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判断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16:17: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本判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论文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成为“十五”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总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一、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判断
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的基本判断。《建议》指出: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那么,《建议》何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城镇化划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适度城镇化又称同步城镇化,即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和相适应的城镇化模式,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等。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镇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第二种是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等。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是一种无工业化的城镇化。第三种是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如中国、朝鲜、贝宁等。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见图1),它是城镇化的更高阶段。[2-5]从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属于低度城镇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逆向流动不是逆城市化,而是一种“反城市化”。对此,要加以区别。
附图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对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基本判断透析
论文关健词:中国信息化水平
论文摘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信乌化发展水平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也有极个别学者认为中国信息化已达到信.乌化发展的中级阶段。笔者认为,从全国来看,中国信.忽化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从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大城市来看,其信.乌化水平已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的交叉地段;从西部地区和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来看,信息化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据此本文将中国信息化水平定义在初级阶段的水平线上,并从四个方面时其作了兵体的分析判断。
一、近20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概况
中国信息水平测算的研究与实测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6年3月至6月,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对1982年中国信息化进行了厕算。从此,中国信息化测算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近20年来的文献看,中国学者对信息化的测算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沿用波拉特法进行测算;二类是运用日本信息化指数法;三类是运用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四是运用国际数据公司法;五是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六是运用联合国IPU法.在以上方法中,运用最多的是波拉特法和日本指数模型。根据有关文献统计分析,1986年至2001年,以个人名义具体测算的次数大约为50次,以单位名义具体测算的次数大约为20^-30次。就方法看,除以上方法外,近几年来又有学者创立了不少新的测算方法,如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等。就范围看,有测算全国的,有测算全省的,也有测算一个城市的(如苏州市),还有测算某一非行政区域的(如京津地区、珠江三角洲).就重视程度而言,北京、上海、广州等明显重于其他地区,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明显高于广大农村地区。
二、中国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基本判断诠释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成为“十五”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总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一、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判断
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的基本判断。《建议》指出: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论文百事通那么,《建议》何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城镇化划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适度城镇化又称同步城镇化,即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和相适应的城镇化模式,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等。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镇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第二种是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等。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是一种无工业化的城镇化。第三种是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如中国、朝鲜、贝宁等。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见图1),它是城镇化的更高阶段。[2-5]从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属于低度城镇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逆向流动不是逆城市化,而是一种“反城市化”。对此,要加以区别。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图1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
城镇化水平的基本判断思索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成为“十五”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总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一、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判断
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的基本判断。《建议》指出: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论文百事通那么,《建议》何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城镇化划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适度城镇化又称同步城镇化,即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和相适应的城镇化模式,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等。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镇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第二种是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等。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是一种无工业化的城镇化。第三种是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如中国、朝鲜、贝宁等。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见图1),它是城镇化的更高阶段。从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属于低度城镇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逆向流动不是逆城市化,而是一种“反城市化”。对此,要加以区别。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图1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刑法基本常识三
第三章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述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特点1、犯罪构成的法定性;2、犯罪构成的主客观统一性;3、犯罪构成与社会危害性的统一性:犯罪构成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4、犯罪构成的重要性:特点:是法定的;是主客观要件的有面整体;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是认定犯罪的惟一法律标准;是罪刑法定主义的产物。作用: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是区分一罪与数罪的依据;是区分重罪与轻罪的依据。
二、犯罪的构成的分类:1、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下的犯罪成:基本的是指分则性条文就单独的既遂犯所规定的犯罪构成。修正的是指总由性条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加以修正而就共犯、未遂犯等所规定的犯罪构成。2、完结的犯罪构成与待补充的犯罪构成:完结是也叫关闭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完整地规定了所有要件的犯罪构成。待补充的是指刑法仅规定了部分要件,其它要件需要司法机关适用时进行补充的犯罪构成。3、单一的犯罪构成和复杂的犯罪构成:单一的是指刑法规定的各个要件均属单一的犯罪构成。复杂的是指刑法规定的要内容可供选择或互有重叠的犯罪构成。
三、犯罪构成要件:客体、客观要件、主体、主观要件。
第二节犯罪客体
经济形势基本判断论文
我国从2002年开始,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历了2004年的宏观调控,发展速度有所抑制但仍在不断走高。2007年,虽然政府各部门出台了多种调控措施,但仍没有减缓的迹象。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及其原因的分析,经济界正在热烈讨论。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5%,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8%M1增速超过20%,CPI上涨率超过3%向4%、5%以上攀升,贸易顺差超过上年全年的63%。对这种情况如何认识,理论界意见渐趋一致,即有向经济过热发展的趋势。此种情况早已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及时祭起宏观调控这杆大旗。1-8月,央行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提高存贷款利率,通过增发央行票据和其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大量回收货币;财税部门多次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和降低出口退税率,将利息税税率从20%降到5%,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0.1%提高到0.3%;物价管理部门也极力控制地方政府出台提价措施等等。但效果却不十分明显,增长速度没有明显下降,物价却在节节攀升,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经过短期回调后,一跃上了5000点大关。
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也出现加快增长趋势。首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近几年逐步加速,2003年只有9.1%,2004年和2005年年均超过13%,2006年提高到13.7%,2007年以来的增速持续超过1979-2006年14.9%的年均水平,上半年增长15.5%。经济过热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但引起过热的原因和控制经济过热的措施尚在探索过程中。
探索过热引起的原因可追溯到13年前。1993年的治理整顿持续了四年,治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也使经济进入了低谷。1998年,为了确保8%的经济增长率,各级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也只达到7.8%。1999年,经济增长回落到7.1%。为了使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连续6年,我们采取财政货币双宽松政策,增加货币投放。中央政府发行国债,增加投资。地方政府不失时机地大上基础设施项目,高速公路、港口、楼堂馆所不停地上。经济犹如比人高的水缸,不停地往里灌水,老是装不满,等你发现装满时,水已经溢了出来。2002年,我们迎来了久别已久的经济复苏,告别了挥之不去的通货紧缩,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因此,可以设想,除了国际“热钱”进入国内投机的因素之外,长时期的货币投放是经济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
从2002年到2007年(预计),GDP总规模接近翻一番,从12万亿元扩大到24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5%;2003年货币供应量M1、M2和信贷以及投资、工业、外贸和GDP的增长都在上一年回升基础上出现了加速势头。2004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47%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超过20%,一、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超过17%,6、7、8、9月份CPI上涨率连续超过5%,政府及时出台财政货币政策措施,较大幅度地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银行实行自1994年以来的首次加息,提高信贷门槛等等。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作出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半年的决策,土地政策全面参与宏观调控;严格土地政策管理,不仅对遏制工业用地低成本过度扩张,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保护农业用地、减少耕地浪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也有支持作用。应该说,土地调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到该年下半年,这些指标均拉回到合理区间内,防止了局部过热的蔓延,避免了一次大的起伏波动。但金融调控的效果不佳,货币投放并没有有效抑制。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刑法基本常识九
第九章刑罚的体系
第一节刑罚的体系概述
一、刑罚体系的概念:是国家刑事立法以有利于发挥刑罚的积极功能、实现刑罚目的为指导原则,选择刑种、实行分类并依其轻重程度排成的序列。特点:1、刑罚体系是以刑事立法选择的刑罚种类为内容并且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而成的;2、是由刑法规定的;3、以有利于发挥刑罚的积极功能、实现刑罚目的为指导原则。
二、刑罚体系的特点:1、体系完整结构严谨;2、宽严相济目标统一;3、内容合理方法人道。
第二节主刑
一、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从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特点:1、不剥夺人身自由;2、限制一定的自由;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刑法基本常识二
第二章犯罪概说
第一节犯罪的概念
一、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
特点:1、是质与量的统一;2、在内部结构上是主客观的统一;3、是相对稳定与变易性的统一;4、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二、刑事违法性:是违反刑法的行为。不仅指分则。有二种情况:直接违反刑法规范;违反其他法律规范但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
特点:1、与社会危害性是统一的;2、是法机关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刑法基本常识八
第八章刑罚概说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
一、刑罚及其特点:1、刑罚的属性:惩罚性、剥夺性痛苦;2、刑罚的社会政治内容:在我国,刑罚是掌握在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手中、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的工具。3、刑罚的法律特征:刑法规定,审判机关适用,严格依法定的程序。4、刑罚的目的性:是预防犯罪。手段是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二、刑罚权及其根据:1、刑罚权:是基于犯罪行为对犯罪人实行刑罚惩罚的国家权能。2、内容:制刑权(只能由僵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求刑权(由检察院和自诉人行使)、量刑权(由人民法院行使)、行刑权(特定机关将人民法院对犯罪人判处的刑罚付诸现实执行的权力)。3、根据:因为有犯罪并且为了没有犯罪。根据是实现社会正义观念、维护合法权益免受犯罪的侵犯。
三、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的关系:严厉程度不同;适用对象不同;适用机关不同;适用根据不同;确立机关不同。
第二节刑罚的目的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刑法基本常识七
第七章罪数
第一节罪数的区分
一、区分罪数的意义:有利于准确定罪;有利于适当量刑。
二、区分罪数的标准:1、符合一个犯罪构成就是一罪;符合数个犯罪构成就是数罪;数次符合同一个犯罪构成也是数罪。2、注意问题:以犯罪的构成为准;坚持主客观相统一;注意刑法分则的特殊规定(盗窃并使用他人信用卡的是盗窃罪、保险诈骗数罪并罚、贪脏枉法的依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
第二节实质的一罪
一、继续犯:也称持续犯,是指行为从着手实行到由于某种原因终止以前,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特点:1、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区别于状态犯,其是指行为结束后,造成的不法状态仍然在持续的情形);2、必须是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持续;3、必须是一个行为侵犯了同一具体的社会关系(从始至终都针对同一对象,侵犯同一社会关系);4、必须出于一个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