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2 02:04: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思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思考

教育模式思考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坚持“边建设、边探索、边学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创新思路,以实现信息入户为目标,积极探索实现远程教育功能最大化的办法,形成了六种建设和运行模式,走出了一条扩大覆盖,延伸服务,有效实现远程教育服务功能的创新之路。

一是通过广电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直接入户。瓜州县根据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广、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实际,开通远程教育专用频道,接收转播国家和省级资源,插播当地“乡土教材”,实现远程教育与广电有线网络对接,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坐在家中通过电视就能收看到远程教育节目。

二是通过党员信息示范户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在远程教育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从政策、资金上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购买电脑或机顶盒,接通宽带,以电信模式在家中新建远程教育信息接收点,建成党员信息示范户,利用远程教育提供的服务和信息帮助党员进一步增强带头致富的能力。同时,为每个党员信息示范户确定10-15户农户作为信息帮扶对象,要求每月至少为帮扶对象提供**条以上的技术信息或市场信息,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利用信息发家致富,通过示范引导,强化远程教育的服务效果。目前,全市已建成党员信息示范户****个,为周边2万户农户提供了信息帮扶服务。

三是通过行业协会信息服务模式,培育新的信息传递渠道。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专业协会中建立终端接收站点,帮助行内人员了解市场行情,学习掌握生产技术,产品信息,并根据产业和行业的不同特点,对行内成员开展专业化培训,通过协会内部的沟通渠道向参加协会的农户传递生产、销售等市场信息,把远程教育服务延伸到了农户家中。目前,敦煌、玉门、金塔等县市的葡萄、棉花、辣椒、韭菜、运输等协会,已经建立起了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运行效果十分明显。

四是通过“小学生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模式,实现远程教育信息互动传递。金塔县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群众的阶段性信息需求,定期编印《致富信息导报》,在辅助教学网站上,由终端站点接收打印后,通过小学生信息小分队分发给农户,同时收集农户的信息反馈单,由终端站点管理员汇总后逐级上报,实现远程教育信息的双向传递,突破了“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五是通过村级站点功能扩展模式,实现信息的发散式传播。建立信息制度,通过信息公布栏、有线广播、手机短信等及时为党员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敦煌市为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免费配置信息栏,在3个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LED显示屏,及时在公众场所致富信息。金塔县建立了“手机党校”,定期向党员干部群发教育信息。建立远程教育培训内容公示制度,由站点管理员提前公示集中培训的时间和内容,方便有培训需求的党员群众提前做好准备,及时前来参加培训或获取信息。肃州区、玉门市在部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网吧模式建立终端接收站点,随时为党员群众上网学习查询和信息提供方便,拓展了站点功能。

查看全文

孤儿感恩教育思考

摘要:孤儿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从小就丧失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爱,不幸的出生让他们饱受痛苦和挫折,幸运的是辽宁省光明学校让他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光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学生本应该心存感恩,但是部分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无动于衷,本文针对孤儿的现状,谈一下对孤儿的感恩教育。

关键词:孤儿;感恩教育;思考

1孤儿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1父母的缺失:每个孤儿的身世都比较凄凉,他们或被父母遗弃,或父母双亡,有的父母因犯罪而在监狱服刑,这些给孩子们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过早的认识了社会的黑暗,感受到了孤独和无助。没有亲人的关心和照顾,心存自卑和嫉妒,性格内向,不与外人交流,无人教育他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性格上的缺陷促使他们觉得社会各界的帮助和给予是对自己的补偿,是社会应该做的,内心麻木,不懂得感恩。还有部分学生在失去父母之后被爷爷奶奶抚养,从小就受到了溺爱,无所不为,做事没有规矩,不懂礼貌,更不用谈感恩之心了。

1.2缺少动力。俗话说:“上帝对人是公平的”,孤儿在早年失去了亲人但是上帝为他们敞开了一扇窗,辽宁省光明学校向他们敞开了宽广的怀抱。美丽的学校、宽敞的教室、老师们的疼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让他们徜徉在物欲横流中不能自拔,学校为了让孩子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每月发放奖学金、学习用品、各种玩具,不管孩子是否努力都会给他们奖品,大部分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他们会想我不用努力学习也会给我发放同样的物品,那我还努力干什么啊?这种心态促使孩子们学习上懒惰,思想上不珍惜物品,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应该给他的,根本不懂得感恩。

2如何对孤儿进行感恩教育

查看全文

素质教育下中学体育教育思考

摘要: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是达成其他各项素质的保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传的一句话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教育自然成了增强孩子体质的必要选择。但由于受到新课改与应试教育矛盾的影响,初中体育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体育教育的指向性趋同于应试教育,即考试,而并非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由此引发笔者的思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问题;思考

素质教育中包含体育,体育教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指向,体育素质教育应体现时代要求,即健康追求。它应包括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竞技体育等综合性体育项目和健康追求理念,形成一套综合性强、理论坚实的体育教育体系。但在现实的体育教育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学体育并没有实现综合性,反而是像文化课一样,向分数看齐,由此使得中学体育教育方式的问题有增无减。而新课改中又将体育分值一再提升,更加重了体育教育向分数看齐的偏颇价值观。本文主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中学体育教育的指向性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近几年来,新课改强调提升体育分值,使得中学体育教育处于一种紧张的备考状态,本应是娱乐游戏、简单技能训练、提高身体健康质量的体育课,如今却变成了应试技能速成训练课,每节体育课都围绕中考项目反复强化练习,800m、1500m从未走出体育课堂。据时事新闻报道,体育课上猝死事件频有发生,如南京1名14岁初中女生生理期坚持跑步结果猝死在跑道上。原本很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现如今逐渐成为学生提及生畏的课程,并非因为教师严厉,而是每节课程内容都是复制性大强度甚至是超强度的技能训练。《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但就现状来看,体育课的健康指向走入偏途,拿到满分成了现在体育课的最终目的,这无疑忽视了《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扭曲了中学体育教育观念,势必会给体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了拿到满分,学生在教师、家长的监督逼迫下早起晨练、不停的跑圈,大课间也要抽出10min进行跑步、跳绳、跳远等项目训练,已违背了学习之余劳逸结合、强身健体的初衷,让学生身心疲惫。并不是所有的学生体质都适合大量运动、都有运动天赋,因此用统一高标准来要求每位学生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会使得某部分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从而排斥体育运动,与原本预设目的更加背道而驰。加之在社会发展带来的雾霾、空气质量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更应该注重体育教育的目的,明确体育教育应以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为主,并非以分数为重而不惜学生身体承受力的强化训练。学校、教师应明辨新课改要求,明确素质教育真理念,转变体育教育指向,不被体育分数紧固教育思维,要真正落实体育教育以学生健康为目的而不是以提升分数为目的,让学生对体育教育有兴趣而非惧怕紧张,调整体育教育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应组织教师研读《体育课程标准》,并进行科学解读学校要组织体育教师认真研读《体育课程标准》,科学解读,定准体育教育目的,指向增进中小学生健康,少年强则国强,体育教育落实到位,有助于增强我国国民整体身体素质,进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小学生正值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因此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促进骨骼等各个身体机能的生长。体育教育应围绕如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展开,而非一味的看分数,要科学解读课改要求。新课改提升分值是想让国民关注健康,增强体质,从娃娃抓起,打好基础,而不是充实中考招生。2教师应注意体育教育强度某些学校存在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盲目高强度训练的做法,跑步、跳绳等项目都是以学生极限为标准,反复加大锻炼程度,一节课下来,学生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心脏频率非常快,反而对学生身体健康存在威胁。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训练强度,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留心观察不同学生身体素质,注意因材施教,也就是结合不同学生适当调整训练量和强度,通过多种形式锻炼技能。例如,跑步弱的学生,可结合其身体素质适当增加跑步圈数,若结果仍无效,则不要反复强化,这样会使得学生厌烦惧怕体育课,也会增加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容易引起不适。尤其是需要体育教师考虑男女生差异,在进行训练时,适当照顾女生的身体承受力,适量安排锻炼,还要重视女生特殊期的维护,某些症状严重的学生可考虑不进行运动或少进行运动。3调整教学内容新课改提升中考分值后,中学体育教学几乎都围绕中考项目实施,每节课都在反复地练习几个项目,常规练习、测试练习结合,学生渐渐便觉得体育课乏味,辛苦劳累,这种心态会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也容易使得学生曲解体育课的教育目的,认为体育课就是为了中考得满分。因此,体育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中考项目训练为主,某些趣味性体育比赛、活动等穿插其中,一是可以缓解学生备考的紧张状态;二是可以丰富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让体育重新焕发趣味性;三是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始终有新鲜感。有句话叫物极必反,用在体育教育中便提醒体育教育教师,锻炼要有度,适当的非训练项目课的加入会使学生真正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也便于让学生调整状态,更好的迎接中考项目锻炼课程。4学校增加体育设施,调整授课形式为保证教师能够进行内容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学校应增加相应的体育设施辅助体育教师的教学,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便捷。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包括各方面机能的提升,因此如果仅凭简单的几个项目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是有局限的,不防增设体育设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项目,从而使身体各个机能都得到锻炼。另外,学校可尝试调整授课形式,将体育课按照学生兴趣分组,结合学生体育特长进行授课,使擅长跑步的学生的跑步技能进一步提升,使擅长篮球的学生熟练掌握篮球技能等,实现因材施教。但在以学生兴趣划分授课中,还需要加入其他项目,达到综合性训练。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育选择,也使得体育教师可以较为轻松的教学。每一项教育都应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事情,而非令学生排斥,体育教育要为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保驾护航,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适量合理的锻炼强度,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作者:孙伟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物流教育改革思考

一、典型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

(一)英国物流教育

作为传统的工业化国家,物流在英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传统、严谨享誉世界。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英国诸多著名大学,如利兹大学、卡的夫大学、华威大学、赫瑞华特大学等,都开设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部分院校还有研究生教育,足以体现英国对于物流教育的重视。并且,英国的物流高等教育已被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认可,其中不少课程,如供应链管理、采购及供应链管理等颇具特色。与此相比,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制方面,英国做的更为突出。英国实行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nstituteofLogisticsandTransport,简称ILT)推出的ILT认证体系,其标准及相应的培训课程被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众多国家广泛采用。[2]

(二)德国物流教育

德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同时进行。德国的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教育,一方面在企业接受培训,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德国的物流教育业采用同样的方式。在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杜伊斯堡大学等著名学府都开设了物流专业,并且一直以培养高水平操作技术人员而享誉世界的诸多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也开设了物流专业,形成了通才教育与专门人才教育并行的教育体系。[3]与高校教育并行的,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是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整个实训与实习中,德国人十分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学生要以正式工人身份进行生产,而不是见习、参观,实习中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这样严格的实训下,德国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此外,德国政府非常注重加强物流教育推广工作,如组织物流企业向公众推出开放日活动,鼓励建立普及物流知识的网站等。

(三)美国物流教育

查看全文

流动党员教育思考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剧,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何加强对这些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外来流动党员现状

到今年3月底,我区共有外来流动党员132人,其中,男性有119人,女性有13人;外省流入34人,本省外市、区流入98人。从现状看,我区的外来流动党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外来流动党员的年龄较轻。据我们对132名党员的调查统计,45岁以下的104名,占78.8%,比全区这一年龄段的党员比例高35个百分点。从年龄上分析,流动党员具备了年富力强,且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特点。

——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据对132名党员的调查,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仅占14.4%(其中大学本科的占5.3%)。相当一部分党员的学历在高中以下。

——流动党员的就业单位基本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据调查,人才流动中的党员就业单位大致分布在外资企业和私营(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于这一特点,党员在工作单位之间的流动相当频繁,很难在一个单位较长时间工作。

查看全文

外来党员教育思考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剧,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何加强对这些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外来流动党员现状

到今年3月底,我区共有外来流动党员132人,其中,男性有119人,女性有13人;外省流入34人,本省外市、区流入98人。从现状看,我区的外来流动党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外来流动党员的年龄较轻。据我们对132名党员的调查统计,45岁以下的104名,占78.8%,比全区这一年龄段的党员比例高35个百分点。从年龄上分析,流动党员具备了年富力强,且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特点。

——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据对132名党员的调查,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仅占14.4%(其中大学本科的占5.3%)。相当一部分党员的学历在高中以下。

——流动党员的就业单位基本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据调查,人才流动中的党员就业单位大致分布在外资企业和私营(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于这一特点,党员在工作单位之间的流动相当频繁,很难在一个单位较长时间工作。

查看全文

短期教育培训思考

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颁布后,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全国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加强了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加大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快对各级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的步伐,一个大规模、有计划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展开。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各地区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部门纷纷选择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范围、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各级各类干部教育机构和各个高等教育院校也在抓住机会采取措施,调整办学方式和培训对象范围,积极适应当前各级干部和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需求。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面对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全面贯彻落实《条例》的进程中,在认真完成计划内学员班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己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优势,开展并做好计划外短期教育培训工作,力争做到发挥作用、占有地位、拥有品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党校开展短期教育培训面临的情况和特点

(一)党校短期教育培训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和各类人才的迫切需要,有空间有对象。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创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需要大规模教育培养干部和各类人员。但是从我们国家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看,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中央组织部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按分配计划选送到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教育机构进行脱产学习的学员名额十分有限。据了解,每年各省由组织部门按计划选送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干部人数约100人左右,而且选送学习干部的级别不同、班次不同、在校学习的时间也不同。2、一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大中型国有企业没有自己单独的培训机构,或者有培训机构但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都和应达到的要求有一定差距。3、在中组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颁布后,各级各部门党政机关、国有或民营企事业单位十分重视本单位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性非常高,划拨专项经费,设立分管领导和人员专门负责培训工作。各级干部和各类人员希望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迫切需求,为党校开展短期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党校开展短期干部教育培训要适应系统学习的特点。

从近几年培训工作的实践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选送干部参加党校短期教育培训的需求很高,短期教育培训与党校计划内班次不同的是具有系统学习的特点。比如,为不断提高党校系统教研人员的教学科研水平,深入贯彻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每年在党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重要专题研讨班后,中央党校都要举办党校系统教研人员专题研修班,请资深的专家学者授课,反映较好。国家质检总局每年定期在中央党校举办质检系统司局级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班,聘请中央党校学者和国家质监总局领导授课,集中对各省局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培训。中铁工程集团公司党委组织下属各公司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河南鹤煤集团党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连续举办二期培训班,培训各矿业公司的党委书记和总经理。还有各级党委组织部组织的领导干部培训班,宣传部组织的宣传干部培训班,统战部和工商联组织的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妇联组织的妇女干部工作培训班,以及教育系统、地税系统、银行系统等等专题培训班都是党校开展短期教育培训工作的主体。这种成系统学习的培训班特点是:1、参加培训人员情况相对比较整齐,差距较小,教学目标明确;2、参加培训人员有相似和熟悉的工作领域和工作经历,容易相互沟通交流;3、授课、研讨、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针对性强,培训效果好。

查看全文

英美教育改革思考

摘要:近二三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这次改革主要有三种趋势:市场本位学校改革、标准本位学校改革和全校改革。其中市场本位学校改革范围最广影响至今。对于市场本位学校改革,人们用不同的话语来描述:教育市场化(markeifsaifon)、教育民营化、教育私营化(pnva6sation)、教育产业化(industriMization)、教育商品化、“以市场为基础的教育”(market--basededuca-tion)……尽管称谓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信念: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教育不应该由国家大包大揽。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而且还存在于公立学校之间以及私立学校之间。在这几个名称中,“市场化”最能表达这种改革趋势的理念,因为竞争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

一、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思想

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litonFried-man)和哈耶克(F.A.Hayek)。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是:当代社会的所有弊病是由于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过多造成的。希望返回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去。“如果国家干预少一点,竞争就会进一步发展,垄断就会大大减少。”此,他们要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名誉,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在满足人类欲望和分配生产资源到各种不同用途上起着重大作用。“市场资本主义(如果真正让它起作用的话)则是唯一使每个人最可能在社会中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的一种制度。”‘而正是国家干预妨碍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由竞争不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竞争。他们所指的国家干预包括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福利国家”和巨型垄断企业。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私人化。新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打开了教育市场化之路。

最早提出教育市场化观点的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服务,而应该是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弗里德曼在1955年发表的《政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指出:“我相信,若要对我国教育体制动大手术,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私有化之路,实现将整个教育服务中的相当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业个人经营。否则,没有什么办法能摧毁或者至少极大地在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而摧毁或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乃是根本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所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也没有什么办法能给公立学校带来竞争,而只有竞争才能迫使公立学校按照顾客的意愿改革自身”。哈耶克也认为“不存在用以决定谁该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所谓公平的教育依据,不必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选拔。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

(二)新公共管理主义

查看全文

简述中职教育注重情感教育思考

【摘要】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类学生,都有属于自己年代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崇尚有独立的空间。教好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一点,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作为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正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创造力”的人。

【关键词】情感教育尊重理解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学生在教学中,大多都是处于被动,如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首先,学会尊重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能接受的都是能够尊重学生的教师。极少数教师认为在学生犯错时,可以不问青红皂白就辱骂学生。这样的做法,或许在一定程度会让学生屈服,但是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伤痕会让他萌发对教师的反感。对于某一些性格极端的学生来讲,或许会产生叛逆心理。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能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空间,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

其次,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尊重的重要性。学不会尊重自己的人永远都不知道该怎么尊重别人。学会尊重自己就需要自信心的帮忙,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有了自信心,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我尊重的重要性。树立学生自信心,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会倾听,学会理解。作为学生的教导者,我们需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当一个学生愿意告诉他的心事的时候,也能说明他开始信任你。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并不是单纯的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我们还应该学会积极的倾听。倾听的能力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倾听需要专心,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耐心和练习来发展这项能力。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停下来询问下学生是否听懂这节课的内容,如果没有听懂,我们则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听懂。美国心理学家阿瑟·沃默斯认为,只要将身体语言作些调整,就能产生令人吃惊的直接效果。对学生热情,能够接受他们的思想,并且乐意聆听他们的心声,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找到自信,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查看全文

医学人文教育康复治疗教育思考

现代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而康复治疗专业是其重要的分支学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康复事业的发展及康复专业医师、治疗师的培养[1]。同时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代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文素养,如何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康复治疗专业教育,值得深思。

1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现状

2001年由教育部确定正式在医学高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启动了我国康复治疗师学历教育过程,发展至今全国已有230多所医学高校设立了康复治疗技术专科及本科教育[1],加上康复相关类专业已达350多所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目前也在蓬勃发展中,业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但与国外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相比,我国的康复治疗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体系、评价体系、教学方法仍在探索中。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希望加入“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theWorldConfederationforPhysicalTherapy,WCPT)和“世界职业治疗师联合会”(WorldCon-federationofOccupationalTherapists,WFOT),以探索出符合WCPT和WFOT的专业分化、标准课程设计、实验室建设、优秀师资培养的康复治疗专业教育[2]。同时,国家一直强调加强康复人才培训,更多的康复教育学者意识到康复治疗专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在校学生,毕业后康复治疗师的规范化培养也是康复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

2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2.1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培养,是通过学习文化知识配合环境的熏陶和实践,最终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与精神财富转化为人内在稳定的气质、品质与修养[3]。而所谓“医学人文素质”指的是,医务工作者能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并将之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体现在医患沟通时医务工作者的行为、举止、语言、态度,甚至面部表情等方面。美国医生特鲁多提出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4],很好地阐述了医学人文精神。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均指出医患沟通不当是引起我国医疗纠纷最主要的原因,其比例可高达80%—90%[5—6]。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因此,近年我国一直在呼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以培养医学人文精神。2.2存在的问题。①医学教育重视专业科目,人文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且以选修课为主;②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具有医学背景的人文教育师资,难以将临床实际与文科理论知识相结合;③在医学生教育及评价体系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力不足;④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有效体现人文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⑤部分不断扩招的医学院校,容易出现过分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⑥医学的学习是个言传身教的过程,尤其临床实习阶段,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身缺乏医学人文教育,则无法更好地对实习的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培养。

3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康复治疗专业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