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定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12:28: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价值定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研究大学教学价值定向的演变
关键词:大学教学价值理智培育技术获取欲望释放
摘要:从影响当前大学教学方方面面的价值取向看,大学教学要坚守古代的“理智培育”价值取向,这是大学教学永葆魅力的根源所在。同时,大学教学要张扬现代的“技术获取”价值取向,这是作为生活世界现象的大学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第三,大学教学要倡导后现代的“欲望释放”价值取向,这是大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证。因此,大学教学价值取向并非还原为欲、技、道中的某一维,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在不同的时代,大学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古代是“理智培育”价值取向,现代是“技术获取”价值取向,后现代是“欲望释放”价值取向。当前,这三种价值取向都潜在地影响着大学教学的方方面面。那么,大学应遵循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取向呢?
一、坚守古代大学教学的“理智培育”价值取向
自苏格拉底以降,“理智培育”就贯通到大学教学价值取向中。这在于:大学教学是人性养习场而不是人力储备场,不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厂,也不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智囊团,甚至也不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因为这样的价值可由其他同样的机构完成。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它的教学性,在于通过教学提升学习者的思想,教化其精神,陶冶其性情。
一般来说,一个有理智的人有两个特点:第一,适应力强。受过理智培育的学习者,虽然不会一蹴而就成为律师、政治家、医生、商人、工程师、教师等,但他能从事上述的所有职业,而且能够泰然处之、应付自如。第二,气质高雅。理智能让学习者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而且在克己自制中,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
探析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构架的价值定向
摘要:追求公平正义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只有公平得以实现、正义得到伸张,才会有和谐可言。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针对我国目前一些不公正的新老社会问题不断呈现,本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
关键词: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公平正义是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根重要支柱。本文拟从促进公平正义的角度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始终追寻的价值理想。亚里士多德说:“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而从正义这一概念的分配含义来看,它要求按照比例平等原则把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相等地东西给予相等的人,不相等的东西给予不相等的人。关于公正的巨匠当属罗尔斯。罗尔斯在洛克、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正义论(TheoryofJustice),其《正义论》一书代表现今公正问题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准。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在这里,罗尔斯把正义它作为衡量、评价一种社会制度的“首要”的价值尺度。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
在现代市场经济改革持续深入的当今中国,公平与正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惹人瞩目。从中央领导人的一次次重要讲话,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再到一项项重大战略决策及行动,“公平与正义”日渐成为其中的关键词。2005年2月,总书记提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07年2月26日,总理发表了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重要文章,首次将实现公平、正义与发展生产力放到一起,并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在十七大上,“和谐社会”建设再次成为焦点,其中对于“公平正义”的关注则更为瞩目: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正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本质上就是以“公平正义”为价值主导的社会。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
剖析社会转型时代学校德育的价值定向
摘要: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化价值冲突和文化碰撞亚需学校德育做出自身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面对滋生于经济转轨中的市场文化,德育应做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文化传统的延续与惯性力具有双重性质。德育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应持革新精神,使继承与革新二者统一。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有代表现代化进程方向的因素,亦有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相逆的因素。学校德育必须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化文明。无论面对怎样的一种社会文明,学校德育必须做出科学的价值取向并统一于现代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之中:
关键词:社会转型学校德育价值取向市场传统西方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深刻变革时期。社会转型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时代所要求的具有新的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正为此,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德育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转型引发的价值观多元化及其冲突给传统学校德育所带来的困境与危机,置德育子这一挑战中矛盾的尖锐处。德育面对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整个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革,既着眼于眼前又着眼于长远做出全面、合理、科学的价值选择,以走出困境,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就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转型中,改革进一步深化,开放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伴随着经济运行向WTO机制的融人,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趋向成熟。在这一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国际秩序大背景出发,自觉启动的社会整体现代化改革运动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发生着由狭隘封闭向多元开放、由权威垄断(国家集中)向市场规范,由地域封锁到国际化开放、由单一管制到多样化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社会格局日趋丰富、复杂、多变,使得个体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置于多种参照系的网络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历经着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衔接与冲突、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交融与排拒、新旧观念的转换与对峙所带来的心理阵痛。一方面社会转型促使着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这是目前社会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有力的变化。这必然使得学校德育面临着如何抓住机遇,在多样化价值取向之间建立合理高效的协调结构和机制,并增加自身时代内涵,来规范、引导和推动新时期社会道德的重构和大发展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在新旧体制过渡的不稳定时期,由于制度及其运行的不健全、不完善,给腐朽思想和丑恶社会行为的滋生以可乘之机,使青少年身处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在亲身感受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实惠享受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沉渣泛起的封建腐朽的精神垃圾及携裹而至的西方堕落价值观念。这势必要求学校德育在转型期肯定“务实”的同时,又必须防止片面性、短期化、庸俗化的急功近利倾向蔓延,特别要抵制西方堕落文化和封建腐朽思想的腐蚀与渗透。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机遇与挑战,已远远超出了旧有的观念模式所能应付的范围。针对当前道德发展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的现实,学校德育的取向,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冷静的思考与定位。
一、面对市场:适应与超越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代替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转型中的主导。在每一种社会重大变革面前,学校德育都要通过它自身的改革去与这种变革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当属经济基础,而学校德育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已成共识。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呼唤并产生着与之相符合的各种意识、品质与行为,形成与市场相配套的大文化氛围,其中所包含的诸如效益观念、竞争意识、主体意识、法制观念、公平意识等众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都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历史趋势。学校德育应当充分吸收这种文化精神成果,用它来更新道德的观念与目标,充实德育内容,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更好地在社会现代化中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德育的时代精神。
深度报道的正确价值定向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山东大学威海新闻调查小组所作出的深度报道为例,分析如何认识深度报道的价值与意义,如何正确实现深度报道记者的选题定位,如何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实现告知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在新闻各元素的价值博弈中实现其最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深度严肃定位价值博弈
身处这个经济与文化全面转型、社会变动剧烈、信息传播全面提速的时代,公众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作为媒介,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记者,不仅有义务去报道那些已哄传街巷的新闻事件、茶余饭后娱乐大众的小道消息,还要去揭示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本质,调查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读与观察新的社会现象,以求公正与正义。深度报道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释疑解惑的历史重任。笔者结合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师生在《中国社会导刊》、《记者观察》、《新京报》等新闻报刊发表的数十篇深度报道,以此为例,对深度报道的原理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深度报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众知情权
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快捷、互动、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必须寻找证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报道和报道深度就是传统媒体难以替代的强项。
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新课改以来,各阶段的教学都开展了以创新为前提的教学改革。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成了体育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针对定向运动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展开研究,探讨其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探索将其运用于中职体育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提高中职体育教学实效。
关键词:定向运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策略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现如今许多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难以满足当前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也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特点。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将定向运动引入中职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定向运动相关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乐趣与挑战的体育教学课堂,以此焕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起到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体育专业技能的目的。本文首先阐述了定向运动的基本概况,其次分析了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现状,最后提出了几点优化运用策略。
1.定向运动的基本概况
定向运动是一种户外运动,其主要是通过为参与者制定一个目标,让他们运用指南针、地图等简单工具,尽量用最少的时间到达目的地[1]。以其在校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来说,需要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工具,并制定合适的目标。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由教师全程进行监督,确保学生的安全。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各项活动细节仍在探索和完善中,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有效发挥这项运动的教学作用。
2.定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论文
摘要:历史教育既可成为个人发展的有力手段,又可以通过其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上人们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培养其具有自觉性推动历史进步的责任感。本文从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与方法方面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进行着重的阐述,并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展开探论。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责任
历史学科以它固有的特点,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这表明历史学科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载体之一。历史学科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社会责任意识是高中历史教材的一种价值取向。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中学历史学科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的独特的作用也已经被中外无数的成功案例所证明。就历史学科所具备的特性而言,中学历史学科所具备的依附性、蕴涵性、渐进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更是完整地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中学历史教学。凭借的是丰富的历史史实,烛照古今,叙史载道。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2.社会责任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师的使命。知识内容的选取要有利于当代社会对中学生要求的实现,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的责任感;有利于中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国际意识,养成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山西师大公共体育课定向越野开设可行性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针对山西师范大学校园场地、师资状况、学生参与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在我校公共体育课开展定向越野课的理论依据,希望能为定向越野进入公共体育课程提供帮助,这对缓解连年扩大招生所引起的体育场地及设施相对不足等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定向越野;公共体育;可行性
0前言
定向运动是一项充满探险和刺激的智慧性体育项目,起源于瑞典,1983年引入我国,是我国2002—2003年重点推广项目.为顺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更新教学思想拓展体育教学课程,全国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定向越野课.如今的定向越野已成为2004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定向运动的组织方法简便、科学,使用的器材轻巧,在大自然中进行,既有健身价值,又能增长地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定向运动同时集健身性、大众性、竞技性、娱乐性为一体形式简单,实效性强,所以受到广大师生欢迎.
随着山西师大学生人数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人均活动面积不足,无形中给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运动场地,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成为山西师大体育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定向越野在公共体育课开设的可行性分析,希望能为山西师大的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提供帮助,这对缓解连年扩大招生所引起的体育场地及设施相对不足等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方法
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制度
一、总说明
(一)为了统一规范投资公司的会计核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投资公司的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专门从事长期股权投资或长期债权投资等活动的企业,即指没有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执行本办法。
二、补充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
1.本办法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短期委托贷款”、“待处置资产”、“长期委托贷款”、“政府委托投资”、“待转投资费用”、“股权转让收益”、“利息收入”、“委托管理收入”、“利息支出”科目。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改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智慧营销网络行为分析
摘要:在如今网络信息爆炸的环境下,网络行为定向广告作为精准有效的网络广告投放形式,使得广告的有效触达率大大提高。在大数据与网络科技不断积累发展的背景下,营销与科技的联动在推动营销进入大数据深度应用、营销人工智能化的同时,也为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精准率提供了更大的上升空间。本文从网站平台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智慧营销背景下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智慧营销;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前景研究
尽管我国网络广告的总体市场规模及数量都处于连年增长的趋势,但是网络广告缺乏精准度导致网络广告成本大程度的浪费,使得我国网络广告市场同比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广告的瓶颈正在逐渐遏制自身的发展。同样,网络行为定向广告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威胁以及挑战。但随着智慧营销时代的到来,网络行为定向广告也可以基于智慧营销整体框架实现全面深度的升级,从而提高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广告效果。
一、相关概念
1、智慧营销。目前对于智慧营销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普遍地认为智慧营销主要指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社交媒体背景下依托内容与创意,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型营销形式,从而实现从潜在客户到购买客户的连接、参与、培育和转化的智慧营销闭环。在快速变革和创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下,智慧营销所具备的感知化、精准化和效益化三大特点,将协助企业化挑战为机遇。感知化是指全面感知从而深刻理解客户需求;精准化是指精准获取从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效益化是指高效投入从而合理获得回报收益。总之,智慧营销基于海量数据,并从中挖掘商业价值,将成为现代企业营销“新常态”。2、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网络行为定向广告(onlinebehavioradvertising,OBA)是基于追踪互联网用户的网络浏览行为,根据追踪的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和个人特征,并实现精准投放的一种新型广告模式。广告商可以根据用户的网站浏览行为利用技术手段来分析用户特征,然后通过后台的内容匹配实现广告行为定向[1]。行为定向广告的核心价值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呈现给顾客最需要的广告,这也是它广受青睐的理由。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可以为广告主、者和顾客三方带来很多收益。(1)对广告主而言:网络行为定向广告使广告主能将产品或服务的广告根据对顾客的行为分析精准地投放给真正对其有兴趣的有价值的顾客,实现广告主从购买特定内容和广告版位到购买“受众”的转变,从而提高广告投放的效率,减少对广告资金的浪费。国外的研究显示,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可以实现93%的用户产生购买行为,大大减少了广告成本的浪费。(2)对者而言: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由于其对目标用户的精准识别,会带来推送用户的高点击率,从而使得网站平台的浏览量大大增加,提高网站流量、知名度与收益。(3)对顾客而言:由于如今网络信息爆炸,顾客在网站平台上短时间内难以高效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及信息,网络行为定向广告则可以通过发挥数据与技术的优势向消费者推送最适合且优质的产品信息广告,提高决策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网站购物体验。
二、网络行为定向广告的发展现状
分析职员满意感视角下的企业管理模式
关键词:工作满意感;工作定向;工作模型;测量
摘要:现代社会条件下,工作本身已从“金钱行为”逐渐演变成了“满意行为”,现代管理强调以员工的主观满意感为核心来进行工作规划。尽管在不同工作定向的情况下影响个体满意感的因素不同,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如常规流程、监管程度、复杂程度等常较大地影响到个体的工作满意感,因此应该着力探讨一些有效工作设计的理论模型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感。不仅如此,在对工作满意感进行测量时,应测量导致员工满意感产生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外在条件因素。
一、引言
管理的目的是什么?许多人把管理目的定义为促进和保护所在企业(或组织)效益的发展。这是一个听起来很不错的管理理念,但如果对它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是一种谬误。这种观点就如同认为,房屋装修的主要目的在于往房子增加各种材料,当然在增加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到人住在里面感到舒服,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管理是人的管理而不是物的管理,增加员工的满意感才是管理的最根本任务和目的。
满意感是一种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情绪体验,具有主观性特征。从其内涵来看,满意感是指个体所获得的实际心理感受与其期望值相比较后的结果,即满意感=个体的实际心理感受/个体的期望值;工作满意感则是指个体在对自己工作的各种特征加以认知(解释、理解等)和评价(与自己的期望进行比较)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认同,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西方大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就有学者开始讨论满意感的问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理论界开始大规模讨论这个问题。和西方不一样,满意感在我国学术界是一个晚出的话题,直到上世纪末才开始正式探讨。
尽管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和单位在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上有不断的创新,但其管理理念却始终还罕见地处在“效益决定一切”的旧理念之中。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选择管理理念是一个比创新管理方式更为重要的问题,因为理念决定了管理者的视野,也决定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管理者总认为只要给员工发薪水,使员工及其家人能生活下去,员工就会无怨无悔地去做任何事情,包括他满意的事和不满意的事。但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大部分员工工作已不再只是为了获得养老金和薪水,而是有了其它更高层次的目的,包括:在工作中发展自己或锻炼自己,使自己在社会中显得有价值,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或自我实现等。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员工参加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目标是使自己心理感到满意,工作本身已从“金钱行为”开始演变成了“满意行为”。当然这种变化趋势也会因具体的现实状况不同而发生一些改变,如:当工作机会变得较稀少时,满意感就相对不那么重要;当工作机会开始增多时,满意感就会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但总的来说,社会正逐渐走向以个体工作满意感为核心的社会,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保障事业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人即使一辈子不工作,他也可以靠社会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而活下去。所以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员工每天都在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做这份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