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06:36: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阶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阶层分化挑战思考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这种分化有其积极的因素,但也对目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加强领导核心地位、组织自身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利益整合、民主政治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社会分化加剧,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分化的同时,农民阶级内部的分化也在加速,这种分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提出了挑战。
一、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现状
阶层是根据人们不同的社会特征,进行多角度划分而形成的社会地位序列。划分阶层的标准主要是收入水平、职业、权力、教育程度,核心是职业。[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农村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使得农民在职业上已经出现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也影响到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使其获得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也不相同。陆学艺等学者按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将农村户口的农民划分为8个阶层:一是农业劳动者阶层。由承包集体耕地,以农业劳动为主的农民所组成。这个阶层是中国大部分农村的主体劳动者。二是农民工阶层。他们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三产业,户口仍然是农民,有承包地,从事城镇职工不愿干的工作但又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公费医疗等劳保待遇。这是一个人数仅次于农业劳动者的社会应当切实关注的阶层。三是雇工阶层。这是现阶段农村的工人阶级。他们受雇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他们的收入一般比农民工高,但社会地位一般比农民工人低。四是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在农村从事教育、科技、医药、艺术等智力型职业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农村现代化的先锋。五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即农村拥有某项专门技术或经营能力,占有一定生产资料或资金,从事某项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农民,生活比较充裕,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对于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政治参与程度相对较高,对国家经济政策尤为关注。但就整体而言,这一阶层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影响他们进一步发展。六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即企业的生产资料私有,自主经营,以盈利为目的且雇工在8人以上的企业主。他们中有一些是文化水平较高、年轻有为者,已有相当清晰和迫切的政治要求。七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即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和经理、厂长以及主要科室领导和供销人员他们有集体企业的经营权、决策权,是乡镇企业的管理者。随着农村乡镇企业的继续发展,这个阶层的人数和势力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八是农村管理者阶层。即村“两委”的组成人员及村民组长,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的具体执行者,是农村发展的领导力量。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在不同地区之间因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有很大差别。
阶层的分化具有不完全性和动态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分化越来越细、越来越明显。由于阶层分化的不完全性和动态性,目前我国农村结构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如一个农民可能同时进入几个阶层,有几个阶层身份的多重性,“农民这种阶层开放性和多重性,使农民各个阶层对自己暂时所处的阶层没有太多的认同感,阶层意识薄弱,这就削弱了各个阶层的凝聚力,弱化了个人对阶层和阶层冲突的参与程度。”[2]
二、对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五大挑战
战国士阶层口语艺术
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蜂起,诸子百家纷纷发表本学派对时局的观点,力求以自己学派的观点拯救时局,这样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在这场不同文化的交锋中最为抢眼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纵横家学派。孟子、张仪、苏秦、庄子、杨朱等“士”在向诸侯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能严守本学派观点,熟练运用说理技巧,极大地繁荣了战国时期的口语艺术。因为儒家和纵横家是当时最为显赫的两个学派,他们的口语交际活动主要记录在《孟子》和《战国策》等书中,因此本文主要以孟子、苏秦、张仪的口语活动为分析对象。
一、口语艺术的繁荣
战国时期,“天下共主”的周王室逐渐衰微,失去了对所属诸侯国的控制,形成了士国林立的局面。各诸侯国无不怀着“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欲图一统天下的宏伟霸业。为此,他们广招安帮治国的天下贤士,谋求富国强兵的奇谋良策,于是礼贤下士蔚然成风。这就为当时的士人阶层提供了施展抱负、发挥才能的政治平台。于是名士蜂起,他们“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纷纷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证明本学派政治主张的正确性、实用性,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一方面要游说各诸侯国国君,使其能够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与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论战,驳斥其他学派的“淫辞邪说”。基于这两种目的,谋臣策士之间的“口水仗”也就在所难免了,正所谓“鼓天下之所动者存乎辞”[1]129。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张仪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他们凭借着自己对各诸侯国地理、经济、武力、外交等国情的深入了解,不停地游说于秦国、魏国、赵国、楚国等国之间,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2]65。以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1]125;达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2]78的效果。而欲达此效果,必须具备高超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好辩”著称的孟子一面向齐宣王、滕文公等宣传“王道仁政”,一面“述圣人之道,拒杨墨”[1]138,同道、墨、农、兵诸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促进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口语技巧的成熟,繁荣了战国时期的口语交际艺术。
二、口语交际的主要内容
(一)孟子的游说内容:王道仁政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他始终不移地推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因此,他在周游列国时向各国君主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王道”理想和“仁政”措施。他的观点综合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省刑薄敛国君要一统天下,就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就必须省刑罚,薄税敛。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指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如果国君能推行上述的治民政策,就会“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增强新阶层思政工作
在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归纳起来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这六种人员构成。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其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都不容忽视。研究新阶层的统战工作就势必要分析其基本共同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凝聚其力量,促进其在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社会新阶层的总体特点
1、在经济上,社会新阶层隶属于非公有制经济阶层,是生产要素的掌握者和所有者。同时,个体户是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受聘于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是技术的所有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是知识的所有者,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是管理要素的所有者,私营企业主又是资本的所有者。他们凭借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社会分配。
2、在政治上,社会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合营企业上的社会政治属性,长期以来争论激烈、莫衷一是,有的因其参与了管理称之为劳动者,有的因其占有生产资料并拥有劳动者称之为剥削者。
3、在意识上,有较强的政治参与诉求。社会新阶层大多有一定或雄厚的经济基础,其中的大多数人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表达政治诉求,日益显示出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迫切性。
二、社会新阶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透视
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集中全党的智慧,系统、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由中国社科院完成的、日前正式公开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从专家视角,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对"三个代表"的理解。
12月11日,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正式公开出版,该报告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分析富于时代感,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
课题组组长、社科院社会学所专家陆学艺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据介绍,这项研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社科院院长李铁映直接布置的;1999年初,数十位专家就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李铁映同志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指示。
这位负责人称,报告提前问世,因为同志"七一"讲话发表后,社会上对当前社会阶层变动状况特别关注,有关方面要求课题组能及早提供调查数据和成果。"十大阶层"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社会阶层发生结构性的改变。研究报告对这种改变描述为: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变成了十大阶层;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
马克思针对19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或针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提出的阶级分析理论,在报告看来,已不能简单地照搬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问题。
阶层和谐体会
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和重组,当前社会阶层间关系总体是和谐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迹象,促进阶层和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指出的是,研究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绝不是要人为地划出某些社会阶层作为我们的对立面。工人阶级内部的各个社会阶层,都是党的阶级基础。包括农民阶级内部的各个社会阶层在内的其他社会阶层,都是党的群众基础。我国现阶段各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的关系,是产生于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职业关系。这是我们研究和构建阶层和谐的基本认识前提。
健全利益整合机制,统筹兼顾各阶层利益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仍然存在。解决利益矛盾,必须健全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充分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这就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协商和对话机制,引导各个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要形成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利益矛盾,这就必须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调处利益矛盾,特别是要运用法律手段调处矛盾纠纷,要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等行之有效的解决利益矛盾的方法。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就必须完善和切实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编织一张可靠的"安全网";要健全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健全社会流动机制,促进社会成员在阶层间合理有序流动
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层仍然是一个客观事实。社会成员因为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正常情况下,社会阶层之间是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人们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垂直流动。处于地位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完全可以流动到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更高的社会阶层。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中的成员,都不是天生注定要在父辈所处的社会阶层中继承父辈的身份而终其一生,然后再把这种身份世代遗传给子孙后代。正常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新阶层统战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统战部调研课题计划安排,3月6日至14日,由孙东兴副部长率专题调研组,就如何进一步开展新阶层统战工作进行调研,先后通过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和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专题座谈会及广泛征求对调研报告意见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其中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方面人员,他们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新阶层总人数约为19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3%。其中个体工商户4.6万户,从业人员10.37万人,私营企业5445户,从业人员6.13万人,民营科技型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外资企业102家,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约2万人,中介组织447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自由职业者4500人,全市共有社团组织253个,仅科协下属的协会53个,从业人员约1200人。
1、新的社会阶层成员逐步进入政治舞台
在省、市、县(区)三级机构中,仅工商联系统,共有260人分别担任省、市、县(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中74人为省、市、县(区)人大代表,186人为省、市、县(区)政协委员。在新一届市工商联领导成员中,有14人担任副会长、30人担任常委、69人担任执委职务。
2、新的社会阶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阶层犯罪论司法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阶层犯罪理论伴随学界的推行,逐渐被实务界所采纳。该犯罪构成理论对定罪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阶层犯罪理论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当前司法改革背景下,阶层犯罪理论应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阶层犯罪论;司法实践;适用
近些年来,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一直是我国刑法学界重点研究的问题。当前司法改革不断推进及司法精细化趋势下要求认定犯罪理论要精细化。因此,本文对阶层犯罪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进行研究,力求运用该理论推进刑事司法活动的规范化。
一、阶层犯罪论对司法实践的意义
刑法理论上的阶层犯罪理论,是指德国、日本刑法理论为达标的犯罪论体系①。阶层论又有二阶层和三阶层之分,这两个理论仅仅是在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上有不同,但是实践适用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那么从当前的司法实践来看,阶层犯罪论是高度体系化的理论,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刑事司法人员角度来看,阶层犯罪理论对于审理案件方面具有提升案件的缜密性、节省办案的思维成本,避免出现遗漏造成错案方面具有检验的功能。从刑事法治角度来看,法律在适用过程中的要求是安定性和正义性。阶层论作为高度化的理论,可以对犯罪成立的要件进行相应的分类,并配合刑法对犯罪的规定,进而帮助司法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可以大大的满足正义性和安定性的要求。
二、阶层犯罪论的司法实践现状
我国新社会阶层
一、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一些地方的城镇建设,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按照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70%-90%,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0%以上,而我国到2001年底城镇化水平只有37.7%。虽然近几年城镇化率有所提高,但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一些城镇的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不强,带动能力薄弱,还很不适应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已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举措。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困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只有积极推进城镇化,才能逐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应看到,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要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城乡联系,从资金、技术、市场和信息等方面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这就是说,处在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需要通过推进城镇化,为其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总之,实施城镇化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小康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当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多数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这不仅为推进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且为加快城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措施
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表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代表人民利益与“新的社会阶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正确的认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象,关注阶层分化而涉及的全体社会成员利益格局的调整,关注由此而带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人生观的变动。在这深刻的社会变化中,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角度来研究“代表人民利益”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关系,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新课题。
一、“新的社会阶层”属于人民的范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是农村、继而是城市,社会阶层发生激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1]。如何认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上述六种类型者,下文同),是把他们划在人民的范畴,吸引和凝聚在党的周围,还是把他们当作异己力量推到党的对立面?这对于党的发展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重大。全党通过“七·一”重要讲话的学习,逐步认识到:(1)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变动,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产物,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私营经济大力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由此决定了在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和从业的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顺应了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属于政治概念“人民”的范畴。(2)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的不同行业,以不同方式,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劳动就业的分流者、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者,一句话,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新的社会阶层,无论从经济实力分析,还是从人数分析,其份量都不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条件,是扩大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之必需。以上三点共识,从理论和现实上统一了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定性、定位问题。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包括要代表“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要在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劳动与经营环境,鼓励他们率先致富,并带动其他人民群众共同致富。
认识“新的社会阶层”是人民的范畴,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阶级对立后,在生产力水平低且多层次的情况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格局变化中,我国社会各个体、各群体在财富、权力和声望等各种资源的占有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存在社会分层,这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适度的社会分层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我们不能消灭所有的社会分层现象,只能选择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更符合现代人价值取向的分层模式,以适应阶层的区分定位。
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时,还有一个如何看待“财富”的问题。我们党执政50多年了,但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里,仍然存在“为富不仁”、“财富就是罪恶”的思想及“仇富”心态、革命到底为什么?是消灭富人、让大家贫困,还是消灭贫困、让大家富裕?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就是说,搞社会主义理所当然要让人民富裕,让工人阶级由“无产”到“有产”;但富裕又不能同时达到,只能通过一部分人依靠科技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属于社会主义因素。分析一个人的政治表现,不是看财产多少,而是考察财产的起点和终点,肯定和鼓励在国家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己的知识、智力和勤劳而获得财产,并合理地使用财产。“七一讲话”关于“财产”的论述,给了我们新的启发、新的观点。
认识“新的社会阶层”是人民的范畴,还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这里所讲的“消灭私有制”,是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最高纲领。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清楚表明,从固定的公式出发,把经典作家在考察150年前的资本主义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机械地套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列宁吃过亏,我们党更有深刻的教训。允许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因为它们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纲领之必需,是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战胜资本主义之必需,这与最终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并不矛盾。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扶持下发展起来的非公有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营企业。如果简单地把我国的民营企业家看成马克思著作中的“资本家”,认为只要手中掌握生产资料就是人民的异己力量,不允许发展,不给他们政治地位,必然会带来消极后果,对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都是不利的。
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二)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三)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四)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五)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掌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详细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特殊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