考虑的“原因”排除在事实因果关系的范围之外,不能据此就确定被告人的刑事责任。[15]证明事实因果关系是必要的,但它不足以认定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并不是行为与危害结果具有了事实因果关系就要负刑事责任,成立犯罪须行为人不仅主观方面具有犯意,而且行为还是引起危害结果的近因。[16]所以,还需要证明被告人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法律因果关系,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17]在因果关系的发展流程中会存在行为人以外的行为以及突发性自然事件的情形,那么法律因果关系(legalcause),即近因(proximatecause)须进行筛选。法律因果关系是主观上对于案件公平的裁决,以此引发陪审团正义感,[18]也就是说,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还需要进行“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基本标准是“近因原则”,即在众多的原因关系中,寻找具有刑法意义的原因,即实质有效的原因(sub-stantialandoperatingcause)①。近因就是通过常识切断一些因素的法律因果关系,尽管这些因素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因果力。[19]例如,“酒后滑水案”深夜,行为人与其朋友醉酒后在酒吧附近的海面上进行滑水,严重超速并曲折前进,结果船翻。行为人让朋友抓住倾翻的船,朋友害怕溺水身亡未听行为人的建议并决定游泳回岸,事后查明朋友溺水身亡。[20]法官认为,欲免于被告人刑事责任,不仅须证明危害结果是被害人所致,而且必须存在替代原因(supersedingcause)的情形。本案被告人的行为应当认定犯罪,尽管存在其他的促进原因(contributingcause)。如果说促进原因是正常的,并且结果的发生可以合理预见(reasonablyforesee)是被告人先前行为所致,那么介入的行为②就是非独立,不能成为替代原因,也就不能减轻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所以,被害人自愿逃离由被告人创设的危险不能够成为导致其伤害甚至死亡的替代原因。[21]也就是说,在行为人致醉态的被害人于危险境地的情形,行为人不能以“被害人本可以作出不同或者更加谨慎的行为”为借口而豁免。其实,法律因果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法律价值评价的过程,这个阶段主要考察介入因素的价值大小。具体来说,美国《模范刑法典》“责任的一般原则”综合考虑现实的危害结果和事件发生方式,因危害结果系被告人通过谋划、预设或冒险的行为所致进行分别处理。在这些情形中,司法的焦点不在于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是导致危害结果的近因,而在于行为人基于何种责任———希望(purpose)、明知(knowledge)、轻率(recklessness)或疏忽(negligence)———而引起了法律所禁止的危害结果,这也是危害行为的内涵所在。[22]可见,在英美法系因果关系的论证过程中,不仅要说明事物之间客观的必然联系,而且要结合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内容来对行为进行归因、归责。
尿液检验结果影响缘由
尿液分析作为三大常规之一,分析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或辅助诊断有着重大意义,为使临床医生根椐患者所用药物对尿液分析结果的正确分析,标本合格是前题,对尿液标本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药物仅是其中的一项,药物具有生物活性,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干扰尿化学成分测定的现象并非少见。特别是近年来,新的药物层出不穷,临床治疗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屡皆是,许多新药对临床检验的干扰还尚未发现,药物对尿液检查的影响给实验诊断和临床诊断增加了许多困难。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始终困扰着检验工作者,有时甚至是难以避免的[1]。我们在工作中应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以求得到检验结果的客观性。特将药物对尿液分析的一些影响介绍如下:
一影响尿液检验的药物
(一)影响尿液颜色的药物
1.使尿液变为黄色至红色或红棕色的药物:大黄、氯喹、呋喃妥因、吩噻嗪类、苯妥英钠、华法林、维生素B2、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抗凝剂、肯同氯奎、呋喃唑酮、山梨醇铁、辛可芬、苯氮吡啶、苯茚二酮、酚酞、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黄素、水杨酸、磺胺药等。
2.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利福平、亚甲蓝、妥龙、氨苯蝶啶等。
3.使尿液变为黑褐色的药物:甲硝唑(灭滴灵)、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宁及其衍生物等。
刑法危害结果概念思考
刑事法律作为对当事人违法犯罪最为严厉的制裁,在正确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危害结果作为刑法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更是在犯罪事实认定、有无罪责、罪刑轻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对于危害结果概念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但是对于危害结果的具体含义,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争议很大,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司法实务从业人员和广大公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危害结果的基本含义和表现形式
1.1危害结果的内涵和特征。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实危险状态的总称。有观点认为,危害结果仅仅是一种客观结果,其是不符合刑法的概念和意义的。对于危害结果的特征,应从自然意义和法律意义两个方面来把握。从自然意义上说,危害结果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结果或可能出现的危险,是司法人员能够切身感受到,能够通过各种直观的方式获取的结果表现形式。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危害结果是由法律规定的结果表现形式。刑法所规定的危害结果又称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由刑法分则条文明文规定,而不是泛指任何结果。有观点认为,危害行为所造成的现实损害包括已经发生的物质损害或非物质损害以及这些损害所造成的危险状态,这种观点所持的态度即体现了危害结果的法律特征。1.2危害结果的表现形式。刑法上的危害结果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概念。根据我国刑法理论,按照危害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侵害犯和危险犯。在日常生活中案发频率较高的盗窃罪,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以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即属于危险犯的范畴。对于二者的区分,不是就具体的罪名而言,而是就具体案件当中的犯罪情节而言。刑法理论界的通说认为,犯罪结果具有现实损害性,而危险状态只是一种将要发生损害结果的现实可能性,这一可能性需要经过理性思维和抽象判断才能形成,而不是直接感知到的客观实在[1]。对于危险状态的准确认定,构成了侵害犯和危险犯的本质区别。
2危害结果概念的学界争鸣及评价
对于危害结果的具体含义,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争议很大。除了常见的实际损害说和客体损害说,有的学者认为,危害结果除了包括犯罪嫌疑人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对社会客体的侵害以外,还包括“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即危害或可能危害说;还有的学者认为,危害结果是一种最后状态,即最后状态说等。以上各种学说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危害结果的概念,但其都有着各自或多或少的缺点。首先,对于实际损害说,认为危害结果就是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2],这显然不能包含刑法中危害结果的方方面面,因为刑法上的危害结果既包括实际损害,还包括可能造成的损害,即一种还未发生的事实或状态,实际损害说没有认识到危险犯中的危险结果,有失全面。其次,客体损害说从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导致危害结果的角度,阐述了危害结果的定义,看似比较全面,但也存在新的问题,有学者就指出,犯罪客体是刑法所规定的各类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包括国家的法益、社会的法益和个人的法益,把危害结果理解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并不完整,因为其并不能包含广阔丰富的社会关系。因此,仅仅以犯罪客体受到侵害作为定义危害结果概念的标准,还不够合理、准确,不符合现实社会丰富多样的由危害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在危害或可能危害说中,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纳入危害结果的外延之列,似乎显得解释有些过度扩大。从哲学的角度讲,结果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它是一个虚拟的、观念上的概念,不具有现实性,与结果的本质特点自相矛盾[4],这显然不符合结果的本质。最后,对于最后状态说,则显得更不够合理,不能说服刑法理论界长期以来所共同形成的观点,因为客观的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主观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其一般表现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该说的缺点对于持续性这一点显然没有注意到,导致危害结果的概念和外延有被缩小的嫌疑。正是因为刑法理论界对危害结果概念的学术争鸣颇为丰富,使得危害结果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客观上促进了危害结果概念在我国刑法学界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合理确定刑法中危害结果的概念,还有待各类专家、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危害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发展
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制度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行为,充分发挥审监督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结果,是指审计机关的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等审计结论性文书所反映的内容。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公布审计结果,是指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
第四条审计机关可以通过下列形式公布审计结果:
(一)广播、电视;
(二)报纸、杂志等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