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15:52: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本理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基本理念管理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初级层次——感知、积累层次

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它们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1、听说结合,感知语感。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

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读写结合,积累语感。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苏教版初中第五册)时,文中描写岑参送别友人的重点词句,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想象体会送别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诗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吟诗抒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能才悟出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

查看全文

民法典基本理念论文

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民法典制定及其法律规定运用的最高原理,是对民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理性认知和建构,是民法典制定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在拟订民法典草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确立中国民法典的五个基本理念。

(一)人权主义

所谓人权主义,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人权主义是21世纪的人文主义。人权主义的民法典,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具体而言,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严格实行任意主义,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其次,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确认私力救济制度,完善公力救济制度,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再次,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最后,确认法院(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二)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民法范畴内,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自主地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贯彻这一理念,民法典应当将协议、合同、契约三个概念统一,恢复《民法通则》中的合同概念,使一切民事法律行为皆受意思自治规则的调整,全面落实契约(合同、协议)自由;在调整契约(合同)关系方面,尽可能多地设置任意性规范,使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和法律推定条款。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利益衡平

查看全文

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分析论文

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民法典制定及其法律规定运用的最高原理,是对民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理性认知和建构,是民法典制定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在拟订民法典草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确立中国民法典的五个基本理念。

(一)人权主义

所谓人权主义,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人权主义是21世纪的人文主义。人权主义的民法典,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具体而言,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严格实行任意主义,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其次,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确认私力救济制度,完善公力救济制度,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再次,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最后,确认法院(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二)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民法范畴内,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自主地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贯彻这一理念,民法典应当将协议、合同、契约三个概念统一,恢复《民法通则》中的合同概念,使一切民事法律行为皆受意思自治规则的调整,全面落实契约(合同、协议)自由;在调整契约(合同)关系方面,尽可能多地设置任意性规范,使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和法律推定条款。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利益衡平

查看全文

社会政策基本理念论文

所谓政策,是指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法令和条例的总称。

社会政策的具体是在不断丰富的。起初,人们对于社会政策具体内容的理解比较单一,一般只限于狭义上的“社会福利”(资源分配)。随着社会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社会福利同社会权利密不可分,因而社会政策还有必要包括社会成员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内容,亦即“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简言之,凡是同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福利息息相关的政策都应纳入社会政策的关注视野。社会政策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社会救助、救灾、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就业、妇女儿童保护、性别平等、种族(民族)平等、老年人权益、房屋住宅、劳资关系、劳动者工作保护条件、人口政策、婚姻家庭保护、残疾人福利保障、孤儿扶养、退伍军人优抚与安置、职业训练、义务政策,等等。

公正与社会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公正与社会政策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公正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依据。意义上的公正是在自由、平等、社会合作等依据的基础之上,强调“给每个人他所应得”。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公正具有重大的意义。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但是,我们同时还必须看到,公正毕竟只是制度安排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一种基本的规则,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方能在现实社会中体现出来。就社会层面而言,公正必须通过社会政策体系才能具体体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政策是公正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公正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政策来实现的。“如果我们真正关心社会正义,我们就要把它的原则到个别地或者整体地产生贯穿整个社会的分配后果的亚国家制度上去”。

基于对公正理念的不同理解,处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会造成有所差别的社会政策。从1949年到现在的50多年间,社会政策的演变留下了一条十分清晰的轨迹:在1978年前,同朴素的平等理念、平均主义的行为方式以及种种历史条件相适应,中国的社会政策开始初步形成,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同时呈现出诸如非现代性、非规范性、非一体化和非持续性的特征;1978年以后的20多年,与现代的公正理念逐渐形成以及现代化和市场的初步发育相适应,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政策开始逐渐形成,并由单项的、零散的社会政策日益趋向于体系化、规范的社会政策。

对于中国的整个历史来说,1949年至少发生了两件意义极为重大、影响极为深远的事情:一是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二是社会的重构。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100多年间,中国饱受外国侵略者的侵害,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苦、屈辱状态中,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因此,“恢复中国的伟大所必需的全国统一是所有爱国的中国人衷心渴望的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中国终于获得了独立和统一。中国民众由此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接着,在50年代前期,中国完成了大规模的社会重构工程:中国社会摧毁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私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激动人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蓝图。

查看全文

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运用探讨

一、目前我国戏剧教育面临的困惑分析

目前,我国戏剧教育面临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戏剧教育不再是少数专业戏剧院校,和有开设有关戏剧专业课程的艺术类院校的专利,戏剧教育该如何普及?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戏剧教育作为我国艺术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教育领域得到贯彻落实,不仅是为弘扬我国的传统戏剧文化,实现戏剧在现代社会群体中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更是为了提升现代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现阶段,我国戏剧教育大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另一种则是通识性、带有泛戏剧意味的教育,其主要包括戏剧历史、戏剧理论和思想哲学等文化课程。然而,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戏剧教育的整体格局带来了巨大冲击,致使其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虽然我国大多数戏剧教育专业的教师和有关教育部门,为应对这一全新的挑战,在积极深入地研究戏剧教育的发展新路径,但却还是不可避免地导致戏剧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在新时展背景下,戏剧教育并未在管理体制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与时俱进,所以导致戏剧教育难以在新时展背景下保持自己的教育优势和价值,致使其陷入尴尬境地。

二、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解析

所谓戏剧教育,指的是与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相类似的艺术教育,其教学目标、教学方向、教学大纲等紧紧围绕戏剧艺术。从狭义的层面分析,戏剧教育是指专业戏剧教育,由专业的艺术院校负责戏剧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专业的艺术院校中开展戏剧教育,其人才培养方向大多是编剧、导演、演员及舞美音效设计师等专门的戏剧从业人员,从业范围相对较窄。从广义的层面理解,戏剧教育也包含非专业性的戏剧教育,与专业艺术类院校所开展的戏剧教育不同,其教育活动面向的是社会全体人群,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文化、高技能的全面型人才,是戏剧融入教育的一种全新途径。(一)戏剧教育是面向全体人群的普适性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戏剧教育逐渐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并开展了实际的教学活动。在国内诸多高中教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戏剧教育的身影,其往往位于“艺术生活”门类下的“表演艺术”课程中。在国内教育界,教育新课程改革一大亮点便是将戏剧纳入艺术课程之中,将戏剧教育与传统音乐类教育、美术类教育等融为一体。在这一发展形势下,戏剧教育逐渐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并通过对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戏剧教育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教育功能,其并不只是针对少数的精英进行教育,还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小到中小学,大到大学,全体学生都可以从戏剧教育中受益。所以有关部门便针对戏剧教育这一教学特点和优势,积极地将戏剧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核心课程之中,在此基础上将戏剧教育推向全体在学人群,使其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艺术类教育。(二)戏剧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人格心理学进行深入钻研,发现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此种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体而言,人格作为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性格、行为方式、认知风格、自我调控能力的重要因素,直接代表着人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质。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以直观有效的方式,使参演者与观赏者之间产生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情感认同,从而对观赏者产生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戏剧教育还肩负着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更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戏剧教育运用于学校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

(一)在学校学科教育中融入戏剧教育。在学校学科教育中融入戏剧教育,是指在艺术专业课程中融入戏剧教育,将戏剧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学制当中来进行教学,并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目前,全球已经有很多地区实现了将戏剧教育融入学校学科教育当中,并设置了专门的戏剧课程,主要有美国的单科戏剧教学课程、英国的复科统整戏剧教学课程、台湾的跨科统整戏剧教学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然而,戏剧教育在中国大陆学校学科教育中,却只是被当成音乐教育与美术教育的一部分,戏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逐渐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实现了戏剧教育在教学内容中的有效融入,并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整合成为一项综合艺术课程,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因素的限制,国内的戏剧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融入还有所欠缺,并未像美国、英国将戏剧当作常规课程进行教学,大多是以兴趣班、校本课程、选修课的形式存在。戏剧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自身便包含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艺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如果能以戏剧教育为框架、以戏剧文化为核心,那么将会非常有利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的融合与发展。(二)在学校专业教育中渗透戏剧教育。在学校专业教育中渗透戏剧教育,又分为渗透戏剧教育内容和渗透戏剧教育方法两种。首先,在学校专业教育中,实现戏剧教育内容的渗透,指的是在语文、英语等教学当中,直接引入戏剧文学剧本,以戏剧教育内容扩充和丰富语文、英语等专业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便可理解到戏剧教育自身的价值与内涵,实现我国戏剧文化的传承,达到戏剧教育的目的。比如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便常常会加入中外戏剧名作,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以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都是世界经典戏剧著作。通过对这些戏剧教育内容进行渗透,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戏剧的基础知识与文化底蕴,培养其对于戏剧的浓厚兴趣。其次,在学校专业教育中渗透戏剧教育方法,也可将其称之为“戏剧教学法”,是指根据专业教育内容与教学目标,与戏剧相结合进行统整,然后以一种戏剧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戏剧教育及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活动。(三)在学校实践活动中渗透戏剧教育。在学校实践活动中渗透戏剧教育,指的是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戏剧教育外,还要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开展以戏剧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延伸,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科知识与戏剧知识的传授,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艺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小学中,大多开展活动性戏剧教育,又辅之一定的专业戏剧表演训练以及专业剧团演出观赏等。在大陆地区高等院校中,戏剧教育在学校实践活动中的融入相对较为广泛,大学生的校园戏剧活动开展非常频繁,大多是以自愿组织剧社的形式开展戏剧活动,然后通过学生会、团委等学校部门直接组织戏剧演出。在学校实践活动中渗透戏剧教育,不仅教育形式新颖有趣,更可以成为独立的戏剧节,以独立的戏剧节为载体,定期开展主题戏剧表演,从而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内容。

查看全文

体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着体育,体育的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对体育课程改革缺乏重视性,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要想达到体育教育的实践成果就要借助体育课程改革让体育更好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缺乏重视性;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由于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尚未成熟,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总之,为了能够让更好的体育教育服务于社会,不断的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我们就要从体育课程改革入手,结合基本理念的实践下让体育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众多问题迫在眉睫,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的发展起来。同时,务必要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

一、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师资培养制度的多元化,教师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化和教师教育过程的终身化。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而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不断的发展的、一体化的,同时伴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多元化的情境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体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之一,从而国力的盛衰强弱越来越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并且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多少。在21世纪世界将会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技术革命,所谓全面发展时期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在其专题报告中认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培养新世纪的高质量人才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着!都需要调整和课程改革的教育任务,而我国在如此紧迫的信息时代下,加上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全面影响给现代教育行业的各科老师提出了严峻挑战以及提升教学质量的机遇。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与时代相接轨的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顺应时展的人。

二、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查看全文

避税与税法基本理念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避税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避税的概念、内涵、外延、产生原因和条件、功能作用等方面论述避税与税法基本理念的关系。并总结出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避税税法「正文」

有一句格言:“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不可避免,那就是税收和死亡。”对于税收,“愚者逃税,蠢者偷税,智者避税,高者筹划。”“宪法”第十九条规定人民有缴纳税捐的义务,然租税给付虽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却欠缺对待给付的经济诱因,纳税义务人主观上均存有尽量少缴税的心态,因此如何规避税法适用以减轻租税负担,如何合法的少纳税甚至免纳税即成为纳税义务人关心的问题。

一、避税的概念及其外延内涵

纳税人在税收法规的许可范围内,采取一定的形式、方法,通过经营和财务安排,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就是避税。即用合法的手段来实现税收责任的最小化。根据是否违背税收立法的目的和意图,国际上将避税分为可接受避税和不可接受避税,可接受避税又称税收筹划或者税收节省,其所产生的后果是与税收法律的意图相一致的,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时,除了要通晓税法外,必然要旁及到与投资决策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而不可接受的避税则不同,瞄准的只是税法上的漏洞,纳税人通过钻税法漏洞,以合法形式谋取不正当税收利益,它具有事先性,形式上不违法,但在内容上有悖于国家税法立法宗旨,充其量只能说其不违法也不合法;而税收筹划虽然也具有事先性,但其从形式到内容具有完全合法性,它是建立在对税法精神充分领会的基础上的。[1]

二、税收法定主义原则与避税的关系

查看全文

教育基本理念研究论文

教育是人类进化的重要途径,教育催化着人的生命的发展。教育的功能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生命智慧,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创造人的生命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去探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去实现教育的生命意义,努力凸显教育的本质,让教育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教育是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全过程

教育应是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全过程。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把人受教育的好坏与生命质量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饱含生命理念,渗透生命意义。这更能抓住教育的本质。教育要通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育人过程,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展开生命的智慧、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拥有并享受美好人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生命质量”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要赋予教育以生命意义。我们要认识到,人的生命质量不是用成绩、财富、地位及劳动分工来衡量的。人生活的幸福指数和为人类所作的贡献率,应成为评价人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要以关注生命这个根本点来认识教育、实施教育、提升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生命意义。这样,教育就不会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就不会单一重“智”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就不会用僵化的模式来评价所有的学生而阻碍人的个性发展。

第一,教育要强化生命观念。要树立生命至上的教育观,树立生命独特性与超越性的教育观,树立生命美好的教育观。教育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思想,树立起科学的生命观念,用对每一个鲜活生命负责的态度来实施教育,而不能急功近利,用阻碍多数学生发展的方式,换来所谓“升学率”的“虚荣”。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生命的良好发展。

第二,教育要对学生再认识。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教育要对学生生命状态进行了解和把握。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激活学生生命天性与个性,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会成功,哪怕他们成功的时间、途径、方式会有不同。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起生命发展的平台。

查看全文

生态经济核心概念与基本理念、运行规则

摘要:基于生态经济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而其核心概念与基本理念却鲜有专门论述,简要梳理了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核心概念,生态经济生产观、生态经济产值观、生态经济财富观等主要生态经济理念,以及人类利用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护辩证统一和经济有效与生态安全兼容等生态经济基本运行规则。

关键词:生态经济;核心概念;基本理念;运行规则

随着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日益受到广泛关注[1],学界“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研究日益增多[2]。然而,对于生态经济有关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却鲜有人认真梳理。为此,笔者从生态经济的核心概念、主要生态经济理念和生态经济基本运行规则展开探讨,为进一步深化生态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一、生态经济核心概念

自20世纪60年代鲍尔丁先生提出“生态经济学”概念至今,人们对于“生态经济”及其核心概念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知。主流观点认为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等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和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力求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于此,笔者认为生态经济核心概念主要有三个,即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三者在生态经济研究和实践中密切关联,其中生态经济系统为载体、生态经济平衡为动力、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1)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技术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图1),其中生态系统即是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反映生态经济系统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经济系统即是生产、交接、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所构成的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反映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技术系统是指各级种类技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反映生态经济系统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之间的联系方式。生态经济系统不是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技术系统的简单堆砌,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决定着自然生产力(潜在生产力),是经济生产力(现实生产力)的基础;经济系统决定着经济生产力,支配着潜在生产力能否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技术系统则决定着自然生产力转化成经济生产力的方式,决定着潜在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效果。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价值的循环与转换,而技术系统则是实现这种循环与转换的平台和转换器。(2)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平衡作为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结合的一个范畴,既是检验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与经济协调的信号,又是推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生态经济平衡具有普遍性、相对性、动态性和可控性。正确把握生态经济平衡的这些基本属性,对分析和解决生态经济系统中可能出现的生态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3)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是包含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复合效益,既包括人们投入一定劳动消耗后所获得的有形产品,也包括获得的各种对人有用的无形效应。在现实生产中,生态经济效益有时是生态和经济两个效益的整合,有时则是两者的离散。显然,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不仅要充分发挥两者的整合效应,而且要防止两者离散效应的产生。

二、主要生态经济理念

查看全文

新教师课堂管理基本理念与策略

摘要: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何管理好课堂,让学生学得舒心,称心,这是上课教师管理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新教师,管理好课堂,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充分研究学生,建立课堂心理归属感;二、要以明确清晰的教学任务管理课堂;三、要准时开始、适宜进度与自然结束;四、要适应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情境;五、要有效表达与沟通技巧;六、要积极观察学习其他教师;七、要尽可能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八、要重视人的因素。

关键词:课堂管理;理念与策略

当前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里,已经开始强调让师范生从事有关课堂管理的学习活动或经历真实课堂学习管理、把握学生,但这样的机会还不是很多。但研究显示许多新教师在有效课堂管理方面是有困难的。尽管没有最好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课堂里的任何问题,但是提供一些课堂管理的基本理念、策略以及基本技能的建议对新教师将会有所帮助。

一、要充分研究学生,建立课堂心理归属感

学生在何种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研究表明,学生在富有学习兴趣,身心状态最佳,理智受到挑战,情绪被鼓舞和信任,能够学以致用,热爱并信任教师时学习效率最好。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他们在进入教室之前已经有许多知识与理解的经验,甚至观念的冲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心理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与现有水平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当今社会,父母常常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对孩子学业成果的过分关注而疏于对他们社会适应与社会化方面的养育,而课堂正是创造了一个机会填补学生的社会情感需要,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二、要以明确清晰的教学任务管理课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