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13:29: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价值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价值体系

文学价值体系的结构及功能

摘要:文学批评应该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阐释,实现对文学创作者、接受者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的价值活动。中国文学批评要走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因价值立场游移、价值标准模糊、价值取向偏颇等问题导致的功能衰弱、公信力下降等困境,成为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向全社会喻示精神指向的引领者,就应该将价值体系建构作为主要课题进行探讨。文学批评价值体系指的是支撑、引导批评主体对文学现象做出价值判断的,由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观念等构成的文学评价指标体系。它的构成要素是多元的、有序的。多要素之间以主导与辅助关系的轴轮结构,或低层与高层关系的阶梯式结构存在。

关键词: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多要素;多层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在有力把握文学现象、有效引导创作和阅读等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一些批评者要么随意表达自我、随便宣泄情绪,要么在所谓学理性的名义下模糊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要么在传媒或圈子等的左右下违心地说些恭维的套话。批评与创作、批评家与作家、批评者与读者之间缺乏有意义的交流。这种状况与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价值标准的多元乃至混乱等有关。鉴于此,有识之士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建构新世纪文学批评价值体系,改变文学批评面貌、强化文学批评功能的观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探讨较多谈论应该建构,较少论述文学批评价值体系本身的性质、内容和特点;有的探讨只抛出价值体系的几条固定标准,没能论及这种价值体系的开放性、涵盖性、面对作品的实际阐释力和各条标准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正是基于对以上一些问题的思考,尝试将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解阐释出来,以期对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建构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内涵

文学批评价值体系指的是支撑、引导批评主体对文学现象做出价值判断的,由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观念等构成的文学评价指标体系。价值判断,是批评主体对文学作品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等做出的回答。价值取向,是明确表达肯否、褒贬、扬抑等的取舍态度。价值标准,是做出价值判断、表明价值取向的依据。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价值标准等其实都根源于价值观念,是价值观念的种种体现。价值观念,是对价值是什么、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什么决定价值、人应该追求什么价值等问题的理解。价值观念并不是一套抽象的理论,它既体现对价值的理解,也体现对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不是个人的认识能力问题,而是复杂深刻的社会现象。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取决于他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一旦他接受一种价值观念,他不仅能做出一个事物有无价值的判断,而且还会做出追求什么价值的选择。也就是说,价值观念必然体现出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必然对人的行为起引导作用。只是,价值观念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作用不是靠强制命令的方式,而是通过阐释事物的价值进而为人指出应该追求的方向实现的。

文学批评中,批评主体正是通过对作品价值的阐释,实现了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批评主体的价值观念是文学批评价值体系构成的关键因素。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社会性。我们不能将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理解为凭空产生的孤立之物或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心血来潮游戏玩耍的偶为之物。它是社会生活现实、文学现实、文学批评现实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作用于研究、从事批评的人并促使他们做出积极应答的结果。孔子提出以“思无邪”“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为核心旨归的“兴观群怨”[1]185价值体系,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所做的应答;柏拉图抛出以“善”为核心价值尺度的文学评价体系,是因为希腊各城邦的政治制度都不能令他满意;梁启超之形成与传统的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学观念相对立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新的文学价值观,是因为内忧外患、混乱不堪的中国近代社会让他认识到“新民”的重要性;而我国在“新世纪到来的十几年间,重建文艺批评人民性标准的努力已经初见轮廓”,是因为社会极速发展过程中的分层现象和底层写作现象给文学研究者提出了时代课题。强调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社会性,不等于不承认它的差异性。研究或从事批评的人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影响和制约,而是带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审美理想等能动地接受影响从而建构自己的文学评价体系的。客观因素影响的角度、程度、方向和效果等都会因不同的建构主体有不同的理想和需要而不尽相同。

查看全文

中医文化自信价值体系与教育模式

摘要:赣鄱中医文化绵延不断在于其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巨大压力,出现了文化认同还很缺乏、专业信心还不够足、中医思维不够成熟、就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以文化自信为引领,构建以“仁和精诚”为核心的赣鄱中医文化价值体系,形成以“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为内涵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赣鄱中医文化;价值体系;教育模式

赣鄱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其灵魂,然而赣鄱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究竟如何表述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仁和精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当前,中医学生专业思想有些动摇,进而影响其就业方向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因此,在中医学教学模式中,坚定文化自信,牢固中医思维,培养学生热情是当前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1赣鄱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赣鄱中医文化核心价值可粗略归纳为:辨证论治、天人合一、、大医精诚、以人为本、阴阳中和、调和致中、三因制宜、知常达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整体观念、医乃仁术等。也可进一步归纳为“仁和精诚”。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赣鄱中医文化根植于红色闰土,也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是赣鄱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和文化基础;相反,赣鄱中医文化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赣鄱大地灿烂丰富的文化内涵。

2赣鄱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成为赣鄱大地医学生培养教育的共识

查看全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406页)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却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金钱至上的财富观,没有对享乐、消费的无限贪欲,没有在这种财富观和贪欲驱动下的“个人奋斗”,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西方国家公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和没落。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不仅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建设新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查看全文

浅议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背景及构建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价值与价值体系的关系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价值和价值体系的含义。价值的含义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种情况是经济上使用,具体指表现在商品上的人类一般劳动,另一种情况是在哲学上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属于这种情况。马克思曾经提到,价值是人们内心与在对待外界事物时产生的满足感的一种关系范畴。价值它反映了一个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内心的满足感与不满足感的关系,强调的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价值中提到的客体,是指与主体有关系,可以满足主体需求的事物,这类事物就可以称之为价值客体。价值主体人需要的价值客体事物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一般可将这种需求归纳为五类:生理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中,价值呈现多样性,各种价值的地位存在差异,是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会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这与个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不同时期,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会不同。什么是核心价值体系呢?核心价值体系一定是能够长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在各种价值中处于主导地位,从大局和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比如说信仰、理想等等。一个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将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依靠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维持运行秩序,为人民提供精神依托,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一个社会的解体通常是表现在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已经不符合发展规律,这个价值体系不能满足人们共同的目标,不能支撑一个社会继续稳定的发展。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也是社会成员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体现,它深深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就我们的社会而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通常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各民族团结互助,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指导标准。这几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体,他们相互之间也是有联系、促进和贯通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领导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已经成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1.以历史使命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要是由党中央决策的,建设的效果也直接和党中央的重视程度有关。在执行中央的决策时,各个党组织的实际行动将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建设完成。这一决策不仅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更重要的是符合我国现在的发展现状,对当前的社会思想的改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在社会思想发生改变的时刻不能更好地引导,很可能导致社会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矛盾,进而动摇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最终导致国家因思想不统一而出现突发事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也是我党对马列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它的理解还需要不断加深,也需要不断地寻找其和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注意它和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联系区别。从历史的长河我们发现,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吻合的,只是不同时期的称呼不同而已,要注意挖掘这些资源,更好地切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2.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从历史的痕迹里可以发现,一个社会,必须有与经济实力相吻合的社会思想,也就是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一个没有共同价值标准的社会是没有根基的。从新中国的建立来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符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即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一切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国情来发展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当前社会的统一价值标准,是这个社会的根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指导还是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摒弃其它的所有思想,新时期新任务,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要在必要时根据国情适当修改,这里的修改不是放弃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的成立告诉我们,必须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社会思想的多样化造就了现在它的成功,那么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也可以吸收其它的社会思维,包容它们,更好地发挥“综合”效果,这应该是我们要尝试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本身也是由多种思想结合产生的,这说明它是有包容性的。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有适当的方式方法。有好的的宣传方式,坚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常都会有好的效果。一些同志认为不能过于形式化,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是说一定形式不能有,没有形式怎么展现内容实质。我们要能够不断推出新的形式,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宣传,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经常只是用传授知识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在一些环节我们还没有做到位,比如材料发放、讲解、考核等方面,这些都需要继续加强。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其实,还可以利用参观学习或者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大家的学习交流,互联网作为现在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利用好这个工具,同时也要注意防止互联网的负面效应。要积极引导人们向正面榜样看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要是由党中央决定的,建设的效果也直接和党中央的重视程度有关。在执行中央的决策时,各个党组织的实际行动将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建设完成。一个社会,必须有与经济实力相吻合的社会思想,也就是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一个没有共同价值标准的社会是没有根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保证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维护我们的社会主义果实。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现的背景,然后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最后给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见。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本文作者:林俊云工作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查看全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406页)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却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金钱至上的财富观,没有对享乐、消费的无限贪欲,没有在这种财富观和贪欲驱动下的“个人奋斗”,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西方国家公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和没落。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不仅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建设新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查看全文

创业教育价值体系研究

一、当前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显示的数据,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接近80%,实际付出行动的却只有4.2%,最后成功创立公司的仅有1%。这项数据中最大的落差存在于学生从创业意愿的生成到创业实践的开展阶段。有研究表明原因存在于多个方面,如:创业资源的稀缺,创业政策的陌生,创业知识的不足以及创业风险的畏惧等,这些都从学生本体创业行为角度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是从学校的角度上看,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客观不健全性,也是导致学生失去创业动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相关调查结论是,12.5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几乎没有创业教育,8%不了解自己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39.56%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作用不大,而认为学校开设创业教育很成功的仅占12.23%。当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误区:(1)对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将创业课程列为高校的选修课而非必修课,导致学生心理上认为“创业与本专业无关”或者“创业并非高校教学的重点内容”而没有认真体会创业的价值;(2)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知识是显性的,而能力是隐性的,高校重视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灌输,将知识条目的暂时记忆作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没有强调创业中所需的各种内在能力,更没有形成创业能力引导机制,导致学生片面追求考试分数;(3)忽视了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企业家精神是将创业引向成功的内在品质,企业家精神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对思想观念、作风、行为方式等的长期塑造,高校缺乏建立对于学生创业品质的引导和培养机制,学生无法产生足够的创业驱动力;(4)创业教育与地方环境相脱节。地方性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没有结合当地的产业环境,对实际情况的把握仅仅局限在校内和教材的案例之中,学生没有亲身感受到产业优势下的创业可行性,没有与产业中的各种创业资源近距离接触而最终停留在对创业实践的模糊认识。

二、创业教育价值体系

如果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创业者或者准创业者作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则该目标必定由教育过程中的诸多关键因素共同决定,针对以上论述的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价值视角出发,立足于知识、能力、品质和方法四个方面讨论创业教育体系:创业知识的价值着重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创业行为、创业流程和各种必须的创业资源,形成宏观的印象;创业能力的价值是隐藏在知识表层下的有效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需品;创业品质的价值是更深层次的内容,它从精神层面上主导着创业者的思维和行为,将创业者引向自我目标;创业方法的价值是知识、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直接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教育价值体系,包括了创业知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品质教育、创业方法教育,这几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依赖:(1)创业知识教育包括创新性思维模式、创业流程、各门类基础知识以及与有关的专业知识,如创业计划、创业团队的组建、公司战略、财务管理、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等内容,创业知识教育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通过各种资料和案例实行课堂教育,以及在课后利用习题、模拟软件等方式加深印象;(2)创业能力教育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以及面对风险的能力等,创业能力教育无法通过简单讲授的方式传播,而是须要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如学生社团、学生组织,或嫁接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实施培养;(3)创业品质教育包括创业者的人格、优良的品格、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独立自主的精神、团队意识、面对困境的意志等。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受教育经历的区别,但创业品质教育不主张以某一种或几种典型人格特质为基准进行刻意模仿,每一种特质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应当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创业方法教育包括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环境分析、信息的检索、资源的整合、风险的防控、商业模式的选择以及各种操作技能的掌握等。创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校内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依托地方特色,从优势产业中寻找结合伙伴,共同实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最直观的创业认知,体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产品服务特征、技术条件、人才结构、市场需求等。

三、地方产业优势与创业教育价值体系的关系

有许多文献都是描述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地方产业的正向效应,而创业人才和地方产业的关系,事实上应该构成互为促进、互为发展的格局。研究认为,企业家的成功创业与其嵌入的地区社会经济环境是难以分开,优势产业必定汇聚了大量的创业资源,而对创业者而言无疑是理想的环境,因此有利于创业人才的聚集和实现创业目标,原因是:(1)产业优势背后一定有优越的政策环境,为创业行为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扶持。如税收、生产补贴、收入补贴、培训补贴、研发资助、创业孵化等政策工具的实行;(2)产业优势环境提供了优质的人才环境,专业人才云集,分工明细,保证了创业的人力资源供给;(3)产业优势创造了良好的创新合作机制,并通过协同机制促进新企业生成和发展的可能性;(4)产业优势蕴藏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充足的企业运作经验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创业的基石。如果将产业、创业和地方高校培养创业人才三个方面结合考虑,根据以上分析,地方产业优势能为创业开辟广阔的前景,则同样也可以为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有力指导。从创业知识教育角度上看,优质创业类企业的管理运作经验可以作为最真实的依据和参考,特别是可围绕具体行业,结合行内知识对创业知识教育实施更精细的划分;在创业能力教育上,企业有最佳实践平台,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从实际的操作中训练和培养各种必备能力;在创业品质教育上,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和沟通,耳濡目染企业创业精英们的行事风格,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创业品质;在创业方法教育上,学生能将课堂上的知识、积累的能力直接与实践对接,从中间发现新的问题又不断的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在实践中的检验,否定模糊认识下的理想道路又不断的建立符合于实际情况的现实思路,从实践中巩固知识,学习和掌握创业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产业优势的创业教育,并非否定了课堂教育的重要功能,而是当代创业教育仅局限于校内资源显得太过单薄,若能将地方产业优势资源与高校创业教育价值体系相嫁接,则不仅能够开展有特色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又能够发挥企业的现实功效,从而不再限于教师与学生间关于创业的单项传授,却将着眼点指向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完美结合。对于高校而言,积极的引入产业资源提升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对于产业而言,大学生创业无疑是新生力军;而对于学生而言,学能致用也必然会激发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极大兴趣

查看全文

矿山环保价值体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循环经济

论文摘要: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矿山企业有必要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本文就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进行探讨,提出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矿山企业是直接从事矿产勘查开发、为国家提供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生产单位仁‘〕。我国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由于高强度的勘探开采,矿产资源接近枯竭、生态破坏严重,管理滞后、忽视环境保护,国际间绿色贸易壁垒在逐步扩大等原因,我国矿山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绿色价值链的一般模型

价值链首先由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将其定义为“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绿色价值链则是将环境这一新的价值层面合并进传统的价值链中,致力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度和资源消耗度,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以原材料供应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的主要原料的流通过程中,废弃物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处理,即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被分解,分解后的再利用材料将重新回到价值链中;一种是间接处理,即采用化学的(如焚烧)和生物转化的方法产生再生材料,剩余的部分被运走填埋,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的或可再利用的原料C27。

2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思路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抓住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文化强国是推动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条件,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中把持住自身的文化特性,以独立自主的主体身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理解文化强国的深刻内涵,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联系,是全面理解把握十八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文化;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

当代中国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着眼于精准地实现中国道路的价值建构与文化表达,通过持续推进中国实践和讲好中国故事,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强健和温暖当代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强国意味着一个国家或民族其外显的文化体系能够健全和发达,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更要自觉和自信,有一股在国家或民族发展上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的质朴的精气神。因此,积极推进既立足于中国主体又具有世界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对于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文化与价值的概念

(一)文化与文化强国。文化因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极具歧异性和复杂性,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大致而言,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来描述文化。第一,文化是人的整个生活方式或生活样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总称。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泰勒就较早地把文化归纳为人类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中国研究学者梁漱溟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学术界影响颇大,他将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精神生活层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生活层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三是物质生活层面,如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的享用。第二,文化既可以定义为人类生活外在、给定的行为规范体系,又是人内在的精神修养、性情陶冶和品德教养。任何文化系统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都是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和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对每一个人而言是外在的,不是自己制定的,而是通过学习乃至某种强制而遵循的。与此同时,文化其实更是一个人内在生命自然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生命不是生下来就已经充足完备,而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养。这种教养当然不是要扭曲、泯灭人性,而是要保持、扩充人性中良善的方面,使人获得健全而卓越的人生。第三,文化是人能动的自由本性和超越本性的实现。从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不甘于自然之子的命定身份,并不断探索、创造意义和价值,实现“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人虽然同其他自然物一样具有自然的规定性、自然的机能,但是人可以合理地超越自然的限定,创造出自然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东西。第四,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看文化。我们可以把上述的文化因素简单概括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不同层次。精神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审美系统。这些要素在功能作用上相互依存,在组织建构上相互连接,一起发挥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

(二)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一般被理解为某种关系范畴,指主体与客体之间需求与满足的关系。这样理解的价值是一种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相区分基础上的相对的评判标准,是主体作出的有关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的某种判断与抉择。随着评判者、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所指对象的不同,价值的含义与特征常常会发生某种变化,从而使价值问题显得特别复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客观的,但评判者的评判却总是主观的,主、客体的性质是多样的,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的。主、客体本身是变化的,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化的。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主客关系的多重性质和多个选项加以概括,逐渐形成价值问题的三大基本领域和三对基本选项,即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选择了前者,以作为思考和解决价值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众多相对价值不断进行整合,逐渐形成了一些普遍的价值。价值本质上是指人的内在尺度。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归根结底来自人的复杂性。像一切外在尺度一样,人的内在尺度也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性,与一切外在尺度不同,人的内在尺度并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固定的度量方式。尤其是一群个体的人聚集在一起组成共同体时,共同的内在尺度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价值系统包含众多层级众多元素的价值理念,这些不同的价值理念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有不同的价值排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对某个价值系统的经验的直观的认同和自觉。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是或应该是对这个社会多数人的价值排序的表达。核心价值指一个价值体系中最高和较高层次的一些价值理念,其重要性和优先性足以使一个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的价值体系。因此,一个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可以分属不同层次,但数量不会太多。一个社会或一个共同体,必须在价值观上达成某种共识才可能存在,否则就会解体。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也必然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有时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或进一步变革的强大动力,有时也会导致严重的价值冲突,以至引发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动荡或危机。

查看全文

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并且鲜明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要求。本文试围绕如何贯彻这一要求作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析义

价值体系是指与经济基础相联系的特定思想形式的总和,它由经济地位和利益决定,标志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在价值体系中,有核心价值体系和非核心价值体系之分。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它掌控社会的精神状况,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一般而言,一个社会所倡导的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利益观就是核心价值体系。非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处于价值体系的边缘、易于变化的价值体系,比如审美观、婚姻观、消费观等。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必须统一,而非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不必统一,甚至可以相互矛盾地存在着。

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品质,不同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给意识形态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我们判断一种意识形态先进与否,主要是以其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核心价值体系比意识形态更加直白,更加通俗,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它就站在意识形态的前面,主导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且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中反映出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核心价值体系清晰健康,这个社会在精神上、文化上才有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人们的思想观念彼此才有参照系,社会生活规范、职业规范、道德规范才能为广大社会成员所遵循。观念统一才能使意志整合。社会失范始于乱制,社会失衡始于分利不均。只有打造合理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地化解思想矛盾,在精神生活中营造和谐的氛围,进而推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趋于协调。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因失去遵循的原则而迷失方向。

二、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想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最终必然会使社会思想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才能积极引导社会思想发展的方向,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弘扬社会正气,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具有先进导向的体系,又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牢牢把握辩证的理念,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投入到建设这个体系的事业中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列为和谐文化的根本,也就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这个体系由三个方面组成:价值原则、目标追求和实践原则。

任何价值体系或价值观的实践要求都是由该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也不例外。辩证性或对立面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我们进行价值实践(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价值协调等)时必须首先遵循的原则,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四个统一: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理想是建立在对社会规律认识基础上的对未来的一种确信和追求,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人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理想对社会成员的感召力取决于两个方面:理想的科学性,即有没有确切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理想的现实性,即人们能否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理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今我国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然而,和谐社会价值理想的最终实现是在理想与现实的持续转换中实现的,就当前来说,就是要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实践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和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所以,通过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并进而奠定实现共同理想的坚实基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