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和谐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20:37: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层和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层党建促和谐汇报
掌握要点: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社会和谐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党的基层组织要强化执政意识,明确职责,以政治优势促进和谐;化解基层矛盾,协调各方利益,以社会整合优势促进和谐;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组织资源,以人才优势促进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者、推动者。把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和凝聚人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促进和谐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体现党的先进性,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强化执政意识,明确职责定位,以政治优势促进和谐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这种政治优势。
社会和谐说到底是社会主体的和谐,是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和谐。以政治优势促进和谐,就要求基层党组织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政治优势促和谐,还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为上级党组织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向广大群众不折不扣地宣传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党的政治主张贯彻到基层,使人民群众接受和掌握,凝聚起社会力量,进而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实践。
基层党组织要强化执政意识,明确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责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由于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致使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片面地把“跑贷款、上项目”当作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对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环境、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重视不够,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解决这些问题,基层党组织必须转变观念,明确职责,真正把促进社会和谐当作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基层组织和谐研究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所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按照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和谐社会对基层组织的基本要求,吐峪沟乡党委积极探索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在其中理出了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做了有益铺垫。
一、*县吐峪沟乡农村基层组织现状
一是农业人口和维吾尔族人口偏多。吐峪沟乡7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拥有人口2.4万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22047人,占全乡总人口91.8%,农业人口23810人,占总人口的99.2%;二是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少。全乡耕地面积41720亩,人均占有耕地1.75亩。实际上土地资源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如吐峪沟村,人均只有0.5亩耕地;三是主产业带动增收空间渐窄。由于受缺水因素及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制约,做为农民增收主要渠道的葡萄产业存在萧条趋势,加之农产品市场疲软和农民主要发展制干葡萄,所以增收空间渐窄,有的甚至还存在下滑趋势;四是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发展快,并有望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如全乡设施农业发展已达到1780余亩,旅游业资源开发热潮逐步兴起,都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五是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受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的影响,农民的消费水平偏低,二、三产业发展较其它乡镇相对滞后,全乡搞二、三产业的农户共203户,仅占全乡总户数3·96%;六是贫困人口较多。吐峪沟乡有自治区级贫困村3个(现合并为1个行政村),享受低保待遇的243户,共245人,收入870元以下的646户,2760余人。
二、吐峪沟乡党委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1、以基层组织建设和稳定工作为主线,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和政治保障。
基层组织建设和稳定工作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没有坚实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安定祥和的社会政治环境,构建和谐农村根本就无从谈起。为此,乡党委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五项措施,抓好基层组织巩固工作:一是加强乡党政班子自身建设,对班子成员合理分工,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集体研究,集思广益、集体决定,同时,从强化干部宗旨意识和提高乡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及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角度入手,实行科级领导干部月初制定工作计划、月末评审制度,以推进各项工作和各项制度的落实力度;二是配齐配强村级班子,针对工作力量薄弱的泽日甫村、吐峪沟村、潘碱坎村、麻增坎村四个行政村,采取调查、走访、座谈、民主评测等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上述四个村配备了支部副书记,同时从机关选派得力骨干分派到全乡7个行政村担当党建联系员,使行政村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各项工作迅速有了起色;三是狠抓学习制度落实,通过学习武装乡村干部头脑,提高乡村干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四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作用,通过农民党员挖掘和总结民智民力,把农民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推动基层组织决策上台阶、上水平;五是转变干部作用,要求乡村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了解掌握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共为群众解决热难点问题31件,办好事办实事17件。
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越和谐
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实验田,有效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更多地有赖于基层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现象都通过基层反映出来,各种社会问题都在基层最先表现出来,各种冲突也可能最先在这里酝酿、爆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重在基础。
现代社会发展表明,和谐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社会结构。虽然浙江中等收入者比例较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广大农村和基层社区还有大量的低收入者,必须采取措施,发展民生、解决民困、维护民利,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稳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切实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困难群众。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但和谐社会应当是能够有效疏解社会矛盾的、安定有序的社会。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同时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有效地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更多地有赖于基层。只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才能切实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也只有把化解基层矛盾的机制、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以及调节群众利益关系的措施想得更周到一些,理顺情绪,把握舆论,才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实验田。民主精神的培育、民主素质的锻炼、民主实践的操作,都是在基层产生、在基层发展、在基层得到检验的。当前,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素养不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决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切实加强引导,不断完善制度,就能依法行事,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素质觉悟越高,民主素养越好,基层民主机制越健全,社会就越和谐稳定。
基层党建促和谐交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关键在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着眼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提高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党员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其工作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东营区高度重视加强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建设,以提高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为重点,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实际选择谋发展、促和谐的路子,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防止贪大求全、劳民伤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群众普遍关注的土地使用、财务管理、房屋拆迁等热点问题入手,通过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形式,及时公布有关重大事项,接受群众监督;深入了解民意,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群众工作,引导广大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眼前碰到的困难,正确处理利益得失问题,从而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东营区认真抓了以下几项工作:完善村干部选拔管理机制,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动能力强”作为基本条件,注重从致富能人、科技能手、技术示范户、复员军人、乡镇企业骨干中选拔村干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培训基地、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强化对村干部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实现发展致富的能力;拓宽村级集体增收渠道,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解决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经费和活动场所问题,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健全农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村干部和村干部引咎辞职等制度,同时解决好村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养老保险问题,调动和保护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共建和谐的强大合力。从这一要求出发,东营区采取了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举措:一是全面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拓宽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建立和完善党内服务和互助机制,从政治上、生活上、感情上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进而迸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二是认真做好城市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贯彻“四个尊重”方针,营造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三是大力加强学习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群众观念,努力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四是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村、驻村蹲点和党员联系户制度,积极开展城乡党员“手拉手”结对帮扶和解民忧、受教育、促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千方百计解决贫困村发展问题、困难户生产生活问题,在为群众谋利益的过程中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基层党建 构建和谐镇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目标,更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从理论层面讲,其实质就是如何维护好、协调好、实现好群众的利益;从操作层面看,其要求就是要妥善处理好、解决好、理顺好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从政治意义上说,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全党上下共建和谐社会来增强党执政的稳固性、长久性。我们要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努力构建和谐镇村的新目标。
一、深化“小金口经验”,提高农村党组织统领和谐镇村的能力
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运转的领导核心所在。农村党建工作成效如何,以及农村党支部在和谐善政方面的能力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构建和谐镇村进程。从调研工作中发现,影响农村党支部建设的不利因素和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六化”:即党与群众的联系松散化、群众对党的感情淡漠化、村级党组织设置机械化、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社会矛盾复杂化,以及价值观念、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形式和组织形式日趋多元化。农村党员则存在严重的“五化”现象:即年龄老化、缺少文化、宗旨淡化、思想疆化、作用退化。以上趋势和不良倾向给构建和谐镇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带来一系列新挑战,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出现社会阶层分化,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弱化现象,使得农村党建工作面临困难的局面。
农村工作千万条,首要一条就是要把农村党支部这个“前沿指挥部”建设好、巩固好,这是搞好农村工作,推动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镇村的关键和首要前提。从惠城区的实践来说,近年来,我们在全区农村中推行的“小金口经验”(即党员联系群众、联系村务责任制),党组织通过联系群众、联系村务细化党员的工作职责,使党员的先进性在群众中得到较好地体现,有效地解决农村党建工作困境和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党员作用不突出的问题。面对构建和谐镇村的新历史使命,作为基层党组织,要以深化“小金口经验”为总抓手,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一是要从党员思想认识上深化。作为基层党组织,要认识到构建社会大和谐,需要构建千千万万的小和谐。只有农户、村小组和谐了,和谐镇村才有好的基础,整个和谐社会才能实现。在深化“小金口经验”中要把党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结合实际在基层党员中开展好“构建和谐支部”、“和谐村委”、“和谐农户”责任制活动,把稳定、协调、发展作为基层工作首要标准,为构建和谐镇村统一好党员的思想基础;二是要从联系内容上去深化。构建和谐镇村的根本是要增强群众自我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以往党员联系村务工作侧重于社会工作,广大群众迫切需要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因此,各乡镇党委要通过引导农村党支部开展和谐社会内涵大讨论,制定相应具体措施,并把普法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列为党员联系的重要内容,为“小金口经验”注入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使农村党员开展联系村务、联系群众工作中能够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侧重社会工作向侧重群众思想工作转变,由侧重联系弱势群体向全面联系各阶层转变;由侧重帮扶向侧重引导致富转变。要通过深化“小金口经验”,使镇村基层组织稳定、协调、有序发展,进一步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政治堡垒;三是从联系机制上去深化。要结合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村各地实际,可以参照小金口镇设置“党员先进性责任区”的办法,改变以往党员联系按户为单位的办法,分地区或分行业进行联系,有利于克服因党员素质强弱造成联系质量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督查机制、奖励机制、学习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基层党员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二、推行《村民小组议事规则》,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和谐议事督政的工作机制
社会和谐离不开稳定、民主的政治环境。保持政治稳定、发展民主政治,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随着农村经济和村民自治不断发展,农村社会进入了矛盾凸现期,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构建和谐镇村需要从制度上提高村级组织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创造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基层民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编者按:民主本身就是价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能将民主政治建设功利化、绝对化,甚至得出“民主建设好,经济发展快”的结论。民主政治对于社会进步与和谐,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它是协调权利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本刊专栏作者赵树凯研究员11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讲解。
基层民主面临新的时代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迅速变化,利益多元化和主体平等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正在要求更大程度的政治参与。全球化浪潮也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政治视野和参与冲动。在农村,村庄内部出现多种经济利益主体,村庄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社会单位,特别是人口流动为过去相对稳定的村庄生活带来了诸多变量。在城市,社区里的成员越来越不具有“单位”特征,“单位制度”的社会整合能力大大削弱。城乡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这种新的社会结构本身,使社会管理和利益整合的难度增加。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具有日益深厚的利益基础和能力基础,政治参与正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的城乡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和自治组织选举中,个人主动竞选迅速增加,“罢免”案不断出现,显示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意识形态的统合力量下降。在政府体系内部,不同政府层级之间、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权力和利益关系也不断复杂化,政府间的利益差异也在不断表现出来,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自主性”问题成为政策执行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保障各级政府和政府人员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协调好政府间的行动机制,成为迫切问题。与近二十年前中国刚刚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时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当前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正处于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如果说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好各方面权利和利益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迫切任务,那么,建设基层民主政治也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基层民主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中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若干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基层民主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多数研究认为,基层民主的推进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具体来看,基层民主使得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提高,有利于缩小村庄内部的贫富差距,基层民主状况好的地方,村庄内部的基尼系数能显著下降。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基层民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或者说这种相关性是很弱的。第二,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民主的影响来看,国外不少研究认为,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本村庄的民主自治程度有较大影响,但是具体的影响方式争议较大。有的认为,集体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基层民主更能较好地开展,因为集体所支配的资源多,村干部职位也更有吸引力,选举中的竞争性更强。有的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村民自治的实施具有一种反比的关系,相对封闭的农业村比相对开放的工业村更加适合民主自治,在大多数村民都留在村里并且依赖农业取得收入的村庄,村民的参与热情和选举的竞争性会更高。有的认为,民主发展同经济水平是曲线关系,能够为村民带来物质福利的村民选举,会激发农民参加投票选举的热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各地农村民主发展的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意愿和推动,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多大的关系。
区长在基层和谐建设会讲话
同志们:
一、为什么要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
近年来,我们按照上级的有关部署,结合我镇实际,先后开展了“三走进零距离”主题实践活动、“三送三进三破解”主题实践活动、“一弘扬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和创业服务年活动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进干部工作作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以说,以前我们开展的这些活动,与“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吻合的。这次开展的活动,不仅是我镇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我镇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延续和深化,对加快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开展好这次活动,首先要对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
一是这次活动室推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沙河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谋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这就要深入基层、深入调研,找出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二是这次活动是应对当前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妥善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近郊乡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保持清醒头脑,动员全体镇村干部下到村组,下到居民家中,做好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把基层工作做实,把基础工作打牢,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三是这次活动是破解基层难题重要举措。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开展这次活动,将实现区、镇、村三级干部联动,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破解基层难题,推进工作开展。作为我们基层一线的同志,这是一次难得的向上级领导学习的机会。我们要抓住这次大好机会,把矛盾化解好,把发展推动好,把群众的期盼落实好,真正改善民生,使群众得到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这次活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契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与群众交朋友,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可以进一步增进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找准服务群众的着力点,进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五是这次活动是提高干部能力之机。实践是最好的舞台、最好的学校,基层一线是锻炼干部、检验干部、识别干部的有效平台。作为镇村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村情民意,能够在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中来磨练意志,增长本领。
总之,全体镇村干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活动开展的背景、原因、动机和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到“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中来,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努力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二、开展这次活动主要做什么?
基层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基础在基层,全市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应不断调整目标定位、内容任务和机制方法,有效激发农村党建工作的活力,以“三级联创”为主线,扎实组织开展好“堡垒工程”建设活动。一是实施“基石工程”建设,认真抓好乡村两级党组织“五好”建设和创建基层满意县(区)部门、群众满意乡镇站所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阵地标准化建设,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活动经常、管理规范、突出服务的要求,坚持建、管、用并举,切实发挥村级党组织阵地办公履职、便民服务、党员议事、科技培训、村务公开等作用。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在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示范服务基地、农村工业集中区、经济示范园区和流通市场中建立党的组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条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实施“头雁工程”建设,深化“三个培养”和“学带”活动,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强化措施,提升和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把1000名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1000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500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或后备干部。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实施“民心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村级民主恳谈活动,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开展农村党员“一帮一”活动,不断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量。四是实施“旗帜工程”建设,推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服务承诺制度,组织开展“星级党员”评比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激发农村党员争先创优意识,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五是实施“富民工程”建设,组织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强势产业。
围绕打造平安和谐辽源建设,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生活为载体,努力把街道社区建设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街道社区建设的实际,进一步理顺街道大党工委管理体制,探索研究大党工委工作运行机制和党建工作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党的工作的各项制度和协调机制,激活社区每一个细胞,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群众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建设,充实社区干部队伍,优化队伍结构,选好配强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开展经常性的服务进社区活动,把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上来。进一步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典型引路,创新服务载体,搭建活动舞台,不断增强街道社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围绕推进“五大”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按照“四好”标准,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攻坚破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以“五个好”为目标,大力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要创新工作理念,牢固确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核心作用、投资者的政治导向作用和政府、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创新工作路径,加快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建步伐,采取“建、联、挂、派”等多种形式,坚持“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做到应建尽建。要创新工作实践,增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在打造企业文化、推进生产经营、提升员工素质、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中创新党的工作的途径渠道和方式方法,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创新工作机制,构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格局,进一步发挥非公经济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定期研究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进一步探索“街道商会+商会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党建管理新模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依托商会党组织有效加强对中小型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典型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不断推动和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
围绕巩固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抓好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四个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强对党员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改进管理办法,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经常性开展各项党内活动,活化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内容,搭建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让共产党员在带领广大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永葆先进性。
市镇村和谐共建 农村基层彰显活力
市镇村和谐共建农村基层彰显活力
——XX市固本强基工程创新内容全面推进成效显著
作者:徐桂锋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2007年4月)
2003年4月至今,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的精神,视固本强基工程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紧密结合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使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各项制度贯穿其中,全面提高了党员队伍素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市基层党组织政治坚定、组织坚强、作风务实、制度完善,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推进基层民主法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要求。构建了基层的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环境就能全面地实现和谐稳定。总书记在去年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广东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也提出了建设法治社会、和谐广东的目标。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必须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才能把基层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
一、加强基层的社会服务工作,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基层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整个和谐稳定社会大环境一样,也应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它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依法治理、依法行政,为全社会服务,是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要求。政府在城市街道派出的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社会管理职能,承担起对基层社会自身无法处理和难以解决好的社会事务加以有效管理的职责,承担起为基层社会服务的职责,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它对社会的行政管理,既是一种管理职能,也是一种服务职能,它对此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基层行政管理工作既要加强社会管理功能,更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
(一)加强基层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基层的社会环境已得到很大改善,但在社会关系处理上仍然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维护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妥善加以处理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得到合理调整、社会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社会成员就可能和睦相处,社会关系就可能和谐畅顺。反之,如果矛盾和纠纷调处不当,社会成员则必然冲突频发,社会关系必然扭曲动荡。实践证明,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绝不会自发地生成,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构建基层的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必须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基层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的调处工作。
首先,要建设好基层调解机构。建立法律法规确定的调解机构,它应扎根于基层,为解决基层的矛盾纠纷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情况下,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必然增多,发生在基层的这些关系和矛盾也必然增多。而当前有多种调解处理的形式和处理的部门,如仲裁调解、邻里调解、司法调解等,属于专门专业的或自发性质的调解处理。如果在城市的街道或农村的乡镇,设立法定的、有权威有效力的调解机构,负责调处当地发生的矛盾和纠纷,就可以在基层统一调处发生在基层的问题,成为我们各类调处的基础。我以为,以街道司法所作为基层的法定调解机构,把调解发生在基层的邻里纠纷、民事纠纷、群众的一般性矛盾等作为其一项基本工作任务。
其次,要明确基层调解机构的职责。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授予基层调解机构工作职能和工作责任。对发生的纠纷和矛盾及时有效进行化解,防止矛盾激化和转化;对存在的纠纷和矛盾苗头采取措施,积极预防。通过预防和解决发生在基层的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是基层调解机构的法定基本职责。要从程序上加以规范,建立调处的原则、方法、法律责任,制订工作细则,为调解工作确定具体的操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