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3 02:41: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础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础课程

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现今,我国创意产业市场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而职业类学校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市场,市场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培养出贴近市场的“务实”型设计类相关专业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学校在美术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缺失,如何将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成为“务实型”的课程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务实;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一、中职美术基础课程发展现状

现阶段中职学校在美术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所施行的往往是两种极端的课程设置方式。一种是完全忽略美术基础课程,认为职校教学时间紧张,学生学习设计专业课程的时间还不够,哪有时间学习美术基础课程,却不知这样的课程设置,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无尽的隐患。另一种课程设置方式虽然设置了美术基础课程,然而照搬艺术专业院校的基础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生来就带有了与中职学校专业发展的排斥因子,其结果可想而知。“穷则变,变则通。”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不得不令笔者思考如何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使得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更加适宜于中职学校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务实”型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1.中职美术专业基础课程要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之上

查看全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1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落实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保障。高等学校作为工程教育的高地,在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在面临工程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目前高教界正在积极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主要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组成。以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理论教学依然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主要原因:①多媒体图文并茂,动画、视频丰富;②教师备课相对容易,但这也忽视了多媒体重难点不突出的弊端,学生短时无法接受大量的信息。在教学方法上忽视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以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为任务,其设计对象仍为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概因减速器设计理论成熟,可以做到有章可循,而且减速器中齿轮、轴、轴承等零件的设计恰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从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看,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生缺乏工程实践,对减速器认识也仅是“听说”,特别是结构设计时完全依靠指导书中例图,没有自己设计思路;②学生对力学、图学等先修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特别是绘图质量不高;③教学模式单一,设计任务相同仅设计数据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少交流与协作,个别学生抄袭别人资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融合实验实践内容于理论教学、引入工程实例

查看全文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机械基础是面向工科类近机械专业学生、将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综合的一门课程,是研究有关机械基本理论问题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某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总结分析了出现的问题,提出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完善考核形式的建议,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模式;考核形式;教学效果

一、前言

机械基础课程是将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综合的一门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科类近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如交通运输专业、包装专业、材料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及工业工程专业等;是研究有关机械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专业基础课;是着重研究一般机械的共性问题,即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零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是紧密为工程服务的[1]。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传统的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本文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为例,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教”与“学”的有效途径。

二、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目标,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逐步发展,因此对制造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很多高校工科类近机械专业也都开设了机械专业的相关课程,为培养机械化人才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1.教学模式的问题。无论是机械专业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很多高校一般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填鸭式”教学和“灌溉式”教学[2]。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实践性是高校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机械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相关创新方法的融入,特别是面向汽车、建筑专业的学生。由于机械专业的课程比较复杂,理论分析和计算较多,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偏难,特别是近机械专业学生的学习,他们的课程课时比机械专业少,而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这就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2.课程设置的问题。机械基础课程是将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综合的一门课程,对于工科类近机械专业的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程教学安排的课时明显少于机械专业学习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课程的总课时,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两门课的内容,由于知识点多,所以掌握难度比较大。3.教学条件的问题。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机械基础课程,但教学条件远远不够,课堂上缺乏与之相关的教具和必要的演示模型,单纯的口头授课很难让学生理解如此复杂的抽象知识,学生缺乏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自然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随着机械、汽车、交通运输等与机械相关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再加上机械设备比较昂贵,学校购买的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械基础课堂实践环节教学的发展。4.课程考核的问题。这门课程考试的形式主要是书面考核,由于考核题目的数量有限,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覆盖机械基础整门课程的内容,所以不能有效地衡量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改进考核形式,提出比较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查看全文

高校职教基础课课程革新

摘要论述如何重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高职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做好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设置等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专业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转岗再就业能力低,今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因而,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文化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中基本上是处于从属地位,各专业都很重视本专业技能,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对文化基础课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种类、性质和课时分配上。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文化基础课现象严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有些专业迫于学校规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一些理化基础课,作为素质拓展课程,和专业选修课一起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在教育部、各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的文件中,关于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内容是比较少的,从地方到国家,文化基础课申报获批的精品课程也是凤毛麟角。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是落后的,无论是课程的研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的改革,还是学生重视的程度,学校投入的人财物都远不如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2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改革措施

查看全文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普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已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机械基础》课程作为中职院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传统式教学方法,由于其抽象性与复杂性,导致教学效果始终不如人意。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鉴于此,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中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展开积极探索,以期为《机械基础》课程的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职院校;机械基础

《机械基础》作为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要在掌握一定的机械知识的同时,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然而就当前中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其教学效果并不乐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普及,有效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微课、翻转课堂、情境教学、对分课堂等各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能够有效满足中职院校师生多样化教学与多元化学习需求,实现了不同区域间、城乡间、院校间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其在中职院校中的引入,推动了《机械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中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1.1课情分析。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是综合中职院校先关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因素而设置的,涵盖了带传动与链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齿轮传动、平面四杆机构、常用材料与热处理、零件的自由度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各自成篇,但是相互之间是相互联系、逐渐深入的。例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这些在工作原理上都是相通的,都属于机械传动。它们与液压传动、气压传动在功能适用方面是相互补充的。由此可见,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不仅抽象、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实践型,传统教学方式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免会觉得枯燥无趣。1.2学情分析。中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在中考中失利的初中毕业生,录取分数线很低,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参加过中考。可见其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之差。这些学生的数学、物理等与《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都相当薄弱,面对该课程中相对简单的逻辑运算都不知如何下手,在学习液压传动计算、自由度计算等相对复杂的内容时更是吃力。

2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查看全文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发展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掌握有一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高职院校在技术培养和专业人员培养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为了培养全面型的综合人才,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各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较普通高校学生有一定差距,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知识体系结构、实践体系结构上要有主次之分。本文在课堂教学、基础课程上机训练和综合实践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2课程体系结构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必修的公共科目,在教学、上机和实践等多个方面要考虑全面性,其原因是各个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掌握程度不同。针对我校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全面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在图1中,可以看出对于整个体系结构的组成是由三部分来组合,每一个部分对学生的最终成绩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知识教学主要是完成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机训练主要是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练习和掌握;综合实践教学则是利用公共基础课的多个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练习,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3课堂知识教学

理论知识学习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较多的方法,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少。针对我校各个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公共基础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实例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方式,即在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点,通过一个实例来引导学生,利用实例来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度,从而讲解过程中,将知识点与实例进行很好的融合,达到课堂知识教学目的。

查看全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涵盖了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零散且多的特点,学生学习后很难快速理解,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效果一般。项目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团队协作和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

1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从专业基础课到实践性课程转化的重要节点。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在结构和知识点上比较多且分散,教学模式与实践结合得也很少,因此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分散,与实践相结合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整体性出发,以项目为任务驱动,以学生的自学和动手为主,以教师的教学为辅,引导学生学习。

2项目驱动教学研究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需求,能够查找并使用机械设计手册[1]。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来整理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使得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师辅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制定方案、设计思路、查找文献、完成项目等过程,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得通识教育能力有很好的提高[2]。项目的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工作。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结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知识的整合应用要以实践应用为主[3]。目前项目化教学方法在大部分高校应用较少,还处于研究阶段。大部分高校缺乏学生的主体角色,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能够达到以学生为主,实践应用为主。但是大部分本科生还是不能够很好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应用型大学教育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不是操作工,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针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非常有必要,尤其是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看似一门复杂的课程,但其也有内在规律,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常识性知识并应用很重要,这也需要长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现在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也在改革,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项目驱动是非常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通识教育能力。

查看全文

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发展的实践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而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重要载体。茶艺基础课程作为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其中蕴含丰富思政教育元素,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重视度低、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化等问题,削弱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对此,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应遵循融合原则、多元引领原则、联动原则与体验原则,并采取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组织丰富第二课堂活动、优化课程思政考评体系等策略,继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关键词: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发展的教学现状

伴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诸多酒店转型升级,为满足现代人的精神层面需求,许多酒店均开设茶馆或茶室,对茶艺相关工作者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对此,我国各大高校及高职院校均开设茶艺基础课程,以此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但当前茶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茶艺知识、茶艺表演技能为主导,并未顺应立德树人的德育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茶艺教学贴合度较差,课程思政教学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首先,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定,过度注重能力而忽视德育教育。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程中,强调茶文化知识学习,通常基于就业导向下,为学生传授多样化的茶艺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清晰德育教育目标的指引,导致教师并未深入挖掘茶艺技能蕴含的思想政治知识,难以利用茶艺基础课程教学,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道德观,很难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教育功能。其次,对茶艺基础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深度不足,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融合较为生硬化,削弱学生的接受度。当前部分茶艺基础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并未准确把握思政教育内容,德育教育意识匮乏。针对茶艺基础课程中,蕴含的茶文化发展历史、茶道精神、茶艺技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的深入度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作用。部分教师虽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但教学实践中却不知如何开展,即便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采取了生硬化的融入方法,使课程思政教育十分生硬,难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最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化。当前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的形式,为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外的活动形式匮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较差,且难以在实践中内化思政知识,理论与实践衔接度不足。正因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难以发挥德育协同育人作用。

2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发展的教学基本原则

2.1融合原则

查看全文

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8年,教育部召开了新形势下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针对一些高校重学术轻教学的情况,不仅及时地提出了“金课”的概念,还把“金课”写入教育部的文件,同时,对各高校提出了要求,要重新全面梳理各门专业课程,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要切实提高各高校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2019年,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被评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从此,学院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正是以此为契机,遵循教育部“全面梳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指示要求,按照我校《关于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申报遴选工作的通知》的部署安排,在总结前期教学改革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

一、指导思想

众所周知,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是数学系大一新生最先面对的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核心主干课程,数学分析是后续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数值分析、数学建模、运筹学和微分几何等课程的基础,解析几何是微分几何等课程的基础,高等代数是近世代数和数值分析等课程的基础,因此,这三门课程是“金”还是“水”,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关系到数学专业人才能力生成和培养质量.于是,认真审读这三门专业基础课程,比对“金课”标准,更新教学理念、重构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实时开展课程的“治水培金”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势在必行.1.人才培养目标任何改革,都要依据目标而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强,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较强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基础教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信息管理和电子计算机应用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格是:(1)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德修养.(2)较扎实地掌握数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3)具有熟练地使用电脑办公和信息处理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人文素质.(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交流能力.(6)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能适应社会变化,具有较强的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9)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改革的指导思想任何改革,都离不开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针对这三门课程,我们首先要认真研读教育部有关“金课”的指导文件,真正吃透文件精神,其次要全面总结梳理前期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最后要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智慧,字斟句酌,形成基于能力培养的民办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具体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抓住“课程思政”的关键,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贯彻“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以抓好教师团队建设为前提,以重构内容体系为核心,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以加强评价体系建设为保障,强化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努力把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的课程体系,提高基础课程整体水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实现基础课程功能价值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二、方法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让理念新起来改革首先就要更新理念,只有理念新,才能紧跟时代,才能改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课”.因此,民办本科院校要加强当代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突出“金课”的主体性原则要求,贯彻“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是教育的内在规律.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要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对待学生要“雕”、不要“塑”,要启迪、不要蒙蔽,要理解、不要误解,要尊重、不要视轻,要服务、不要利用,要激励、不要压制,真正使每一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都各尽其力,各显所能,各有收获.2.重塑内容体系,由“便于教师教”向“利于学生学”转变,让课程优起来梳理、研读三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建构课程体系,由“便于教师教”向“利于学生学”转变,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加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解析几何课程中,我们重塑了课程的线和面的“双轴”课程体系,由原来的六个章节优化组合为“双轴三模块”的体系:(1)基础模块:向量与坐标.(2)线模块:平面直线、平面曲线、空间直线、空间曲线、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等.(3)面模块:平面、柱面、锥面、旋转曲面、椭球面、双曲面、抛物面、二次曲面的一般理论等.基础模块是学习的基础,线模块和面模块是相互既平行又有着联系的两条主线,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在线、面两个模块中融入一般理论分析,一方面能使课程更加系统完善,另一方面是践行“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在高等代数课程中,更换了旧教材中在证明、逻辑推理方面不符合证明的严谨性的内容.新的教材的主体内容“行列式、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矩阵论”四者在内容及其相互联系方面更为清晰,教材布局与教师讲解相辅相成,更易于学生理解.在数学分析中,由原来的每个教学周4学时,调整为每个教学周6学时,增加了习题课,配备了专门的习题课教师.这样不仅强化了该门课程的基础性、核心性地位,深深打牢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优化教学模式,由“教师、粉笔+黑板的知识本位的‘教堂’”向“教师、黑板、多媒体+学生的能力本位的‘学堂’”转变,让课堂活起来(1)以往教学模式以往的教学模式多数形式单一,一堂课由“教师、学生、课堂、内容、方法和学时”组成;重管理、轻改革,教师每节课都点名,强调不能睡觉,而不去思考学生为什么对课程不感兴趣;重传统、轻创新,教师一门课一直沿用一成不变的教案,没有新内容融入,没有及时更新,创新性更少.(2)高等教育+互联网时代当前是信息时代,是高等教育+互联网时代,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网络和信息技术构成的大环境中进行的,信息化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成了教育必需品.我们应该敏锐地感到:知识内容已经由静态变成了动态;由抽象变成了具象;由“硬”变“软”;由“整体”变成了“碎片”.教学空间由“封闭”变成了“开放”.教学主体由课前的“头脑一致空空”变成了“不同程度地了解”.(3)解决办法下大力气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变革既有的知识本位、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观、学习观和教育观,强化由学科思维到核心能力再到具体知识的教学设计意识,将信息化手段与教学深度地融合起来.①建立翻转课堂、SPOC模式,大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将生活实践中的真实材料和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与教材相互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创新教育进课堂,采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满足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③将网络融入课堂,建立“课堂+互联网”“双师课堂”模式,使线上线下结合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我们的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要由低层次境界———安静,逐步提升为问答、对话、质疑、争论等高层次境界.4.改革评价办法,由“期末一卷定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向“全程可测的多元评价体系”转变,让学生忙起来(1)传统评价:注重科学性原则,采用总结性评价,评价的重点是知识和技能.(2)改革后的评价:改变过去期末一卷定成绩的“总结性”封闭单一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发展性、真实性、全面性和可测性原则.评价内容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还重视思维、情感、过程和方法;评价方式除了线下评价,还加上线上评价;评价角度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引入学生互评,形成全程可测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改革数学分析、解析几何和高等代数课程的评价方法,由原来的“平时30分+期末70分”的3+7模式改为“平时50分+期末50分”的5+5模式.平时的50分由平时的测试成绩(占20分)、课堂出勤及表现(10分)、课后作业(10分)以及突出能力考核的小论文(10分)决定.增加平时分值,让大家能够坚持全过程的学习,改变“期末临时突击、考后全忘,后继课程需要时完全想不起”的“水过无痕”现状,使学生全程都忙起来.5.加强课程思政,由“一心只教圣贤书”向“教书、立德、树人”转变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的简单交换顺序,它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设计课程的理念,它强调的是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在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凸显教书育人本质、实施“三全教育”方面尤为重要,它是“去水培金”课程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课程思政,找准结合点,做到自然融入是课程思政的关键.课程思政的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优良革命传统、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和世界优良传统文化等.从本质上讲,每一个学科都是载体,是用来培养人的,因此数学课程和思政有机融合大有可为.作为数学系的三大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要突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要突出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质,使学生真正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三、实践效果

查看全文

技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强、原理抽象、专业概念多的课程,又是电工电子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本文分析阐述了如何调整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把教学的重点定位于课本教材与实验实践相结合,以专业核心技能目标为起点,通过教室里的理论授课到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的理实一体化实验室授课的改革与实践,促使学生在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活起来,实现“做中学”与“学中做”的结合,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技能水平。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效性;网络资源;二维码

一、技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

对电气类专业的技校学生而言,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关键性入门课程,其理论性强,原理非常抽象,专业术语与概念较多,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理解领会教材感到十分困难的课程。鉴于技校学生在基础方面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逻辑推导能力较为薄弱,加之其对专业理论课的兴趣淡薄,从而导致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能力欠缺。

1.教材设置的弊端

目前技校所用《电子技术基础》教材中主要以模拟电子技术为主,数字电子技术的内容相当少,针对数字电子技术有专门的《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关系,使教学内容相对枯燥,难于理解。如在讲解放大电路原理的时候,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很难接受。教材中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往往一个复杂电路教材会用大量的篇幅文字和图形图片来介绍其原理,却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验来探究或验证电路原理。过多的文字本身就让技校学生产生厌烦,没有兴趣去学习思考。再者,对于技校学生而言,只需了解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将其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因为技校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从事操作、调试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