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导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12:21: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价值导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价值导向

小学德育价值导向研究

摘要:德育小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德育对学生的生活世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小学德育建设价值多元,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在倡导以人为本、张扬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的价值导向还应更加侧重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使他们对如何做自己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融洽的与周围相处。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价值;价值导向

学校施行德育,无论对德育理论的完善,还是对德育理论的践行,无论是为体现社会价值,还是提升个人价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非凡的意义。德育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德育除了能提升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之外,还能丰富人们的感官,成为人们自觉践行的各类行为。

一、“德育”一词概念认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德”解释为: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德育”解释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还有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渗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国学校德育的最重要内容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2]。本文中将“德育”理解为:学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应包括道德准则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等等。

二、德育价值论对小学德育的价值导向

查看全文

企业品牌战略价值导向

一、当前国内企业创建品牌存在的误区

(一)缺乏品牌价值的核心判断

一般而言,企业经营一定阶段后会上升到品牌竞争的层面。品牌竞争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表现为三类形态:产品形态品牌的竞争;产品线类品牌的竞争;公司类品牌的竞争。不管哪种阶段,关键是品牌核心价值的竞争,它是品牌存在的目的与意义,表示企业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在观念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同程度,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核心需求,也是消费者忠诚于品牌的根本理由。具体而言,品牌的价值趋向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文化精神形态的价值核心

企业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应将客户价值的实现当作永远努力的事业,在这一核心价值的统领下进行产品跨种类乃至跨行业的延伸。企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价值。在创造财富与强化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品牌的轮廓在消费者的心中会越来越清晰统一,核心价值就成了消费者心中的烙印,品牌的任何印迹的出现都会让消费者联想到品牌的核心价值,或者消费者有这种价值的需求时,也会首先想到该品牌,消费者对品牌便会产生长久的依赖性。实际上此时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已经超物质化,异化为精神的一种认同和联想。如迪斯尼乐园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为人们带来快乐(makepeoplehappy)”,从开始的卡通画到卡通影片及迪斯尼乐园都没有离开“为人们带来快乐”这一品牌核心,虽然迪斯尼的产品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迪斯尼经营的不是某类具体的产品,而是“为人们带来快乐”这一品牌的灵魂。这是超脱于物质层面的精神联想,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升华是以物质产品为基础的,并非形而上的异化。

2.市场识别的核心品牌价值

查看全文

刑法观与价值导向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厘清

正如陈兴良教授指出的,“阶层性是德日犯罪论体系的精华所在”〔1〕。近年来,德日刑法中的阶层犯罪构成理论进入我国,使得我国传统理论大厦的根基“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发生动摇。不难发现,我国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与德日阶层体系相比,均包含了作为或不作为、结果、因果关系、实施犯罪的方式及手段、故意、过失、动机等要素,因此可以说,组成体系的基本要素几乎是相同的〔2〕;而“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之所以与德日犯罪构成体系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就是因为其没有“阶层”的概念。①所谓阶层,是一种不可变更的顺序关系,阶层体系呈现出这样一种必要性的逻辑结构:如果不存在前者,就不可能存在后者〔3〕,可以说,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检验是阶层体系的灵魂。部分“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的支持者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就此提出对应的修正方案,主张应当按照一种递进的方式对传统的四个要件进行检验。②其中一些方案只是形式上的零敲碎打,而另外一些改动已经触及作为犯罪构成体系核心的判断顺序问题,实质上已经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了。③总体而言,无论持何种犯罪构成体系的立场,“阶层体系需要确定判断顺序”的共识在不同学者之间已经基本达成。我国刑法理论由于先后受到苏联和德日刑法的浸染,在犯罪构成体系的选择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局面,目前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说不仅包括“二要件”体系、“三要件”体系、“四要件”体系等耦合式犯罪构成体系,还包括古典体系、新古典体系、目的行为论体系、新古典与目的论结合体系、目的理性阶层体系、实质的阶层体系等阶层体系,甚至还包括英美法系的“双层次模式”犯罪构成体系,①理论之庞杂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三阶层体系作为通说,二阶层体系作为有力学说,二者形成了角力之势,在二者之间如何进行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二阶层的学说形象———历史与现实的二维视角

当今刑法理念中将“不法”与“责任”作为犯罪实体两大支柱,正如许迺曼教授指出的,“不法与责任是构成刑法体系的与众不同的材料”〔4〕,将不法与责任置于不同的阶层讨论是阶层论体系的主张者首先需要着手的工作。在区分不法与责任之后,进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是否需要将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加以区分②,也就是如何处理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的关系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可以立足于历史与中国现实的维度进行考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阶层体系的流变昭示了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关系之间的共动与角力,对今天我国犯罪构成学说局面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犯罪构成学说史上的二阶层体系。当下的刑法理论在谈及犯罪构成时,一般会按照“古典体系—新古典体系—目的行为论体系—新古典与目的论结合体系”的历史脉络进行考察。③这些体系都是较为典型的三阶层体系,也是主流学说。其实在迈耶体系之后,麦兹格体系出现之前,还出现过一支“消极构成要件要素理论”,也就是二阶层理论。二阶层体系肇始于消极构成要件要素的发现。“消极构成要件要素理论”(dieLehrevondennega-tivenTatbestandsmerkmalen)由鲍姆加腾(Baumgar-ten)于1913年提出和首倡。根据他的观点,构成要件不仅包括刑法分则中明文规定的犯罪要素,而且包括刑法分则中没有规定的违法阻却事由。〔5〕在战后的德国,对“消极构成要件要素理论”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德国刑法学者阿图•考夫曼(ArthurKaufmann)和兰格•亨利库森(LangHinrichsen)。④阿图•考夫曼认为,违法性的存在与否与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存在与否应当完全一致,当违法性被排除时,自然就可以否定构成要件的成立。而兰格•亨利库森则是更进一步地提出了“整体不法要件”(Gesamttatbestand)的概念,认为符合“整体不法要件”除需要具备“法的构成要件”(传统的构成要件概念)之外,还需要满足其他补充要素、义务要素、正当化要素,只有如此才能够完整呈现构成要件的不法。〔6〕可以说,二阶层体系在构造上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犯罪论体系不是由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展开的,而是由违法性、有责性这两段构成;或者说,将传统的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加以合并,认为当存在违法性阻却事由时,则在整体上阻却整体不法要件的成立。在笔者看来,构成要件的去类型性、实质性、一体判断性是实质二阶层体系的本质和要旨所在。(二)现行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二阶层体系。在我国,支持二阶层犯罪体系的学者包括刘艳红教授、黎宏教授以及台湾学者黄荣坚教授。刘艳红教授主张将构成要件分别与违法性、有责性糅合,将构成要件作为违法—有责类型,以此将三阶层改造成违法构成要件与责任构成要件的二阶层体系。⑤而黎宏教授则是主张在构成要件的判断上采取实质立场,并且将违法阻却事由的情形考虑在内。①这种主张将违法性判断纳入到构成要件中进行的论证,体现了“消极构成要件要素理论”的思想。此外,我国台湾学者黄荣坚教授认为构成要件本身就意味着对行为的实质性评价,因此,构成要件符合性与传统违法性阶层应当处于同一个阶层评价。②除了以上的学者,我国其他主张阶层体系的学者大都是采用实质三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严格区分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强调二者固定的先后判断顺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周光权教授的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排除事由体系〔7〕;陈兴良教授的“罪体—罪责—罪量”犯罪构成体系。③可以说,二阶层体系与三阶层体系的对峙在我国已经悄然摆好阵势,处于一种“引而不发”的状态。这两套犯罪构成体系的背后涉及的价值问题不仅牵涉到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之争,而且波及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可以说处于整个犯罪论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因此,对于两套犯罪构成体系的讨论与选择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三阶层体系对二阶层体系的批评点

在所有的法文化中,“发现问题”、“形成原则”、“巩固体系”是一个循环的体系建构过程。〔8〕毫无疑问,任何一套理论背后都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可能显于理论之前,但更多情况下深埋于理论背后,作为犯罪阶层理论“形而上”的导向存在。对此,有学者指出,“法律确实并且适合为那些与正当性价值一样可以被赋予绝对价值的价值服务”,并且,这些价值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个体价值(Individualwerte),还包括集体价值(Kollektivw-erte)与作品价值(Werkwerte)。〔9〕例如,现代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源头是贝卡利亚,而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制度建构则肇始于贝林的古典三阶层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是因为如此,罪刑法定原则所附带的民主④、法治⑤、人权⑥思想作为古典犯罪构成体系的底色和烙印,都成为了古典犯罪构成体系背后的价值导向。在笔者看来,二阶层体系与三阶层体系之争的核心意义不在于形而下,而是形而上的。笔者赞同二阶层犯罪体系。不难发现,深藏在二阶层体系背后的一种刑法实质化的价值导向:采用消极构成要件要素的立场,构成要件与合法化事由之间呈现的不是一般禁止与容许规范的关系,每一个具备消极构成要件要素的行为,自始就不被法规范禁止,根本上就不符合不法构成要件,这体现的是一种实质的司法观。对此,有学者认为,三阶层理论会将行为的客观面加以不当分割,例如在医治他人导致伤害的场合,行为主观面也切割成伤害故意与救治意思,而将救治意思置于违法判断当中。例如,医生为救治病人的开刀行为,如果从三阶层评价的观点,开刀救治的行为符合伤害的构成要件,只是不为法秩序所禁止因而不处罚。〔10〕同样的道理,如果采取一体、实质化的判断,得到妇女同意而与之性交的行为本身就不构成强奸罪,而不是符合强奸罪的构成要件基于违法判断出罪;毁坏自己财物的行为本身就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而不是在肯定符合故意毁坏财物构成要件之后通过违法阻却事由出罪。三阶层体系对于二阶层论者的批评也主要集中在该体系的价值导向问题上,总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将构成要件独立出来具有刑事政策上的重要意义。对此,西田典之教授指出,构成要件的意义在于,一旦发生有害于社会、给社会以巨大打击的事件,舆论就会涌现强烈的处罚情感,从而会产生法官通过类推解释加以处罚的危险,判断构成要件符合性就是为了对此进行确证。〔11〕因此,将构成要件独立出来是为了“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列出禁止规范目录,借着影响行为人的不法意识或发挥威吓的效果,而能发挥一般预防的功能”〔12〕。第二,二阶层体系“忽视了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与违法性判断的质的差异”〔13〕。对此,大谷实教授指出,“与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是形式的、抽象的、类型化的相对,违法性以及责任的判断,必须是实质的、具体的、非类型化的判断”〔14〕;耶赛克教授也认为,“合法化事由本质上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冲突情况,要求在具体情况下进行价值权衡(Wertabwaegungen),这种衡量不是绝对的,它没有包含对一般禁止的总的限制,而是在具体情况下独立处理禁止规范及其固有的价值内容”〔15〕。在三阶层理论的支持者看来,二阶层理论相当于承认正当防卫杀人和杀死一只蚊子在法律上可以相提并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16〕第三,二阶层理论在故意成立需要认识对象的问题上存在疑问。对此,论者指出,依二阶层理论,行为人行为时,须认识所有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这几乎不可能做到。如此一来,就对行为人的受罚条件进行了几乎不可能达到的设定。〔17〕具体而言,按照二阶层体系的逻辑,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违法阻却事由,甚至包括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①,都属于故意成立需要认识的内容,这样无疑是无限提高了司法实践认定故意犯罪的门槛。第四,二阶层体系无法评价违法程度的问题。构成要件只考虑是否存在的问题,而违法性除了考虑是否具备以外,还考虑程度轻重的问题。例如,对于得到被害人承诺而实施的杀人行为,其不法程度就会降低。〔18〕二阶层体系将违法性并入构成要件当中,而构成要件只具有判断入罪与出罪的机能,对不法的程度难以做出评价,因此就无法指导量刑。如果对以上四点批评进行归纳不难发现,前面两点批评主要着眼于犯罪论体系约束公众行为,指引公民行动的作用(行为指引);而后面两点批评主要的落脚点是在犯罪论体系对司法人员工作裁判活动进行指导,约束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作用上(裁判指引)。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这两个维度出发,讨论二阶层体系构造在引导公民行为与指导法官裁判上的价值导向,同时尝试对上文三阶层体系批评二阶层体系的立场进行辩解。

查看全文

价值导向下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经济形式的确定,当前的市场营销不同于20世纪主要以模仿为主,在新经济体制下的面对市场的变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双重压力,企业需要摈弃原有的以产品导向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模式进而转向以价值导向为原则的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因此企业需要重视价值导向下的企业市场营销,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本文笔者主要通过这一层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价值导向;企业市场营销;分析与对策

在以经济和商业发展为主的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而市场营销体系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动力,其正确的理念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需要通过超前的谋划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挑战,确定以价值导向为核心的企业市场营销体系迫在眉睫,因此认真探索和研究价值导向下的市场营销,建立和发展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价值导向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准则

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之下,企业中每个员工、客户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客户与利益或者员工与利益之间能否相互满意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其维持一定联系的基础,因此在现代经济体系下的企业中的市场营销必须将价值导向作为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准则。其中市场营销的价值导向准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维持客户与利益或者员工与利益的价值;其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关联和联系实现价值的互相转换和价值导向的形成。在以价值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体系中,如果一个企业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价值取向,那么显而易见其将会被消费者所淘汰,与此相同,如果单个消费者无法满足企业的价值取向,将会被企业从目标客户中去除。因而在价值导向下的企业市场营销中企业和客户需要一定的联系,即相互满足于对方的价值取向原则,只有满足价值导向的基本原则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才能形成之后的交易和联系,因此在经济形式改革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经济实施下,企业需要不断的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变化,形成以价值导向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的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消费者价值导向的定义以及对于企业具有的意义

查看全文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

【重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难点】价值的概念;价值观的概念;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理解:①通过事例分析,价值观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比较几种不同的价值观;③列举事例阐释不同价值观对个人、社会的不同导向作用;

⑵能力方面:

查看全文

价值导向下企业财务队伍研究

一、价值导向的定义

社会团体、企业或者个人都具有多种形式的价值取向,主导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团体、企业或者个人的追求目标,这便是价值导向。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确定了价值导向,可以为企业制定激励机制提供指导方向,通过激励机制向员工传递企业的价值导向。

二、财务职能与财务队伍能力的关系

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业务类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储备人才来提升管理水平。财务工作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的工作,为了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队伍。(一)财务职能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早期的企业财务工作主要进行会计核算和生成财务报告,属于一种事后反映的工作内容,只要及时完成财务核算、做出报表就可以满足要求。现阶段财务职能上升到了价值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高度,财务部门需要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要准确制定财务计划,进行内部控制,并通过分析核算结果来进行事后反映,演变为一种前瞻性的工作性质。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会核算,而且还要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工作难度比以前更大。(二)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做为企业的一名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财务管理要求的胜任能力,才能有担任财务岗位的资格。胜任能力包括素质和技能两个方面,其中素质侧重于个人价值观的取向问题,技能则侧重于财务专业技能。企业必须要制定详尽的财务人员胜任能力模型,该模型为企业进行财务人员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依据和导向。

三、加强财务队伍各种人才的培养

(一)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财务岗位中,领导一般会计核算人员的为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战略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事业心和责任心要高于一般财务人员,起到统筹和协调的作用。企业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管理人员要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具备进行财务风险防范、资源整合和为领导决策献计献策的能力。(二)加强财务技能人员队伍的建设。财务人员要胜任财务岗位,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过硬,企业才会有实践型的财务队伍。要培养财务技师和高级技师,财务技能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取得会计职称和注册资格,企业也要制定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养规范,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财务人员,技能人员要注重技能和核算效率的提高,同时要有扎实的财务理论知识对工作实践进行指导。

查看全文

艺术影视鉴赏核心价值观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是以主流意识为重要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要手段来进行的。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导向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是十分乐观。

很多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线教师都有一个直观感觉:现在这些80末、90后的学生们越来越不好教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正在遭受大学生的严重质疑,甚至是抵触与蔑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物质的丰富与观念的多元并存,社会现象的复杂化与日俱增,媒体的舆论导向渐趋分散。大学生耳闻目睹了很多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事实正在社会中滋长,更被很多标新立异的价值观念蛊惑,认为主流价值观早已是过时的产物,极端者甚至将其视为意识形态的骗局。第二,大学生占有的信息资源十分巨大,往往会超过教师的知识储备。网络咨讯的发达、传播过程的迅捷、接受终端的多元使每个人都成为机会均等的信息获取者。无线网络在大学校园中的遍布,使学生可以携带笔记本电脑来到课堂,当即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核实、补充、反驳。因此,在丧失了一言堂的观念权威地位和知识储备优势后,教师该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

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从如何变革方法论,如何找到有效的新方法入手。能不能找到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入一种新的教育媒介作为契机,带动一轮新的价值观资源开发,最终弥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缺失。笔者选择艺术电影作为这种新的教育媒介,主要原因是:电影的媒介魅力和传播特性非常符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已成为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资源。第一,艺术电影能有效弥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缺陷。首先,从顺序上打破固有模式,破除先入之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其次,艺术电影的虚构性与想象性使人产生审美距离,不再纠缠于现实功利因素的权衡。最后,由艺术电影引发的道德结论不再留于抽象的理论,而是从独特的人物性格、感性的情绪气氛、动态的发展过程、敏锐的细节关照出发,让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最具体的性情体验中。第二,艺术电影的媒介特性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作为第七种艺术的电影具有独特的视听语言系统,它融合了文学的叙事性、音乐的抒情性、绘画的形象性、摄影的真实性、戏剧的参与性,同时还以蒙太奇手法形成自身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表意功能,可以有效解决道德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第三,艺术电影既是大学生产生价值观困惑的重要源头,也是解决其困惑的最佳载体。这是一个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更是与各类影视作品相伴而生。课堂上讲授的主流价值观为何难以奏效?就是因为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中有各类价值观在他们的思想中冲撞。广大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优酷、酷6等各类视频网站,在线观看、下载观看各类电影,这已成为当今中国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一种强大的,隐性的、主动的、自发的、客观的、现实的重要渠道。他们没有经历过更为复杂的现实生活,很容易将影视作品中的人生当作现实人生来看待,进而接受其中的价值观念。但这些作品艺术水准参差不齐,所宣扬的价值观也鱼龙混杂,这使很多大学生陷入茫然与困惑。如果没有极强的辨别力和极高的审美品味,很容易走入价值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歧路。但这一事实同样也提醒我们,如果能通过大学生熟悉并信赖的影视媒介本身,发掘出与主流价值观一致的道德资源,那么说服力无疑将大大增强。我国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畴。

在这个领域里所呈现的是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它表现出师资队伍的政治理论性和大学生的学习被动性。而面对大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个体行为中产生的诸多价值观困惑,电影专业的教学活动又显然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因为我国高校开设的电影专业课程基本上划归为艺术类的专业教育,侧重于拍摄技巧、剧本编写、导演理论、表演理论、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讲解。懂电影的教师只负责讲解电影,却不注重大学生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价值观问题。同样,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公共课教师虽然已在不同程度地借用电影手段来丰富教学,但他们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又较为有限,所选影片的艺术质量难有保证,有时不免将电影沦为佐证主流价值观的辅助性宣传工具。两方面的教学实践都没能有效地将欣赏电影与树立主流价值观完美融合。国内目前与此相关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开设各类影视鉴赏公共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全国高等学校从2006年秋季起普遍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大学影视鉴赏》也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其目的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这类课程大都偏重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的介绍,而不是价值观的引导,无法将审美与价值观进行有机统一。第二,市面上流行各类电影笔记书籍。近几年,各领域文化学者写作的电影随笔与观影感悟书籍大量增多,这其中包括很多专业影评人的写作,虽有深厚的技术功底与专业的解读视角,但仍囿于电影艺术本身的探讨,易流于“为电影而电影”的层面,能为大学生吸收的价值观资源却并不丰厚。这就给高校提出一个重要的新课题———挖掘艺术电影的价值观资源,利用艺术电影的感染力和时效性,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之中。它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高等院校所有教师的重要职责。将电影艺术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形成高校视听伦理教育的新思路。让大学生在欣赏艺术电影的同时,得到高尚的道德品格熏陶,使艺术电影成为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手段。要综合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理论、电影美学、伦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探索伦理教育的感官化模式,重审道德情感作为行动能源的可开发性,丰富道德认知的感性化与立体化,以此达到让大学生坚定道德意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仰,落实于日常道德行为的教育目的。通过分析经典艺术电影的不同价值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辨别善恶能力和理性选择能力,找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状况,通过艺术电影的镜头语言来解读价值观内涵,有效地将主流正面价值观进行重新阐释,达到为学生接受的目的。第一,挖掘艺术电影的道德资源,发挥其价值观导向作用。“艺术电影”是指那些具有较高艺术品位和终极人文关怀的电影。这类电影不同于纯粹以搞笑娱乐为目的的商业电影,而与人类历史上经典的文学、绘画、音乐作品一样,包含着创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深邃思考。它使我们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更加立体深入,有利于大学生以全新的视角重审主流价值观所传达的内在精神。曾让他们深表怀疑的“无私”、“团结”、“节俭”等概念,将完全超越他们先前的观念定式,焕发出那些美德本身所蕴藏的精神能量。

通过学习鉴赏艺术电影,大学生会发觉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道德世界。第二,利用艺术电影的媒介直观性,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与道德洞察力。艺术电影以直观的形式弥补了道德教育历来以文字思维主导,图像思维缺失的遗憾,建立新的感官思维方式,以直觉体验抵达真理。看一部经典的艺术电影,不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在具体人物和事件发展过程中,逐渐剥离出精神内核。全方位的身体介入代替了单一的大脑参与,立体化的情境体验代替了直线式的逻辑推理。由“我思考,我相信”到“我看见,我相信”再到“我感觉,我相信”。优秀的艺术电影让我们“看见”那些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到底如何起作用,哪怕仅仅由于一个怜悯的眼神或一种疯狂的语气,我们便足以洞悉,善是究竟凭借什么成为一种撼动心灵的力量,恶又是究竟因为什么而沦为一种不可饶恕的堕落。我们最终“懂得”那些道理,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它们的存在。第三,辨析艺术电影的多重价值观,锤炼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与道德辨别力。一部优秀的艺术电影是各种价值观的复杂综合体,大学生难以准确把握,需要教师给予充分指引。艺术电影大师会在作品中创造一种类似于真实世界的复杂现实,人性的基本面貌显现其中,彼此冲突的价值观、难分伯仲的道德力量交错并存,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敏感度和道德感悟力,才会发现那些最基本的大观念往往以隐性的形式藏于其中,不加解释易被忽视,稍加解释则大放异彩。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从复相丛生的艺术世界中分离出经典,从真伪交错的价值体系中辨别出真理,这是审美道德教育最核心也最具难度的工作。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让大学生在欣赏艺术电影时能够进行理性辨析、反思推理,最终使大学生主动趋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艺术电影的媒介特性,探讨艺术现象学的“观看”本质;通过观影行为的仪式效应,挖掘情境美学的伦理应用价值。梳理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来龙去脉,让大学生摈除词语携带的历史痕迹,明晰概念所指,回归核心价值观的本真语义。

艺术是从“为艺术”开始,到“为人生”为止的。艺术审美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动力之源,而道德关怀又是艺术审美教育的精神归宿。通过鉴赏艺术电影,指引大学生成为一个审美的人,在此基础上将他们塑造成一个道德的人。

查看全文

学生就业观教育重在价值导向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其中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大学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的统一起来,正确认识义和利的关系,艰苦创业和正当享受的关系,实现理想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统一。树立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努力开创新的人生道路,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择业观;价值导向;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1](P.3)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是说明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二是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三是指明了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希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社会和学校要采取正确的价值导向,加以教育和引导。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解决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晓之以理、授之以义、明确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无庸讳言,市场经济是以承认人的个人价值为前提的,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首先必须为他人、为社会提供需要,然后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个人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个人来说,离开了社会的需要,你所做的工作也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集体和他人的帮助,要想实现所谓的个人价值,无疑会寸步难行。正如恩格斯所说:“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市场经济承认了个人利益和价值,是以上述内容为条件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和确立个人价值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应尊重、关心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但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则必须服从或服务于集体和国家利益。当代的每一个大学生,在择业时都应该具有这样的观念,这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才是值得大力倡导的。

二、义与利的统一

查看全文

企业品牌战略价值导向论文

摘要:国际、国内经营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加速进步,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都导致产品范畴的竞争优势难以维持。产品因创新而获得的相对竞争优势在短期内也会让竞争对手模仿甚至超越,无法建立起顾客的长期忠诚。因此,依托品牌核心价值,建立顾客的长期忠诚成为企业的必然战略选择。

关键词:品牌战略;顾客忠诚;价值导向;竞争

入世后,国内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竞争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而传统的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竞争对手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抵消,国际贸易壁垒的降低,技术研发的巨大差距,消费市场的发育程度,有效生产效率的差距亦导致这种优势的失去,而最直接的市场表现形式即是品牌认知的世界性差距。这种对品牌的理解程度上的差距决定了国内企业在品牌操作上难以与国际企业展开有效的竞争。国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之前,大多数的国内消费者甚至不知道存在这种品牌,但他们进入本土市场时,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就与消费者建立强有力的情感纽带,进而巩固市场地位,其有效的武器就是一套成熟的品牌关系营销策略。国内企业的品牌竞争往往建立在广告、资金规模、媒体炒作等低层次的水平上,没有品牌的核心价值或是品牌核心价值模糊,尤其缺乏文化层面的品牌推广策略。社会大众对品牌核心内涵的感知不清晰,无法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持久印象,直接表现为消费者的品牌印象肤浅,广告一旦停下来,销量瞬即下滑,只有品牌的知名度而没有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这反映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普遍的价值导向的误区,直接表现为方法论上的错误。

一、当前国内企业创建品牌存在的误区

(一)缺乏品牌价值的核心判断

一般而言,企业经营一定阶段后会上升到品牌竞争的层面。品牌竞争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表现为三类形态:产品形态品牌的竞争;产品线类品牌的竞争;公司类品牌的竞争。不管哪种阶段,关键是品牌核心价值的竞争,它是品牌存在的目的与意义,表示企业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在观念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同程度,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核心需求,也是消费者忠诚于品牌的根本理由。具体而言,品牌的价值趋向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查看全文

小议客户价值导向的管理会计

长期以来,由于受劳动生产力低下的制约,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严重不足,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愁销路,市场整体呈现为卖方市场。因此企业经营的重点一直是追求高额产值和销售额,企业只要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就能获得迅速的发展,客户的需求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境地,而不被重视。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市场由卖方逐渐向买方转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的满意度为标准,以客户需求为产品研制依据的“客户化生产”被人们所重视,企业经营的重点开始从销售额转向利润,进而向价值的方向转变。

一、客户价值理论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就企业价值、股东价值和客户价值而言,人们更加重视的则是客户价值,这是因为客户价值创造了经营。那么,真正对客户价值的研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即使现在学术界对客户感知价值也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客户感知价值的定义

Zaithaml认为,客户感知价值就是客户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Monroe将感知价值定义为感知收益与感知付出之间的比率,认为购买者的价值感知体现了其对产品的感知质量或感知利益与因支付而产生的感知付出之间的权衡和比较。其中感知收益是与使用特定产品相关的物理特性、服务特性和技术支持其他质量感知指标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而感知付出则包括所在与购买行为相关的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得成本、运输、安装、订货处理、维修以及潜在的失效风险等。虽然学者们对客户价值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就客户价值的核心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客户价值指的就是客户感知价值(CustomerPercEivedValue),是感知利得(PercEIvedBenefits)与感知利失(PerceivedSacrifices)之间的权衡。感知利得包括了产品、服务、关系、企业资源等要素。感知利失则包括客户在购买时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取成本、交通、安装、订单处理、维修以及失灵或表现不佳的风险。因此,提升客户价值可以通过增加感知利得或减少感知利失来实现。

(二)客户价值模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