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9:05: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家庭德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童家庭德育分析论文
一、儿童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简析
儿童家庭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能够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将会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儿童家庭德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儿童家庭德育方式单一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的局限性或是认识上的滞后性,致使有些父母虽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也往往只是停留于口头说教,“言行不一”;有些父母则是等到儿童在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才进行说教。
2.儿童家庭德育时间被挤压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愿望,尤其对于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来说,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无关紧要,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忽视家庭德育,一方面可能为儿童赢得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却也使儿童的健康成长潜藏着“危机”。
儿童家庭德育研究论文
一、儿童家庭德育特点分析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家庭由于其组成人员、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从而使儿童家庭德育也各有千秋,然而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的儿童家庭德育又有其独特之处。
1.儿童家庭德育时间的随机性
家庭德育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没有非常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父母可以随机采取灵活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如打扫房间时,可以进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教育中没有小事情,你们扎在女儿头上的一个结、一顶帽子、一件玩具——所有这些在儿童生活中都是有极大意义的东西。细枝末节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起作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它形成的。指导这种生活,将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1]父母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就应该如此细致入微,抓住时机,灵活施教。虽然有些内容并不直接与道德教育相关,却也间接地影响着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2.儿童家庭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与学校德育相比,家庭德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学校德育往往是囿于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是讲授式的,儿童很少有实际体验的机会。家庭德育则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父母往往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儿童通过切身感受领悟学习的内容,因而它更侧重于体验式的学习。
高中生家庭德育建设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更大程度上调动家庭教育这股强大的力量,我结合我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和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就我县高中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和数据加以说明:
1.只重视学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中的许多家庭特别重视子女读书学习问题,就库车县情况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也显得越发突出,农村家长不惜加大教育成本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可见家长真是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开始接近关心孩子的学习到能抽时间督促孩子学习,而远在异乡的家长常常通过打电话、请假返乡等方式到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前我基本上不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然而当我这几年在外面城里打工后,我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只有好还读书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才不会像我一样,只会一辈子当农民,给人家打工”有位家长这样说。此外,本人还对第二中学高二(5)班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69.8%的父亲、58.7%的母亲对子女的学习是十分关心的,仅有3.4%的父母对于子女的学习不够关心或不关心。子女在校学习期间,家长也比较重视在校学习的表现情况,87.5%的父亲、92.4%的母亲能督促过问子女的作业完成情况。有近66%的父母还能经常性督促子女完成作业,而对子女的作业情况一概不管的仅占9.75%和3.82%。对子女在学习上的进步很多家长通过不同方式表扬、鼓励,督促子女进步。其中能用言语鼓励的家长占65.8%。
2.管理和教育方式简单。当前,绝大部分中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上,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极小,但在事实上,很多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管理和教育方式简单,效果不理想,例如:一部分家长(父亲)有文化而且也有一定辅导子女的能力,但由于外出打工,忙于工作劳动等原因而无暇顾及子女在学习上的必要辅导帮助。对子女的作业不能做经常性的督促或过问,也有家长对子女学习漠不关心,没有给予子女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当然也就无法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还有,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态度上,一部分家长能对子女学习的进步进行言语精神上的鼓励。但还有很多家长停留在单纯用金钱或实物奖励在某方面有进步的孩子而形成教育的误导,就像我班上的一名家长,对孩子说“你如果期末考试考入全年级前150名,保证给你买一辆电瓶车”等。更有些家长当发现子女有缺点或犯错误时,管教时采取打骂、责问或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说几句了事,甚至于置之不理从而导致子女不能真正认识缺点和错误,不能够及时纠正或改正。再如,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子女接受的是隔代教育,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爷爷、奶奶管不住、不会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学生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抽烟、斗殴、进网吧、歌舞厅等,学校管不了,家中没人管。一些孩子就这样在学校拉帮结派,相互影响,共同逃课、闹事,最后演变成厌学退学。这些都与家长对子女的管理不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3.智力投入不足。高中生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的教师授课,它需要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面、知识面,这些势必需要家长的经费投入,但从我对高一年级某班家长为孩子购买课外书、订阅书报、购买收录机、购买基本学习用品等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家庭讲究吃穿,讲究排场阔气,热衷于造房子,搞家庭基本建设;有的一些家长(家庭主妇)热衷于打麻将、斗地主、炸鸡等近乎赌博活动,却很少考虑如何满足子女学习费用上的需求;有的家长吸烟、喝酒,却不能满足子女购买课外书的需要等等。上述结果表明,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德育建设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德育力量将会成为和谐的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一支主力军,对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研究解决。
一、家庭教育效能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靠学校,推责任。有的家长“赚了银子,丢了孩子”。自己忙于办企业、做生意,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考大学无望,对孩子失去信心。花了一点资助费,送孩子进学校后,从不过问孩子的事。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碰运气赚了一点钱,认为自己没有文化照样赚钱,认为孩子现在到社会上去“混”,年纪太轻,学习好坏不要紧,只要高中三年混过去,获得一张文凭就行。有些家长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瞧,孩子要老师教。因此,他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他们只负责孩子经济上、生活上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智育和德育。由于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极易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他们的品德、行为举止受到严重的“污染”,学习不努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上课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或做其它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有的甚至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老师的开导、批评、教育往往被他们视为软弱可欺,认为老师胆小怕事,欺软怕硬。
家庭教育提升德育实效
摘要: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作为学校有责任提升家长教育水平,然而纵观学校近几年,“社会边缘型”家长逐渐增多,“保姆”型、“警察”型家长也仍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家长的世界观和对学生的影响制约了学生的良性成长。故而,学校在家庭教育课程模式化上作了些许探究,本文主要基于此展开阐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模式;德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纵观我校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发现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淡薄,认为孩子的成长关键在于孩子自己,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思维之境,致使孩子的习惯养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等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在本镇不断增加,也加剧了外来学生进入本校就读的现象,而这些外来人口又以工人为主。他们起早贪黑地忙于工作,有些外地学生家长甚至经常加班,而把孩子就撂在租住地,有时候一天也见不了孩子一面。平常孩子回到家,往往是自由支配自己的放学时间。家长也不怎么过问孩子们的交往生活,他们只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作着努力奋斗,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我们把这类家长称为“社会边缘”型家长。这样的家庭教育势必造成部分孩子身上的陋习,面对灯红酒绿的市镇发展,孩子们因为得不到家长及时地引导,容易在青春期迷失自己。当然,除上述这种家长类型外,还有“保姆”型、“警察”型家长等,他们有别于上述“社会边缘”型家长,他们是过分关注了孩子的成长,甚至表现出家长的专制性。那么面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应该怎样开展工作,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呢?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传统家庭教育培训模式的内外延伸,提升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传统家庭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导的指导模式,比如说定期开家长会,组建家长学校,举办专家讲座或家长论坛等,这些方式对家庭教育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到时间、空间以及家长、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收效不是很大。从内容看,家长讲坛往往讲述一些家庭教育普遍原则与方法,以理论为主,欠缺操作性和实践性;另外,每个家庭情况差异较大,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实际,一般化的内容难以切合家长个性化的需要,难以引起听课者的兴趣;再者,有些家长听归听,做归做,缺乏后续衔接步骤,使得教育实效不够明显。因而,学校需要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进行革新,做好内外延伸,才能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培训的实效。例如,学校要对授课者加以指导,不仅要熟悉当前学生特点进而讲授规律,更要能结合真实案例配合讲解理论,讲座活动增强互动性,这样家长听得有趣,学得真实。作为学校,还特别要做好培训后的后续延伸活动,让家长把讲座理论运用到自己孩子的家庭生活中,由学校拟定家庭活动计划与考核标准,家长密切开展活动,最后上交真实材料由学校考核过程,考核结果也与孩子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这样的延伸活动可以切实提升家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这样才不至于让讲座活动走过场。
二、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创新家庭教育培训模式,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德育环境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学生的启蒙思想和初始价值理念都是在家庭这一教育环境当中形成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当下,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能量,学生只有在家庭教育这个第一道防线当中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多吸收正能量,不被负面因素和不良风气所影响。可见,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未来道德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我对此主题的思考。
一、家庭德育环境的构成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北朝文学家颜之推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可见古人已对家庭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虽然对家庭德育环境未有专文著述,但大抵包括家庭中的人际环境、礼制环境和风俗环境等。现代教育一般认为家庭德育环境指家庭经济状态及社会地位、家庭结构与组成、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育观念及方法、父母的道德品质、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成员心理素质等影响和制约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家庭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因家庭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家庭结构与组成等因素相对稳定且难以短期人为调节,故可称为客观因素。家庭教育观念及方法、家庭人际关系、文化环境等因素均可由家长主观调整控制,故可称为主观因素,本文所指家庭德育环境以主观因素为主。
二、家庭德育环境作用的特点
家庭德育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学生的道德内化与生成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过程及作用机理较为繁复,但也有自身的特点。1.影响结果的独特性家庭德育环境独一无二,其培养出的孩子具有独特性。每个家庭与德育环境有关的因素各有不同,特别是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都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其纽带是天然的血缘关系。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并时刻接受环境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品行具有极强的家庭烙印,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2.影响方式的渗透性家庭德育环境渗透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家庭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因此,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固定时间、地点和教育计划,而是遇事而悔,长期、分散、灵活地渗透在家庭生活中。3.影响过程的长期性家庭德育环境不是静态的,会不断调整而呈现出动态变化。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年龄段,成员沟通方式、文化环境、教育方法等家庭德育环境因素必然会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个过程具有长期性。4.影响作用的动态性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客观因素相对稳定,而主观因素则会随着家庭变迁、学生成长等发生变化,呈现出必然的动态性。特别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成人感加强、独立性增强而依赖性减弱、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这些都打破了原有家庭教育环境的平衡。反映到学校教育中,就是教师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以琢磨孩子的一些行为等。若要解决,则需要家长从多个方面对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观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再次平衡的状态。
三、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的措施
传统家庭美德视域下的中学德育论文
1中学德育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家长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偏差。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教育重心偏离,本末倒置;重视物质满足和技能培养,轻视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重言传,但方法简单粗暴,轻身教,且不能率先示范。传统家庭美德对于引导青少年处理与家人、师生、同学关系,甚至将来组成家庭后处理夫妻、子女关系,进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中学生心理特征,继承传统家庭美德的优良基因,构建传统家庭美德在中学德育的实现路径。
2传统家庭美德的优良基因
2.1人伦要求
我国传统家庭美德规定最基本的人伦要求,强调人的权利和义务。传统家庭美德规定了父子有亲、夫妻和睦、兄友弟亲、朋友有信,规定了父母、妻子、孩子、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睦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现代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孩子成为家庭主导。长辈的溺爱养成了孩子任性、娇蛮、自私自利的性格。有些中学生在校是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回家却成为“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视父母沉重的家庭负担。父母不能满足自己要求时,耍小性子,或以不理智行为对抗。因此,在中学德育中,需要进行传统家庭美德的“孝道”教育。让孩子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主动承担孝敬父母的责任。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分享、助人为乐的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传统家庭美德的“朋友有信”、“兄友弟爱”等内容对独生子女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2.2勤俭节约
中学生的家庭德育教育策略论文
一、家庭德育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人的道德感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认为,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首要任务。现在,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到“教育”这个词,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人们所想象的教育,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本能职责。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家庭虽然也进行了很多说教,但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二、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由于许多家长是初中或小学水平,学历较低,又很少看书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么一味要求学生“学好人,做好人”,要么只强调德育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
2.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家长制作风粗暴管制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
3.不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品质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
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研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德育的起点和基础。学校德育、社会德育都需要有家庭德育的铺垫,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品质的第一环节。所以,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应该摆在首要基础的位置。家庭德育环境泛指在家庭中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的一切因素,既包括家庭的物质因素,也包括家庭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家庭的自然因素也包括家庭的社会因素,它是以独特的血缘和法定关系而形成的,受家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思想道德素养、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既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德育环境。生态理论的核心就是整体的联动与发展,将生态理论引入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中,就是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家庭德育,提高家庭德育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仅能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能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因此将三者看做一个整体有机结合的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德育的最大优化。
1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2017年9月,本课题组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高职大一新生家长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家庭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5份,回收率为96.25%;其中有效问卷为378份,有效率为98.18%;无效问卷为7份,无效率为1.81%。1.1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父亲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占6.18%,母亲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占2.06%;父亲文化程度是大专的占9.69%,母亲文化程度是大专的占7.01%。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家长们具有一定的德育主体意识,其中有71.5%的家长非常认同“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子不教,父(母)之过’”等观点,这表明家长德育意识总体较高,明确自己与孩子道德素质之间的影响关系。但依然有近28.5%的家长在落实“第一任老师”这个职责上存在问题。第二,独生子女家庭重视德育的程度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二者分别为95.3%和88.9%。第三,在家庭德育环境的认识以及营造上,82.8%的家长意识到社会道德大环境建设的重要性;47.6%的家长认为当今媒体负面宣传报道对子女成长不利;15.1%家长与学校教育发生不一致概率较高,但90%的家长表示因为工作、离异、生活习惯、自身德育意识和德育行为等原因无法给孩子理想的德育环境。第四,在德育内容的理解上,93.3%的家长完全认同或基本认同孝敬长辈是家庭德育最重要内容,在认为孝敬长辈是家庭德育最重要内容方面,城市家长占94.1%,农村家长占91.5%;有55.9%的家长表示需要加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在他们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最为忽视的是环境教育。1.2调查结果及分析。从上述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当下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一,部分家庭德育处于弱化甚至缺失状态。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家庭结构出现裂变的较多,来自单亲、离异、问题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父母之外的亲戚照顾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家庭都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德育环境,造成了德育体系中家庭德育的缺失。其二,高职学生家长的德育意识普遍存在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虽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免有所偏离,经常会把孩子的分数和优秀程度挂钩,而忽视德育的本真。其三,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要素处于分配不平衡的状态。家庭的物质基础高低不一、父母的素养参差不齐、教育观念与方式各不相同,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德育意识也不强,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中主要只负责孩子的生活照料,思想方面的教育与引导都是缺失状态。因此,对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已是势在必行。
2高职生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路径
2.1营造良好的德育生态外部环境。德育工作能否获得成功,德育生态环境能否获得良好发展,外部环境的作用非常关键。德育生态环境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是一个无言的“教育者”,所以,高职院校与家庭合作的德育教育,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为人处世原则,促进学生个体成长[1]。构建德育生态环境,不仅需要高校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更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社会氛围做保障[2]。首先要优化学校的生态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良好的德育生态教育。营造生态德育环境,既需要打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建设良好的德育教育设备,为实施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场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也需要打造良好的软件条件,整顿校风校纪,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等等。构建德育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建设非常重要,优雅的环境,优美的校园,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不仅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生态观。精神文化对学生德育生态化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德育生态思想与其文化底蕴紧密相关。所以,高校要以环境文化为依托,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景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品位,增强学生生态文化意识,在环境育人思想的指导下,优化社会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德育生态的发展。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生态化教育,要在学生现有道德水平基础上,努力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道德氛围,无论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都要体现环境道德韵味,这样,才更有利于优化社会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环境道德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生态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环境因素对学生德育作用越来越凸显。主流社会道德文明程度、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家庭环境的熏陶等社会环境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高校对新生进行德育教育,一定要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对教育者的影响,强化环境意识,在育人行动上及时调整环境教育策略,在思想上做出正确选择,要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优化社会环境,努力营造适合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环境,以有效提高德育生态的实效性。2.2优化家庭内部德育生态环境。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仅靠学校的层面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生态环境,促进家庭德育的生态化发展。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利用微信、微博、QQ等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互动,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便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便利条件,提高德育生态的教育效果。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优化家庭生态环境,还必须做到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增强高校德育教育效果。发展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一定要树立“全员参与”的大德育观,努力构建协同联动育人机制的德育教育培养机制,探索“全过程育人”新思路,努力实现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生态实践体系,使学生既能够做到对国家人民尽忠心,也能够做到对父母长辈尽孝心,既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也能够奉献一片爱心,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使得德育教育生态化贯穿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教育全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觉德育行为,推动德育生态实践育人,推动德育思想,不仅进课堂,还要走进社会,走进家庭,真正深入到学生的脑子里,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通过构建良性的学校德育生态系统,寻求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3]。2.3构建生态化的家庭德育模式。德育生态理念的提出,开启了道德教育全新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德育中引入生态理论,就是要保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搭建生态化的家庭德育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主建构,最终实现自主发展。2.3.1注重家校合作,开展家庭德育教育高职生家长由于大部分文化素养不高,加之忙于生计,忽视孩子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在德育问题上更是重视度不够;有些家长虽有重视但由于教育水平和能力有限,对德育方式、方法的学习和思考太少,在进行教育时采取单一、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少部分家长虽然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做了一些探索,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缺乏专业的指导,收效甚微。学生们大多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道德意识和理念并未形成内心认同、内化,这不仅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德育成长的生机,也造成了许多学生知行不一的状态。因此家长的综合素养和道德水平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和家庭德育的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家庭德育教育具有多面性,与教育工作者相比较,家长德育教育并不专业,家长的意志影响着德育教育效果。家庭德育生态化建设要使家长的德育观念清晰,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培养孩子自信心与责任感,增强孩子的思想道德意识。在家庭德育中,家长不仅要管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态度生硬,缺乏感情的教育,还要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德育教育培养要分阶段循序渐进,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开展道德教育,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德育生态化的价值[4]。2.3.2注重生活德育,丰富家庭德育内容人的道德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日积月累,由易到难、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遵循道德养成发展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德育生态过程,因此,家庭德育离不开现实生活,德育只有融入生活,抓住生活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德育的教育效果[5]。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家庭德育环境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家长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会对孩子的德育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触动和影响。如果家庭德育目标偏离生活重心,德育环境远离社会生活,就会影响孩子良好德育素养的形成,使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在家庭德育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对“生活”给出必要的甄别和过滤,要让孩子懂得,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都要去正确面对,要从生活的本真去引导孩子,注重道德认知力的培养,引发孩子的道德情感,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遇事而诲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直击问题本质,在家庭生活中层层递进德育思维。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培养道德认知,用实实在在的道德事件感染孩子,引发他们道德问题的思考[6]。在家庭德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生活事件和实践对孩子进行道德感知教育,还要将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和生存教育等内容融入到家庭德育中去,创建生态化、多元化、动态化的德育内容。2.3.3转变家庭德育形式,注重生态体验“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生态化实践教育,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雷斯尼切在美国教育研究会就职演说中批评学校实践存在着将知识抽象并脱离生活情境的缺憾,提出重视校外学习的合作性、情境性、具体性等特性[12]。情景体验教育对家庭德育实效的提高,对于创新家庭德育的形式同样适用。家长可以通过亲子体验、营造体验场、生态位优化等手段构建有利于子女思想道德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使其能在平凡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正能量,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去感受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家长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选择,根据子女的个体特征、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成长规律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探索与思考。
3结束语
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修养的价值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道德修养形成的黄金时期,青少年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家庭德育在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家庭德育中应坚持的原则,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实现方式。
关键词:家庭德育;青少年;道德修养;价值实现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2016年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曾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德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国家千秋万展的大事。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养成,家庭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德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阵地,其作用是任何教育机构都不能比拟的。
1家庭德育在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极其体现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德育尤为重要,它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必要补充。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中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优势,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启蒙性。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之根。家庭早期的德育与影响对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科学证明,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思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其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行为举止中得到启蒙。1.2连续性。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受来自学校、社会等道德教育,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德育的教育是最具有连续性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教育过程。人长期生活在家庭中,而家庭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形成的有效环境。家庭德育的连续性,不仅弥补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3针对性。家庭德育是针对性教育,而学校德育是普遍性教育。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思想动向、性格特点等比较清楚。这就有助于在家庭德育中选择形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时机和教育内容。这种针对性有利于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取得实效。1.4感染性。家庭的德育主要依靠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感染手段来实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可以通过对父母的行为、动作、为人处世等中恰如其分的理解其行为目的。在这种教育环境的感染下。青少年会无意识的继承父母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观。
2当前家庭德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存在的误区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特征论文
论文导读:我国古代若干德育原则及对现在思想教育的启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当代社会大多数家庭与过去相比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青少年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客观环境使他们学习兄友弟恭,容易滋养青少年自我中心等缺点,加上社会竞争逐渐激烈,父母更注重青少年的知识教育,而放松其品德培养,导致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阻碍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的人格的建立。
关键词:家庭教育,道德教育,德育为本,德育,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庭本位"的农业社会,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的运作单位,因此,中国历来主张先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的地位也尤为突出。为了护家族的和谐与稳定,古代思想家倡导"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道德规范,形成了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观。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观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甚至是其他亚洲国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的德育思想中,家庭德育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人的青少年时代工作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段时间的思想基础没有打好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品德取向,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庭的德育教育,是有原因的。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在维持生存和生计上的重要性很大,而个人的力量则微不足道,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家庭成为维持个人生存的主要工具,成为个人各方面生活的活动范围。"在中国,简直可以说,除家族外,就没有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固然生活在家族的范围以内,少数的土大夫,除偶然出仕外,从生到死,也莫不活动在家族的范围之内,家族就象一个个无形的人为堡垒,也是每个人最安全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