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03:56: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基点与重点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兴媒体正在以强势的姿态迅速崛起,传统媒体正在迅速做出调整,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融媒体中心建设已成为中央和各地方主流媒体强力推进的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媒体融合途径,形成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方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广播电视的监管监测工作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基点

1.融合媒体内容。“内容为王”是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的信条,要尽快改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只是简单相加的局面,大力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比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在内容资源上更具有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可以有效加强融媒体内容,在多个不同的媒介载体上进行传播,让传播效率大幅度提升。以中央电视台节目《生活圈》为例,这个节目利用了新媒体技术平台,以“小圈”这个虚拟人物牵头,在平台上建立“生活圈圈友群”。参与到这个圈友群的人可以和“小圈”在热门话题上进行互动交流,具有高传播价值的内容、新鲜有趣的内容都会被挑选出来。这是在内容上融合的典型案例,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有效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获得了更好的收视体验。2.融合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技术是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全媒体采编平台都使用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数据库等,为内容资源整合和节目质量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更加稳定高效的融合媒体传播技术如4G传输技术、流媒体传播技术、移动平台等,对信息传播的稳定性和高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从技术上支持了不同渠道媒体的融合传播。节目内容的表现形式和节目传递信息所呈现的质感,也采用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H5等技术。新媒体在进行节目采编播时普遍使用了新技术,传播矩阵由此形成。微信公众号、网络电视、新闻客户端、手机报、微博账号、移动电视等,如同雨后春笋不断出现,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技术是服务于内容的,对于即将投入使用的新技术,一定要严格把关,给节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供保障。3.融合媒体领域的人才。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人才是关键因素,媒体融合必然增加对于全媒人才的需求。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全媒人才必须放在重要位置,尽快推进全媒人才工作团队的形成。目前的人才状况难以满足融合发展工作的需求,不少媒体都做出了适应性的调整,一方面积极促进传统媒体人才和新媒体人才的交流,促进现有媒体工作人员融合转型;另一方面探索人才激励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用人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鼓励有基础的工作人员向全媒人才转型。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重点

1.加强推进全媒体内容。在融媒体背景下,广电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必须坚持正面宣传。要把满足受众需求作为目标,强化内容创作,移动客户端、微信、电视等不同的传播载体,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这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2.运用新媒体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主要的信息入口已被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占据,自媒体公众号、聚合类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重要来源。加强对移动媒体的监管监测,是新媒体技术工作的重点。互联网技术普及,使用新闻移动端获取信息的用户增加,在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移动化大趋势必定会引导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媒体要实时关注移动技术的发展情况,及时掌握最前沿的移动技术,大力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3.培养全媒体人才。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全媒体人才。深度内容融合和全面的技术融合,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需要综合素质更高、专业知识技能更强的媒体技术人员。在培养全媒体人才方面,可以尝试改革创新运行管理层和组织机构,对传统电视、广播等部门加以融合,全面了解不同部门业务内容上的异同,以这些共同点作为基础,推动不同部门的深度融合。通过交流、培训等方法,激励工作人员学习转型,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全媒体内容队伍。

对媒体融合不仅是系统任务,而且是战略任务,现阶段已经进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在现有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基础上加以创新,对全媒体内容和新媒体技术的监测力度要加强,制定全媒体人才培养计划,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查看全文

小议杀害被绑架人的评价基点

案例一被告人甲在服刑期间为了达到脱逃的目的,以暴力、胁迫的手段劫持扣押监狱干警,在劫持过程中向监狱领导提出索要手枪、子弹、车辆、手铐等,如不满足其非法要求就杀害人质。甲在绑架过程中用刀捅伤被绑架干警,并在武警解救人质时仍持刀行凶反抗,其行为已构成绑架罪。被告人甲在前罪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在监狱内重新故意犯罪,应数罪并罚。一审法院判处被告人甲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一审判决后,被告人甲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二被告人吴德桥因生活琐事经常与妻子谭财莲争吵、打架,谭财莲因此搬回娘家住并提出离婚。吴德桥不同意,多次到谭家要求谭财莲回家,均遭拒绝以及其岳父谭崇森的驱逐。吴德桥认为是谭崇森挑拨了其夫妻关系,遂蓄意报复谭崇森。1998年11月2日下午,吴德桥携带一只空酒瓶及一根长布带,在南康市坪市乡中学门口,将放学回家的谭崇森的孙子谭亮绑架至自己家里关押。后吴德桥给谭亮的堂姑谭小兰打电话,让谭小兰转告谭崇森与谭财莲,要谭财莲一人于当晚7时之前带3000元来赎人,不许报警,否则杀死谭亮。谭亮的家属报案后与公安干警于当晚7时许赶至吴德桥家,吴德桥见谭财莲未来,即用刀在谭亮的脖子上来回拉割,并提出要谭崇森弄瞎自己的眼睛、自残手足等才肯放人。因其要求未得到满足,吴德桥便不断用刀在谭亮身上乱划致谭亮不断惨叫,后又用刀将谭亮的左手拇指割下并扔下楼。其间,谭亮因失血过多而多次昏迷。直至次日凌晨1时许,公安干警冲入室内将吴德桥抓获。经法医鉴定,谭亮的面部、颈部、肩部、膝部、小腿、脚、指等部位有20余处刀伤,伤情为重伤乙级。一审法院作出判决:被告人吴德桥犯绑架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审判决后,被告人吴德桥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上诉人吴德桥为勒索钱财、泄愤报复而绑架无辜儿童,并将被绑架人伤害致重伤乙级,其行为构成绑架罪,且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应依法严惩。但是,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绑架罪只有致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才能判处死刑,吴德桥在绑架中并未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故其辩护人提出原审法院以绑架罪判处吴德桥死刑不当的辩护意见成立。据此,二审判决:被告人吴德桥犯绑架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从上述判决来看,二审改判或维持的法律依据就是一审判决对“杀害被绑架人”的适用是否正确,这就是现实中的“活法”;二级四个法院对“死法”(杀害被绑架人)存在不同的理解。问题出在哪里?究竟谁对谁错?一审法院判决被改判就是错,一审法院判决被维持就是对,还是原本就没有对与错?终局性的二审法院判决仅是一种“法律拟制”,是“法律真理”,并不意味着二审法院就掌握“客观真理”(同是二审法院就作出不同的判决,就是佐证)。

正是“因为绑架罪是一种较为常见被法律规定了极其严厉处罚的犯罪,对其构成要件的不同理解和掌握,可能导致司法适用上的不平衡,使同样的行为受到罪与非罪或者畸轻畸重的对待。对绑架案件的处理,可能因为‘一念之差’导致极为悬殊的结果,以致司法人员在处理绑架案件时每每有如履薄冰之感”,因而“不能不重视绑架罪构成要件的合理统一的解释”。但是,“立法者死了”之后,“立法原意”的探求是否真的可行?谁最终享有“立法原意”的话语权?

立法原意何处寻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刑事判决的合法性重要基础就是符合“立法原意”。

查看全文

强化农业基点调查发展汇报

县农业基点调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及我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年。以及县、乡、村全体调查员的共同努力,按时、按量准确及时地完成了农业部、厅下达的全年各项调查任务。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点工作业绩

年,我们继续在中选的、、、镇、、六个乡(镇),每个基点乡镇抽查五个村民小组,全县共抽查三十个村民小组开展各项调查工作。全年按照农业部、厅布署的各项调查任务,认真做好调查和汇总上报。主要工作内容:(1)农作物意向调查、早稻产量预计调查、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预计调查、夏收农作物产量预计调查、全年粮食及主要经济作物产量预计调查、全年粮、油产量预计调查、秋冬播农作物面积预计调查等任务。在开展各项调查的工作中,力求数据准确度,汇报及时。(2)扎扎实实开展各项调查,认真审核和分析各项调查数据,及时上报各项报表,全年报表上报及时率达100%。因此各项调查报表质量大大提高。例如:8月8日报送的农业基点调查早稻查穗数粒情况表中,我们基点调查统计的平均亩产为398.73公斤,与统计局的统计年报数亩产399公斤相比,只相差0.07%。

二、农业基点工作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是搞好农业基点调查工作的关健。

今年以来,我县农业基点调查工作取得成效,这是与领导的重视分不开的。年我县农业基点调查工作继续由一名副职领导兼管,正职领导也经常过问农业基点调查工作开展情况。在人力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在进行农业基点调查工作期间,尽量不抽或少抽基点调查员参加其他中心工作,从而使我县的农业基点调查工作顺利地完成了全年调查任务。

查看全文

小议公共管理理论的逻辑基点

关键词:公共管理本土化逻辑基点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要吸收西方理论元素,但又与国情之间出现断层,因此需寻找公共管理理论本土化在价值观、主体、客体、理论、路径方面的逻辑基点,以四点一径的逻辑基点为起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共管理理论。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来源于儒家、法家和道家等传统的管理思想及马列主义的政府管理思想和西方公共行政学三部分,但我国的国情却呈现出一元化的治理格局、“崇尚科学”的思想、市场发育不足、第三部门力量缺乏等特征。

作为理论体系的公共管理,它的核心价值肯定是普适的,但是作为一个引进的应用学科,理论的实用性要考虑到国家的国情、发展阶段、特有的制度架构。这就是说,一个理论体系不仅要符合逻辑过程,而且要在逻辑基点上具有同质性。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理论是以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为逻辑基点的,在理论的建构上以效率作为追求,以提倡“价值中立”和张扬“工具理性”作为学科发展方向。而英美等具有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之所以在公共管理领域提倡使用“价值中立”、“工具理性”,是为了适应政治与党派斗争过程中,多元政治交接时公共事务不受或少受影响。因此,其理论的逻辑基点是建立在多元政治的情境下的。而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一元化的治理格局”是最为特殊的国情。这就决定了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不可能提供解决我国公共管理的现成答案。因此,将公共管理理论引入我国以后,如果不能进行公共管理理论的本土化,没有建立理论逻辑基点的本土化,就犹如用一个社会的架构去匹配完美的理论模型,其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

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看,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而公共行政是指政府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因此,公共行政是与国家和政府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公共行政伴随着国家和政府的产生而产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公共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国家和政府除了阶级统治职能外,其另一个基本职能就是社会管理或公共事务管理。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堪称完备的行政管理制度,如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和中央集权体制,严格的选拔、考试、考核的科举制度,完善的监察制度以及严密的行政管理法规等。同时也出现了各种治国之道,其中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术治”理论,道家的“无为而治”说,墨家的“兼爱”、“尚同”说和管子的“轻重论”等构成了我国传统政府管理理论的主要来源,对中国传统的政府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查看全文

文艺理论内涵及传统文化基点

摘要:“中国故事”系列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与评论的重要指导,为解决当前文艺界的“浮躁”问题提供了价值引领。深入阐释“中国故事”文艺思想内涵,挖掘“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古代文论精华、中华叙述传统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等基点,可为当前文艺、文化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照。

关键词:“中国故事”;文艺理论;传统文化

一、“中国故事”的提出

“中国故事”概念由《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首次正式提出,并强调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随后,又分别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等多处重申“要讲好中国故事”[2]10-11。《人民日报》2014年1月24日“文艺评论”发表的《何谓“中国故事”》一文,认为“中国故事”强调“以文学的形式讲述当代中国的现代历程,……在经验与情感上触及当代中国的真实与中国人的内心真实”[3]。后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中正式将“中国故事”概念的核心指导作用界定在文艺和文化方面,之后《人民日报》评论部又陆续出版《用典》和《讲故事》进行集中解读。由此,“中国故事”作为当代中国文艺界重要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形成了围绕“中国故事”概念的系列文艺思想。

二、“中国故事”系列思想的文艺理论内涵

“中国故事”系列思想提出的直接背景是当前文艺界的“浮躁”问题突出。发挥系列思想对当前文艺工作的引导作用,以系列思想为指导建设文艺评论的价值体系,是当前文艺研究领域的迫切使命。即,将“中国故事”系列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成果之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构成之一,纳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理范畴阐释其中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及传统文化基点,并与文艺基本原理对接,用于指导当前文艺创作和实践。具体来说,“中国故事”系列思想的文艺理论内涵(见图1)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其前提有二:一是承认文艺为全体人类共同需要,承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尊重;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和文艺发展道路不动摇。其次,“中国故事”这一中国文化软实力载体的内在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其传承中介是“中国故事”承载着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梦。再次,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最直接外化即是惯用的“习式话语”,善讲故事和用典是其两个突出特征,其背后的原理是中国故事体现的中国声音和民族文化自信。

查看全文

知识监管组织革新的基点

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型学科,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它的定义和内容。如对知识管理概念的描述:“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学问”;“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一个项目组织所拥有的和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资源,如何进行识别、获取、评价,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管理过程。”本文认为,要凸显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知识管理是组织创新的基点,借此研究知识管理到底管理什么和怎么管理的问题。本文从知识的特点入手,阐述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实务。

知识的特点

“知识”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体现在它已变为经济要素中的首要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特点如下:

(一)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

从资源性特点看,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有本质区别。首先,物质资源是可以用尽的,知识资源则可以生生不息,取之不尽,这是知识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其次,物质资源的扩张是有限的,知识资源却可以无限扩张。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人们对物质和财富的量的需求,但人们对它们的质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而这种无限性的需求正体现在知识需求的无限性上,只有无限扩张的知识才能满足人们对质的无限追求;第三,物质资源只能是物理上的换位,知识资源则可以充分共享。

(二)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

查看全文

医学人道主义基点分析论文

【摘要】医学人道主义作为指导医疗实践的主要伦理原则,在经济理性冲动泛化的现状下,表现出流于口头或“虚化”的态势。找回医学人道主义的崇高,伦理共同体的认识和建构,是新境遇下医学人道主义出场的基点。

【关键词】医学人道主义;经济理性冲动;伦理共同体;基点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7SK242)

Thenewbasisofthemedicalhumanitarian

YouWubing

EconomicalandManagementDepatment,Anhui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College,HefeiAnhui230038

查看全文

体操教学改革基点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的基点

1.1立足于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应随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而相适应。近年来社会发展变化之快,特别是我国中小学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体育教师引入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育院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已成为常态。目前,随着社会各类学校对引进人才注重学历与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要相接轨,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包括中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师。由此而论,体操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掌握体操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等,能胜任中小学及中等专科学校的体操教学、课外指导、训练、组织竞赛、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体育教师。

1.2立足于“三基”教学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培养,必须立足于“三基”教学,即体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教学。正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体育师资,“三基”培养特别重要,并且“三基”是一整体,内有层次系统:基本知识是基础,基本技术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发展才能全面掌握,而技能是在基本技术掌握前提下才能铸造,否则如空中楼阁。同时,体操教学是一大系统,体操“三基”培养是由小“三基”向大“三基”发展,即由体操的个别动作、局部内容的“三基”向系列动作、全面内容的“三基”发展,即由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器械体操等局部小“三基”向全面系统的大“三基”发展。当学生只有在全面系统掌握了体操的大“三基”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创新技能”。否则,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1.3立足于基本教学能力培养

查看全文

国内规划设计发展创新基点论文

摘要:对于迅速发展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实践,以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为议题,从实践、目标、操作、理论研究、学科专业五个方面,提出、阐述、论证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一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查看全文

关于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点问题

成本会计在旧中国只是粗具雏形,在新中国才有巨大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我国培育了数代成本管理人才,且其中不乏校校者,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并不曾在理论上充分反映。相对地说,成本会计在理论上不仅先天不足,并且后天失调,这从数十年一贯的成本会计教材可见端倪。约言之,从20世纪50年代起关于成本会计的理论阐述就是错误的,此后半个世纪中略有修补,但抱残守缺的基本思路末变。本文仅先就阐述成本理论的起点即基点略抒己见。

一、问题的提出

每一学科都是一个概念系统,它并非概念的堆集,而是按客观逻辑依次展开。《资本论》就是从商品二重性--价值--交换--货币--资本……依次展开。半个世纪以来对成本会计的论述自不例外:这些教材都不约而同地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从价值引向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由于成本不包含剩余劳动,于是从社会必要生产费引向成本本质。但都讳言成本!不直截说出成本是什么,回避给成本下定义。历史上大概只是唯心论的佛教禅宗讲顿悟,才主张第一义不可说。科学不能这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l卷第5章阐述劳动过程时,就引用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心制造工具的动物。相形之下,一些成本文献老是从抽象到抽象,因为本质或实质终归是抽象,似乎在做文字游戏。

这些教材的作者对成本的本质或实质并不一定了然,当叙述到损失性费用时便破绽立见。许多文献将废品损失之类一律称为损失性费用,并不考察这些损失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是否是正常的、必要的,能否避免的,都顾名思义地认定为非必要生产费。

上述教本就写道:损失性支出(如废品损失)虽不形成产品价值,也需列入产品成本。·…¨必须严格控制。这种不考虑生产力水平、对损失一律视同非必要生产费,主张严格控制,要求损失和消耗越少越好的片面观点,对指导成本管理实践只能有害无益。

不妨设想,某种废品损失在当今生产力条件下是正常的,必要的;为了坚持严格控制的理论指导,生产中很可以一味精工细作,因而废品确实可能下降。但是为此精工细作的所费往往超出降低废品的所得。物料消耗也是如此,例如机械运转要添加润滑油,多加固然浪费,如果一味控制,添加过少便会导致部件磨损,甚至出现大事故。固定资产寿命以及炼钢炉龄也不是越长越好,明眼人都清楚,可是一些成本教材中却孤立、静止地重复严格控制的说教,这不是理论远落后于实践吗引以上只不过是就成本论成本,省小失大。事实发展还不尽如此。深圳有一家南方玻璃公司,公司股票上市称深南玻,在筹备股票上市时公司废品达40%以上。公司管理层居然宣称:必须坚持高废品率,赢得信誉,以便出口获得优价。这远不是传统的严格控制观念,也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就信誉,优价来看待废品。小荷刚露尖尖角!这正是一种成本管理的新视野,而成本会计理论是否值得更新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