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5:53: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质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对比
一、中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992年以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逐渐形成合作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这种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模式具体来讲,首先是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即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其次是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即高等学校的外部保障体系。政府在这一时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介入主要表现在颁布法令和建立一些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机构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控制。此外,《泰晤士报》自1992年后每年一度公布英国大学排行榜,它是从民间的立场出发,组织有关专家对高等学校进行的评估。
2.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以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为标志,这是我国目前为止最为系统、专门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政策文件。自1994年教育部启动本科教育工作评估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法规文件,如《首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等。其次,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最后,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来讲,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分大学、学科、专业三个层次,主要围绕评估展开。
二、中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
小议教育质量的意义及路径
论文摘要:教育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形态之一,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提出教育质量文化的理念,探讨建设教育质量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选择。
论文关键词: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意义;路径
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已经逐步进入国际化、市场化发展阶段,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已开始将视角转移到质量提高上来,从注重量的发展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从重视规模和效益的发展向重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转变。教育质量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有力保证,其建设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质量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教育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化形态,严格地讲,人类最初的教育从其本质上讲是文化而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教育。教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同其他形式的人类文化一样,前人所创造的教育文化对后人来讲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遗产。教育文化具有选择、继承和发展三个社会文化价值,具有导向、陶冶、辐射、凝聚、统合等基本功能。…
学前教育质量观与普及
【摘要】随着我国学前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学前教育普及和学前教育质量观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学前教育质量观制约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建立多维度的、发展的、文化差异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的有质量普及。
【关键词】学前教育质量观;学前教育普及;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发起或开展了学前教育普及运动。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学前教育的需求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是对学前教育质量的不断呼吁。两者的冲突构成了世界各国发展学前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之后,我国学前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开始加快,幼儿入园率迅速提高。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学前教育机构数量扩张与质量保障的冲突。在此背景下,需要正确认识学前教育质量与学前教育普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并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积极地加以实施。
一、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推进教育公平的学前教育普及和学前教育质量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学前教育公平与学前教育质量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学前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公平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人们对学前教育公平的追求已经蕴含了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追求。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目标是让每个幼儿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另一方面,学前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没有教育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没有意义的。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的逐步推进,幼儿的入学机会大幅度提升。但如果幼儿入学机会的获得是以低质量的教育过程为代价的,那么这种普及的后果是严重的,是违背了教育公平本质的,不仅偏离了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违背了教育普及的质量本质,影响了儿童的发展,而且对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总之,只有保证质量的学前教育普及才是真正实现了学前教育公平。当下,学前教育正面临着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质量观对学前教育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对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维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劳教教育质量评估探讨
内容提要:劳动教养机关是我国特有的行政处罚的执行机关。衡量和评估其工作绩效的有效方法是看其教育效果,即教育质量的高低。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制度,对其教育效果的评估体制的研究,是处在参考监狱相关体制基础上的探索阶段。形势的发展和劳教工作的现时情况,需要尽快建立科学化的劳动教育评估体系,以便对劳动绩效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尺度,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作贡献。本文就建立科学化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稍作探讨。
当前,影响教育改造工作功能体现和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科学的教育改造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客观上,教育工作的质量标准难于行政管理、劳动生产的质量标准的确定,教育改造工作以人的思想为对象,以人为“产品”,产品质量的根本标准是把违法犯罪人变为社会人。但由于人的层次性、差异性,由于人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规定性,决定了教育评估的复杂性。对劳教人员进行思想矫治是对其教育改造的核心,但对于劳教人员思想改造的变化和效果是很难用对物质生产一样的方法来鉴定的。教育改造的成效是隐蔽的、长效的,且具有渐进性的特征。对它的评估,随着对劳教人员的违法犯罪原因、思想改造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发展才能逐步接近科学。
一、劳教、劳教教育评估体系现状:教育评估虚化影响了教育价值的体现和教育信念的维护
目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改造工作质量评估体系,使现行的教育改造工作考核重工作考核轻质量工作,割裂了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存在形式化、模糊化、终极化的缺陷,不能准确的反映教育改造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㈠、形式化。调查发现,劳动教养所的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制定有形式过程的倾向,常见的是集体教育看“三率”,即入学率、到课率、及格率;社会帮教看活动的次数;个别教育看谈话次数、“四知道”及格率;劳教人员的改造效果看思想汇报的多少等等。强调工作的要求,缺乏质量的标准,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展,忽视教育效果的分析,因此,教育改造工作往往是“投入多、产出少”,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助长了形式主义倾向。
㈡、模糊化。在衡量教育改造工作量上,缺乏对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估,习惯于用劳教人员的违纪率,生产值等反映,以至于有的干警反映“教育都是大箩筐,什么成果都是教育结果,什么成果都难说是教育结果”。教育改造工作融于劳教所的各项任务,但是如果教育不能对调动劳教人员改造和劳动的积极性上的作用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估,就不能直接体现教育改造价值。简单地用劳教人员的表现和其生产的产值来反映教育的改造效果,显然就会虚化教育改造的价值。
农业硕士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摘要:教育高质量保障了社会需求性人才的有效供应。保障农业硕士的教育质量,能够有效地提升服务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基于过程管理视角,构建农业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厘清在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有效管理,提高农业硕士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业硕士;过程管理;教育质量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关的专业性学位,是一种职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推广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相关人文、管理和社会知识,能够从事农业推广、技术服务、农村发展、行政管理及农业教育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农业硕士的教育存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和指导教师三个方面的特殊性[1-3]。当前,我国高校培养农业硕士均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桑冬平(2013)指出教育理念滞后,对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认识模糊,胜任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教育培养“理论化”色彩明显,实践教学难以落实,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随意性较大等是导致农业硕士教育质量低下的根本;李茜(2012)也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不能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管理现实存在差距,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流于形式和考核不够严格。同时,农业硕士研究生较多属于在职培养,因此,学生群体共性少,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水平偏低,专业理论知识相对陈旧、薄弱,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时间与工作的矛盾突出,用于学习的精力较少,以及学生分散等。这是农业硕士生源方面的主要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现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仅得到社会“基本认可”,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李茜,2012)。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研究成为当前教育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为了实现教育质量的终极目标———提升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监控、质量过程管理、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质量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成为当前提升教育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针对农业硕士这一特殊的研究生教育类型,较多学者(如朱启臻等,2010;陈秉谱,2012;程广斌,2013;陈秉谱,2012)从不同角度对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应的提出了优化师资队伍、构建培养环境、强化考核管理、创新教育观念与模式以及建立基地教育等多种保障农业硕士教育质量的观点。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过程的质量管理能够保障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当前农业硕士教育的现状,从过程管理角度,深入探究如何实现农业硕士培养的教育目标。
1过程管理在农业硕士教育中的重要性
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预期制定的总目标,总目标是由多个不同的分目标组合而成,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统一。保障每个过程的质量才能有利于综合质量的提升,也即是最终质量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过程链”来完成的。过程质量,决定最终的综合质量,要控制质量,就一定要控制过程。过程管理覆盖所有活动,涉及所有部门与人员,聚焦关键与主要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测和改进(反馈)等。过程管理是针对目标管理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概念,是目标管理的基础,它能有效地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韩国防,2010)。农业硕士培养过程管理的量变决定了质变,根据专业特点,对每个环节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和实施措施以指导培养工作。强化过程管理,抓好培养过程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是提高质量的关键。陈艳慧(2016)进一步指出:农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加强“过程控制”是指在每个环节都要设置预定的目标和标准,而并非只关注最终的结果,管理部门也要更加关注完成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否有效、合理,不断地改进和修正政策制度。同时,韩国防(2010)也指出要强化农业硕士培养的过程管理,是对整个培养过程各环节的状态进行管理,由此,才能够由过程管理的量变转化为最终目标实现的质变[4-5]。
2农业硕士教育的质量保障过程
深究高中教育质量的再审视
摘要:高中教育质量绝对不能只有“升学率”,而是包含着学生素质、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化、物质资源和组织文化等多种因素及其发展潜能和发展程度的集合;高中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实现国家规定的高中培养目标;学校要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逐步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变革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高中教育学校评价教育质量学校效能自主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每一个人看待教育质量的标准和要求都不同,其结果随之也就存在差异。就同一所高中,不同的人对其教育质量的评价甚至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站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教育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定义最差”的概念。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但是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实践导致了各类问题,使人们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办学质量提出质疑。教育质量问题开始进入社会各界的关注视点,并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2007年11月国家正式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成立大会上,周济部长指出:“要通过监测,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科学诊断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对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逻辑上讲,评价主体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由家长构成的社会、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学生(作为受益者)以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性评价,强调教育要为国家未来发展服务,强调学校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以及学校是否能培养合格的国家需要的人才,注重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是一种较为宏观的评价;学术团体的评价,注重理论及其体系,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常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是一种说服力较弱的评价;学生理应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是最有发言权的,是一种最为真实的评价,但往往比较肤浅也比较片面;学校的自我评价,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在我国目前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中,缺乏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的评价,学生也很少成为评价的主体,行政性评价表面上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是社会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社会性评价与行政性评价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导致学校处于两难境地,结果出现了“学校究竟听谁的”的僵局。因此,学校作为自身变革和发展的主体,要在整合行政性评价与社会性评价之间平衡的基础上,确立一种自己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
二、树立“整体动态”的全面教育质量观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演变及启示
美国是高等教育强国,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它也是经历了重重磨难才得以屹立于世界之巅。秉承“教育是社会自由的保证”的教育理念,美国高等教育以其高度自治、种类丰富、质量过硬等特点而闻名于世。美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其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加速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一、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演变
(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前。二战以前,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就已经存在。为改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质量情况,美国民间先后成立了许多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纷纷建立,预示着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了的初步发展。联邦政府在二战后先后颁布多部法案,使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力度大大加强,有力推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主要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目标,因而对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度相对不足。(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1984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了《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了诸多有关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大体可将这些问题归结为三类:一是学位获得率较低的问题,二是课程成绩下滑的问题,三是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美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张所导致的。另一方面,动荡的社会环境也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虽然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总体质量出现一定下滑,但是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对保障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所起到的作用仍不容小觑。据统计,美国硕士、博士学位获得人数从1960年的270439人增长到了1980年的400653人。美国高学历人才相较于大众化初期已经有了显著增长。(三)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美国社会对教育质量改革呼声的日益高涨,联邦政府也开始呼吁对高等教育认证体系的完善。中介机构因此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对认证制度加以调整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教育领域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尝试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了“质量管理”的理念。质量管理理论(TQM)被越来越多大学所采纳,到1993年,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始提倡实施质量管理。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如资金不足等的困难,人们开始注意到,大学照搬企业管理的理念是不可取的,而应该更加理性的分析、全面的思考问题,“因地制宜”的采取革新措施。
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一)适时调整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关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抉择过程中,平等与优异历来为社会公众所追求。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价值取向的变革,从平等到优异再到两者兼顾,美国价值取向逐渐稳定下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平等的价值取向是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优异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平等与优异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孤立的,应该看到二者的相对性和联系性。因此,我们在对平等与优异的价值取向进行抉择时,应尽量避免以牺牲任何一方为代价而单纯注重另一方的发展,而应该促进平等与优异的有机统一,使二者协调发展、兼顾并存。(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从单一化到多样化,较好地解决了质量与数量两难选择的问题。在中国在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结合本国实际,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双赢。(三)优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相对比较完善,认证工作也会经常进行,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提高了良好的监控机制。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资格标准、信息标准以及条件标准三个大部分,涉及范围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高等教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结构体系,教育水平一直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教育制度为世界各国所争相效仿。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雄厚人力资本成为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我们应该做在学习美国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作者:赵文慧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
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报告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一年来全市教育人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而奋力工作的实践与成果,并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期望今后一段时期我们把工作的精力、工作的关注点、工作的主攻方向,聚焦到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上来,使教育质量再攀新高,再创佳绩。刚才,南战军副局长对全市教育质量做了大会主题报告,我完全赞同,下来后大家认真学习,对照本校的实际分析比较,扬长避短,查找本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寻求教育质量提高的新路径。安珑山组长宣读了《关于表彰奖励2011年教育质量优秀单位的决定》。在此,我谨代表市教育局向获得表彰奖励的学校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各位一年来为提高教育质量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回顾行程,鼓足提升教育质量的自信心
近年来,全市上下致力于追求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质量,树立新型的教育质量观,咬住青山不放松,紧抓质量不松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绩效,在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中,趟出了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
1.厘清了提高教育质量是时代的主题。
从国际教育的发展来看,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期的教育报告中提出,教育要达到最边缘,并使每个人都要接受有质量的教育。2005年9月,法国政府出台《教育指导法》,同时又提出《共同基础教育法令》,他们在用国际通用的PISA进行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后,发现名列世界排名较后,自感教育质量有危机,从而加大了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管,要求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等七个方面保证教育质量。2007年12月,国际经合组织发表了一份学生能力评估调查报告,调查结果反映日本学生数理成绩下滑,日本政府经过分析,把这种下滑归罪于文部省搞了十年的宽松式教育改革,导致教育质量下滑,为此日本政府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增加了社科实践、英语、数学等学科的课时,以此来保证教育质量。同样,美国也用PISA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检测,评估结果排名也在后退,为此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奥巴马上台后,颁布了《美国全面教育改革计划》,每年9月8日开学第一天,奥巴马都要到学校发表演讲,要求学生发展能力,以此来帮助国家解决棘手问题,号召学生在困境中奋争,不能放弃学业,放弃学业就是放弃国家,他还号召学生要与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挑战。以上事实说明,国际社会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给予了高度重视。
从我国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来看,提高教育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和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确定中国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字方针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这是对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始终抓住教育质量这个关键,正在明确制订基础教育质量的标准,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控体系,引导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提高教育质量上。因此,我们认识到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更是永恒的价值追求。
专业教育质量评价论文
一、对专业教育质量的理解
专业不同于学科。现实中,很多人把学科与专业混为一谈,或把二者划等号,把专业教育质量混同于学科教育质量,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现代大学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也是最重要的职能。而学科就是大学有效完成三大职能的载体。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指出:学科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作为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专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进行的专门培养某领域人才的活动。它是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分工的需要为导向,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传授相关学科知识。专业虽以学科为依托,但它并不是学科或者学科的一个分支。一个较大的学科门类可能包含很多专业,一个专业也可以涉及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的知识,二者不能划等号。何谓教育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很多,莫衷一是。《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尽管关于教育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标准说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为人才培养质量。综上所述,专业教育质量指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质量,即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符合并满足社会某一专门领域或岗位工作的需要。据此理解,如果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符合、满足某一或某些专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多数学生不能对口就业,不能被社会所认同、接受,与预设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那么这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就是很低的。至于一个学科的教育质量或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由于其本身担负的职能较多,其内涵和外延也因此远多于专业,不是一个专业所能承载、代表的。因此,不能把专业教育质量等同于学科教育质量或学校教育质量。
二、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分析,专业源于社会分工,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以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组织相关的学科知识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一个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应该围绕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分工———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人才的需要,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教育部与各省市教育厅对各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估,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的申报评估,更多的是从专业设计与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包括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状况、课堂教学质量、实验与实践教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学生学业成绩与实践创新成绩、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等指标。笔者认为这种评价体系有失偏颇,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准确地评价出不同学校相同专业之间教育质量的实质性差异,因为很多学校在申报、评估时可以按照这一评价体系进行“整体包装设计”、“整理材料”,且多数指标体系难以科学量化、准确评估,所以得到的结果往往与客观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专业人才,类似工厂生产的某一款产品,其质量特性如何,是否深受用户欢迎,是否具有竞争力,一定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这种有说服力的评价实际上重在结果评价,而不是过程评价,重在产品的效用价值评价,而不是对生产产品所用的“材料”、“设备”、“技术”等进行评价,虽然材料、设备、技术是影响产品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为产品效用价值的高低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真正显现,真正的话语权应掌握在使用者手中,而不是产品的生产者及政府监管部门。当然,不可否认,没有高质量的生产全过程控制管理,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构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追求“大而全”,要考虑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具体说,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对口就业率
专业教育,重在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通才,当然也不可能是通才。这种专业性,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分类教育的需要,是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在专业申报、设置之初就有明确的规定,专业建设过程中虽然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其做出相应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专业的差异性特点还是非常显著的。正因为如此,评价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应首先看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即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在某一或某两三个专业领域实际就业的数量比例(分子、分母都不包含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因为考研不能被视为就业,考研也不是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很多专业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太大才不得不考研),不能笼统地仅看这个专业的一次性或年终就业率高低。因为很多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是在本专业领域就业,而是迫于就业压力或者个人专业素质不突出、专业竞争力不强等原因被迫转向一些非本专业领域就业。这样的就业比例越大,越是说明专业的教育质量相对低下,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缺乏市场竞争优势,或者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整体办学规模已超出市场需求。目前,从对外宣传或官方的统计数字来看,高校几乎所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80%以上,但实际上有接近40%的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60%,有一大批人文社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甚至低于30%,专业结构性失业现象日趋严重。对那些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可以考虑停办或整改,否则,不仅“误人子弟”,而且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建议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将专业对口就业率作为专业增设、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思考与设计
摘要: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基于国际经验和国家对普通高中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目标和要求,探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标准,提出了关注差异、强化过程,探索增值、聚焦进步,数据驱动、滚动评估的评价设计思路,以期通过对学生发展成效和学校培养过程影响要素等分析,探索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教育评价;评价系统设计
近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全国各地高中教育评价实践日益增多。从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到特色普通高中评估,从星级高中评估到高品质高中建设,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到高中学业质量增值评价,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到高中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等,通过评价来引导普通高中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份文件不仅为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标志着教育评价从此站在了教育改革舞台的聚光灯下。2020年10月22日,教育部又紧锣密鼓地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领域以评价改革撬动育人质量全面提升的战略部署。作为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基服务的高中教育,其评价改革该如何应对这种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国外高中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管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上有关普通高中教育评价的实践对我国探索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或有借鉴意义。1.学校效能评价。学校效能从不同学科角度看,理解会有所不同。从经济学角度看,“学校效能是指学校系统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1]而从组织学角度看,学校效能则是指学校系统发挥作用的能力和实际结果,一般包括校内组织与人员的素质、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以及学校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如美国有关教育研究组织从经济学角度探索了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效能评价,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学生起点学业水平与态度、一段时间学校教育结束后的学业水平和态度、学生和学校的背景因素分析等(因校而异、因时而变)。学校效能评价的方法多用增值评价法,即通过统计的方法将各种指标折算到学生成绩中,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预测,然后将预测的成绩和学生实际取得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实际成绩符合预测趋势的学校就成为有效能或高效能的学校。社区或学区的教育管理部门用各个学校学生实际成绩与预测成绩的差距作为排列学校效能的指标,并将结果公布于众,使公众了解各个学校的办学状况,同时也以此作为奖励具有较高效能学校的依据。除美国外,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等国家都有关于学校效能评价的实践。2.学校督导评估。对中小学进行整体督导评估的代表国家主要有英国等。一般而言,督导主体是英国皇家督学和兼职督学。英国《中小学校督导框架》显示,督导标准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结果、学校教育教学、学校领导与管理、学校总体成效等四个方面。督导结果一般以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形式表现,学校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报告向社会和家长公布。3.学校质量认证。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认证的代表国家主要是美国。一般认证主体为非官方的专业认证机构,认证目的主要是为公众提供学校质量的专业证明。认证对象包括公私立中小学校,特别是私立中小学校。认证标准一般由认证组织研究与颁布。如美国蓝带学校认证,通过认证的学校,则授予“蓝带学校”称号,五年后还需要重新认证。“蓝带学校”的认证标准包括组织管理、学习内容、课程与教学、教师素养、领导能力、学校业绩、家社配合情况等几方面内容。认证结果的表现形式为通过、有条件通过、不通过三种。4.优秀学校评选。各国都有关于优秀中小学的评选实践,一般发起主体为政府、教育研究机构等,通过开发优秀学校标准对中小学校进行评定。优秀学校评选的目的主要是改进和提升办学质量,分享和辐射成功经验。例如,由美国商务部发起的评选绩效优异的高校、中小学、学区的“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奖——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美国芝加哥大学全国评估研究中心与《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合作设立的“美国优秀公立高中评选”(评出金奖、银奖、铜奖高中);还有新加坡的“卓越学校”评选等。5.学业质量评价。对中小学学业质量评价的发起主体一般是政府或教育研究机构,评价的依据一般是基于核心素养体系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评价结果一般表现为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学业质量评价报告、年度进步报告、学业表现水平报告等。实施学业质量评价的代表国家相对比较广泛,主要有美、英、德、澳、新加坡、芬兰、加拿大等。值得关注的是,各国“类似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名称表述各不相同,比如能力表现标准、考试标准、学业成就标准、课程标准等。根据功能和内容的不同,各国相关标准大致有四种基本类型:一是以知识维度为主,侧重于指导大规模测试,典型的如新西兰学业标准等;二是以能力为主,兼顾知识,主要用于指导日常学校过程性评价与作业设计,如美国能力表现标准等;三是以能力为主,用于指导大规模测试,如PISA等;四是知识与能力并重,同时用于指导学校日常的教学评价和大规模考试,如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的标准等”。[2]强调“能力导向”已成为世界各国研制教育标准的共识。综上所述,国外高中评价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基于学业成绩开展评价,如通过学业成绩的增值程度体现学校效能,围绕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达标程度的检验等。二是学校整体鉴定性评价,如督导评估、认证性评价等,旨在确保或证明高中的规定性质量或专业质量。三是选优性评价,如优秀高中、卓越学校评选等。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思考,特别是基于学业成绩开展的增值评价,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引导学校从重投入到重过程、重生源到重培养、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全过程”。[3]不过在我国还需要对其进行发展与创新。学业质量评价是必要的且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已开展了高中学业水平评价,但由于学业只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个方面,不能有效或完全反映学校办学的整体质量,因此,可以考虑将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扩展到对学生的德、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评价,并借鉴其增值评价的方式,探索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发展的增值性评价,以此展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综合质量。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学生在“五育”方面获得的增值性发展,如学校在其培养中发挥了多大作用,做出了多大贡献,学校的培养过程是怎样的,学校自身的发展又有何变化,等等。
二、新时代高中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目标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