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下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3:37: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下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下乡送服务教育启动讲话
今天,最受欢迎的是送教下乡的名师、专家,各位优秀的老师,最应该坐在主席台上的不是我们,而是这些名师专家。
我在丽水工作过几年,深知教育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对这里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改变命运。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名师专家组成讲师团到丽水景宁参与支教活动,景宁的同志们高兴,景宁的老师和孩子们高兴,我们教育厅全体同志也很高兴。在这里,我要代表省教育厅向参与名师专家讲师团的各位老师道一声真诚的感谢!
这些年,丽水发展很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进步,其中教育发展更快。确实像人们所说的,现在到山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这些年,景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今年年初我到景宁调研,听取了县委、县政府的情况介绍。当时我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工作:这些年景宁的同志是在用心、用力、用情办教育。他们在各方面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了大笔的资金发展教育。昌明同志介绍,在财经预算开支中教育占了近70%。昨天武昌书记介绍,这几年教育每年都有大项目,我们的教育年年都在进步,年年都在发生着新的可喜的变化。昨天春松同志说,景宁这几年的教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县小手笔大,钱少投入大,时间短成效大,我听了也很有感触。这几年,景宁的教育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里,我要感谢县委、县政府,感谢景宁社会各界,更感谢长期以来为了我们山区的孩子默默奉献的在座各位老师!
我们丽水,我们景宁,我们这里的人民,做梦都盼望着发展,盼望着发展更快一些,盼望着能跟上时代步伐。这是我们的梦。今天,这个梦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要发展,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为根本的是人才,最为基础的是教育。教育是景宁、丽水发展的明天,最大的希望所在。
发展教育,关键在教师。特别是现阶段,当我们经历这些年大规模的投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教师的关键作用更为突出。如果说我们现在硬件上与山外还有一些差距,那么我们现在最大的差距,还是在师资上,这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全省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是省教育厅在分析现阶段教育实际所作出的抉择。现阶段要解决孩子们“读好书”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问题。建设教师队伍,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努力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二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些年,围绕这两个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做了不少努力。今年,我们已经推出两项举措。一是设立农村教师任职津贴,农村教师每月人均200元,通过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为山区、为农村教育留住一些优秀教师。二是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通过几年的努力,培训一批骨干教师,在农村形成一批能起“领头雁”作用的教师队伍。不久前,省里的“领雁工程”开班仪式已经举行,市和县也要实施这项工程。通过任职津贴、“领雁工程”,实实在在地为农村教师、为山区教师带来利益、带来好处,为大家创造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如果说任职津贴、“领雁工程”着眼的是从内部激励、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这些年从外部帮扶的角度,对欠发达地区、对农村教师也提供了一些支持。送教下乡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这些年我们年年搞送教下乡。城里的老师对农村的孩子、对农村教师饱含深情。每年的送教下乡,他们非常积极、非常主动,搁置手头工作,和农村教师、农村孩子一起交流,为农村的教师、农村的孩子做点事。可以说,这些年送教下乡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很多老教师、一些名家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座的老师,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教育局组织送教下乡讲话
各位老师,大家好!
市教育局让我在今天的培训大会上说点什么,我很高兴,欣然应允,因为我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此时此刻面对大家,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从1982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30个年头,30年来,我从一名普通教师走上了教研组长的岗位。追忆似水年华,我由衷地感到做教师其乐无穷,幸福无比。30年的时光在讲台流逝,30年里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这贡献是我消逝的青春里最华美的乐章。
30个年头里,我教了十几届毕业班,当了16年的班主任,参与培养出胡玲、潘伟明、金柳迪等高考省市状元,创下18班语文平均分124的佳绩……。尽管白发替代了青丝,但却收获了来自多方面的鲜花和掌声:89年调入哈三中,95年我被评为高级教师,98年被评为省首批骨干教师。99年底担任了教研组长,05年我被评为市第一批学科带头人。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09年被评为省模范教师。2011年被评为特级教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9月8日,我荣幸地受到市市长林铎、副市长张显友、市教育局长朱振德及我校六位校长等30余人到家里的慰问。第二天《日报》这样报道——市长说:“感谢您为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他还说,“像三中这样的名校、李老师这样的名师今后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全市更多的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更多的老师提升业务素质,使教育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青春在燃烧
“”结束恢复高考后,我成为道外区文科考入大学唯一的应届毕业生。1982年从哈师大毕业,我怀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回到了我的母校——市第八中学。
初为人师的岁月里,激情始终在我心中燃烧。年轻人争强好胜的特点在我的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在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三年间,我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语文组老教师的课我全都听遍了,并拜陈述铭、韩德绥二位名师为师。为了上好第二天的课,我经常是前一天晚上对着镜子下工夫试讲、猛练,不把教案讲稿背下来绝不罢休。勤奋的努力,使我在学校新教师公开课的比赛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获得了“教坛新秀”的称号。我多次做校、区、市的公开课,再获区“教坛新秀”。当时的市教研员牛纪昌、刘刚听课后对我的评价是“教学新苗”,刘刚老师还把他的女儿送到我的班级学习。我这株教坛新苗,在母校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在老教师思想和智慧之泉的滋润下透出了生命的新绿。86年我带的第一个毕业班,以重点大学升学率87%,语文平均分83.3,列全市之首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好评。
2011大学生送教育三下乡汇报
曾书记领着我一行人来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从农户家中走出来。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搞搞活动、锻炼身体、看看杂志。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左边是建的敬老院,楼高五层,墙壁粉刷成温馨的淡黄色,设有单间,用曾书记的话说就是像宾馆一样”老人是财富,敬老是爱心”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性化因素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希望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为深入贯彻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团中央、团省委关于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航大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赴吉安重点服务队围绕“回顾三十年改革复兴路,神往新世纪农村新未来”主题活动将科技、文化、卫生带下乡。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经历了这一次有意义的难忘的暑期“三下乡”之旅。
经管学院会议室隆重举行了院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月日。
党委副书记上官飞副教授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出征仪式上。实践队员们要明确“三下乡”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其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协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解国情、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勇担强国使命,本次经济管理组建了两支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和一支小分队。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分别奔赴吉安县、瑞昌县、进贤县,各队结合实际对课题进行实地调研。
踏上实践征途
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政教育功能及路径
[摘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调研目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的现状,分析其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和实施方向,探索建立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具体路径,建立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养成教育、道德素养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科学有效地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政教育
一、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含义和现状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使大学生能够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紧密结合他们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军,应该发挥知识技能的优势,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改造世界观、价值观,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拓展和深化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客观要求。在目前大思政的格局下,我国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面临创新发展的崭新课题,一方面要使社会实践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最大优势;另一方面要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模式进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要扩大和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将其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价值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提升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实践锻炼,其教育形式灵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能有效地锤炼同学们的道德践行能力。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思政导向和有效路径,可以拓宽和发展思政教育的渠道与空间,使得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第一课堂。这不仅改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思维,同时还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广泛和深入开展对于进一步推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发展,对于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思政教育方法,用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鲜活的实践载体,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处于一个信息高度畅通的时代,高效率、多方式、广受众的新媒体使各类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观点的复杂多元,给大学生个性化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高校思政第一课堂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要进一步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引领作用,就必须改进工作方法与手段。通过将高校课堂思政的教育内核主动融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通过社会实践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大学生农村教育下乡感想
处都是那么的绿,今年的胜夏。绿的山,绿的水,绿的世界,大自然总是这样的美好。这个的夏季,因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各大学开展。从我XX师范学院开展动员到个人报名参加,一直都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还好很幸运的被选中。从三下乡的前期准备工作、问卷的制作、科学发展观资料的收集,和大家一起讨论三下乡问卷发放方案,小分队的各位成员分工合作,一步一步走下来,和大家在一起,这个充满欢笑的大家庭里,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都在分享着每个人的成功与喜悦。
说准备参加“三下乡”活动时,记得刚开始院里通知报名。很多同学都表示不解,说假期怎么还跑去农村进行所谓的体验生活”农村去能学到什么?三下乡”其实是自己在高中时就有的想法,上高中时在电视上看到大学生到农村下乡,帮助农民,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虽然那时的自己还小,却总是很崇拜那样的大学生,如今,自己也早已踏进大学校门,成为一名大学生,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就更加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让自己后悔。家人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
很多同学都问“三下乡你收获了什么”想说的有些事情只有去体验后,十天“三下乡”之行结束后。才会懂得,有些收获不在终点,而在过程”也许此次三下乡的工作没我想像的完美,但是都尽力做好了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所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这个充满明媚阳光的夏季,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热情和汗水,虽然短短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悄然而去,但这过程中所带给我经验和回忆却是历久弥新的三下乡”锻炼中不断成长,充实了自己,参与志愿者活动,收获快乐,收获成长,收获许多我从未有过的经验。一个团队中,正需要从一个队员的角度,不断的换位思考,仔细斟酌考虑每件事该怎样安排、处理。懂得了如何奉献,懂得了团队的重要,懂得了今后在成长和前进中要做些什么。十天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三下乡”活动,经历了走过了收获了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感受颇多,既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学到许多东西。人就是要在不断探索追求中获得进步,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与乐。这短短的几天将成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同时这次迭部之行收获颇丰,解了安铺镇的红色文化和新乡镇建设,还参观了四大古镇。要由衷的感谢淳朴的欧家人民,给了这次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感谢一起和我下乡的队友,让我看到真正的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的真情。同时也真诚地祝愿欧家小学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高校生教育三下乡个人汇报
为深入贯彻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团中央、团省委关于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市航大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赴市重点服务队围绕“回顾三十年改革复兴路,畅想新世纪农村新未来”主题活动将科技、文化、卫生带下乡。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经历了这一次有意义的难忘的暑期“三下乡”之旅。
副书记殷殷教诲三下乡”隆重出征
经管学院会议室G807隆重举行了院201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月4日。
党委副书记上官副教授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出征仪式上。实践队员们要明确“三下乡”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其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解国情、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勇担强国使命,本次经济管理组建了两支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和一支小分队。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分别奔赴县、县、县,各队结合实际对课题进行实地调研。
踏上实践征途
大学生教育三下乡个人总结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为深入贯彻学习宣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团中央、团省委关于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市航大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赴县重点服务队围绕“回顾三十年改革复兴路,畅想新世纪农村新未来”的主题活动将科技、文化、卫生带下乡。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经历了这一次有意义的、难忘的暑期“三下乡”之旅。
副书记殷殷教诲“三下乡”隆重出征
月4日,在经管学院会议室G807隆重举行了我院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在出征仪式上,党委副书记上官副教授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实践队员们要明确“三下乡”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其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次经济管理组建了两支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和一支小分队,以“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分别奔赴县、县、县,各队结合实际对课题进行实地调研。
踏上实践征途
大学生教育下乡个人心得
今年的胜夏,到处都是那么的绿,绿的山,绿的水,绿的世界,大自然总是这样的美好。这个的夏季,因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各大学开展。从我们XX师范学院开展动员到个人报名参加,我一直都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还好很幸运的被选中。从三下乡的前期准备工作、问卷的制作、科学发展观资料的收集,和大家一起讨论三下乡问卷发放方案,我们小分队的各位成员分工合作,一步一步走下来,和大家在一起,在这个充满欢笑的大家庭里,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都在分享着每个人的成功与喜悦。
记得刚开始院里通知报名,我说准备参加“三下乡”活动时,很多同学都表示不解,说假期怎么还跑去农村进行所谓的“体验生活”,到农村去能学到什么?“三下乡”其实是自己在高中时就有的想法,上高中时在电视上看到大学生到农村下乡,帮助农民,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虽然那时的自己还小,却总是很崇拜那样的大学生,如今,自己也早已踏进大学校门,成为一名大学生,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就更加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让自己后悔。在家人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
十天“三下乡”之行结束后,很多同学都问“三下乡你收获了什么”,我想说的是“有些事情只有去体验后,才会懂得,有些收获不在终点,而在过程”。也许此次三下乡的工作没我们想像的完美,但是,我们都尽力做好了。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我所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在这个充满明媚阳光的夏季,我们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热情和汗水,虽然短短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悄然而去,但这过程中所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回忆却是历久弥新的。在“三下乡”的锻炼中不断成长,充实了自己,参与志愿者活动,我们收获快乐,收获成长,收获许多我们从未有过的经验。在一个团队中,正需要从一个队员的角度,不断的换位思考,仔细斟酌考虑每件事该怎样安排、处理。我懂得了如何奉献,懂得了团队的重要,懂得了今后在成长和前进中要做些什么。十天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们经历了,走过了,收获了。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感受颇多,既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东西。人就是要在不断探索追求中获得进步,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与乐。这短短的几天将成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同时这次迭部之行收获颇丰,了解了安铺镇的红色文化和新乡镇建设,还参观了省四大古镇——安铺。我要由衷的感谢淳朴的欧家人民,他们给了我们这次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感谢一起和我下乡的队友,是他们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的真情。同时也真诚地祝愿欧家小学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下乡”课程育人模式实践与思考
从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到群众中去,提出文艺是为什么人,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纵使文艺的创作方法有千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两场时隔72年的文艺座谈会讲话,都明确“二为”方向,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强调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因此,扎根社会,深耕生活为人民的艺术思想一直是艺术院校育人的学术价值导向,“下乡”实践课程育人模式也是艺术院校的核心课程与最为重要的育人传统。
一、艺术院校“下乡”实践课程育人的必要性
(一)“下乡”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下乡”是艺术工作者为了收集艺术创作素材而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自古以来是学习艺术的必要方法,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搜尽奇峰打草稿”还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人均强调艺术创作需体自然之道、以造化为师。艺术家只有深入实地去探察、发现、感悟,才能真正了解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进而创作出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所以“下乡”一直被艺术工作者作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现在“下乡”在各大艺术院校专业课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艺术院校将其作为学生实践学习和体验生活的重要环节,列为实践教学专业必修课,因此“下乡”兼具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双重任务和意义。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下乡”是社会育人的生动课堂。实践是汇通艺理,“下乡”则是逼近现实生活。这个现实不是日常生活的细碎厉验,而是时代生活的共同现场,是引导学生对大时代的目睹与置身其中,它既构成艺术创作的核心意义——那是现实的深处,也是艺术的源泉,更是通过“下乡”这种社会育人大课堂,建立学生个体与社会的链接,培养艺术院校学生“在地”的艺术态度与工作方法,并通过主题性教学与社会服务塑造学生对“乡土”与“家国”的深度理解与创新创业能力。这堂课以社会为田野课堂,以生活为研究对象,以人民为描绘内容,构成社会育人的生动课程。(三)“下乡”是文化自信的培育温床。“下乡”社会实践课程是推动本土“文化自信”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课程和教学实践,它对于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文化根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导意义。以强调“在地性”研究方法构建的新时代“下乡”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课程育人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新一轮研究与建设性探索。它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研究社会形态与自然历史的构造关系,在自然造化中体验本源与机缘,在社会前线开启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思考人本与经验,在营造法式中认知造物法则与生活智慧,在主题研究中汇通知识与培养创造力,在团队组织中培养协作意识与协同能力。以此为前提,新时代“下乡”实践课程将思政建设融入到专业教学之内,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新特色,调研既是专业方法,也是国情教育、历史传承的现场,它将现实与专业教学紧密相连,成为落实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核心课程,也成为树立本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美术学院“下乡”实践课程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一)以知行合一为目标,贯穿“三全”育人的课程创新。中国美术学院全面深化和提升艺术院校“下乡采风”的传统模式,紧扣时代脉搏,以专项社会调研和主题现场实践为手段,直面社会发展的时代现场,建立了“下乡”专业实践课程的常态机制,覆盖全校各学科各年级学生,并以理论+实践的形式计入学分。每年春秋两季,安排学生下乡教学实践课程,春季有近1000多名学生参与,秋季有近1800名学生参与,奔赴全国60多个教学实践点进行下乡考察,下乡地点涉及全国近20个省份。下乡实践课程既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各专业教学的重点,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群。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核心课程,下乡实践课程将学习传统经典艺术、社会学调研、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融课程思政于一体,在每一学年的春秋两季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课程时段,分赴各地调研、实践。其中春季以大一新生为主,这是他们踏入中国美术学院最为重要的一堂课。这堂课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对象,以人民为内容,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特色。中国美术学院每年的“下乡”社会实践课程,除了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参与带队外,还有大批的专家教授参与带队。平均每年都有160余位专家教授、骨干教师参与“下乡”社会实践课程带队,基本覆盖了所有教学单位,做到全员参与。“下乡”实践课程对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教师们无论身处何种现场,都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行,言传身教,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突出。在“下乡”实践课程中,教师们从前期的工作准备,课题导读,到当地的调研实践,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专业精神对应社会现场,以调研回应问题,解决问题,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些严格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对于“下乡”实践课程的目标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二)以“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人民之心”为导向的育人创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国美术学院回应讲话精神,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前期计划、调研准备、现场写生以及实践劳作为教学方式,促使师生与现实生活相互融通、学以致用,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思政内容与专业的无缝连接,使专业学习与思政育人充分结合,互为动力,对教学目的达成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不仅建立起一套完整有序的教学方法,也通过这一方法促进师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及社会担当。中国美术学院的“下乡”社会实践课程中不仅设计固定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运用社会的资源引导学生围绕课程主题深入学校、社区、街道等开展调研实践、志愿服务等,打造“身边的思政课”“行走中的思政课”“星空下的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同时,学院积极落实重点院校建议中“三拓展”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设立和建设,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素材和社会经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业就业能力,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带动当地文化水准的整体提升,有力地促进当地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基地的建设,形成双赢格局。(三)以“星空下的思政”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同频共振的协同创新。中国美术学院倡导“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那里”的育人理念,把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堂内外,并形成育人合力。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国美术学院根据各院系专业教学计划,组建实践教学团队,确定思政实践教学主题,共同确定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为联系纽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专业院系紧密协作,将思政实践教育与专业下乡写生、艺术调研有机结合,奔赴全国各地的下乡采风基地,将思政课堂置入专业教学现场,使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和育人的全过程。“下乡”社会实践课程推进思政课程的渗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的认同度和受欢迎度,有效解决了思政课程时效性不强、合力不够的困境,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由“抵触”到喜欢,充分分享与挖掘了农村生活丰富的教学素材,积极参与到课上讨论、课下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创作精彩作品中,把自己“沉进去、放下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获得了极大提升。同时打造了课上课下紧密配合、师生广泛互动的移动课堂,“学生在哪里,思政课程就在哪里”,切实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下乡”社会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也做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渗透,凸显出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课程育人的全格局。
三、艺术院校“下乡”实践课程育人模式的建设方向
市近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与思考
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市近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与思考
新的形势下,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市农村特点的“三下乡”之路,并将“送教育下乡”融入其中,创造性地将“三下乡”扩大为送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四下乡”。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方式越来越活,效果越来越好,已成为我市享誉全国的“四大群众文化品牌”之一。
一、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变“给什么要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
群众需要的不仅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花”只艳一时,“炭”才暖人心;群众要的是精品是实惠,而不是垃圾不是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查,了解群众所需所急,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改变形式内容、方式方法,把政策下乡、科技致富、文化扶贫、卫生宣传、法律普及、教育支援等相结合,从最初的“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从“最初的探望”到“经常的留守”,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从“给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乡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
1、文化下乡改进方法
文化下乡引导农村舆论,解疑释惑“三农”政策,提高农村文明,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