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3:16: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问题

邓小平教育问题

一、邓小平在教育问题上的忧患意识及特点

(一)邓小平在教育问题上的忧患意识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的发展问题高瞻远瞩,提出了教育发展的方针、任务、途径等,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他对中国教育发展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丰富的内容。首先,忧于中国教育的落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很重视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他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和科技发达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抓教育的结果。于是就明确提出:经济、科技发达的基础在于教育。我国教育事业建国以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毕竟底子薄,基础差,再加上受过去“左”的思想干扰,致使中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一大截,“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对此,邓小平同志深感担忧和不安,他很担心因教育的落后而拖了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后腿。这种忧患意识早在1975年他在领导整顿的时候就提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被粉碎后,他多次阐述这一思想:“科研部门、教育部门都有一个调整问题。希望这个调整搞得快一些……”,“办事要快,不要拖”,而且提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机会的丧失。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正是有着这样的忧患意识,使邓小平同志下决心大力推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提出中国教育的发展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他并为此倾注心血。其次,忧于中国教育发展的艰难。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同时,邓小平同志也忧于我们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他认为这些困难与问题不解决,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夭折。这些困难与问题重要有:

一是人们思想的僵化,办学路子的单一,使中国教育长期处于落后境地。他认为,要兴办教育事业,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国家穷等特点出发,兴办教育应当打破由国家包办的旧思想、旧观念束缚,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所谓“两条腿走路”方针,就是指办学的规模、层次和形式应该适应各地区、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要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多种形式办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解放思想,发挥了多种力量、多种形式办学的结果。

二是一些地方对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经确定教育的基础地位,必须大力发展,但由于教育投入多,周期又长,因而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一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搞文教”的习惯看法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错误态度。邓小平对此深感忧患。他认为,这种态度和做法如果再不改进,必然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为此,他主张:要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地方领导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把党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和地方的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把中国教育事业搞上去。

三是忧于教育体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教育事业的要求愈来愈迫切。然而在原有的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甚至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并具体地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方针和目标,如:“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要出人才、出成果”;教育必须实现“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还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然结合的内容、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变化);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所有这些都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四是忧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略。邓小平同志始终认为,在中国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尤其是在分析1989年出现政治风波原因时痛切地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邓小平的这段话深刻地告诫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背景下,很容易发生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比较硬,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比较软的倾向。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果我们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会妨碍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我们的教育既要承担起科学文化建设的重任,还要担负起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教育不仅限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必须把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种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的复兴。因此,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钢琴教育问题及原因

钢琴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具有促进意义。然而,在钢琴实际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与乐感培养不佳,究其原因,是传统教育弊端的影响。因此,应找寻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问题形成的因素,并且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引领学生,进而提升钢琴教育水平。

一、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审美教育的渗透。钢琴教育是美的教育,只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钢琴作品中的美,才能够让学生理解钢琴作品的内涵,以熟练的技巧演绎钢琴作品,使钢琴演绎将听众带入到钢琴作品意境中,进而与听众形成共鸣。事实上,钢琴学习过程是学生探究美的过程。但在实际钢琴教育中,教师并没有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其中,学生对钢琴作品内涵理解能力不足,大都是根据技法去演绎钢琴作品,没有将其中的美呈现出来。(二)忽视学生乐感的培养。乐感是学生在长时间艺术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对乐曲的所有音符的认识,以及了解不同音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与价值。乐感是学生钢琴学习中以及音乐学习中必备的一些能力与素养,具有乐感的学生,能够更好的解读音乐作品,对学生艺术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然而,据相关调查而知,多数学生在钢琴学习中乐感培养不佳,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较为重视学生指法与技能训练,忽视学生乐感的培养,导致学生钢琴演绎流于形式。

二、钢琴教育中的问题原因

(一)教学模式单一。受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多数学生钢琴学习兴趣不足。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大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审美教育的渗透,很少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授课,使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使钢琴教学质量低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主体性,并没有发挥钢琴艺术教育形式,导致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与乐感培养不佳。(二)学生钢琴基础层次不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于学生艺术教育,学习钢琴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形成一定的现实问题。例如: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学生,从小学习钢琴,并且家中有钢琴,故而,这些学生钢琴基础水平良好,能够跟随教师的指引,快速的融入到钢琴教学氛围中。但部分学生是因为爱好钢琴,或者是对钢琴知识略微的懂才选择学习钢琴,这些学生钢琴基础水平较差,甚至不能够跟上教师授课进度。而因学生钢琴水平不一,在传统教育背景下,钢琴基础水平差的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学中,打消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三)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钢琴教学开展中,教师较为注重指法训练与培养,忽视钢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融合,导致学生钢琴理论知识缺乏。例如:在钢琴教育中,教师大都通过一些优秀的钢琴作品,锻炼学生钢琴技能,导致学生钢琴技能较高,但缺乏艺术灵感与气息,最终学生演奏的作品也是缺乏情感,不能够感动自己甚至听众。

三、钢琴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最为基础、最为繁琐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的发展差距越发明显,尤其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发展较为落后的贵州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非常多,如何有效的处理和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摆在当前学校及班主任面前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主要结合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期使留守儿童得到高质量的教育,缩短城乡儿童教育方面的差距。

关键词: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产的发展重心主要为城市,农村人民迫于生计纷纷到外地打工,而留守儿童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产生了严重的教育缺失问题。我校位于兴仁县城西面六公里处,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九年制一贯制学校,全校留守儿童较多,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留守儿童缺乏良好教育的问题,逐步提高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更好的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农村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劳动人民开始大量的转移,农民廉价的劳动力也被很多城市所接受,流入到城市中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如果仅依靠务农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去外地打工后能够提高生活的水平。外地打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和家人也带到城市中,不得不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疾速发展,“留守儿童”群体大规模出现。时空的长期阻隔和父母培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严峻。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在代际抚养的教育环境下,“隔代教育”问题十分严重。他们普遍存在着道德品行差、安全教育缺乏、心理不健全等问题,需要综合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分析

(一)心理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其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形成以自我中心、孤僻、暴躁的“留守综合症”,长期发展下去对其身心造成很大伤害。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事例,例如2016年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服药自杀;2014年某县因故意伤人而刑拘的30人中留守儿童高达10人。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是因为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下,无法得到有效沟通,从而产生隔阂,在爱的缺失下他们的心理往往倾向于冷漠、内向、攻击性强,同时家庭和学校都没有给予充分的心理教育培养,其内心想法得不到充分表达,消极情绪长期困扰,最终产生悲剧。(二)安全教育问题。近年来,时常发生农村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摔伤、拐卖、猥亵等各种意外。由于缺乏安全教育,淡薄的安全意识,留守儿童常常不能正确辨别是否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差,同时安全监管不力,其玩耍场所和娱乐工具通常存在致命性伤害。再就是监护人精力有限,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和充足的时间教导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能无时无刻细心呵护他们,使其身心安全得不到保障,心灵遭到创伤,丧失生命。(三)道德教育问题。儿童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应积极引导孩子成长。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大都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成长,使其不良行为得不到纠正,自身所遇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老师难以照顾每位留守儿童,其坏习惯无法及时改正,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没有上进心,缺乏集体荣誉感,甚至违法乱纪。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陪伴,行为方式上缺乏正确的指导,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歪曲,好逸恶劳,逃学厌学,还喜欢与社会不良青年厮混,甚至违法犯罪。

查看全文

中国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国实施保障儿童权益,明确家长教育职责,援助家庭教育无力或不力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服务,开展家庭教育专业指导等举措保障家庭教育。国外经验为我国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了参考.因而,我国可以实施建立“家庭教育帮扶会”,开办家庭教育进修班,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师,加大政府救助力度等措施,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国际经验;儿童成长

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年)》明确指出,家庭及其周围文化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态。在我国由于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社会事件接连发生,因而,亟需探索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借鉴优化家庭教育的国际经验是为之有效的路径之一,取长补短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措施,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保障与支持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国际经验

世界各国依据国情制定实施保障教育发展政策。这些政策不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并论述实施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措施。

(一)优先保障儿童权益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留守儿童问题事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政府、家长、学校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政府要协调城乡发展;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加强亲子间交流;学校要发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管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能为留守儿童家长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参考,并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目的,希望能够引起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关注和重视[1]。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某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查家庭教育问题。(二)研究工具。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整理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相关的信息。第二,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调查内容,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本研究问卷是在许向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作出改进,主要从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工作状况、教育行为、生活环境等层面进行调查,并对家长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解。除了监护人,也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涵盖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最终对问卷调查所搜集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出数据分析。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城里农村子女教育问题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总书记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执政理念充满了人文关爱,让人不禁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速,城乡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偏远地区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在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对其学习和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从农村留守儿童入手,积极分析留守儿童的现状,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措施

一、引言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就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导致孩子的心理、人格发育不健全,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劳动力输出的大省,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超出一千万,留守儿童数量高居全国前十。很多留守儿童由于从小与父母两地分离、监管不到位和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他们中部分人出现了孤独、自我封闭的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常年在外工作的农村地区的儿童,得不到父母细心照料,远离父母生活的儿童,称为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特点

留守儿童也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而从儿童变成青少年,对留守儿童缺乏关爱是最严重、最现实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个人照料比代为照料或寄养更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父母的缺席导致儿童长期得不到家人的安慰和照顾,精神焦虑,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此外,留守儿童在人格、人际交往、学习成绩、人生理想等方面越来越差,出现辍学、打架、违法犯罪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一般是祖父母,由于他们的知识有限,大多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出现无组织纪律和松散的行为,自律性差等人格特质,自制力弱,身心发展不健康。同时,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照顾。如今的中小学仍然以应试招生为主,老师的教学评价基本上是学生的成绩。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成绩,达到考核标准,对学生采取高压政策,教学方法枯燥。在一些偏远地区,教师可能对学生冷漠或体罚。农村教师很少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有些孩子因为无法及时解决心理问题而厌学。此外,学校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在农村,学校管理条件落后于城市,教育环境较差,教师数量有限。除了有语文和数学老师外,一些农村小学在一些小课程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很少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安全教育或青少年教育,以及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大多数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始终无法取代的部分,它是最基本也最先接触到的教育,对于儿童性格、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农村儿童会因为父母的外出导致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会让农村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缺乏自信、亲子关系欠佳、无心学习、思想道德不高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并不少,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吸引着大量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儿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外出会导致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生疏,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都来自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是其他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戚,而他们通常会把儿童的安全放在首位,心理健康及学习成绩是其次的,对于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关注度不够,老一辈亲人甚至没有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意识,监护的重任只能做到安全监督。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非常严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模式

1.单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留守儿童是由父母其中一方进行抚养,另一方则外出务工,在农村单亲模式的留守儿童中,最为常见的是母亲留在家照顾孩子起居,父亲外出务工,但在农村生活中,留在家里的一方仍然担负着很多很重的家务活,还有很多地里劳作需要完成,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依然存在时间、精力不足的问题;而少数由父亲抚养孩子母亲外出务工的现象,比起前者更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因为父亲相对于母亲,他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更尖锐和严厉,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形成,在生活学习上也无法像母亲一样细致。2.隔代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这种模式下的孩子通常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交给了祖父母外祖父母,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与父母关系不佳,影响家庭关系,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及意识都不够高,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教育往往比较片面,造成过分溺爱现象出现,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3.委托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孩子父母外出务工,而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甚至老师照顾,在这种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教育模式下成长,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很难感受到家庭温暖,造成因为缺乏归属感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出现,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4.同代模式。指的是更小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年纪更大的哥哥、姐姐等同一辈人进行照顾,这种模式会因为监护人本身的年纪和经验的缺乏造成完全无法实施家庭教育。5.自我教育。也就是农村儿童在没有父母、没有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哥哥姐姐等长辈的照顾,完全靠自己的情况,这种模式是农村留守儿童中出现较少的模式,但它对孩子的成长的负面影响最大,通常存在的问题也更多。

二、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教育精准扶贫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是政府借助扶持教育的方法对贫困地区进行的精准扶贫方式,让不同的人群享受相合适的教育资源,接受教育。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避免教育帮扶的盲目性。文章通过对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从教育精准扶贫的角度提出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梯次和增强教育精准扶贫力度及稳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大理剑川;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目前,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迫在眉睫。指出“扶贫先扶智”,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把教育扶贫放在首位。可见在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也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迎来契机。本研究涉及的农村留守儿童指:“年龄未满18周岁,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半年以上,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随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调查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通过整理家庭、社区、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给其造成安全失保、心理失衡、学习不佳、道德失范等负面影响。因此,剖析造成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心理健康、学习和道德品行问题的成因,结合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提出解决措施。

一、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契机

(一)教育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指示后,政府把教育精准扶贫规划到精准扶贫战略中,教育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让教育扶贫精准化,实现农村贫苦地区不同人群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接受正规教育,带动各地教育稳定协调有序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强调精准识别、帮扶、监督和管理等,因此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必须建立精准的教育扶贫体系,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在民族地区将公共教育资源落实到实处。教育始终是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面对社会的加速转型,人口流动既是动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发严峻。通过教育改善当地贫困状况,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将教育作为脱贫的武器来解决精神和物质贫困,达到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二)教育精准扶贫在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实践。精准扶贫战略出台后,各地方积极制定符合本地区情况的教育精准扶贫规划。在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第一,政府扶持型。政府出台相关规划政策或出资完善大理剑川的基础教育设施,如剑川县金华镇在政府出资帮助下,通过采取有效的教育精准扶贫举措,新建教育基础设施,对留守儿童走访调查、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定期核查,确保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精准扶贫。第二,基金帮扶型。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学生设立奖助学金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希望工程”。云南省把“两免一补”和“控辍保学”落实到实处,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集中在中小学,享受到义务教育支持补贴的书本费、杂费和生活费等救助。第三,学校帮扶型。大理剑川县各个学校实行的教育帮扶,如剑川金华镇中小学组织成立留守儿童研讨小组,学校聘用心理学教师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通过家访精准了解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状态,构成家长、监护人、学校多元一体化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帮扶群体。第四,社会公益型。大理剑川县民间自发组织的公益型教育帮扶。如剑川县老君山镇对留守儿童实施关爱工程,举办“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一对一地结成帮扶关系,帮扶人定期联系和探望帮扶对象,全社会共同努力精准帮扶这群特殊的儿童。(三)教育精准扶贫在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的成效。经过大理剑川各部门的不断努力以及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各界愈加重视当地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发掘当地的优势资源来摆脱贫困,确实对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改善具有一定成效。如大理剑川当地政府抓住沙溪古镇、海云居、石宝山、石钟山石窟等名胜古迹的旅游资源优势,让本地人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在剑川就业的机会,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缓解外出打工让孩子留守的状况,留守儿童数量减少了,同时也就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据调查,学校在假期都会组织教师到村寨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帮扶,实行一村一户的一对一精准扶贫,大理剑川不少留守儿童得到精准帮扶后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

二、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