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21:13: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层机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统计策略
论摘要: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我国新型医疗改革正在进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基层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和统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财务管理和统计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展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负责资金筹集、规划、合理使用,完善预算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为国民医疗事业贡献力量。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既要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还需要不断地创新财务管理和统计模式,以求得健康可持续发展。分析医改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和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医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统计策略;改进建议
新医改的实施使现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运营与管理更加规范化,使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经营模式与财务管理和统计理念发生转变,进而要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从制度上对于人、财合理利用,使财务预算管理和统计策略可以应用到实践中。在当下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需要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有效避免资金风险,进而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有效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使社会公众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医改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和统计的意义
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惠民医疗卫生政策不断出台,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为落实新医改工作,保证政府资金投入的安全完整,使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和统计工作。财务统计对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运营提供数据支撑,具体点是科室每月、季度投入及转化率,盈亏从财报中体现,药品销量、诊治情况可以查询,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认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合理性,当出现转化率较低、收治人数突降时,可分析原因,及时制定补救措施弥补漏洞,这些财务统计数据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这些数据资料有助于得到多方位信息,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整体发展有益。
二、医改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和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试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快速的发展与进步,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被大幅度的提高,而且不断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各组织结构与职能的分配进行完善。同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属于极其重要的部门,财务管理的水平,能够对基层群众看病的便捷性,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运行情况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确保对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进行满足,需要极其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确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行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加强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促使我国不断对医疗改革工作进行深入的实施,导致医疗卫生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随着我国对新会计制度进行落实,从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新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存在大量的问题,从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不断对新会计制度进行分析,以及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确保通过对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对财务管理的水平进行大幅度提升,从而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
1新会计制度的分析
在社会的新形势下,中央财政部门在2017年10月24日对《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进行印发,导致目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进行执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2019年1月1日开始对新会计制度进行执行,不再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执行。同时为了确保新旧会计制度能够进行顺利的过渡,我国逐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新制度,以及《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规定进行补充,促使在新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不断对财务机构的管理进行强化,从而对新会计制度的需求进行充分的满足。
2新会计制度与原有会计制度衔接的要求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状况。方法:运用TOPSIS法对2008—2018年湖南省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以相对贴近度的大小,对湖南省2008—2018年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进行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2017年、2018年、2015年、2016年、2013年、2012年、2014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结论:湖南省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在10年间整体呈良好发展趋势,但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TOPSIS法;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卫生与健康工作中“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观念转变,医疗体系的服务能力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就社会医疗体系而言,基层医疗机构将发挥着网底作用[1]。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对于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起着关键作用,是实现健康扶贫目标的的重要助力。本文旨在运用TOPSIS法对2008—2018年湖南省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评价分析结果,为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版)》,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评价包括6个维度:功能任务、资源配置、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医疗服务能力,故选择资源配置、基本医疗、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4个维度的指标进行研究。原始数据来自2008—2018年湖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
基层医疗机构现行职称制度探讨
摘要:在这个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在医疗中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卫生专业上,卫生专业得到了更加精细化的发展。国家对基础医疗机构的投入也在不断地加大,国家这一举措,也让更多的人民群众选择在家门口看病,对基层的医疗机构来说这就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让老百姓更加的信赖这些基层医疗机构。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对这些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看病人数确实是增加了,但是相应的人才却得不到大幅度地提升,而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现行的职称制度不完善。而且伴随着新的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新医改得到更加深入地发展。对此本文首先对基础医疗机构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基层医疗机构中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与此同时,针对基础医疗机构现行的职称制度中所存在的职称体系不健全、层级设置比例不合理、评审指标不科学、管理和监管力度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方面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最后对在基层医疗机构现行的职称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职称制度;存在问题;对策探讨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医药卫生体制的实施,对基层医疗机构需要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改革。但是在基础医疗机构中,现行职称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就要求基础医疗机构职称制度要顺应新的发展、新的变化,医疗卫生的技术人员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在业绩上的评价要更加的公平和客观。就现阶段,对卫生医疗机构来说面临着更加精细化的人事管理分类,在基层的医疗机构中,现有的职称制度已经无法顺应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且在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工作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1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现状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他们对自身的管理认识并不足。在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中往往医务人员或是管理者对管理这一问题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管理的重要性。而导致大家对基础医疗机构管理不够重视的原因一般由于指导、检查以及相应的监督方面等没有真正地起到作用。同时还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就目前来看人民大众在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平,对生活质量也是人民大众不断追求的。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在健康上的需要,医疗机构在安全和质量上也在不断地提升,而基础医疗管理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规范等,与此同时,国家也要求各基础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让医护人员在管理上有法必依、有章可循。而在近年国家基层医疗机构在管理制度上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但是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资金投入现象严重不足,造成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流程不符合要求。最后对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管理人才上的缺乏也尤为严重,对管理除了二甲以上医院配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外,其他的医院并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且能得到培训的次数和机会也是少之又少,有的基层医疗管理人员甚至没有参加过有关的知识培训。
2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评价研究
摘要:以四川省南充市某县18所基层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投入与产出情况。结果表明:一般卫生院、中等职工规模、低水平收支结余和低水平周转率医院的绩效管理投入成本往往更大,并且人力时间成本耗费最大。中水平职工规模机构的绩效排名增长最多,收支结余水平较低的机构其排名迅速提升,而中等水平周转率的机构排名提升最多。从而得出结论:持续优化绩效管理,适当投入绩效管理成本,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产出分析;绩效管理成本分析
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双重网底,在保障广大人民身心健康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经济、安全、有效卫生保健的基础环节[1]。绩效管理是当前非常重要的新型分配制度,同时也是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供求双方相互融合的重要桥梁,是带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和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不少研究者表示,绩效管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的效用并不大,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机构负责人认为绩效管理会占据卫生室大量的时间,造成不必要的考核成本;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本身人手有限,过度的考核不利于人员稳定性[2]。为此,从经济学角度来评价绩效管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响非常有必要。本研究尝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情况实施评价,以便给予更好的管理建议,保证其健康稳定运转。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项目以四川省南充市某县的18所基层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其中一般卫生院11所,中心卫生院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对这些机构的相关数据资料信息进行收集,对比机构实施绩效管理前后,绩效水平以及成本耗费支出情况。
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引起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这一金融运行的微观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呈现“机制功能弱化”,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同时,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种金融风险渐已显现,现有的金融内部控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为此,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机制,重新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效果,这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的必要性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作为对金融业务进程进行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控制机制,对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正确贯彻执行国家各个时期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中央银行监管的规章,使金融机构经营不偏离方向,减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二是有利于防止金融资产流失,原创:确保金融资产安全、完整与增值;三是有利于实现金融业务操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有效抵制来自各方面干扰性因素的影响,提高金融工作效率,增强金融业务运作的透明度;四是有利于金融机构及时发现自身问题的症结并及时采取措施给予纠正,将金融风险有效控制在合理的预期范围内;五是有利于明确金融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员工的职责范围,实行金融决策、具体执行、事后监督三方分离,增强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自律管理的能力,减少金融管理风险;六是有利于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堵塞金融业务漏洞,不给金融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以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总之,面对此起彼伏、肆意冲击的金融风险,只有积极稳妥地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二、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现状及成因
内部控制机制作为基层金融机构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与程序。在防范经营风险,维护资金安全,确保稳健经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基层金融机构在强化内控控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健全了内部控制机制体系,但由于受多种不良因素影响,内部控制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教育薄弱,工作不到位。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银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扩大生存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基层金融机构“重业务发展,轻思想教育”现象日益明显,忽视对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没有落到实处,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放松了对干部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从近年来基层金融机构所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分析可以看出,犯罪分子往往是放松了学习和思想上的改造,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下,政治信念发生了动摇,一味追求金钱,追求享乐,私欲膨胀,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直至见利忘义,以身试法。如农行冠县支行袁葆华金融诈骗案即为典型一例。冠县斜店农业银行所曾是农行冠县支行的一面旗帜,经营业绩多年居于全县农业银行所之首,在突出经营业绩的掩盖下,有关领导放松了对该所主任袁葆华思想品德、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袁某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开具假存单,于济南、济宁等地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然后高息放贷,赚取高额利息之差,从中谋取非正当利益,之后大肆挥霍,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全面预算管理与基层医疗机构探讨
摘要:在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融入财务内控中,要通过提高工作者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构建健全的预算编制机制、提高财务预算约束力以及强化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帮助医院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实现基层医疗机构长远发展。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内控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在战略发展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处于高强度市场竞争下的基层医疗机构,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在寻找先进、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融入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内控,无论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是医院自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基层医疗机构将全面预算管理引入到财务内控,具体作用如下:第一,有利于医院持续优化内控机制。通常情况下,基层医疗机构在财务内控中引入全面的预算管理,可促使职能部门及时了解财务现状及不足之处,从而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的措施予以修缮或解决,以此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内控体系及机制的规范性,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现代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模式。另外,这一举措还有助于完善预算管理相关机制和制度,保障财务管理每处环节的合理性、高效性,继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第二,有助于规范医院的管理决策日常行为。基层医疗医院深度融合全面预算管理和财务内控,不仅完善且健全医院内部相关制度,还促使医院的决策信息更加准确、更加有效。无论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还是强化财务内控,以及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协助,对收集、整合医院各类经济活动产生的信息而言,都是一种保障措施,也由此促进医院决策信息精准且有效。第三,有利于医院各科室通力合作。基层医疗机构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开展财务内控工作,可通过细化财务内控工作,确定相关责任与权利。一方面提高各部门、科室参与度,加强各部门、科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也便于全面预算管理和财务内控管理具体落到实处。
基层医疗机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民国乡村基层权力机构论文
近年,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相当关注县以下乡村地区的基层社会,但因为各地的情况差异很大,而且有关资料极为零散,所以,目前对民国时期乡村基层权力机构的研究,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注:闻钧天的《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钱瑞升等的《民国政制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赵秀玲的《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张静的《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书都对民国初年的乡村基层权力机构有所论及。但在近代中国,不同地域的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以上论著不可能对各地的情况都作比较细致的研究。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研究了河北、山东若干县份乡村权力机构的情况。于建荣的《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和吴毅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分别研究了湖南、四川某些村落的百年变迁,其中内容也与本论题有关。关于民国初年广东的乡村权力机构,似尚未有专题研究著作或论文。)本文拟探讨民国初年(大致是1912——1925年)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基层权力机构的情况,希望对研究民国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有所助益。
一
本文所说的“权力机构”,是指实际上而非法定的政权机构。按清朝的制度,最基层的政权建立在州、县,到了民国初年仍是如此。1914年11月,袁世凯在褫职缉拿广东东莞县知事王铭渐的大总统策令中提及“知事为亲民之官”[1],就是民国初年仍把县作为法定的最基层政权的反映。但在清末的广东,县以下的乡村地区,已经形成了士绅控制的实际上的权力机构——“公局”;从督抚到州县官员,都认可公局的存在和权力(注:关于清末广东的基层权力机构,笔者拟另文详细探讨。)。清末“预备立宪”时,实行地方自治,规定县以下的城、镇、乡设立议事会、董事会,广东各地办理情况不一,有的州县是筹而未办,有的是公局改头换面,有的则把原来的团练地域划分为区。例如顺德县在光绪末年分为10区,所依据的就是中法战争期间筹办团防全县10团的防区[2]。但无论何种情况,士绅控制乡村基层权力机构的情况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在清末的几年,由于绅权的衰落,再加上革命党人、绿林好汉的活动,在广东很多地方,官、绅对基层社会已日渐失去控制。1911年11月9日,广东“和平独立”,建立了由同盟会员领导的广东军政府。在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革命党人在广东发动了数量巨大的民军。这些民军,用胡汉民的话说,以“赤贫农民与其失业而流为土匪者为基本队”[3](p46),其人数曾达到148400人[4],还不算那些没有在军政府领取军饷而未列入统计的兵匪难分的队伍。民军的广泛发动,使乡村的士绅在革命高潮中普遍受到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局、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这类机构。例如,顺德县乐从镇公局曾经积极协助官府缉拿革命党人和绿林好汉,1911年11月初,几百名民军开到乐从,“向团保局驻扎,遍树党旗,各局绅逃去无踪”[5]。1912年5月,有人不无夸张地说:“自反正以后,从前士绅,即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前车,不复敢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关,扫灭净尽。”[6]
革命党人在进行反清斗争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夺取政权,尽管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在1902年已初步形成,他曾设想收复各地后,“则以军政府约地方自治。地方有人任之,则受军政府节制;无则由军政府简人任之”[7](p278)。孙中山在1906年主持制定的《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关于革命时期之地方政权,规定了每县设立一个“安民局”,有局长一人、局员10人、顾问10人,“局员择营中人或地方绅士,顾问员皆以地方绅士充之”[8](p304—305),对县以下地区则没有提及。对珠江三角洲那些近百万人的大县,这种“安民局”的设计未免脱离实际。从现有资料看,广东军政府成立后各县并没有普遍建立这种“安民局”。革命党在乡村原有的权力机构没有自己的人,他们所能联络的,既不是掌握权力的士绅,又不是占人数最多的农民,只是乡村的一些边缘群体如会党、绿林。当革命高潮到来时,这些人可以在短期内纠合人数众多的武装,造成很大声势,但不可能帮助革命党把影响真正深入到乡村。当革命高潮过后,广东军政府由于军饷无着,加上各界居民的压力,不得不大规模地解散民军,这些民军不少重新流落为匪,于是整个广东的乡村地区更处于动乱之中。当时多数县长是同盟会员;胡汉民后来说过,广东90多个县,每年平均更换县长三次[9](总p618—619),可见,广东军政府对县一级尚能控制。但县以下广大的乡村地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广东军政府共发行了约1800万元没有准备金的纸币,以广东3000余万人口,辛亥前后每年的外资总值接近2亿海关两,1800万元的纸币应该不算很多。但纸币流通十分困难,重要原因是乡村地区拒用,结果纸币都集中到省城,造成低折。(注:关于广东1911年前后的外贸额,参看陈华新:《近代广东对外贸易史料》,《广东文史资料》第70辑;关于纸币低折,参看邱捷:《1912—1913年广东的纸币低折问题》,《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论文集》第10—11集.中山大学学报论集,1994年。)广东军政府曾在全省实行大规模的“清乡”,直接的原因是要清除盗匪,但从根本上说是希望把统治权力落实到乡村基层社会,但是,革命党人并没有取得成功(注:关于民国初年广东的清乡,参见邱捷:《1912—1913年广东的社会治安问题与广东军政府的清乡》,《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维持纸币和清乡的失败,很大程度是因为革命党人在乡村地区没有社会基础,也没有受他们控制的基层权力机构。
革命党人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曾计划在清乡的同时,“通饬各属办理乡治”,先在各县划定各乡界址,然后“选乡中人望所归之人,谕充乡长、乡董,以谋一乡之治理,乡人均受其约束”[10]。不过,革命党人所设想的乡治,一直到二次革命失败也无进展,各地基层权力机构的恢复与重建,是在政府无力监管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机构编制效能的实践
近年来,诸城市委编办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列为中心工作,坚持“党委部署到哪里,就战斗到哪里”,深入谋划、迅速行动,在前期大力度推动机构、编制、人才、权限等向基层下沉的基础上,聚焦城乡社区网格治理领域开展调研,收集问题建议并提出解决措施,在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中最大化发挥机构编制保障支持作用。
一、前期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体制机制,夯实治理根基。围绕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持续发力,调整优化机构设置,于2022年2月设立社区网格治理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治理服务,助力推进社区网格治理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持续调整优化镇街工作机构,结合镇街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为镇街统一优化设置“七办五中心”。“七办”设置注重系统全面,涵盖“党建党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应急管理、社会事务、社会治理、规划建设、综合执法”等关键领域。“五中心”设置注重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在各镇街统一设立三区共建服务中心;结合特色产业,在相应镇设置悦东产业园服务中心、生物科技产业园服务中心、茶叶生产服务中心,为镇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合理确定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职能,将3个街道的经济发展办公室更名为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把街道工作重心转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扎实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在13处镇街统一设立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统筹辖区内部门派驻和基层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及时调整机构设置,在党群服务中心加挂党员教育中心牌子,增加党员教育、培训等工作;规范乡村振兴工作机构设置,在各镇街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加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牌子,调剂专职人员具体负责乡村振兴工作。(二)盘活优化资源,推动人力下沉。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统筹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近三年为镇街核增行政编制125名、事业编制138名。设立镇街专业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专户,专项用于超编满编的镇街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及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助力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优化。优先保障镇街机关用编进人需求,近三年为镇街机关下达用编进人计划161名,占近三年全市党政机关用编进人总计划的80%以上。破解镇街基层一线干部队伍年龄、知识结构的断层,通过公费师范生、基层农技生、定向医学生的培养以及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多渠道引进人才,推进基层服务与治理“一体两翼”的提升。(三)创新管理方式,夯实干部队伍。赋予镇街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合理调配,破解编与岗不统一的矛盾。提升基层工作人员上升空间,近三年为镇街累计增设副科级职数70名,解决了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等重要岗位及优秀人才的行政待遇,并通过竞争性方式选拔25名“92后”优秀年轻干部到镇街担任副科级职务,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每年下达镇街机关年度用编进人计划时,明确一定数额的招录计划面向长期在镇街工作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群体,拓宽镇街公务员来源渠道。严肃编外聘用人员纪律规定,凡是适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事务性、辅助性工作等,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实行购买,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常态化选派市直部门单位和镇街年轻科级干部双向挂职锻炼,丰富社会经历阅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素质。(四)统筹赋权减负,治理重心下移。依托政务专网建立“乡呼县应”网络平台。全面推行“网格呼叫、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力量下沉网格,完善工作机制,做到有呼必应、一呼即应,及时解决网格提出的需求诉求。三批次印发《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将有关领域的125项具体事项纳入清单范围,科学界定每个事项中镇街与部门各自主体责任与配合责任。实行镇街职责任务清单管理,明确“十二个严禁”,严格落实交办事项准入机制,为镇街减负,加快镇街职能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二、当前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机制协同性不高。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部门间协同解决问题机制不健全,存在“多头办理”甚至“踢皮球”的问题,社区网格处理群众诉求办理事项时限较长,导致群众“有事不找社区找党委”。社区网格普遍提出亟需建设一体化的社会治理工作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端受理、多口联办、高效办结,以联动提升治理能力,逐步在基层治理领域建立系统、整体、协同的工作机制。(二)承接权限配套制度不健全。权力下放基层,镇街有了更多、更大的社会治理权限,但在有效承接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量的配套支撑资源未能同步下放。如在法律法规方面缺少相关衔接配套政策;在权力运行方面制约规范制度不健全;在财政保障方面有效投入不足;在人员队伍方面老龄化严重,影响工作效能提升。(三)基层治理边界划分不够清晰。当前,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在开展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根据调研情况分析,社区的发展目前需要镇街层面下沉力量和精力予以支持,社区书记往往委派镇街干部担任,日常需社区、镇街两头跑,分别办公,这既造成镇街政府职能越位、人员队伍不足,又干预了基层治理的自主权,不利于为基层培养锻炼本土人才。(四)基层治理社会化力量参与度不高。受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影响,社会、群众行使基层治理权力和履行公共服务义务的意愿普遍偏低。目前能够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的社会力量主要为老党员、退伍军人、退休老师等群体,该群体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与基层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三、下步的工作方向
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部门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在财政方面的管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同时也出台了许多新的制度文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必须进行更加合理的预算管理,才能满足现行的财政管理需求。本文首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的改进意见,希望为有关专业人士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监管制度
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严重的阻碍了机构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必须适时的做出改变,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以下主要围绕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
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概述。医疗机构预算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在一段时间内制定的财务收支方案,该方案是以国家及各地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为基础的,符合并遵循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计划。国家规定,基层医疗机构不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组织机构,而是以社会公益为主要目标的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该围绕社会效益最大化来开展,不断的加强对自身财务的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财务预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这有利于我国医疗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做出正确的管理和决策。因此,医疗机构对预算进行管理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预算管理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管理,让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更加的科学,更加的规范。加强预算管理能够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保证管理工作更加的透明。(二)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1.基层医疗机构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对于国家制定的关于医疗机构财政管理的相关文件没有深入的研读,也没有领会其精神,其预算管理工作也是比较流于表面。我国大部分的医疗机构主要是按照自己所属的上级部门下发的管理办法编制自己的财务预算。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只关注机构本身的实际情况,而忽视的外部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变化。基层医疗机构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一方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下发的指令,另一方面,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向国家争取更多地拨款,而完全没有以预算管理为目的。这种预算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严重的阻碍了医疗机构财政管理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完全不能符合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和制度。2.相关监督机构与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进一步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在执行编制的预算时,并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安排,最终导致财政收支严重偏离自己的预算。另一方面,当出现严重的偏离情况后,执行者得不到相应的监督,管理者也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对于执行者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奖惩。这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本身以及过来来说,都是非常巨大的损失。(三)预算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缺乏。当前,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对预算管理足够认识,并未建立起预算组织机构与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预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虽然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相应的制定了财务预算,但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预算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四)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以获得预算拨款为目的而编制预算,而忽视对内部财务的管理,难以充分发挥出财务预算的作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存在关系,管理者自身不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忽视制定财务管理计划,无法实现对资金的充分利用,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