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追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13:54: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价值追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生人生价值追求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中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取向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也引起中学生人生追求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变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职业追求,淡化事业追求
中学生的理想选择和前途设计大多向金钱、享受倾斜,以挣钱多少、收入高低评论职业优劣,以追求实惠、安逸的工作为奋斗目标。这必然导致爱业、敬业、勤业和创业意识的谈化。
二、突出个人追求,淡化社会追求
突出个人追求的思想和行为辐射到中学校园,使部分学生竞争意识被扭曲,自我意识膨胀,片面强调自我权利的维护,不顾对他人利益的损害,个体游离于集体之外,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突出人才追求,淡化人格追求
民法中理性及其价值追求
[摘要]理性是一切合理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合理的政治、法律秩序得以确立的最终源泉。理性推动着民法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一个自由式市民社会的成型和发展。从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理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民法中的理性可分为国家理性、社会理性和公民理性。理性在民法中的价值追求可归纳为对公民人权的保障、对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规范以及对人文的关怀。
[关键词]民法;理性;价值追求;民法总则
一、理性在民法中的作用及价值追求
(一)理性在民法中的作用
民法由罗马法中的市民法发展而来,世界各国的民事立法不同程度地受到罗马法的影响。由于我国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民法观念据以生长的土壤,因而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对法律部门的划分,即没有单独的民事立法,一般的民事关系主要由习惯法调整。直至清末进行法制改革,现代意义上的民法才得以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法是法律体系中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其作用在于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从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理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可分为国家理性、社会理性和公民理性。从国家理性来看,民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从世界历史来看,制定者是君主制国家的皇帝,或者是资本制国家的立法机关,或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但不论上述哪一种情形,民法的制定和实施均体现制定者的理性,而制定者代表着国家,制定法律是为了维持国家的良好运转,为了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的社会秩序,因此民法的制定从根本来说体现着国家理性。
从社会理性来看,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即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法律的制定方向提供基础和依据。面对纷繁的社会关系,需要以理性的方式加以作用和规范,运用逻辑推导的范式加以调整。故民法的制定和实施是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反映,并对社会的交往秩序加以调整,维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社会主体以规范的民事行为进行交易和往来,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不断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经过一般抽象化和立法技术,最终导致民法的补充、修改和废止,体现了社会理性对民法的作用。从公民理性来看,公民的理性行为产生习惯,习惯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及国家的认可成为习惯法或者成文法。国家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公民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及法律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体到民法领域,民法的制定和运行离不开公民民法观念的形成,如个人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观念的形成和认同。同时,民法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内容,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了对公民理性活动的反映。
青少年价值追求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追求主流价值观
[论文摘要]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关系拓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价值的统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诉求,青少年所处的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特殊人生阶段则为社会共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青少年价值观的统合应基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建设和发展共识及美好生活追求为共同愿景,尊重主体价值,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基于现实更应着眼未来,促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些论述为我们在市场化、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解决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价值追求多样性中的统合问题,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树立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方向。
一、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趋势
发达的市场经济、完善的法治、自主个性的弘扬是当代社会的追求,但这些理想化的状态中,仍然不能或缺的是道德。一个社会除了经济价值外,还要有维持其运转的社会价值,正如一个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需要精神的慰藉,才不致迷茫和空乏。青少年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和物质、精神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道德状况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在市场社会、开放社会、网络社会和全球社会条件下,他们的思想道德又呈现出新的特征:市场经济引发了人们价值观的冲突与变革,网络促成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共存格局,开放社会则使个体的价值选择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性。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以“主流价值”为支柱的学校德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客观地讲,青少年群体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所谓“信仰危机”。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所面临的信仰危机还具有以下特定涵义:这里所谈的信仰危机是被界定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全面推进”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考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已进入由深刻变革向逐步稳定、逐步定型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对个人而言,道德价值在开放社会、市场社会和信息社会里,已经由过去政治价值统揽的形态变迁为以政治价值主导、生活价值为取向的多样化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自觉的道德学习、道德修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也就是说,个人将会更多地从生活价值方面来考虑道德学习、道德修养。
历史条件党的价值追求挑战及应对
摘要: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对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党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面临诸多挑战,如改革开放的艰巨性、长期性,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负面现象,西方的“价值渗透”,党内的不良现象或倾向等。基于此,我党应重视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加强党内法治建设,重视完善党的选贤任能制度,营造良好的党内民主氛围和环境,以真正实现党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挑战;应对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实践活动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服务的使命和责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的价值追求必须立足的现实。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党政治生活的主题和基本的价值追求。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的意蕴
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对政治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包含人们对某种政治系统及与其相关的政治活动的规范的看待、评价,还包括由此形而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规范”[1]。政党的价值追求直接影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立场及行为。政党的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终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推进而不断演变。“党的根本性的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也控制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及效果。”[2]党的政治建设蕴含党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一样,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及理论被逐渐提出,充分反映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要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始终不忘党的价值追求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新时代党的性质和宗旨即“为人民服务”始终不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不变,这是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一系列新矛盾、新困境、新挑战也随之显露出来。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和使命,从容应对国内外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党的价值追求必然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面临的挑战
青少年价值追求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追求主流价值观
[论文摘要]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关系拓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价值的统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诉求,青少年所处的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特殊人生阶段则为社会共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青少年价值观的统合应基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建设和发展共识及美好生活追求为共同愿景,尊重主体价值,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基于现实更应着眼未来,促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些论述为我们在市场化、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解决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价值追求多样性中的统合问题,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树立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方向。
一、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趋势
发达的市场经济、完善的法治、自主个性的弘扬是当代社会的追求,但这些理想化的状态中,仍然不能或缺的是道德。一个社会除了经济价值外,还要有维持其运转的社会价值,正如一个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需要精神的慰藉,才不致迷茫和空乏。青少年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和物质、精神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道德状况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在市场社会、开放社会、网络社会和全球社会条件下,他们的思想道德又呈现出新的特征:市场经济引发了人们价值观的冲突与变革,网络促成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共存格局,开放社会则使个体的价值选择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性。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以“主流价值”为支柱的学校德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客观地讲,青少年群体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所谓“信仰危机”。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所面临的信仰危机还具有以下特定涵义:这里所谈的信仰危机是被界定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全面推进”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考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已进入由深刻变革向逐步稳定、逐步定型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对个人而言,道德价值在开放社会、市场社会和信息社会里,已经由过去政治价值统揽的形态变迁为以政治价值主导、生活价值为取向的多样化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自觉的道德学习、道德修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也就是说,个人将会更多地从生活价值方面来考虑道德学习、道德修养。
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与价值追求
摘要: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培养造就高级专业人才,而社会服务只是其本质职能的延伸而非本质。凡是背离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原则而从某种现实的、暂时的利益出发,寻求短期的政治或经济效益,弱化或丧失高等教育的本质,即是一种功利化倾向,即应及时予以纠正。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等教育至少应从五个方面确立自己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致力于知名学者的培养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创造,致力于名牌学科的建设,致力于高层次的社会服务,致力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时代精神的引领。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质;功利化;辨析;价值追求
在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主导型经济形态的当今时代,作为发明、创造和传播知识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担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人们热切期待着它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然而汹涌而来的却是公众不断的批评与质疑之声。有人说:“大学里一切都有了它的价格,但人们却忘记了它的价值。”①。也有人说:“高等院校普遍染上了实用唯学、急功近利的通病。”②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③。其中“功利化”、“大学精神的缺失”则成为其中的热词,受到更多非议。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怎样实现功利化纠偏而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只有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清楚地辨析高等教育的功利化问题,确立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为基点,有所持守,有所选择,有所创造,有所超越,实现大学精神的重构,中国高等教育才能最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挥好“动力站”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本质探寻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自大学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但却一直众说纷纭。而今,随着经济与思想的更加活跃,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愈加多样,伴随而来的还有种种教育乱象,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正本清源,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①美国教育家何钦思认为:“大学是从事高深学问的学习、进行专业教育和研究的机构。”②我国教育家蔡元培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③尽管各家表述不同,但实质是相通的,他们都把大学理解为对真理、对高深学问的学习、探究、传播的学术机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曾说:“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④由于这一理念的科学贯彻和取得的巨大成功,威斯康星大学迅速成为美国的知名大学,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即“威斯康星理念”也传遍了全世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巨大的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大学越来越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这是否意味着高等教育本质的改变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有一个“源”与“流”的问题,教学、科研是“源”,社会服务是“流”。因为“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高等教育”而言,它既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培养专门的高级人才的教育,那么它的教育内容无疑应该更加高深。故而,高等教育的本质应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培养造就高级专业人才。教学、科研便是它的本质职能,而其本身就包含着服务社会的功能,只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服务;而社会服务只是其本质职能的延伸,是以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目的的,因为这种服务更具显性,因而被单独提出来。但这决不意味着高等教育本质的改变。因而,只有扎扎实实搞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校才有可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反之舍本逐末、急功近利,则只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畸变。
二、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辨析
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追求论文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也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追求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和谐要求必需公正,公正未必都能和谐。由于社会矛盾的复杂多样性,法律规范的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性,决定了单纯的公正执法并不能实现和谐。应当以《决定》的精神为准则,在公正执法大前提下,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化解矛盾,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用灵活的执法活动弥补法律自身的缺陷,为构建和谐社会自觉做出贡献。
关键词:和谐社会法律价值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开宗明义第一句话:“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清楚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已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化认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充分显示了以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开始了新的战略追求的伟大实践。也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追求目标。
法律价值,是人们通过积极、能动的法律实践所追求的效果;它是主观评价与客观现实的统一,是法律实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一般意义上讲,法律通过体现公正实现社会的秩序与正义的目标。【1】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机制的变革、利益的重组、思想的活跃,因而各种矛盾和纠纷增多也是难以避免的。越是处于这样特殊的时期,越需要社会的和谐,才能保证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法律作为掌握政权的工人阶级意志的最高体现,其价值的最高体现必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2005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和谐社会的特征进行了清晰的概括:“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特征的概括,为我们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机制,提供了基本的轮廓和方向。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利益、规范权利义务、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安定有序、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无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强有力保证。
人民法官价值追求统一论文
【摘要】正义是法律的基础价值,公正则是司法的灵魂所在。公正司法,不仅体现在实体上,更要在程序上实现司法公正,即“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廉洁是人民法官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重要评断标准,也是实现公正的基本保障。司法工作要廉洁,关键要求司法人员严格自律。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执政为民在司法的具体表现,也是“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自然延伸。司法为民要求工作中常怀爱民之心,想为民之策和练为民之功。司法核心价值观的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人民法官的精神品格与追求,成为推动人民司法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了人民法官应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这既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司法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司法核心价值观包含“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内容明确具体,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的、系统的整体。它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体人民法官的共识。笔者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审判员,下文将从“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自觉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
一、公正是司法价值观的灵魂
正义是法律的基础价值,公正则是司法的灵魂所在,“以公正的逻辑代替武力的逻辑是法律本质的全部所在”。无公正,则无司法。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直以来,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民法官只有公正司法,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矫正功能,从而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纠正失范,制裁不法,引导民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消除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高校教育价值的追求与创新
摘要:高校教育价值一直是大众热议的话题,“读书何用”、“高校教育价值何在”……类似问题值得探索,本文着重探讨在创立高校教育的特色性、专业化发展角度上,研究高校教育价值的追求与创新。
关键词:教育专业化;高校;教育价值;创新特色
高校教育价值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社会各界纷纷追问:读书何用、高校教育价值到底何在?高中毕业生辍学了、父亲反对女儿上学,称读大学不值等事件屡屡发生,其中《财富中文网》中的女孩家境不错,考上了某所重点大学,但其父不允许其去读大学,因为她父母算了一笔粗账:读四年书花费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就是16万,读完大学,即便找到了一个工作,月薪也就两三千元,浪费钱和时间却是四年。可见关于读大学的意义、高校教育的价值问题亟待思考,本文从教育专业化视角出发探讨高校教育价值的追求与创新。
一、教育专业化
专业(profession)不同于一般的职业(occupation),表示的是一种在某个领域内所擅长的技能,是指对一种事物的了解达到非常透彻的程度。奥尔托加•加塞特撰写的《大学的使命》郑重指出大学必须把普通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才”———医生、法官、数学教师或历史教师等。教育专业化是指把整个教育行业变成一种“专业”,可以向社会提供某种具有一定独特性的公共服务。具体可以包括教育者专业化、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方法专业化等,本文着重于讨论的是“教育内容的专业化”。教育内容的专业化重点突出的是教育内容的独特性,追求的是教育内容的卓越,高等院校的教育专业化所要达到的是一种“高”、“精”、“尖”的状态,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成为某个行业的佼佼者,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是其他院校学生所不具备,因此高校之间的存在也是一种竞争状态,可以借用奥尔托加•加塞特的话来说就是让整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的是一种高度的“竞技状态”,人人具备“奥林匹克精神”,但是这种状态也会出现弊端,严重的时候会回归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因此要求高校教育价值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二、高校教育价值的追求与创新
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的应用价值
一、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基本原则
艺术设计是个性化的设计,但它不是天马行空,无所拘束的,在凸显个性化的同时还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一,艺术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虽说艺术设计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但都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与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相适应。如青岛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体现1919年爆发的“”的导火索----青岛的主权问题的历史背景,以螺旋上升的风为造型,整体火红色,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民族精力量。此雕塑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实现个性化,区别于其他城市,让游客对此印象深刻。又如戏曲化妆,是戏曲的个性化表现之一,它不仅追求美感,同时又有夸张的色彩,使用较艳丽的色彩,清晰的线条,彰显人物个性,对视觉有较大的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运用在戏曲中十分符合观众的审美,但若将戏曲化妆实践于生活中,就显得突兀了,只能运用在戏曲里面,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艺术设计符合人的审美观。因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对美的认知也不同,为满足不同的人群,就形成了或传统或现代的形态各异的艺术表现形式。任何艺术形式在寻求个性化的同时,也应符合人的审美观。艺术个性化的作用是使其与众不同,有区别于其他的特色,而不是一味的利用夸张等手段吸引消费者,不考虑人的审美心理。
二、个性化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设计的独创性,决定了个性化设计的必然性,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设计在各个领域不断地推陈出新,推动着艺术设计的发展。
1、个性化设计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网页设计是平面设计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网页设计的个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主题创意上的个性化设计。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不再是简单的将图片和文字平淡的组合在一起,而是更多的将平面设计中的创意技法运用在网页设计中,使网页的页面设计具有更多的意义和趣味。排版布局的个性化设计。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冲破传统的上中下、或左中右的网页布局而更多的采用曲线、斜线、自由式等非规则的布局,使网页具有韵律、节奏等轻松、活泼的特点;网页配色上的个性化设计。通常一个网页只采用一个色系,通过调整色系中的深浅来达到网页色彩的协调,个性化设计会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搭配色彩,大胆的采用对比色、互补色、黑白灰等进行搭配,在搭配时采用同色线条间隔、面积调和、色彩优势调合、色彩面积调合等方法达到色彩的调合。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