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2:33: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渗入思考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干预下,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这是教育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此后的30年,伴随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伟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规模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2)改革开放以来的头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稳步扩大的一个时期。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我国普通高校从598所增加到1022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从40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在校生规模从86万人增加到341万人,招生在校生年均增长分别为5%和7%。其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85年颁布,拉开了探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改善和强化了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职能,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3)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要求,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调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布局结构,对涉及30个省市和48个部委的400余所高等学校进行了宏观布局和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将原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的367所普通高校中的近250所划转省级政府管理,逐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扩建形成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新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同期,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发展,高校招生、收费、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后勤社会化制度改革也逐步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4)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5)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6)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当年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68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2.1主管部门对高校管得过死,办学自主权没有落到实处高校不只是整个高等教育机器上的螺丝钉,要使大学具备在科研上求真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上努力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和教学方面拥有充分自主的权利,同时有国家、社会承担严谨的责任,才能及时、有效对科研方面的最新动态、人才培养方面的最新需求作出反应,完成国家与社会赋予高校在科研和教学上的任务。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和指导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管得过多、管得过细,最终由“管学校”变成实际上的“办学校”时,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必然会像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那样,缺乏效率,问题层生。

2.2大学行政化、官僚化严重,内部缺乏活力这是对高校管得过死的一个直接后果,高校变得越来越像一个行政而不是办学机构,养成了很重的官僚习气。

2.3评价激励机制背离教育规律,与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要求背道而驰由于高校已经演变成一个行政机构,其办学水平的衡量也采用了行政化的标准。

查看全文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所,其中初级中学5所(城区1所、农村4所),小学24所(城区3所、农村21所);在校学生12951名,其中初中学生5715(城区1524名、农村4191名)名,小学生7236(城区2484名、农村4752名)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823名,其中农村初中教师356名,农村小学教师467名。

自20*年以来,根据国家、省、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关心指导下,我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实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收效。20*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情况及收效

1、“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全区从“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四个统一”,即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配备、使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避免了原体制财权与事权分离,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更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区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优化配置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打破了乡(镇)界限,使经费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门重复建设,对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进一步理顺了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20*年8月,经区委会议研究,撤消了4个乡镇教育组,农村普通小学划归乡镇中心校管理,农村初中由区局直接管理。精简了人员,简化了办事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20*年6月,按照区委安排农村中小学党组织归属区局管理,彻底改变了学校党政管理两张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权,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人事合理流动、均衡发展。

3、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区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工作实际调整了中小学领导班子,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为学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学校工作有了较大起色。与此同时,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教师队伍现状,区局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了学校领导干部管理规定、学科骨干教师、带头人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使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工作常规化,有效的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教育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查看全文

高中教育体制缺陷论文

在中国政治经济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高中教育体制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并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浅论高中教育体制弊端,仅为一家之言,不当之处且当笑谈。

毋庸置疑,高中教育一直有其非常成功的一面,它为大学、社会、国家输送或培养了大批储备人才和潜在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力的内在转轴,从这个角度讲,高中教育体制值得肯定。但从一个度过高中三年的高中生来讲,却认为高中教育体制的弊端大于利端。理由如下:

一、高中教育体制与初中教育体制衔接的部分脱节

从初中到高中,很明显的一个感受便是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加快,“自由空间范围扩大”,同学关系疏远,老师的指导作用减少,需要我们拥有更强的自控能力。在学习上,压抑的氛围四处弥漫,学习压力骤然增大,学习任务繁琐沉重。这与初中时学习生活轻松快乐、同学关系融洽、老师认真全面负责、我们可以健康成长形成鲜明对比。初到高中有些同学被这种不适应的气氛压的喘不过气,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生理与心理的伤害,影响了我们本该有健康成长。衔接脱节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初中老师的思想教导的提前过渡,更需要高中平台施教者对此问题的严肃认识与认真对待,而不是做到无为而治、放任自流。

二、高中教育体制僵化与心理疏导的缺失

高中教育体制在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也葬送和埋没了大批可塑之才。他们的没落实在可惜,究其原因,高中教育体制的僵化与心理疏导的缺失实为罪魁祸首。纵观高中教育体制,可谓中规中矩,纯粹的应试教育,僵化拘谨模式明显。历经几十年的高中教育体制已着实凸显出包容性差,思想狭隘的意识形态。在这种僵化的体制下,大批具有活跃思想、具有鲜明个性的未来之才被打压、被排挤,最终失去鲜活的色彩,变的平常甚至病态。由于初高中教育体制的部分脱节、学习环境的改变、熟悉人群的变更,更重要的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思想不成熟,常常面临激烈的思想激荡,没有一套成熟内闭的心理环境来应对高中学习所面临的困难,所以部分学生的心理就在这种孤立、无助的困境下发生消极变化,变的迷茫与颓废,甚至心理发生扭曲。这不仅严重影响当时学习质量,更有害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从短期看心理问题将会提前结束看不到希望的学业。从长期看,心理问题的存在将会使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发生发生偏转,这足够摧毁一个人的人生。高中教育体制可以逐步改革,但心理疏导缺失的弥补却是刻不容缓。高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个有素质、对社会有用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公务员之家

查看全文

师范教育体制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教师培养机构经历了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院三个发展阶段,教师养成方式经过了摹仿、教师职业专门培训和教师职业证书三个历程,并指出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是师范性和学术性从分离走向整合的发展轨迹。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国际趋势,即学术性和师范性整合、师范教育的多层次化、师资培养渠道的非师范化、师范教育课程的通识化、教师资格认可机制的三级制、教育专业化以及实施研究生教育证书和教育硕士证书制度的国际趋势。

【关键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国际趋势

【正文】

人类社会即将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将先后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发展和相应的文化发展,而科技和相应的文化发展又有赖于高素养人才的培养,即教育的发展。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中枢部位——师范教育体制成为攸关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由于不同的时代对教育和教师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养成也就有了不同的方式,在这样一个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时期,教师的培养方式即师范教育体制或机构也将做出相应的变革。实际上,国际师范教育体制已经出现了变革的端倪,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本文从教师培养机构和方式的发展阶段认识出发,总结了国际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种趋势。

一、教师培养机构和方式的发展阶段

(一)教师培养机构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查看全文

教育体制下人文教育论文

一、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各自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作为学科支撑,由此引申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文理”关系,不是简单指文史哲与数理化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实际上是一个“大文科”概念,又称作哲学社会科学,其内部存在分殊化,既包括有人文学科,又包括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内部也有着不断分化的趋势,包括如理论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类别。人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具有明显界限分隔的两类教育科学形式融合在一起,开设全校性质的人文教育课程以覆盖所有的学科门类。但是,要真正做到面面俱到,那么课程如何整合、怎样搭配将变得极为复杂与琐碎。若这类课程无法照顾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方固有利益,则无法使两者形成相互的融通,人文教育便有可能流于形式。目前出现的情况是,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种类型的人文教育公选课,而这些课程往往被各式各样的“概论课”所包围,知识的拓展停留在表面,讲授的内容往往“浅尝辄止”,很难达到人文教育的实在目的,其真正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2、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关系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又可分化出人文学科(或称人文科学)和社会学科(或称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学科之间也因此产生出新的关系问题。总体来说,主要承担人文教育工作任务的是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而这两类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却在学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两者之间并非圆融无间;因此,需要我们正确的处理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关系。如社会学科通常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与综合,其主要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则离不开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学科如历史学、文学、哲学等。高校人文教育究竟应当倚重于人文学科,还是更多的依靠社会学科?身处不同学科的学者在看待这一问题时会产生较大分歧。社会学者或许会认为人文学科没有实际用途,对现实社会没有意义;而人文学者则认为中国现有的社会学科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及创造。在如何发展人文教育的问题上,学科之间必然有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只有正确处理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关系问题,人文教育才将有所依靠,才能真正形成高校人文教育的完整概念结构。

二、高校人文教育与教育层次的关系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寻求发展,绝不能是“闭门造车”,它与中学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层次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1、高校人文教育与高中、中学教育的关系今天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普及化与大众化趋势,高校教育需面向社会,走向通识化发展道路亦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然而通识化发展道路的铺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高等教育自身独立可以实行的,它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积累过程,而此种积累则需要在高校与高中、中学教育之间搭建起较好沟通的桥梁,共同致力于人文教育的发展。要做到这点,其中的关节处就在于改变目前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考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在高中、中学阶段就能够接受到人文教育,拓宽学生知识探索的领域,打破高中阶段形成的文理分科、文理分家的固有格局。人文教育需要高校教育与高中、中学教育进行有效地衔接,达至设计系统、完整、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的,正由于此,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准确定好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与高中教育、中学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位置。

查看全文

产业化教育体制改革论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未来1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如何切实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仍面临不少的矛盾与困难。就教育而言,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事业因此缺少一个内生的发展机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制约了教育自身的发展。本文拟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借鉴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就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做一些初步探索。

一、教育是最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产业

人力资本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由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首创。其基本观点集中反映在他1969年出版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一书中。在这本书中,舒尔茨指出:人们获得的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这种结果同其他人力投资结合在一起,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应将大多数科学研究以及大部分教育和其他产生技能的活动看成是产生新型资本的“行业”,这些新型资本比特定的旧式资本更有效。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是一项投资活动,是一种创造资本的方法。国民收入增长中未经解释的很大一部分(即所为“现代富裕之迷”。指现实经济增长中,实际增长率大大高于总投入增长率的那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这种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无论实物形态的资本还是科学进步,都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只有人力获得的能力是尚未得到解释的生产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源泉。而劳动力要获得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需要花费代价和成本的(如各种教育费用和研究费用开支),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事实上,人类对自身的投资一直是很大的,只是按照传统的经济观点,这些费用开支没有被看作投资,仅被看作是一种消费。而只有把这些开支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才能真正解开“现代富裕之迷”。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潜在优势极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顺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主张运用这一理论来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及相应的政策,特别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引入资本、投资及产业化发展的概念,把劳动力知识、技能及其他与生产相关的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经济性的投资行为和结果,并进一步地把进行这种投资性活动的事业转化为一种产业。具体而言,就是今后不要再把我国的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看作是一种消费社会资源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进行人力资本创造和增值的产业。这一产业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充分开发我国极为丰沛的人力资源,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质量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要素。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机构,也要相应地转变到投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运营和成长的轨道上来。

二、教育应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无论目前还是未来,教育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7期7页毋庸置疑的了。而一旦教育实现了产业化,那么,教育在各产业中占据支柱性的地位,也将是不争之事实。

查看全文

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摘要:以“校地联动”为载体,达到学校和地方“共学共育”法制教育的目标,形成校地各取所长,相互补充的法制教育格局,科学构建学校和地方互动开展法制教育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校地联动;法制教育;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达到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必须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校地联动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校地联动主要是指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地方司法机关资源开展公民普法活动。

一、开展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的含义

开展公民法制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树立公民法律意识是全社共同的事情,要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就必须借助高校和地方法院、律师以及相关援助等法律机构,实现校地联动、资源共享。在调动校地两方面资源中就要积极构建调动双方开展法制教育积极性的有效体制机制。

二、开展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

查看全文

国内外高等教育体制对比研讨

有幸到明尼苏达大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学习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所见,所闻,所感,非三言两语能表达。总之,感触颇多。

明尼苏达大学始建于1851年,拥有四所校园,是美国最具综合性的高等学府之一,位居美国最富盛名的大学之列。明大是美国的赠地大学之一,具有优秀的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传统,也是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有很多在美国和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学者。作为世界一流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明大每年的教育预算高达16亿美元,在校学生近6万人,在美国所有公立大学中位居第三。在三个月的学习中,笔者还参观了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圣约翰大学在内的十几所私立、公立大学,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了大致的了解。经过对比,笔者发现,中美高等教育体制上存在着以下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义教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年度计划

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有两个项目:打造特色学校和控制班级规模。根据《县创建义务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和《县义务教育学校班级规模控制办法》的要求,特制订以下分年度计划。

一、创建特色学校

(一)准备阶段(年12月—年2月)。县教育局成立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确保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顺利推进。进行特色学校创建宣传动员,为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并拟定县特色学校创建总方案和县级评估细则。各学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方案,探索特色学校创建的形式、途径、方法和机制,做好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二)审核阶段(年3月—年4月)。县教育局通过调研、论证等多种形式认真分析各学校状况,根据实际,明确思路,对各学校创建方案进行审核认定,对创建方案存在问题的提出建议,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三)实施阶段(年5月—年8月)。各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创建目标,以推进高效课堂教学为抓手,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谋求学校特色教育的发展。

(四)评估阶段(年8月—年12月)。县教育局成立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评估小组,对申报县级特色学校进行评估命名,并进行总结和表彰。通过召开全县创建特色学校工作经验总结交流表彰会,吸收转化特色创建成果,辐射推广特色创建工作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县特色创建工作层次,形成符合我县实际的特色教育工作模式,促进我县特色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查看全文

县教育体制改革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办发〔〕47号)、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德政发〔〕38号)等有关文件和全国、省、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我县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我县教育事业的综合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原则;

2、坚持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调动县、乡镇两级办学积极性原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