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06:22: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嫉妒心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嫉妒心理分析论文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这个著名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嫉妒心理。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层次呢?我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作出简单的论述。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义时多有争论。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该定义的特色引进了嫉妒之中,认为羡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产生基础之一。《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从竞争出发,从爱情方面所作的一个嫉妒定义,其局限性显然是很大的。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个定义的特点是综合了嫉妒被广泛认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嫉妒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综合看来,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例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比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二、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且,这种对抗性常常带来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卢刚在美国爱菏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其原因即在于此。三、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四、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完,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伴随着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几点值得注意:嫉妒虽系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有关等等。嫉妒心理的有哪几个不同层次?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层次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来分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借助于它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机制和因素,进行相对来说可能更为合理的层次分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任何对嫉妒心理层次划分,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危害颇深的恶魔。如果将漫长的历史加以浓缩,那么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层次:
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嫉妒心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应当特别引起注意。处于潜意识嫉妒心理层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积淀的混合体。有时我们面对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取得的成功会“隐隐”觉得不对,这种“隐隐”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
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无意识(或下意识)到有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其具体方式是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或散布对其不利的言论。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攻击或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项成果,接下去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或直接人身攻击出现。这可能就是人为什么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的担心的原因所在吧。
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江城接连发生时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划伤流氓伤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变态者,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灰色调的,成年后几次谈恋爱都告吹。所谓“变态心理”,一般认为是指人格畸形发展,离开正常范围,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当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层次,在向前发展时,即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中。进入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表现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卑劣行为。另一种嫉妒者则是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造成一些无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因而,我们要自觉的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并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也同时应当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我们必修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同时,还应看到,嫉妒尤其是变态型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具有心理疾病的特点,我们在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根治。
嫉妒心理浅析论文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这个著名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嫉妒心理。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层次呢?我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作出简单的论述。
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义时多有争论。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该定义的特色引进了嫉妒之中,认为羡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产生基础之一。《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从竞争出发,从爱情方面所作的一个嫉妒定义,其局限性显然是很大的。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个定义的特点是综合了嫉妒被广泛认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嫉妒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综合看来,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例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比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二、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且,这种对抗性常常带来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卢刚在美国爱菏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其原因即在于此。三、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四、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完,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伴随着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几点值得注意:嫉妒虽系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有关等等。嫉妒心理的有哪几个不同层次?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层次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来分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借助于它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机制和因素,进行相对来说可能更为合理的层次分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任何对嫉妒心理层次划分,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危害颇深的恶魔。如果将漫长的历史加以浓缩,那么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层次:
、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嫉妒心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应当特别引起注意。处于潜意识嫉妒心理层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积淀的混合体。有时我们面对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取得的成功会“隐隐”觉得不对,这种“隐隐”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
2、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无意识(或下意识)到有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其具体方式是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或散布对其不利的言论。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攻击或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项成果,接下去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或直接人身攻击出现。这可能就是人为什么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的担心的原因所在吧。
3、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江城接连发生时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划伤流氓伤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变态者,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灰色调的,成年后几次谈恋爱都告吹。所谓“变态心理”,一般认为是指人格畸形发展,离开正常范围,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当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层次,在向前发展时,即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中。进入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表现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卑劣行为。另一种嫉妒者则是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造成一些无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因而,我们要自觉的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并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也同时应当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我们必修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同时,还应看到,嫉妒尤其是变态型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具有心理疾病的特点,我们在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根治。
嫉妒心理对抗性分析论文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这个著名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嫉妒心理。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层次呢?我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作出简单的论述。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义时多有争论。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该定义的特色引进了嫉妒之中,认为羡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产生基础之一。《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从竞争出发,从爱情方面所作的一个嫉妒定义,其局限性显然是很大的。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个定义的特点是综合了嫉妒被广泛认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嫉妒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综合看来,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例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比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二、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且,这种对抗性常常带来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卢刚在美国爱菏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其原因即在于此。三、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四、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完,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伴随着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几点值得注意:嫉妒虽系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有关等等。嫉妒心理的有哪几个不同层次?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层次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来分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借助于它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机制和因素,进行相对来说可能更为合理的层次分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任何对嫉妒心理层次划分,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危害颇深的恶魔。如果将漫长的历史加以浓缩,那么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层次:
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嫉妒心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应当特别引起注意。处于潜意识嫉妒心理层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积淀的混合体。有时我们面对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取得的成功会“隐隐”觉得不对,这种“隐隐”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
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无意识(或下意识)到有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其具体方式是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或散布对其不利的言论。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攻击或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项成果,接下去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或直接人身攻击出现。这可能就是人为什么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的担心的原因所在吧。
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江城接连发生时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划伤流氓伤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变态者,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灰色调的,成年后几次谈恋爱都告吹。所谓“变态心理”,一般认为是指人格畸形发展,离开正常范围,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当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层次,在向前发展时,即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中。进入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表现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卑劣行为。另一种嫉妒者则是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造成一些无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因而,我们要自觉的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并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也同时应当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我们必修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同时,还应看到,嫉妒尤其是变态型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具有心理疾病的特点,我们在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根治。
中学生嫉妒心理成因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嫉妒心理;应对;原因;危害
【论文摘要】:中学生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而嫉妒心理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对此拟题,先对中学生嫉妒心理的起源进行分析,进而研究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特性并探究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危害。最后,通过分析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提出矫正嫉妒心理的一些主要方法。
引言
嫉妒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该词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这个词在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解释颇多。确切地说,嫉妒是人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但是嫉妒心理却普遍存在于中学生群体之中。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危害,因此,分析和矫正中学生的嫉妒心理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基于上述原因文章将从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特性、嫉妒心理的危害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原因提出其矫正嫉妒心理的一些重要方法。
幼儿嫉妒心理解析与指导
有些幼儿因为同伴赢得了一朵小红花或受到老师表扬而闷闷不乐;有些在竞赛游戏中因为同伴跑得比自己快而感到不快;有些则对比自己长得漂亮的同伴莫名其妙地耿耿于怀……这就是嫉妒。嫉妒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幼儿的嫉妒是将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作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是指当幼儿看到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而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越感的复杂情感。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如果幼儿长期处于嫉妒中,会导致器官功能减弱,机体协调出现障碍,从而加剧不良的心理体验,产生诸如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幼儿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抑制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及父母必须了解幼儿的嫉妒心理及表现,把握一定的教育矫治方法,对幼儿的嫉妒心理及行为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教育引导。
一、幼儿嫉妒心理的行为表现幼儿嫉妒的范围很广,表现形式也很多,主要有:
(一)不能容忍亲近的人对别人好三岁的牛牛本来在自得其乐地玩沙子,妈妈的朋友过来了,带着自己的孩子金金。牛牛妈热情地打招呼,然后把金金抱在怀里亲抚一下。牛牛立刻扔下沙子,冲妈妈直伸手,要妈妈抱。妈妈把他也抱起来了,牛牛同时把金金往外推……幼儿最初的嫉妒总是与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同伴等身边亲近的人有关。当他发现,这些人疼爱别人而没关注自己时,往往会表现出生气、不满、哭闹、反叛等行为,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倒退行为,如故意尿湿裤子,故意做出一些幼稚行为,以期引起成人的注意。
(二)对获得表扬的幼儿怀有敌对情绪乐乐的妈妈是画家,耳濡目染,乐乐的作品也显得跟其他幼儿很不一样,老师就常常夸奖她,还把她的画贴出来给大家看。奇奇看在眼里,在乐乐绘画时,三番五次地故意往她的画上乱涂,使乐乐委屈得大哭。老师一再批评也制止不了奇奇。当别的孩子受到了家长、老师表扬时,这些幼儿往往表现得不高兴、不服气,认为自己不比受表扬的幼儿差,有的还会当面揭发受表扬幼儿的缺点或不足,尽管这些不足与幼儿的受表扬无任何关联。
(三)对拥有好东西又不和自己共享的同伴进行排斥有一天,明明带了一个新玩具回到幼儿园,这个玩具是舅舅在国外给他买的,妈妈交代明明这个新玩具不能给小朋友弄坏。所以,明明就不给其他小朋友碰他的玩具,小峰趁明明走开之后,偷偷地把明明的玩具藏到了睡室的床底下……幼儿总是喜爱和拥有很多玩具、用品和零食多的同伴在一起玩,因为从中可以得到快乐。但当同伴不将自己拥有的东西拿出来分享时,幼儿往往会表现出嫉妒情绪,如损害同伴的玩具、孤立排斥同伴等。
幼儿的嫉妒行为还具有下列特征: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孤僻、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如何科学地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一、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1.敏感多疑、抑郁、孤僻、自卑、悲观心理。部分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家庭变故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导致敏感多疑、抑郁寡言或自卑自怜,甚至悲观厌世。这类不良心理导致他们脑力迟钝,学习倍感吃力,学习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对未来感到茫然而无信心,忧心忡忡,不想与人说话,人际关系很差[1]。2.焦虑、恐惧心理。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等因素,部分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具体表现为这些学生在考试场景中或其它特定场景中,脑海中思绪杂乱或一片空白,不知所措,但离开这些场景便恢复正常。3.对抗、逃避心理。有极少数留守儿童由于家长或教师长期对其要求过分严厉,使其感到精神上或自尊上受到伤害,情绪上变得烦躁、抑郁、心烦意乱,个别留守儿童经常与监护人、老师发生激烈冲突,甚至伤人;部分留守儿童有意逃避现实,企图自伤或离家出走等[2]。4.嫉妒心理。该心理障碍者总希望自己强于他人,而当他们不如别人时,他们会常常因嫉妒而产生嫉妒心理;当他们认为不被人喜欢、欣赏和尊重时就气急败坏也会产生嫉妒心理等。
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观念落后、认识模糊、行动迟缓。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大多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者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多此一举,且影响文化课成绩的提升。故心理健康教育被束之高阁,长期不能有效开展。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由于师资的缺失,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只能由非专业人员兼任。3.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条件简陋。目前,农村中学心理辅导室的条件普遍简陋,大多与政教处等办公室共设一室,办公室面积不足,设施匮乏。办公室里通常只有一张桌子,它的设立只是为了满足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根本无法开展心理咨询工作。4.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等同于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策略运用。由于专业师资缺乏,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通常变成了德育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目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脱离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仅仅生硬、机械地灌输心理健康名词、概念、原理,进行知识化教学,却不能综合运用会谈、心理沟通、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策略、方法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试析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1]。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
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1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1.2择业焦虑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医学生就业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分析医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论文的心理问题,探究其解决对策。对目前就业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对医学生的就业观念、自我评价、个人定位、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应从他们的心理认知、心理情绪和社会诸因素分析,加强教育,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提供积极的就业指导,积极进行自我调适。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对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医学生招生人数以每年10%~50%的速度增加,这必将极大地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还严重不足,但由于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问题,现有医疗机构人员数量趋于饱和。然而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大多采取人才租赁形式,为办出特色,尽快显出效益,愿意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对培养大学生不感兴趣。
二、对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
医学生就业心理分析论文
[摘要]分析医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论文的心理问题,探究其解决对策。对目前就业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对医学生的就业观念、自我评价、个人定位、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应从他们的心理认知、心理情绪和社会诸因素分析,加强教育,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提供积极的就业指导,积极进行自我调适。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对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医学生招生人数以每年10%~50%的速度增加,这必将极大地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还严重不足,但由于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问题,现有医疗机构人员数量趋于饱和。然而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大多采取人才租赁形式,为办出特色,尽快显出效益,愿意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对培养大学生不感兴趣。
二、对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摘要:基于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首先分析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包括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厌学心理等多种原因。其次分析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含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大因素。最后分析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要分析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分析出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来帮助学生改善其心理问题,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一种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采用比较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值,倡导学生的积极取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心理问题、犯罪行为以及自杀行为等频发事件的出现,使学校开始意识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日益成熟,但社会经验和阅历较少,使其心理比较幼稚,导致学生在处理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的心理冲突,尤其面对突然的打击或挫折后容易心理失常。当前,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总体上比较良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理问题。本校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中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总共对15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935份,回收有效问卷897份,有效回收率为95.93%。其中初一143(15.94%)人;初二134人(14.93%);初三137人(15.27%);高一151人(16.83%);高二147人(16.38%);高三185人(20.62%)。其中男生有456人(50.83%),女生有441人(49.16%)。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自行编制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包括五个分量表,24个维度,58个条目。主要有智力正常发育、情绪反应适度、心理与年龄相符、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个性与人格健全。所有条目均采用克特式五等级评分,其中十分不符合为5分、不符合4分、比较符合3分、符合2分、十分符合1分,分数低则证明心理健康现状较差。如图1所示。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主要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