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2:44: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投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投资教育管理通知
各市、县(区)教育局,厅直属中专学校: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多项加大投资和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分批分项下达了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等教育投资项目作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得到组织实施。为切实加强我省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的管理,加快工程进度,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工程质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大投入、扩大内需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不利影响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具体举措。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抓好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实施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切实履行职责,抓好组织落实,确保我省中央新增投资教育项目尽快启动和顺利实施。
二、加强领导,有效落实项目推进工作机制
实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中央和省均成立了重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有效推进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施。省教育厅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落实检查领导小组。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厅直属中专学校要切实加强领导,迅速部署,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建立以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有关承办部门具体落实的新增中央投资教育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做到责任到项目、任务到个人,职责明晰,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要有专门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投资申报、工程管理、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效果评估和监督检查等工作,集中精力、周密组织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变迁分析
摘要: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群众的受教育权利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投资风险正逐步显现,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也发生了变化。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观念、投资压力与渠道、教育投资方向等发生的变迁进行分析,提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风险防范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投资变迁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激增和家庭培养成本的上升,农村贫困家庭向上流动面临更多困难,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风险正逐步显现。一方面是毕业即失业的“新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另一方面是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在教育投资的观念、投资压力与渠道、投资方向等方面也发生着变化,并逐渐成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新常态。农村家庭在教育投资决策中要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做好教育投资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1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观念的变迁
高等教育的统招统分政策延续了几十年,子女大学毕业后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有着稳定的工作和薪酬,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来说,几乎没有就业市场的系统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子女有学习能力,家庭即使借贷,也要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当前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双向选择”就业政策、高校扩招政策、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家庭开始审视教育投资的系统风险,投资决策中的教育投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首先,教育投资旨在改变农民地位、脱离农村社会的观念在改变。在农业税时代,农业经济和繁重的农业税收使得农村家庭希望子女通过接受教育脱离农村。连续十余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经过十几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美丽农村也成为城市人的向往。研究表明,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为了脱离农村、改变农民地位的传统观念不再是主流观念,更多的是希望子女能有步入社会的就业能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更体现家庭的社会责任和亲情。其次,教育投资养儿养老观念的改变。在过去教育资源有限、农村家庭经济拮据时,家庭会考虑多子女的教育投资效益。“重男轻女”“养儿养老”的观念使得很多农村家庭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有选择性,具有较强性别偏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计划生育纯女户政策和养老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在性别上的差异越来越小,教育投资日益趋向平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逐渐淡化了养儿养老的观念。
2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压力与融资渠道的变迁
家庭教育投资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资;理性思考;决策依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家庭的经济水平都不断提高。同时,父母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方面更愿意为孩子投入大量资金。许多家庭的收入除了投资必要的、正常的学校教育之外,还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投资中,父母们用于支付为孩子请家教,上各类特长班、兴趣班、文化补习班的费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家庭教育投资并非投入越多、收益越大。如果父母们在家庭教育投资中缺乏理性思考,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抱着“多花钱就能买来好的教育”的错误观念盲目投资,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结果,有时反而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阻碍孩子的成长。以下几个案例,也许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1
小杨夫妇是大学教师,家境优越。他们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小杨夫妇希望女儿将来出国留学,因此认为从小学好英语很重要,于是花重金为孩子聘请了一个英语外教,单独教授孩子英语。小杨夫妇还认为孩子应该有个特长,于是为孩子买了钢琴,请了音乐学院的老师教孩子钢琴。可是孩子无论是对钢琴还是对英语都不感兴趣,每次上课之前总要跟父母讨价还价,甚至吵闹一番。曾经有一次,孩子为了逃避练琴,竟然自己把手指弄破了。
案例2
小倩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每天的课业已经很繁重了,可是她的父母还为她聘请了家庭教师,每周三晚上补习数学,周五晚上补习语文,周六周日还要去特长班学钢琴和英语。小倩的时间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她要么整日埋首于功课之中,要么穿梭于特长班之间,没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和自由,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职业教育投资与职业教育制度运行思索
一、研究职业教育投资的理论基础
教育经济学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目前根据各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理论体系: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一)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把教育投资的社会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而劳动力再生产既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联结点。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马克思生活在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教育一方面传递前人积累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没物化之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把科学知识物化在劳动者身上,提高劳动者智力水平和劳动素养,提高劳动力脑力劳动的成分和程度。另外,教育缩短了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时间的节约也是经济效益的一种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投资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教育个人投资动机与计划
个人教育投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一个有效方法。个人教育投资,又称为私人教育投资或个人家庭教育投资,是除国家或集体以外的教育投资,是指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自己(或子女)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而进行的必要的资金投入。
一、学前教育个人投资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投资,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人口质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差别的根本所在。教育投资是最突出、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所带来的成果是一种资本,也是文化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这种投资可以转化为知识的存量,从而提高人口的知识、智力和技术水平,呈现收益递增特性,从而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和根本推动力。越多越多的父母逐渐认识到教育投资的生产性与收益率,纷纷从孩子教育的起步阶段就加大投入,格外重视学前教育的个人投资。学前教育作为一种以公益性为根本属性的准公共产品,在投资各方的分担中,个人家庭理应承担学前教育的重担。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是教育个人投资问题研究的核心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通在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金融与政策》中提出。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该理论在我国逐渐泛化到非义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引入,使原有主要依靠政府的一元化投入结构,逐步转向多元化投入结构,实现了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该理论认为,政府在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时,已经做了先期的投入,受教育者个人也需要对其所受教育的成本进行补偿,即个人也应为自己获得的教育做先期的教育投资。
二、影响学前教育个人投资的主导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个人的投资动机一定的投资行为总是投资主体在投资动机的诱导下形成的。对于个人来说,一方面,多样化的投资动机基本上都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另一方面,教育投资的动机也与个人对其的认识水平、社会观念、文化传统等多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人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决定,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现状及思考
摘要:以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为调查对象,就其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民主,教育投资目的更多考虑子女未来自身的发展;家庭教育投资额受家长因素影响呈显著性差异;但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投资取向偏热现象严重。基于此,加强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全面认识,引导家长理性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十分必要。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经济学认为,用于教育的支出是一种投资。[1]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按照“谁收益,谁支付,多收益,多支付”的经济原则,应当由获益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家庭和学生分别按一定比例承担。近年来,家庭教育投资己成为家庭消费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受教育者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观、以及对子女的期望。[2]调查和研究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的情况,不仅可以把握家长教育投资意识和行为变化,同时对调动家庭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其教育投资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内蒙古中小学生家庭为调查对象,就其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调查研究,并使用spss10.0对实际回收的1028份有效问卷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分析
家庭教育投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资金方面和非资金方面。在资金方面,家庭教育投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教育投资,即用于学校要求缴纳的最基本的费用,如学杂费、教材费、住宿费等;另一种为扩展教育投资,指由受教育而引致的额外教育的支出,如家教补习费、夏令营费用、购买学习机等所产生的费用。本课题研究重点调查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在资金方面的投资,综合多方面调研结果,就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得出以下基本认识。(一)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民主,投资动机更多考虑子女未来发展。教育投资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它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权力结构与分工形式。据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由父母共同决定教育投资的比例最高(71.6%),令人意外的是在家庭中,孩子拥有最终决策权的比例(17.7%)要高于由孩子母亲(7.3%)或父亲(3.4%)一方进行最终决策的比例。在各类情况中,有93%的家长表示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会重点考虑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意愿,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更加民主,孩子的意愿得到更多的尊重。此外,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原因”进行排序时,我们共设置七个选项(见表1),计算公式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其中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我们设排在第一个位置的权值为7,第二个位置权值为6,第7个位置权值为1,得出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三个选项依次是多学点学科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会学习、发展自己的兴趣,将来找份体面的工作,其平均综合得分分别是6.69、5.87、4.92。有一部分家长将自己的期望寄托于子女身上,他们认为自己受教育有限,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受点教育,但对于多赚些钱、光宗耀祖、随大流这种说法,大多数家长并不赞同,这可能是由于现如今中小学生家长普遍年龄为30—40岁之间,与大多数都具有先进的文化观念有关,所以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更多考虑每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同时在进行教育投资时更期许的是提高子女的社会地位或更高层次的发展,而非直接的金钱收益或盲目从众。(二)家庭基本教育投资差别不大,扩展教育投资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差异。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各个家庭在基本教育投资部分差别不大,家庭教育投资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扩展教育方面。本研究调查了家长月收入、家长教育程度、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子女性别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对每种影响因素下其教育投资额进行均值比较,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差异的显著性。1.家长月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选取父母双方月工资的中间值作为家长的月收入,根据家庭的月收入状况,将样本家庭分为7类,其每年在每名子女上的教育投资均值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投资与家长的月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家庭年均教育投资随着家长月收入增加而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种差异的显著性,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F(6,1021)=18.031,对应p值为0.000<0.001,说明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投资上存在显著差异。2.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根据样本中家长的最高受教育程度,将家长受教育程度分为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及以下四类。通过分析发现,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家庭教育投资也越多,这在不同的教育投资水平层面上也体现出来。特别是父亲或母亲是研究生的家庭,其人均年教育投资2万元以上的接近接受调查人数的一半。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F(3,1024)=8.772,对应P=0.000<0.01,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四类家庭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3.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根据家长对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可以将样本家庭分为五类,由表2可以看出,家长对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的期望不同,家庭教育支出也会显著不同。除了对子女教育程度没有要求的家长外,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要求越高的家长,在教育投资上也越多。期望子女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家长要比期望子女达到中专或大专水平的家长在平均教育投资上多了10267.76元;期望子女达到大学本科与期望子女达到硕士的教育支出差异为4316.94元。在单因素方差检验中,F(4,1023)=6.372,对应p=0.000<0.01,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四类家庭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表2 家长期望子女的最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情况家长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样本数量(N)年家庭教育投资(元)没有要求2710394.41中专或大专407184.62大学本科64217452.38硕士29621769.32博士2323474.264.家长的职业类型与家庭教育投资多少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在调查家长职业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家长的职业类型与家庭教育投资多少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无论从事哪种职业类型的家长,都愿意尽可能地为子女在教育方面创造条件。在子女性别上,男女学生家庭教育投资各项上未见显著差异,可见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时并没有重男轻女现象。(三)家庭教育投资倾向于知识学习,忽视对子女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支持。家庭教育投资取向取决于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选择行为,反映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偏好。[3]关于家庭教育投资取向,本研究设置了课外兴趣班、假期夏令营及短期学习旅游、购买教辅资料和电子学习资料、校外课程辅导班四类选项,设排在第一个位置的权值为4,第二个位置权值为3,第4个位置权值为1,根据计算公式得出结果,家庭教育投资方向的主要领域为子女的应试课程补习,其综合得分为3.60,参加课外兴趣班排在第二位,综合得分为3.12,而参加假期夏令营及短期学习旅游这类的综合得分最低,仅为1.09。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中小学生阶段的家庭更加重视子女在学业成绩上取得的进步,其动机在于让子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以便进入优质的初中、高中和大学。
民族地区教育投资的风险综述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民族地区教育投资风险
【摘要】民族地区个人的教育投资所面对的风险远大于非民族地区个人,从而降低了民族地区个人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使得教育平等在实践中无法落实,削弱了教育缩小差别的作用。本文从民族地区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独特性出发,从个人视角分析了教育投资风险对个人的影响,并对如何应对风险进行了探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教育投资日趋理性,日益认识到个人教育投资风险问题。教育投资负担加重、就业形势困难、部分地区“教育致贫”“教育返贫”等现象,无一不昭示着教育投资并非一本万利,其中蕴含的风险是巨大的。
一、个人教育所面临的投资风险
1、就业风险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通过教育投资获得人力资本,提升了自身的生产能力,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其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就业,只有获得就业进行工作,才能实现个人的人力资本,获得收益。但是就业问题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要看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教育投资并不能直接解决就业问题,如果接受教育后,无法找到工作,无法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个人就无法获得教育投资收益,或者工作岗位并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导致教育投资收益低于预期,形成个人教育投资风险。随着高校扩招,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超过了需求,于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难找,毕业生起薪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个人教育投资风险最直观的表现。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教育致贫”、“教育返贫”的现象,违背了投资教育以缩小贫富差距的初衷。
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研究
摘要: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是家庭个人实现阶层流动的有效途径。农村家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成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农村家庭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时,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也对投资收益有着更高的预期。拟分析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风险成因,探索降低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风险的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资;农村家庭;风险
教育投资风险的概念提出源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教育投资形成,该理论认为更多的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进而在社会生产中取得更高的投资报酬。普遍认为高学历的受教育者在工作岗位上容易获得高收入,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及获得更高的社会声望。
1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动因
1.1实现社会阶层流动需要。农村家庭在收入、社会地位上普遍处于社会底层,让适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突破阶层固化,实现阶层上升的最有效途径。尤其在本村或邻村有通过接受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正向激励下,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愈加明显。另外,相较城镇家庭,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更高,即农村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更低。比如,一个出身农村家庭的学生如果不接受高等教育,那么他最可能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即使打工工资水平尚可,但是他在没有过硬知识技能傍身的情况下,打工是不稳定的职业选择,有可能牺牲了过多的休息及自我提升的时间,在社会保障方面也不尽如人意。1.2预期收益需要。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往往能够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者获得更多的收入,也会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通过走访部分农村家庭发现,现在政府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力度加大,对达到一定年龄的农村老人也有养老补助,但是相较现在的物价水平及医疗费用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很多农村家庭依然依靠“养儿防老”,子女经济负担重,为了减轻第三代家庭负担,对适龄子女宁可“砸锅卖铁”也要让其接受高等教育,为的就是摆脱这一家庭困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1.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需要。在中国传统社会,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密切,“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最佳选择。“朝廷有人好办事”,中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情社会,导致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国极大一部分人对“当官”也有着极大的热衷,从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时就可看出,参加考试的考生中有一大批自身条件过硬,完全可以从事更专业工作的精英。1.4抵御就业风险的需要。一般来说,个人就业情况往往与其接受教育的程度正向相关。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岗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个人为了谋求福利更高、上升空间更大的职业岗位,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就更加迫切。假使社会从业者都是理性经济人,那么在普遍寻求高等教育的浪潮下,就业市场就变成卖方市场,雇主更愿意招聘教育程度更高、个人能力更强的求职者,如此循环,家庭及个人高等教育的投入也随之水涨船高。农村家庭从业者因其社会资本薄弱,通过社会关系网获得更好职位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农村家庭为了规避系统性的就业风险,就必然让适龄家庭成员接受更高的教育。
2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风险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探究
一、国家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与风险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创造并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路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的增殖与积累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远远高于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这从发达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在美国,1990年的人均社会总财富大约是42.1万美元,其中约59%表现为人力资本形式,约为24.8万美元。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劳动力数量增加和劳动力质量提升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共同发挥着作用。但发展进入世纪之交,这样的情况迅速出现转变。人力资本继续保持较快增速,而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却显著滞缓,由1978—1995年的2.4%急剧下降到1.0%(数据来源于MBA智库百科)。当前中国社会进入老年化,各种因素导致劳动力增长率在未来还将继续下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全民教育的普及,人力资本却依旧保持较高增速与增幅,并已成为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驱动与模式的转变,也对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积累提出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如何转化为有效的人力资本,如何提高劳动力素养和价值,其重要渠道之一就是推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所以,投资高等教育是必然的。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收益率。所谓教育收益率(Thereturnstoeducation),是指个人或社会因增加其受教育投入而得到的未来净经济报酬的一种测量。根据数据统计,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大众化的规模扩张后,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收益率分别为16.43%和12.23%[2]。研究表明,教育投资风险与教育投资收益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较高的投资收益也对应着较高的投资风险[3]。因此,我国个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也日益增大。
二、大学生个人高等教育的投资风险
(一)高等教育是消费,也是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培养孩子上大学是最重要的任务。支付高等教育费用占家庭收入很大的比重。对他们的人性假设为“经济人”[4],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读大学的现实目的就是扩充孩子的知识面,提升竞争力,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从而给自身和家庭带来回报。所以,教育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二)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雅各布•明赛尔首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人力资本收益模型,阐述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了重要概念明瑟收益率(边际收益率),其定义为:设Y=f(S,*,*),Y是就业者的收入,S是该就业者受教育的年限,则明瑟收益率为:R=ΔY/YΔS≈坠Y/Y坠S=坠lnY坠S教育的明瑟收益率,是个人收入因多接受一年教育而增加的比例。明瑟收益率能用于评价教育产出的效率,反映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的需求状况,反映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确定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以后,从“经济人”的角度去判断是否投资高等教育,明瑟收益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由于市场前景、就业实现、机会成本等不确定因素,使得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难以预判。(三)教育投资与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LesterC.Thurow等人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收入较高、工作稳定、条件好、培训多、晋升机制畅通,接受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收入水平;而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和晋升机会都比较少,接受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收入没有明显作用,而且面临很高的职业调整概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庞大但质量不均衡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地区经济越是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就越强,劳动者的收入与其知识、能力和受教育情况就会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者收入的决定机制则更会受到工作年限的影响,更加强调论资排辈。另一方面,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收入差异和明瑟收益率差距会逐渐减小,人力资本投资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收益差异同样会逐渐减小,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进而逐渐减弱。作为“经济人”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投资高等教育实现就业,并尽可能进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会。但有限理性理论告诉我们,在环境的复杂性与行动者的知识之间既存在着统一,又存在着对立,正因为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他们在报考学校、报考专业、就业目标上瞄准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市场,盲目聚焦导致了市场对人力资本配置的错位与浪费。(四)个人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风险。一是专业选择的风险。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各类职业的市场需求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是不确定的,如果投资学习的专业不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则教育投资就难以在一定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收益回报。二是就业实现的风险。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以他们能找到理想工作为现实前提的。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薪资水平,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短期内较低,存在投资风险。三是市场竞争风险。市场对人力资本的认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滞后或偏差,在人力资本的流动和实现过程中增加了风险。四是制度屏障风险。劳动力市场不同程度的分割,相关领域进入机会的制度性屏障,使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受到抑制而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个人教育投资的风险。五是教育资源风险。高校的教育课程安排由于体制的原因,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这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未来就业形成巨大的影响,也为教育投资增加了风险。
三、降低个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建议
(一)政府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确保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前提是大学生实现就业。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也是涉及民生的重要问题。因此,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稳增长”与“保就业”的良性互动,降低全社会的教育投资风险。降低教育投资风险除了增加教育收益之外,减少家庭教育投入同样重要。教育投资应该是国家和个人甚至企业多方收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当前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减少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降低家庭和个人教育投资风险。(二)学校根据市场调结构、提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价值。在高等教育投资既定的前提下,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就必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作为高校,要优化专业结构与培养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术为引领,找准自身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形成协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机制。目前,各经济发达地区对于人才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其优惠政策力度很大,高校应充分利用资源,加快和地方政府合作步伐,在组团招聘、实习基地建设、双向挂职、联合培养上全方位合作。同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做好地区紧缺人才目录、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披露工作,逐步有效引导毕业生就业的良性流动,从而规避地区系统性风险。(三)学生强化职业规划,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作为人力资本的个体投资者,大学生“经济人”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实用取向,并延续到就业选择阶段。大学生获得的教育证书有利于其“要求获准进入‘荣誉准则’的圈子,要求得到‘合乎身份’的薪金”[5],因此,个人兴趣、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实用实惠等被过度关注后,带来了求职择业中的种种短视行为。作为群体意识和行为,这种直接与个人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择业取向与日趋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冲突,造成就业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大学生要重视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规划应该从进校做起,用SWOT方法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及个性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否与理想职业吻合,据此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设定时间点和职业锚。同时,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要提高沟通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农村教育投资因素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教育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获取未来收入的能力和实现个人乃至家庭对社会期望或认可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总量较低,这主要是受收入水平、投资风险、投资收益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本水平是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应该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农民进行教育投资。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投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
影响农村教育投资的理论解析
要理解农户对教育的投资行为,首先得了解农户的经济行为。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是“贫穷而有效率的”,他们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把一切活动安排得很有效率。波普金认为,小农是一个在权衡了长短期利益及风险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理性选择的人。按照这一命题,小农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无论是市场领域还是在社会活动中,都在按照理性的投资者的原则在行事。只要具备了外部条件,农民会自觉地形成进取精神,并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他们的资源。
进行教育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获取未来收入的能力和实现个人乃至家庭对社会期望或认可的需求。教育投资却要受到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制度环境、投资意愿和禀赋等因素影响。农户是人力资本的承载者,也是其投资活动的主要受益者。农户的教育投资行为是一项复杂的决策过程。可以用以下的模型来分析农户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
Ie=(e,1s,△Y,L)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