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9:23: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家庭环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改造在患者安全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环境改造在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9例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53例和干预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家庭环境改造;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出院前后生活质量[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OL-AD)]。结果: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6个月,干预组QOL-A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家庭环境改造,可以减少家庭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认知障碍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家庭环境改造;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安全管理

阿尔茨海默病是由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引起,是以认知障碍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卒中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有调查发现,中国卒中人群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国外,卒中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为32.05%[2];且复发性卒中及急性期伴有并发症患者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分别增加2.7倍和3倍。因此,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照料问题需要重点关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帮扶下,我国养老机构逐步完善,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多途径的照料场所。但是目前,针对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照料以居家照料为主,一方面是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不同于普通老年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为了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很多家庭选择居家照料;另一方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因此,国家倡导尽可能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家接受照顾[3]。有研究调查显示,在老年人居家环境中,有多种不安全因素与其跌倒有关[4]。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因为其疾病特点,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理解和认知能力下降,严重者会出现谵妄、妄想等症状。相较于普通老年人,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风险更高。据统计,认知障碍患者跌倒的风险较认知正常者高出2倍[5]。居家作为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主要的活动场所,减少家庭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否可以减少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是重点研究问题。2019年5月1日~10月1日,我们对46例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家庭环境改造,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1月1日~2019年10月1日收治的99例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有卒中病史者;③符合老年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6]者;④可独立或借助辅助工具行走者;⑤同意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重度老年卒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即MMSE评分<10分者;②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者。将2018年11月1日~2019年4月1日收治的53例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72.49±4.51)岁;受教育程度:文盲15例,小学24例,初中8例,高中2例,大专及以上4例;认知障碍程度:轻度34例,中度19例。将2019年5月1日~10月1日收治的46例老年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干预组,男35例、女11例,年龄(73.35±5.70)岁;受教育程度:文盲8例,小学8例,初中11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6例;认知障碍程度:轻度40例,中度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方法。对照组在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即入院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安全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指导、康复护理、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家庭环境改造,具体方案如下。①成立家庭改造小组并建立微信讨论管理群,由7名成员组成,分别为5名神经内科护士(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1名)和2名医生,成员均接受相关培训,包括生活质量评估、档案建立等;小组成员工作职责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家庭安全隐患评估及生活质量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家庭改造方案、实施意外事件及生活质量出院随访和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②制定家庭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表。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并结合生活开会讨论,总结家庭环境中可能引起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制定相关解决方案。③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即通知家属将家庭环境布局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传送至小组成员。④制定个性化的家庭改造计划。首先责任护士根据家属传送的安全隐患表评估安全隐患,同时将安全隐患告知家属并征求意见、建议,同时做好记录。小组成员根据家属传送的资料、责任护士评估结果及记录,在微信讨论管理群中进行详细分析、讨论,制定个性化的家庭改造计划。在讨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家属的意见和建议。⑤通过纸质或电子版的格式,将改造计划表发送给家属,并要求在患者出院前将改造计划完成。家属在出院前需将改造后的视频或图片发送至小组成员,确保改造计划的真正落实。⑥每个月小组成员进行电话随访或家庭访视,评估改造落实情况,同时统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1.3评价指标。①不良事件:比较两组出院前及出院后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发生跌倒、烫伤、走失、伤人及自伤等意外事件。②生活质量:采用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OL-AD)中文版,评估两组出院前及出院6个月生活质量,该量表由艾永梅[7]翻译并修订,包括躯体健康和行为顺应性、精神心理状态、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生活满意度4个部分,共13个项目(身体健康、个人总体、料理家务、精力状况、心境、记忆、自得其乐、生活环境、家庭状况、婚姻状况、朋友状况、经济状况、生活满意度),每项按1~4分的Likert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总分13~5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0.77。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家庭环境创设儿童发展思考

人类已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1世纪。新的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已由"模仿型"、向"创造型"转变。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苏联教育家马克连柯曾指出"教育基础主要在5岁以前奠定"。所以,我们要把握这一最佳年龄期,在加强素质教育中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那创造力是什么呢?它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最佳组合效应。也就是说他的产生、发展和实现既有智力和能力机构的最佳组合,又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协调统一。在创造力方面,幼儿较之成年人有极大的先天优势。他们总是以一种成人没有的新奇眼光来看世界。在他们看来,自然的、社会的现象有着不可言喻的奇妙,并且急切想探求世界的一切。我们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这种外倾性心理要求,切不可熟视无睹或一笑了之。任何简单的做法都会挫伤幼儿的刚刚萌芽的心理创造力。

过去,在狭隘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我们误以为幼儿教育即是幼儿园教育;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可以脱离家长而独立完成。因此很少重视和研究家长工作,并完全忽视了幼儿园之外的大教育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众所周知,环境是一本大书,环境更具有教育功能,而3--6岁的孩子正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幼儿发展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而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活泼的气氛最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因为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如果家庭和谐,父母尊重、信任孩子;能民主地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能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及自信心,时刻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那就是为孩子创造力发展需要创设了适宜的家庭环境。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尽早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保证。那么,如何创设适宜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呢?我浅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家庭教育中有利于幼儿创新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精神环境。

(1)、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都只是盲目的跟从,为孩子设想好所有的一切,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说话、做事、学习,在教育孩子时告诉孩子要怎么说,怎么做,而不是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想法,没有了心里自由。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为此,家长应该积极提供或创设有利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的"土壤"和"气候",让幼儿在心里安全、自由、民主、活跃的心里环境氛围中养成敢说、敢问、敢想、敢做的习惯;只有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从小就敢说心里话,敢为自己不认同的现象提意见,我们才可能进行对其创造力的开发及发展。如果我们要培养敢于创新精神、富有旺盛创造力的下一代,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必须给予每个孩子独处的机会、权利、环境及时间,充分给予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在尊重孩子的同时鼓励孩子不迷信"权威",鼓励其独创性和多样性,帮助孩子树立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使其从小就能通过创造而享受探索事物的奥秘与兴趣。

(2)、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我班有一个原本很聪明、活泼的孩子,每次不论是幼儿园的活动还是别的故事比赛等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并能取得好成绩。可在父母离异后,孩子变了,在幼儿园整日心事重重的样子,老师一问为什么,回答便是“我想妈妈了”。大人有时还当着孩子的面“抢”孩子。可想而知,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多大的打击,还谈什么创造力培养。所以只有夫妻关系和谐的家庭,才可能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在充满"爱"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安全感和自信心,这些正是培养孩子创造力所不能忽略的要素。

(3)、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力是幼儿能力的最高表现,它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创造力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创造力的发展与幼儿所处的周围环境、家庭环境、双亲的特点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证明了如果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务必要与孩子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尊重、信任孩子,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游戏;并尽量做孩子的"大朋友和知心朋友",能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方式来指导或参与孩子的各种活动,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在这些能平常增进亲子间的感情、缩小心理差距的平等活动中孩子的思维才会处于轻松活泼状态,从而才有提高孩子探索创新的可能性。相反,如让孩子置身于一个权威型的家庭中,孩子一举一动时刻要遵照家长要求进行,凡事要听家长的指挥,那么发展孩子创造力所需的孩子主动权、独立性、自主权等等就全抹杀掉了,这也就更谈不上怎样培养、发展孩子的创造性了。

查看全文

家庭环境影响对青少年成才意义

家庭是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青少年正处于成才过程的素质优化期,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为高层次的人才。

1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础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1.1家庭遗传提供了生理素质

“遗传”这个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亲代通过生殖繁育把亲代的特性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备与亲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现象就叫遗传。遗传物质的差异、优劣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层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质很大部分是来源于亲代的遗传,生理素质差异性决定了青少年的才华见识在质和量上潜在的差异,从而影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与层次。智力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础。据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遗传率高达60%,仅有约40%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与环境差异。除了智商有遗传基础外,特殊才能也有遗传基础。如音乐、绘画。

1.2提供了物质基础

查看全文

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家庭环境;学习不良;义务教育

论文摘要:儿童学习不良问题是目前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比如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学习不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善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几点建议包括:(1)给予孩子积极关注;(2)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3)改善家庭功能,明确角色定位;(4)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5)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学习不良儿童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实际学习能力远低于其年龄和智力应该达到的能力,这种困难集中表现在听、想、说、读、写、拼音或数学运算等基本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儿童在智力上没有问题,因此与智力落后、感官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学习问题根本不同,然而除了学业问题之外,他们可能还具有情绪、认知和行为等诸方面的落后和困难。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学习不良儿童在各年龄段都有一个相当稳定的比例,成为一个严重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中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儿童学习不良是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突出。本文着重从这一角度对儿童学习不良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经常的、多方面的,甚至终身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不良和父母教养不当极易造成儿童心理受伤乃至出现各种障碍,最终造成儿童学习不良。而学习不良儿童因为在学校中的旁落地位而表现出对父母更大的依赖性,因此,父母对学习不良儿童的权威性更大,家庭环境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也更为深刻,本文所涉及的家庭环境因素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

(一)硬环境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查看全文

家庭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综述

“学困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导致学习成绩差或思想品德欠好,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学困生”在每位教师的教育生涯中都会碰到。造成他们“学困”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信心、自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学困生”不是天生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对“学困生”家庭环境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学困生”在家庭环境方面不外乎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1.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在农村,绝大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只顾忙农活,甚至有时还要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负责任地交给学校。

2.家庭结构不完整。现在社会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带来无形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特别是单亲家庭甚至让孩子成了无人管的孤儿。这样的家庭环境如何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学生背着这样的心理压力去学习,又怎么能学得好?

3.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很多家长都认为只要勤奋了,就会取得好成绩,没有取得好成绩就是学习不努力、不勤奋,而根本不去考虑怎么让孩子巧学,带着兴趣去学。现在不少家长给孩子列下成长计划,今天逼孩子参加钢琴培训班,明天又替孩子报名学书法……想当然地为孩子安排一切,对小孩缺少最起码的尊重。孩子对家长的安排不感兴趣,即使家长再用心良苦,孩子也是学不好的,反而让他们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

4.家长不当的言行举止。我们说学生都有“向师性”,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家长作为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他们的言行更会影响到学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困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很多是从家长那里“传染”过来的,抽烟、喝酒、赌博……有的家长则过分溺爱,从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使孩子形成了怕吃苦的习惯,毅志力不强,学习上一碰到困难就习惯性的退缩,久而久之,就成了“学困生”。

查看全文

2008中学生家庭环境调查报告

在中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不幸。而随着社会的激进。面对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日渐丰富,家庭生活也丰富起来。构建高质量的家庭生活成了人们的强烈需求,但在这越来越“精”的社会中,人们面对的竞争、矛盾、困惑、诱惑也增多了,这也就导致了家庭的不稳定性。目前的社会家庭中,稳定的温馨的是许多人向往的。因为现在的下岗待业,家庭离异,家庭重担,家庭不和谐以及贫困家庭占了很大的比例。如*届6班不完整的家庭有7家,*届6班不完整的家庭有7家,*届2班不完整的家庭有9家,*届2班不完整的家庭有8家,*届1班不完整的家庭有7家。而这些班均是学校较优秀的班集体。据分析统计,*届6班的有7家中有5个孩子在班上属于“特困生”,因为他们除了抽烟,还要打架;除了旷课,还要与教师作对。如高同学,由于父母离异受创伤,在一所私立学校就读。但除了用钱请人做作业外,还要不停的打架,后被开除,托关系到我校*届6班就读。在这个较纯洁的班级中,他除了旷课(来源公文有约)外,还要抽烟,还要打架。其母亲每天来看他也无济于事。再如马同学(女生),由于父母一直闹离婚,因此父亲在外开出租车不回家,而母亲为了与父亲纠缠也常不回家。这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不仅要一切生活自理,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读小学)。而这一对父母为了在自己精神上弥补对女儿的歉意,就不停地给钱,在物质绝对满足她。幼小的心灵是金钱填不满的,她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这个女孩子虽在老师的关心下进入了职高,但目前发展状况很不好。再比如*届1班方某,由于父母离异,她随爷爷奶奶生活。老人怀着歉意溺爱着孩子,到了中学就已管不住了。后随父到了我校读中学,但其父要到成都上班,她就被寄放在亲戚家。不懂事而又缺少关爱的孩子,除了成天花大把钱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外,还为了多一些温暖而大把的招待同学。因此,她可以在一天花完一百多元(农村)并同学各处借钱无数,在小卖部赊帐无数。为了逃避自己的失落,曾喝过酒,旷过课。凡是非上课时间均泡在网吧,犹如一个失去了生活信心的社会青年。这些由于家庭的残缺导致的后果由孩子们承担着。学校的教师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缺爱的孩子们。他们需要关心,需要心灵安慰和心理调节,使学生勇敢地面对家庭逆境,克服困难,增强生活的勇气。同时也要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发现他们的兴趣,多开展活动,给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让他们在学校了愉快,尽量避免孤独。让集体的关爱,他人的友谊,老师的鼓励和呵护来支撑着他们。同时,教师还应该多与其家庭联系,多与其父母交流,让父母在满足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多顾及孩子,多给他们欢笑。

除了以上较极端的家庭负面影响外,还由于文化或素质的原因,家庭对孩子们仍有着特别多的负面影响。

如家长关心,爱孩子,更是望子成龙。他们可以为孩子而砸锅卖铁,但他们自己却过着沉迷或消极的生活。他们或许会以分数至高,或许会**唯大,或许会棍棒教育,看起来他们是在关心学生。老师为了帮着家长维护点尊严,也不得不昧着良心说学生的不是,教孩子如何的尊重父母。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是否也应该对他们说不?是否也应该给他们上一堂“生命平等”的课呢?

再如另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成才也特别关心,但他们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因为他们或许因为工作忙,或许为给孩子挣学杂费而外出打工,他们把孩子(也把希望)寄托给了学校,寄托给了老师。面对这少亲情,少联系,少配合的教育,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可都得由老师来担着。这老师已不是老师了,老师兼慈母也就产生了。

与上相反的可能就是为了孩子可以包揽孩子的吃喝穿睡,孩子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或许还会配着手机,或许还会揣着大把钱财。这样,天真的孩子们也就有了:他(她)们今天有一件新衣服,我明天要买一件更好看的;他(她)们今天花了二元钱请客,我马上用五元钱请客。什么自己的事自己做,什么勤俭节约,什么艰苦朴素,在他(她)们眼里可是笑话,“瓜”一个。这爱孩子不当也需教师来化解。

更有甚者,在孩子眼皮下行贿受贿,在孩子眼皮下播放黄碟、斗地主、打麻将,或吃喝玩乐,夜不归宿,或外找相好,进门骂人,他们给孩子一大把钱,却把一个对世界充满迷惑或怀疑,或充满戒备的孩子交给老师。如*届1班的夏同学,其父母见酒忘姓,对他更是拳脚相加。其舅与其父如出一辙,他们充当了一个无知孩子的最亲近的人。虽其父也要他成龙,但叛逆的他却与其亲人所期望的越来越远。这些已在孩子心中生根的顽疾,仍需要教师一点一滴地滋润、拔除。

查看全文

学生文明教育与家庭环境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人生尽责”。健康人生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而让学生成为文明的人和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除了学校的教育、引导,家长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庭环境及氛围对培养孩子十分重要,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良好、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成长。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唐闸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在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的农村,这些农村随着南通城市化的发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等既有体现城市化的时代特征,又烙上传统农村农民意识的烙印,我校学生深受其影响。

加强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教育与转化已经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校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统计中,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学校周边农村,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已经成为制约我校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发展的瓶颈。只有不断探索和拓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对我校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家庭环境调查,深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寻找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教育与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二、调查对象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我们根据班主任每学期对学生的操行评定的结果、年级组长的意见、科任教师的反映及日常观察中,归类出调查的学生对象:一类是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即每个学期操行评定基本及格或不及格的学生、科任教师反映在课堂上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或经常因违反纪律而到年级组长、政教处接受教育的学生;另一类是有文明学生,即每个学期操行评定为优秀、没有违纪记录,并经常受到科任教师表扬或受到学校表彰的学生(以每个学期各班操行评定统计表所得的数据为主要依据)。

查看全文

浅思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现代的中国社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青少年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客观环境使他们学习兄友弟恭,加上社会额竞争更加激烈,父母更注重孩子的知识教育,而放松其品德培养,重智轻德,甚至家庭德育出现空白现象。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畸形开发观念。

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考试分数为先

纵观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但在时下很多家庭的教育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无疑是一种畸形开发。家长常常以分数的高低衡量孩子在班级的位置,以升学率的高低衡量学校的好坏和教师的优劣,这无疑又加重了应试教育的砝码。进而形成社会都要分数的恶性循环。

2、智力开发的盲目性

查看全文

试议陶瓷艺术在家庭装饰的运用

一、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

现代陶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划分为日用瓷、建筑瓷、陈设瓷、特种陶瓷以及工业用瓷等。从古代到现代,陶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数量多,使用范围广,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现代家庭中,日用瓷的品种较多,如餐具、茶具、灯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而且陶瓷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材料,其艺术造型的丰富多彩。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陶瓷生产基地,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能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生产出符合人们对陶瓷艺术欣赏的要求。这也是陶瓷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家庭装饰中,造型自由化的陶板、瓷瓶以及雕塑瓷等应用非常广泛。而卫浴陶瓷则在家庭装饰中扮演着美化环境、清洁卫生的角色。因此,我们要根据时代对陶瓷艺术的追求,加强对陶瓷装饰市场的充分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结合陶瓷艺术的特点,创造出符合现代家庭装饰要求的陶瓷造型与装饰风格。

一般,陶瓷艺术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应用的主要有:陈设物、地面砖、卫浴、墙砖以及洗脸盆等。现代陶瓷装饰风格的形成与时代风尚、现代工艺材料、科学技术填平以及现代审美观是分不开的。在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对日用装饰陶瓷的需求越来越多。在人们用餐时的过程中,造型美观的陶瓷餐具,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愉悦的用餐心情。而在房屋的摆设中,又能点缀出家庭中的温馨气氛。一套好的陶瓷茶具,即可在客厅环境中扮演装饰的角色,也能为人们沏上一壶清茶,让人感受到家庭主人的品味与大方。就算是一个陶瓷小烟缸,也独具艺术气味,即可以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也能使客厅中的装饰环境变得更加的融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生活中比较讲究美食美器,讲究食物的美味可口,而且必须要有装饰漂亮、造型美观的器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对陶瓷的要求日益升高,促进了陶瓷业的不断进步,从而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需求。目前,在现代家庭装饰中,陶瓷艺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中国画式的装饰作品,人们更加热衷于瓷瓶、瓷板画、雕塑瓷等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瓷雕陈设在客厅中,瓷板悬挂在客厅墙壁上,即显示了主人的文化修养,也彰显出主人的艺术品位。在现代家庭装饰中,陶瓷艺术与家庭环境已经浑然一体,无论是瓷瓶、瓷板画,还是雕塑瓷,都能为现代家庭环境增添生活情趣,使整个家庭环境变得既美观又大方。

二、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陶瓷艺术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使用就要与科学技进行统一与整合。如感应冲洗面盆,都是科学技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的体现。而且陶瓷艺术的表现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家庭装饰中,人们既享受科技带来的物质享受,也享受着陶瓷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同时,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陶瓷艺术能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装饰手法与个性风格。在进行陶瓷的创作中,经常尝试与各种艺术进行结合,从而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气息与背景。新时代的陶瓷作者,通过结合生活,其陶瓷作品能体现出现代生活的特点与个性。而陶瓷艺术对现代家庭环境装饰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环境管理论文

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可以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类型及其作用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1.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环境,其特殊性已有不少研究。但许多研究往往只把家庭同学校环境相比较,且罗列有余,不及根本。家庭环境不仅不同于学校而且不同于其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即不同于宏观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及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不同于中观环境社区和中间环境社会传媒)。作为学校德育的微观外环境,家庭环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

首先,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具基础性)。这主要是学校德育对象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依赖。前者构成其成长的物质基础,后者构成其成长的精神基础。而无论经济和情感上的纽带关系都对儿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恋感和“我们感(We-feeling)”等。失去这些正是许多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构成对青少年道德成长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德育也成为学校德育先入为主的基础。儿童在入学以前就在家庭环境中获得了许多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这将成为儿童在学校系统接受德育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虽然现代学校教育在幼教年龄上不断前趋,但是终究无法在时间上取代家庭环境的座标。而且由于儿童在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限制,学校德育的阶段性实施决定了学校不能不顾年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在无意识层面上对儿童的德育影响在年龄上是从0岁开始、内容上是无所不包的。在儿童各种道德学习的关键期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家庭道德遭遇的这种全面性往往不自觉地正好满足了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需求。这种先入为主性事实上也可以发生在儿童入学后的每一学习阶段。无论是作为先主性的基础作用还是家庭在物质、情感上的基础性都是既非社区、社会,也非学校环境所能提供的。

其次,家庭环境作用具有深刻性。深刻性取决于家庭作为首属群体(primarygroup)的许多特征。首先是人际关系上家长与子女的接触频度高,具聚合性。社区、社会、学校中的人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往往是非直接关系的次属群体(Secondarygroup),甚至被视为异已的外群(out-group),即使是在学校中关系较为直接、密切的师生关系,也因师生关系的发散性特征,而不可能在频度和聚合度上与家长相比。这样,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长和子女间对彼此的了解都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这种深刻的理解特征既易于家庭教育德育影响的“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又有益于子女对家庭德育影响的正确理解和深层吸收。其次是家庭环境影响的非正式成份较高。家庭影响中的德育自觉成份随社会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提高而增加,但与专门的学校德育相比较,家庭影响仍具有较显著的隐蔽特征、间接特征。在家庭中由于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因而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是家长的榜样作用。由于子女与家长的接触频度高、具情感上的亲密性质,所以这种榜样作用的能量、深度远胜于一般社区及宏观社会环境作用。首属群体的特征决定了家庭环境的高频、隐蔽、亲切诸特征,从而奠定了其对儿童和青少年德育影响的深刻性。

再次,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互补性主要是就德育内容而言的。同社区一样,家庭亦是一定文化的积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传承者。由于家庭人际关系最具人伦的基础特征,所以家庭环境同时又是人伦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基地。学校德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细部的境地,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因此学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学校德育内容有限,课程之外的许多伦理问题也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得以自觉补充。中国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其“教”的内容主要属德育性质。除内容外,家庭环境亦是学校环境之外的互补时空之一。同社区一样,学校德育影响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补充。与社区及社会宏观环境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