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3:30: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现代化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现代化建设简要汇报
按照市政协工作要求,下面我代表教育局把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基本情况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省市推进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国家、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二五”规划的统领性工程,更是市每年对县区考核的重要内容。教育现代化从内涵上讲,主要是指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技术装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和师资队伍现代化。从实施内容上讲,主要是“三大创建”,分别是标准化学校创建、省优质幼儿园创建、星级高中创建。
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8所,其中高中10所(含完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中25所,小学96所,幼儿园112所,职业教育中心1所,特教中心1所。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去年正式启动以来,已创成市标准化学校48所,省优质幼儿园8所,三星级普通高中3所,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1所。
二、我市教育现代化创建情况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当前全省各地都在加快推进的一项重点工程,对我市来说是教育发展的一项纲领性工作。教育现代化工作落后了,我市教育的各项工作都不会先进,教育现代化工作上去了,其他各项工作都不会落后。教育现代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是迅速振兴教育的关键之举和扛鼎之策。为此,去年9月新一届教育局领导班子成立后,提出“要把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的第一抓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上一定要有新作为”的奋斗口号和发展方略。基于这些认识,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教育现代化建设动员会议的讲话
一、基本情况
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2007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教育厅制定的《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正式启动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评估。6月8日,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开展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的通知》,并于2007年10月份组织首批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
根据省教育厅部署,教育现代化评估工作2007年主要在苏南开展,2008年苏中为主、苏南扫尾;2009年苏北为主、苏中扫尾。据了解,苏州、无锡、南京等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势头迅猛,2007年全省共有36个县(市、区)首批申报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苏州、无锡、南京三市就占了31个,其中已有26个县(市、区)通过了评估并获得省政府确认,而南通市至今还未有一个县(市、区)申报。为此,南通市在时间部署上,考虑从今年开始至2009年底,用2年的时间,整体推进,分批达标;在工作策略上,重点打好2008年攻坚战,力促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作为我市第一批申报单位在2008年通过省级评估(海安、海门、如东、崇川、港闸),其它县(市、区)确保在2009年通过。我市李雪峰市长已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明确2009年必须完成创建任务。
二、评估的基本内容
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是对一个区县整体教育水平的考察,现有的16条指标是经过无数次多类型研讨会之后确定的,历近5年形成的,省政府已于5月份发文公布,反映了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指标体系可分为3大板块。
1至6条为第1板块,表述了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目标,描述了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既有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职工培训、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覆盖面的关注,又有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数量上的要求。省教育厅要求提供近三年来教育事业年度报表复印件和县(市、区)财政预决算报告复印件。
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主持词
同志们: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确保如期完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任务,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大会。
出席今天会议的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德新同志,*市教育局局长缪建新同志,*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领导;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镇、场、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领导、文教助理;社会事业局全体人员,教育教学研究室全体人员;*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同志,各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成人学校正副校长、幼儿园正副园长;区物价分局、国土分局、公安分局、工商分局、交巡警五大队、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各公安派出所负责同志。市电信公司开发区分局、疾控中心开发区站、卫生监督所开发区分所负责同志。
今天的会议共有五项议程:一是由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强同志作区域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报告;二是各镇、场、街道递交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责任书;三是会议发言;四是请市教育局局长缪建新同志讲话;五是党工委书记陈德新同志作重要讲话。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强同志作开发区区域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报告,大家欢迎。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新开镇、小海镇、竹行镇、中兴街道办事处、*农场负责同志向陈德新书记提交工作责任书。
区教育局教育现代化建设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确保按时完成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区政府决定,自年起在全区全面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引导、督促各镇(街道、开发区)加快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建设教育现代化镇和教育现代化学校,全面完成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
二、组织实施
(一)组织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活动。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有关部门根据《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制订工作计划,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实现教育率先崛起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担负着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我们只有抢抓机遇,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开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一、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工作目标
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书第一,质量第一”,“以人为本、诚信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为工作方针,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实施教育“十二项计划”、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乡镇、区县为总抓手,围绕“一个目标”,划分“两个阶段”,争取“三个提前”,突出“四大亮点”,抓好“五个优化”,实施“六大战略”,落实“十个加快”,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全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淄博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确定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一流教育。根据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和提升工作目标,努力实现“三个提前”,形成“四大亮点”。
“提前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全市于2004年比我市原规划提前一年、比山东省原规划提前六年、比全国原规划提前十五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于2004年比我市原规划提前一年、比山东省规划提前六年达到既定目标,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断提高普及水平。“提前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全市所有乡镇和区县于2008年全部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标准,比原规划提前两年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优质化高中建设、教育园区建设、民办教育”四大亮点。
二、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工作策略
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方案
一、评估目的
通过开展对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督导评估,指导和促进区市县教育行政和其它职能部门切实履行其在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中的职责,为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高效务实的工作运行机制;指导和促进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发挥其在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培训、指导、服务功能;指导和促进全市中小学校积极主动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高*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评估依据
以《*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实施意见》(大教[20*]140号)、《关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大教[20*]71号)、《关于印发*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教[20*]27号)、《*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估细则》、《*市区(市、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估细则》等文件和《辽宁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依据制定本评估方案并进行督导评估。
三、评估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评估对象
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座谈会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组织市局各职能科室和相关单位召开全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座谈会,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南通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大会和全市中小学校长会议精神,正式启动我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通过今天的座谈会,要进一步细化、分解各职能单位在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中的职责,研究、拟订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举措,按照16项评估指标要求,逐条对照、逐条推进、逐条落实,确保2009年高质量通过省教育评估院组织的评估验收。下面,我就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要深刻领会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教育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既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全面达小康的先导和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强势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要努力构建分工合作、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2007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制定的《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共16项,内容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公平,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安全工作等各个方面。与南通市制定的乡镇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相比,面更广,量更大,要求更高,是一个对县级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因此,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各镇共同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参与的创建工作。在我们教育系统内部,同样需要建立各职能单位分工合作、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根据16项评估指标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已经初步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将16项指标落实到具体的职能单位和同志。在工作中,各单位不仅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达标建设的推进工作,而且要强化全局意识,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职社科作为牵头科室,要在朱新华局长的带领下,具体做好整体的协调、联系、推动、服务等工作,分层次、分步骤地有序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
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南通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大会精神,回顾总结前一阶段我市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基本情况,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确保我市2009年高水平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市)”验收。会议结束前,南通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单俊男主任、市委孙建华书记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各镇乡、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两位领导的讲话精神,按照本次会议的部署。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坚定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教育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教育以其优质的教育质量、鲜明的教育特色享誉四方,闻名全国。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是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初中后升学率达95%以上,全市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0%以上。全市共建成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幼儿园8所,省实验小学5所,省示范初中7所,省四星级普通高中1所、三星级普通高中4所,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1所、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建成省级社区教育中心1个、省重点乡镇成教中心2所。
二是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五”以来,我市先后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和“校校通”、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四配套”等一系列工程,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近两年来,全市共撤并学校21所,用于教育现代化装备建设的投入达5300万元。在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创建活动中,我市所有乡镇都通过了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验收,城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协调。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共有国办中小学、幼儿园61所,其中中学9所、小学50所、幼儿园2所,在校(园)学生60471人,教职工3592人。 几年来,我区教育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率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加快发展”意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逐步形成了“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投入力度较大,办学水平较高,师资素质过硬,学校管理规范,教育氛围浓厚,教育质量领先”的总体教育特色,先后被评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实验区、***创新教育先进区、***中小学图书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5月,作为全省第一家接受省政府第四轮“两基”复查的县级单位,我区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示范性学校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今年,又有2所高中和3所小学分别通过***示范性高中和***市示范性小学验收,示范性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达到11所,在市内五区名列前茅;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整体推进,有20所学校图书馆被评为***一级图书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名列全省前列;中高考再次取得优异成绩,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全区教育各项工作呈现出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格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区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仍有缺口,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加之我区新建住宅小区激增,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由此产生的学生入学难、择校、班容量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等。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立足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强化服务,力争教育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为契机,瞄准教育强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快教育强区的建设步伐。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政府行为,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做到“多保先”三字要求,即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时候,确保对教育的应有投入;在安排机动财力和预算外财力的时候,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确保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三个增长”的基础上,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时足额征收并全部拨付教育、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每年按照20%的比例每年拨付教育,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要加快多媒体建设,由学校向班级延伸,逐步普及;加强校园网建设,实现班班通;重视教师用微机装备工作,努力做到教师人手一机;加强高水平教育网站建设,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尽快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三是充实完善常规教学设备,努力做到上档升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图书馆建设,增加藏书量,努力使小学达到六万册以上,初中达到十万册以上。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电子化图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四是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人文关怀、功能完备的育人环境。在学校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建筑群和园林化”概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五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有重点地对原属两乡两镇的农村小学进行调整改造,同时发挥“名校”优势,实施“名校”带动,逐步缩小校际间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二.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
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总结
***共有国办中小学、幼儿园61所,其中中学9所、小学50所、幼儿园2所,在校(园)学生60471人,教职工3592人。几年来,我区教育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率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加快发展”意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逐步形成了“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投入力度较大,办学水平较高,师资素质过硬,学校管理规范,教育氛围浓厚,教育质量领先”的总体教育特色,先后被评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实验区、***创新教育先进区、***中小学图书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5月,作为全省第一家接受省政府第四轮“两基”复查的县级单位,我区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示范性学校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今年,又有2所高中和3所小学分别通过***示范性高中和***市示范性小学验收,示范性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达到11所,在市内五区名列前茅;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整体推进,有20所学校图书馆被评为***一级图书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名列全省前列;中高考再次取得优异成绩,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全区教育各项工作呈现出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格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区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仍有缺口,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加之我区新建住宅小区激增,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由此产生的学生入学难、择校、班容量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等。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立足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强化服务,力争教育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为契机,瞄准教育强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快教育强区的建设步伐。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政府行为,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做到“多保先”三字要求,即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时候,确保对教育的应有投入;在安排机动财力和预算外财力的时候,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确保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三个增长”的基础上,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时足额征收并全部拨付教育、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每年按照20%的比例每年拨付教育,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要加快多媒体建设,由学校向班级延伸,逐步普及;加强校园网建设,实现班班通;重视教师用微机装备工作,努力做到教师人手一机;加强高水平教育网站建设,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尽快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三是充实完善常规教学设备,努力做到上档升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图书馆建设,增加藏书量,努力使小学达到六万册以上,初中达到十万册以上。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电子化图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四是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人文关怀、功能完备的育人环境。在学校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建筑群和园林化”概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五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有重点地对原属两乡两镇的农村小学进行调整改造,同时发挥“名校”优势,实施“名校”带动,逐步缩小校际间差距,实现均衡发展。二.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要继续实施教育先导发展和科教兴区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部分公办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民办公助、公有民办、混合股份制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办学形式。要把改造薄弱学校作为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引进民办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发展的课程观和辩证的教学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校本文化。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岗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学校特点,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三.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教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培训,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五是切实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一所学校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规范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要在选好人、用好人上下功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讲奉献的青年骨干放在领导岗位上。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办学,用科研的意识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实际出发,关心教师,努力建立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率,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整体育人功能。五.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大力提升行业形象巩固和提高“先教”活动和“双争”活动成果,认真开展“双提三效”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实现局机关由领导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的转变。一是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进一步明确教育局及各科室职能和行政审批权限,并在教育信息网站上进行公开。各校要按照校务公开的要求向职工、向学生、向社会公开有关办学情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二是加大调研力度。要结合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经常性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真实情况,为妥善处理、合理解决、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参加“阳光投诉”活动。要本着对党、对社会、对事业、对学生、对家长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财务纪律,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和“收支两条线”,严禁私设小金库,管好、用好教育资金,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