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4:52: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随机教育
[论文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师生现实情况做好准备,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通过领导重视纳入评估内容,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风尚,特别是德育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具体、触手可及,通过联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从而防止了简单说教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跨过了应试教育的槛,向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进发。体育也同样加强了社会、生理、心理等素质教育,注重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于体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风尚,特别是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具体,触手可及,学生联系实际,易于接受,从而防止了简单说教的现象。对于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体现思想品德教育,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从师生现实情况做好准备
1.学生心理条件的准备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认识方面有如下表现:感知觉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已能较为全面深刻地观察事物并剖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情感与意志的发展上,他们情感日渐丰富,容易感染和接受影响,其社会情操初步形成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谊等,另外好奇心很强。教师是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其情感意志加以培养和锻炼,并对于各方面的缺憾加以纠正调节。
论教育中培育研究
[摘要]教育中的培育研究是对中小学教师(包括学校)的典型教育经验进行发掘、建模、检验和推广的教师研究。它帮助教师使自己的经验由幼小到壮大,由零散到系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一般;它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解力,增强教师的职业本领,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让教师更加幸福。由于它坚持“为了教师的幸福”的研究方向,有更大的适切性和有效性,因而较受广大教师欢迎。
[关键词]培育研究;教育经验;教师研究
近些年来,为了引导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研究领域先后出现了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新形式,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教育研究形式大都从国外引介而来,似乎缺乏我国本土的教育研究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的确定与成果的归宿上,中小学教师的某些权利被剥夺,以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可见,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探索适合我国教育研究的原创性的思想与方法异常紧迫。于是,教育中的培育研究应运而生。
一
教育中的培育研究(CultivationResearch,下简称培育研究)是对中小学教师(包括学校)的典型教育经验进行发掘、建模、检验和推广的教师研究。它帮助教师使自己的经验从零散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它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解力,增强教师的职业本领,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让教师更加幸福。在实质上,它属于教师研究的范畴,既有教师研究的一般特性,如目的性、系统性、公众性、自觉性、伦理性和情境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为:
1.以教师的教育经验为出发点,增强教育研究内容与方法的适切性
中职生感恩教育研究
摘要:分析中职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从把感恩教育融入各科教学、注重日常培养把感恩教育融入具体实践活动、让家长参与感恩教育、感恩教育融入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研究感恩品质养成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感恩教育;缺失;养成;人才培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年轻一代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部分中职学生缺失感恩品质。本文分析中职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结合中职校的教育特色,研究培养中职生感恩品质的策略。
一、中职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
(1)学校道德教育乏力,尤其忽视感恩教育。部分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多侧重技能培训,德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德育课基本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上,学生背诵着大量的道德知识;课下,学生的行为却时常违背这些熟知的理论。正因为道德教育的乏力及单纯的理论说教,才使部分中职生思想道德滑坡,缺乏感恩品质。
(2)家庭教育的欠缺,淡化了感恩教育。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对子女百依百顺,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与孩子的亲近交流和品格培养。一部分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不能与人为善,只知道受别人恩惠,不知感恩他人。
中国幼儿双语教育研究
摘要:中国幼儿教育正处在极速发展阶段,国际双语教育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幼儿教育形式之一。国际化发展的速度推动国际型外语人才市场竞争的步伐,外语的培养提倡从娃娃抓起,幼儿早期教育中双语教育成为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以此为背景,本文继同系列“中国幼儿教育中国际双语教育的现状调查”一文后,对国际双语教育的利弊和国际双语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希望对国际双语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双语;幼儿;教育教学;形式
1国际双语教育及教育现状
1.1国际双语教育的内涵。国际双语教育可以理解为“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从某种意义来讲并不一定是必须通过语言学习来实现学习外语的目标,而是通过教育实施中其它科目或活动来达到帮助习得者掌握两种不同语言的目的。其基本原则是一方面,教师坚持使用学生的目的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问题答疑,教师都用目的语进行。至于习得者方面,参与双语教育的幼儿对语言含义、结构、形式等的使用不用刻意学习和记忆,尽量吸收能够听懂的语言知识即可。另一方面,要掌握目的语的语言动机,无论是作为工具的动机、还是利用它进行人际交流等,在渐渐熟悉目的语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必仅限于使用目的语,在语言能力未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到教学课堂以外。1.2国际双语教育现状。根据笔者前期做过的“中国幼儿教育中国际双语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幼儿教育表示基本了解的人数达到87%。其中在传统幼儿教育和国际双语教育的选择上大部分的幼儿家长依然会选择传统的幼儿教育。一方面,有32%的少数家长会选择国际双语教育。表明国际双语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被认可。另一方面,发现选择国际双语教育的幼儿家长大多数职业是教师,对双语教育具有超前的认识,认可双语教学是利大于弊。那么,国际双语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现阶段还有很多家长不能完全接受,我们应该先从现阶段的问题点出发,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对策。1.3国际双语教育的问题点及对策。目前,幼儿双语教育实施范围较广,就中国较为发达的城市而言,市教委学前教育处2013-2014年对全市“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双语学习情况的调查”显示,全市共有50.15%的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幼儿双语学习的人数与日俱增,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十分普及。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前教育工作者也陆续关注该领域,也积极地普及和深入①。现阶段虽然幼儿英语教育的实践教学以及慢慢普及开来,但是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幼儿教育机构的硬件条件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1.3.1缺少明确的教育目标及合理的课程设置。国内对幼儿教育领域的各项目标和课程设置及设计不尽相同,有的注重语言的听与说,有的注重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的就仅仅停留在字母及单词的认识和认读阶段。1.3.2教材选定无统一的标准和根据。市面上所有的双语教育教材种类繁多,教学内容不够严谨,水平也参差不齐。有较为专业的幼儿教育专业人士编写的教材。也有高等教育院校理论和时间专家编写的,目前权威人士并美欧个给出有根据的结论和规范标准的文件。1.3.3欠缺评价标准的统一。关于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幼儿教育活动,相关教育部门还未提出一整套正规的评价标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出评价和反馈则教育活动很难得到顺利开展。1.3.4幼儿双语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大部分幼儿园的师资队伍的学历不高教学资历不够,多半是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更有甚的早教中心的教师资料和学历都是伪造的。1.3.5教学形式传统单一。教师授课形式受传统教学形式影响,很难展开新思路有创新。
2国际双语教育的利与弊
国内幼儿专家对幼儿早期教育年龄的界定为3-5岁,致力于幼儿早期教育的外国专家指出: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父母应该重视和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还有必要学习一些基础的早教知识,并与孩子有娱乐性的亲子互动。在国外,专家们所研发的亲子互动课程有一定的专业性,其中“美式早教”在这方面做的较为突出,其主要的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一词是由英语“bilingualeducation”翻译而来,把幼儿和幼儿家长都作为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家长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孩子与家长的协作能力。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开发幼儿的语言教育可以提高成长后期的语言学习效果。双语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2.1国际双语教育的利点2.1.1有利于幼儿大脑的发育幼儿时期1-3岁时学习口语最佳年龄;外语的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岁,原因是在这时期可以避免幼儿学习外语与本国语混淆;4,5岁则是掌握多种概念的好时期;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的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2.1.2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2-12岁,被称之为青春期前期,被称之为语言学习的生理关键期和积极反应期。此时的大脑皮层还未完全左右侧向化和功能化,因此大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习得语言速度较快也比较高效。如果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语言教学启蒙和引导,对于幼儿后期学习外语会有很大帮助,并且,由于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对大脑产生良性刺激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国外的双语教育已经经历了110多年的漫长研究历程,早已跨越了负面影响等问题时期,迎来了中性影响时期和积极反馈时期,我国可以借鉴其好的方式方法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2.2国际双语教育现阶段的弊点。2.2.1双语教育引导不当影响幼儿语言系统和思维混乱虽说幼儿年龄符合外语学习范畴,但是中国国内大多数幼儿园没有结合各自幼儿园的师资和物资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双语教学,并且引导不当,容易导致幼儿语言系统和思维的混乱,还有可能让幼儿习得了错误的发音,会直接影响幼儿以后的外语学习,并产生巨大负面影响。2.2.2幼儿教育机构不具备双语教育资质或软硬环境不足。幼儿受年龄小这一客观因素所制约,尚未建立完善的思维模式,我国大部分的双语幼儿园还很不规范,有很多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尚不具备进行“双语教学”的各项硬件条件和师资储备,也没有统一的幼儿双语教学的系列教材。
舞蹈艺术教育研究
一、艺术教育视角的作用与认识
在教育中。所有的艺术都是重要并多元化的,需要认真对待,舞蹈应放在艺术教育的范围内,从艺术的教育角度教授的舞蹈,与其它形式的舞蹈教育截然不同,艺术教育是教与学的过程,艺术教育的视角旨在深化审美教育,它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来交流涵义。舞蹈中的艺术教育的视角以学生为中心,它通过研究学前孩子如何从学前至高中阶段学习,来提高艺术、认知、社交和动觉方面的成长。当学生学会在舞蹈中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客观的艺术判断,审美感知力就得到了提升,美育渗透在舞蹈的全程的教与学中。学生的需要是舞蹈课程发展的助力,教师作为引导者,用标准的课程内容和经验去造就每一个人。在教授舞蹈时,要从身体、心理、审美、认知等各个方面为学生的成长负责,要找在舞蹈教育中学生的广泛使用内容,必须将动觉与认知、社交、审美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是思维和动作的发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全面,各方面均有涉及,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找到自己与舞蹈的连接点,从而理解舞蹈,欣赏舞蹈,并能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舞蹈艺术教育课程注重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估,其中融合了舞蹈动作教学和舞蹈文化,大多数舞蹈教学方法是专门应用于舞蹈教育的,例如:有些具体的舞蹈教育中的教学技能,像为舞蹈编排和即兴表演做出的动作探索,用身心合一的视角来探寻学习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手段,舞蹈教育帮助学生从艺术教育的视角来整合学习,并获得课程预期的标准观点,舞蹈教育致力于教学设施的构建和结构,关注如何将舞蹈的不同侧面整合成一个单元,来拓展美育。舞蹈作为艺术教育如何来的基本教学方法,以及在动作探索、舞蹈编排、舞蹈教育的平台中可以将不同风格的舞蹈视角教学法,学会分析舞蹈内容以及更好地传达舞蹈艺术教育精神与技巧。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育方法与益处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舞蹈教育,首先要知道舞蹈对当代每个学生都是有益的,确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说,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舞蹈教育自身的丰富内容,而且有利于全体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能够开发感知力、理解力与辨别力等各种潜能,从具体“益处”上,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标准加以阐解。舞蹈教育有益于学生理解人类舞蹈活动中所积累的古今经验,特别是创造性经验,如人类祖先在最早的动作组合中,就知道将各种不同元素动作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结构,当代学生在重复这种创造时,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如何将各种事物中的不同元素进行组合与排列,它将是导致创造与发明最简单的思维基础与思维方式。舞蹈教育提供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性的,是从具象到抽象最终形成动作符号的动作思维,这种动作思维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既走向实践,也走向逻辑,它是人的思维从低到高的演习过程,它有助于人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认识自己,也认识各种事物。舞蹈思维所产生的肢体动作,是从内在意向进行的过程,也是形成形象的过程,这种外化即舞蹈艺术中讲的即兴舞蹈过程,即自然地通过即兴进行表现的过程,舞蹈的这种肢体表现,即人的情感、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用舞蹈学习来提高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一种表达与沟通方式,如果采取的方式适于学生,调动人潜在的游戏冲动,那么教育目的将会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灌输的,这也是艺术教育舞蹈所追求的根本教学方法。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它最便于非词语性交流,这使舞蹈在人类早期语言文字还没有发明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语言文字发明后,舞蹈这种社会功能虽然已经大大降低,但要知道,直到今天人类的交流仍有大半是通过意会而非语言文字所能沟通的,人体表情仍担负着大量的交流任务,动作与表情可以理解许多没有标准的答案,这证明,虽然人类语言已成为主要交流工具,但有大量事物仍不是用语言文字可以说清,倒是人体动作与表情可以意会,舞蹈学习的这一益处仍不可能的。
三、提升价值观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期间、教育采取放任自由的方法来普及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从社会文化多元性角度来看,似乎颇有争议,他属于“家教”的范围。同时,帮派树立,武器进入了校园,暴力蔓延,而就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倡导成功,提高效率,鼓励积极的互动,很明显,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没有在家里接受价值观教育,相反,他们的价值观都来自电视、商业广告或电子游戏(充满暴力),很多学生的角色不是效仿价值观教育,也没有遵从社会准则,价值观学习的渠道无法让他们成为更好的公民,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令人无法容忍,其实就是中立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崩溃。中立价值观教育时代损害了高等教育K12教育教师准备计划,它更加重视技术,不会教学生建立健康的关系来寻求积极的互动,今天,教育者必须分担其责任,及早灌输行为标准,帮助学生掌握自己所需的人际互动技巧,今天的课程中必须函告针对所有年级的价值观教育,如守时的重要性,履行承诺的重要性,诚信的重要性,经过学校和家庭的长期熏陶,它们都会融入学生的性格特征,也是雇主们看重的特征。孩子们必须知道他们的行为有哪些后果,理解积极和消极行为的差别,什么是持久的价值,什么是短期的利益,什么是自私,什么是慷慨,作为表达艺术的舞蹈,它的人际互动特征与普通同伴和学生的人际互动特征并无二致。
转变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艺术教育首先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然后才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教育和训练,逐步形成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逐步实现众多艺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尽而提高国民素质。
关键词集体教育思想引路个体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思想的转变涉及到方方面面,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经常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科教兴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养与社会、与时代和谐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能够及时充分就业的人才,减少智力人力资源的浪费,充分显示科教兴国的发展潜力,应该是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我认为大学教育是面对发展着的社会,发展着的时代培养合格人才,人才应该是能够走向社会主动积极发挥作用、是行业能够用得上留得住有奉献精神的人才才算人才。学校开展转变教育思想的讨论,借此机会,我对探索艺术人才思想教育的研究谈点体会,谨供教育教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行参考。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人才教育的发展,从全国来讲参差不齐,老校老专业教学条件比较好,基础宽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高;新校新专业包括非专业院校的艺术类教育的教学条件比较薄弱,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从生源来讲艺术类生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上扩招工作不断走向饱和,教学设施投入较少,使艺术人才教育的教学条件不足而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同时,随着全国各高校的不同程度不断的地发展,落后地区高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就业的衡量条件却相同,特别是来至边穷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特别是艺术类人才教育费用较高,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绪如学费、学习材料费用,设计类的专业还必须有电脑等学习条件,才能适应学习需求,这些都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开支高得多,为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贷款、勤工助学的事务很多,无型中牵动着教育管理者的很多精力,在落后地区高校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增加太多,导致落后地区的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无法与发达地区学生的素质教育相比。此外,长期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养成了比较散漫的习气,在落后地区高校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再没有紧迫感,再不尽快使他们成才,面对竞争就更难以就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更多的是重视利用特长生开展课外活动,轻视课程建设,轻视全体普通学生主要是通过艺术素质课程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能力,这样将会影响国家发展长期战略。因此,必须想方设法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普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才效率,通过努力弥补不足。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竞争,而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也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愿望。素质教育模式是人类教育史上最先进、最科学、最理想的教育体系。学校的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由于素质教育模式的确立与通过艺术教育全面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加强特别是艺术文化素质教育的加强,才能有效地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理清思路,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引领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实现落后变先进。
二、从落后走向先进
诗经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诗经》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经典,一直是学校教育和学者研究的核心,并承载着审美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感兴能力、想象力、超越精神和认同价值尤其重要。在《诗经》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不但对把握经典作品的内涵、意蕴及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还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文学经典;《诗经》;审美;教育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孔子对《诗经》在教学中的美育作用十分重视,在《论语》中的《泰伯》、《为政》和《阳货》诸篇中保存了孔子对《诗经》所具有的审美作用的论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人的修养是从学诗开始的。“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看来,《诗经》的教育作用尤为突出,可以感发情感,可以认识社会,可以互相切磋帮助,可以怨刺上政,可以学会尽孝、侍奉国君的道理,可以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瓜果、蔬菜和鸟、兽、虫、鱼等动植物的名称。“诗可以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审美教育作用的概括,对中国诗歌审美及审美教育有深远影响。显而易见,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诗经》,其审美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培养感兴能力
什么是感兴力?著名的美学叶朗在其《现代美学体系》中是这样阐释的:“感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就是感性个体的自我在与生活,与世界的遭遇中,同生活与世界结为一体,去感悟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能力”。感兴力是一种对生活和世界的美的一种敏锐的感悟能力。《齐风•还》、《郑风•叔于田》、《郑风•大叔于田》中对威武雄伟、打猎技艺高超的男性美的赞美;《小雅•隰桑》、《大雅•抑》对君子品德之美的赞颂;《郑风•女曰鸡鸣》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对夫妇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再现,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向往;《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平凡而直白的对爱情的承诺和牵手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完全消解了战争和死亡带来的恐惧和悲伤,成为了对爱情亘古不变的追求;《邶风•君子偕老》对诗中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欷歔悲叹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故事之外的历史事件的感悟,“君子偕老”本是对美好爱情的祝福,作为受害者的宣姜经历了什么,才会由一个被同情者变成被批评的对象?从而引发了读者的审美感兴和体验,让读者透过文字或者文学形象,对作品进行深层理解和把握,从而进入到语言所展示的作者精神世界,最后进入到经典蕴含表达的意蕴,真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和作者的精神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自身对经典的认知和感兴。
二、培养想象力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摘要: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从学生理工交叉、文理融合,训练复合型思维的角度上,从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观点,讨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实现路径。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矫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学本科教育无疑是专业教育。无论“大学到底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的争辩持续到何时,大学生在校学是要认真地学一门专业。但是,强调专业教育并非淡化通识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应当实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并重。通识教育并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矫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
一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必须并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许多攻关项目、科研项目、创业项目,从本学科本专业的角度去考虑,久攻不克。但是,从别的学科角度去思考,竟然很顺利地找到办法并攻克了难关,这叫做以他山之石攻玉。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有两点:(一)随着信息化的兴起,多门学科的交叉和多种技术的综合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学科不与其他学科发生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学科综合的趋势下,各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为普遍的事实。仅靠本专业的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二)纯专业知识所产生的专业思维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帮助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同时又约束了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专业人员的思路很容易陷入“坑道视界”,只在专业认定的狭窄的思维空间里想主意,被专业思维所束缚,而不能开放地、多维地综合思考问题。人在坑道里只能看到一条线,遇事总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学科思维考虑问题,因此思路单一,限制了思维的开放,难以产生创新性思维。科技发明史、创业史上以他山之石攻玉的例子屡见不鲜。学生毕业以后,若能够得心应手地用他山之石攻玉,头脑中必须先得有发散思维、移植思维。以他山之石攻玉的前提条件是有优化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以文助理、以理补文。我们处在现代科技革命时代,人的文化背景越宽厚,社会贯通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解决实际问题。
二从理工交叉、文理融合的角度上,必须并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地应摆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实践转换的更高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新载体,应当作为一个完善专业教育的新切入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促成三者融合,并通过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得以付诸实践,对于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给出答案,即“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简短的一句话已经涵盖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应用技能素质。由此对应到高校的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为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促成三者之间的融合,并通过新型的课程体系得以付诸实践,对于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极为必要的。
1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1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先成人,后成才。”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学生要用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备自己,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去引领学习生活和实践。高校应当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自觉地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二者结合起来,把“治学”与“为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1]专业教育的初衷是通过系统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2],高校一般都是以此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人才培养过程的重心放在专业教育上。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结合师生联系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有力补充,也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不过这个意识形态目的在专业教育中具备一定的隐在性和融入性。
高等教育之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做全面、系统的分析,以及对比国外发展情况,探索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形成创业型就业格局,缓解就业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高校教育
1引言
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必须着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意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统计表明,1个创业者可带动5个就业者就业。可见,引导大学生创业是顺势而为,创业创新工作承载了缓解就业压力,提升中国经济活力的重任。国外创业教育发展也都是以经济危机影响传统就业为契机,形成了社会和高校一致主导的创业思潮,理论教学辅以实践教学,配备多梯队专业化师资,科学的创业发展中心,强大的资金支持,形成了系统、全面、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我国创业教育开端于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目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但是创业现状不容乐观,中央电视台的调研数据显示具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占80%,但真正能实践的只占4.2%,创业成功率不足30%,中国创业投资仅占GDP的0.025%。创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2高等教育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2.1创业精神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