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4:31: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学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学术

学校法治教育学术史考察探讨

摘要:法治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法治教育研究的发展经历两个时期:法制教育研究集中时期、法治教育研究集中时期。未来学校法治教育研究应关注学科逻辑,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合理借鉴域外经验,研究中国现实问题。

关键词:法治教育;法制;学术史

法治教育是我国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经由对相关政策与理论研究的梳理,可以认为我国学校法治教育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演变过程。本文对中国知网上自1978年以后对“法制教育”和“法治教育”收录的547篇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法制教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林秉申[1]首次介绍苏联的法制教育经验,到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以后,法治教育从学术论争走向政策,对法治教育的研究呈现井喷式发展。

1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成文法律相对较少,法制教育均是以单个法律的宣传教育为主。1978年以后国家颁布系列相关法律并下达普法工作指示,中小学校开设法律常识课程。该时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肇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及国家的法制恢复建设时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1.1法制教育概念的发展

查看全文

新时期加强职业教育学术环境建设

【摘要】加强职业教育学术环境建设,净化学术风气,努力形成职业教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格局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同样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对职业教育学术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强化管理,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普职合作,带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健全机制,营造优质人才发展环境;学会主导,加强职业院校学报管理;建立团队,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等建议,以期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学术环境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术环境;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目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更需要以学术研究作为支撑。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学术环境建设仍然存在科学研究自律规范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活动受外部干预过多、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要求:“优化科研管理环境,落实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优化宏观政策环境,减少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支持相关研究工作。”2017年12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在201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术年会上对2013—2017年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获奖数量、科研立项数量、职业教育论文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和学术专著数量等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总结:“过去五年,职业教育科研类型彰显、成果渐丰、发展有亮点。”因此,在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强职业教育学术环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学术环境

1关于“学术环境”的研究

学术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影响学术繁荣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国内对于学术环境研究的学者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对学术环境的理解方面,戚业国认为:大学的发展及其职能的实现都需要以良好的学术环境为基础。唐安奎认为学术环境是相对于特定的主体而言的,主要有学术制度文化、学术权威、学术群体、学术管理以及经济收入等。梁仲明认为和谐的学术环境由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等构成。许苏豫认为内部学术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学术发展理念、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学术规范建设、学术成果产出以及为学术活动服务的相关配套机制等。在学术环境发挥的作用方面,阎光才认为维护大学相对自主的权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在学术环境和一个相对宽松的大学内部环境,是中国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基本路径。张东海通过调研发现中国学术环境不佳是影响留学生归国意愿的重要因素。荆建华认为学术环境是影响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职业院校学术环境研究方面,王淑涨和陈永丽提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机会少”、“支持少”、“指导少”、“动力少”等问题。缪宁陵认为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建设活跃的、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王进思和汪文敏认为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是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提出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内涵特征与关键要素:科研战略领导能力、科研文化塑造能力、科研资源整合能力。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关于学术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中,在学术环境的构成和作用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研究。但是关于职业教育学术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的内容也不够全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成果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查看全文

教育学论文科文化内涵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学从上个世纪获取二级学科建制后,便将构建独立学科为宗旨。因而,学术界多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式等为基础进行探究,尽管有所建树,有效处理了高等教育学转换成独立学科相关理论、实践问题,却依旧未能规避高等教育学“有名无实”的现象。对此,文章期望由学科文化这一层面入手予以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内涵

高等教育研究中理论、实践不符是促使高等教育学应用性难以充分体现的主因。通常情形下,学界人士把原因集中于理论研究,未注重实践需要,实证研究匮乏,理论研究效果不佳,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极为不利。因而,有必要从学科文化这一维度入手,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予以探究。基于此,本文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的研究价值

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加以研究具有如下价值:(一)契合高等教育学学科内涵建设需要。就高等教育学数十年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文化未获取相应关注,直至近段时间方被学术界所重视,且实施了前瞻性研究。学科文化可视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内涵发展的实际需要。任意学科均具备独有的学科文化,是学科成熟的关键标志。早在上个世纪末期,其便已步入稳步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开始从外部学科建制面向内涵发展,学科文化变为该学科内涵建设的要点。学科内涵建设意在强化学科理论的解释力与应用性,学科文化拥有的学科语言、范式与价值等可谓是学科内涵的核心成分,学科语言可视为学科内涵建设的前提,高等教育学只有具备学科语言方能产生学科概念,并逐步演变成为学科理论,产生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然而,因高等教育学学科语言体系中学科语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对学科内涵的建设产生了相应阻扰,基本语言名词“高等教育”等匮乏公认的解释。而学科文化建设能对学科内涵建设在学科语言、情感等层面的缺陷予以填补,强化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情感与自信。(二)契合高等教育学跨学科研究需要。将高等教育视为目标对象的高等教育学,跨学科研究已演变为主流范式。因高等教育本就属于繁杂的系统,身处在社会这一更繁杂的系统当中,想要全面、合理解读高等教育现象与相关问题,仅经由其自身之力无法达成目标。故而,高等教育研究中不但要对较多学科加以研究,还应跨学科研究。尽管多学科研究对高等教育研究范畴有所拓张,填充了研究成果,然而其具有照搬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情况,没有证明其他学科理论、方法能否处理高等教育问题,更甚者部分多学科研究依旧为单一学科的研究。如此也就使得未有效整合思维的多学科研究,其成果归属备受争论。但跨学科研究正好能处理上述问题,契合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和综合的形势,基于现代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跨学科研究变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这也就导致其他学科的学科文化会渗透至高等教育领域,但各大学科文化相差甚大,会出现冲突,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极为不利。对此,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需拥有一定的容纳性、和谐性等,以适应高等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需要。(三)解决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需要。“双一流”建设的大力推行,某些高校集拢资源发展主流学科,对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撤销与合并,使其生摘要:高等教育学从上个世纪获取二级学科建制后,便将构建独立学科为宗旨。因而,学术界多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式存备受影响。究其根本,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成因如下:一是学科理论和实践不符,高等教育学未展现其功能价值,具有高等教育学没有作用的情况;二是高等教育学独立学科的身份没有被高等教育管理者重视与认可。学科文化可视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独立的实际需要。当前,部分学者表示应把高等教育学从二级学科转换为一级学科,把其从教育学的整体中抽离,和教育学有效分割。但实质上,其可否转换成一级学科主要被其应用性可否获取学术界、社会的认可所决定。其本属于外生型学科,并非为教育学自然催生的结果,主要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构建所得,因而其社会价值、作用对其学科身份、地位具备直观影响。伴随国家对学科专业领域的不断调整、改革,高等教育学将丧失招生的资格,使其从独立的学科建制退化为多学科研究领域。尽管国外把高等教育研究看做多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不菲成绩,但我国却因自身学术体制、环境影响而无法取得较好效果,长此以往将带来较大危机,因而需从学科文化入手,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加以研究,从而解决危机。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的内涵分析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使命担当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和使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发展和回答时代之问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社会使命,就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学科使命,就是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学科学术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这是具有终身性、开拓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时代使命,就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社会使命、学科使命,最终落脚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凝聚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充分实现。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学者 ;使命担当

总书记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1]这是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期望,也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切实行动。当代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和时代要求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神圣的使命与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应当自觉承担起这份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使命担当之于社会

人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任何人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德国哲学家费希特也认为:“每个人都必须真正运用自己的文化来造福社会。谁也没有权利单纯为自己过得舒适而工作,没有权利与自己的同胞隔绝,没有权利使用自己的文化于他们无益;因为他正是靠社会的工作才能使自己获得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所有物;如果他不愿由此给社会带来利益,他就是从社会攫取了社会所有物。”[3]社会的人的使命与责任,对于学者有何不同意涵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学者就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学者是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关心学术,亦关心国事民生,富有人间情怀。因此,“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4]“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和使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为社会而存在,就是要立德树人,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对于青年的成长成才担负着特殊重要的使命,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培养卓越人才的导师和大师。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应当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担当,认识到自身的特殊职责和使命,不断增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要担当起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与使命,就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7]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用爱心和真心滋润学生的心田。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就是既要用语言教育和感染学生,更要通过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既要甘坐冷板凳,潜心、静心做学问,又要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深入实践,搜集新鲜素材,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国家社会的发展和学生需求开展研究工作,避免理论研究的空洞化。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既要在一种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下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又要坚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进行研究和在一定的学术规范下进行学术活动,这是学者应有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要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做到所要求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8]政治要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理直气壮地讲政治,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敢于亮剑发声,自觉向党中央看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只有自己先有信仰,才能对学生讲信仰,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信仰问题。情怀要深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要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引导和带动广大青年学生甘于奉献,做新时代爱国者;对于自己的专业,要有深深的热爱,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和影响学生。思维要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要有正确认识世界、科学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来分析问题,阐明事物发展规律。视野要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还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如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同时还要有宽广的历史视野、国际视野,要善于在宏大的历史性维度中来思考问题,在国际国内比较中进行价值判断。自律要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要严格自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底色和意识形态属性,其学科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在立德树人方面责任更加重大,因而对于自己的言行举止,无论课内课外、网内网外、国内国外,都要格外严谨,把握分寸,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亲和力、影响力和魅力的体现。马克思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体,而是它的社会特质。”[9]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楷模,是学生做人的镜子。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人民心目中的“大先生”和“大丈夫”,他应当将“四个坚持”与“六个要”集于一身,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10]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最有力诠释。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使命担当之于学科

查看全文

教育局长在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的讲话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要秉承教育学会形成的良好传统;要理清教育学会今后工作思路;要把握教育学会工作的侧重点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服务方向明确、研究网络比较健全、培育良好的学风、学会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会工作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需要、学会工作要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创新的需要、学会工作要找准定位就是要依据学会修订的新章程开展工作、学会工作要有所作为、学会工作要与时俱进、要坚持理论先行,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要坚持科研先导,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重心下移,努力加强群众性学术力量的培养和建设、坚持服务大局,发挥学会工作的凝聚带动作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了**县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实行管理民主化、科学化,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仪式。会上审议通过了**副会长代表**县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县教育学会章程修正案和修改后的《章程》;选举产生了**县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上,**市教育学会秘书长、教育科研所所长兼师德办主任**同志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宣读了课题立项通知,并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作了学术报告;课题组副组长、教育局副局长**同志代表课题组作了开题报告。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既简短又有实效。下面我代表教育局对今后学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要秉承教育学会形成的良好传统

县教育学会在上届理事会领导下,在理事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正确方向,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学术活动,在学术研究上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价值和在县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成果,工作卓有成效,县教育学会被省教育学会评为先进教育学会。刚才仕健同志已作了详细的报告,从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教育学会多年来形成了非常好的工作氛围和优良传统。归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1、服务方向明确。学会工作始终紧跟时展的步伐,紧扣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我县教改实际。

查看全文

教育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队伍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主动地推广科研成果几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县教育局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学会的组织建设、教育学会始终把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做为学会工作的主要方面、为了活跃会员的学术思想,检阅科研成果,我们还十分重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召开教育学会年会,总结一年的工作,评选科研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工作者、评选优秀论文、五年来,我们在积极探索群众性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改变过去课题过大、同时各基层学会针对新课程改革,围绕“十一五”科研课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各位领导、各位会员代表:

我受****县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五年来,****县教育学会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双百”方针,本着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应用科学研究,注重科学普及的精神,在加强学会组织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县委的中心任务,密切联系我县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际,有计划地开展了教育科研、教育科普和学术交流活动。经过全体理事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在组织建设、教育科普、教育科研、学术交流、学会管理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党团结联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纽带、桥梁作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为我县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科学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队伍和制度建设

县教育局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学会的组织建设。根据县教育局和县民政局的统一部署,第五届教育学会理事会产生至今,根据《****县教育学会章程》和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基本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民政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学会关于加强教育学会建设,进一步发挥教育学会作用的意见》和《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2008年我们组织召开了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县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办法》,印发了《****县教育科研工作章程》和《****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修订了《****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工作评估标准》等教育科研的规章制度和奖励措施,规范了科研管理,加强了制度建设、组织保证和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学会的组织建设。各基层学校都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处(室),配备专(兼)职主任,充实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力量。

查看全文

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一、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组织

美国比较教育系统性研究的确立和开展与其建立的研究组织“比较教育协会”密不可分。美国比较教育协会(ComparativeEducationSociety,CES)成立于1956年,于1968年更名为“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Society,CIES)。它是世界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比较教育协会。[2]它的成立源自1954年在纽约大学举办的主题为“比较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的会议,虽然这次会议只有35个学者参加,但会议的组织者威廉•布里克曼(WilliamW.Brick-man)编辑了他们的论文,并将其作为“比较教育年会第一次会议记录”,[3]此举措也预示着该学术团体将在美国比较教育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迫切需求成立正式的组织,美国比较教育协会在1956年纽约大学年会上宣告成立,来自纽约大学的布里克曼和肯特州立大学的杰拉尔德(GeraldH.Read)分别就任协会第一任主席和秘书兼财务官。随后,美国比较教育协会于1957年在芝加哥召开第一次年度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杰拉尔德指出,“协会为比较教育和其他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授、学生开放,也为那些致力于比较教育领域的除高校以外的其他组织的人员以及在专业教育和其他学科中对比较教育感兴趣的其他人员开放”。[4]与协会一同诞生的还有《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季刊),它在美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卓著的声誉,旨在推动比较教育专业知识的研究与教学。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乔治•贝雷迪(GeorgeBereday)任第一任主编。比较教育协会于1980年在肯特州立大学档案馆建立“CIES档案”(CIESCollection)以保存记载其发展历史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协会因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比较教育协会也对内部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历史工作室,并下放委员会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权利以增建新委员会。[5]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比较教育协会由一些杰出教育家成立发起,这些教育家组成最早的领导团体,定期召开世界性学术会议,这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比较教育的交流。同时,由于教育质量受到全球的重视以及教育改革浪潮再次兴起,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始成为比较教育年度会议的关注点,如2011年大会主题为“教育就是重获自由”(EducationisthatwhichLiberates),2012年主题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TheWorldwideEducationRevolution),而2013年主题则为“教育质量:全球最紧迫且争议性愿景”(EducationalQuality:GlobalImperativesandContestedVisions)。这些会议从大教育问题出发,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为比较教育学科在新时期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做积极准备。比较教育协会以促进跨文化理解、学术成就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开展教育理念、制度和实践的研究,使协会获得了很大发展。目前,协会已拥有包括学者、从业者、学生在内的会员2000多人,其中1/3的会员来自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比较教育评论》近年发表的文章中,美国以外的作者占近一半。[6]此外,协会还在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UniversityChicago)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GreenStateUniversity)的国际比较教育中心分别建立两个教学增进项目(TeachingEnhancementProjects),一是比较与国际教育课程档案项目(The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CourseArchiveProject,CIECAP),即一个包括世界各大学所教授的比较教育特色入门课程的在线的数据库;二是比较教育教学档案项目(ComparativeEducationInstructionalMaterialsArchive,CEIMA),即一个收集和分享世界各大学比较教育工作者教学资源的电子公开网站,以加强教学实践,促进大学间的对话和记录比较教育领域发展动态和变化。作为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重要组成成员,美国比较教育协会正不断努力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并通过举办比较教育大会以推进当代全球重大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而推动世界比较教育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二、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

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现实进展的最好反映。从比较教育学者对美国权威性杂志《比较教育评论》在近些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在主题、方法、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朝着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且研究的问题也更加具体和深入。

(一)研究主题多元化

“研究主题是论文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者在文章中关注的核心话题,折射着研究人员的兴趣所在”。[7]通过学者对近年美国比较教育杂志中出现的众多研究主题的归纳和分析,可发现已有研究:既强调宏观教育制度的深入化研究,又提倡微观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分析;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教育热点问题。斯坦福大学学者乔尔•萨莫夫(JoelSamoff)等人对2004~2008年间《比较教育评论》的93篇学术论文所涉及的381个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有关“教育行政与管理”的课题占总课题的32%,主要涉及教育机会、教育评估、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理论、教育财政等话题,说明教育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校外因素的关系是当今比较教育研究的一大主题。其中“教育政策”研究是最热的主题,达到课题总数的12%;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为主题的文章一直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兴趣点,占总课题的18%,主要涉及课堂教学、考试测验、读写能力、教育质量、学科和外语学习,且以“课堂教学”(8%)与“教育质量”(6%)为主要关注对象。[8]此外,“社会因素”研究这个主题在近年吸引了《比较教育评论》的很多注意,占课题总数的50%。[9]像意识形态、环境教育、全球化教育、教育援助、人权教育、健康教育、跨文化教育等教育思潮和话题经常被讨论,尤其对“全球化与国际化”、“公民教育”和“教育治理”等三方面给予极大地重视。而对教育分散、农村教育、教育冲突、性别教育、宗教教育等主题也有具体探讨,这表明比较教育研究更重视微观教育领域。同时,《比较教育评论》近年所关注的教育层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研究,这说明国家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值得关注的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纯理论性探讨在近年来有明显下降趋势,《比较教育评论》上反映这一主题的文章2007年只有3篇,而2010年和2011年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讨论。[10]

查看全文

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探讨论文

一、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理性思考

(一)“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与内在合法性危机

1.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危机。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型人才相对缺乏,因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在起始阶段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促进了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是,随着近几年成人教育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社会对该专业硕士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以成人教育教学、科研岗位为主转向以行政管理岗和教学辅助岗为主,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学术能力,对目前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成人教育硕士生培养仍旧采取“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所培养的人才便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出现成人教育学人才供需不平衡、适销不对路的问题。因此,成人教育硕士生教育“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外在合理性危机。

2.从导师队伍现状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内在合法性危机。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大多数承认教育学硕士点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一方面,我国80年代初才开始把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加以研究。相关的理论人才和师资本来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更显不足,许多硕士培养单位不得不聘请大量兼职导师,以致兼职导师成了导师队伍的主体。兼职导师大多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成人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这种以管理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现状与“知识本位”培养目标不相契合,从而使“知识本能”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内在合法性危机。

(--)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教育功能弱化

1.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和封闭性。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一是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教育类课程为主,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类、管理类、经济类和社会学类课程较少,因而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二是表现在培养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学术报告等,而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教学、专题科研、导师指导等培养方法则成为点缀品。另外,当前的培养模式还具有封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在所在学校内或学院内独立进行,很少让学生走进社会或与外单位联合培养。

查看全文

硕士学位高等教育学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近三年32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1178篇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得知选题集中在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等领域,论文选题从学科理论转向问题实践,认为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注意问题意识与创新性、信息对称与价值性、导师指导与时效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一、选题缘由及样本选取

自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起,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正式建立了学位点[1]。从厦门大学1984年正式开始招收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35年,其间,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活跃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学位论文产出,其中一些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显现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学科研究的繁荣。对近三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不仅有助于较为全面地反映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也能把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选题概述及分析

(一)选题概况。以CNKI“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主要来源,设置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6年~2018年,选定“硕士学位论文”选项。经仔细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后,检索出全国在该时间段内共有32所上传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高等学校,共计1181篇硕士学位论文,由于数据库的原因,输出结果不齐全,有效样本为1178篇,具体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二)研究领域。对于高等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而言,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仍缺乏一套公认可信的范式。文中所用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是基于别敦荣教授[2]、李均教授[3]等多位学者的分类方法,综合分类后作出的界定,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内部治理、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等18个领域,据此得出表2。从表2看,可将18类选题分为四个方阵。第一方阵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内部管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都在100篇以上,比例均超过10%;第二方阵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德育、教师教育、考试招生与就业、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都超过60篇,比例在5%至9%之间;第三方阵为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篇数均超过20篇,比例在2%至4%之间;第四方阵为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成人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选题、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其他选题等6类,比例均低于2%。(三)分析与讨论。从论文研究主题类别分布来看,2016~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分布在第一方阵的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3个主题类别中。这3个主题的学位论文量在整个学位论文总量中占比接近50,说明这3个主题是近3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比较重视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的主流;而第二方阵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德育、教师教育、考试招生与就业、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等几大主题研究成果也相对比较丰富;但在第三方阵和第四方阵中,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民办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选题、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等主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此外,从选题的另一种层面上说,其中不少篇幅对各科类高等教育(如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医学教育等)也给予了一定关注。1.第一方阵分析。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这一主题的学位论文所占比例最大(为17.23%),说明这一重要领域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重视。在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与改革中,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教学理论、学科与课程建设、教学评估与评价、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各学科教学也受到不少硕士研究生的重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这三个选题领域中,共有7篇论文是研究课程与教学方向的。据此可知,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点中,以“教学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已是不争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领域的研究论文共189篇,在近三年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布中排名第二。经分析,其中教师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高等学校管理理论、科研与学术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关注和重视。对这一主题进行总结,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研究选题集中在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权力与学术自由、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高等教育的改革离不开地区间、国际间的比较。从这三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研究的选题看,有关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的学位论文占到了10.35%,表明介绍国外高等教育的文章近三年在逐渐增加。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始终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注重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2.第二方阵分析。自1999年我国研究生迈开扩招的步伐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便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近年来,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张。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篇幅虽然不占主流,但也逐渐引起了关注,其选题主要涉及到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招生,还有关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术诚信、就业问题等。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体制与结构是一个关键环节,有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在所分析的学位论文选题中,研究的问题有:关于层次结构、布局结构的研究;关于招生制度、教育政策法规(例如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国家化的研究;关于教育评估、高校目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关于后勤管理、学院制管理的研究等。高等教育德育论文,近三年选题篇数近90篇,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占比7.39%。经分析发现,高等教育德育这一主题的研究热点相对其他领域较分散,其中有17篇为德育理论研究选题,除此之外,其他集中在当前的高校德育实践问题研究、德育队伍建设两个领域。另由于“互联网+”浪潮的影响,相关网络德育问题研究也相对较热门。近三年间,关于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主题的学位论文比例是6.28%。从其研究主题上看,有关教师的专业化、教师聘任、教师流动、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评价、教师培养、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职称评聘、教师教学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生一定程度上的重视。高等教育改革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越来越为学者们所认识。从上述表格中统计的数据上看,理论方面的研究基本围绕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取向、德育过程问题研究、通才教育、专业设置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理念、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高等教育理论工作仍要进行艰苦地探索和不懈地钻研。3.第三方阵分析。第三方阵的选题中,相对而言,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等三个领域所占总数比例不大,但随着当前“双一流”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浪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入,此方阵中相关选题的数量与关注热点的范围持续扩宽。高等教育史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家的思想和高等教育制度史料的研究,共42篇,占的比例不多,“论从史出”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应注重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并从中获得启示和论据。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占比不多,仅30余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其中是研究的重点。此外,高职发展政策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受到硕士研究生们的一定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教育经济学引入我国以来,高等教育经济研究发展最为迅速,进而有了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这门分支学科,主要是对高等教育投资与效益的研究。虽然近三年这方面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并不太多,但涉及面广,高等教育财政、高等教育投资、高等教育产业化、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效率研究、高等教育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高等教育个人需求、高校负债经营等问题,都是从高等教育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4.第四方阵分析。第四方阵共包括6类选题。高等教育学既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不只是指高等教育学一门学科,也包括各个分支学科群的建设问题。而近三年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未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重要问题给予关注。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对高等教育学性质、对象、体系、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显得力不从心。综上可知,2016~2018三年间,高等教育硕士论文的选题多数集中于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研究领域。从第四方阵中的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成人高等教育等选题备受冷落的情况来看,这些重要领域选题仍未引起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足够重视。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在1178篇样本学位论文中,存在12篇非高等教育选题的学位论文(占比1.02%)。这表明近三年来,部分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注领域在逐渐扩大,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范围还包括基础教育、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领域。除此之外,还有19篇为研究教育领域之外的其他选题(占比为1.61%),如《穿越“次元壁”———大学动漫文化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理性引导研究》等。

查看全文

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论文

一、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理性思考

(一)“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与内在合法性危机

1.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危机。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型人才相对缺乏,因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在起始阶段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促进了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是,随着近几年成人教育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社会对该专业硕士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以成人教育教学、科研岗位为主转向以行政管理岗和教学辅助岗为主,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学术能力,对目前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成人教育硕士生培养仍旧采取“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所培养的人才便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出现成人教育学人才供需不平衡、适销不对路的问题。因此,成人教育硕士生教育“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外在合理性危机。

2.从导师队伍现状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内在合法性危机。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大多数承认教育学硕士点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一方面,我国80年代初才开始把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加以研究。相关的理论人才和师资本来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更显不足,许多硕士培养单位不得不聘请大量兼职导师,以致兼职导师成了导师队伍的主体。兼职导师大多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成人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这种以管理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现状与“知识本位”培养目标不相契合,从而使“知识本能”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内在合法性危机。

(--)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教育功能弱化

1.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和封闭性。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一是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教育类课程为主,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类、管理类、经济类和社会学类课程较少,因而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二是表现在培养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学术报告等,而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教学、专题科研、导师指导等培养方法则成为点缀品。另外,当前的培养模式还具有封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在所在学校内或学院内独立进行,很少让学生走进社会或与外单位联合培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