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6:10: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GIS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策略
摘要:我国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思维方面均显不足。为提升GIS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GIS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分析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针对GIS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平台,营造专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GIS专业;创新创业;融合策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1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1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主要融合途径
自专业教育中引入双创教育以来,我国各地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体的融合方案。主要融合途径包括:①制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②筹建“整合科学”等跨学科专业,以适应新形势下创新创业的需要;③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制定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课程标准;④改革教学方法、创造实践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⑤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双创开花结果;⑥一些高校制定了配套的激励师生开展创新创业的考核制度,并给予其各方面的支持[2-5]。
1.2当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探析
摘要: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通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外制约因素分析,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提出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即培养体系保障互动融合、引导实践操作互动融合、职场环境推进互动融合。
关键词: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自2015年5月国家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以来,各地高校开展了一系列风起云涌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并进行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教育改革和学分制改革,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与保障措施,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影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1]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活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可诠释为: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兼顾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并以创业能力为最终落脚点,它是一种既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又具备优质创业潜能的综合型能力。[2]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性,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新环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在日常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根据会计环境变化的要求,在对传统的会计制度、方法进行调整、补充和拓展的基础上,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账务问题及财务问题的能力。(2)实践能力,即利用会计专业知识,选择会计方法,遵循会计准则进行记账、查账等实际操作能力。会计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是指创业潜能的培养,具体包括沟通交流、组织策划、经济分析、风险意识等方面的能力。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掌握自谋职业的技能,从而实现从“等、靠、要”到自主创新创业的转变,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3]创新创业教育在会计专业及其他专业中的意义表现为:(1)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通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眼界更宽阔、思维更敏捷,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的限制,将就业方向转向自主创业,运用创业知识,走出固定就业模式,为市场经济注入多元化元素,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2)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具有创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毅力,在促进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中,主动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4](3)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注重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更紧密地结合实际应用。这样毕业的学生更具有市场竞争意识,思维清晰,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判断出市场行业的热点方向,从而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制约因素
宠物医学专业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探讨
摘要:根据宠物产业发展需求,在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教育纳入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搭建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增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师生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为同类院校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教育
国务院2020年3月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加强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着力解决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劳动轻教育、重专业技能学习轻劳动素质教育、重技能考核轻素养评审等问题[2],保障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宠物科技学院根据宠物产业发展需求,在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促进学生核心劳动技能养成和综合劳动素质提升。
1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目标
宠物医学专业教育主要面向动物(宠物)疾病诊疗等行业企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宠物医学人才。学生经过专业学习能够掌握动物(宠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团队协作的职业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毕业后从事宠物疾病诊疗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岗位工作。毕业生经过3-5年的发展,能够成为相关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中小企业一线技术主管,达到主治宠物医师水平。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培养的宠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2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做法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地应摆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实践转换的更高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新载体,应当作为一个完善专业教育的新切入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促成三者融合,并通过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得以付诸实践,对于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给出答案,即“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简短的一句话已经涵盖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应用技能素质。由此对应到高校的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为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促成三者之间的融合,并通过新型的课程体系得以付诸实践,对于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极为必要的。
1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1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先成人,后成才。”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学生要用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备自己,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去引领学习生活和实践。高校应当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自觉地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二者结合起来,把“治学”与“为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1]专业教育的初衷是通过系统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2],高校一般都是以此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人才培养过程的重心放在专业教育上。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结合师生联系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有力补充,也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不过这个意识形态目的在专业教育中具备一定的隐在性和融入性。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思考
摘要:专业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亦为专业教育注入灵魂,使之更加鲜活生动。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专业教育的温度。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课程思政宣传,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明确守渠种田责任;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其中,专业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亦为专业教育注入灵魂,使之更加鲜活生动。本文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出发,探讨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具体路径,从而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一、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课程思政挖掘了专业教育的深度。《纲要》特别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此外,“大学教育的专业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在学习阶段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加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精神。”[1]因此,要把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都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过程,真正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由此可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将“立德”和“树人”有效结合,有利于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对专业的感性认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以及随之而来的使命感。2.课程思政拓展了专业教育的广度。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将把专业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宏大的工作格局。专业课教师除了完成专业课程内容的讲授外,还要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行业领域、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东西方文化差异、历史演变等角度,拓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本专业,在习得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发展规律,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实践类专业课程将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增长智慧才干,还能锤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质。由此可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专业教育改革创新,让专业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引领性,让专业教育的内容更全面、更完善,深化专业教育育人的广度。3.课程思政提升了专业教育的温度。按照《纲要》的指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不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法治教育和职业理想,在开展教育过程的中,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而是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突出专业知识背后隐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课程思政建设使得专业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获得、人格塑造、意志锤炼等方面,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接受的学习和教育将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增长智慧才干的同时,还能健全人格、锤炼品质,实现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专业教育育人的温度。
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摘要: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从学生理工交叉、文理融合,训练复合型思维的角度上,从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观点,讨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实现路径。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矫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学本科教育无疑是专业教育。无论“大学到底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的争辩持续到何时,大学生在校学是要认真地学一门专业。但是,强调专业教育并非淡化通识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应当实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并重。通识教育并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矫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
一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必须并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许多攻关项目、科研项目、创业项目,从本学科本专业的角度去考虑,久攻不克。但是,从别的学科角度去思考,竟然很顺利地找到办法并攻克了难关,这叫做以他山之石攻玉。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有两点:(一)随着信息化的兴起,多门学科的交叉和多种技术的综合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学科不与其他学科发生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学科综合的趋势下,各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为普遍的事实。仅靠本专业的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二)纯专业知识所产生的专业思维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帮助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同时又约束了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专业人员的思路很容易陷入“坑道视界”,只在专业认定的狭窄的思维空间里想主意,被专业思维所束缚,而不能开放地、多维地综合思考问题。人在坑道里只能看到一条线,遇事总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学科思维考虑问题,因此思路单一,限制了思维的开放,难以产生创新性思维。科技发明史、创业史上以他山之石攻玉的例子屡见不鲜。学生毕业以后,若能够得心应手地用他山之石攻玉,头脑中必须先得有发散思维、移植思维。以他山之石攻玉的前提条件是有优化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以文助理、以理补文。我们处在现代科技革命时代,人的文化背景越宽厚,社会贯通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解决实际问题。
二从理工交叉、文理融合的角度上,必须并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浅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各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艺复兴之后,大学的专业教育在被推向极端之时,产生了一种宣扬自由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在近半个世纪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愈来愈被更多专家学者所重视,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厘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关系
二战后,通识教育在美国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主流。西方发达国家对通识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的一些院校也正在进行小规模的改革尝试。虽然教育界的大部分专家学者普遍认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也日趋白热化。但限于各种机制的制约,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法尚不十分明朗,但不可否认,通识教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不可或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通识教育的关注度和接受相对滞后,因此,在教育发展的全新时期,进一步厘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意义重大。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
近年来,有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观点纷呈。从定义、特点和功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辨析,进一步明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界限,以期更加全面直观地呈现二者的区别。
1.定义。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定义有50多种,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见解也不尽相同。我国教育学专家李曼丽综合梳理诸多定义后,对通识教育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进行了界定。从性质方面看,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的看,通识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从内容看,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具有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特点。这个定义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却明显打上了社会本位的烙印。顾明远先生对通识教育也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通识教育是对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进行的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而进行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成为继承社会发展的国家公民教育。顾明远先生对通识教育的定义非常明显地反映了通识教育的核心,即文明教育。台湾学者黄俊杰先生对通识教育也进行了一番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通识教育“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的关系”。[1]这个定义被学术界普遍认可。专业教育是指针对某一个学科、某一个领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教育。专业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高等教育同义,区别于中小学实施的普通教育,也包含一些“专业”以外的教育。狭义的“专业教育”即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准备的高等教育。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将专业教育定义为“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作准备的教育”。
外语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分析
摘要:在提倡并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教育的单一化倾向很难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外语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问题非常值得关注。该文对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现状并不理想,在教育资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此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拟解决措施。
关键词:外语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复合型外语人才;河北省高校
1背景
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外语,作为与其他国家沟通的桥梁,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在提倡并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单一化的外语专业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外语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如何更好融合的问题就非常值得关注。高校需要探索、构建创新创业外语教育新模式,这对深化教育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调查表明,目前已有北京外国语学校、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高校在本校外语专业落实了双创教育,旨在指导外语专业学生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安徽新华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也为外语专业学生增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起步等课程。此外,还有大学为外语专业建立了双创实践基地等。但由于外语专业本身的特点模糊、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外语类课程设置中开设其他专业类课程仍然困难,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道路更是难走[3]。而据麦可思(中国首家高等教育数据管理与咨询公司)调查,非复合型外语专业毕业生,尤其是对于单一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在就业求职时仍因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率低于平均水平。
2研究设计
此次调研,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为主,文献法与访谈法为辅的调研方法,对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研对象主要分为两大人群:河北省高校的外语专业学生和外语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及双创教师)。分别从外语专业学生及外语专业教师两个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生态度等方面外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现状。
通识教育舞蹈专业教育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强调舞蹈专业教育而忽视舞蹈通识教育,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特征。长此以往,则可能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艺术气质的培养造成的不利影响。文章分析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存在的高度专业化问题,基于通识教育理论提出高等院校舞蹈专业通识化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从通识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舞蹈专业
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迅猛发展,为我国舞蹈领域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由于教育体制较为僵化及教育模式过于单一,且高等艺术院校集中注重于舞蹈专业教育,因而忽视舞蹈通识教育,致使高等院校学生其专业技能较强,而舞蹈综合素质偏低,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制约。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如何在专业化培养模式之上兼具舞蹈专业化及舞蹈通识教育?如何减少当下舞蹈教育功利化倾向?如何全面完善舞蹈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上是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存在的高度专业化问题
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形成完善的舞蹈教育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一是舞蹈专业建设越来越系统,衍生出多门舞蹈教学课程,包括舞蹈技术学、舞蹈形态学等,且随着舞蹈专业从艺术大类中独立出来,其培养体系及课程设置越来越完善;二是拥有翔实且科学的课外舞蹈实践训练,能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舞蹈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三是高等院校安排舞蹈技术课与技能课,对舞蹈动作的技术技能有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优化学生舞蹈表演。一些高等院校开办的舞种训练课程,还可以针对学生兴趣爱好及身体条件选择不同的舞蹈项目,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不同舞种的需求。可见,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的特征,即高校所设置的舞蹈教育围绕着专业教育而展开,所学习的内容通常仅包括舞蹈基本知识、舞蹈编舞技巧及专业训练等,而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则可能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艺术气质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第一,舞蹈教育高度专业化使学生将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学习舞蹈专业知识,淡化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舞蹈专业学生领略经典舞蹈的编舞思路、编舞技巧、编舞文化,不利于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气质,亦不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舞蹈专业知识(例如学生不了解力学知识,就会影响对舞姿平衡及重心训练的认知)。第二,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往往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及学生学习意愿选择一种固定的舞种进行训练,致使学生比较擅长自己的专业舞种,而对其他舞种文化知之甚少。然而,不同舞种之间具有相通性,如果学生只专注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舞种,不去了解其他舞种,就会缺乏全局意识,难已对整体舞蹈素养进行提升。第三,舞蹈教育高度专业化,进一步拉大大众与舞蹈之间的距离。高度专业化的舞蹈教育,使舞蹈专业学生掌握到扎实的基本知识,使舞蹈编舞更具专业性,但作为大众却对这些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共情作用缺失,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通识化的现实基础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提高个人就业空间,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性,培养综合性人才;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包括课程安排不合理,片面重视专业教育等;解决方法与策略,包括提高学生参与通识教育的意识,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高考大类招生机制。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大类招生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实行学术人才与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所谓通识教育是指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一般教育,以培养通用型人才。而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即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做准备的高等教育[1]。因此,对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高校中融合的问题研究十分必要。
一、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提高个人就业选择的空间。在现代社会中,从事某一职业很难从一而终。据在北京的《就业蓝皮书》显示,超四成中国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转行[2]。可见单一专业很难满足个人的长久发展。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是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此阶段学习各项基本素养,以适应以后发展的需要,到了大二大三才会根据市场、兴趣、能力等因素自主选择专业,进行深入系统的发展。这是学校考虑到日后就业,若是专业不对口,学生可以根据前两年的基础,迅速学习新的专业。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高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广博的知识以提高就业选择空间。2.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性。高校学生经过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小学培养,部分学生自主意识略显缺乏,导致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不强。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自主性与独立性的关键阶段,同时具有独立性的复合型人才也越来越为社会所需要。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选择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什么和怎样学,包括通识教育后的专业方向选择都体现了自主选择性。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课程,学生有权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精力等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与放弃相对立而存在。同时这不是由教师或其他教务管理人员强制实行,其本身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3.培养综合型人才。21世纪,单一型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因为当前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所以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是单一。以教师为例,现阶段教师正在向全科型教师发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同样需要多样化的知识储备来应对课堂上的变化。因此,教师在高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学习多样化的知识,复合型的教师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未来指向性。由此看来,在大学进行通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识教育的课程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打造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