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03:49: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吉登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刍议论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针对性,认为他的结构化理论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其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吉登斯的理论缺乏某种系统性,给人的印象是众多概念的堆积,这些概念所形成的命题没有内在的必然性。他赋予了“结构”及“结构化”概念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含义,但没有说明这两个概念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何以能够统一。
论文关键词:安东尼·吉登斯“双重解释学”结构化理论针对性局限性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可以说是一位划时代的社会学理论家。他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个人与社会、能动与结构之关系,在社会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取向,即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吉登斯不满于传统社会学流派对上述关系的割裂,认为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系统与个体行动是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在社会学理论中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结构化理论的针对性
要认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双重解释学”。“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其基本涵义是:社会科学观察者必须从解释学角度掌握生活的各种描述,然后将这些描述转化成社会科学的话语范畴,这些话语范畴同时也为普通的行动者解释与掌握,并重新纳人到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
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元理论的核心问题,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批判了社会学中从孔德到涂尔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在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上,提出了“双重解释学”。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广泛的批判、借鉴其他社会学流派以及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双重解释学”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刍议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的“风险”、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风险全球化后现代性
女东尼·吉l斯(AnthonyGiddens)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现代性力一而.他否定了‘,而现代性社会’的来临.认定当今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现代,h}"AJc"},期现代性叮内状态.并把现代性视为当今社会学研究的个基本问题.他深刻闻述了现代性的本质.追溯了现代性产生的动力机制.并考察了现代性的四个重要的制度性维度.从某种意义讲.吉f斯的现代性理论让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现代性.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斑斯的现代性理论司谓是独树一帜的。
一、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
与那些从"}}!}h}".“自山”.理性’来解释现代性的学者小同.作为社会学家吉斑斯主要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的.囚此.他总体上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J}}代性与自我认同》中他是这样定义现代性的:“已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起来的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向的行为制度与模式”.而后.他在一次访谈中.进-步将这个现代性的概念细化。他是这样回答自己关于现代性的理解这个问题."}+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比较详细的描述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世界向人类十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二(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既然吉"r斯把现代性大体看作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与传统有什么小同呢?现代性与传统区别币」在?毫小夸张地说.这个问题是任币」致力于现代性研究的学者必须回答和而对的问题.吉"r斯的回答是:现代性是一种‘反思性"I内制度.在传统社会中.‘反思’因受到时问地域的限制小得小与社卜_的时空组织融为一体.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山于信息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这种反思能够从传统中分离出来.对社会行为与实践进行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建构整个社会系统。
在对现代性的性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吉斑斯明确提出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问题.某种意义上说.他关于现代性的反思性也是以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为基础的。这个动力机制一是时空的分离.二是‘脱域”L制。吉斑斯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类时空背景的革命性变革.他谈到.时空的分离使人们小丙受‘旅场"I内限制.而这无疑为人们拓展实践活动领域提供了可能.小仅如此.时空分离还为现代生活的独特特征及其介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的机制。现代社会可以在此基础上以以祠人们难以想像的力一式.将各种囚索连接起来。在时空分离的基础上,现代性的另一个动力机制—‘脱域’得以形成.所谓`脱域”.就是‘`}1会关系从彼此匀_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小确定的时问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吉}i斯把脱域机制区分为两种小同类刑.其一为符号标志(symbolictokens).其二为专家系统(experrssystems).二者统称为抽象系统(abstractsystems)。这些机制都内在地包含于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之中。在符号标志中.吉"r斯以货币为例子.讨沦了符号标志在脱域机制中的角色和作用。他采纳凯恩斯和森西尼的观点.将货币与时问紧密联系在-起.认为货币是卖力一和买力一川以共同给子信任的符号.囚而是一种延迟的力一式.在产品小川能H.接交换的情况下.将债权和债务连接起来.成为将交易从具体交换环境中抽脱出来的手段.进而成为重构买卖关联的工具。在专家系统中.吉"r斯举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描述了人们怎样被各种专业知识所包围.而同时又怎样与之相分离:走出家门.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还是自己驾车.抑或是乘坐飞机.在该场景下的时问和空问中.人们被诸如机械知识、道路知识、飞行原理等专业知识所承载.但是作为具体当事人.并小了解这些分门别类的知识。
透析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打破了解释学与结构功能主义的二元对立,以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结构二重化”理论。结构化理论区别于以往理论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吉登斯对时空观的重视.对人们日常行动中反思性的分析以及建立在对行动者能动作用分析基础上的权利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反思性
吉登斯的理论主要是两方面的,即前期对西方社会学各种思想的批判、总结和对现代性理论的创造。到现在,现代化理论和他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已经得到了相当高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他的现代化理论是建立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这部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其现代化理论。《社会的构成》一书是吉登斯的转折,该书是建立在对前人理论批判的继承基础上,提出吉登斯自己的理论观点。在此。阶级论、冲突论和趋同论注意到社会发展的某个方面,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然而,在吉登斯看来,这些理论观点并没有紧紧抓住当前社会变迁的实质。他认为,社会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的道路应当既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超越“左”和“右”,走一条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从而实现现代性的自我认同。并且,这种政治路线可以从结构化理论中找到理论依据。因此在《社会的构成》中,吉登斯试图改变社会学的传统。建立另一种思路,即结构二重性: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
一、时空观
尽管前人对时空观已有论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时空在社会建构过程中的地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批判性地吸收了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赫格斯特兰德时间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是.分析在发生活动的情境中身体与物理环境的哪些性质是对人类活动产生制约的源泉,他以时间地理学来把握个人的生活路径或生平经历的序列性。
赫格斯特兰德认为身体和物理的环境是制约人类活动的主要原因时空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是外在于人们行为的,时空的边界也就是人们行动的边界。吉登斯在此提出了对他的批判,认为不仅仅要考虑其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更要考虑到人类活动的特殊性,即人是有意识的进行活动的。因此他认为.考虑互动场景的情境性至关重要。即使是在固定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也会因为主体的不同,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互动。吉登斯的场所是具有多样性并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
吉登斯反思现代性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从本质上讲,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而党群治理是一种过程,然而,在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实质中却存在诸多契合和相通之处。根本而言,两个概念的提出都是对现代性和整体主义的一种解构和重构。社会资本对于党群治理的意义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非正式网络可以给未来党群治理增加更多生活政治的成分,二是非正式规范使得未来党群治理可以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动员的模式。
[论文关键词]社会资本党群治理生活政治非正式网络非正式规范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缘起与滥觞
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资本最初是用以描述与土地和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物质的生产要素。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Becker)通过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将资本的外延扩展为可以带来增值的所有资源。¨最早系统表述社会资本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主要由确定社会或群体成员身份的关系网络所构成。布尔迪厄的主要贡献在于区分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
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理论分析的是詹姆斯·科尔曼(JamesS.Coleman)。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其表现形式是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科尔曼还界定了影响社会资本创造和保持的因素,如社会网络的封闭性、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意识形态和官方认可的富裕及需要的满足等。将社会资本理论推向讨论高潮的是美国社会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Rob—errPutnam)。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帕特南将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民主联系起来。他的结论是,关心民主和发展问题的人,应该通过促进地方组织的转型而不是依靠国家制度来加强公民社会。
“建立社会资本并非易事,它却是使民主得以运转的关键因素”。在社会资本概念成为讨论的热点之后,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亚历詹德罗·波茨(Al~androPortes)、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和美籍华裔学者林南(NanKn)等也纷纷加入讨论。波茨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波茨的贡献主要在于首次对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资本进行了区别,并指出群体结构的封闭性是消极社会资本产生的原因。福山更多把社会资本理解为促进社会信任的社会规范,“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助于两个或更多的个体之间相互合作、可用事例说明的非正式规范”otSJ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根据学者们的已有定义,我们可以对社会资本做出更加清晰的界定,社会资本是一种以解决集体行动问题为目的、以关系网络和文化规范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源。这一定义包括四个要素:(1)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可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2)集体行动。社会资本的价值是创造人们的集体行动,并通过集体行动解决问题;(3)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社会关系网络;(4)文化规范。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信任和互惠的文化规范。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浅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整体主义
【论文摘要】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作为总体上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在19世纪中期已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至今尚未被系统地建构起来。尽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看法所存在的严重偏差无疑是主要原因。人们习惯认为,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研究社会历史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那么就没有必要研究和建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诚然,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以来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但它只是一种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问是一种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因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来直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看法是偏颇的。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很有必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者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随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19世纪中期的正式形成,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系统而全面地展开。在100多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产生了大量的积极成果,主要包括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温奇、吉登斯等为代表的众多社会科学家系统创建的两对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及对它们所做的种种有益的综合研究。就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而言,后一种研究的积极成果意义更大,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史上,韦伯、温奇、吉登斯等社会科学家试图将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经济学论文格式
一、经济学原理学期论文有如下要求
1、正文两页左右,建议用五号字、宋体、单倍行距。摘要、参考文献、附图等不计算在两页限制之内。
2、打印版论文上交的最后期限是期末考试开考前,即2009年1月3日19点前。电子版论文最后上交期限为2009年1月3日23点59分前。论文过期不收,按零分处理。
3、论文要同时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版,电子版提交地址是lunwen1@,电子版以提交后24小时内收到助教回复为提交成功的标志,如果没收到回复,请联系助教。打印版建议在2009年1月3日上午答疑时提交(答疑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可以交给任何一个助教。
4、论文要运用原理课所学相关知识、原理、分析框架对某一问题、现象等进行分析,要有自己的分析、立论等。
5、论文要按照经济学论文的格式撰写,具体见第二点。
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进程中,返乡创业农民工是一个独特的群体。要真正理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就要寻找这一行动的社会结构因素。从结构化理论视角来看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为了理解返乡创业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因素。文章探讨了结构化理论的内涵,并用这一理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进行了解读,然后提出支持这一群体创业、促进这一群体实现再结构化的具体对策。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农民工;返乡创业
研究农民工的返乡创业问题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时空结构,“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从研究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时空特性是一个基本的因素,或者说,也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的社会身份体系的变动,农民工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而产生了社会角色转换的一种必然现象。关注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必然。文章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的结构性因素和支持创业的策略。
一、结构化
安东尼·吉登斯(A.Giddens)在1973年提出了结构化(Structuration)这一术语,运用结构化理论对于主体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表明:人们的行为是被结构化的,行动具有结构的属性,结构性背景限定了人们可能的行为领域;结构具有约制人类行动和促成人类行动的双重效果。
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规则和资源实际上就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者既不是由外部起因决定的物质的粒子,也不是执行一种完全理性的内部行动计划的、只受内部原因引导的单子。社会行动是历史的产物,是整个社会场的历史的产物,是特别的次场内某条通道中积累的体验的历史的产物。”吉登斯引入了时间、空间、转换规则、结构化方式、结构性特征等概念,他用结构二重性原则取代主客二元论。吉登斯的观点是: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观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都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吉登斯在社会实践或社会生产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解结构。
传播人反思性管理论文
论文提要
本文从当代反思社会学与传播理论研究的结合角度,论述了反思性的社会实践与信息传播的关系,特别指出在现代性境况中这一关系所具有的尖锐的根本的性质。本文评述了受反思社会学影响的传播循环理论,重点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往形式的唯物史观以及关于大众传播与人民自我意识的观点,分析了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各种基于批判立场的理论学派对于传播和人的反思性问题的关切和解释,以及当代传播境况的新特点。本文认为人的活动是在实践行动结构、认知结构和传播(交流、交往)结构中展开的。传播结构具有反身的和外拓的两种存在方式。其反身存在方式将传播导向内在交流活动,形成同主体的认知结构的张力运动,形成反思性循环;外拓存在方式寻求主体际,与其他主体建构交往共同体。人的传播结构受制于人的环境,特别是同客观化的媒介结构形成了近似于同构的关系。实践、认知、传播三个结构互为影响作用、互为渗透转化,呈现为不断的循环。驱动这些结构发生循环的是主体的意向性、反思性和能动性。传播技术的进步并非必然带来传播体制和传播秩序的合理化,也并非必然带来人的反思性的提升。对于健全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目标来说,利用传播技术的成果,捍卫并提升人的反思性的实践自觉,应当是当代传播理论的进步的主张。
关键词:传播理论反思性现代性交往形式
Abstract
Fromtheperspectiveofcombiningthereflexivesociologyandthecommunicationtheories,thepresentpaperexpoundsthe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practiceofreflexivityandinformationcommunication,andpointsoutparticularlythesharpandfundamentalnatureofthisrelationshipinthecontextofmodernity.ThepaperreviewstherecursivecommunicationtheoryintheinfluencedbythereflexivesociologyanddwellsonemphaticallyCarlMarx’sandFriedrichEngels’historicalmaterialismon“verkehsform”andtheirviewsonmasscommunicationandpeople’sself-consciousness,analysestheconcernandexplanationoncommunicationandhumanreflexivityofallthetheoreticalschoolsonthebasisofvariouscriticalstandpointsexistingaftertheestablishmentofMarxismaswellasthenewdistinguishingfeaturesofthecommunicationcontexts.Thispaperholdsthathumanactivitieshavebeenconductedinthestructureofpracticalactions,structureofcognitionandstructureofcommunication(interchanging/contacts).Thestructureofcommunicationhassuchtwoformsofexistenceasofreflexivesandoutward-expansion.Theformofreflexiveexistencehasthecommunicationorientedtowards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soastoformatensionstructureofcognitivestructureofthesamesubjectandalsoformsacirculationcycleofreflexivity.Theformofoutwardexpansionseeksintersubjectivitysoastoestablishacommunityofcontacts.People’sstructureofcommunicationissubjecttotheirenvironmentsandparticularlyformsarelationshipakintoasynthesistogetherwiththeobjectivestructureofmedia.Thethreestructuresofpractice,cognitionandcommunicationinfluenceandinfiltrateeachotherandreacttoandturntoeachothersothatanunbrokencycleisformed.Whatenablesuchstructurestoresultinacycleofcirculationarethesubject’sintention,reflexivityandactivity.Theprogressofcommunicationtechnologydoesnotnecessarilybringforththerationalizationofthecommunicationinstitutionandcommunicationsequence.Nordoesitbringforwardtheenhancementofhumanreflexivity.Intermsofthegoalsofsoundsocialdevelopmentandhumanemancipation,theutilizationofthecommunicationtechnology’sachievements,thedefenseandenhancementofthepracticeconsciousnessofhumanreflexivityaretobeaprogressivepropositionofthe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theories.
Keywords:communicationtheory,reflexivity,modernity,and“verkehrsform”
我国现代性的特征分析论文
尽管现代性(modernity)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但中国现代性及其与世界其他国度现代性的关系究竟怎样,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梳理,尽管一些论者已经做了有效的开拓工作[1]。中国现代性是否有其独特特征以及这种特征怎样,这个问题往往要么被回避,要么被仅仅纳入普遍的世界现代性描述中。本文尝试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初步探讨。
一、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问题
识别现代性可以有若干不同途径,而相对来说最简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并抓住它的便于指认的特征。而中国现代性就有这种独特的特征。关于中国现代性,要说的方面很多。单说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含义,就够学者们写好多部专著[2]。这里不妨来直接追问一个看似简单然而具有基本意义的问题:对于一个时时刻刻在体验现实生存境遇的中国人来说,现代性意味着生活中哪些新东西?也就是说,在个人的体验中,与古典性相对,现代性能带来怎样的生活新“特征”?他可能无法用准确的学术语言去阐述现代性的含义,但是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现代性带给他的生活的种种实际影响。什么样的文化特征才足以被称为与占典性不同的现代性?这确实值得认真追究。我以为现代性的特征正是中国现代学的焦点性问题之一。
1.陈独秀论“近代文明之特征”。其实,早在1915年陈独秀就对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作了探讨,为今天的讨论提供了借鉴和历史资源。尽管他用的术语是“近代文明之特征”,但实际上与我所指现代性的特征应是相通的,因为他关心的就是当时中国区别于古代中国的现代特征问题。按照他的看法,现代性的特征应当是那些“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即最能够转变古典规范而使人心与社会都焕然一新的那些要素。这确实有道理。对于这种特征,他提出了“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3](P10)。这“三事”都涉及有关人类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确实是现代性题中应有之义。但如果从现代性的整体状况来看,显然还过于偏狭,未能就其他方面如宇宙模式、制度变革等提供更加全面的观察。
2.吉登斯论“现代性三要素”。可供参考的最近一个观点,来自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Giddens)。他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odernityandSelf-Identity,1991年)讨论了构成“现代性”的三个主要“动力品质”或“因素”: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和反思性。首先是“时空分离”(separationoftimeandspace)。按他的分析,在“前现代”社会,尽管每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时间计算和空间定位模式,但其共同点在于:时间和空间往往“通过空间的定位而联结在一起”,换言之,“通过地点联结在一起”。而在现代性条件下,时间与空间的分离首先表现在,时间的“虚空”维度发展了。机械时钟的发明和扩散是这一过程的最初标志:“机械计时工具的广泛使用不仅促进而且预设了日常生活组织会发生深刻的结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是区域性的,而且,它无疑也是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地图,作为一种全球规划,其上面再也没有禁地,它在空间的‘虚空’上是与钟表一样的符号。它不仅仅是描绘‘那有什么’或作为地球地理学的模型,而且更是社会关系中基本转型的建构性要素。[4](P18)吉登斯相信,现代性“时空分离”机制有助于世界的积极的“转型”,“它为不同场合协调社会活动提供了时空重组的坚实基础”[4](P18-19)。时空分离导致了“时空重组”,世界获得了重新组织或构造的机遇。由此,时空分离的“深入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使得现代社会生活逐渐脱离开传统的束缚”[4](P19)。按照吉登斯的乐观设想,当全球各种原来相对封闭和自主的文化,都消除了各自的时空模式而在同一种机械计时方式之下统一起来时,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必然地获得了重新组合或转型。
由于时空的分离导致时空的虚空化,就有了现代性的第二种基本要素:社会制度的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merchanism)。抽离化,是说“社会关系从地方性的场景中‘挖出来’(liftingout)并使社会关系在无限的时空地带中‘再联结’”。吉登斯认为抽离化机制由“抽象系统”(abstractsystems)构成,包括“象征标志”(symbolictokens)和“专家系统”(expertsystem)两种类型。“象征标志”指的是那种具有一定“价值标准”的能在“多元场景”中相互交换的“交换媒介”,如货币。而“专家系统”是指那种“通过专业知识的调度对时空加以分类的”机制,这些专业知识包括食品、药物、住房、交通、科学、技术、工程、心理咨询或治疗等。重要的是,无论是“象征标志”还是“专家系统”都往往独立于使用它们的具体从业者和当事人,依靠“信任”(trust)关系而发挥其作用[4](P19-20)。例如,当我们用货币去商场购物,或是到邮局寄信时,不必靠熟人关系,只要“信任”货币这一象征标志或邮电系统就行了。正是这些为全球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管理会计变化制度研究论文
一、管理会计变化制度研究的背景
近十年西方许多企业在组织设计、复杂环境、信息技术方面面临着比较广泛的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对管理会计变化的需求,许多经验研究的证据表明了这种变化。如传统的管理会计技术(如预算)尽管仍很普遍但通常与新的会计技术一同使用;新信息技术在许多组织中使常规的会计任务中心化(或从外面取得),管理会计由原来在组织内部由一小部分专家所拥有变成组织内部分散化的知识;管理会计师转向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直接的支持或内部经营咨询。管理会计的变化当然通常被推断为好的现象-将现实变得更好,但是人们发现,变化也可能与负面的发展相联系。如带来大量的问题、引起倒退、甚至迅疾的大破坏。而且,尽管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对管理会计系统的变化施加了强大的压力,管理会计系统的变化还是比较困难和缓慢(Granlund,2001)。
管理会计变化的这些特点,引起一些西方学者的关注,管理会计变化研究因此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重点。
根据Macintosh和Scapens(1991)的观点,现代管理会计变化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是经验案例研究、基于经济学理论的实地研究和专注于社会制度的研究。专注于社会制度的研究认为,管理会计变化与环境和围绕它的更加广阔的社会和制度力量有关,管理会计可以视为个别组织中的制度,在特定的组织中管理会计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巩固思维和行动中的理所当然的方式。专注于社会制度的研究关注概念体系、转变条件和原因,涉及制度和行为方式、制度行为如何在不同时期持续等问题。Macintosh和Scapens(2000)认为,会计文献所使用的社会学制度理论有三种:新制度经济学(或交易成本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社会学(newinstitutionalsociology)。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会计的研究,基本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由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于合理性和均衡的核心经济学假设,因而更为关心预测合理的或“最优的”结果,而不是解释从一种均衡走向另一种均衡所呈现的过程也即变化过程。新制度社会学对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实践的外部组织制度(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一般影响。旧制度经济学则将视角集中在组织的常规和常规的制度化,认为管理会计系统和实践能够产生组织的规则和常规,因而研究管理会计的变化同时也是研究组织常规的变化。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重点介绍和研究Macintosh和Scapens(1991)的管理会计变化的结构理论和Burns和Scapens(2000)的基于旧制度经济学的管理会计变化制度理论。
二、管理会计变化的结构理论
Macintosh和Scapens1991年在《管理会计研究杂志》上发表“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结构化理论的分析”一文,提出将:Roberts和Scapens(1985)、Macintosh和Scapens(1990)以及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theory)运用到管理会计系统的研究中。认为结构理论包容了AdamSmith的古典经济学和KarlMarx的经济决定论(Macintosh和Scapens,1991),对理解管理会计的性质很重要,是解释管理会计系统在组织社会秩序的产生、调节和转变中的作用,理解推动该系统的不太明显的动力的有价值的手段;管理会计系统在组织中可以形成和复制含义、权力和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