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主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21:34: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层民主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思考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最近,黑龙江肇东市委组织部就这一课题组成调查组,深入到22个乡镇基层党委、37个村党支部进行了调研。
近年来,随着《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党内基层民主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主观的、客观的等多方面原因,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不”。一是不愿表达。一些非领导职务的党员对不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党员或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怕说出来不被重视,或因为已提出过合理化建议未被采纳而挫伤了积极性,认为“说了也白说”,而不愿表达,采取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放弃了自己的民主权利。二是不敢表达。一种情况是个别党员,在讨论决策时,即使对党委或支部提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也不说真话,而且会找出一些理由佐证党委或支部的意见如何正确,如何高明,并把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美其名曰为维护大局。另一种情况是怕打击报复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不敢讲真话,而且是越重要的问题越不敢讲真话。三是不会表达。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党员面对面反映问题时,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造成与接待者的情绪对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效果;个别党员在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非面对面渠道反映问题时,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影响了民主质效。四是不让表达。一些领导干部走访基层时走马观花,绕着问题走,只与领导接触,党员群众的意愿收集不上来;一些部门单位的意见箱、网络邮箱长期无人问津,成为一种摆设,民主渠道不畅;个别领导班子在讨论决策前,沟通酝酿不够,会议中主持人提出意见后,往往是“大家还有没有意见,没有意见就通过”,这样一项决策就形成了。凡此种种,成为制约基层民主的瓶颈因素,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组织必须把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作为重要课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要珍惜民主热情,坚持发展党内民主的正确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特别是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的深入发展,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主人翁意识被唤醒并显著增强,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对党组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期望值很高。在被问卷调查的612名党员中,积极要求参与党内民主事务及国家管理的有576人,占94%;要求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及人民民主的有397人,占65%;要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422人,占69%。在这种情况下,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民主热情,同时,一定要注意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再教育,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推进党内民主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决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既要防止“自由化”,又要防止“一言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党内民主建设路子,从国情、党情出发,不照搬西方模式,使党内民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要立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有老党员,也有新党员。这样就使党员队伍结构具有多样性,由此带来思想的差异性。特别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经济基础也不够强大。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科学规划,有序进行,使党内民主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选择一些县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其中的“完善”、“试行”、“逐步扩大”等,正说明要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符合党章规定、符合党员意愿、符合基层实际的发展党内民主新载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继承我们党在党内民主建设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又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一是改进决策方式,集中民智。改变由党委集中决策为民主科学决策。要建立拟议议题会前调研协商制度,凡党委会(党代会)拟议议题,要在会前通知与会领导(代表),进行调查研究和充分酝酿,党委分管领导要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协商,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事项应预先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和老干部、党代表、群众代表意见,并将各方面的意见综合后提交会议研究;要规范会中议题研究程序,在认真听取议题提交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依据资料和会前协调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讨论、论证,通过举手表决、票决等形式集体研究决策;要建立会后请示、报告和通报制度,会议结束后,对需向上级党委请示或报告的事项要以书面形式及时报送上级党委,对需向社会各界通报情况的,通过书面或会议形式及时进行通报。二是开展调研活动,收集民愿。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了解民意的途径和方式,比如看文件、听汇报,重大决策前进行调查研究、专家咨询论证,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征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领导干部包联部门、乡村和贫困户、上访户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扩大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在党内民主领域的应用范围,以提高领导决策的可行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三是实行党务公开,反馈民意。如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利用广播、电视、党报党刊和互联网或公示板公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开党组织的重要决议决定等。
基层民主建设思考
基层党内民主是构建整个党内民主的基石,没有这一基石,整个党内民主无异于空中楼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并对十六大以来发展党内民主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但我们在发展基层党内民主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探讨。
一、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主透明度不够。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本应该让所有党员知道的事情,却总是捂着、盖着,不让党员知道;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参与的事情,却总是堵着、瞒着,不让党员参与;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去监督的事情,都总是应付着、回避着,不让党员监督。该公开的不公开或少公开,有所公开的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真实性,做表面文章,特别是有些领导的活动、决策过程和权力运作过程缺乏公开和透明度,让广大党员不能全面、深入的了解,无法知情。
二是普通党员权利难落实。长期以来,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我们比较重视领导干部的权利,较少重视普通党员的权利;比较强调党组织的权威,较少注重普通党员的作用;偏重要求党员履行各种义务,而不怎么注重保障他们应享有的各种权利,普通党员权利难以保障。
三是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在党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上,往往是集中讲得多,民主讲得少。有的领导干部对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不理不睬,对党员的要求和呼声不闻不问,对党员的个人选择意愿进行干预,民主集中制变成了个人决定制。
四是监督不到位。一方面普通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程度与参与层面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不能监督,其监督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党员在思想上顾虑、担心,行而畏之,不敢监督;另一方面监督缺乏激励机制,部分党员民主监督意识不强,不想监督;再加上监督渠道不畅,监督结果不透明不公开,处置不严,导致党员失去监督信心,不愿监督。导致“对上级说恭维话,对同级说过年话,对下级说表扬话,对棘手问题说含糊话”,监督流于形式。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整个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也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突破口。我们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研究解决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探索与发展
改革开放*年来,当代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党在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鉴于“”的惨痛教训,我们党早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就明确提出“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并在十二大《党章》中恢复了对党员的义务与权利的规定。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报告,分别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要“制定保障党员权利的具体条例”,“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支持和保护党员依据党章规定的权利发表意见”。党的十六大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上升到体制机制层面,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党的*为“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这些不断升华的明确要求与制度法规,为保障和实现党员民主权利,进一步明确了抓手,拓宽了思路。
在基层党务公开方面:党务公开是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落实党员知情权的重要途径,也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的新要求。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一是以党内文件、党内会议为载体,普遍设立党务公开栏,并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社会媒介形式。二是党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凡是本地区、本单位党员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内机密,大都在党务公开范围之内。三是实行发展新党员公示制和票决制。从实践的效果分析,党务公开不仅提供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也得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一致认同。
在基层党内选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6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1994年1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使基层党内选举工作逐步向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在候选人的推荐、提名、酝酿上,坚持走群众路线,民主推荐、民主协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二是候选人考察过程公开。三是在充分竞争基础上,实行差额选举。从具体情况看,农村实行“两票制”、“两推一选”、“三推两考一选”等方式,确保党的书记既得到党员的支持,也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民意基础。此外,部分省市进行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由乡镇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乡镇党委书记)的试点,也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
基层民主建设论文
内容摘要: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割。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过程。在这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依靠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世代相继的多方面的建设和创造性的实践。其中包括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社区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建设;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基层民主建设。
关键词:基层民主建设村民自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目前,改革开放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在这20多年里,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以下将分别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市和企业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并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谈几点有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
一、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农民家庭取得了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绝大多数乡村不再实行土地的集体耕种和经营,原有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随之被废除。发生这一变革后,农村的公共事务由谁管理、怎样管理,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区的农村群众,就商量订立具有契约性质的村规民约,由各家各户出力,以群众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治的形式,负责管理农田灌溉、防火、防盗等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农民群众尝试的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经各级党和政府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提高,就逐步演变成了农村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
为了规范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文件。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正式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1986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发挥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责成民政部负责村委会建设的日常工作。1987年1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并规定自1988年6月1日起正式实行。这是第一部确认和明确规范村民自治制度的全国性法律。此后,1998年11月4日,在充分总结、吸收各省市村民自治十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和省市相关工作要求,现结合实际,就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思想,切实增强做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增强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思想自觉;要深刻理解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是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责任担当,切实增强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行动自觉;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协调联动机制,稳步开展基层协商,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基层协商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开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新局面积极探索,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实践,推动全镇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开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新格局。
(一)促进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创建“有事来协商”基 层协商平台。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原则,构建“党委领导、 政府支持、政协指导、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组织架构和多层次的协商工作格局。深化“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试点工作,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村民议事厅、农村社区院落等现有资源,持续推进镇村(社区)院坝协商议事平台建设,使议事协商平台切实成为聚焦中心、服务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宣传政策、推动落实,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平台。
(二)推进基层协商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实效。完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议事协商。聚焦党政工作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精心选择协商议题,让协商更加契合发展大局,更加贴近基层群众。灵活运用多种协商方式,进行面对面的协商沟通,凝聚共识、化解矛盾。充分发挥基层协商民主在基层社会治理进程中的独特优势,推动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夯实乡村振兴根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依法推进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所进行的一场伟大变革,这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是经济体制改革后乡村体制结构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广泛宣传,村民自治这种根植农村的民主制度更加深入民心。通过宣传及深入开展创建村民自治模范乡镇、村活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部法律几乎家喻户晓,广为人知。村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村民自治这个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通过民主选举,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村民委员会都严格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村民按期进行直接选举,切实维护了公民的选举权。同时,广大村民真正把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了班子,使得选举产生的村委会领导班子更加顺民意,得民心。
——通过民主决策,村级重要事项的决定更加体现村情民意。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能依照法律规定,提交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通过民主决策,村民当家作主,使农村基层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官僚主义、特权和腐败现象,以及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倾向得到遏制,基层干部也从中增强了自己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
——通过民主管理,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根据《村委会组织法》及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全市基层结合本地实际,普遍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村民的权利义务、村级经济管理、计划生育、村务公开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明明白白,加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了村民主人翁意识。同时困绕多时的村级难点问题解决也不再难。
——通过民主监督,真正“给村民一个明白,还村干部一个清白”。广大农村基层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报告等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建立和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村务管理更加透明,村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村民委员会的任何重大决策,都能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都及时得到了纠正。对村民民主评议不称职的村委会干部,都能及时按法定程序予以调整。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最近,黑龙江肇东市委组织部就这一课题组成调查组,深入到22个乡镇基层党委、37个村党支部进行了调研。
近年来,随着《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党内基层民主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主观的、客观的等多方面原因,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不”。一是不愿表达。一些非领导职务的党员对不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党员或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怕说出来不被重视,或因为已提出过合理化建议未被采纳而挫伤了积极性,认为“说了也白说”,而不愿表达,采取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放弃了自己的民主权利。二是不敢表达。一种情况是个别党员,在讨论决策时,即使对党委或支部提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也不说真话,而且会找出一些理由佐证党委或支部的意见如何正确,如何高明,并把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美其名曰为维护大局。另一种情况是怕打击报复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不敢讲真话,而且是越重要的问题越不敢讲真话。三是不会表达。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党员面对面反映问题时,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造成与接待者的情绪对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效果;个别党员在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非面对面渠道反映问题时,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影响了民主质效。四是不让表达。一些领导干部走访基层时走马观花,绕着问题走,只与领导接触,党员群众的意愿收集不上来;一些部门单位的意见箱、网络邮箱长期无人问津,成为一种摆设,民主渠道不畅;个别领导班子在讨论决策前,沟通酝酿不够,会议中主持人提出意见后,往往是“大家还有没有意见,没有意见就通过”,这样一项决策就形成了。凡此种种,成为制约基层民主的瓶颈因素,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组织必须把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作为重要课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要珍惜民主热情,坚持发展党内民主的正确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特别是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的深入发展,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主人翁意识被唤醒并显著增强,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对党组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期望值很高。在被问卷调查的612名党员中,积极要求参与党内民主事务及国家管理的有576人,占94%;要求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及人民民主的有397人,占65%;要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422人,占69%。在这种情况下,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民主热情,同时,一定要注意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再教育,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推进党内民主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决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既要防止“自由化”,又要防止“一言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党内民主建设路子,从国情、党情出发,不照搬西方模式,使党内民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要立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有老党员,也有新党员。这样就使党员队伍结构具有多样性,由此带来思想的差异性。特别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经济基础也不够强大。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科学规划,有序进行,使党内民主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选择一些县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其中的“完善”、“试行”、“逐步扩大”等,正说明要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符合党章规定、符合党员意愿、符合基层实际的发展党内民主新载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继承我们党在党内民主建设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又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一是改进决策方式,集中民智。改变由党委集中决策为民主科学决策。要建立拟议议题会前调研协商制度,凡党委会(党代会)拟议议题,要在会前通知与会领导(代表),进行调查研究和充分酝酿,党委分管领导要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协商,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事项应预先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和老干部、党代表、群众代表意见,并将各方面的意见综合后提交会议研究;要规范会中议题研究程序,在认真听取议题提交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依据资料和会前协调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讨论、论证,通过举手表决、票决等形式集体研究决策;要建立会后请示、报告和通报制度,会议结束后,对需向上级党委请示或报告的事项要以书面形式及时报送上级党委,对需向社会各界通报情况的,通过书面或会议形式及时进行通报。二是开展调研活动,收集民愿。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了解民意的途径和方式,比如看文件、听汇报,重大决策前进行调查研究、专家咨询论证,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征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领导干部包联部门、乡村和贫困户、上访户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扩大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在党内民主领域的应用范围,以提高领导决策的可行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三是实行党务公开,反馈民意。如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利用广播、电视、党报党刊和互联网或公示板公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开党组织的重要决议决定等。
申论热点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其中包括: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社区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建设;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基层民主建设。近年来,基层不断创新基层民主改革形势,09年河南省邓州市开创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办事的统一,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极大重视。
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民主实践作了高度精辟的提炼和概括,即“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前提,民主决策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关键。民主管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是基层群众自治的保证。
第一,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中国的法律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而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则是这一基础性工程的重要内容。
第三,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我国基层民主建设
一、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农民家庭取得了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绝大多数乡村不再实行土地的集体耕种和经营,原有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随之被废除。发生这一变革后,农村的公共事务由谁管理、怎样管理,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区的农村群众,就商量订立具有契约性质的村规民约,由各家各户出力,以群众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治的形式,负责管理农田灌溉、防火、防盗等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农民群众尝试的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经各级党和政府经验,加以推广、提高,就逐步演变成了农村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
为了规范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正式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1986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发挥群众自治组织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责成民政部负责村委会建设的日常工作。1987年1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并规定自1988年6月1日起正式实行。这是第一部确认和明确规范村民自治制度的全国性法律。此后,1998年11月4日,在充分总结、吸收各省市村民自治十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行,标志着农村基层民主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运作模式。其法定机制和主要内容是:通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产生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任期三年,负责管理本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及财产,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村民委员会应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问题,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有权监督村委会的收支账目和其他工作情况,并有权罢免和补选村民委员会成员;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等等。
与1987年的试行法相比,1998年正式颁布的《村委会组织法》增加了明确规定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条款,增加了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以及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置村民代表会议等条款,补充了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条文。在村委会选举程序方面,增加了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设立秘密写票处、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等规定。并增加了对选举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程序等条款。这些重要补充和完善规定,吸收了各地农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对解决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促进村民自治的规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行五年多来,中办、国办、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农业部先后就《村委会组织法》的宣传、村委会选举、村委会公章管理、村务公开、提高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当选比例、村委会选举中的治安工作等一系列,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性文件。截至2003年,全国31个省份,已有28个省份制定或修订了《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有25个省份制定了村委会选举办法,河北、广东、湖北、陕西等省还专门制定了本省的《村务公开工作条例》。这五年多出台的村民自治政策、法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有力地保证了《村委会组织法》的贯彻实施。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调研报告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最近,黑龙江肇东市委组织部就这一课题组成调查组,深入到22个乡镇基层党委、37个村党支部进行了调研。
近年来,随着《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党内基层民主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主观的、客观的等多方面原因,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不”。一是不愿表达。一些非领导职务的党员对不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党员或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怕说出来不被重视,或因为已提出过合理化建议未被采纳而挫伤了积极性,认为“说了也白说”,而不愿表达,采取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放弃了自己的民主权利。二是不敢表达。一种情况是个别党员,在讨论决策时,即使对党委或支部提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也不说真话,而且会找出一些理由佐证党委或支部的意见如何正确,如何高明,并把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美其名曰为维护大局。另一种情况是怕打击报复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不敢讲真话,而且是越重要的问题越不敢讲真话。三是不会表达。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党员面对面反映问题时,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造成与接待者的情绪对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效果;个别党员在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非面对面渠道反映问题时,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影响了民主质效。四是不让表达。一些领导干部走访基层时走马观花,绕着问题走,只与领导接触,党员群众的意愿收集不上来;一些部门单位的意见箱、网络邮箱长期无人问津,成为一种摆设,民主渠道不畅;个别领导班子在讨论决策前,沟通酝酿不够,会议中主持人提出意见后,往往是“大家还有没有意见,没有意见就通过”,这样一项决策就形成了。凡此种种,成为制约基层民主的瓶颈因素,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组织必须把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作为重要课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要珍惜民主热情,坚持发展党内民主的正确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特别是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的深入发展,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主人翁意识被唤醒并显著增强,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对党组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期望值很高。在被问卷调查的612名党员中,积极要求参与党内民主事务及国家管理的有576人,占94%;要求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及人民民主的有397人,占65%;要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422人,占69%。在这种情况下,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民主热情,同时,一定要注意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再教育,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推进党内民主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决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既要防止“自由化”,又要防止“一言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党内民主建设路子,从国情、党情出发,不照搬西方模式,使党内民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要立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有老党员,也有新党员。这样就使党员队伍结构具有多样性,由此带来思想的差异性。特别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经济基础也不够强大。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科学规划,有序进行,使党内民主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选择一些县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其中的“完善”、“试行”、“逐步扩大”等,正说明要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符合党章规定、符合党员意愿、符合基层实际的发展党内民主新载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继承我们党在党内民主建设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又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一是改进决策方式,集中民智。改变由党委集中决策为民主科学决策。要建立拟议议题会前调研协商制度,凡党委会(党代会)拟议议题,要在会前通知与会领导(代表),进行调查研究和充分酝酿,党委分管领导要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协商,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事项应预先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和老干部、党代表、群众代表意见,并将各方面的意见综合后提交会议研究;要规范会中议题研究程序,在认真听取议题提交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依据资料和会前协调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讨论、论证,通过举手表决、票决等形式集体研究决策;要建立会后请示、报告和通报制度,会议结束后,对需向上级党委请示或报告的事项要以书面形式及时报送上级党委,对需向社会各界通报情况的,通过书面或会议形式及时进行通报。二是开展调研活动,收集民愿。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了解民意的途径和方式,比如看文件、听汇报,重大决策前进行调查研究、专家咨询论证,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征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领导干部包联部门、乡村和贫困户、上访户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扩大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在党内民主领域的应用范围,以提高领导决策的可行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三是实行党务公开,反馈民意。如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利用广播、电视、党报党刊和互联网或公示板公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开党组织的重要决议决定等。
- 上一篇:基层民主范文
- 下一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