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17:07: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析论文
一、产权理论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产权现状
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按照阿尔钦的定义,“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马克思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指由物存在及关于它们自身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是一系列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因而,从产权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养老保险制度的产权能帮助我们界定个人在养老过程中的责任、成本和收益。
根据产权理论,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国有产权和共(公)有产权。德姆塞茨曾指出:“共有产权是指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行使的权利。共有产权意味着共同体否认国家或私人去干涉共同体内的任何人行使其权利。私有产权则意味着社会承认所有者的权利,并拒绝其他人行使该权利。国有产权意味着国家可以在权利的使用中排除个人因素,而按政治程序来使用国有财产。”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从产权视角看,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应该属于所有参保人的共有财产,属于共(公)有产权;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部分属于私有财产,是私有产权;养老保险中的国有产权指的是全国社保基金中用于养老的部分,这主要由中央财政或转让国有资产而来,是国家的重要储备和战略资源。
根据产权理论,不同类型的产权安排其经济效率是有差异的。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在共有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具有的权利,他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时,一个共有权利的所有者由于成本过高而无法排斥其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果实,因而,共有产权导致了很大的外部性,出现“搭便车”行为。
当前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产权问题,首先是产权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范围外边界,造成大量养老基金的流失和企业逃避缴费的行为。其次,一味注重产权界定,在明晰产权的同时并没有想到如何去保护产权,其实,事实上财政基金部分产权是明晰的,就是国家所有。但是,这种明晰的产权该有一个怎样的具体主体来体现国家对整体国有资产“所有”这个权力,这还不明晰,以及这种明晰的产权该有一个怎样的制度来对其进行保护,让其在该有效的制度保护下保值、增值也还不明确。再次,个人账户的产权归属也不明确,国家一直没有理清养老基金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因此人问题一直是一个致命问题。
国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究论文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比
按制度特点,国外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和储蓄积累型等。目前,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属于投保资助型,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是福利国家,前苏联、东欧诸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实行国家保险模式,智利和新加坡等国则实施储蓄积累模式。这些模式在具体设计上各有特点,实施的效果及对经济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以下对它们进行具体的比较。
(一)资金来源
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涉及到两方面问题,即缴费由几方负担和缴费基金具体以何种方式筹集。就养老基金的负担方这一问题来说,一般以雇主、雇员及政府三方出资为主或至少是其中两方出资。就各国实际而言,投保资助型国家主要以三方负担为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间接的;而储蓄型模式中,政府基本不承担责任。
具体来看,福利国家的基金来源于一般税收,基本上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或缴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例如,瑞典退休者在工作期间不必缴纳任何保险金或保险税。在投保互助型的美、德、日等国中,美国的养老金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负担,主要由雇员和雇主缴纳,国库原则上不负担,典型的依靠目的税负担费用,根据所得最高税率可达27%;欧洲大陆国家养老金来源比较多样,主要来自保险费,但以国库的部分负担为补充,其中德国除主要由保险费(占所得比例的17.7%)负担外,国库也分别负担12-15%;东亚的日本也是雇主、雇员、国家三方负担型,日本对其基础部分除有定额保险费负担外,国库负担高达33%。储蓄型模式的典型代表东南亚的新加坡,不需要国家在财政上给予拨款,强制雇员和雇主同时投保,以形成保险基金,并制定个人账户,记载个人缴纳保险费情况,国家在银行利息上给予优惠。
(二)财政方式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合一
目前已有多个省份完成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合并后各地缴费档次有所调整,有些地方还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水平。江西省新余市作为试点市,在2012年实施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时,就开始将其与新农保并轨,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履盖。2012年参保率为全省最高,达到98.8%,由于缴费标准较低,特别是对较高档次的缴费,政府补贴力度不够,2013年参合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95%以上。2014年11月24日起,江西省在国务院《意见》的指导下,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并轨,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省人保厅开始印制并下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卡。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行一卡通。个人缴费在新农保、城居保原来分别设置的每年缴费5个档次和10个档次的基础上,统一归并为100元至2000元12个档次,增设了1500元、2000元两个档次,让城乡居民拥有更多选择权。
二、江西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一的意义
1.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江西是农民工等劳务输出大省,面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老龄化现象加剧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城乡统筹,才能应对这些挑战。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求建立起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已经建立起来的城乡居民合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是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待遇,最终实现全民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的建立不仅是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我国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为建立起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
2.切实实现养老公平,推进社会公平化进程。新农保与城居保的并轨,使得城乡居民皆可一视同仁地参加同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而不再受户籍限制,这一举措无疑消除了城乡之间的歧视性标签,也取消了附在户籍上象征身份与利益的观念,从而真正体现出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一致的养老保险待遇,切实维护了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力,践行了十八大提出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了社会公平化进程。
3.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合一意味着加速消除户籍和“身份”带来的养老保障差异的进程,有利于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据人社部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亿人,同期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仅为4543万。换言之,绝大部分农民工都游离在这一制度之外。其原因之一是之前的新农保和城居保给在城农民工养老保险带来制度上的不便。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使广大农民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进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的待遇,退可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兜底”,以此达到可进可退,三方共赢的局面,并不断深化和完善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跨地区流动就业、往返城乡就业便捷。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讨
摘要:主要探讨社会保险法是国家强制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险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险法》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贯彻,全面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合并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会议决定,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按照法律规定,基金筹集采取个人缴、集体助、政府补的方式。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鼓励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三类养老保险:覆盖城镇职工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保”)、覆盖16周岁以上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覆盖16周岁以上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金体系居民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09年开始试点,经过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3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750万人,比2012年底增加1381万人;基金收入2154亿元,同比增长17.8%;基金支出1453.7亿元,同比增长26.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81元,有15个省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已基本实现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有利条件下,通过多地开展的一体化试点积累了经验,为全国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探讨论文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现收现付”模式,即将当年所收保险费全部用于支付当期应付养老金,没有养老金的积累。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作为市场经济体制重要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有的制度安排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实施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用以指导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按照这些文件的精神,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由旧的“现收现付”模式向新的模式转变。
2000年及其之后,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改革创新了基金征缴拨付机制、宏观监管机制、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个人账户实账积累机制、缴费激励机制、企业年金制、多元筹资机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机制,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由“差额缴拨”改“全额缴拨”,社保机构对企业征缴养老保险费与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分离,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堵住了由企业拖欠和社保机构挤占养老基金的制度性漏洞,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和基金安全。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在旧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下,国家、单位包揽了城镇居民的养老支出,在新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下,占社会保障主要地位的社会保险支出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后,国家的福利支出将大幅减少,个人支出将大幅增加,这对于习惯于政府、企业包揽的绝大多数城镇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支出预期,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消费倾向下降。已退休及将退休人员都在重重顾虑下谨慎花费,至于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退休后收入没有保障,则更不敢放手消费。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策略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明显提升,从而对于养老以及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现象,我国结合新时展水平,加强了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工作,主要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水平。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完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措施
在我国所涉及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属于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内容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要想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参保人员切身利益,保证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工作,同时与实际发展之间实现有效连接,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工作。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应的探索工作,对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这对于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在实施过程中不但可以体现出一定的约束性,同时还能实现对筹资权责的有效划分,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保障经济发展水平。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要想将其价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结合时展要求,对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如今,基于新时期发展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工作,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可以体现政府部门对居民生活的关注程度。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相关部门逐渐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在对该项制度进行建立时,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居民收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标准的调整工作,通过对相关政策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可以对于参保人员切身利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想保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结合时展要求作出相应的完善与调整,从而才能更好地保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第二,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现如今,我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因此,通过加强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工作,可以对整个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城镇居民退休之后,基本生活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从而促进老有所养以及老有所依政策目标的实现。另外,通过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还能进一步减少青年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从而能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2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产权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养老保险制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产权结构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有重要意义。首先论述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相联系,从产权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法律上和制度设计上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产权;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一、产权理论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产权现状
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按照阿尔钦的定义,“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马克思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指由物存在及关于它们自身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是一系列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因而,从产权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养老保险制度的产权能帮助我们界定个人在养老过程中的责任、成本和收益。
根据产权理论,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国有产权和共(公)有产权。德姆塞茨曾指出:“共有产权是指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行使的权利。共有产权意味着共同体否认国家或私人去干涉共同体内的任何人行使其权利。私有产权则意味着社会承认所有者的权利,并拒绝其他人行使该权利。国有产权意味着国家可以在权利的使用中排除个人因素,而按政治程序来使用国有财产。”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从产权视角看,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应该属于所有参保人的共有财产,属于共(公)有产权;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部分属于私有财产,是私有产权;养老保险中的国有产权指的是全国社保基金中用于养老的部分,这主要由中央财政或转让国有资产而来,是国家的重要储备和战略资源。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分析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为基础,指出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已发展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进而建议应重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对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度改革居民消费影响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基本养老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其基本含义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现收现付”模式,即将当年所收保险费全部用于支付当期应付养老金,没有养老金的积累。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作为市场经济体制重要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有的制度安排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实施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用以指导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按照这些文件的精神,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由旧的“现收现付”模式向新的模式转变。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部署和要求,以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中心,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切实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口老齡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个人帐户没有做实、计发办法不近合理、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等不适应的问题,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为此,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总结东北三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对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出如下决定:
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任务是: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交费政策,扩大覆盖范围,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基本养老金水平;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划清界限划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及个人的责任;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进一步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二、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要继续把确保企业离退休人
员基本养老院按时足额发放做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和工作机制,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不得发生新的基本养老金拖欠,切实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合法利益。对过去拖欠的基本养老金,各地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补发拖欠基本养老金和企业调整工资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加以解决。
三、扩大基本养老金保险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研报告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自1951年建立以来,经过多次改革、完善,取得很大成绩。《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既对当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又对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享有养老保险待遇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发放力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做实个人帐户、建立基础养老金的激励机制、让养老金与物价变动挂钩等方面提出了实质性举措。这一《决定》是在充分总结过去20年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它使我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但联系张家口市的实际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仍显现出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立法工作有些滞后
1951年原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有关养老保险方面的规定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要。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都有明确规定,但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实际操作性还不强。1999年国务院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法律效力还远远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红头文件推进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如一些民营企业拒绝参统,而社保经办部门又缺少办法,原因就是目前国家法律尚无强制性措施。
二是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
目前,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而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人数还很少,大量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部分民营企业职工、进城务工农民工、季节工、临时性用工等还没有参保。全国1.2亿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中参保人数只有1200万人。如张家口市2005年底统计的数字显示,全市参统人数中,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占85.04%,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人数只占9.76%,大量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民营企业职工、进城务工农民工、季节工、临时性用工等还没有参保。
三是中断缴费人员逐年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