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则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17:32: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本原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法基本原则论文
论文关键词:基本原则司法实践衡平性行为规范
论文摘要:在司法实践中,民法基本原则应该成为法官弥补现行法律规范漏洞和空白、衡平个案正义与公平的基准。民法基本原则的效力发挥离不开法官的创造性司法,同时,法官的自由裁量也必须在成文法的框架下进行。民法基本原则成为连接法官自由裁量与成文法框架的桥梁。
民法基本原则不仅是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民事活动的行为规范,更应该成为司法机关裁判民事纠纷的裁判准则。这是由基本原则的意义与立法技术上的特点所决定的,民法基本原则不仅是行为规范与审判准则,更是司法机关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或称法官造法)的法律依据。因此,探讨民法基本原则的效力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1、民法基本原则的行为规范与审判准则的功能。2、民法基本原则的衡平性。
一、民法基本原则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一种审判准则
民法基本原则作为贯穿整个民事立法-运作体系的核心原则,理所当然地对民事活动当事人的行为具有指导和规范意义。民事活动当事人首先应该以一般民法规范作为行为准则,当民法规范对有关问题缺乏规范或规范不清时,民法基本原则具有行为规范的功能。但也不排除在民法规范已有规定时,民法基本原则也具有一定的准则功能。行为规范只有同时作为审判准则才能具备法律上的意义,民法基本原则作为行为准则被遵循时,他同时也是司法机关裁判民事纠纷的依据。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决定了其作为行为规范与审判规范的性质。从原则一词的语义来看,它在英文中同时包括“根本、原初的或一般的真理,为其他真理所凭借”和“被接受或公开声称的活动或行为准则”两种含义。我们可以知道,原则一词实际上是对法理和根本规范的一种翻译,原则具备法理的含义。法学理论是法律的非正式渊源之一,当然可以成为法官在裁判民事纠纷的依据。台湾地区《民法典》规定:“法律所无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民法基本原则作为一种法理,是民事活动中公认的价值,其被法官加以运用,当然可以成为一种审判规则。
谈论商法基本原则
一、研究商法基本原则的价值
由于我国商法制度与体系的构建至今仍有很大困难,因此商法基本原则所蕴含的商法理念与商法精神有利于商法理论研究形成基本制度的系统化方案。以商法系统化的商法理论体系以及商法基本原则本身所蕴含的商法理念与精神为指导,有利于我国未来商法典其他商事单行法制订方案的形成。立法者借助对商法基本原则的深刻认识协调商法中一系列的规则、原则与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研究商法基本原则是研究与制定商法的出发点,是商法理论体系与规范体系的基础。
二、商法的基本原则
(一)商事主体法定原则这项原则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商事主体的类型和结构符合法律规定。比如,我国当前法律规定了多种企业和公司作为商事主体,但没有确定无限公司、两合公司的合法地位,,因而以无限公司方式设立商事主体,则不符合类型法定的要求。二是商事主体公示法定,是指商事主体成立或终止之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予以公示,未经公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商事主体公示法定,构成商事登记制度基本要求。商事主体法定原则体现了现代商事活动受国家干预的特点,其意义在于:规范商事活动主体资格,以保障商事交易安全便捷。
(二)维护交易公平原则商法上的交易公平原则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平等交易原则,即商主体应本着公平的观念从事商行为,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二是诚实信用原则,即在商事交易中兼顾他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现代各国商法中体现平等交易原则的具体现定极多。例如各国公司法中关于股权平等、按股表决的规定,商事登记法中关于淮则主义和财产责任的规定等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可以说,离开了商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商事活动中的公平、公正、等价有偿等基本要求将不复存在。
(三)提升交易效益原则交易效率是交易成本与交易效果之间的比率。提高交易效率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采取定型化交易方式,如票据、提单、格式条款等交易方式,减少合意成本,简便交易程序;第二,采用短期时效,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保证交易快捷;第三,采取行为外观主义,通过客观行为进行法律效果判断,减少探求交易主体真意的时间和成本。
民法基本原则分析
摘要:民法构建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即为公平原则,公平原则也是民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动力,只有在公平立法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法律的客观性,才能成为群众依靠、维护、认可的法律。因此,民法的基本准则是充分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贯穿主线的有力效力,其中具有较强的宣誓意义。民法基本原则中公平构建理念以及公平运作理念是基础,是民法建设和执行过程中公平的最有效保障。文章对公平理念、公平运作两个概念进行分析,并对两者的关系做了相关探讨,充分分析了公平原则在民法基本原则构建中的作用,为促进我国民法的建设与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法;公平原则;构建;作用;法律
在所有的民事活动中遵守公平、自愿、有偿、等价、诚实守信是我国《民法通则》作出明确规定的四个原则。这条规定将民法公理性的原则做了充分说明,即就是交易活动中的公平原则。另外,我国现行实施的《合同法》、《担保法》对这一规定也作出了更加详细、具体的说明,且扩宽了对公平原则的运用。基于此,认真思考和研究公平原则在民法基本原则构建中的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公平原则是一切民事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也是民法在维护民事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基准,其对于我国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对民法基本原则构建中公平原则的应用以及作用进行以下分析。
一、公平原则在民法基本原则构建中的体现形式
公平原则在民法基本原则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平观念与公平运作。其中,公平观念是指民事观念中的公平对待,且在民法运作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公平运作原则则是指一切的民事活动的运作均应该保持公平的状态,这种公平运作的形式是民法基本原则中表现明显且重要的一种形式。(一)公平观念分析。民法基本原则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公平观念的应用十分普遍,是将利益合理性构成中,通过点滴累积而成的具有固定模式的评价手段与判断模式。公平观念在民法基本原则中的突出特点表现为:第一,在民事纠纷处理中,能够将民法的公平性进行合理的体现,并具有相对固定的评价和判断方式对其作出合理的判断。社会群体存在的形式较为复杂,但究其本质上来说,对于民事活动中的利益评价方式与标准各不相同,差异性较大,而公平观念的价值体现是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定性的,是立法与执法者能够主动选择评判方法的重要因素。所以,公平理念在法律文件中的应用,能够保证法律条文的有效推理,从而构建相对稳定的文件模式,即使公平理念是在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但是其在评价中的非主观评价作用的意义非凡。第二,公平理念与民事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较强,是从诸多的民事经济活动中诞生,对于经济收益的获取,公平理念作为评判原则也更加合理,在民法中应用公平理念,将使得利益与主体之间平衡关系得到最好的诠释。基于此,民法基本原则中对于继承问题、债务债券、亲属以及物权问题等平衡的维系均少不了公平观念。第三,公平观念在民事活动中的价值实现,也是民法价值的重要体现。民法价值是以解决民事利益纠纷为基础的,只是当前的民法运作中,公平观念的现实意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明确,那么,可以利用民法的运作,使得民事主体的判断更加明确。(二)公平运作分析。公平运作是在基于公平理念的基础上,针对一些专门的民事利益关系的合理性,并对私法主体与民事主体作出客观评价与自我判断。根据公平运作特点的分析,其在民法基本原则中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平运作能够对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所以,公平运作不仅能充分体现立法者的公平观念,还使得群众的利益维护得到满足。第二,日常民事活动中的民事纠纷,使得公平运作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公平观念对于民事利益关系的调节中较为抽象,而实际的民事活动,是一些民事事实,是将民事主体间的抽象存在的法律关系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法律关系,从而促进具体法律关系与利益形态的转化,民事利益关系的评价中,公平运作能作出更加充分、有效的判断。第三,公平理念是公平运作的理论基础,所以,民事主体在行驶自身职权时,需要在心理上构建公平的桥梁,从而对立法者与执法者的判断作出正确的认识,满足公平理念的标准,实现法律法规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三)公平理念与公平运作的关系。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得出,公平原则分为公平理念与公平运作两个层面,且两者均在民法基本原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对民事利益作出合理判定的重要准则与方法。公平原则被划分成公平理念与公平原则两个部分,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于民法基本原则构建的作用却不分彼此,是推动民法基本原则有效成立的重要因素,两者在表现形式与作用上的差异与关系可进行以下分析:首先,公平理念与公平运作促进了公平原则所具有的价值得到深入理解和正确的定位,即公平原则是指面包生产者有权利对面包的分配方法作出规定。其次,我们所理解的公平原则属于一种抽象化的存在,难以对其作出明确的分析,而法律的建立则需要具有确定性的准则,因此,必须对公平原则的意义及内容进行具体、详细的分解操作,从而促进人们的理解,利用公平理念与公平运作来全面诠释公平原则,使得其内在价值与意义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二、公平原则在民法基本原则构建中的作用
四项基本原则思考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随后我们党又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而形成和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所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首先在于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坚强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有序的组织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没有根基,就会迷失方向。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根本在于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两个基本点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促使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内涵。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根本保障。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和深化这一结合,使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结合,我们党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坚决抵制全盘否定同志和思想的错误思潮,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证了改革开放在正确道路上阔步前进;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结合,我们党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引领改革开放航船继续前进;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结合,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必须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在探索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体现出来的,是在调整和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制度中体现出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还会不断遇到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两个基本点的结合体现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在理论创新和方针、政策、制度的调整和制定中,不断解决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探索民法基本原则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民事法律规范和民法制度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是民法精神和理念的基本体现。民法基本原则反应了市民社会的根本价值和基本要求,是民事主体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的效力贯穿于民法的始终,是克服民法规范局限性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民法基本原则的价值性,必然导致了在现实的个案中会出现基本原则内部相互冲突的问题。四川泸州的一则案例正式这一问题的典型例证。案件发生在四川省泸州市,当事人黄某(此处隐去当事人姓名)同妻子蒋某已经共同生活了30余年并共同抚养了一名领养的儿子。案件的另一名当事人张某,系第三者,也即我们俗称的“二奶”黄某与张某的交往始于1994年,两年后,黄某在没有与其妻子蒋某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又与张某开始同居,公开一起生活。后来,黄某因患病于2001年起开始住院,这期间其妻子蒋某仍然履行了其抚养义务,照顾黄某的生活起居,且该事实得到法院的认可。后黄某因自己身体状况恶化于2001年4月订立遗嘱并已经公正机构公正,将其依法应得的抚恤金、住房公积金、一套住房的售房款的一半等财产赠与张某,且要求由张某保存及安葬其骨灰。但是张某在黄某去世后向蒋某主张财产以及黄某的骨灰时未果。于是张某以此遗嘱为依据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其财产等相关权利。法院经过审理以黄某的遗赠行为不符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为由做出判决,判定黄某的遗嘱行为是无效的,并且驳回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这一案件发生以后便引起了众多法学学者的讨论。有学者提出:该判决属于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民法基本原则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当法律规定出现空白的时候,其内容可以作为法律的补充适用于具体个案的审判当中。本案为法官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运用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对案件进行解释,该行为是符合法律的精神的,也不属于法官的越权行为。从该判决的内容来看,法官依据公序良俗原则对该案件进行的解释也符合公序良俗原则的内容,没有超出公序良俗原则的界限。虽然本案从其他角度出发,可能有两外的处理结果,但是法官援引基本原则作为判决依据的行为本身并无不合理或违法之处。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一过程更可以看作是法官主动利用民法基本原则对法律规定的空白予以补充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还有其他观点认为:法院应该公正无私地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这不仅是对原告和死者黄某私权利的尊重,也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黄某通过立下遗嘱的形式,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张某,这一行为本身是黄某遗嘱自由的体现。民法的私法性主要表现在其意思自治性,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意思自治原则不应当让位于公序良俗原则。由此可见,黄某的遗嘱行为是符合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其意思表达真实且没有违反现行的法律规定。因此,黄某的遗嘱应当是有效的。但是,正是这种意思自治的行为却被法院依据民法的另一原则——公序良俗判决为无效行为。在这里,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显然已存在着冲突,法院的判决正是在对各种利益进行平衡衡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意思自治及遗嘱自由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中的主要内容是,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符合自己的真实意愿,根据自己的意思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或者法律关系。该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意志,并以自己的意志为依据产生、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意思自治原则主要体现在各种制度上。第一,在财产法中表现为所有权的自由。这主要是指民事主体对其享有所有权的财产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自由,且该自由可以对抗其他人;第二,在继承法中表现为订立遗嘱的自由。主要是指民事主体有权利决定,在其死后将其享有所有权的财产赠与何人;第三,在合同法中主要体现为契约自由。即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思表示,同别人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订立合约,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遗嘱自由作为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重要体现,是《继承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相关内容来看,遗嘱自由在我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民事主体有权利决定遗嘱包括什么内容以及遗嘱以何种形式订立。民事主体在订立遗嘱的时候,可以自由地决定该遗嘱的各项条款,以及包括什么具体内容。我国《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依法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从《继承法》规定的内容来看,在我国民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遗嘱这一单方意思表示的形式,决定自己所享有的财产在死后的归属问题。包括财产的分配对象、分配方式等。根据《继承法》的规定,我国的遗嘱主要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口头遗嘱、录音遗嘱以及公正遗嘱等形式,并由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其所立遗嘱的形式。
2.民事主体有权决定其所立遗嘱的变更和撤销。遗嘱的成立时间是在民事主体做出订立遗嘱的意思表示的同时,但是遗嘱并不自成立即生效,其具体的生效时间应当是订立遗嘱的民事主体身份消灭,即主体死亡之后。因此在改民事主体生前,遗嘱并未生效,遗嘱的订立这有权利改变或者撤销其意思表示,决定遗嘱的最终内容。从一方面来看,当事人订立遗嘱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情况放生变化。这种情况下,该遗嘱的内容可能违反的当事人订立遗嘱的初衷或者可能不符合当事人的意志,允许当事人对其所立遗嘱进行变更和撤销显然更加符合民法意思自治的价值取向。从上述内容来看,在“泸州遗赠案”中黄某在遗嘱中将其财产遗赠于与其同居的张某的行为符合民法意思自治原则以及遗嘱自由。因此这一案件的审判结果为学术界的许多学者所不赞同。从我国《继承法》的遗嘱自由的内容来看,案件中黄某所立遗嘱的行为、遗嘱的形式以及遗嘱的具体内容都不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因此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黄某的遗嘱行为应当是合法有效的。关于遗嘱的效力是否存在,应当遵循无因性的原则,这是民法意思自治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遗嘱继承这一方式存在的重要意义。
产品细节设计基本原则
摘要:目前,产品设计师对产品的细节设计越来越重视。在整体产品设计过程中,细节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往往决定一个设计的成败。本文对产品设计中细节设计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品设计中的细节设计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针对产品设计中细节设计提出了几点个人意见。
关键词:产品设计;细节设计;基本原则
1产品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当前,人们越来越追求精致生活,而精致生活需要精致产品,细节设计是精致产品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细节设计的重要原因。一个产品如果能够把细节设计做好,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消费者能够更加认可并接受产品。
2产品细节设计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1实用性。实用性原则是所有设计的基础,产品的细节设计也应为产品的实用性服务。因此,在产品细节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它是否能满足实用性原则,这样才能实现其价值。脱离产品实用性的任何细节设计都是多余的。对于产品细节设计而言,其应当以产品实用性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及延伸,提升产品的实用性,从而与消费者需求相符合。2.2实用性。在设计过程中,确保产品舒适度的最大化,能使我们的产品设计更加人性化。因此,在产品细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舒适性原则,综合考虑产品颜色、材料、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确保产品的舒适性,使产品设计更符合人机工程。2.3审美性。设计的审美性始终贯穿于产品本身,并支撑着产品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当前产品越来越表现出同质化特点,在对产品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很多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审美特点,也就是通过产品外观选择产品。在现代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若在外观设计方面缺乏审美性,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因此,产品设计人员应当从各个方面入手对产品进行细节设计,从而使消费者的现代化审美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增强产品的艺术魅力。
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
一、知己知彼的原则
“知彼”,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谈判对手的礼仪习惯、谈判风格和谈判经历。不要违犯对方的禁忌。“知己”,则就指要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非常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准备的资料、数据和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自己的退路在哪儿。
二、互惠互利的原则
商界人士在准备进行商务谈判时,以及在谈判过程中,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地替谈判对手着想,主动为对方保留一定的利益。
三、平等协商的原则
谈判是智慧的较量,谈判桌上,唯有确凿的事实、准确的数据、严密的逻辑和艺术的手段,才能将谈判引向自己所期望的胜利。以理服人、不盛气凌人是谈判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
个人的礼仪修养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形象,也涉及到国家的尊严。因此,学习了解国际交流礼仪知识,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基本礼仪包括行为举止、气质、风度、服饰等内容。
1、基本要求
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衣着要整洁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需要着装。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洁净手绢与梳子。皮鞋应擦亮。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不雅的小动作。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巾纸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响。
举止大方得体,态度和蔼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体面。
说话客气,注意身份。说话时神情衿持和蔼,面带微笑。随便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后方可交谈。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搅、影响别人,尊重别人。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发表议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特征种类
论文摘要: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反映行政诉讼基本特点、一般规律与精神实质,贯穿于行政诉讼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对行政诉讼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具有法律性、客观性、普遍指导性的特点。本文对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进行了介绍,并对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具体种类进行了分析。
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及实施不仅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了一条救济通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推进了我国宪政的发展、法治的进步,而基本原则作为“体现法的根本价值的原则,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或法律部门的神经中枢”,因此,研究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
关于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含义,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反映行政诉讼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贯穿于行政诉讼活动整个过程或主要过程,指导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诉讼行为的重要准则。(2)是指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反映行政诉讼的基本特点,对行政诉讼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体现并反映行政诉讼的客观规律和法律的精神实质的基本准则。(3)是指反映行政诉讼法本质要求,表现行政诉讼法各种制度和具体规则间的内在关系,指导行政诉讼活动基本方向和基本过程,调节基本行政诉讼关系的概括性法律规则。(4)是指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行政诉讼的主要过程或主要阶段,对行政诉讼活动起支配作用的基本行为准则。(5)是指行政诉讼法总则规定的,贯穿于行政诉讼活动整个过程或主要过程,调整行政诉讼关系,指导和规范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诉讼行为的重要规则。(6)是指反映着行政诉讼的特点,对行政诉讼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审理和解决行政案件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7)是在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中起主导、支配作用的规则,它反映着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精神,是行政诉讼法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
分析学界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共同之处: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基本行为准则;贯穿于行政诉讼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对行政诉讼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反映行政诉讼基本特点或一般规律或精神实质。存在分歧或不一致之处包括:有的认为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的认为是由行政诉讼法总则规定的,有的没有指明是由什么法规定的;有的强调行政诉讼基本原则调整行政诉讼关系、指导和规范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诉讼行为,有的强调在审理和解决行政案件过程中必须遵循。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经济法学在1979年我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实行而产生的。在20年来的学说争论和法治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法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理论界相当普遍地承认了经济法是一个独立而且重要的法的部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体系渊源、地位作用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正在日益深入。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基础来讨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提出的理论依据和背景
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已经一致承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整个法学界绝大多数人也承认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是确立的。
法律部门是“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所调整的对象无非是以各种形态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等等。法律部门就是以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作为依据来划分一部法律属于哪个部门的。那么,一个法律部门地位的确立,必须有其特有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简称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或国家经济调节管理关系”。具体分为:宏观调控关系,微观规制关系,国有参与关系,对外管制关系,市场监督关系五个方面。而且,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同其他法的部门的调整对象是可以分开的。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法的立法工作紧密结合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对一些重要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制定了一大批经济法律和法规。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体系已初具规模,为经济法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