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07:16: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借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户资金借贷现状探析

农户资金借贷的实证分析

农户的资金借贷渠道可以分为正规金融渠道和非正规金融渠道,正规金融渠道主要包括“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此外还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不过在所调研的农村地区,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对农户的贷款支持依然很弱,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对农户的借贷业务有所发展。非正规金融渠道主要包括民间私人借贷、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及银背机构。民间私人借贷在河南农村地区依旧活跃,而农村合作基金会于1997年被政府取缔后基本上从农村地区消失。虽然合会及银背机构在东部地区较为广泛地存在,但在所调研的13个河南农村地区却均未发现,只有2个调研地区发现私人钱庄,不过很少有农户从那里取得贷款。所以,这里民间借贷数据统计的是河南农村地区的民间私人之间的借贷情况。表1给出了704户农户2011年度四类借贷资金来源的统计结果,农户来自农村信用社累计借贷资金总额为5939000元,农户借贷发生比率,也就是指发生过资金借贷的农户数量占总调查户数的比率。2011年度从农村信用社借贷的农户有296户,在总调查户数中所占的比例也即农户借贷发生比率为41.8%,是正规金融渠道中借贷比率最高的,这说明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可获得性要远比商业银行强,其信贷资金发放的覆盖面比较广。不过借贷平均金额却是正规金融渠道中最低的,只有20064元,说明农村信用社更多的是发放小额贷款。农户来自其他商业银行的累计借贷资金总额为4735000元,这略低于农村信用社的累计借贷金额,有69户农户取得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借贷发生比率最低,仅为9.8%,借贷户均额度却是最高的,为68623元,这说明其他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是服务于农村少数的高端群体的客户。农户来自农业银行的累计借贷资金总额最小,只有1772000元,借贷户数为71户,借贷发生比率较低,为10.1%,累计平均借贷金额略高于农村信用社,却只有24957元,这说明农业银行已淡出农村地区,支农覆盖面窄,支农融资服务力度较小[2]。农户来自民间私人处的累计借贷总额为5219600元,借贷户数为391户,借贷发生比率最高,为55.3%,这说明民间私人借贷的资金总量较大,而且贷款的可获得性最强。不过,民间私人处的累计平均借贷金额最低,只有13349元,较能满足农户的小额支出项目的融资需求,但却缺乏对农户大项支出的融资支持。如表2所示,2011年度,农户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笔数,共有37笔,占农村信用社借贷总笔数比例的12.5%,而农户来自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笔数,仅有10笔,占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借贷总笔数比例的7.2%,可见,极小额度的贷款还得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来发放。况且,农户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5000~10000元之间的,共有75笔,占农村信用社借贷总笔数比例的25.4%,而农户来自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5000~10000元之间的共有34笔,占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借贷总笔数比例的24.3%,两者的比例大致相当且都较低,这说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额度较小的贷款仍是不足的,正规金融机构要想提高借贷发生比率,就应该多发放额度较小的贷款。农户来自农村信用社的每笔借贷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共有184笔,占农村信用社借贷总笔数比例的62.1%,而农户来自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却有96笔,占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借贷总笔数比例的68.5%,两者比例都很高,这说明三年来,随着我国货币量72.6%的增长率,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大额度贷款上,且在它们之间出现过度竞争。2011年度,农户来自民间私人处的借贷,每笔借贷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笔数,共有116笔,占民间私人借贷总笔数比例的28.5%;5000~10000元之间的笔数,有122笔,占民间私人借贷总笔数比例的30.0%;10000元以上笔数,有169笔,占民间私人借贷总笔数比例的41.5%。可见民间私人借贷的额度分布较均匀,其提供的5000元以下的小额借贷要比农村信用社强得多。民间私人借贷额度有增大的趋势,不过受农户储蓄能力的限制,民间金融要想更多的发放大额度贷款,就必须要有组织化形式并且合法化,还要改善民间借贷的信用环境。析2011年度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436户农户中,有337户认为自己取得贷款需要担保抵押,另有99户农户认为不需要担保抵押,至于托关系送礼,有223户农户认为贷款需要托关系送礼,另213户农户认为贷款不需要托关系送礼。当年没有申请上贷款的农户有187户,没申请上贷款的原因主要有担保抵押不足,怕自己还不起和可供信贷的资金紧张等。这说明农户基本上不能取得纯信用贷款,农户要想取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要符合多项苛刻的条件,如担保抵押等,还要受信贷政策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尽管过半的农户表示愿意以房屋,动产或田地作为抵押来贷款,但由于农村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这些都限制了抵押物的品种选择及其合理估价,结果就使得农户因缺少承贷载体而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3],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民间私人借贷,作出回答的504户农户中有88户认为借钱需要担保抵押,而416户农户则认为完全不需要担保抵押,在借贷手续上,作出回答的501户农户中有349户表示借钱至多需要口头承诺,152户则认为需要签订借款字据。由此可见,河南农村的民间私人借贷的手续比较简单且借贷形式灵活,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但却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还款保障,这也就决定了民间私人借贷多局限于亲朋和邻里之间,借贷的范围比较狭窄,缺乏人脉的农户较难获取民间私人贷款,且考虑到民间的大笔借贷会成倍放大信用风险程度,放贷的农户较为担心自己大额借贷资金的安全,不肯轻易放贷,所以农户的大笔借贷难以有效从民间私人处得到满足。在借贷期限上,有147户农户愿意选择的期限不超过半年,255户农户希望贷款期限在6个月到不超过1年,另有282户农户要求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到3年之间。在农村信用社贷款安排上,474户农户认为其贷款期限为1年,196户农户认为其贷款期限能达到2年,只有15户农户认为其贷款期限能超过2年。可见,农村信用社贷款在期限上还是低于农户所要求的理想贷款期限,这就抑制了农户出于现代农业和非农生产投资目的的融资需求。至于农户从民间私人处的借贷期限,作出回答的农户有302户表示根据自己需要来定还款期限,191户表示还款不约定期限,仅11户表示民间私人借贷期限与农村信用社期限一致,可见民间私人借贷的还款期限安排得比较灵活,更符合农户的实际需要。在借贷利率上,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多数集中在6.5%左右,也有一部分贷款利率在8.5%~12%之间,对于这样的利率水平,作出回答的686户农户中有463户表示可以接受这样的利率水平,另223户则表示利率有些偏高,希望利率降低些,可见,河南不同的农村地区,利率有较大差异,尽管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有一定的市场浮动空间,但是对于风险大小程度相同的贷款种类,利率差距不宜过大,中等风险程度的农户借贷利率还是以不高于9%为宜,而风险大的贷款种类如信用贷款和消费贷款等,可出于补偿风险溢价的目的,制定相对高的利率。同时农户对利率高低的敏感度较低,较多的农户满足于自身的借贷利率状况,这说明农户关心的是能够取得贷款,贷款的缺失成本远比借贷利率成本高,所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即使多发放贷款,还是能够从较高的借贷利率上得到风险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补偿。至于民间私人借贷,作出回答的农户有357户认为它是无息的,117户认为它是低息的,还有28户认为它是高息的,具体到2011年度发生民间私人借贷,若是有利率的话,利率大多为6%,10%和12%。从中可见,民间私人借贷主要出于亲情友情的互助目的,大都不需要支付利息,所以借贷的范围必将受限,但也有一些放贷户,有了初步的放贷获息的观念,如果这种意识能被合理引导并被认同,将会使民间私人借贷突破“人情圈”的限制,得到市场化的飞跃发展。如表3所示,农户借贷资金的投向可分为生产性用途和生活性用途。生产性用途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两个方面,2011年度,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的累计资金总额过少,只有2381300元,其中1719000元借贷资金来自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等正规金融渠道,主要用于购买农机、特色种植(如食用菌等)和养殖上。同时投入到非农生产领域的累计资金总额达9791000元,其中来自正规金融渠道的借贷资金占72.1%的比重,主要用于做生意、开商店、买车搞运输、农产品加工、农村建筑等非农产业领域。而投入到生活领域的累计资金总额为5493300元,其中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资金有3675000元,占66.9%的比重,来自民间私人借贷资金有1818300元,占33.1%的比重,主要用于建房、子女上学、婚嫁、买家具和看病,以解决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见河南省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投向已严重偏离农业生产,为非农生产和生活性支出提供过多借贷资金,由于农户的非农生产项目风险大且竞争日趋激烈,而农户的生活性支出本身却不能带来收益,所以正规金融机构的这些贷款暗含着巨大的信贷风险。而民间私人借贷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低和农户储蓄意愿低,河南的民间私人借贷远不如东西部地区活跃[4],对农户的融资需求满足程度低,并且民间私人借贷用于满足农户生活性支出的累计金额是1818300元,远低于其满足农户非农生产支出的累计金额2739000元,这说明民间私人借贷的扶贫救济功能大为弱化,贫困农户的资金扶持问题凸显。

产生农户借贷问题的供给方面的原因分析

河南农户节余的闲置资金用于放贷的比例远不如东部和西部地区,也就是说河南农村民间私人借贷不够活跃,这里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河南农户整体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生活性支出有很大一部分不需要民间借贷,当然部分贫困农户由于缺少还款能力和人脉关系,其生活性支出往往难于取得民间借贷。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河南民间私人放贷过于局限于亲朋和邻里之间的“人情圈”,可供放贷范围狭窄,此外,不少放贷农户对非农生产的融资有了获利取息的意愿,但出于农村旧有的传统观念,不能付诸实施,也就削弱了民间私人放贷的积极性,同时,河南缺少东部地区所广泛存在的民间金融机构如私人钱庄、标会和银背等等,民间私人之间的资金余缺就不能通过民间金融机构这个平台来进行调剂,所以河南民间金融发展比较迟滞。河南农户的闲置资金只能是大多数存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但是其对农户发放贷款的占存款的比例也即是存贷比过低,原因是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机构大都淡出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很少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而农村信用社出于信贷风险和交易成本的考虑,只愿意发放信用风险小和交易成本低的贷款,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只是处于推广阶段,在河南所调研的地区均不存在,所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位或弱化了其支农服务功能。当然对于河南农村的高端客户,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出现越位争贷的局面,且发放的都是大额度的贷款。对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其现有的农户信贷产品所要求的信贷条件较高,一方面是贷款手续复杂、审批贷款时间长,甚至贷到款还需要托关系,远不如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贷款方便快捷,其对于所申请的贷款,从申请—审核—批准—发放的速度为1~2周,平均周期为10天左右。具体到实际当中,老客户1~2天,新客户7~10天,最慢的2周时间能拿到贷款[5]。另一方面贷款需要担保和抵押,都增加了农户贷款的难度,所以农户如果是额度不大的贷款,往往不愿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因为贷款的隐性成本过大。此外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不愿意发放信用贷款,这对于缺少承贷载体但有还款能力,且守信誉的农户来说是很不利的,造成其融资需求必然会有一部分被抑制。对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不同用途种类的贷款产品而言,非农生产贷款过多,而河南农村地区的这些非农生产项目已暴露出投资风险,非农生产性贷款不宜过多。当然对于农业生产性项目,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高产化农业等,其投资的泡沫成分小,对其投资的风险小,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却对农业生产性项目的贷款过少。同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产品在利率和期限上也不够合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搞“一刀切”,没有区分不同种类贷款的风险大小,致使不同种类贷款的利率差异不大,致使风险大的贷款发放过度并且风险损失在利率上得不到足额补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期限多为一年,而不顾农户贷款期限的实际需要,这样的融资产品不利于农户的生产和投资。至于民间借贷无论是在贷款用途、贷款期限、贷款信用形式、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等上,大都是出于人情上的考虑,所以安排得比较随意而无固定的规定。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纷纷减少农村的金融业务或者淡出农村地区,如农业银行最为明显,农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大量地撤并县以下机构,努力在大城市增设网点;在业务发展上,不再直接面向一般农户和乡镇企业开展业务,重点开发城市大客户、行业垄断性客户和城镇高收入群体等;在信贷管理上,采取信贷资金管理权限上收,县域、乡镇营业所主要任务是组织存款、清收贷款本息[6]。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农户的借贷资金回报率低,借贷利率自然不能定得太高,而且借贷利率也要受人民银行的限制,但是对农户信贷的成本过高,所以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出现了困难局面,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了削弱。农户信贷成本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发放小额贷款和大额贷款的签约成本是相差无几的,而小额贷款本身利息收入少,扣除签约成本后,银行在小额贷款上的赢利微小,自然影响到小额贷款的发放量。然后农村金融机构缺少社会资本,不具备民间借贷的信息优势,难以筛选农户的类型,事后也不能对农户贷款的使用实施有效监督。所以其贷款的风险比较大,带来的坏账损失也大,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很少愿意发放信用贷款。最后农村金融机构为克服信息不对称、不足值抵押以及法律约束不力的问题就越需要复杂规范的风险控制和评估技术,其管理成本也会相应急剧上升,而组织规模越大,更易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解决内部利益冲突的成本也相应较高。

政策建议

针对农户小额贷款供给不足局面,应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政府可以考虑按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户数和贷款总量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偿,以求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农户资金互助会、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贷款机构,以增加小额贷款的供给。在“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期,农业银行应改变淡出农村金融的策略,扩大支农贷款业务覆盖面,多为农户发放效益高的生产项目贷款,真正实现双赢,而其他商业银行则要提升为中高端农户贷款的水平。至于民间金融组织,可考虑逐步引导私人钱庄、合会或银背等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和制度化,发挥为农户融资的功能,使农户的闲置资金能够借助民间金融组织调剂资金余缺,并按农户提供闲置资金的多少来分红取息,以此调动民间借贷的积极性,至于河南民间私人借贷,应避免农户的盲目投资,提高农户储蓄意愿,鼓励对生产性借贷取息,规范农户融资的信用形式,提高抵押借款和担保借款的比例及合同化借款行为[7],扩大民间私人借贷的圈子,以求繁荣民间私人借贷。首先要对农户多供给小额贷款,如果小额贷款的交易成本过高,可适当上浮贷款利率,并实行农户联保贷款的形式,降低小额贷款的违约风险。其次,放宽贷款的信用期限,依据农业季节特点、生产项目的不同周期和贷款用途以及借款人综合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还款日期。再次,逐步放宽对农户贷款抵押和担保的要求,适当允许农户将宅基地和集体用地进行抵押,鼓励多种形式的动产质押典当[8],以此提高农户贷款的可获得性。同时,科学制定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的差异不应体现在地域上,而应体现在贷款的风险种类上,风险极大的非农生产项目,若没有足够的担保抵押,正规金融机构不应对其提供贷款,风险偏高的贷款项目,要制定较高的风险溢价水平,而对于低风险的贷款项目,利率可以适当低一些。最后,要放宽对农户借贷的条件并做好农户借贷的服务,积极向农户宣传贷款的政策、程序和条件等等,让农户了解如何进行贷款,并积极进行农户征信制度建设,对信用好的农户可发放信用证,每年提供规定额度的贷款,对还款及时的农户累进其借贷额度,此外,要帮助农户顺利取得担保和抵押贷款,在贷款审批和发放过程中,要缩短时间到15天以内,总之,要做好贷款的服务工作。首先,政府应对生活困难和急需脱贫的农户多投入财政性的扶贫资金,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资金则应用于农户致富。然后,在农户借贷资金投向上,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把绝大部分的贷款资金用于非农生产项目和生活支出项目,这就产生了巨大信贷风险的隐患,生活支出项目本身缺少还款资金来源,非农生产项目投资过度,虽然暂时收益多,但风险大,一旦投资失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大额信贷资金就难以收回,所以,正规金融机构应严控在非农生产项目和生活支出项目的信贷风险,落实更严格的贷款审核,且应减少这类贷款发放量。当然对于农业生产性项目,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特色效益农业和现代高产化农业等,其投资的泡沫成分小,对其投资的风险小,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应该增加农业生产性贷款总量。最后,民间借贷不应偏离生活性支出项目,它应满足农户的短期和急需的用款需要,应有较高的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非农生产项目占用过多民间借贷资金,将会使农户在生活方面承担巨大的资金缺失成本损失,所以民间私人对于非农生产项目的借贷可采用收取利息的办法进行限制,并能起到补偿高风险损失的目的。

查看全文

论农户借贷行为

当前,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中,各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的约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在政策层面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比如耕地,如何能够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丰富农产品供给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比如劳动力,如何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并能够由此带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迁移,进而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再比如技术,如何能够开发适应现阶段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的新技术,并为大多数农户所掌握和使用,进而真正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解决这些问题很难,但对它们的认识却是清楚的,都是因供给严重缺乏而引起的。相比之下,资金要素则不那么简单明显。说农村中资金短缺,但又有大量资金流入城市,而且净流出的数额非常大;说资金充裕,又有许多农户因缺少资金,家庭经营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高利贷也很普及。因此,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当前农村金融问题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加全面、更加健康,而且能够帮助各级领导农村工作决策部门和更好地利用资金要素,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合理、更有效率,以期达到稳定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一、农村金融改革的背景和环境

回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年来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每一次大的飞跃,农村改革每一项大的突破,必然带来农村金融业务上和体制上的大改变。80年代初期,农户重新成为农村经济主体,农村金融市场一下子出现了2亿多个信贷交易对象,原有的计划信贷方式和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恢复后的农业银行,农业贷款对象从以集体为主变为以农户为主,农村合作信用社也从政社合一的体制下解放出来,通过恢复“三性”,业务规模和内容有了快速发展,对农民个人贷款也由过去主要用于治病和解决生活困难变为既用于承包土地,也用于发展各种经营,贷款数额也成倍增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商品供给大大超过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特别是1985年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后,农产品收购资金短缺,“打白条”、压级压价和限收拒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断加大各级财政的负担。为使农村政策性金融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1994年我国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管理农产品收购资金、农村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

80年代末期,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点也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非农产业的资金需求要比农业生产规模大、周期长,已有的贷款规模和管理方式也不适应新业务的需求,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式的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基金会、乡镇企业基金会、农民储金会等。民间借贷市场也日益活跃,高利贷款非常普及。农村金融市场一度非常混乱。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兴起“开发热”和“达标热”,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造成巨大的资金缺口。地方政府纷纷介入农村金融市场,集资、摊派、高息吸储、行政性贷款等,进一步加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混乱。为了治理和理顺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1996年,中央推动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进一步增强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随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民间自由借贷市场的管理和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意见和法规制度。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普及和深入,我国已初步形成由农村合作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民间自由借贷市场构成的农村金融体制格局。根据正式公布的资料,1998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2192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的12.74%,比年初增加146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340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的9.6%,比年初增加922亿元,其中农业贷款2659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的59.83%,比年初增加393亿元,乡镇企业贷款3761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的67.04%。1998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3349亿元,占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22.1%,比年初增加198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666亿元,比年初增加2492亿元,增加22.3%。1998年4—12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1509.9亿元,支持收购粮食1435.98亿斤,油料11.9亿斤,棉花6360万担,没有发生因收购资金不到位而给农民打“白条”的情况[2]。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民间借贷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对20294个农户的常规调查,1999年,农户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获得的贷款占农户贷款总数的69.41%,平均每户1008.56元,其中,有息借款491.87元,占48.77%。如果按全国2亿农户计算,1999年全国农户民间金融市场贷款量高达2000多亿元,其中有息贷款近1000亿元。

我们还应看到,现阶段农村金融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不能满足农户企业、乡村集体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在我国,70—80%的货币流通量发生在农村。1998年,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为10441亿元,人均1201.5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308.8亿元和147.4元[3]。随着农业银行逐渐退出乡村,农户现金管理和结算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如果农村信用社仅停留在目前这种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上,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结果会是农户储蓄存款更大规模地流向城市。更为重要的是,从上到下,从国内到国外,大家一致认为缺少基本的资金投入是目前制约中国农村经济摆脱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农村金融市场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整顿、改造,使之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骨干;利用法律来治理和规范农村民间借贷市场,使之走到台前,真正为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及时和充足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金融改革主体研究

查看全文

农户借贷信任因素的探讨

摘要: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将农户间借贷信任影响因素归纳为四个:农户间亲疏关系、农户收入水平、名声情况及历史借贷情况,进而提出相关性和影响性假设。接着利用山东省泰安市4个村农户调研数据,对农户间借贷信任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最终建立了信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间亲疏关系、农户收入水平、声誉水平和历史借贷情况都与农户间借贷信任水平显著相关,并对信任水平有着显著影响。

关键词:信任影响因素贷方农户借方农户

一、理论及相关假设

(一)影响农户间借贷信任的因素

农户间的借贷行为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起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而信任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信任是建立在声誉的基础之上,并随着时间流逝通过在相互了解的环境里的各种行为所获得的。张维迎、柯荣住对各省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信任与交通便利程度、财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陈子婧、曾翼也发现,信任与人均财富水平、教育程度、产权、市场化水平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密切相关,并认为信任水平与人均财富水平、教育程度、产权、交通便利程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与市场化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周文根认为,影响信任水平的因素包括三大类: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并认为这些因素与信任水平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与分析,笔者认为,虽然学者们对于信任的影响因素众说纷纭,但有五个因素被大多数的研究者所提及,分别为:社会关系,财富水平,声誉水平,受社会尊重的程度及受教育水平。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我们将声誉水平解释为名声情况,而农户间借贷信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亲疏关系、收入水平、名声情况及历史借贷情况。

(二)农户间借贷信任影响因素的假设

查看全文

民间借贷现状论文

摘要:本文在对珠海市207家小型企业的民间借贷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民间借贷和银行小企业贷款的现状及特点,对珠海市民间借贷迅速膨胀并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社会信用建设、银行体制改革、小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法律保障等层面对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推动银行小企业信贷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间借贷;小企业贷款;社会信用建设

为了解民间借贷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的影响,笔者对珠海市207家小型企业的民间借贷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抽样结果显示珠海市小企业民间借贷余额大约在50亿元左右,接近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的42%,巨额民间借贷已严重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1]

一、民间借贷的现状及特点

1.数量多,额度大。在抽样调查的207家小型企业中,共有115家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占抽样企业的55.6%,其中:借贷余额在10万元以下企业为38户,余额10万元到100万元企业为62户,100万元以上企业为15户。按2006年第6月末约22000家小企业测算,珠海市大约有12000户小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借贷余额估计在50亿元左右,大约比2003年初(测算余额为20亿元)上升150%。

2.效率高,期限短。在上述有民间借贷行为的115家小企业中,有81户企业反映能在3至5天内通过民间借贷形式完成融资行为,占比70%;21户表示能在5至15天内完成融资行为,占比18.3%;13户需要15天以上才能完成融资行为,占比11.7%。一般来说,民间借贷融资额越大,涉及对象越多,所需时间相对越长。但从效率上看,民间借贷确实体现了“随需随借”的特点。

查看全文

企业间借贷分析论文

一、法律分析

企业间借贷是指没有金融业务经营权的企业之间互相拆解资金的民事行为。其判定主要依据:

1该借贷事项发生在两个企业法人之间,且两个企业法人均无金融经营权;

2拆借物是资金而非其他;

3借贷是企业法人的真实意思。

根据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第61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变相借贷融资业务;最高院《关于企业互相借贷的合同出借方尚未取得的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如何裁决问题的解答》规定:对企业之间互相借贷的出借方或者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出借方尚未取得的利息,人民法院应依法向借款方收缴;另《非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取缔法》第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等都明确了企业间借贷合同违反我国金融法规,属于无效合同,对其产生的后果,由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查看全文

民间借贷的刑法研究

摘要:民间借贷在我国由来已久,如今更是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热门话题。民间借贷虽然是来自于民间的自发形成的融资方式,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之处,为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在实际上,民间借贷在我国并没有合法的地位,处于犯罪和无罪的中间地带。所以说,如何正确引导民间借贷,避免其走上犯罪道路,进一步扩大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我国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民间借贷与刑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为以后我国制定民间借贷法律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间借贷;刑法;融资

我国对民间借贷的管制一向严格,导致人们在提起民间借贷的时候,都会说成是非法的洗钱活动,甚至是联想成为刑法中规定的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行为。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民间借贷由于融资便捷、参与人数比较多等优点,很容易会成为不法分子用来违法犯罪的工具,但是从实际来说,民间借贷和洗钱还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的,更不能把民间借贷说成是非法活动,造成人们对民间借贷的错误看法,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和金融体系造成的,从而导致人们对民间借贷的看法十分混乱。本文通过研究民间借贷与刑罚的相关问题,为刑法中对民间借贷的判定提出改善建议。

一、民间借贷的特征

(一)参与主体众多,资金来源广泛

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广泛,基本上拥有闲散资金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提供民间借贷服务,如个人、企业、个体户等。资金的来源也各不相同,不仅包括居民的私人储蓄、企业的资金积累,还包括那些来历不明的资金和银行借贷的资金等。在所有的资金来源之中,更多的是巨门和企业的私有财产。此外,还能体现出出借方在金融市场找到不到合适的投资产品,所以就会将大量资金投入民间借贷志宏,进行资金调剂。

查看全文

农村民间借贷分析论文

一、农村民间借贷的现状、特点

近年来,农村民间借贷呈快速发展之势,且较之以往出现了新变化。农村民间借贷不再局限于本乡本土的亲朋好友,只要可靠,即可发生借贷关系。借款用途多由过去的婚丧嫁娶、购买生产资料,发展到现在的弥补经营资金不足,受贷主体逐步向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种养殖专业户集中。借贷期限有长有短,利率主要参考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水平,根据农业生产周期、资金供求状况等来确定的。与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具有“不交税、成本低、手续简、包袱轻”等先天优势。

当前农村民间借贷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地域差异性。民间借贷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诚信程度影响较大,因地区不同而不同。经济发展较慢的乡村,民间借贷金额小、利率高。经济发展较快且诚信程度较高的乡村,则金额大、利率低。二是期限趋长性。随着借贷用途的变化,民间借贷的期限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两三个月的临时借用,发展到现在的一、两年,长者三、五年的项目投资。三是金额趋大性。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借贷项目的变化,民间借贷金额也成倍扩大,少则三、五千元,多则五万、十万元。如某县一农药经销商,在行情好、销路广、银行贷款却不能满足的情况下,通过民间借贷,筹集资金30多万元,其中单笔最大金额达5万元。四是利率走低性。现行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要真实,借贷行为要合法,利率不能超过同期银行贷款的4倍。据对许昌农村调查,民间借贷利率并没有人们传言的那么高,一年期借贷利率由1999年前的4分之高,一路走低,直至目前的1分左右。个别乡村只有5厘,低于农村信用社同期贷款利率。

二、农村民间借贷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根据借贷双方当事人积极程度,民间借贷可以分为主动型与被动型两种。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借贷属于被动型,一般为生活所困,贷款无门;主动型民间借贷一般出于投资目的,获取较高利息收入。在当今农村,由于多种因素,被动型民间借贷仍有一定市场,但主动型民间借贷更呈高速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

(一)农村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没有证券营业机构,国债下不到乡镇,加之受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信息渠道等因素影响,银行存款仍是目前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投资方式。而存款利率则一降再降,加之开征利息税,使存款收益大大降低,成为广大农民较关注的焦点之一。以整存整取、定期一年存款为例,扣除利息税后,实际利率为1.584%,是连续8次降息前的1/7。由于银行存款收益过低,部分存款就寻找其他出路,为民间借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这是主动型民间借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查看全文

金融借贷风险防范和诉讼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借贷已经全面、深刻地渗透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充分了解掌握借贷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采取应对措施,加强业务人员职业素养,同时从法律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预防和处理金融借贷纠纷,以此促进金融借贷的良性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金融;借贷;风险规制;诉讼策略

1前言

1.1金融借贷的时展背景。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力,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诚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发展,金融借贷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一部分,企业、机构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今金融借贷已经全面、深刻地渗透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当前我国已处于金融犯罪行为不断升级及国家金融监管措施不断加强的局面,从近些年的金融贷款纠纷案件来看每年呈递增趋势,而且2017年出现了井喷式爆发,金融借贷合同的纠纷案件金额主要集中在2000万至1亿元,而大量的金融借贷纠纷还处于诉讼阶段,可以预见到未来各级人民法院将会面临较大的金融借款纠纷的执行压力。1.2金融借贷的概念。金融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机构、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由贷方与借方成立一项“借贷契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对于金融借贷合同纠纷做了相关说明,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是指因借款人向金融机构借款,双方就金融借款合同的签订或履行产生的纠纷,即未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偿还借款本金或支付利息而导致的纠纷。在金融借贷合同纠纷中,最为基础的法律关系包括以银行作为债权人与其他主体作为债务人的借款合同关系以及以银行作为担保人与其他主体作为担保人的担保合同关系。

2金融借贷的风险来源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借贷的风险防范除了制定更为完善的格式文本外,还需要不断加强资质审查、合同签订、抵押登记办理、贷款发放、定期评估等多方面的合规性管理;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法律角度防范金融借贷风险。金融借贷风险主要包含诉讼主体方面的风险、诉讼时效的风险、诉讼送达的风险、诉讼证据方面的风险、申请财产保全方面的风险。2.1金融借贷的诉讼主体。在借贷合同签订后合同的主体常常发生变化,而《民事诉讼法》规定必须要有明确的被告,首要问题是明确变化的主体为被告或是其他主体为被告,若未先明确诉讼主体,错列或漏列被告,都有可能承担败诉的风险。若难以确定的可以咨询律师或者直接委托律师诉讼,若因主体不明确则有可能造成诉讼驳回、原判被撤销、发回重审、再审等。2.2诉讼时效风险。诉讼时效制度是为督促债权人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而设定的一种制度。一旦债权人主张债权的时间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债权人再以诉讼或仲裁的方式主张权利,就面临极大的败诉风险。在具体的纠纷案件中,会有以下情况产生讼诉时效方面的风险:一是债务人被撤销、兼并、改制会增加行使债权的难度;二是信贷管理人员的执行较慢;三是主张债权难度较大以致有关工作人员疏忽大意;四是担保人不遵守信用。2.3金融借贷诉讼送达风险。因当前信贷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规范,在金融机构决定诉诸法律收回贷款时常碰到借款人下落不明的情况,这就给人民法院正常的文书送达工作造成了障碍,下落不明的情况下通常会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2.4金融借贷中的诉讼证据风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针对“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作出了相应规定,法院在送达有关文书时,可以根据案件情况指定举证期限,如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不能作为定案证据。2.5金融机构申请财产保全方面的风险在实际中可能会出现申请保全主体错误和措施不当的风险,纠纷案件中借款人、保证人或抵押人会存在损毁、转移、隐匿、变卖财产的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在借贷纠纷诉讼中,贷款人在诉讼前或诉讼中,可向法院申请对借款人、保证人或抵押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以保证今后判决得以执行,金融机构要对借贷合同纠纷法律性质、违约责任或过错责任、判决结果等预先进行充分研究,正确预估可能出现的判决结果。

查看全文

农村小额信贷和借贷需求特征分析

农户需求问题的研究

1、农户的借贷需求的特征从农户的视角(自下而上)关注需求现状,研究农户的借贷需求的特征,讨论农户借贷特征与正规金融信贷配给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颜志杰等根据全国范围内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户获得借贷资金的因素,发现户主年龄、家庭的财产状况、非农就业人数,正规借款用途以及地区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农户的影响较大(颜志杰,2005)。Udry(1994)在对尼日利亚北部地区进行研究后发现,关联市场借贷契约的接受和参与情况决定着借款者被借贷配给的可能性。这类研究在农户信贷需求方面有较为系统的阐述。2、农户的借贷需求的实证分析Duong和Izumida(2002)通过对越南农户资金借贷的实证研究,指出正规金融部门信贷主要提供给生产性为目的的贷款需求,因此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如种植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而非正规金融部门提供的信贷其用途呈现多样性,涵盖了农户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他们认为信贷契约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同时决定,如借贷资金数目、借贷利率水平、借款目的、抵押担保以及还款期限,而最终契约的成立是由借款方和贷款方之间的谈判决定。这也意味着如果借款人的某个因素影响到一个契约条款的达成,也会影响到其他契约条款的达成。比如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的增加,会带来对整个信贷需求的增加,也会影响到借款利率。同时,随着借款方抵押物品价值的增加,贷款方信贷的供给也会增加。也就是说,信贷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单独决定的。他们对农户借入资金与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指出耕地面积、牲畜价值对农户借入资金数目具有正向影响,户主年龄、文化、家庭人口数对农户借入资金数目的影响不确定,成人数对农户从正规部门借入资金数目有正向影响,而家庭未成年人数对农户从民间借入资金数目有正向影响。

实证结论及政策建议

首先,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征信体系,努力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贷风险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在这方面,民间借贷的长盛不衰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与民间借贷性质相符或相似的金融产品或金融组织形式大多能在农村找到出路,如农村信用社的农户信用贷款项目,虽然利率不断上调,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与民间借贷运作方式和核心理念相去甚远的各大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渐行渐远,也是一个明证。其次,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应以“农”为中心,采取专一化战略,即把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农户和微小型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形成竞争隔离层,减轻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造成的冲击。降低农村金融的准入门槛后,新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社区基金以及小额信贷机构在农业信贷策略的选择上也应该遵循此规律,借鉴国内民间金融和国际商业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发展自己的特色项目。

本文作者:叶盛沈志远工作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

查看全文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分析论文

一、鄂尔多斯民间信贷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机构多、数量大

融资服务功能是典当公司最主要的也是首要的社会功能,是典当行的社会交易功能,在鄂尔多斯民间融资中,“典当行”和“投资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0年对典当行的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向经贸委移交后,鄂尔多斯典当行发展迅速,至2008年6月末,全市典当行由2000年的1家发展到15家及27家分支机构,注册资金1.79亿元。此外,专事民间融资活动的类似融资机构还有很多,据调查,到2008年6月末,经鄂尔多斯市工商部门注册的投资公司414家,注册资金82.47亿元,担保公司159家,注册资金7.8亿元,委托寄卖商行46家,注册资金499.46万元,小额贷款公司1家,注册资金1亿元,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公司总计635家,注册资金93.1亿元。

(二)业务发展迅速,规模大

由于民间融资形式多样且大多无法通过正规统计渠道进行统计测算,因此鄂尔多斯市民间借贷的规模一直没有准确权威的数据统计,目前根据注册机构的注册资金发放情况调查测算,2008年末鄂尔多斯市的民间借贷机构借贷资金总额达到220亿元左右,约占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的28%和34.4%;然而另外根据一份对企业、家庭及个人的问卷调查测算,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规模达到410亿元,约占同期全市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的66.72%和71.65%。

(三)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总体较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